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流代表什么生肖

地支子,幽州浑沌部落开天之字。地支岁名十二州解谜(六上),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金雨解古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西流代表什么生肖1

本文是原创作品首发,独立研究,仅代表个人观点,并非学界共识。笔者能力水平有限,但承诺所写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没有雷同,必出新意,欢迎交流探讨。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协议及互联网道德,转发注明版权出处。图文引用如有异议,望提供据,及时告知,必加改正。有意合作,敬请私信。本文是笔者“中国上古史专有名词的动物图腾避讳研究”的系列文章的一篇,全部文章围绕着两个核心:中国上古史的专有名词,普遍存在着中古并不知晓的氏族部落动物图腾避讳现象;地支岁名十二州分野三十六禽分星,是适用上古专名禽讳法的突破口。由于该研究环环相扣,所以必须顺序阅读,不便之处,还请包涵。

作者:金雨解古

天干地支岁阳岁阴

三千年语义未解之谜告破

——从支干阴阳语义破解到

上古史专有名词动物图腾避讳现象研究

金雨解古

二 地支岁阴十二州综合考释分述

“支,柱也。《国语·周语下》:‘天之所支,不可坏也’韦昭注”,柱与祝音近通假,“祝作州。《谷梁传·隐公四年》‘卫人杀祝吁于濮’陆德明释文:‘左传、公羊及诗作州吁’”,所以支即州,十二地支本义就是地上十二州。

图3 地支十二州示意图

(一)地支子——幽州浑沌部落开天之“字”

子鼠诨沌(鼲鶉)图腾

三危(厃,讳燕)图腾

岁阴困敦,对应子鼠。高诱注《淮南子·天文训》:“困,混也;敦,沌也”。混沌初看似与鼠无关,但按上古史专有名词动物图腾避讳法分析,混通渾,渾字在鼠部有同音形近字鼲。鼲又《集韻》公浑切,音昆。《说文·鼠部》段玉裁注引王引之,“昆子即鼲子也”。则鼲是困、混、浑、昆四字的讳字。沌又《集韵》殊伦切,音淳。则敦、沌避动物图腾讳“鶉”,幽州又称燕地,子对应的分星有危(应为厃yan)月燕,上古燕、鶉通,正相符合。困敦、混沌避动物图腾讳“鼲鶉”。鼲是鼠,鶉是鸟,浑沌氏的图腾就是鼠和鸟。《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尚书·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鸟鼠山位于今甘肃省渭源县西,虽然在西北雍州,不在东北幽州,但是族迁名随,所指应是同一部落。只是暂时不能确定其先后而已。

释“昆仑”,浑沌又写作浑沦,沦、仑同音通假,前面已证浑、昆通假,则昆仑和浑沌是同义词,昆仑也是避动物图腾讳“鼲鶉”。《山海经·西山经》:“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其上多棕枬,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敦薨”的发音显然就是“鼲鶉”的倒置,再一次证明了表示部落图腾的两个字的顺序无关性。至此,以前关于昆仑的种种疑问和否定,都迎刃而解了。昆仑首先是一个氏族部落,所到之地皆命名为昆仑,所以昆仑之地并非一处。

比如《水经注》:“昆仑墟在西北。三成为昆仑丘。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就先将昆仑地区与崑崙山混淆了,再将上北下南和上南下北的两张地图混淆了,最后还有错字。“三成”即“三城”,城即州。是将西北雍、梁二州分成三州。“上曰层(層)城”,“層”是“庸”之形讹误记。庸城避动物图腾讳“[豕庸][成鳥]”。就是说北部是庸城。樊桐、板桐与庸城同指雍([豕庸])州,原字应作“反同”,“反”是“厷”的形讹误记,“厷”避动物图腾讳“[豕厷]”,“同”避动物图腾讳“[同鳥]”,[豕厷] [同鳥]中古又常记作“合雄”、“合雒”。二曰玄圃,“圃”,园也。玄园即轩辕,避动物图腾讳蚿鼋,是南部雍州地区,或者说是以岷(讳黾min3)山岷江为中心的西部地区的中部,中部是轩辕。南部才是阆风,其他文献多做凉(良)风,其实是避动物图腾讳“狼鳯”,也就是犬戎(讳[鳥戎])梁(狼)州。这与《十洲记》:“西海(读为河)之戌地,北海之亥地”是一致的。实际上帝俊(讳鵕)——神农十二部州,都是昆仑之后裔,都可以称昆仑,或者按地势高低,西部称昆仑丘,东部称昆仑墟,更西部称昆仑山。这么理解的话,河出昆仑怎么都是对的(笑)。最初的昆仑山在哪里?笔者以为是亚洲中部山区(不是西来说,而是以此为原点向四方发展),包括我国之葱岭。可笑的是前人竟以为因盛产大葱而名葱岭,“葱”应是避动物图腾讳“鼲鶉”之“鶉”。

岁阴困敦别称天宗/泉,对应的十二天将为天一,所以怀疑“宗/泉”都是“一”的大写“壹”的形讹误记。天一,《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其后人有上书,言‘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天一、地一、太一’。”司马贞索隐引宋均曰:“天一、太一,北极神之別名”。 太一,亦作“太乙”。 星名。即帝星。则天一之“一”避动物图腾讳“鳦”,“鳦”,燕也,正相符合。天一之“天”,是通用动物图腾避讳字,或讳“[鼠盧]”。神三一即三鳦、三微垣、三危山,所指的三厃(燕)。“天”、“太”在此外是通用的动物图腾避讳字,所讳的必定是鼠部之字。浑沌氏排在地支第一子鼠位,上应北极帝星,是天神贵者,都表明浑沌氏是初代的联盟首领部落。

月阴辜,避动物图腾讳“[鼠番]鴣”,即盘古,[鼠番](盘)省略。盘古氏又称浑沌氏。古,字亦作鴣。《说文·古部》朱骏声通训定声。所以盘古同样是避动物图腾讳“[鼠番]鴣”。[鼠番]是鼠。鴣是鸟。[鼠番]鴣与鼲鶉同义,皆鸟鼠同穴。番又音盘,则[鼠番]上古亦音盘。古字上“十”为规,一竖为建木圭表,是天文观测仪;一横为相风、风向标,是气象观测仪;下“口”为灵台方坛,是天文气象台。番之构件“”,是固定建木的八方绳索,即八索。有结绳之政,有传教之台。所以浑沌、鼲鶉、盘古、[鼠番]鴣是鼠鸟图腾的建木观天相风的天文部落。传说中盘古巨人,实际只是地图上的盘古(帝俊)十二州“拟人化”的修辞,种种神奇表现,是指广大地域天文、气候、地理现象。盘古开天辟地,“天”指黄河以北,“地”指黄河以南。

上古“天下”,是指幽州以南,中古“天下”才是指全世界。

至于盘古传说中经常出现的狗,是指西南梁州犬戎的一支迁徙到了东北幽州。郝懿行注《山海经》:“《广韵》引《前燕录》云:‘昔高辛氏游于海滨,留少子厌越以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云云。其后为慕容氏。” 厌(厭),猒也,畎(犬)之讹。越,原字作“戉”,“戉”,“戎”之形讹。“厌越”就是犬戎。紫蒙即红(鸿)蒙(讳“尨”),尨,龙犬也。所以后世的两个抽象名词浑沌(讳鼲鶉)、鸿蒙(讳鴻尨)成了近义词。东胡与浑沌地理相近而外婚,所以后世鸿胪(讳獹)成了代表皇室外交的礼官名。甚至犬戎占据了天干第一的“甲”位,反而浑沌被排挤到第二的“乙”位。

分星虚日鼠应作鼠日鼠。《尔雅·释天》陆德明释文引李巡云:“徐,舒也”,虚徐音近,鼠舒音近,所以“虚”避动物图腾讳“鼠”。危月燕应作燕月燕,危同厃yan2,厃通燕。女土蝠应作鴽土蝠。程少轩认为放马滩简《日书》乙种简207子位“胎濡”当读为胎燕,义为蝙蝠[1],是接近正确的。准确为[鳥台]鴽,女通如,如通鴽。《大戴礼记·夏小正》:“田鼠化为鴽。鴽,鹌也”,以此反推,上古鹌、鹑、燕、鼠、蝠常被认为是同类。星次鹑尾,鶉鼠也。尾、鼠转注,可以替代,后文分解。

鶉又通鵕jun4,鼲鶉可作鼲鵕。帝俊即帝鵕或帝[鼠夋],前面几篇文章已经讨论过,不再赘述。

《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cun1,犹蹲zun1也。谓三足乌”。 《说文·雉条》:“雉,有十四种……伊洛而南曰翬,江淮而南曰摇,南方曰寿,东方曰甾,北方曰稀,西方曰蹲”。

《左传·昭公十七年》:“五雉为五工正……孔颖达疏引贾逵曰:“西方曰鷷雉……东方曰鶅雉……南方曰翟雉……北方曰鵗雉……伊洛而南曰翬雉,设五色之工也”。

从以上三段文本对比分析可得,踆、蹲二字并非蹲踞之义,而是鸟名,即鵕、鷷zun1。又踆与鶉音近相通。综上,韵母是-un的几个字,沌、敦、蹲、鷷、鵕、踆都与鶉相通。䴏、鶠、[弇鳥]、鶕、䳺其中几种鸟的名字表示的并非同种鸟,而又被归为同种鸟,体现的是一种上古“动物图腾分类的相对模糊性、浑沌性”,它是以某个特征或习性为标准,命名的一类鸟而非一种鸟。若非要确定其是哪一种鸟,必难得其上古真意。其原因一为古代动物分类标准的直观表面化;二为图腾社会血缘与婚姻制度,造成的复杂多变的动物图腾避讳别称。

又有鶤kun1、[鼠夋]jun4两字,音形恰与鼲鵕相反。[鼠夋]是鼠,鶤是鸟。这体现的是典型的部落内部左右两氏族的外婚制。比如鼲是鼠男,[鼠夋]是鼠女,二者是同氏族的兄弟姐妹;鶤是鸟男,鵕是鸟女,二者也是同氏族的兄弟姐妹;鼲和鵕是婚姻关系,鶤和[鼠夋]是婚姻关系,四者组成同一部落。即困敦写作鼲鵕、鶤[鼠夋]都是正确的。字典鼠部下另有其它字被释为鸟鼠同穴,实际上体现的是浑沌部落与相邻其他部落扩大化的外婚制,不再列举。

幽州的幽,避动物图腾讳[鼠穴]you4(同鼬),字形恰合鸟鼠同穴,幽州是浑沌部落居地。今吉林延边有珲春市,珲春应该是避动物图腾讳鼲鶉,但由于中古时代人们已经不知晓有动物图腾避讳了,在《珲春县志》中自然得不到正确的解释。最初的幽州最初的应在今辽吉及其以东以北,是为东昆仑。因为既然排在地支第一位,居住地就应该在最北面,以上应北极帝星。

前文已证,浑沌氏又是黄帝女魃,“魃”避动物图腾讳“鼥”或“䳁”,“女”同样是通用动物图腾避讳字。

《大荒北经》:“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乃下是指女魃从幽州攻入冀州。不得复上,是没回到幽州。冀州蚩尤恨其攻伐侵占,又将其向北驱逐。叔均之“叔”,原字疑作“尗”,是“赤”字的形讹误记。叔均之“均”,又与专切,音沿。《史记·夏本纪》:“均河海,通淮泗。”郑元曰:“均读沿”。则“均”避动物图腾讳“蚺”,叔均就是蚩尤部落别称。《拾遗记》:“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善者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有北或即幽(州)北(部)。可见幽州之地有时在燕山以北,有时在燕山以南。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地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机械地认为十二部州的区域是一成不变的。历史地理学,准确说应该是地理历史学才对。

之所以存在两个正中,是由古黄河南北两大地缘政治联盟的不同视角造成的,这从《山海经》及相关文献分析即可得出结论。海依《分韵撮要》王力系统音河[hə]。所以《海内经》、《海外经》之海,实为河,即黄河。《史记正义》:“古帝王之都多在河东、河北,故呼河北为河内,河南为河外”。其实从帝王面南背北也可知,北为内宫,南为外朝。黄河以北并冀兖青营幽六州,以河北冀州为中心,是共工(炎伯)蚩尤联盟势力范围,故《海内四经》或可释为《蚩尤经》。黄河以南豫徐扬荆梁雍六州,以河南豫州为中心,是神农(炎帝)轩辕联盟势力范围,故《海外经》应释为《神农经》。《五藏山经》或可释为《共工经》,《大荒四经》或可释为《相柳经》。当然后世为《山海经》作注的人,从自身好恶出发,会篡改其中语气。而其中青兖徐三州(今山东全境及江苏北部),属于相对独立的太昊少昊东夷三苗(禾讳虙)联盟。东夷三苗本与两方都是姻亲,于涿鹿阪泉大战时,处在黄河南北两大联盟的夹缝中间,发生了内部分化。这一结论在下文每一节都会得到相关的验证。

古文“子”大致有两种写法(见图4)。一种简洁,象今“子”上加“巛”,以前多以“巛”为囟发,实为羽冠。子象雏鸟初飞,“一”为两翼,“亅”为身尾,因飞行两足收起贴紧身体而不见。而长有羽冠的鸟,被视为鸟中王族。另一种繁琐,与燕字只有最上部不同,其“北”为两翼,最下部“几”字是分叉的燕尾,可知繁写的“子”,和燕一样都是鸟的象形。以往误区就在于以为“子”必与人相关,而实际上在上古图腾社会,子是鸟之子。

图4 鸟之“子”与燕之“子”

地支子是字的简写。子,字也。《书·召诰》“天迪从子保”刘逢禄今古文集解引孙云。字的“宀”mian2义为人之冕、房之顶、天之穹,最初的形状是太阳视觉运动轨迹。所以字的本义,是鸟图腾氏族建木观天、造字纪历、教民授时,种植五谷。对应建除为建,正是子/字的注解。

东北古族肃慎,后裔女真,则“女”也是通用动物图腾避讳字,同“肃”一样,避动物图腾讳“鼠”。慎应读为真,真,醇也,避动物图腾讳“鶉”。,《三国志·东夷传·挹娄》记载:“挹娄……古之肃慎氏之国也。挹娄,应避动物图腾讳“鳦[鼠盧] ”。又鲜卑,应避动物图腾讳“[犭严]鵯”,[犭严],短吻犬也。

按:先打预防针,笔者虽然现居东北,但籍贯是河北邯郸,家谱上的初祖是《明史》有载的明初重臣,建造北京城和故宫重要组织者。

相关文献破解:

《海外东经》:“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君原字应作軍(鼲),籀文“子”应是“燕”之形讹误记,“燕”通“鶉”,君子国即鼲鶉国。二大虎指青州青阳(讳「竹虍青」[昜鳥])、兖州昌意(讳毚虞)两部落。“好让不争”是指联盟部落首领的轮值、禅让。

《海内西经》:“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

《海外西经》:“肃慎之国在白民北,有树名曰雒棠,圣人代立,于此取衣。服常同雒棠,正字应为服裳,上服下裳。琅玕,应为狼凤之讹,即犬戎。树,原字应作“墅”shu4,此处正读应为“野”,也就是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树(笑),更没有什么树皮作衣。三头人即三危(燕)。取衣,实际上是新任部落联盟首领,取得初代部落联盟首领帝俊的认可。这就象后世之封禅,或中世纪欧洲教皇为国王加冕。

《晋书·四夷传·东夷传》所:“周武王时,献其楛矢、石砮。逮于周公辅成王,复遣使入贺。”

《穆天子传》:“戊寅,天子北征,乃绝漳水。庚辰,至于□,觞天子于盘石之上。”

盘石,诸家众说不一。实际上,盘石即盘古,避动物图腾讳“鷭鼫”或“[番鼠]䲽”,幽州肃慎部落也。童书业怀疑《穆天子传》中有天子的称呼,,必出于后人之手。因为天子是秦汉以后才有的,周只能称王。现在就可以解释了。周武王时,献其楛矢、石砮。只是赋予周代天子征伐之权,还是诸侯。而周穆王带兵至幽州,并非游乐,而是取天子冠冕服裳,行禅让之礼,迫使帝俊部落承认其正统地位。所以自周穆王始可称周天子。

程少轩:《胎濡小考》,上海:《中国文字研究》第十九辑,2014年2月,第82~83页。 ↑

(未完待续)

欢迎继续阅读下一篇:天干乙,天枢弇兹部落度长之绳。地支岁名十二州解谜(六下)

金风细雨过,疑云迷雾开。你的支持就是我的动力,欢迎关注、回复、收藏、点赞、转发,共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伟大复兴奉献力量。

西流代表什么生肖2

兔在富贵人家代表着聪明伶俐,在平常百姓家代表着温顺可爱,自古就有不少迁客骚人花笔墨描写兔,古代诗人笔下的兔又会是怎么样的风景呢?

兔从狗窦入 —— 汉 · 佚名《十五从军征》

兔园标物序 —— 南北朝 · 何逊《咏早梅 / 扬州法曹梅花盛开》

兔苑词才去不还 —— 唐 · 陈陶《将进酒·金尊莫倚青春健》

兔丝附蓬麻 —— 唐 · 杜甫《新婚别》

兔苑春归处处花 —— 唐 · 冯道《北使还京作(诗凡五章,今仅存其一)》

兔隈明处弄精神 —— 唐 · 罗隐《咏月》

兔罝尚好德 —— 宋 · 王令《杂诗》

兔葵燕麦竞为容 —— 明 · 殷奎《侯叔庸同行过其故居见迎春一株》

兔丝女萝花 —— 明 · 止庵法师《吊客墓》

兔影西流转斜隙 —— 宋 · 李复《秋夜曲》

兔走猎狗悲 —— 宋 · 秦观《越王》

兔围奕奕夸圭璧 —— 宋 · 卢钺《和太傅平章魏公咸淳庚午冬大雪遗安抚潜侍郎》

兔死孤悲 —— 元 · 马钰《苏幕遮 看送孝》

兔井桥边鹢首横 —— 宋 · 蒋璨《过冲寂观》

兔敢笑华颠 —— 宋 · 陈杰《和萧太秀中秋月言内事》

兔丝蔓寒松 —— 宋 · 释宝昙《和潘经略广州峡山五首其一》

兔毫新试写来禽 —— 明 · 朱有燉《芸阁初夏即事》

兔走乌飞不暂停 —— 宋 · 杨冠卿《归途用李泉野韵》

兔走鸟飞东复西 —— 清 · 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归山诗》

兔走乌飞不住 —— 宋 · 晏殊《清平乐·春花秋草》

兔毛瓯浅香云白 —— 唐 · 吕岩《大云寺茶诗》

兔犬俱毙 —— 宋 · 邵雍《利害吟》

兔丝自萦纡 —— 唐 · 王建《宋氏五女(若芬五女:若华、若昭、若伦、若宪、若茵)》

兔子死兰弹 —— 唐 · 苏颋《咏死兔》

兔月半轮明 —— 隋 · 江总《关山月》

兔影脉脉照金铺 —— 隋 · 江总《内殿赋新诗》

兔走乌飞九转成 —— 唐 · 吕岩《七言》

兔园客 —— 宋 · 李曾伯《满江红·赋腊前三自》

兔丝吞骨 —— 唐 · 佚名《刘龑石谶》

兔边分玉树 —— 唐 · 杨收《咏蛙》

关于兔的成语分享到这儿就结束了,你们对于兔字开头的诗句还知道哪些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点赞!

西流代表什么生肖3

风俗礼仪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干净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麟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于、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 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日朝,秋见日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沦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问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

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日稽首,二日顿首,三日空首,四日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日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粤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徉.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h,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中国少数民族的禁忌】

蒙古族忌讳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藏族家有人生病或妇女生育时,忌讳生人人内:哈萨克族忌讳别人当面数他们的牲口:佰族忌讳别人摸头和耳朵,忌讳向少女赠送饰物和香烟:哈尼族忌讳他人到产妇家借家具;景颇族忌讳用手摇熟睡的人;锡伯族忌吃狗肉:鄂伦春族忌讳别人说自己长辈的名字和死人的名。怒族忌讳拒绝赠送的礼物和食物;阿昌族忌讳走路时从别人面前擦过,或从腿上跨过:独龙族见面时,男的忌讳拍摸肩头,女的忌讳触摸包头、衣物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保安族等忌吃猪肉、动物的血和自死的动物。四、古代地理

【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毛泽东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长夜难明赤县天”。辛弃疾词《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赢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

【四海】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履至尊而制****”,“然后以****为家,崤函为官”。李白《古风》诗:“秦王扫****.虎视何雄哉!”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觳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而日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义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关东】占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1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

【州】《隆中对》:“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自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盂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日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