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代表生肖

河南都有哪些牛?河南日报客户端带你说文解牛,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河南日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刁代表生肖1

子鼠辞旧岁,金牛迎新春。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象征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今日,本报特撷取几桩“牛”事,说文解牛,共话新春。

它们有的意蕴悠长、内涵丰富——憨态可掬的“亚长牛尊”,述说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体形宽大的“镇河铁牛”,见证人们对河清海晏的向往;有的承载梦想、饱含希望——“打春牛”妙趣横生,寄托着人们对明媚春天的向往,《幸福牛》惟妙惟肖,表现了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有的见证历史、书写传承——土火邂逅,孕育出北齐陶牛,折射出星汉灿烂的华夏文明,刀骨碰撞,雕琢出甲骨“牛”,展现了绵延不绝的中华文脉……

牛年说牛,牛气冲天。希望这些“牛”事,能激励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精神,共同书写新的辉煌。

亚长牛尊最佳形象代言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

体态壮硕、四足粗短、纹饰华美……不久前,来自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亚长牛尊”亮相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其憨态可掬、冲劲十足的形象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了文博领域“牛年说牛”的最佳形象代言人。

2001年10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考古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在殷墟宫殿区附近“亚长”墓葬中发掘出土了这件牛尊,他说:“这是迄今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牛形青铜器。殷商王朝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顶峰时期,这件牛尊是当时青铜铸造技术的典型代表,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纹饰雕刻堪称精美绝伦。除了牛腹部两侧的老虎纹饰,牛身上还有鸟、鱼、夔龙等多种动物纹饰。”

“亚长牛尊”通长40厘米,高22.5厘米,腰围52.5厘米。再来细细观察这件牛尊:牛头前伸,嘴唇微微张开,正面看上去好像在对着您微笑,非常生动有趣。牛身背部中央有一个长方形盖子,盖子上有一个半环形小扭,作为打开盖子的把手。盖子和器身有子母口相结合,十分巧妙。

何毓灵说,通过“亚长牛尊”可以考证殷商时期的畜牧业状态。牛尊的横截面呈三角状的短角、短粗有力的四足、浑圆的体态,生动展现了一头成年水牛的雄姿,这是当时生活在华北平原的“圣水牛”,仍为野生,尚未驯化。

商人为何铸造这件青铜器?何毓灵认为,商人非常重视对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在商人的观念中,尚未驯化、体格健壮且有一双弯曲有力大角的水牛更具灵性,所以让它充当人与神沟通的媒介,担负通天地神兽的重要角色,表达了商人对祖先和自然神至高无上的尊敬之意。

青玉琢吉牛为君纳祥福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

“抽中了河南博物院的红包封面,今年肯定牛气冲天!”“这红包封面既有历史沉淀又有新潮创意……”2月10日,河南博物院联手腾讯博物官推出抽取红包封面活动,上万个红包封面不到半个小时被抢完。

“青玉琢吉牛,为君纳祥福”。河南博物院红包封面选取了正在展出的西周文物青玉牛首形佩作为图案。青玉牛首形佩出土于三门峡虢国墓地,器物呈片状,双牛角弯曲对称,“臣”字形目,小耳朵,嘟嘟脸,造型优美不失可爱。

河南博物院陈列部副主任王景荃说,玉是吉祥的象征,这件牛首形青玉佩是古人用来佩戴胸前以保平安及辟邪,同时也表达了对牛的崇拜。古人对牛非常有感情,从仰韶时期就开始驯化牛,让它成了中国农耕文明中最重要的劳动力之一,成了文明进程中重要的文化符号。

牛通常给人是踏实、勤劳的印象,但它也有威武霸气的一面。在河南博物院“明清河南”展厅门口,就有一尊“镇河铁牛”,其通体呈铜黑色,体形宽大,双目如炬,宛若威震八方的“门神护卫”。

“‘镇河铁牛’跟治理黄河水患密切相关,是为了抑制洪水而铸造,也可以称之‘镇水兽’。”王景荃说,这尊铁牛铸造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它来自荥阳泗水河边,泗水是黄河的一个支流。明清时期,黄河时常泛滥成灾,人们受大禹治水用铁牛镇河患、治水英雄李冰刻制石犀“厌水精”等传说影响,想到铸造“镇河铁牛”以借助神的力量镇服水怪、抑制水患。

此外,正在河南博物院汉代展厅展出的鎏金铜牛虽然小巧,但精美的造型却引起了众人的注意。“鎏金铜牛出土于偃师市寇店乡李家村东汉铜器窖藏,窖藏内有大量鎏金铜器,如铜象、铜牛、铜鹿、铜马、铜羊等,充分反映了东汉高超的鎏金工艺。”王景荃说。

北齐陶牛倔强有力真牛气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何可

郑州博物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的安阳二号展柜里,距今1500年左右的一头北齐陶牛静静立于平板之上,迎接又一个牛年的到来。

陶牛的刻画细腻生动,牛头高昂,脖颈坚挺,双目圆睁,鼻翼张开,双唇紧闭,四肢强健,支撑着健硕的躯体,尾下垂,尾尖贴于左后腿,展现出一股倔强有力的“牛气”。

“陶牛整体造型栩栩如生,寓动于静,充分显示了南北朝时期工匠在陶塑艺术方面高深的造诣。”2月10日,郑州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崔龙妹说。

这尊陶牛应为北方黄牛,长32厘米、高22厘米,2008年6月出土于安阳贾进墓。这件藏品是用泥质红陶模制。烧制后施白衣,然后绘出红彩、黑彩、黄彩,由于长时间埋于泥土,彩绘多已斑驳脱落。头顶两侧分别有四个小孔,应为安插木质牛耳、犄角之用。

陶牛器物,是土和火孕育出的生命,其流淌的美学与历史,是身份、等级和权力的象征,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这件精美的陶牛器物,充分体现了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崔龙妹说。根据墓志记载,墓主人贾进为北齐时期的车骑将军,是西汉早期著名政治家贾谊的第十一代孙。

这头牛可不是用来耕地的,而是充当出行工具。牛背上的人字形轭清晰可辨,结扣俨然。据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战争,马匹数量锐减,牛车成为主要交通工具,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乘坐牛车成为一种时尚。当时世家大族出行时要追寻舒服和安逸,带篷的牛车不像以轺车为代表的马车那样车身敞露,且牛车车厢大,乘坐者在里面可随意坐卧,又因牛步徐缓,颠簸程度比马车小……这些特点,对于养尊处优恬淡轻闲的士族阶层更为合适。

内乡县衙“打春牛”抢福气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孟向东 刁良梓 通讯员 王勇

铛!铛!铛!锣声响起!

2月3日是立春日,一大早,在内乡县衙大堂,一名“衙役”敲锣三次,大喊一声:“打春喽!”

“县令”根据习俗三击鼓,口中高声唱词:“一击风调雨顺、二击五谷丰登、三击吉祥如意!”击鼓完毕,“县令”带“衙役”绕春牛三圈,并执棍鞭打春牛,牛腹内的五谷、干果纷纷落地,群众欢呼抢食,寓意抢“福气”。

每年立春日,这样热闹的喜庆场面都会在内乡县衙上演,已经持续多年。

内乡县衙“打春牛”是流行于当地的习俗。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民间则称“打春”。这一日,民众手执彩旗、敲锣打鼓,抬纸糊春牛游街,群众往牛身上撒豆祈福,以避“水痘”之灾。游街完毕进行“打春牛”活动,之后群众游街闹春,家家户户长辈给孩子带上春鸡、亲朋互送“春牛”或“福”字剪纸以示祝福,群众家里这天要摆宴待客,并用萝卜、青菜等制作春饼等食物“咬春”,以去春困。蛰伏一冬后,农业生产将从立春这天起逐步恢复。

内乡县衙“打春牛”习俗围绕时令节点,人们自发组织庆祝仪式和农事生产,有序安排衣食住行,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由此成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申请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甲骨文上探“牛”字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任国战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遂旺

农历辛丑年,让一个“牛”字冲天。2月10日,记者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楼甲骨纪事展厅,看到有一个橘黄色的展板格外醒目。一张巨大的甲骨图片上,印有一个书本大小的甲骨文“牛”字,旁边还配有一个现代汉字“牛”。

农历牛年将至,凡是游客走到此处,都会不由地驻足细细品味,拍照留念。“甲骨文的‘牛’,是个象形字。你看,牛头部是简笔画象形,中间一竖表示牛面,上边向上弯立的两竖表示牛角,下面两小撇表示牛耳。”一位来自山东的游客说。

一个展柜里面,躺着一片上大下小的牛肩胛骨,上面刻画了不少文字。“从这个展品得知,商朝就有多种牛。‘册千牛千人’,这句卜辞记载了商人用来祭祀的牛多达上千头。甲骨文中所见的‘牛’,多以颜色分类,有黑色、杂色、红黄色、黄色……可以看出商人祭祀很是看重牛的颜色。”中国文字博物馆工作人员李振洲告诉记者。

在展厅里,记者看到一个“牢”字。导游说:“牛在殷商时期不属于野生动物,是圈养牲畜,从这个‘牢’字就能看出来。在打猎的内容中,没有牛的踪迹。”

“目前,殷墟甲骨文的‘牛’字有3000余见。甲骨文记载‘牛’最主要的用途是祭祀,相比于羊、猪、狗等其他祭牲而言,‘牛’字不止使用频率高,而且使用数量大,可以成百上

千。”安阳师院甲骨学专家韩胜伟博士说。

十二生肖中,牛排行老二。“在已发现的甲骨文中,除了牛之外,还有鼠、虎、兔、龙、蛇、马、羊、鸡、狗、猪,却没有猴。”韩胜伟说。

舞阳农民画出“幸福牛”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郭海方 通讯员 张晓甫 赵明奇

清澈见底的小溪边,老牛或低头畅饮,或目视前方……2月10日上午,在舞阳县农民画家协会主席张新亮家中,一幅农民画《幸福牛》即将完工。

“农历牛年即将到来,这两头耕牛寓意着奋斗,旁边的玉米象征着丰收,清澈的溪水代表了生态环保,整幅画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因此起名‘幸福牛’。”正拿着画笔为耕牛“点睛”的张新亮向记者解释。

今年55岁的张新亮是该县吴城镇板张村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自幼爱好绘画,“一手拿锄头、一手执画笔”,立志要把舞阳农民画艺术发扬光大。勤奋的他先后创作出200多幅优秀的农民画作品,一些作品入选“中国精神·中国梦”全国农民画创作展。

在张新亮看来,牛代表了踏实肯干、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为迎接牛年创作这幅农民画,一方面是赞美新时代农民的幸福生活,另一方面也是激励自己做“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舞阳农民画将不断丰富创作题材和内涵,努力在色彩、画面、人物造型、场景设置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更加生动地记录新时代,为建党100周年献礼。”张新亮说。

2006年,舞阳农民画被列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阳县也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舞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文超告诉记者,牛年到来之际,该县已先后组织20多位农民画骨干以“牛文化”为主题,创作了一大批与牛相关的农民画精品力作,舞阳农民画必将在牛年展现更牛的新气象。

编辑:胡田歌

刁代表生肖2

有的人就像太阳一样,可以燃烧自己的价值,也可以温暖别人!这样的人一定是一生都有好事的,就比如下面这些生肖,不光旺自己,还旺家庭旺朋友!那么是哪些小太阳呢?一起来看看吧。

生肖虎男

虎年出世的男子,命格过硬,英挺伟岸,是女性眼里最牢靠的男子,一起也是“艰难”和“波折”最惧怕的人,不管多难,属虎男都能凭仗本身的命运或是实力化险为夷,将艰难踩在脚下,人生命好,总有人助,即使不发大财,也有当上老板富豪的命运,一旺即是旺全家、旺三代,甚至是他们合作过的兄弟,都更简单发财致富。

生肖猴女

猴年出世的女性,尽管聪明但不奸刁,虽有小聪明但不虚浮,她们的性情比同属相的男子要愈加慎重,但是聪明才智并不逊于男性,并且她们的情商更高,是能在男性强者当道的社会中锋芒毕露的“巾帼须眉”。不管长相多美,都罕见“红颜薄命”这么的工作在她们身上发作,由于她们理性,不把爱情当面包,她们老练,敢为家庭担重任,因而对于每一个娶到她们的男子而言,属猴女即是自个最大的“福星”,家庭从此不愁没福分。

生肖鼠女

鼠年出世的女性,此生命运怎可用一个“好”字归纳完?她们从小受人宠爱,罕见喫苦,因而大都心肠纯良,聪明但无害人心。更可贵的是她们生来射中带财,旺夫益子,更有勤俭持家的天资,足以旺及宗族几代,光宗耀祖,点铁成金。

刁代表生肖3

作者:乔忠延(山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虎吼一声,威震山河。

自从老虎跻身十二生肖,这位森林里的大王,便带着威猛之气、骁勇之神、智慧之光,走进了国人的精神世界。2022年,是农历壬寅年,也是虎年。回眸悠久历史,披阅史料典籍,年深日久的虎文化扑面而来。

卧虎图(局部)(中国画)兴安

布老虎:孩童的守护神

十二生肖的动物中,兔、鸡、羊,甚至身高体大的牛和马都被人类驯化,变为家畜,成为食物,或给人出力流汗。当然,先祖并不亏待它们,给它们吃,给它们喝,还让它们与自个儿比邻而居。先祖安居乐业,它们也安居乐业。然而,老虎依然我行我素,或在深山老林,或在荒野僻壤,世袭着百兽之王的尊贵地位。

1月16日,在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彭李街道一家布老虎生产企业,手工艺人在制作布老虎。新华社发

这强大的野兽,人们哪能驯服,因而,威猛的老虎继续在山野称王称霸,没能成为六畜兴旺的六畜中的一位。但是,这并不妨碍老虎与人的亲密关系,其幻化出的形色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最具代表性的化身应属布老虎。

我的童年就是伴随布老虎成长的,睡觉头枕布老虎,下炕脚穿老虎鞋,出门头戴老虎帽,低头一看胸前还挂着绣着老虎的红裹肚。我长大了,过了十二岁生日,妹妹又循着我的轨迹伴随着布老虎成长。我家这样,家家这样,布老虎早就是乡村婴幼的守护神,保佑着一代一代孩童健康成长。为何凶猛的老虎会变作慈善的布老虎,会成为与孩童朝夕相伴的守护神?

说来老虎不仅关乎着孩童的健康,还关乎着江山社稷。这不是拉大旗作为虎皮,也不是拉虎皮作为大旗,原因出自一个神话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后稷,不过他出场的时候还没有名字。没有名字不可怕,可怕的是母亲孕生他有点怪异。母亲姜嫄去野外游逛,踩在一个巨人的脚印上,居然怀孕生下他。家人嫌他孕生怪异,就扔到山野。山野狼奔豕突,这小子危在旦夕。可是过了数日,有人上山打柴看到他竟然还好端端活着。家人觉得神奇,跑去看他,一看更是神奇,一只灿若锦缎的老虎厮守着孩子,哪个禽兽还敢伤害他。家人不敢再轻慢这神奇的小子,抱回家里好生抚养。因为抛弃过的缘故,就叫他“弃”。弃长大后擅长种植粟禾,于是,帝尧请他担任后稷,主理农事。他教民稼穑,众生这才丰衣足食。久而久之,后稷代替了他的名字。子孙后代感念他的功德,便兴建后稷庙祭祀他,进而演化出社稷庙。后稷与江山社稷融为一体。试想,老虎保护后稷大难不死,等于保护五谷丰登,等于保护国泰民安。老虎岂不与江山社稷息息相关?

如此看来,先民将仁爱寄寓在威风凛然的老虎身上,布老虎与孩童形影不离,顺理成章。这似乎属于神话传说,可在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记载得一清二楚。而且,如今山西省还有稷山县,那里是后稷诞生地,县城中心就有座规模很大的稷王庙。布老虎代代延续,广为流传,如今其缝制工艺多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属于市级,有的属于省级,黎城县的则属于国家级。

《醒世恒言》里的义虎

老虎变作布老虎,没有了威猛,没有了骁勇,走进中国人生活的老虎早就人格化了,如果说,布老虎身上体现的是仁爱,那出现在《醒世恒言》里的老虎便是道义的化身。

冯梦龙在《醒世恒言》第五卷写道,大唐天宝年间,福州有个勇武少年名叫勤自励,打猎归来路过大树坡,看见陷阱里掉进了一只黄斑老虎。老虎见到他便前足跪地,像是磕头求救。勤自励心一软放走了老虎。

头几年,勤自励家里光景还算殷实,父母早早为他媒聘林家女儿潮音,只等二人长大成亲。勤自励生性豪爽,喜欢使枪弄棒。这一迷醉武艺,就懒得耕田,年年收成减少。偏偏他还爱呼朋唤友,酒肉招待,坐吃山空,家道日渐衰落。恰逢安南作乱,朝廷募军,他便报名随军出征。

光阴似箭,不觉三年过去,勤自励一去杳无音信。潮音待嫁闺中,每日寂寥伤情。伤情的潮音还能忍耐,父亲林公却急不可忍。从军打战,生死难料,万一有个好歹,岂不耽误了女儿的春光年华。说与内人林婆,两人合计要与勤家退婚。勤家自不愿退,推说再等三年。林家虽不愿意,也不好撕破脸皮。三年过去,自励还没回来,林家父母设个圈套,说是自励已经战死,要给女儿另择佳婿。潮音却死心塌地不再嫁人。母亲百般劝导,潮音推说再等三年。父母无奈只好再熬三年,时日快到便瞒着女儿另找下婆家。到了喜日,害怕女儿变卦,骗说潮音去走亲戚,上轿抬起即走。

战国辟大夫虎符故宫博物院藏

花轿走到中途,忽然狂风骤起,大雨如注,只得落轿等候。此时一只黄斑老虎从半空里跳下,吓得众人四散逃走,新娘却被老虎衔去没了踪影。

恰在此日,从军九年的勤自励居然回到家中。拜过二老,得知悔婚怒气冲冲去林家说理。路上听见有人呻吟,近前看时地上坐着个女子。自励扶起她,问及情由,哪料这女子正是他的妻子林潮音。二人喜出望外,正要回家,一只黄斑大虎出现在眼前。仔细看时,正是自励救出的那只。这老虎居然大义报恩,自励大声感谢。那老虎闻知,长啸一声算是应答,蹦蹦跳跳,高兴而去。

你道这在何处?恰巧就是大树坡。大树坡、大老虎,自励两次经过,两次遇到。一次是他救下老虎,一次是老虎给他拦截下媳妇。尽管冯梦龙写得活灵活现,我并不信以为真。老虎不会有报答救命恩情的大义之举,而是冯梦龙将人间大义维系在了老虎身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用《三字经》《弟子规》教育人,升华人,而且将老虎人格化了,让它承载了大义,感染人,化育人。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蒲松龄笔下的孝虎

明代的冯梦龙让老虎承载了道义,清代的蒲松龄也不甘人后,《聊斋志异》里蹦出来一只“赵城虎”。

赵城虎不出来则罢,一出来就犯下了大罪。它吃了人,吃掉的还是一个寡身老太婆的独生子。儿子死了,谁来供养老太婆。老太婆痛不欲生,哭闹到县宰那里状告恶虎。捕捉猛虎是件危险事,弄不好会搭上自家的性命,县宰担心无人领命,没想到小隶李能竟敢领命。其实李能这日是喝高了,酒一醒后悔不迭。可惜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只得硬着头皮捕虎。可忙碌数日,连个老虎的影子都没看见,垂头丧气去见县宰,没有交差,还挨了一顿板子。李能可怜兮兮跑到庙里哭诉。诉毕,抹掉泪水抬头,吓得差点掉了魂,门口竟蹲着一只老虎。幸在老虎不吃李能乖乖待着,由他绑缚带到县衙。

县宰问老虎:“你吃了老人家的儿子?”老虎居然点头承认。县宰要老虎给老太太当儿子养老,这厮居然又点点头。要老虎给老人家当儿行孝,岂非笑话!不是笑话,次日老太太开门,门前有一只死鹿。肯定是老虎送来的,真是言而有信。老人家卖了鹿皮鹿肉,买来柴米油盐度日。次日又次日,天天老人家都能收到老虎孝敬的物品。她老人家衣食丰裕,安享晚年,还有所积蓄。如此数年,老人家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左邻右舍帮助安葬了老人家,平日的积蓄足够所需费用。邻居们如何知道老太太去世?是老虎跑进房中,吼叫报丧。坟茔垒好,众人正要散去,只见老虎跑到坟前,大声吼叫,声如雷鸣,胜似痛哭。哭过,怏怏离开。

老虎离开不复归来,村民却惦记难忘,是呀,老虎行孝胜过儿子,怎能忘记,因而集资兴建了一座义虎祠。义虎,何止是义虎,何尝不是讲诚信、有礼仪的老虎?老虎吃人没有作恶之心,只是本能所需。一旦县宰点明错处,立即认错,而且承诺悔改,绝不懈怠,直到为老太太养老送终。虽然不能抬棺尽孝,坟茔垒高,还要去哭丧祭奠,真是礼数周全。这不得不感叹蒲松龄真乃大手笔,老虎身上大化了道义、诚信和礼仪,这才是文化,文而化之呀!

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江西省博物馆藏

《黔之驴》里的智虎

行文至此,忽然想起古人推崇的五德:仁义礼智信。从冯梦龙和蒲松龄笔下的老虎,比照这五德仅仅差一个字了:智。老虎是智者还是愚者?某一日闲聊,我刚张嘴马上有人应答:愚者。问之为何如此果断判定老虎愚蠢?回答是反诘句:难道你不知道《狐假虎威》?我哑然。倒是知道狐假虎威,就是没有把这故事当作尺度去丈量老虎的智力。

是呀,在小学课本上就出现过《狐假虎威》的故事。故事出自《战国策》,楚宣王主政时楚国最强盛,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他大惑不解。大臣江乙便讲了这个故事,听罢楚宣王豁然醒悟。原文是:“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狐狸害怕老虎不信,就带着它去见百兽。果真大小动物个个都像兔子一样仓皇开溜。老虎不以为百兽怕它,还真当成是怕狐狸。

是呀,大老虎竟被小狐狸玩弄了一把,还能说老虎聪明?绝对不能。我正要按照朋友的思维,将老虎和愚蠢捆绑在一起,突然耳边传来遥远的声音。细听似乎是唐朝的“录音”,而且播放者是大名鼎鼎的柳宗元。那是驴子的叫声,叫得歇斯底里,有点吓人。别看当下好多人都在吃驴肉火烧,服驴皮阿胶,真要听见驴子吼叫非吓跑不可。为何?没有经见过呗!柳宗元所在的唐朝再发达也不会有录音机,他是用笔墨纸砚写照了实况,名为《黔之驴》。《黔之驴》与《狐假虎威》正好相反,似乎是要给遭到贬损的老虎正名。柳宗元从容走笔,一步一步展示老虎的智慧。第一步写道:“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来了个从没见过的庞然大物,老虎以为是神,小心翼翼地挨近。第二步更有趣,“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驴一声高叫,老虎以为要吃它,吓得跑出好远。森林之王吓成这般样子,实在可笑。可笑归可笑,不过老虎并未吓破胆,一走了之。这就进入柳宗元笔下的第三步,老虎“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觉得这庞然大物无能,却没有轻易冒犯。是呀,祖祖辈辈都是食它者,没有它食者,丢掉自个的性命是小,毁掉先祖威名是大。可不搏这大家伙又不甘心,这就进入第四步,“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稍微接近,轻佻撩逗,看看老虎多有心计。驴子大发雷霆之怒,不过就是跃动后蹄来踢老虎。老虎暗自欣喜,庞然大物就这般本事。第五步就简单了,老虎“断其喉,尽其肉”,打着饱嗝走了。

聪明,实在聪明,老虎乃大智者也。如果这还不能说明问题,我再举一例。据说老虎一胎若是产下三个儿女,内中必有一个最为厉害的彪。彪之厉害不在别处,竟然要趁母虎不在吃掉同胞兄弟姐妹。母虎只好严防死守,不让彪的野心得逞。要是涉深水过河,小虎无法渡过,需要母虎背过去,可是一次只能背一只,如何背?这可真是个难题。对我来说是难题,对老虎未必是。只见母虎先把彪背过河去,放在对岸。返回来背着一只小虎过去,放下,再把那只彪背过来。放下后,将另只小虎背过河,再返回来背彪。彪就是再厉害,面对母虎的严密防范也无可奈何。聪明,老虎真是聪明过人。

那么,《狐假虎威》中的老虎如何解释?智者千虑终有一失。哪有如此绝对的判断,过年了,逗你一笑,也凑全了老虎身上的仁义礼智信。

虎符与王权

即使老虎身上不携带仁义礼智信的基因,也难动摇其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东汉应劭辑录的《风俗通义》指出:“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老虎何其勇武,何其威风也!为此,国人才视之为神兽、瑞兽,赋予其美好的人格。梁启超甚至将伏羲视为老虎的化身,寄之以身,托之以命。如果能够敬若神灵,祷之拜之,便可百邪不侵。所以,很早以前老虎就与王权联系在一起了。如果这种说法虚空得不无猜测之嫌,那么,可以请出虎符作证。虎符,是兵符、军符,是古代帝王掌握兵权,调发军队的信物。一般用铜制作,分为左右两半,有子母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赐予将领。帝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必须携带右符,验合无误,将领才能出征。战国、秦、汉时期,几乎各国通用。称作虎符,缘于兵符就是老虎造型。尧舜之后,自夏代灭亡起,王权交替多是暴力厮杀。厮杀的主力就是军队,调动军队须使用虎符,足见老虎就是皇权的象征。

有没有事例?有,窃符救赵就是证明。战国时期,强秦东征,旨在吞并各国。大军围困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王向魏国求救,魏王惧怕秦国,不敢去救。可要不救,唇亡齿寒,魏国也岌岌可危。危急关头,信陵君魏无忌唆使魏王姬妾如姬窃得虎符,调动军队,解救了赵国,也缓解了魏国的危机。看看虎符的作用有多大?改变了历史啊!

老虎不仅在兵符上大显神威,周天子还嫌神威不够,为将士的头盔、兵器,全都雕饰虎纹。这还不够,将军若是作战宿营,帐篷要称虎帐。至于皇家议论军机大事的地方,不称宫,不称殿,而叫白虎堂。白虎,据说在老虎中最为骁勇,最为珍贵,才将此名赐予军机处。《水浒传》里林冲误入白虎堂,就是为奸人诱惑,携带兵器去了不该去的军事重地。

用白虎命名的不只是白虎堂,还有白虎观。汉朝的白虎观,设在未央宫中,主要讲经论道。唐朝张九龄留下这样的诗句:“论经白虎殿,献赋甘泉宫。”东汉建初四年(79),汉章帝在白虎观召集博士、儒生陈述己见,进行学术思想大讨论。讨论结束,他亲自裁决经义奏议,记录成文《白虎通德论》。之后又命班固撰写成书,名为《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在战场上威名赫赫的老虎,芳名居然与典籍共存,千古流传。

武松打虎与李逵杀虎

皇家借助虎威,以武力征服天下,以经文通令天下。老虎则借助皇家的极权,让声名达到了巅峰。巅峰也是险峰,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峰背后是深壑。世人逃不出这个怪圈,老虎能不能跳出来?翻开《水浒传》一看,不仅跳不出来,还两次遭受大难。

首次蒙难的是一只吊睛白额大虫。大虫即老虎,把老虎称为大虫,至少看出古人甚是畏惧老虎,不然不会如此贬低这厮。这可能是鲁迅笔下,阿Q精神胜利法源远流长的一个例证。虽是这样贬低老虎,并没有影响老虎威猛亮相。施耐庵这段描写非常精彩,“一阵狂风”和“扑地一声响”,老虎跳将出来。“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若对手是个凡夫俗子,当下就会成为虎口美食。可对手是武松,一闪就躲过了。那老虎“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幸在武松又躲过了。老虎并不气馁,“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按照常情这一扑、一掀、一剪,猎物便会到口。偏偏常情没有出现,出现的是老虎失算,三招落空,局势逆转,“气性先自没了一半”。每读至此,我都会想到施耐庵精通兵法,熟稔曹刿论战,懂得“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以人度虎,施耐庵让武松逐渐占了上风,瞅个机会两只手就势把虎头死死按住,把只脚对准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进而“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一顿猛捶,“吊睛白额”老虎竟如此蒙难而死。

第二次在老虎身上大显身手的是李逵。不怪李逵惨杀老虎,谁叫这一家子把李逵的老娘给吃了。李逵本是接老娘上梁山享福,前去给老娘打水解渴,回来时不见了老娘,却见地上有血。顺着血迹找到一个洞口,两只小虎正舔一条人腿。无疑老娘死于虎口,李逵心头火起,“挺起朴刀”捅死了一只。另一只逃进洞里,他钻进去“乱刀砍死”。此时,母老虎张牙舞爪回窝里来,李逵“放下朴刀,拔出腰刀”,准备搏杀。然而,那母老虎尾巴一扫,“后半截身子坐进来”。李逵一刀正中母老虎的粪门,那厮吼了一声,“负痛掉下山岩去了”。李逵正要下沟去追,雄虎卷起狂风扑面而来。李逵不慌不忙,手起一刀,刺中颔下,“轰”的一声响,老虎倒在岩下死了。一家四虎就这样惨死于李逵刀下。

施耐庵为什么要写武松打虎,要写李逵杀虎?还不是因为老虎威猛盖世,与它们搏杀才能显示英雄气概。要是让武松和李逵打老鼠、杀老鼠,莫说打死一只,杀死四只,就是打死千只,杀死万只,也比衬不出英雄气概。古代精通此道的不只是施耐庵,在《二十四孝》里也出现过《扼虎救父》的故事。故事讲的是晋朝人杨香,14岁时随父亲田间割稻,突然跑来一只猛虎,叼着父亲就走。杨香飞身跃起,扼住了猛虎的咽喉。直到扼疼猛虎,放下父亲。猛虎溜走了,父亲得救了,杨香美名远扬。又是一个比衬,比衬出一个人人敬仰的大孝之子。

别看武松、李逵对老虎又打又杀,然而梁山好汉仍对老虎敬慕不已,108将中绰号以虎为荣的就有11位:插翅虎雷横、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跳涧虎陈达、花项虎龚旺、青眼虎李云、笑面虎朱富、病大虫薛永、中箭虎丁得孙、母大虫顾大嫂、打虎将李忠。

人虎之间

我的家乡东临汾河湾,西依吕梁山。吕梁山这段属于最南端,史称姑射山。姑射山便是庄子笔下出现过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的那座名山。有次走近山麓,一位朋友指着山径告诉我,那是虎迹坡,虎迹坡自然曾有老虎走过。我并不相信。小时候跟着伙伴瞎唱:“太阳落,狼下坡。太阳高,狼回窝。”对应着儿歌心想,要是山上有老虎,肯定会唱:“太阳落,虎下坡。太阳高,虎回窝。”哪料前数年偶然看到姑射山的碑文拓片,竟然是县令组织打老虎。

姑射山中有个乡宁县,清朝乾隆四十四年(1779),新县令葛清翻山越岭赴任。天黑时人已很困,随便找个山神小庙勉强栖身。黎明即起,一早走进县城。看见他的人无不惊愕,夸他胆大无比。原来山野老虎泛滥,几乎每天都有人被吃。果然县令屁股未坐稳,就有人报,前来送公粮的山民被老虎吃掉了。虎患早已成灾,有个三十家人户的要里村,半数人死于虎口。为保一方平安,葛清发动打虎,山民不敢,都说老虎是神灵。迟缓几天,又有人到县衙哭诉老虎吃人。葛清不再犹豫,由三名衙役和七名猎户组成打虎队。办法是“人日给口粮银七分,获一虎赏银三十两,劳以花酒;受伤者月米三斗资调养;不幸遇害,棺木银四两”。重赏之下,个个奋勇,两年间打死老虎十只,虎崽六只,还有母虎孕怀的四只腹崽。从此,姑射山中再无虎患。一场人虎之争以人的胜利,老虎的失败而告终。

如今讲究生态文明,生态平衡。昔日虎患成灾,是老虎过多,捕光了有限的活动范围内的禽兽,不吃人就会饿死。而人一旦抱团取暖,再凶狂的猛兽,也不是挽弓箭、持利刃者的对手。回首当年这场人虎搏斗,并没有过多欲望,而是出自活着这个最低本能。虎食人是要活着,人打虎也是要活着。可是,后来老虎岌岌可危,不少种族几近灭绝,则是因为打虎的那些人超出了活着的最低本能,不是谋虎皮,就是谋虎骨。利欲熏心,金钱迷魂,老虎再多也经不住他们捕猎。据说,到20世纪70年代,野生东北虎仅剩不足十只。老虎濒危这才引起社会关注,这才纳入野生动物保护范围。这些年悉心保护,成绩斐然,经监测野生东北虎,2021年发现了成虎27只,幼崽10只。野生东北虎煎熬过了断代的危机,虎族继续繁衍着威猛骁勇,向世人展示祖辈的风采。

积淀丰厚的虎文化

老虎的形貌凝结在了文物上,老虎的神威融化进了精神文化里。在文物上,能看到造型各异的老虎。食人卣,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珍品。称之食人卣,是因为一只老虎与人相拥在一起,而且人头紧挨老虎的下巴,老虎张嘴就可吃掉人。有人并不赞同这种说法,认为置身老虎怀抱的人,丝毫没有恐惧感,满脸温馨,像是享受老虎的哺乳。无论如何理解,在这件文物上,人与老虎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

与老虎相关的文物很多,春秋时期已有灶体、釜、甑和四节烟筒组成的虎形青铜灶,灶体为虎头,双目圆睁,灶门似大张的老虎嘴。这件活灵活现的虎灶,收藏于山西博物院。此外,国家博物馆还收藏着周游海外归来的青铜虎鎣,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着伏鸟双尾青铜虎,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着白瓷铁彩卧虎形枕,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馆收藏着具有匈奴文化特色的回首虎纹饰带扣,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收藏着欧亚大草原的虎豕咬斗纹金饰牌,成都博物馆收藏着支撑打击乐器的虎钮铜錞于……

在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随处都活跃着老虎。书籍里有,绘画上有,最传神的是成语,简明扼要,寓意无穷。形容身体健壮的有:虎背熊腰、燕颔虎须;形容智慧谋略的有:虎略龙韬、调虎离山;形容胆量过人的有:虎口拔牙、降龙伏虎;形容人才济济的有:潜龙伏虎、盘龙卧虎、藏龙卧虎;形容威武气势的有:虎视眈眈、猛虎插翅、人中龙虎、如虎添翼、如龙似虎、龙虎风云、龙争虎斗、龙吟虎啸、龙行虎步……

数千年积淀丰厚的虎文化,无处不在左右着国人的思维。简言之,虎是威风凛凛的图腾,虎是势运昌盛的象征。虎文化的精髓是威武雄健,勇往直前;虎文化的标识是王者气魄,无往不胜。虎年来了,扬虎威,鼓虎劲,就能步步登高,辉煌明天。

在此祝愿中华儿女生龙活虎!祝愿中华民族虎跃龙腾!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11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上一篇

洞幽烛微代表生肖

下一篇 >>

林冲生肖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