黄飞虎代表什么生肖

封神榜六大神兽排行榜,凤凰落选,五色神牛屈居第3,第1无人不服,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奇拾西游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黄飞虎代表什么生肖1

封神故事丨144

金眼神鹰:二目如灯,专降妖精。此鹰往下一罩,爪似钢钩,把狐狸抓了一下。

当年,九尾妖狐修炼有成,却被金眼神鹰一招击败。金眼神鹰是天下至阳神兽,天生刚羽克制妖邪。另外,此鹰忠心耿耿,从一而终,极为稀少。

五云驼:四足旋起金光,如云霓缥缈而去,妙甚妙甚。

此兽是东海傲来仙岛产出,是一气仙余元的坐骑。四足旋起的金光可以突破大罗金仙的罡气,所以无人赶近身。五云象征着天地五行,这个骆驼体内的能量可以自己循环,生生不息。

花狐貂:此兽修成隐显功,阴阳二气在其中;随时大小皆能变,吃尽人心若野熊。

魔将四将魔里寿的宠物。天地初生,道生一,一生二。二气分为阴阳,花狐貂就是从这里而来。所以,花狐貂是天地本源之力化形的一种妖兽,可以无限复活。

五色神牛:主人黄飞虎

在神话传说中,牛这种坐骑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老君的青牛和通天的黑牛都是普通的牛修炼而成,唯有五色神牛天赋异禀。是神牛一族的族长,五色神光连孔雀都十分畏惧。

黑麒麟:四足风云声响亮,麟生雾彩映金光。

自古麒麟是路兽之王,而黑麒麟又是麒麟一族的王者存在。麒麟同时还是十二生肖之首,力大无穷。而封神中的黑麒麟是闻太师的坐骑,最后跟随太师荣升天界。

四不象:鳞头豹尾体如龙,足踏祥光至九重;四海九州随意遍,叁山五岳刹时逢。

封神中最厉害的神兽当然要数元始天尊送给姜子牙的四不相了,这只神兽集合了上古四圣兽,朱雀,玄武,白虎,青龙的全部优点,同时又可以在战斗中自由切换状态,每次姜子牙倒霉,自己都安然无恙!

黄飞虎代表什么生肖2

十二生肖文化

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取数

生肖取数十二,暗合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归纳性认识。

中国先民感受到寒暑交替,植物枯荣的周期,以之为“一岁”。月亮的盈亏周期也与“岁”相关——十二次月圆正好一岁。用木星作为年的周期,“岁星”绕行一圈刚好十二年。《周礼·春官·冯相氏》云:“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除计年计月,十二也用做计量时辰。

十二也经常用于其他方面。《左传·哀公七年》中载,“周之王也,制札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 《国语·晋语四》记,“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后汉书·苟爽传》云:“故天子娶十二妇,天之数也。诸侯以下各有等差。”

“十二天象”又是古代对天气的统称,即暗、阴、雨、雪、冰、雾、露、霜、风、沙、雷、电;”十二经脉”是中医对人体经络的认知;古代音乐有“十二律”;饮食有“十二食”;穿衣有“十二衣”

民间故事说

生肖动物秉性各异,古今学者一直对其选取和排列提出众多观点,但每种观点又难以自圆其说。

轩辕黄帝要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猫托老鼠报名,结果老鼠忘了,从此猫见老鼠就寻仇。原本推牛为首,老鼠偷偷爬上牛背占先机。虎和龙不服气,被封为山神和海神,排在牛的后面。兔子不服,要和龙赛跑,兔子跑到龙前面。狗不乐意,一气之下咬伤兔子,被罚倒数第一。蛇、马、羊、猴、鸡之间还经过一番较量,最后猪跑来占据末席。

该传说还解释生肖为何无猫。其实远古中国无猫,家猫传入中国时生肖早已形成。 这个近似于儿童故事的传说,远不是对问题的科学解释。

神格象征

十二生肖不只以普通生灵融入中国人生活,其自然习性被人们赋予诸多文化意义,从动物上升到神格,接受尊崇和膜拜。只有自然生灵与文化神格相结合,才构成完整的生肖动物印象。

老鼠偷吃粮食,说明这户富足,家中鼠多象征富裕。

清代方叡颐《梦园丛说》记载粤东一种“钱鼠”玩具,叫声好像数钱。老鼠能发出数钱般的声音。旧时湖北等地以此声为吉祥之兆。浙江一带却认为“前半夜主得财,后半夜主散财”,而崇明一带则认为此声预示祸灾祸。

鼠的繁殖能力强,民间常作为生殖崇拜的象征。子女居群的母亲戏称为“鼠胎”或“鼠肚”。清末画家任预《十二生肖图册》,其中《子鼠图》五鼠正抢食罐中瓜籽,而“籽”与“子”音同,表达多子意味。 老鼠与葫芦、葡萄、石榴等多籽植物组成吉祥图案,强化了繁衍后代的愿望。

东北煤矿工人尊鼠为“鼠仙”,忌讳捕鼠,在井下吃饭分饭菜喂老鼠。云南一个旧矿区还有座耗子庙。矿工感恩于老鼠对灾祸的灵敏,将崇拜和禁忌代代传承。

中国人对牛感情渐深,把诸如憨厚勤劳,不求回报等优秀品质附在牛身上, 鲁迅就以“俯首甘为孺子牛”言志。

《大戴礼记·曾子天圆》:“诸侯之祭,牛,曰太牢。”《清史稿·礼志一》:“太牢,牛一,羊一,豕一”,牛都是最尊贵的祭祀品,是天子祭祀社稷和天地之用。春秋战国的诸侯会盟,国君执牛耳割血,涂在嘴里。

哈尼族的创世神话《奥色密色》,记载牛的各部分化作自然万物的故事。汉族地区崇拜牛王,北魏郧道元的《水经注·渭水注》称牛王本为南山大樟,被人盗伐,“树渐,化为牛入水,故秦为立祠”。后逐渐人格化,演变为牛首人身,又讹为冉伯牛。成都就有始建康熙七年的牛王庙。

佛教信仰阎王,《五苦章句经》中记载:“狱卒名阿傍,牛头人手,两脚牛蹄,力壮排山,持钢铁叉。”后为道教吸收,成为牛头马面。

水牛角、黄牛角、牦牛角等是最常见门上装饰之一。藏族人在杀牛后还挂牛角于门上,牛角的多少象征捕猎水平,甚至打扮穿衣都以牛角作为饰物。

虎是百兽之王,寅虎相配,甲骨文“寅”字如箭矢状,《说文》中“寅”意为“阳气上升,虽上有冻土,必破土而出”,与虎的凶猛刚阳之气契合。如果说商代铜器虎食人卣反映古人对虎的畏惧,那在战争的虎烙印,则代表对征服的渴望,行军打白虎幡旗,晓勇者为“虎将”,调兵用虎符,兵器有虎纹

长沙南陀大塘遗址中出土的7000年前的土陶器,出现人面虎头的“长獠牙人面纹”;6500年前的濮阳西水坡原始墓葬也有蚌壳堆塑的虎形象,与龙相对,虎居左为尊。 中国文化向来龙虎并称,《周易.乾卦》以龙虎比喻乾坤、天地,龙飞在天、虎行于地。龙虎星象视为守护星神,《史记》载刘邦”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虎在中国民间传说以白虎神和西王母最出名。二十八星宿中,东西南北四方星群组成四象,后又与五行配五色学说结合,形成“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道教将四象纳为守护神,白虎成为“白虎神”。《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居于玉山,“人面虎身……豹尾虎齿而善啸,篷发戴胜”,职务是刑神,掌管疾病和生死。其他虎神还有水神天吴、刑神蓐收,财神赵公明的坐骑也是黑虎。

嫦娥奔月传说源于《淮南子.览冥训》,嫦娥在月中有玉兔相伴。兔是月的象征。《春秋运斗枢》说:“行失瑶光,则月出兔”。《乐府诗集》有“白兔常跪捣药虾蟆九”的诗句,晋朝傅玄在《拟天问》中吟:“月中何有?白免捣药。”

蛇盘兔

古人认为月中有兔的原因,有说月面阴影像兔,又说月亮和兔属阴,还有说兔鼻有豁与月的圆缺相感。 闻一多考证,以兔为月之精始于汉,先秦为蟾蜍,其后转为蟾、兔。 山东嘉祥汉画像石,有玉兔和蟾蜍一起捣药,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也有蟾兔与月亮描绘。到晋代兔已单独代表月亮。

北方有“蛇盘兔,必定富”的婚配俗信。民间剪纸《蛇盘兔》,图中蛇首兔头相对,蛇躯环绕兔身。“蛇盘兔”有时也应用于丧俗。明代叶盛《水东日记》载,当时在居庸关以北,人们都在争抢蛇盘兔的墓地。

龙的来历说法颇多,以闻一多推断,蛇为图腾的氏族先后兼并许多别的图腾氏族,形成“以大蛇为主体,兼有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混合而成的龙图腾”。

上古神话的龙并非神圣不可侵犯,女娲炼石补天,“杀黑龙以济冀州”。龙在汉朝后成为皇权象征。皇帝穿龙袍、坐龙椅、乘龙船、坐龙辇,皇帝死去叫龙驭宾天。清朝龙袍以九条金龙合“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龙图案数不胜数。百姓使用龙纹就会惨遭不测。

龙是行云布雨之神。《淮南子.说林训》称,“旱则修土龙”,《论衡·乱龙篇》说,“夫土虎不能致风,土龙安能致雨”。宋代以来几乎每个村庄都有龙王庙,每逢水旱灾害,人们都要向龙王献牲,让它控制雨水,祈祷风调雨顺。 也有说龙不能自行决定降雨,《西游记》中泾河龙王因违反玉帝降雨旨意而被斩首。

龙象征出人头地,不同凡响。孔子称赞老子”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诸葛亮称为“卧龙先生”,蔡邕常醉卧街头而人称“醉龙”,家长望子成龙……

龙凤呈祥图案在唐代后广为流传,不但象征帝后权力,也象征夫妻的美满结合,还可象征精神与物质的阴阳两极调和。龙凤图案是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形象符号。

蛇多以负面形象出现。“人心不足蛇吞象”形容蛇的贪婪;《农夫和蛇》写出蛇的狡猾和冷血;狠毒之人被形容为“蛇蝎心肠”。

蛇多为巫术鬼怪的形象。《山海经》 的巴蛇“食象,三岁而出骨”,柴桑飞蛇。《续博物志》的钩蛇“中木则折,中人则害”;《格致镜原》中人蛇“人立而行,遇人辄嘻笑,笑已即转噬“;《酉阳杂俎》载孙叔敖斩双头蛇;清人陈鼎在《蛇谱》载唤人蛇,应者“虽去隔数十里蛇必至“;梁绍壬的量人蛇;《神异经》中的率然蛇……

中国古代神话的女娲和伏羲均为人首蛇身,《鲁灵光殿赋》描“伏羡鳞身,女娲蛇身”,《帝皇世纪》《路史》《拾遗记》《史记.补三皇五帝》也有记载。河南南阳军帐营东汉早期墓画像石,伏蔑执矩,女娲执规,上身着衣,下露蛇尾,相对而立。新疆的唐代古墓中的伏羲女娲交合像,他们腰身以下是交合的蛇躯。

作为六畜之首,马除用作交通运输,还是强大的军事装备。战国以“万乘之国”,“千乘之国”等马拉战车的数量来形容国力强弱。

历代君王将帅以拥有骏马为荣。周穆王拥八骏。汉武帝为取得大宛汗血宝马两次远征大宛。唐太宗钟爱“六骏”, 飒露紫、拳毛騧、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刻在昭陵以表彰战功。还有秦始皇的“追风”、“白兔”,项羽的“乌骓马”,刘备的“的卢”,关羽的赤兔,等等。

千里马难得,相马成为重要职业,相传著名的相马专家有秦穆公的臣子伯乐(孙阳)和方九堙,赵简子的臣子邮无恤等。世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们常用千里马比喻人才。

北方游牧民族特别祟马。保安族流传神话“雪白马神”;达斡尔族称神马为“温古”,该神马不准女人骑;满族也有供奉神马的习俗。《山海经》记述天马,“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

古人视羊为“德畜”,善群、好仁、死义、知礼。善群,羊喜欢聚群。好仁指羊善良,有角但不好斗。死义指羊被宰杀时安静,视死如归,故有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知礼指羊知恩,羊羔跪乳象征孝道。

《说文解字》曰:“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大为美”。文字学家李孝定在《甲骨文字集释》对“美”解释为“疑象人饰羊首之形”。无论哪种解释,羊作为美的象征毋庸置疑。

《周易▪泰卦》以十—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之春来,阴消阳长。在岁首用“三阳开泰”寓示吉祥平安,民间改作“三羊开泰”,以年画剪纸等描绘三只大羊祈祷国泰民安。

上古神话中名叫“獬豸”的独角神羊,是司法审判之神皋陶的助手。王充《论衡·是应》:“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又《杂五行书》:“县(悬)羊头门上,除盗贼”。 獬豸还是明孝陵神道六种墓前瑞兽之一。

“猴为人祖”的传说颇多。《山海经》载,“其状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举父“,可见夸父(即举父)形象实乃猴子。成都地区神话认为盘古开天地,猴群中的伏羲女娲繁衍出人类。古吐蕃在《西藏王统记》中载其先祖系狲猴所变。羌族神话《木姐珠和冉必娃》,冉必娃用火烧掉全身猴毛成了美男子。

《西游记》的齐天大圣孙悟空是猴形象的光辉代表。孙悟空的原型,有说取自印度神猴哈奴曼;也认为是神话形象无支祁。宋代《太平广记》描绘无支祁,”善应对语言……形若猿猴……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蹲疾奔“,与孙悟空的武艺本领相似。 孙悟空被封为弼马温,源于古人认为猴子能”避马瘟“,在马厩里养猴能及时发现病马扩散,陕西渭南很多拴马石桩上也雕石猴。

猴与”侯“同音,猴子骑马寓意马上封侯;猴向枫树上挂印寓意封侯挂印;一只猴子骑在另一只猴子背上寓意辈辈封侯。 猴爱吃桃,桃子象征长寿,民间剪纸也常见“猴桃瑞寿”图案,取长寿之意。

《韩诗外传》概括鸡的“五德”,“头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见敌敢干,勇也;见食相呼,义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故鸡有德禽的雅号。

玉兔与月亮,金乌与太阳常相提并论。《淮南子· 精神》说“日中有蹬乌”,即三足乌:日乌、金乌、金鸦。明代杨慎的《艺林伐山》说“日中有金鸡”,日与月,太阳属东方酉鸡却位于西;月亮属西方卯兔却居于东,原因是“日月阴阳互藏其宅也”。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吟“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古代计时简陋,雄鸡司晨成日出而作的号令。《诗经》中,“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还有以”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催促国君上朝。孟尝君被困函谷关,门客学鸡鸣骗开关门。东晋祖逖“中夜闻荒鸡鸣,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庭中”,发愤报国。

凤凰是雉鸡美化神化而来。《山海经》记述“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桂海禽志》载“乌凤”,“颈毛类雄鸡”。俗语常把鸡和凤凰联系一起,如“凤凰落架不如鸡”。

《汉书》载,帝高辛氏有狗名盘瓠,取犬戎吴将军首级被赐以少女,“随盘瓠升南山产子,男女十二,后繁盛也“。《搜神记》扩充说盘瓠是皇后耳朵跳出的金虫变成。西南的苗、畲、瑶、黎、侗、壮、佤等民族,也传说盘瓠是族群始祖。少数民族还有狗取谷种的传说,哈尼族认为,天神女儿把五谷带到人间,被贬成狗。

古人认为日月食是天狗所吞。宁波有谚“天狗吃月亮,地下放炮仗”,怀化人说“天狗吃月,脸盆子敲缺”,试图以声响吓退天狗。天狗还导致妇女不育。妇女供奉“送子张仙”,他手执弹弓仰天瞄准,据说是射杀天狗。

狗是司风之神。甲骨文载“于帝史风二犬”;《山海经》有黑白犬祭祀风神。古人认为狗能止风,《风俗通义》载,“戌之神为风伯,故以丙戌日祭于西北”。狗还能扬风,《墨子》载 “烧黑狗皮扬灰风即起”。

狗的忠诚,传说和现实比比皆是。《述异记》载,魏晋陆机的“黄耳”,为主人送信,劳累而亡。《搜神记》中的黑龙犬,在火中用水沾湿醉酒的主人使其幸存。

猪有“乌金”之名,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猪是财富标志,临夏大何庄的墓葬有三十六块猪骨陪葬。豕是士庶以下平民的祭品,以豕为之,陈豕于室,合家而祀,即“家”字。

畜牧户供奉豕神、栏神。豕神本职厕神,南方农村厕所和猪圈多合二为一,故厕神多兼职圈神。厕神即紫姑神,或死于厕的西汉戚夫人。猪栏神是姜太公,封神时姜太公把为自己预留的东岳神让给黄飞虎,自己当猪栏神。浙西一带常在猪栏张贴黄纸,“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猪的肥头大耳是福气象征。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说文》云“聃,耳曼也”,段王裁注“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乐府《长歌》:“仙人骑自窟,发短耳何长。”《三国演义》中刘备“两耳垂肩,双手过膝”。

俗信猪能预兆雨水。《诗·小雅》载“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投荒杂录》中说雷公“豕首鳞身“。《西游记》的猪八戒“原是天蓬水神”,“敕封元帅管天河,总督水兵称宪节”,天蓬本是道教紫微北极大帝的四将之一,充分体现猪崇拜和云雨之神的关系。

中国传统宗教哲学和术数文化结合,辅以生肖动物性情的联想,形成的想象性信仰体系,进而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核心是生肖对其所标记的人和事起决定作用。

按这逻辑,人类社会的运行都与其他任何事件无关,却因人的生肖属性自然出现,这显然经不起验证。但作为信仰本身并不需逻辑证明,而是直接被认为天经地义,因此生肖信仰在当代民间仍有市场,又不断衍生。

喜欢本文章的朋友,欢迎留言,点赞 加关注

黄飞虎代表什么生肖3

  文化遗产日,从2006年起设立。是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大陆文化建设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远见。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非遗”)是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已经有京剧、中医针灸、活字印刷术等39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那么,在我们东台,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你关注呢?今天带你简单了解一下。

  6月11日,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展演活动在文化广场举行。此次活动以“新时代,新传承,非遗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现场共展示十一个非遗项目,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参观。

  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5个,盐城市级10个,东台市级15个。这里列举了一些,赶紧来看看,让你更了解家乡!

1、董永传说

@王恒生 摄

  东台西溪古镇,离东台城三里,为西汉设置。秦前为吴的属地,汉代即很繁荣。据清代刘积兰《彭城堂笔记》记载:西汉时,山东巢州有一个农女叫张七妹,随父逃荒到东台西溪,见董永卖身葬父,身受苦辛,很为同情,就嫁给了他。家贫无食,七妹把藏在怀中的一张“蚕子”孵化,摘桑叶饲养,三年后,四乡八镇广为推广。七妹用织绢偿债,操劳过度,死去,遗有一子一女,乡亲们很怀念她,就附会她是七仙女下凡,后归天庭。

@孙家录 摄

  近年来,东台市在西溪古镇围绕孝贤文化和爱情传说两大主题,精心设计和建设了董永七仙女文化园。“东台人文历史沉淀十分深厚,要不断加以发掘,用文化支撑旅游,用旅游传承文化,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东台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董永传说”作为一个文化品牌,对东台民风的淳朴、孝贤文化的弘扬,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董永传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增添了西溪古镇的文化魅力。”

2、东台发绣

  发绣,是用优质人发绣成的工艺美术品,与其它刺绣工艺品相比,用料奇特,具有不腐、不蛀、不褪色之特点和古朴典雅、苍润秀丽之风格。发绣艺术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东台发绣用本地沿海地区少女长度30厘米以上的优质头发作为原料,由设计师设计样稿,通过画师在塔夫绸等面料的绷布上运用绘画技艺勾样,绣工们选用优质人发穿针绣成多样优美的画面,经过装裱,成为一种传统工艺品。

@严海长 摄

  记载发绣最早的名著是清朝的《顾绣考》,书中所记载发绣的技艺可追溯到唐朝,在中国,尤其是古代中国,人们珍惜头发如生命,云:“肌肤毛发,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头发作为最高礼节的信物传递着人们的忠诚,坚贞和无限深情。发是生命的部分,是精神的代表,发制礼物表达的更是对受赠者的最高致意。

@严海长 摄

  据史料记载,《东方朔像》是现存最早的发绣作品,是由南宋皇帝赵构的妃子刘安所绣制,八国联军侵华时被英军所掠,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到了明代,发绣高手夏明远以头发代替丝线,绣出了中国古代建筑滕王阁和黄鹤楼,发绣作品的题材至此丰富了起来。

  近年来,东台发绣不断推陈出新,作品也频频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中大放异彩,闻名天下。随着发绣技艺表达方式的更多元,更丰富,以尊崇生命情感为主的发绣作品也更受现代人钟爱收藏。如今东台“中国发绣”已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国内国际博览会和民间艺术博览会上屡获殊荣。自2007,国家正式授予东台市“中国东台发绣艺术之乡”称号以来,东台发绣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春天,发绣作品的收藏价值和技艺都有很大提升。

3、东台陈皮酒酿造技艺

@张罗宝 摄

  东台陈皮酒酿造技艺,源于江苏省东台市东台镇,是采用“淋饭法”,沿袭传统米酒酿造程序,辅以多类中草药浸制而成的滋补黄酒的手工技艺。原名“八珍汤”、“陈醅瓮”。

@陆志祥 摄

  陈皮酒作为东台一大地方特产,在东台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陈皮酒的酿造技艺,作为非遗传承人,希望将这一千年酿造技艺宣传和继承下去。

@陆志祥 摄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江苏天成酒业会坚持“新时代,新传承,非遗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秉承先人传统酿造工艺的智慧和精华,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创品牌”为目标,不倦追求陈皮酒的更高品质,将陈皮酒文化继承和发扬出去,缔造江苏酿酒新传奇,也为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添一份彩。

@祝宏玮 摄

4、弶港渔民号子

  弶港渔民号子是几百年来渔民从事海上捕捞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利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与大海抗争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民间音乐。弶港渔民号子口耳相传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高晓明 摄

  据《东台县志》记载,清末宣统年间,是弶港渔号子的鼎盛时期。当时,每年农历的二三月是捕捞小黄鱼的最佳时期,渔民们从正月初就开始准备绳索、网具等捕捞工具。在这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内,渔民们除了吃饭时不打号子外,平日不管肩挑手拎、推拉抬撬,均打号子。整个弶港里,每天渔号子声不绝,声势震天。

@高晓明 摄

  弶港渔号子是江苏沿海渔民的歌谣,南至长江口的启东,北到连云港,沿海渔民们传唱的渔号子都源于弶港渔号子。弶港渔号子有别于雄劲开阔的黄河号子,也有别于荡气回肠的川江号子,它以吆喝、呐喊为主要特征,粗犷、豪迈、浑厚、热烈,节奏和缓,抒情委婉,感染力很强。这些号子能起到鼓舞士气、调节情绪、组织和指挥集体劳动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让人领略到原生态艺术的独特魅力。

  千年的沧桑之变,弶港现已成为国家原始生态湿地保护区,站在海堤公路上极目眺望,一边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渔帆点点,海鸥飞翔;一边是平畴万顷的滩涂湿地,珍奇保护动物时常出没,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5、溱湖刻纸

  溱湖刻纸是流传于东台市溱东镇近600多年历史的一种民间美术工艺,其色彩艳丽、堂皇、多彩,用多色逗景,略加彩绘,深色托工制作而成。传统工艺有26道正纹,72道斜纹,变化多样,大方美观,是一种既古老又能反映现代生活的民间工艺瑰宝。

溱湖刻纸传承人 宋月秋

  据悉,溱湖刻纸2011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过程曾数次被中央台摄制成专题片播放,该镇第三代传承人宋月秋老人多次获得省、盐城市级“十大民间工艺师”等荣誉称号。本次兴趣班邀请的教师第四代传承人王明华表示,虽然这一民间美术工艺观赏性非常强,很有艺术价值,但却濒临失传,今后每两周她将到校为孩子们上课,通过教授技法、展示作品等方式激发学生们热爱、关注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将这一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溱湖刻纸作品--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

6、东台鱼汤面技艺

@邹翠翠 摄

  东台鱼汤面,源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58年),已有200多年历史,是“江苏名点小吃”。东台鱼汤面是江苏东台市汉族传统面食,属于苏菜,主要原料是面条,汤白汁浓,滴点成珠,清爽可口。其汤白质浓似乳,味道鲜美可口,面白细匀不腻,汤质点滴成珠,营养极为丰富。由于鱼汤内含大量的钙质、胶质,且温脾健胃,补虚疗肠,经常食用,益处无穷,素有“吃碗鱼汤面,赛过老寿星”之说。

@邹翠翠 摄

  200多年来,东台鱼汤面一路飘香: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78年,被命名为“江苏省名点”;1988年,被命名为“中华名小吃”;2008年被列入《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年初,被正式列入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11月中旬,在首届中国金牌旅游小吃比赛中,东台鱼汤面在上百种小吃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金,获得了中国旅游协会、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颁发的金牌和证书。

7、时堰木雕

  时堰木雕源于明,盛于清初。从《时村记》中对古迹冯园中游画舫、亭台楼阁的描述,可例证时堰木雕品种多、题材广、工艺精。

@严海长 摄

  时堰木雕以单面镂空雕刻为主,品种繁多。这与时堰历史上交通便利,商贾云集有关,从遗存至今的部分祠堂庙宇、厅堂楼阁、民居和家具杂物上的雕刻作品以及现时时堰民众们崇尚木雕作品来看,时堰的民间木雕有着广泛的群众性。时堰木雕作品选题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动物。人物题材以宗教为主,也有少量取材于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戏曲人物。花卉题材是木雕数量最大的,除牡丹、梅花、月季外,佛手、桃子、石榴、枣子也常运用,动物题材则有龙、凤、鹿、蝙蝠、鸳鸯、蝴蝶。时堰的木雕作品构思、选材讲究,并非只为美化器物,而且借助于各种题材,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祈求,形成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吉祥寓意。希冀生活幸福、长寿,则雕刻“福寿双全”、“牡丹富贵”、“龙凤呈祥”;表达夫妻恩爱和谐则有“鸳鸯戏荷”、“彩蝶双飞”、“年年有余”、“金玉满堂”;为祈求富足生活,则有“三阳开泰”、“喜鹊登梅”等。

时堰木雕--红楼梦大观园(局部)

  时堰的木雕工艺精湛,艺人们的技艺娴熟。在构图及人物、动物的刻画上独具匠心。作品有的精雕细刻,有的刻绘简单,只有寥寥数刀,作品之所以呈现如此不同的反差,这与主人的身份和经济状况密切相关。木匠受雇于富户时,主人要求高,作品的作业周期就较长,艺人能够充分施展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平民百姓无能力长期雇工,只能因陋就简。但这两种作品,从美学角度讲,没有高低之分,反而更能反映出时堰木雕艺人们具有不同表现技法的高明之处。

8、富安酥儿饼制作技艺

  酥儿饼是富安的一种传统茶点。据说明代就有了,扬名却在清乾隆年间。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偿后赞不绝口,一时酥儿饼美名远扬。酥儿饼是以面粉为主料,揉成面团以后再包入馅,最后经油煎而成。因为酥儿饼从里到外层层起酥,乍看活像一朵微开的金菊,故又叫“千层酥”。酥儿饼有用赤豆沙、桂花和庶糖调制的甜馅,也有用鲜肉、油渣、葱花、盐和味精调制的咸鲜馅,具有入口酥松香脆、油而不腻、越嚼越美味的特点,用当地人的话来说,是“吃着打嘴也舍不得丢”。

  富安酥儿饼形似菊花、层层起酥、酥而不焦、油而不腻营养特点及功效 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营养素,具除热毒、散恶气、消胀满、利小便,补虚强身、滋阴润燥、丰润泽肤之功效。因富含油脂,适量食用有益健康。

酥儿饼制作过程一(陆志祥)

酥儿饼制作过程一(陆志祥)

酥儿饼制作过程一(陆志祥)

酥儿饼制作过程一(陆志祥)

9、许河杂技

  作为盐城杂技的支脉,许河杂技缘起东台市许河镇姚进根寄身盐阜杂技班子潜心学艺,返乡后独立创立“姚家班”,民国时期便组建民间杂技演出团体“如山杂技团”,成为盐阜地区新兴的杂技团,拥有自己的杂技高手和演艺能人,在盐阜地区名声大振,后整合同乡“王侉班子”(系盐阜杂技“王锦生班子”分支,民国时期组建的“新胜杂技团”)形成了苏北有名气的“许河杂技”。

车技(孙家录 摄)

  据考证,许河杂技已有120年的历史,属于盐城杂技“建湖十八团”的支脉,缘于许河 “杂技姚家班子”与建湖杂技一脉嫡传许河人创立的“杂技王侉班子”长期合作在盐阜大地上演出、生存和发展而得名“许河杂技”,入选盐城市人民政府2013年11月公布的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蹬技(杨静 摄)

10、时堰庙会

  时堰自古宗教盛行,宋朝至清朝中叶,先后建有七十二个半庙堂。明朝至解放初期,体现宗教文化形式与特点的“庙会”活动频繁,且名目繁多,主要有:农历三月十九的太阳会(纪念明朝崇祯帝殉国),三月二十八的东岳会(纪念东岳黄飞虎),五月十三日的关帝会(纪念三国关羽),七月三十的地藏王会(纪念元朝张士诚),九月初九的华佗会(纪念神医华佗),五月十八和十月初十的都天会(纪念唐朝张巡、明朝杨继盛),九月中旬的龙王会(敬龙王)等。在各庙会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要数北都天庙的都天盛会”。

@严海长 摄

  时堰“都天盛会”始于明朝,时为纪念唐代名将杨州都督张巡、明代忠臣速报使司杨继盛两位民族英雄,每年农历五月十八都要举办规模空前的庙会活动。近年来,时堰镇经济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人们在追求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生活的同时,更加企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11、彩绘葫芦

  王东元,彩绘葫芦传承人。其葫芦作品主要以农家庭院的葫芦为载体,以生肖、脸谱、吉祥文字、吉祥图案等为内容,纯手工绘制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彩绘葫芦传承人 王东元(陆志祥 摄)

  有着“葫芦王”美誉的民间艺术家王东元 ,36年来不断探索,形状各异的葫芦经他手便点石成金。其所创作的百态葫芦、脸谱葫芦先后荣获国家和省市级金银铜奖。

彩绘葫芦作品(陆志祥 摄)

彩绘葫芦作品(陆志祥 摄)

  王东元的彩绘葫芦以吉祥物葫芦为载体,以京剧脸谱、生肖为主要内容,经煮、洗、砂、涂、绘、刻、穿等工序,纯手工制作而成。作品有两个特点,第一是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京剧脸谱、生肖是中国的;再一个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葫芦本身生长在农村的,田园里的。

彩绘葫芦作品(陆志祥 摄)

彩绘葫芦作品(陆志祥 摄)

  2014年年底,我市公布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彩绘葫芦”作为传统美术类入选。

12、安丰麦秆画

麦秆画作品《安丰古街》

  麦秆画就是用麦秆制成的工艺美术品,是一门综合艺术,涉及到书、画、剪、烙、裱等诸多领域。

麦秆画传承人--刘用明(孙家录 摄)

  在东台安丰古镇,流传着一种特色的民间工艺品——麦秆画。其渊源可溯至隋朝年间,后随历史朝代的更迭,麦秆画艺术一直在民间绵延不断。

@顾俊生 摄

  安丰麦秆画充分利用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堪称中国民间一绝。色泽鲜艳的麦秆,经过熏、漂、蒸、剖、刮、烫以及绘、编、剪、刻等多道工序,粘贴成为一幅幅精美的画作。

13、后港茶干制作技艺

  东台“后港茶干”又名“王氏茶干”,是王氏三兄弟共同执掌的一份祖业。美称“香茗超香干,赛过活神仙”。扁扁圆圆,袖珍小巧,色呈酱黄,似蒙一层薄薄的秞质。拈一片在手,异香扑鼻,小口嚼食,肉质坚实而又不失柔韧,密腻而又不失嫩滑。

@严海长 摄

  后港茶干可用于盘中配菜,亦可品茶小吃,即便随意放块嘴里也咸甜适度,齿颊留香。

@陆志祥 摄

  后港茶干的整个制作过程沿用着传统手工,道道工序严谨、处处注重质量。多年来没贴一张广告,没印片纸介绍,只凭食客相传,却畅销不衰。

  多年来后港茶干的制作与销售可谓富庶了一方。

14、里下河糖塑

  在古代,糖塑作品既是工艺品又是食品,做成人形的作品大多是禁忌食用的。所以在创作题材上,大多数以花鸟草虫、飞禽走兽为主,作品大多清澈透明,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据老艺人讲,过去很久以前糖塑分两泒,一泒专做大型祭祀用的糖塑作品,行话叫大回空,这种行业现已失传;另一种是专门以零食玩偶形式的糖塑作品,行话叫小回空,其作品一般是十二生肖,各种动物,大刀兵器等,两种技法行话叫放空。

@邹洪喜 摄

  受南北文化的冲击影响,里下河糖塑文化,跟其它文化一样,在这里 形成了自己的不同风格,其作品即有北方粗犷明达的影子,又有南方细腻圆润的内涵,是里下河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

15、打莲湘

  莲湘表演是苏北里下河地区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溱东是水乡莲湘的发源地之一,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严海长 摄

  起初,打莲湘主要是当地民间的一种祭祀活动中表演,“老爷出会”时跟在后面,边走边打,其目的多为驱邪、撵鬼、祭奠神灵,祈求五谷丰登,岁岁平安等。

@严海长 摄

  解放后,作为一种百姓喜爱的文娱活动,经常在节庆时作表演。如今,溱东莲湘已经成为里下河地区家喻户晓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体育项目。

16、弶港排斧

  二百多年来,弶港海域在修造木质帆船时,领班师傅根据船体的结构,必须把每块木板之间缝口用麻丝、油灰填满,从而使渔船不漏水,安全出海。在日常渔业生产过程中,渔民们为了给新造渔船壮船胆,祈福海龙王保佑出海安全,从而取得渔满舱的好收成,同时结合木工师傅的造船、修船的实践,逐步形成步调一致的排斧造船的技艺模式。

@张捷 摄

  弶港渔民习惯把“排斧”说成“排富”,来寄托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所谓“排斧”,就是用油、麻、灰等混合均匀的填料,嵌于船身缝隙处,以防海水渗入蚀船。排斧工序分铲缝、上底灰、捻麻腰、嵌麻丝、分麻板、拆嵌麻板、切碎、排斧八道。要求把所有的填料排得匀称,密度、深浅都要一致。参加排斧的都是手艺高强的木工,他们谁都不甘示弱.在领作师傅首斧的指挥下,所有木工齐声应和,发出有板有眼、排山倒海般的“哒”声,极富节奏感,堪称一首渔民打击乐。每逢排斧,渔民们都呼朋结伴,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涌向海滩,齐声喝彩助兴:“排富!排富!”其场景十分壮观。

  弶港排斧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经久不衰。也难怪,终年与船相依为命的渔民,理所当然用弶港排斧等风俗,来寄托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这也就是弶港渔民习惯把“排斧”说成“排富”的缘故吧。

17、蚕丝被制作技艺

  蚕丝是自然界中集轻、柔、细为一体的天然纤维,素有“人体第二皮肤”的美誉。蚕丝滑爽、透气、轻柔、吸湿、不刺痒及抗静电等特点使其成为制作贴身衣物的上乘料子,而以蚕丝作为肉质的蚕丝被更具有贴身保暖、蓬松轻柔、透气保健等得天独厚的品质和优点。古代的达官贵人、皇亲国戚的被子,用的大都是蚕丝被。

  在缫丝、织绸过程中,优等的丝和绸直接用于买卖交易,一些质量中等及以下的丝线和绸缎自然就被淘汰下来。后来,富安人就用淘汰下来的丝和绸重新加工,制作成蚕丝被流通于市场,这就是“蚕丝被”的由来。

@陆志祥 摄

  富安蚕丝被中的原料——蚕丝被业界称为“纤维皇后”,蚕丝约97%的成分是纯天然动物蛋白,跟人体皮肤接近,有很好的亲肤性,有“人体第二肌肤”的美誉。蚕丝内含多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有防风、除湿、安神、滋养及平衡人体肌肤的功效,所以也有人把蚕丝比做“软黄金”。

  “富安”牌丝绸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富安”牌蚕丝被更是褥中的精品。

18、狮舞

  舞狮是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的样子,作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避鬼,每逢喜庆节日,例如开张庆典、迎春赛会等,都喜欢敲锣打鼓,舞狮助庆。

@陈美香 摄

  现在的舞狮主要分南狮、北狮两种。最初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而南狮则是流行华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将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采用南狮的形象、北狮的步法,称为“南狮北舞”。

19、弶港近海扳坞

  扳坞是南黄海近海(鱼舍港至巴斗港为主)连陆海难与港汊之间的近海渔业捕捞技艺之一,扳坞的渔民白天休息,夜晚下海,第二天日出前返回赶早市卖鱼。

@陆志祥 摄

  扳坞作业完全靠步行,一个人、一张网、一盏灯、一只鲆篓、一把抄子,方便灵活,是弶港渔民近海捕捞常用的技艺之一。

20、烙画

  烙画,又称火笔画,即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

烙画传承人蔡勤荣

  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

烙画作品《大象》

  据民间传说记载,始见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21、渔鼓道情

  渔鼓道情又称“绑梆筒子”,也称“仙戏”,是一种表演形式和大鼓书相似的中国民间传统曲艺,始于明末清初的道情戏,源于道教的歌“道情词”,因道士唱乐歌时配以渔鼓(道筒)伴奏,故古称“渔鼓道情”。

民间道情艺人(陆志祥 摄)

  渔鼓道情盛行于清末,兴起并流传于民间,有着100多年历史。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长的竹筒,蒙上猪护心皮,配上木筒板拍打发出响音说唱。一人边演唱边伴奏,右手拍击渔鼓,左手敲击竹板作为伴奏。

用渔鼓道情演绎的舞台节目《土地的故事》(严海长 摄)

   如今,“渔鼓道情”这种东台民间的一门古老的艺术,真是不多见了。

22、溱东古砖古瓦制作技艺

  溱东古砖古瓦生产历史悠久,始于汉代,经唐、宋、元、明、清、民国历代近2000多年时间。

古砖古瓦成品之一(王恒生 摄)

  溱东古砖古瓦制作技艺是传统的手工制造业,近代主要传承于李氏家族,已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

@王恒生 摄

23、里下河龙舞

  舞龙是苏北里下河地区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

@陆志祥 摄

  起初,舞龙主要是用于祈求祝福,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

@陆志祥 摄

  解放后,舞龙作为一种百姓喜爱文娱活动,经常在节庆时作表演。

24、许河猪头肉制作技艺

  许河猪头肉,俗称烧腊子。经过近80年的工艺演变,逐渐与传统意义上的熏烧、酱制有所不同,许河猪头肉已经发展成为典型的卤煮特色食品。

@鲁杰 摄

  许河猪头肉是许河的传统美味。猪头肉于民间早就声誉鹊起,据说淮扬菜系中的“扒烧整猪头”火工最讲究、历史最悠久,是道久负盛名的淮扬名菜。猪肉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猪肉能改善缺铁性贫血。而在东台,许河猪头肉是最出名的。

@严海长 摄

  在许河镇许乐村,有这样一家卖猪头肉的小店,不过三四十个平方的样子,卖猪头肉却“跩”得很。很多美食爱好者数里路赶来只为买肉,并且买肉先前要预订,如果晚点就买不到猪头肉了,“小锅煮猪头肉香,厨房的锅煮八九个猪头刚刚好,煮多了,猪头肉就煮不透不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