碶字代表什么生肖

「语音版」来,让我们一起聆听十二生肖背后的精彩故事,文/胡玉梅 李娟,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终南文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碶字代表什么生肖1

“雄鸡报晓、四海升平”景泰蓝摆设 民国

青釉双系鸡首壶  东晋

铜牛香薰 清代

 5000多年前的猪陶罐、2000多年前的蛇纹鼓底座、900多年前的牧牛、当代的3D打印牛……因为一场展览,它们跨越时空见面啦!今年恰逢农历辛丑牛年,南京博物院特地将十二生肖文物汇聚起来,组成一个“大团圆”,推出了“十二生肖闹新春”文物大展!现场共展出223件(套)展品,瓷器、玉器、青铜器、绘画、牙角等无所不包。展出的诸多珍藏的十二生肖文物艺术精品,追根溯源,为大众深情讲述十二生肖的故事,完整呈现十二生肖文化——

  223件(套)十二生肖国宝总动员

  900多岁《四季牧牛图》罕见现身

  你能第一时间说出自己的属相,但你知道十二生肖的故事吗?为什么生肖是十二个,生肖文化到底是什么?此次南京博物院的十二生肖全体总动员,展览有哪些稀罕宝贝呢?

  自2009年的“中国牛——牛年牛展”开始,南京博物院推出的“生肖主题展”已经走过12个年头。如今,又到牛年,南京博物院特别策划了“十二生肖闹新春”展,这也是南京博物院的十二生肖们首次集结。

  “十二生肖闹新春”共分为生肖文化、十二生肖精品展示以及牛年特别展区三个部分。刚进展厅,十二只小巧精致的生肖动物摆件就映入眼帘,它们均是被精挑细选出来的“门面担当”。只见这边的玛瑙母鸡、紫晶双獾通体剔透,圆润可爱,那边的玉质山羊、石雕兔子都仰着头、踏着步,很是憨态可掬。展厅现场,明嘉靖年间的青花云龙纹盖罐可谓是吸睛无数。只见罐子上绘着一直龙飞凤舞的龙,歪着头、瞪着眼,在威猛之余倒也有些娇憨。在罐子上的祥云、山川之间,有个很奇特的符号,南京博物院展览部谢博介绍:“这其实是一个一笔写成的‘寿’字,这个变体的寿字跟道教其实也有关系。因为道教讲究气是不断的,而‘寿’字中间不断笔,跟道教的这种说法其实是一致的,这也能体现出明代嘉靖皇帝对道教的信奉。”一旁的清康熙毡包青釉牺耳尊也相当抢眼,一黄一蓝两个容器上,分别是一个可爱的小牛头和羊头。至于古代拿这么可爱的东西做什么,谢博表示,“其实这是古代用来祭祀的容器,名字用的‘牺’就是指‘牺牲’,古代用来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以前这个也用来盛放祭品。”

  农历牛年,与牛相关的展品自然是最“火”的。金牛、铜牛、陶牛、玉牛、水晶牛、3D打印的“欢腾牛”……各种材质的牛都纷纷亮相,就连极少亮相的《四季牧牛图》也一起“闹起了新春”。《四季牧牛图》是南宋“画牛高手”阎次平的代表作,他出身画牛世家,画风与南宋院体是相一致的。该图共分4卷,从春夏秋冬四季来展现牛的形态,可以看到画上面牛的毛发、形态,树木的落叶,还有包括前面牧童的人物造型,都刻画得很细腻,可以说既有艺术性也有写实性。谢博介绍:“《四季牧牛图》是很难见到的。首先因为它是宋代的,年代比较久远,距今已经900多年。二是因为这幅画是绢制的,材料比较脆弱,每次展完回库之后至少待够一年才能出关。”

  生肖纪年寓意丰富

  十二生肖各有各的精彩

  有关十二生肖的起源,我们一直要追溯到中国文化系统中的天干地支。天干地支一直被广泛用于历法、术数、命名、计时等方面。在古人看来,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道与地道决定着人道,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其中,十二地支代表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各个国家的生肖不尽相同,天干地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非常大,就算你无法准确说出天干地支的内容,也一定从小学便开始接触甲乙丙丁,而这就是出自天干地支。如今的十二生肖,也是出自天干地支。

  十二生肖,代表十二地支,生指生辰,肖指肖形,即标志生辰的动物形象。所以,十二生肖也叫十二属,属指属相,即属于十二种动物的代表形象。虽然现在十二生肖纪年在民间应用最广,但它并不是中国古代唯一的纪年形式。中国古代纪年有“干支纪年”“太岁纪年”和“生肖纪年”。“太岁纪年”流行于战国和西汉时期,后被“干支纪年”所取代。“干支纪年”“生肖纪年”至今仍在使用。生肖纪年朗朗上口,因此广泛流行于民间。生肖纪年的出现时间不详。在东周时期,各类文献零星出现生肖动物和干支联系在一起的文字;秦代,湖北云梦睡虎地竹简《日书》证明地支和生肖动物已逐渐形成完备的体系;到了东汉,王充《论衡·物势篇》以地支解释十二生肖,按顺序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鼠, 十二生肖首位,与十二地支中 “子”相配,故一天十二时辰中 “子时”,即晚上十一点至凌晨一点,又称“鼠时”。鼠所扮演的文化角色从不单一,人类对鼠的态度也错综复杂。一方面,鼠是灾难、疫疠、诡诈、丑陋的载体和化身,譬如贼眉鼠眼、鼠目寸光、首鼠两端、抱头鼠窜,以至“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另一方面,鼠又是一种顽强生命力的象征,是一种灵性动物、报恩之兽,如鼠财重义、子庶丰登、福鼠呈祥,承载着财宝财神、多子多孙等福瑞意涵。十二生肖,以牛配丑。牛是最早被人类驯养的六畜之一,成为农耕社会里重要的生产力。作为农耕社会的图像符号,牛还与立春等传统节气紧密联系。相传,周公以土塑造耕来告知百姓开始农耕。东汉,从中央到地方都要举行迎春礼,将土牛、耕人置于城外,告知人们已到立春时间。牛亦被寄予不同的精神追求。牛郎织女演绎苦恋神话,表现了古代社会男耕女织的精神追求;鞭春牛之风流传盛久,劝农始耕,寄托着人类对丰收的期盼;沉铁牛习俗,则体现了牛镇水妖、保平安的辟邪功能。“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任劳任怨的写照,“牛牛食草莫相触”隐含了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主题,“老牛舐犊”则体现了长辈关爱儿孙的情感。

  虎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的图腾。人类生活于森林,与自然拼搏,与猛兽格斗,崇拜山中之王老虎,尊其为图腾神。它与龙图腾几乎同时出现,“龙飞于天,虎行于地”,虎龙结合成为雄伟强盛的象征。人类崇拜虎,一是希望百兽之王不要危害自己、亲属、族人及家畜,二是幻想借助虎的神力来制服其他野兽及鬼怪。如此,被崇拜的虎也就被赋予了示威、怯恶、驱邪等神性。兔是祥瑞的特性。在十二时辰中,卯时指早晨五点至七点,代表黎明;农历中卯月指二月,被视为春门,万物已出,充满生机。兔,活泼好动,生机勃勃,古人就将兔与卯相配,也一直被视为仁兽,故有“瑞兔”之谓,象征着平和与善良。兔的形象十分流行,或为汉代帛画、画像石上月亮的表象,或为王室贵族的配饰物、文人士大夫的案头文玩,或为古代工艺美术品上的装饰图案,其含义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但始终承载着祥瑞的特性,得享“玉兔”之誉。

  龙是神话传说中的动物,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身长若蟒、其状如鳄,上天下海,拥有万能神力,故而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吉祥物和图腾标志。龙的精神内涵,可归纳如下:一是融合,龙是多元融合的神物,龙文化最能显现融合意义;二是造福,善龙祥龙造福众生,是龙文化中居主导地位的力量;三是谐天,与天和谐、与大自然和谐;四是奋进,龙多为昂首挺胸、精神抖擞、奔腾飞跃,激励前进。中国人自视“龙的传人”,“龙的精神”则可概括为中国人勤劳勇敢、融合创新、奋发向上、和谐共进的精神。十二生肖,以巳配蛇。“巳”之古文,即蛇的象形,《说文·巳部》曰:“巳为蛇,象形。”习惯上,龙为“大龙”,蛇为“小龙”。其冬眠结束,预示春天将临,故被称为“报春蛇”。对古人来说,蛇充满了一种神秘诡异的色彩。从母系氏族社会起,人类对蛇既敬仰又惧怕,视其为崇拜的神秘图腾。对蛇的畏惧和崇敬的心理,也导致了人蛇合一的人类始祖形象的出现。中国古代传说的祖先女娲和伏羲都是人首蛇身,诸如“伏羲人头蛇身”“蛇身之神,即羲皇也”“女娲人头蛇身”等,不一一列举。

  马,聪明、勇敢、忠诚,是人类忠实的朋友,也是人类最好的助手。远古时期,先民们驯化和饲养马匹,作为一种食物来源;商周时期,人们驯养训练马匹,用于军事作战和日常生活中驭车;春秋战国,相马成为一种扬名立身的技艺;汉唐时代,无论君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都酷爱骏马,养马之风盛行。古往今来,人们将马视为力与美的象征,忠诚、正义、勇敢的化身,以马的形象创造出了材质迥异、形式不一的艺术作品,诗文、书画、雕塑和各种工艺品等,举不胜举,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爱马、敬马的传统。羊,是古代最早被驯化饲养的动物之一,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发现有羊的化石。商周时期,羊成为人们饲养的主要家畜之一,与马、牛、猪、狗、鸡并称“六畜”。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羊一直是吉祥之物,能带来好运,故祭祀活动将羊作为三大用牲之一,以为人与天沟通的使者,保佑子孙吉祥顺遂。羊、猪合祭,称为“少牢”,牛、羊、猪三牲并用,称为“太牢”。同时,“羊”“阳”谐音,“羊”“祥”通假,羊一直是吉祥的代名词。作为最熟悉的灵长类哺乳动物,猴机智灵敏、顽皮可爱、滑稽幽默,有着与人类相近的习性。自古以来,猴寓意吉祥灵动,被视为聪明伶俐的形象。古代中国,传统就有公、侯、伯、子、男的封爵制,拜相封侯则是人们的人生价值取向。“猴”“侯”同音,“猴”于是成为吉瑞美好事物的象征,如猴子骑马意为“马上封侯”,猴拿官印攀爬枫树之上则象征“封侯挂印”,大猴背小猴又引申“辈辈封侯”之意。不仅如此,“灵猴献瑞”“灵猴献寿”等图案或造型,都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二生肖中,鸡被认为是一种承载着德行与正义的动物,人们很早就将之视为世俗中的太阳鸟,顶礼膜拜。在民间,鸡亦为吉祥物,既可辟邪,吃掉各种毒虫害虫,又能迎新,带来吉祥与喜庆。鸡拥有“五德”:文、武、勇、仁、信。文、武源于鸡的外在形象,勇、仁、信则取自鸡的习性和品质,居五德之首,即守信用,诚实无欺,是古代儒家最为信奉的人生准则之一。雄鸡,准时报晓,象征守信,持有信德。文德,原指礼乐教化,与武功相对。鸡之文德,源于头戴红冠,给人一种文质彬彬之感。古人将穿着视为“礼”之组成部分,对头冠更是如此。武德、勇德,来自雄鸡脚后面一个突出如脚趾的部分 “距”。“距”为雄鸡天生的进攻武器,体现着勇猛无畏的性格。仁德,鸡见食物不独自占有,而是呼吁同类一同啄食,被视为“仁”的体现。

  狗也称犬,《礼记·曲礼》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今则通用。先秦时期,狗主要用于狩猎、看家、食用、祭祀和随葬。周秦之际,狗成为捕捉猎物的最好帮手。汉代,养狗之风盛行,民间百姓以之看家、狩猎,朝廷则设有“狗监”之职,负责掌管宫苑猎犬。在生肖文化中,狗的精神意义在于忠诚、勇气和防卫,诸如“牧羊犬三千里寻主”“义犬救主”等,故而被赋予了种种象征意涵。在民间,百姓人家往往在门口刻画鸡、犬造型,则取“鸡司晨犬守夜”之意,希望辛勤耕作后获得收成,能安稳保存,富裕家庭,保障生活。猪古称“豕”,为六畜之首,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出土猪纹钵、猪形罐等器物,表明人类已把野猪驯养为家猪。在旧石器时代,猪的地位十分崇高。由于对众多自然现象的不解与恐惧,人们相信万物有灵,祈求得到神奇力量保佑,曾将猪头造型融入龙的形象,以为神物。猪因体形浑圆、憨态可掬、性情温驯,长期深受人们喜爱,具有诚实质朴、富贵吉祥的文化意义。肥壮的“猪豚”,成为富态的形象和足食的代名词。在民间,人们普遍希望肥壮的猪能带来美好的生活,南北各地流行节日剪贴窗花“肥猪拱门”,表达招财进宝之意。 图/南京博物院

碶字代表什么生肖2

关于中国民间生肖文化之浅见(续篇) ——你是何年何月生?你属什么?为啥?

【传明天下魅力中国 】转载:原创: 倪宝诚民间艺术团 倪宝诚民间艺术

关于中国民间生肖文化之浅见(续篇)——你是何年何月生?你属什么?为啥?

倪宝诚

古人用十二兽与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并作为人的属相,则是十二支(支应读“枝”),派生演化的结果。其传统配制形式,至今仍然使用,家喻户晓。即:子鼠、丑牛、寅虎、兔、辰龙、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猪十二生肖。如某人生于子年即属鼠,生于丑年即属牛,生于寅年即属虎,生于卯年即属兔。以此类推,活至六十岁时为一甲子,称:“六十花甲子”。则大吉大利。

用十二兽纪年始于何时,说法不一,有说始自汉代,也有说始自南北朝。实际上先秦(春秋战国)文献中已见。实际上从夏商帝王世系中,常可见到十干或十二支中的符号,曾被使用作为帝王的人名,如夏代帝王孔甲、帝胤甲中的“甲”字,帝履癸的“癸”字。商始祖“契”的六世孙王亥,又采用了十二支的最后一个字“亥”。而亥的儿子则叫甲微,又是“十干”的首字。商代至成汤以下,大多帝王的名字都用过“十干”,如大丁、大甲、大庚、小甲、盘庚、武丁等等,用以纪日取名。

大桡和容成是夏殷时代的智者,之后被神化了而《世本》说:“容成造历,大桡作甲子”。《列仙传》云:“容成公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善辅导之术。”《后汉书·律历志》载:“大桡始作甲子。”《月令章句》解释说:“大桡作甲子取名曰;干名曰年;作子丑名月,谓之枝。”所以,天干地支的“干”与“支”的原字应是“树杆”与“枝枝”的关系,而干支二字实际是后人的简化了。

《尚书正义》又说:“大桡与容成皆为黄帝之臣。自黄帝以来,开始用甲子纪日,每六十年为甲子一周。”这已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的排法说得比较明白了,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变化。《诗经·小雅·吉日》云:“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即以午与马相对。

《左传·僖公五年》有“龙尾伏辰”之句,用辰与龙相对,可见当时已有午马、辰龙的排列了。

《左传·襄公十四年》记有:陈国役人杀贵族庆虎、庆寅的记载,古代曾有父子、兄弟取名字而义同(寅与虎)的习惯,而寅与虎就又是对应的。

在楚辞中楚国大夫、诗人屈原更是以虎月虎日生人为荣,曾作词: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所以是以十二兽纪年,是经过千百年选择,始出自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心理。我们从“生肖”的命名即可看出图腾信仰的信息。按辞书所说:“骨肉相似曰肖”,“不似其祖先者曰不肖”,意思是说:被贬为不肖子孙!人不像其父母,而以某种动物为“生肖”。——求其属相与某种动物相似,或谓其生命(灵魂)来源于某种动物,这无非就是认动物为祖,先并与其性情相似,这不是“图腾崇拜”是什么?

十二生肖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中国人的民俗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现当代中国并未因为改用阳历纪年而销声匿迹。相反,在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富裕,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赋予它更多的新意,十二生肖文化是一种精神文明现象。如名家作书、作画,日历、邮票设计,乃至生日送礼也常以生肖图案为题,以资纪念。

文:倪宝诚

图:倪铭

碶字代表什么生肖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于悦 通讯员 付伟安

河和之契,人文之契。河和之契,时代之契。1月25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山东省文化馆、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的“河和之契 幸福联春”山东省暨济南市2022年楹联征集优秀作品书法展系列活动在济南市文化馆启动。

该活动包括“河和之契 幸福联春”山东省暨济南市 2022年济南市楹联征集优秀作品书法展、“河和之契” 孙雨田书法艺术展、“河和之契 非遗迎春”济南市新春非遗作品展、“河和之契 非遗迎春”济南市壬寅年剪纸艺术展、“河和之契”济南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联展五部分内容。

“河和之契 幸福联春”山东省暨济南市2022年济南市楹联征集优秀作品书法展,曾面向全国征集楹联作品500余幅,特邀15位省市著名书法家书写楹联作品150余幅作品,作品在市文化馆一楼进行集中展出。展览现场,山东省著名书法家于振才、张本友等多名书法家挥毫泼墨,为市民朋友书写春联、“福”字,每一幅作品都寓意喜庆、饱含祝福。收到新春祝福的市民脸上堆满了笑,心里乐开了花。

“河和之契”孙雨田书法艺术展在市文化馆艺术交流展厅开展。该展览展陈设计独具匠心、别具一格,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壁垒,打造了不一样的“空间体验”,现场集中展示了著名书画家孙雨田先生创作书法作品50余幅。所有作品均以两河(黄河、大运河)文化为创作主题,以书法的独特艺术形式形象呈现两河文化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

“河和之契 非遗迎春”济南市新春非遗作品展在市文化馆非遗展厅开展。该展览以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创作主题,以体现新时代泉城人民虎年美好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及与生肖“虎”相关的非遗作品、非遗文创产品等100余件,涵盖了锡雕、鲁绣、济南面塑、章丘黑陶烧制技艺等20余个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该展览主题鲜明,风格多样,既有原汁原味新春虎元素的非遗作品,又有描绘济南风光、诠释泉城特色地域风情之作,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征,展示黄河流域文化遗产魅力,具有一定的时代内涵、良好的艺术品位和当代审美意趣。

“河和之契 非遗迎春”济南市壬寅年剪纸艺术展在市文化馆负一楼大厅开展。该展览汇聚了剪纸艺术传承人、爱好者的140余幅以“虎年”为主题的剪纸艺术精品。所有展品均主题突出、风格多样、美观大方,线条粗细相宜,既有融“虎”于本地特色民俗文化和各类寓意吉祥的传统之作,又有寄“虎”以讴歌美好新时代的新奇创意,充分表现了新时代泉城人民热爱生活的良好精神风貌,抒发了对中国梦的美好憧憬。

“河和之契”济南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联展,在市文化馆一楼大厅集中展示了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近期的非遗双创成果,现场还邀请了鲁绣、布艺、面塑、社火脸谱、麻糖等10余个非遗项目进行集中展示,各位非遗传承人通过现场讲述、演示以及体验互动等多种形式向市民生动展示了非遗项目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次活动作为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河和之契:2021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周”和2022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有机组织部分,以诗词、书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挖掘时代内涵,讲述黄河故事,赓续中华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