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阵倒戈代表什么生肖

血腥的粮谷:论魏武与屯田,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胖咪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临阵倒戈代表什么生肖1

所谓“军屯”者,核心在军,不在屯。

魏武得“屯田之利”收四方,是三国爱好者的常识。

曹魏屯田之始,当在建安元年(196),即“天子都许”同年。

军屯成果虽喜人,但也往往使读者忽略了“汉末屯田者、远非曹操一家”的事实;且绝大部分军阀的屯田时间,均早于曹氏。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即魏武起兵于初平元年(190),为何拖至建安元年(196)才“始兴屯田”?

结合多方材料,大致可做出如下推断:

“屯田”并非简单的屯垦,而是需要“强大武力”为后盾的“军屯”。

缺乏军队保护的田亩,无异“怀璧匹夫”,会引来强敌觊觎,酿成灾祸。

因此,早期依附于袁绍的曹操,由于缺乏“绝对武力”、且治所离邺县太近,兼兖州四战之地,故无法实行屯田。

直到建安初年南下豫州,将治所迁徙到远离袁绍的许县,才正式开启屯田生涯。

另需注意,曹魏在颍川许县的屯田,离不开汝、颖黄巾的农具与耕牛。

本文开篇以“汉末群雄”的军屯背景为切入,以此证明曹魏屯田,既非原创、亦不高效。

屯田的核心,在于护卫田亩的军队素质。

本文共 6800 字,阅读需 13 分钟

“勤恳耕种”的汉末群雄

汉末丧乱,四海鼎沸。地方军阀为争霸天下,皆大兴屯田,铸耕战之具。

军屯可以看作“因地就食”的行为。

古代因技术限制,交通不便。故远征军常屯垦于战区附近,以减少从内地运粮造成的损耗(人吃马喂)。

军屯之始,大约可上溯至“汉武帝经营西域”。

注:按《汉书》所载,屯田西域应始自李广利攻屠贰师城之后。彼时乏食,仰给西域诸国,吏兵多死。见《汉书 卷六十一 李广利传》,文多不载。

之所以说曹操并非汉末军屯的首创者,是因为同时代有相当数量的军阀、都在实行屯田。且屯田时间远早于操。

较著名的例证,有袁绍、陶谦、公孙瓒。

袁绍

袁曹争霸是曹魏创业的主旋律。

故魏国建立后,绍功绩多被抹杀,颇有“因人废事”之嫌。

典型例证,即《魏书》作者王沈、缪袭等人竭力抹黑袁绍政权,骂辱其“靠桑葚为食”。

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王沈《魏书》

注:“蒲蠃”即贝类。

王《书》本秽史,秉承的基本原则、即吹捧三祖,贬低三少帝。作为魏武劲敌的袁绍,相关记载不免遭到篡改。

王沈独就其业,勒成《魏书》四十四卷。多为时讳,殊非实录。--《史通-正史篇》

袁绍甲士足食,鹰扬河朔

如客观看待三国史,会从无数线索中发现,相比“屡次断粮”的曹操,袁绍才真正称得上“粮谷丰盈”。

比如官渡之战,袁绍马步军十万,曹操“军不满一万”且“伤者十二三”。

(绍)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魏书六 袁绍传》

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魏书一 武帝纪》

兵力稀少的曹操,按理粮草消耗也应较少,却屡屡断粮,靠荀彧画饼才得以坚持。

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魏书十 荀彧传》

甚至官渡之战结束后一年,即建安六年(201),曹操因“乏粮”,乃至“不足与河北相持”,无法乘胜扩大战果。导致袁绍又回光返照了一阵。

六年,太祖就谷东平之安民,粮少,不足与河北相支。--《魏书十 荀彧传》

冀州城邑多叛,绍复击定之。--《魏书六 袁绍传》

相反,看官渡之战时袁绍的相关记载,会发现其粮草简直多到用不完。

被曹仁、史涣、徐晃连续劫掠辎重,焚烧仓谷;居然不动如山,继续增兵增粮,活似一个无底洞。

(仁)复与史涣等钞绍运军,烧其粮谷。--《魏书九 曹仁传》

又与史涣击袁绍运车於故市,功最多,封都亭侯。--《魏书十七 徐晃传》

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魏书一 武帝纪》

决战前夕,许攸变节,曹操孤注一掷,率军袭破乌巢,焚毁绍营粮谷,袁军才陷入惊慌。

且官渡之战的胜败核心,并非断粮;而是先锋高览、张郃临阵倒戈。

(绍)乃使张郃、高览攻曹洪。郃等闻(淳于)琼破,遂来降。

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魏书一 武帝纪》

袁绍回到河北,尚有余力“攻屠叛变郡县”。

绍死(202),诸子争立,在曹操的铁拳打击下,又坚持抵抗到建安十年(205),才远遁辽东。

若无充足的粟米作后盾、这是万万做不到的。

如考虑到袁绍的军队规模(十万级),那其战备物资的充裕程度,便更加令人惊叹。

绍虽然好谋无决、优柔寡断,但其讨公孙、定黑山、称霸幽冀、鹰扬河朔,也确有过人之处。

从官渡之战的记载看,绍之军屯,效果远胜于操。

公孙瓒

白马长史公孙瓒,直观印象是个粗暴骁勇的边地武夫。但公孙瓒其实也是军屯的实践者,且屯田时间亦早于曹操。

公孙政权的军屯记载不多,主要有两处线索:

其一是兴平二年(195)公孙瓒败于绍军先锋鞠义。遂还易京(今河北雄县)筑坞堡,大兴军屯。

兴平二年,破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级。瓒遂保易京,开置屯田,稍得自支。--《后汉书 公孙瓒传》

其二是建安三年(198)袁绍开启歼灭战,公孙瓒在易京楼据守,自称“积谷三百万斛”。

中堑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积谷三百万斛。--《魏书八 公孙瓒传》

考虑到曹操在许县屯田,每年可收谷“百万斛”。那公孙瓒在易京屯田三年(195-198),得谷三百万斛,看样子效率和曹操差不多。

军食不足,羽林监颍川枣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於许下,得谷百万斛。--《魏书十六 任峻传》

由此可见,曹魏的屯田效率,与同时代诸侯相比,并无过人之处。

陶谦

徐州牧陶谦,以昏暴放纵闻名,陈寿笑其“昏乱而忧死”。但考虑到陶谦牧徐州十余载,并非庸才,其恶名主要来自镇压地方豪强,佞幸丹阳同乡。

注:关于陶谦的恶名由来,我在“三让徐州”和“刘备与公孙瓒的分道扬镳”系列中有详细阐述。文多不载。

汉末丧乱,青州、徐州兵连祸结,黄巾寇暴。陶谦一方面网罗臧霸、孙观等外乡无赖镇压黄巾,一方面任用本地豪强实行军屯、以为后备。

下邳豪族陈登,即陶谦表奏的“典农校尉”。

是时世荒民饥,州牧陶谦表登为典农校尉,乃巡土田之宜,尽凿溉之利,粳稻丰积。--《先贤行状》

农官分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都尉三级。

从陈登任典农,而陶谦死于兴平二年(194)可知,农官系统并非曹魏首创(196),而是两汉已有(至少东汉已有)。

但农官未被收录进正式官阶系统,查《后汉书 职官志》无载。可知典农之职,大约是临时性质,非常置。

注:三国时代因战乱原因、典农官实际是常置的,曹魏各大战区都有。但未录入《职官志》中。西晋建立,废典农。

登在徐州屯垦,大收粮谷,陶谦赖此得以苟延。“典农校尉”秩阶比二千石,略同于郡守(二千石),职位可谓不低。

注:典农中郎将秩阶二千石,同郡守;典农都尉秩阶四百至六百,同县令、县长。

谦死,典农陈登与别驾糜竺,代表徐州本地豪强,迎豫州小沛的“雇佣兵”刘备入主下邳。

注:别驾、治中即本地豪强垄断的“高级佐吏”,可以视作刺史麾下的二三把手。

可知“陈典农”在徐州军屯成果喜人,赖此为进身之阶。

这就引出下一个问题。

即汉末群雄既然普遍屯田,曹操为何拖延到建安初年(196)才开始军屯?

这是因为军屯核心不在“屯”,而在“军”。

守不住的田亩,吃不到的粮食

文昭甄皇后有言:“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可知,缺乏武力保护的财富,无异白日裸奔,危亡在即。

屯田需要外部的稳定环境。即种下的粮食,能撑到收获的季节。

如果周围强敌环伺,那收成季节,成熟的粮谷就会被其他军阀焚烧、甚至掠夺。

典型案例即魏青龙三年(235)的合肥新城保卫战。

彼时吴军在江北屯田,不料秋收时节,魏督军满宠发兵袭击吴兵屯垦区,纵火焚烧,田亩皆成焦炭。

满宠出兵前,居然说出“吴军粮食大概熟了,我们可以去收割了”这种轻蔑至极的话语。

可知,若无强大军队的保护,屯田便无异饿狼眼中的肥肉,可以随意践踏掠夺。

三年春,权遣兵数千家佃於江北。至八月,宠以为田向收熟,男女布野,其屯卫兵去城远者数百里,可掩击也。

遣长吏督三军循江东下,摧破诸屯,焚烧谷物而还。--《魏书二十六 满宠传》

由此可知,军屯核心在“军”而不在“屯”。

宠以为田向收熟,男女布野,可掩击也

相对弱小的二流军阀,如吕布、张绣、孔融、刘备等人,因实力有限,缺乏稳定的外部环境,故无力实行军屯。

“游食于人”的浮萍,乃不知命在何方,今朝冀北种谷,明夕可能已身在南越。何必为他人做嫁衣?

攸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刘表,表不能供也,势必离。”--《魏书十 荀攸传》

至于生存环境更加恶劣的三流军阀,诸如郭祖、公孙犊、司马俱、管承等辈,或保山为寇,或入海做贼;“乃无终岁之计”,就更不用提军屯了。

即王沈所谓“吃的全靠抢,无敌自破就在眼前”。

自遭荒乱,率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王沈《魏书》

注:王《书》虽为秽史,但不涉及敏感事件的记载,亦可供参考。

丧乱之初的“军屯者”们,袁绍、陶谦、公孙瓒是什么情况呢?

此辈皆割据一州的巨型军阀,麾下铁骑战甲无数,因此外人不敢轻易窥伺其军屯粮谷。

注:汉末共十三州(一说十四州)。群雄混战早期,能割据一州者便是“大魔王”级别的怪物。按吕布所言,彼时“郡郡做帝、县县称王”;见《英雄记》,文多不载。

袁绍是当时海内第一枭雄,军力自不必多提。

公孙瓒有“白马义从”和乌丸突骑为羽翼,刀矛剑戟,光照天地;甚至临死前说得出“本以为天下大事、弹指可定”之类的雄豪之语。

瓒步兵二万余人为方阵,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余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英雄记》

瓒曰:“昔谓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视之,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田畜谷。”--《魏书八 公孙瓒传》

陶谦在灵帝时即出镇徐州,且久经战阵,还曾参与讨伐西凉叛军(185)。

谦丹阳人,丹阳铁甲天下锐兵。内有同乡笮融、曹豹、许耽为辅弼;外有臧霸、孙观、刘备为藩卫。虽屡败于曹操,但镇压二三流军阀,保护屯田粮谷,亦不在话下。

丹杨山险,民多果劲,逋亡宿恶,咸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吴书十九 诸葛恪传》

因此,上述军阀们,靠着武力威慑,能顺利实行军屯。而建安前的曹操,恰恰无力实行军屯。

魏武初起(190-193),衣饭仰给袁绍。其治所、军队、官职皆为绍擅署。即陈琳所谓“鹰犬之才,爪牙可任”。

(绍)方收罗英雄,弃瑕录用,故遂与(曹)操参咨策略,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

(袁)幕府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行东郡太守、兖州刺史,被以虎文,授以偏师。--《为袁绍檄豫州》

彼时曹操在兖州,治所在“东郡东武阳县”和“济阴郡鄄城”之间迁徙。两地距离袁绍的治所魏郡邺县,几乎是一墙之隔。

若袁绍翻脸,派人强行收割曹操的粮食,那只能干瞪眼。

兴平年间(194-195),兖州豪强变节,陈宫、张邈、张超等人迎接吕布,“百城皆叛”。导致在兖州落脚未几的曹操,疲于奔命,镇压乱党。

兖州之战前后打了一年,直到“旱、蝗、人相食”,双方才罢兵言和。吕布东奔刘备,把一个糟蹋到不成样子的兖州烂摊子,丢给曹操。

与布相守百馀日。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魏书一 武帝纪》

曹、吕战于兖州,旱蝗四起,人民相食

当时的后勤状况坏到极点,别说粮谷桑葚,曹军已开始以“人肉”为食。还被迫解散了许多新招募的兵丁。

初,太祖乏食,(程)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世语》

是岁(194)谷一斛五十馀万钱,人相食,乃罢吏兵新募者。--《魏书一 武帝纪》

可见,兖州已经彻底断粮。

因此,翌年(196)即建安元年,曹操不得不南下许县。

一方面是脱离袁绍的控制范围,毕竟东郡和济阴郡离邺县太近,在彼处屯田,很可能被“军力更强”的袁绍收割。

另一方面是兖州残破,不堪再用。

还有一方面则是曹操缺乏屯田所需农具与耕牛,需要“假手于人”。

这就引出下一个专题,即“农耕战士”汝颖黄巾。

许县的“耕牛”与“佃户”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颍川许县,除了安置汉帝,更是曹操军屯的“理想国”。

原因有二。

其一是气候,其二是汝颖黄巾的“战备物资”。

先说气候。

客观评价,三国汉季的许县,是不大适合定都的。彼时“许下卑湿”,曹操攻破河北,立刻迁都邺县(204);曹丕篡汉自立,则改都河南洛阳(220)。许县只是“囚质汉帝”的金丝笼。

绍说操以许下埤湿,洛阳残破,宜徙都甄城,以就全实。--《后汉书 袁绍传》

注:即袁绍想让曹操迁治回兖州济阴郡鄄城,靠近邺县,方便监视。

但恰恰因“许下卑湿”,屯田再合适不过。

曹操在此使妹夫任峻、颍川枣袛等人大兴耕作,一年积谷百万斛。之后逐步将“军屯”从颍川拓展到淮南、陇西。

到了三国后期,邓艾大发狂言,号称要在陈县、项县、寿春一带开辟新田,一年收谷五百万斛,六年收谷三千万斛,供“十万战甲”五年之用。

计除众费,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於淮上,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魏书二十八 邓艾传》

征西将军邓艾,大作屯田,军食足用

由此印证,屯田的开辟拓展,实际是以“军力强盛程度”和“政权稳固程度”为依托。

有兵才有田,无兵只能被收割。

再说汝颖黄巾。

豫州汝南、颍川的黄巾,属于很有特色的异类。

不同于纵横兖州、焚烧青冀的“青徐黄巾”;“汝颖黄巾”具备屯田习俗。

汝颖黄巾在初平元年(190)便扎根此地。彼时其响应南阳袁术的号召,与术合纵;又支援袁术盟军、屯驻鲁阳县的孙坚。

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魏书一 武帝纪》

兴平元年(194)袁术东奔淮南。而成“悬军”的汝颖黄巾依然驻扎原地,直到建安初年(196)被“太祖定于许”。

建安元年,太祖定黄巾于许,遣使诣河东。会天子还洛阳。--《魏书十四 董昭传》

可知,在汝颖地区扎根至少六年(190-196)的黄巾军,必然有稳定的粮草来源。

这至少可从三处线索得到佐证。

其一是许褚用耕牛与贼交易粮食;其二是魏武对枣袛的悼词;其三是邓艾议屯田之疏。

许褚

许褚是魏武同乡,昔日在汝南做贼时,替地方豪强助拳。彼时黄巾寇暴,与褚相攻公累日,不克。

褚军乏粮,而“贼不乏食”;且黄巾军有充裕存粮,点名“要用粮食交易许褚的耕牛”。

褚飞石掷之,所值皆摧碎。贼不敢进。粮乏,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魏书十八 许褚传》

可以清晰看到,一者黄巾军需要耕牛;二者黄巾军有可供交易的粮草。黄巾的存粮,甚至比地方豪强更加充盈。

枣袛悼词

曹操在“初代典农中郎将”枣袛的葬礼上,沉痛哀悼:

昔日在许县攻破黄巾,得到贼人的“物资赞助”,才得以开辟屯田。”

大军粮乏,得东阿以继,祗之功也。及破黄巾定许,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魏武故事》

可知,所谓“得贼资业”,无外乎农具与耕牛。当然也包括了“长于耕作”的汝颖黄巾降人。

邓艾上疏

邓艾在倡议“大兴军屯”的奏疏中,点名指出“昔日攻破黄巾,因为屯田,在许县积累了粮谷”。

昔破黄巾,因为屯田,积谷于许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魏书二十八 邓艾传》

材料中的“因为”不是指因果关系,而是“因”(凭借)“为”(实行)之意。

凭借者,无外乎魏武昔日所言“得贼资业”与许褚所易之“耕牛”。

由此可知,许县屯田,实际倚仗的恰恰是当地的“长于农耕”的黄巾军。

这也解释了,曹操在兴平二年(195)将大本营迁离兖州之后,为何选择许县作为新的老巢。

除了兖州荒残、袁绍威逼之外,恰恰是因许县的“卑湿”气候,以及当地拥有大量农具耕牛的汝颖黄巾,可以助曹操“资成大业”。

小结

军屯非三国特有,滥觞大约始自西汉武帝。

汉末丧乱,群雄割据;袁绍、陶谦、公孙瓒皆为军屯推广者,且效果喜人。丰盈的粮草,也是这些大军阀纵横地方的底气所在。

同时,也能从多处线索看到,被污蔑为“仰食桑葚”的袁绍军队,实际后勤物资相当充沛。反倒是曹操,兵寡粮少,气力不支,处于明显劣势。

曹操在建安年间(196)始兴屯田,于汉末群雄中,已属相当迟钝。

原因无他,军屯之核心在“军”不在“屯”。没有强大武力保护的屯田,无异匹夫怀璧,奔于草莽,必被恶兽吞噬。

典型案例即孙权在合肥新城军屯,秋收之际、却被满宠一把大火烧为白地。

曹操初期不兴屯田,原因来自多方面。

一方面是彼时(190-195)治所离袁绍太近,在“武运不昌”的情况下,在东郡或济阴屯田,很可能遭到袁绍恶意收割。

兴平年间(194-195)的吕布之乱,使兖州化作焦土。人心浮动、吏民残食,完全不具备军屯的稳定环境。

曹氏离开兖州,迁治许县(196),恰恰是看中其“卑湿”的气候;以及屯驻当地、拥有大量农具和耕牛的汝颖黄巾。

彼时袁术已东走淮南,汝颖飞地易取,故迁都于此;顺便迎接汉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客观评价,曹魏屯田,虽然有助统一,但赋税极重,且逼迫外乡百姓迁徙,强行驱赶至“军屯区”服劳役。流亡奔走、聚众叛乱的佃户,数不胜数。

屯田客吕并自称将军,聚党据陈仓。--《魏书二十三 赵俨传》

是时新募民开屯田,民不乐,多逃亡。

涣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宜顺其意,乐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强。”--《魏书十一 袁涣传》

对此,魏武本人是相当了解的。其诗歌《蒿里行》即侧面反映了彼时惨状: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天下崩裂,九州鼎沸,诸侯混战,黔首流离。每一株作物,恐怕皆生长于吏兵甲士的坟冢间;每一粒粮谷,恐怕都沾染了屯垦百姓的血和泪。

我是胖咪,希望你幸福。

我是胖咪,头条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临阵倒戈代表什么生肖2

文 | 百川

姜子牙,又名姜尚,男,汉族,约公元前1156年生,寿命约100多岁,属相蛇,星座射手座,山东日照人,或河南新乡人。72岁时被周文王封为“太师”,并辅佐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受封赏建立齐国。

在官方,姜子牙被历代皇帝尊崇为兵家鼻祖。在民间,姜子牙被供奉为神仙之祖。在知识界,姜子牙被公认是诸子百家的“百家宗师”。在人物界,姜子牙被说成是孙子、鬼谷子、诸葛亮的先师。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望吕尚者,其先祖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姓姜氏。夏商之时,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太公望是姜子牙的尊称,本名叫吕尚。他的祖先曾经辅佐大禹治水建立功勋,在虞舜和夏朝的时候得到山东、河南的吕地封赏,姓姜氏。到了夏末商初,又改为封地的姓氏,所以称为吕尚。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见周西伯。”姜子牙饱尝穷困潦倒,年龄已经很老了,借着钓鱼的机会,得以见到时任西伯候的周文王姬昌。这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由来。

“西伯将出猎,卜之。”那一天,周文王要去打猎,就算了一卦。卦象说,这次打猎所获得的,不是龙凤,不是虎熊,而是能辅佐您成就霸业的人。

于是周文王兴致勃勃地就出发了。果然在陕西西安的渭水之滨磻溪,遇到了正在钓鱼的姜子牙。只见这位白发老翁,拿着没有鱼线,更没有鱼饵的钓鱼杆,嘴里还念念有词:“水中的鱼儿呀,快上来吧。”

周文王感觉很奇怪,就上前与他攀谈起来。这一唠,才知道眼前这位是旷世奇才,喜出望外,说:“我的先王太公曾经说过,当有圣人帮助周朝,周朝才能兴起。难道这位圣人就是您吗?”

我的太公盼望您的到来已经很久了。所以姜子牙又号称“太公望。”周文王请姜子牙与他乘坐同一辆马车,一起回到了住地。挑良辰择吉日,举行隆重仪式,册立姜子牙为太师。

还有一种说法,姜子牙博学多才,见闻广大。曾经在纣王手下当官。纣王昏庸无道,姜子牙辞职而去。游说诸侯,但没有遇到伯乐。在西归的路上,恰巧碰到周文王。

还有一种传说,姜子牙是一名隐士,在海滨居住。周文王被商纣王拘押在河南汤阴,周文王的大臣散宜生、闳夭二人,素来闻听姜子牙大名,特地邀请他出山。

姜子牙说:“我听说周文王贤能,善待老人,我正想投奔他呢。”三人为了救出周文王,遍求天下美女奇物,献给商纣王,周文王终于被释放。虽然三种说法不同,但都认定,姜子牙是文王和武王的军师。

周文王归国后,就与姜子牙谋划修德,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其中涉及许多兵权和奇计,所以后人说谈到兵法及周朝的建立,都是以姜子牙的谋略为主的。

周文王推行仁政,调解各国纷争,有诗人就赞美他,说他是受命于天的文王。周文王还讨伐几个国家和地区,天下三分之二都已经归周文王了,这里面姜子牙出的主意最多。

周文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即位。约公元前1046年,纣王杀害了忠臣比干,天怒人怨。武王将要伐纣,又占卜了一卦,不吉利。恰逢风雨暴至,大家都很害怕,只有姜子牙劝武王出兵。

武王于是命令向纣王进军!两方在河南新乡北的牧野,展开决战。商纣王军队虽然数倍于周武王,但是大部分都临阵倒戈,纣王遭到惨败,自己跑上鹿台,引火自焚了。

第二天,周武王站在神坛上,姜子牙牵来祭祀的畜牲,散发鹿台商纣王遗留的钱币,发放商纣王屯积的粮食。重修比干之墓,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创造新时代。这多半是姜子牙的谋议。

“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於齐营丘。”于是,武王平定了商朝,而称王于天下,封赏姜子牙位于山东的齐国的大片土地。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姜子牙到齐国后,修订政治,移风易俗,简行礼仪,开放工商产业,发展渔业盐业,民心多归齐国,齐国壮大。

国学名篇《千字文》有言“诗赞羔羊”,直译为诗经赞美小羔羊。《诗经·国风·召南》专门有一篇诗歌《羔羊》,意在赞美像姜子牙这样的,认真贯彻周文王政策,在位时节俭正直,德如羔羊的官员。

《诗经·国风·周南》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诗和《羔羊》一样,都是周朝各地的歌谣,反映的都是周朝政通人和的风土人情,多美呀!

临阵倒戈代表什么生肖3

首战告捷,打破楚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后,灌婴继续乘胜追击,年轻的骑兵军团所向披靡,一路过关斩将,未尝败绩。他先是奉刘邦之命,单独带领骑兵军团深入楚军后方,断绝了楚军从阳武到襄邑的粮食供应线。可见,刘邦此时已经完全信任灌婴的指挥能力。

鲁下之战,击破项羽部将项冠;燕西之战,击败柘公王武,后又击溃其别将桓婴残部。灌婴亲自带领骑兵南渡黄河,护送汉王到达洛阳,然后汉王又派遣灌婴到邯郸去迎接相国韩信的部队。回来到敖仓时,他被升任为御史大夫。此时,灌婴和他的骑兵军团已经名扬天下。

受诏别击楚军后,绝其饷道,起阳武至襄邑。击项羽之将项冠于鲁下,破之,所将卒斩右司马、骑将各一人。击破柘公王武军燕西,所将卒斩楼烦将五人,连尹一人。击王武别将桓婴白马下,破之,所将卒斩都尉一人。以骑度河南,送汉王到雒阳,从北迎相国韩信军于邯郸。还至敖仓,婴迁为御史大夫。——《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在汉王三年(前204)时,灌婴以御史大夫的身份率领骑兵跟随韩信出征。历下之战,他所率领的士卒俘虏了车骑将军华毋伤及将吏四十六人,先声夺人。随后迫使敌兵投降,几乎兵不血刃的拿下了临菑,一举活捉齐国守相田光。随后又马不停蹄的追击齐相田横,大破齐国骑兵,斩杀齐将田吸并活捉数将。可谓一气呵成,完全体现灌婴一个“疾”字的作战风格。

接下来的潍水之战是灌婴军事生涯的一个传奇时刻,他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楚霸王项羽手下第一猛将龙且。此时龙且麾下坐拥二十万楚军精锐,实力非常强大,根本不把韩信放在眼里。韩信以弱示人,巧妙设计,使得龙且首尾不能相顾。灌婴率军激战龙且,一举斩杀龙且于马下,并生擒亚将周兰,群龙无首的楚军大败。

此战韩信不但消灭了齐楚仅余的一只有生力量,斩断西楚之右臂,并且占领三齐之地,实现迂回到西楚后方并对其战略包围的有利局势。可以说此战扭转了楚汉之间的根本局势,使楚汉之争逐渐明朗化,形成一面倒的局势。项羽失败已不可逆转,已经到了完全被动的防御状态;而汉军则进入全面战略大反攻的时刻。

三年,以列侯食邑杜平乡。以御史大夫受诏将郎中骑兵东属相国韩信,击破齐军於历下,所将卒虏车骑将军华毋伤及将吏四十六人。降下临菑,得齐守相田光。追齐相田横至嬴、博,破其骑,所将卒斩骑将一人,生得骑将四人。攻下嬴、博,破齐将军田吸於千乘,所将卒斩吸。东从韩信攻龙且、留公旋於高密,卒斩龙且,生得右司马、连尹各一人,楼烦将十人,身生得亚将周兰。

《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接下来灌婴单独统帅大军如秋风扫落叶般的扫荡楚军。鲁北攻打楚将公杲的军队,小菜一碟。随后灌婴挥师南下,打败了薛郡郡守所率领的军队,亲自俘虏骑将一人。接着又进攻傅阳,渡过淮河,全部降服了淮南的城邑,然后到达广陵。其后项羽派项声、薛公和郯公又重新收复淮北。灌婴立即渡过淮河北上,在下邳击败了项声,郯公,并将薛公斩首,拿下下邳。在平阳击败了楚军骑兵,接着就降服了彭城,俘获了楚国的柱国项佗,降服了留、薛、沛、酂、萧、相等县。攻打苦县,谯县,再次俘获亚将周兰。然后在颐乡和汉王会师。跟随汉王在陈县一带击败项羽的军队,所率领的士卒斩楼烦骑将二人,俘获骑将八人。汉王给灌婴增加食邑二千五百户。灌婴这一系列操作,可谓顺风顺水,势如破竹!

齐地已定,韩信自立为齐王,使婴别将击楚将公杲於鲁北,破之。转南,破薛郡长,身虏骑将一人。攻阳,前至下相以东南僮、取虑、徐。度淮,尽降其城邑,至广陵。项羽使项声、薛公、郯公复定淮北。婴度淮北,击破项声、郯公下邳,斩薛公,下下邳,击破楚骑於平阳,遂降彭城,虏柱国项佗,降留、薛、沛、酂、萧、相。攻苦、谯,复得亚将周兰。与汉王会颐乡。从击项籍军於陈下,破之,所将卒斩楼烦将二人,虏骑将八人。赐益食邑二千五百户。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接下来,灌婴将迎来个人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灿烂,值得大书特书却鲜有人知的伟大篇章——垓下之战!

说到垓下之战,人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十面埋伏”等耳熟能详的典故。可是如果要问是谁带领军队追击项羽,逼迫一代枭雄楚霸王乌江自刎,恐怕没有多少人能说出来。话说听到四面楚歌的项羽以为大势已去,带领八百骑兵乘夜色突围而去,汉军天明时才发现项羽已经逃跑。那么派谁去追击项羽呢?汉军毫无犹豫的选择了灌婴!灌婴带领五千精锐骑兵火速围追项羽,经过一番恶战,项羽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放弃渡船,乌江自刎。灌婴的五位部下因为各分得项羽的部分尸体,五人一起被封侯!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史记:项羽本纪》

此后的灌婴并没有停下脚步,他接连跟随刘邦四处征战。平叛燕王臧荼、诱捕楚王韩信、击溃韩王信、剿灭陈豨、围歼英布;还抽空大败了一下匈奴。可见,刘邦是非常倚重灌婴的,他也从来没有让刘邦失望过。

汉王立为皇帝,赐益婴邑三千户。其秋,以车骑将军从击破燕王臧荼。明年,从至陈,取楚王信。还,剖符,世世勿绝,食颍阴二千五百户,号曰颍阴侯。

以车骑将军从击反韩王信於代,至马邑,受诏别降楼烦以北六县,斩代左相,破胡骑於武泉北。复从击韩信胡骑晋阳下,所将卒斩胡白题将一人。受诏并将燕、赵、齐、梁、楚车骑,击破胡骑於硰石。至平城,为胡所围,从还军东垣。  从击陈豨,受诏别攻豨丞相侯敞军曲逆下,破之,卒斩敞及特将五人。降曲逆、卢奴、上曲阳、安国、安平。攻下东垣。  黥布反,以车骑将军先出,攻布别将於相,破之,斩亚将楼烦将三人。又进击破布上柱国军及大司马军。又进破布别将肥诛。婴身生得左司马一人,所将卒斩其小将十人,追北至淮上。益食二千五百户。布已破,高帝归,定令婴食颖阴五千户,除前所食邑。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史书中明确记载了灌婴的功劳:”凡从得二千石二人,别破军十六,降城四十六,定国一,郡二,县五十二,得将军二人,柱国、相国各一人,二千石十人。”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在荡平诸吕中,我们固然要赞扬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等刘氏宗族派的勇气,也惊叹于周勃、陈平的运筹帷幄,但我们更发现灌婴在这其中发挥的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当刘襄起兵造反时,吕禄第一时间派遣灌婴为主将前去讨伐。此时的周勃名为太尉,并无实际兵权。同为功臣元老派的灌婴居然能得到吕氏宗族的信任,可见灌婴平时的为人处事定是非常谨小慎微,没有拉帮结派,政治上似乎高度拥护中央政府。然而实际上,灌婴却毫无疑问和他的老战友周勃、陈平在维护刘氏宗族的利益上高度一致,早就不满吕氏外戚派的胡作非为。只不过灌婴韬光养晦,深藏功与名,成功赢得吕氏宗族的认可。当灌婴顺利带领大军出征后,局面立即出现了反转,他当机立断,临阵倒戈,反将了吕氏宗族派一军,胜利的天平顿时倾向了刘氏宗族!

婴自破布归,高帝崩,婴以列侯事孝惠帝及吕太后。太后崩,吕禄等以赵王自置为将军,军长安,为乱。齐哀王闻之,举兵西,且入诛不当为王者。上将军吕禄等闻之,乃遣婴为大将,将军往击之。婴行至荥阳,乃与绛侯等谋,因屯兵荥阳,风齐王以诛吕氏事,齐兵止不前。绛侯等既诛诸吕,齐王罢兵归,婴亦罢兵自荥阳归,与绛侯、陈平共立代王为孝文皇帝。孝文皇帝於是益封婴三千户,赐黄金千斤,拜为太尉。

——《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

结语:

我们纵观灌婴的一生,不难发现,他是一个天生的骑兵将才,在刘邦最需要强大的骑兵军团去对抗项羽时,灌婴几乎是无师自通的完成了这个对于楚汉战争起到了关键转折点的任务。他又是那么的低调内敛,充满政治智慧,在历史赋予他使命的关键时刻,他从来都是水到渠成的搞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