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结果的生肖

十二生肖,非中国独有!古巴比伦人是十二生肖的创造者?,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反物质冲动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代表结果的生肖1

对于中国人来说,十二生肖实在是太亲切和熟悉了。谁都知道,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源于自然界的11种动物和一个民族图腾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组成,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十二生肖又叫十二生肖,也作十二年兽。十二生肖始于纪元前六世纪,初期跟地支一组的数字互相应用,到后来才变成的纪年的年号。

随着历史的发展,十二生肖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

在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十二生肖非中国独有,而是存在并散布于世界多处

很多人不太知道的是,世界上除我国之外,另外还有分布在四个大洲的十个国家也同样是有十二生肖的

分别是:朝鲜、韩国、日本、越南、柬埔寨、泰国、印度、埃及、希腊、还有墨西哥。古老的华夏文明源远流长,12生肖之俗自然也传遍了周边国家。

朝鲜、日本、韩国,这三个国家同属中华文化圈,十二属相完全相同

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的越南,也有十二个生肖,与中国人的生肖基本相同,只是中国有“兔”无“猫”,越南则有“猫”无“兔”。据说,这是由于当初翻译上的差错所致,因为“卯”和“猫”同音,卯兔即被误为猫了。柬埔寨和泰国也有12生肖,与中国相同,但分别以牛和蛇打头。

印度的十二生肖,与中国人的生肖基本相同。只是中国有“虎”无“狮”,印度则有“狮”无“虎”。埃及也有十二生肖,分别是:牡牛、山羊、猴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狮子、鹰。

而文明古国希腊,有十二生肖,与埃及人的生肖基本相同,只是希腊人有“鼠”无“猫”,埃及人则有“猫”无“鼠”。

此外,在南美洲的墨西哥,也有十二生肖,有虎、兔、龙、猴、狗、猪和其它六种墨西哥特色动物松鼠、猩猩、鹿、蜥蜴、豹、孔雀组成。

十二生肖起源在哪?

中国的十二生肖是一种方便古人记忆时间、季节的形象化符号系统,古代人也有称其为:十二虫、十二兽等。但十二生肖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苏美尔时期,后传播于全世界。

就目前而言,除中国以及中国所影响的周边国家外,在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甚至玛雅文化中都有类似的形象化,纪年系统。

一种说法认为古巴比伦人是十二生肖的创造者,古印度是应用者,而中国是这一文化的改造者传播者。

另一说法是中国是十二生肖的创造者,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看看世界其他地方

日本,也有十二生肖,里面的“猪”生肖变成了“豚”,这很符合中国古代的叫法,所以日本的十二生肖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这一点无疑。

越南,也有十二生肖,和中国不一样的一点是中国是“兔”,越南是猫。关于这点呢,很多学者推测是当时传过去的是“卯兔”,结果写错了字就变成了猫。不过这也没有决定性证据来认定这件事情。

中国的十二生肖是从哪传来的呢?

根据著名文人郭沫若的研究,中国的十二生肖无论从体系还是形式上很有可能来自印度。

他在自己的考古著作《释支干》中解释说,虽然中华民族创立了十二地支,但十二生肖可能与其关系不大,很有可能是从印度输入进来的。

印度的有12座神像,神像下有12神兽。无论是排序还是动物都几乎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印度12神兽中的狮子被替换成了虎,据考古专家解释这极有可能是因为中原没有狮子的原因。

如果非要再往上追忆的话,印度的十二生肖应该来自于古印度河谷的某一个文明分支,这个文明分支与古埃及和苏美尔文明又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我国,十二生肖是六队统一对立的矛盾,与六道轮回有相互呼应之意,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对于文化的期望与理解。

代表结果的生肖2

人们都在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在努力奋斗着,对于外出打拼的人来说,事业就是他们在一年中奋斗的主要核心任务,每天尽心尽力的去完成自己的任务,从而达到自己成功的目的。2017年,会有哪几个生肖会在奋斗的过程中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呢?

生肖猴

属猴的人生性聪明伶俐,活泼好动。他们非常善于人际交往,不管在什么样的场合,总是能够和陌生人打成一片。再2017年,他们在过去积累的人际关系会在自己的事业发展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助攻作用,特别是今年属猴的人各方面的运势都非常的好。一整年努力下来,属猴的人的事业和财富将会发生不小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源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积累,今年属猴的人在自己的事业上面,可以顺利达到财富的顶峰。

生肖鼠

属鼠的人在2017年中整体财运不会太出众,但是在财运不断减弱的时候,官运却在不断的往好处发展。等到时机稳定的时候便会反过来带来财运。不过在工作中不要急着去升职加薪,要先在自身的德行休养方面多加提升,随着不断的提升,会遇到不少机遇,好好把握机会。

生肖马

属马的人在生活中总是待人真诚,重情重义的,在生活中总是能为朋友两肋插刀。在2016年他们一路受尽了委屈和挫折,2017年的到来,运势开始不断的关照属马的人,今年将会是绝佳的反击时机。过去的付出,在今年会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且还会是巨大的收获。2017年,对于属马的人们来说,功成名就并不是难题。

代表结果的生肖3

关于十二生肖的排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法,比如当年轩辕黄帝要选十二动物担任宫廷卫士,猫托老鼠报名,老鼠给忘了,结果猫没有选上,从此与鼠结下冤家……等等,但是,这并不是真的。真实的十二生肖排序,可是大有学问。

上古人就从古代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解说地支和肖兽的配属关系。而后,又在十二时辰的启发下,发明了十二个生肖的排序。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夜间11点至次日凌晨1点,属子时,正是老鼠趁夜深人静,频繁活动之时,故称“子鼠”。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凌晨1点至3点,属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凌晨3点至5点,属寅时。此时昼伏夜行的老虎最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故称“寅虎”。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清晨5点至7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称“卯兔”。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早晨7点至9点,属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腾云驾雾,又值旭日东升,蒸蒸日上,故称“辰龙”。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上午9点至11时,属巳时。大雾散去,艳阳高照,蛇类出洞觅食,故称“巳蛇”。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中午11点至午后1点,属午时。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故称“午马”。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午后1点至3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下午3点至5点,属申时。太阳偏西了,猴子喜在此时啼叫,故称“申猴”。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下午5点至7点,属酉时。太阳落山了,鸡在窝前打转,故称“酉鸡”。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傍晚7点至9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称“戌狗”。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夜间9点至11点,属亥时。夜深人静,能听见猪拱槽的声音,故称“亥猪”。

另外,按中国人信阴阳的观念,将十二种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动物的阴与阳是按动物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定的。

动物的前后左右足趾数一般是相同的,而鼠独是前足四,后足五,奇偶同体 ,物以稀为贵,当然排在第一,其后是牛,四趾(偶);虎,五趾(奇);兔,四趾(偶);龙, 五趾(奇);蛇,无趾(同偶);马,一趾(奇);羊,四趾(偶);猴,五趾(奇);鸡,四趾(偶) ;狗,五趾(奇);猪,四趾(偶)。持这种说法的是宋人洪巽,明代学者郎瑛在其基础上进行 了归类,在其所著的《七修类稿·十二生肖》中提出“地支在下”,因此别阴阳当看足趾数目。鼠前是四爪,偶数为阴,后足五爪,奇数为阳。子时的前半部分为昨夜之阴,后半部 分为今日之阳,正好用鼠来象征子。牛、羊、猪蹄分,鸡四爪,再加上兔缺唇且四爪,蛇舌分,六者均应合偶数,属阴,占了六项地支。虎五爪,猴、狗也五爪,马蹄圆而不分,六者均为奇数,属阳,连同属阳的鼠,占了另外六项地支。

那么十二生肖为什么没有猫和大象呢?

传说中猫托老鼠报名,老鼠给忘了,结果猫没有选上,从此与鼠结下冤家;以及大象来报名,被老鼠钻跑了,这都是后人强加的传说故事,事实上,猫和大象都不是原产于中国的动物,猫传入汉地,应该是跟随佛教一起从印度传来,有人说是汉代,有人说是随唐三藏而来,不管如何,那时候中国的十二生肖,已经成了定论,所以,猫和大象都不在“仙班”中,实属正常。

看完了?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大智慧,至于什么传说,那些都只是传说而已了。

(本文选自佛言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