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里面的圆代表什么生肖

“八一勋章”获得者先进事迹,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科技里面的圆代表什么生肖1

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 题:“八一勋章”获得者先进事迹

这是“八一勋章”获得者杜富国(7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杜富国——忠诚使命、英勇无畏的排雷英雄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这是“感动中国”给杜富国的颁奖词。

2018年10月11日,在云南省麻栗坡县老山西侧坝子雷场,杜富国在扫雷行动中发现一枚加重手榴弹,他立即让同组战友退后,独自上前查明情况。突然“轰”的一声巨响,手榴弹爆炸了。生死瞬间他下意识向战友方向侧身,遮挡住爆炸冲击波和弹片,用身体护住战友,自己永远失去了双眼和双手。

12年的军旅生涯中,杜富国有过3次重要选择:第一次是参军来到云南某边防团,他原本可以一直当一名优秀的边防战士,但他却选择参加扫雷;第二次是来到扫雷队后,队长发现他炊事技术不错,有意让他当炊事员,但他选择到一线扫雷;第三次是排雷遇险时,他选择让战友退后。

扫雷兵走的是“阴阳道”,过的是“鬼门关”,拔的是“虎口牙”,是和平年代离死神最近的人。杜富国明知这一次次的选择意味着什么,但他为什么义无反顾?

答案写在杜富国的请战书上。2015年6月,他在给连队党支部递交的请战书上这样写道:“正如我5年前参军入伍时一样,那时我思索着怎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唯一衡量的标准,是真正为国家做了些什么……我感到这就是我的使命,一个声音告诉我:我要去扫雷!”

面对生死雷场,杜富国刻苦训练扫雷技能,仅3个月就熟练掌握10余种排雷方法,以优秀成绩拿到扫雷“入场券”。3年间,他先后进出雷场1000余次,累计排除地雷和爆炸物2400余枚,处置各类险情20余起,实现了从“戍边尖兵”向“全能雷神”的转变。

杜富国受伤后,生命垂危,两个手掌当场被炸飞,双眼球破裂,内容物溢出,右眼球造成脱落,大腿根部至面部创伤面积达90%以上……

身负重伤、严重致残,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但杜富国有着超人般的意志,这也是英雄特有的品质。

3天3夜连续5次大手术,从“鬼门关”冲出来的杜富国,恢复知觉后第一反应是询问战友情况如何,提的第一个要求是:“赶紧治好我的伤,我还要去扫雷!”

如何把真实伤情告诉杜富国,部队领导和专家为他制定了多套心理干预方案。然而,这些方案一套也没有用上。得知真实伤情,杜富国沉默了几秒钟,用有些颤抖的声音安慰领导和医生:“我知道了,你们放心吧,我会坚强起来的!我不能扫雷了,但我还可以给人们讲扫雷的故事。”

2019年7月31日,习近平主席为杜富国佩挂英模奖章、颁发证书,同他合影留念。他举起断臂,向统帅敬了一个特殊军礼。他用这样一种坚强的方式告诉所有人,不管什么时候,他都是一名军人,都会以奋斗的姿态奔跑逐梦。

杜富国以惊人的毅力闯过一道道难关。手术后不到1个月,他就让人扶他下床走路;1个半月,他就在病床上支起双肘做平板支撑。他要跑步,在反重力跑台上,一跑就是10公里;他要写字,用残肢夹着特制的笔,一笔一画地练;他要播音,从吐字、发声开始,跟着教学课件一字一句地学……

凭着乐观向上的心态、永不言弃的韧劲,杜富国战胜了伤痛和残缺,他能自己穿衣、洗漱、叠被子、开门、跑步、用盲杖走路、用机械手吃饭。

“冲!向前冲,冲啊……”临近终点,在战友提示下,穿着作训服的杜富国,奋力挥动断臂、步伐稳健地在操场上奔跑,额头上渗出晶莹的汗珠。冲过终点后,他像孩子一样笑得很开心。

“听众朋友们晚上好,这里是南陆之声。晚上8点,陪伴每一个身穿迷彩的你……”2020年3月8日,“富国陪你读好书”系列广播节目依托南部战区陆军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为增强播出效果,杜富国放弃了由他人领读、自己复读、再后期剪辑的制作方式,坚持独立全文背记。

这几年,杜富国以实际行动助力曾经战斗过的麻栗坡县脱贫攻坚;担任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外辅导员,给失明的孩子带去无限光明和力量。

杜富国先后赴北京大学、陆军边海防学院等军地单位,开展宣讲30余次,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话初心、谈感悟,讲述强军故事,传播“让我来”的精神,激励更多新时代追梦人奋勇前行。

这是“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7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钱七虎——科技强军、为国铸盾的防护工程专家

刚参加完某项目鉴定会,钱七虎院士又拎着行李箱,踏上出差的旅程。

很难想象,这是一位80多岁老人的生活。作为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在许多人早已退休的年纪,钱七虎还像“空中飞人”一般奔波。这样的生活,他并不觉得累,而是感觉“活得很充实,很有成就感,也有幸福感”。

“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是60多年前钱七虎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就读时,接受的第一堂革命人生观教育课。

奋斗一甲子,投身强国梦。参加工作以来,钱七虎始终坚守爱党、报国、强军的赤子情怀,战斗在大山深处、戈壁荒漠、边防海岛等工程一线,为我国防护工程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用实际行动交出了自己的人生答卷:国之需要,我之理想。

初心,是时代镌刻在钱七虎心中永恒的烙印。20世纪70年代初,戈壁深处一声巨响,荒漠升起一片蘑菇云……当人们欢呼庆贺时,一群身着防护服的科研人员迅速冲进了核爆中心勘察爆炸现场,钱七虎便是其中一员。

那一年,钱七虎受命为空军设计飞机洞库防护门。为了找准原有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他专门到核爆试验现场调查研究。

经过深入调查思考,钱七虎大胆决定采用刚刚兴起的有限单元法,但这涉及到大量的工程结构计算。

当时,国内大型计算机设备紧缺,为了求取最科学的方案,他来回奔波于北京、上海,利用节假日和别人吃饭、睡觉的空隙打“时间差”蹭设备用。

两年后,他研究的当时我国跨度最大、抗力最高的地下飞机洞库防护门通过成果鉴定时,他却患上了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

勇于攀登的人脚步从不停歇。紧接着,他又趁热打铁开始“有限单元法在工程结构计算中的应用”的研究攻关。长期的劳累又诱发了痔疮,但他还是坚持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疼得不敢坐,就趴在床上写专著,该专著问世不久就获得全国科技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有矛必有盾。”当时,我国面临严峻的外部威胁,在钱七虎看来,如果说核武器是对付敌对军事力量锐利的“矛”,那么防护工程则是一面坚固的“盾”。

随着侦察手段的不断更新、高技术武器与精确制导武器的相继涌现,防护工程在高度透明化的战场中,常常是“藏不了、抗不住”,特别是世界军事强国开始研制精确制导钻地弹,给防护工程造成了巨大威胁。

“‘矛’升级了,我们的‘盾’就要及时升级。”面对一项项世界级国防工程的防护难题,钱七虎带领团队勇攀科技高峰,建立了从浅埋工程到深埋工程防护、从单体工程到工程体系防护、从常规抗力到超高抗力防护等学术理论与技术体系,制定了我国首部人防工程防护标准,解决了核武器和常规武器工程防护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2019年,钱七虎获得我国科技领域最高奖项——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师之大者,为国为民。作为多个国家重大工程的专家组成员,钱七虎在港珠澳大桥、雄安新区、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能源地下储备等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重大咨询建议。退休后,仍活跃在国家战略防护工程建设前沿,积极为川藏铁路建设、渤海湾海底隧道论证建言献策。

“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与党和国家的需要、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所成就、彰显价值。”谈及自己的人生历程,钱七虎的目光中透露出坚定不移的信念。

“把更好的机会留给年轻人”,这是钱七虎的育人理念。2009年,他主动放弃自己被提名的机会,推荐年轻学者冯夏庭出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世界岩石力学研究中心在中国,冯夏庭年轻有能力、有梦想。”最终,冯夏庭成为目前为止担任该学会主席的唯一中国专家。

“一辈子搞了那么多课题,但我感觉培养人才始终是我最大的课题。”聊起未来,钱七虎充满对人才辈出的殷殷期盼。

数十年来,钱七虎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防护工程领域的中坚力量。2019年,他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助贫困学生,帮助贫困学子圆了上学梦。

“虽然我已经80多岁了,但我总觉得还有很多事要做。为祖国铸就坚不可摧的‘地下钢铁长城’,是我的毕生追求,也是我的事业所在、幸福所在!”钱七虎表示,有生之年他将继续在为国铸盾的道路上不懈冲锋。

这是“八一勋章”获得者聂海胜(7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聂海胜——矢志报国、三巡太空的英雄航天员

1996年,聂海胜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报名参加航天员选拔,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层层选拔、脱颖而出,1998年光荣成为我国第一批航天员。24年来,他始终牢记“为祖国出征太空”的初心使命,始终保持“听从召唤任挑选”的军人本色,坚持刻苦训练、时刻准备,先后3次受命备份、3次领命出征,圆满完成神舟六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用遨游太空的壮丽航迹书写对党的无限忠诚。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聂海胜位列首飞梯队,却与飞天梦擦肩而过。面对提上日程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他暗下决心:继续努力,绝不放弃!随后争分夺秒全身心地投入选拔训练,他几乎没有踏出过北京航天城,夜里12点前没有睡过觉,在模拟舱里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连周末和节假日都不放过,历经无数次训练,对成千上万个数据了如指掌,熟练掌握了所有飞行程序及操作规程。在备战任务的关键阶段,聂海胜母亲突发脑溢血昏迷,组织特批他回家探望,他仅去了3天就返回投入训练,用行动诠释了“宁可愧对家庭绝不愧对祖国”的大爱情怀。在不久后的单项考核中,聂海胜考出了整个考核中难得一见的满分,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舟六号乘组。2005年10月12日,聂海胜与同乘组航天员踏雪出征、首战太空,实现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重大跨越。

2011年聂海胜晋升少将军衔,此时的他早已获得众多殊荣,但他一次次将成绩清零、荣誉深藏,参加乘组选拔。他常说:“飞行是我的职业,我的使命。无论将军或士兵,都因使命而光荣。只要我还能飞,就要做好一切准备”。2013年6月,聂海胜凭借过硬的素质、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技术,光荣入选神舟十号乘组、担任指令长,带领两名新战友再次出征太空,手动控制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完成交会对接,同乘组航天员开展太空授课,用航天人特有的方式让全国青少年走近航天、了解航天、热爱航天。

两度飞天归来,初心始终如一。作为航天员队伍里最年长的聂海胜,正常情况下人的生理功能都在衰退,他却用坚定的信念和超常的训练对抗着“自然规律”,和其他年轻航天员一样参与着共同的训练科目,挑战着相同的训练难度,身穿160公斤左右的水下训练服在深水里一练就是6个多小时,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中承受8倍于自身重量的压力,面部肌肉严重变形、呼吸异常困难,圆满完成以空间站基础理论、出舱操作、故障处置为重点的8大类100余项训练,在航天生理功能的骨骼代谢、心肺和心血管功能等方面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

2021年6月,57岁的聂海胜三入太空,面对空间站任务在轨飞行时间更长、操控难度更大、挑战考验更多的情况,他和乘组其他同志密切配合、精细操作,顺利完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任务,严密组织2次累计13小时空间出舱活动,在轨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在轨维修等空间站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夺取了空间站建造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重大胜利。

聂海胜用24载造就了三度飞天的壮举,成为首位在轨100天的中国航天员,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辉煌历程,以实际行动兑现了他“一心只为飞天,一生只为飞天”的庄严承诺!面对艰巨繁重的空间站运营阶段各项任务,他坚定表示“我的初心是出征太空,我的使命是圆满完成任务,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我就义无反顾做好一切准备,随时接受挑选,为祖国出征太空”。

科技里面的圆代表什么生肖2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2)于8月26-28日在北京、海南两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其中,北京会场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亦创国际会展中心。

大会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单位承办,将以“碳中和愿景下的全面电动化与全球合作”为主题,邀请全球各国政产学研界代表展开研讨。本次大会将包含20多场会议、13,000平米技术展览及多场同期活动,200多名政府高层领导、海外机构官员、全球企业领袖、院士及行业专家等出席大会发表演讲。

其中,在8月26日举办的主论坛:“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上,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发表专题演讲。

欧阳明高院士对未来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商业化提出三点重要观点:

1、加快燃料电池汽车核心环节的技术创新,攻克关键技术难点,逐步降低成本;

2、从工业副产氢,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到完全可再生能源制氢逐步过渡,实现燃料电池规模化应用;

3、以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大规模商业示范为龙头来拉动,挖掘氢能全产业链的商业价值。

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尊敬的万主席,玉卓书记,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我今天做报告的题目是以燃料电池商用车为先导,带动绿色氢全产业链商业化。我想分三个方面,首先介绍一下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这是我们刚刚由中国科协批准成立的一个国际性的协会,刚刚在6月30号召开了第一次会员大会和第一次理事会会议。万钢主席亲自出席这次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截止到今年7月会员总数72家,覆盖11个国家和地区,覆盖氢能燃料电池全产业链。协会的愿景是我们要做全球气候治理的贡献者,打造国际知名的国际组织,通过我们的努力实现全球氢能燃料电池规模化应用的市场环境,促进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构建清洁美丽新世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业务范围包括搭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推动政策标准规则的研究和制定,开展咨询服务,开展宣传和科普活动,建立共性技术研发的国际合作机制,发起国际合作项目,扩大组织的国际影响力。我们下个月会在上海召开国际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大会,欢迎大家的积极参与。

下面我的报告主要讲三点,一是车用燃料电池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第二交通应用拉动氢基础设施建设,第三绿氢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商业化。

首先,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是中国氢能燃料电池的特色和优势,与十年前纯电动轿车类似,正在引领国际潮流。根据IEA 在2021年的统计,全球燃料电池商用车基本都是在中国推广的,巴士和卡车其它国家基本没有,都是在中国。我们回顾一下为什么会取得在全球的引领地位?是得益于中国燃料电池的技术进步和燃料电池汽车的一系列示范。跟2015年相比,2022年燃料电池汽车各项指标都是成倍的改善,比如说寿命,石墨双极板的电堆寿命从3000小时提高到15000小时。

我们从2008年开始进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第一次在夏季奥运会,轿车巴士一共十多辆,而刚刚结束的冬季奥运会,我们有1200辆燃料电池汽车参与示范,而且全部都是绿氢,是由张家口的风电制氢供应的,加氢站有几十座。说明从我们当年的十多辆车,2008年建的全国第一个加氢站,到现在发展到这么大,都是通过示范考核技术承载的。

这些年来典型的研发模式,清华亿华通团队的“剥洋葱”模式,先解决系统,然后解决发动机技术,再解决电堆技术,每走一步都让它实用化,现在到膜电极解决了。

2021年,中国市场典型的燃料电池发动机水平跟丰田和巴拉德是差不多的,但是在寿命方面有些差距,包括金属板的电堆,石墨板的电堆。但几条技术路线都取得突破。典型的示范工程就是这一次冬奥会,我们认为是很成功的。因为担心氢安全的问题,团队专门组织了国际氢安全国际执行委员会给我们把关,总体来看没有出现一例事故,这充分证明氢能是一个安全的,可实用化,可商用化,可规模化的一个技术。

截至到2022年6月份,我们已经达到1万辆FCEV,“以奖代补”的五个城市群总规模也是万辆级。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一两万辆,今后两三年国家补贴政策下的又是一万辆,所以今后几年是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最重要的窗口期。

我们还面临的挑战,以及对策和路线图。首先是效率问题。大家知道提高了效率可以增加氢瓶的寿命,另外可以减轻热管理的负担,尤其是商用车,因为燃料电池供热温度跟大气温度的温差比较小,对于长途重载的卡车来说热管理尤其重要,因为它要持续运行。如果是300千瓦的燃料电池,基本150、160千瓦的热要散出去,而温差在夏天是很低的。所以效率问题,我认为是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鄂尔多斯因为有30多万辆矿山用的大卡车,他们做了燃料电池重卡、换电重卡、柴油重卡,这个城市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因为它的氢价补贴后25块钱一公斤,电价是4毛钱一度电。100公里25块钱,我们现在49吨重卡的氢耗是15公斤,每公里是3.75元。换电重卡每公里在2.75元以下,柴油重卡大概在2.5、2.6元,因为换电重卡可以低到2.3,所以换电重卡经济性可以比柴油重卡更好,但是离燃料电池重卡还有1块钱的差距。怎么办?就要提高效率,降低氢耗。我们下一步目标必须把49吨重卡的百公里氢耗由目前的15公斤降低到10公斤。为了降低氢耗,必须提高燃料电池的效率必须超过50%。

第二个寿命问题,国内的燃料电池寿命跟国际还是有点差距的,我们目前大概是15000到18000小时的寿命,下一步我们要做到多少呢?我们必须做到25000,以前我们把这个作为2030年的目标,目前看来要提前到2025年。因为我们会面临国外产品的竞争,还会面临纯电卡车的竞争,因为纯电卡车很容易超过百万公里。我们必须提高寿命到25000小时,这中间包括材料的改进,电堆的改进,以及系统的改进,所以我们还要进行进一步的技术创新,来解决寿命问题。

第三个成本问题,我们现在的电堆跟国际先进企业比还是成本偏高的,所以我们现在平均的电堆成本并不比国外低,当然国外有高的有低的,我们平均下来并不具备优势。我们要逐步降低成本,目前已经降低到5000块钱一个千瓦,降低的速度还是很快的,我们希望到2025年再降低到1000块钱,2030年到500块钱。对于成本的降低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现在进入快速降低的通道,我们要通过规模化和国产化来降低成本。

还有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就是膜电极。应该说中国的膜电极还不是完全自主的,因为有些材料,尤其是膜还是用的国外进口。现在山东东岳的膜要开始替代了,但总体还要努力,跟国外高性能的膜进行竞争。目前国外的膜成本比较高,膜电极应该说占到我们整个燃料电池系统技术的一半。膜电极是我们下面研发攻关的重中之重,我们的系统做的不错,电堆也正在解决,下面重中之重是膜电极的问题。膜电极有两点,一个是提高效率,我们要向60%迈进,未来可能要在发电系统中率先实现,车用系统会慢一点。我们要提高催化剂的活性,降低催化剂层的损失,需要在催化剂的结构上想办法,催化剂活性本身其实能做的已经不是很多了。另外就是降低我们质子交换膜的电阻,还有催化层的含水能力,主要是IC比还有反应问题。现在国际的趋势要把温度提升,温度提升之后,水淹的问题也会顺利解决。现在低温质子交换膜的燃料电池也是一个问题。燃料电池客车是很成功的车型,东奥1200多辆有900辆都是客车,在张家口700辆客车完全可以跟柴油车竞争,在北方可以跟纯电动竞争。冷藏车也完全没有问题,现在要攻克的是重卡和长途客车。可以扩展到各种重载交通工具,例如各种火车、船舶、飞机、还有SUV也是我们很好的发展的路径,包括出租车。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基础设施。带动基础设施的发展,现在有260座加氢站。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把副产氢作为过渡,绿氢逐步成为主流。初期为了把燃料电池的规模拉起来,我们对氢的来源要适当的多元化,如果全部限定绿氢,那么现在价格偏高,但是要很快过渡到绿氢上去。氢有两种性,一种正氢,一种是重氢,两种自旋方向是不一样的,化学性质是相似的,但是热力学性质相差很大,氢的质量能源密度很高,但是体积能量密度是极小的,所以储运是一个瓶颈。目前我们的储氢方式还主要是物理储氢中的气态储氢,只能是气态高压,其它的储存方式目前也不具备技术优势和经济可行性。对于这个,首先看车上的储氢,氢瓶现在是30兆帕,但是体积太大,下面必须往70兆帕发展,但是70兆帕的成本是比较高的。预计今后几年通过国产化可以做到接近2000块钱出一公斤氢,加上还有安全阀等等,争取到3000块钱出一公斤氢,这是我们三年之内追求的目标。

另外就是储运,我们目前的储运压力是20兆帕,储运的成本太高。原料成本11块钱,20兆帕拉100公里到加氢口38块钱,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个压力提升到500个大气压,把运输成本降下来,因为这个运输成本是很高的,甚至超过我们的氢原料的成本。

我们也要考虑其它的,比如说存氢管道,规模大的可以研发,但规模小的并不适用。还有一种就是站内制氢,如果运输的成本超过原料成本,那站内制氢是有优越性,而且站内制氢可以提高经济性,因地制宜,有的地方电费比较便宜,如鄂尔多斯、四川三毛五分钱一度电。

面向燃料电池汽车的基础设施的发展路线图,从工业副产氢,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到完全可再生能源制氢逐步过渡。希望2025年加氢站到1000座,到2030年,燃料电池汽车到80万辆,预计在2030、2035年应该80到100万辆,届时我们需要5000座加氢站。希望到2030原料成本低于10块钱。

最后说一下绿氢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商业化。我刚才谈论的是氢能燃料电池汽车,氢能源汽车是先导,不是氢能的全部,只是一个突破口。从未来新能源汽车革命的角度,可再生能源出来就是电,电完了就有氢,氢和电是可再生能源革命的两个主要的能源载体,氢电再互换。既是物质基础又是动力基础,氢又可以做气氨或者甲醇,不增加碳,甲醇不增加碳的前提是要从空气中捕捉再放回去。

我们有两个支柱,储电、储氢,两个循环一个转换。全产业链从可再生能源、电网制氢、转换、储存、运输、转储、应用,氢燃料、氢储能、氢动力,我们每一种都有很多选择,所以技术路线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一步一步的改变我们的选择。看典型的路径分析,我们可以从可再生能源到电网,到检验制氢,高压气氢、灌输车、增压、氢动力,这是目前燃料电池的技术路径。燃料电池还有可能是用副产氢,基础好、产业链基本具备,但现在的问题是制氢的电价,运氢的距离和燃料电池车的效率。

绿氨应用范围更大了。它可以制氢用、合成氨,远洋货轮会继续使用内燃机,因为它效率本身就是50%,并不比燃料电池效率低,所以完全可以用氨内燃机。还有我们的长途飞机可能还会用燃气轮机,但是燃料会换成氢合成的氨,这也是IEA的全球共识。

目前绿氨出口价格是比较高的,也可以可再生能源制氢,制完氢无法消纳,完全可以制成氨出口。现在的问题是技术还不是很成熟,需要探索,电合成氨的化学合成法在发展之中,而我们传统的合成法的能耗偏高。

第三个纯水制氢,绿氢是最清洁的路径,也可以用于各种途径。下面要重点讲讲氢储能的事。应该说目前的问题是制氢系统的成本和燃料电池发电的效率,因为氢储能是先把电变成氢,然后再氢变成电发回去,构成循环。目前看,绿氢技术链、产业链正在迅速崛起,氢动力正在商业示范,氢燃料有很多项目在规划之中。最重要的,目前要解决的是绿氢制取,如果绿氢的制取没有经济性,后面就很难有经济性。

三种电解水制氢的比较。目前从效率的角度,碱性电解和质子交换膜效率差距不大,但是固体氧化物可以接近100%。投资的成本是目前只有碱性电解可以大规模商业化,质子交换膜的电解还有一些问题,比如说它要用稀有金属铱做催化剂,还有一些技术难题没有攻克。固体氧化物在国内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全行业都在投入的就是碱性电解。中国的碱性电解系统是从哪里发源的?是718所为了做潜艇在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以前由于需求没有太多,所以技术长时间没有大的突破。目前行业的技术水平是偏低的,所以这个行业呼唤技术创新,我们团队刚刚做的一种新的系统,做了一些尝试,主要是在安全、高效、智能三个方面做工作。

首先是安全。制氢系统安全是很大的问题,我们利用在奥运会上那个氢能点火的安全技术,把它移植到制氢系统上来。

第二个,堆型以前都是圆的,其实这个堆型并不是最合理的,我们做了一种新的堆型。我们现在做的模块化的,每一个单品可以在现场直接拿掉的,500方或1000方直接扩展。

第三个智能化,发展数字平台,智能监控,让整个运行过程在监控下。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现在热定点的效率基本上很难有大突破,现在应该是解决全生命周期的效率,而我们如何保证整个效率在全生命周期是不变的?这是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当然,这里还有很多基础的东西都需要研究,包括隔膜、催化剂都需要创新,创新的空间很大。所以这个行业目前的关键是呼唤技术创新,希望大家都来进行技术创新,靠技术来竞争。

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的成本。碱性电解制氢的成本跟绿氢价格相关,电解槽的成本直接用的现在的价格。如果电力成本低于一毛五分钱,那么就可以跟煤制氢成本相当。

集成化的氢能源系统,因为碳减排的主力还是工业和电力,电力是最重要的,由此我们煤发电的二氧化碳占到总的二氧化碳排放的40%,需要用氢能来解决这部分问题,也就是可再生能源长周期大规模的储能和利用,这就是氢储能的场景。从电力系统来讲,我们有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在发电侧的时候,我们用光伏风电制氢,电解水制氢,然后储氢。比如鄂尔多斯有很多煤矿的矿井废弃之后可以用来储氢,这是最便宜的方式,再发电回去,这个可以是替代煤去发电,来调峰。现在的煤电厂都在做灵活性改造,其实氢掺到煤里面对灵活性改造是大有帮助,因为煤的燃烧在30%左右就不稳定了,氢是更优质的燃料。我们也可以制成氨长途运输到一些比较远的发电厂。

发电怎么发?我们可以燃料电池发电,现在正在做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也可以有氢燃气能机。也可以是氨燃气轮机,也可以跟燃煤锅炉燃烧,甚至全部替代成氢或者氨。我们准备在鄂尔多斯做一个示范。

总结来看,氢储能的优势,第一能量利用的充分性,大容量长时间的储能对可再生电力的利用更充分。另外,规模储能的经济性可观。第三,灵活能源可以用于各种动力。制储运的方式也很灵活,可以管道,可以拖车,高压电、长途输电、长途制氢也是可以的。

最后做一个小结,当前的技术创新核心环节燃料电池、电解装置需要率先突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延长寿命都是我们要做的。而且要从系统层次逐步的深入到材料层次,比如说碱性电解的隔膜,我们现在都是700微米的隔膜,很厚,电阻很大,孔也太大,造成氢、氧的互串,一部分运行氢串漏就超标,必须在隔膜上实现突破。储运的技术虽不理想,但革命性突破需要基础研究的发现,当前我们主要还是选择合理的储运技术路线。

第二氢能的价值链,我们已经认识的是战略价值,所以催生了氢能热。我们亟待开发的是商业价值,商业价值的源头在哪里?就是绿氢的经济性。最后就是氢产业链,我们以绿氢制备的商业价值为源头来推动,以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大规模商业示范为龙头来拉动,这样就可以带动氢能全产业链的发展。

我们展望一下,未来中国要实现碳中和,我们绿氢要到8000万吨以上。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全球氢能利用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累计减少800亿吨,2050年当年减少70亿吨,所以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革命性的技术。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团队来提供很多资料,感谢我的团队的全体成员。谢谢各位!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来源: 汽车之友

科技里面的圆代表什么生肖3

在过去的115年里,不少人会认为模式标本产地的“七子花”已经灭绝了。不过最近,几位做资源本底调查的队员,在湖北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处山脊边,发现了一簇簇由多数密集呈穗状花序组成的小花,它们点缀在翠绿的枝头上。

在湖北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七子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江明喜研究员供图

现场有调查队员指出,其看上去像是七子花。很快,这种推测得到了验证,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江明喜研究员在实地考察后表示:该植物就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七子花。

此次发现的七子花与模式标本一样

“8月8日,当时是由科考调查队员发现的,但他们也不太确定,几个人就把现场拍的照片发给吉首大学张代贵教授辨认,初步认定为七子花。后来,江明喜研究员来到现场,观察植物叶片形状和叶背面被毛情况,并对照模式标本照片,确认该植物就是七子花。”湖北省野保总站副站长蒲云海告诉新京报记者。

拍于哈佛大学标本馆的七子花模式标本照片。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江明喜研究员供图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科学数据中心官网显示,七子花属于落叶小乔木,茎干树皮呈灰白色,树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8厘米至15厘米。顶生圆锥花序具多轮头状聚伞花序,每轮具1对3花聚伞花序及顶生单花,计7朵花,称七子花。

1907年,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在湖北兴山首次发现七子花,该花的模式标本现存于哈佛大学标本馆,此后的115年内,在模式标本产地没有发现该物种。七子花是我国特有物种,属国家首批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先后被列入中国被子植物关键类群中高度濒危种类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优先保护的物种。

七子花重现原产地之前,仅间断分布于浙江的大盘山、北山、天台山以及安徽的泾县和宣城的少数地区。

公开材料显示,1981年,调查队员在浙江省天台华顶山植物区做植被考察时,在海拔500米至900米处沟侧发现100余亩我国独有残存的国家二类保护树种——浙江七子花的天然次生林群落。1983年,天台县林业局还曾在天台县海坑苗圃进行扦插的育苗试验,浙江七子花的总成活率达到了84.4%。

据介绍,目前,最新研究成果将分布于浙江省和安徽省的七子花命名为浙江七子花,浙江七子花列为七子花的亚种。“以前没有人发现这类花,当时没有实物,只在湖北发现了一份标本。在植物区系上,安徽和浙江属于华东植物区域,后来把在该地理区域上发现的七子花列为一个亚种,是有道理的。”江明喜说。

江明喜称,亚种在形态特征上会发生变异。浙江七子花的叶片其长宽比例比较大,叶片长,湖北这边的七子花叶片形状偏圆。此外,花的数量也不一样。“此次发现的七子花,和模式标本是一模一样的。”

调查队员不到一周又在保护区发现了七子花

此次在南河自然保护区发现的七子花植物呈群落分布,面积近1000亩,植株最大胸径20厘米。

但现场的调查队员也推测,在此地发现的七子花其分布区域可能更广。湖北南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教科科长邓正群告诉记者,“除了8月8日发现了七子花后,8月13日,我们又在保护区的另外一处山上发现了七子花。接下来,我们准备安排专人进行调查,查清分布的区域,摸清资源数量。”

有论文指出,七子花所处群落大多为人为长期干扰后残留发育的天然次生林。加之群落内岩石裸露多、乔木立木条件差等因素,其群落郁闭度较低,乔木层盖度小、组成种类复杂、优势种不明显。江明喜也提到,在保护区发现七子花的这块地方,以前也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干扰。七子花重新出现在湖北,也说明近年来自该地保护区成立后,其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成效。

七子花的花芽正常形成一般是在7、8月份,花期可持续到10月初。七子花花期长,落叶期、展叶期、花期都有不同的形态,可作为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科学数据中心官网显示,如今,在美国的东北部和英国都能看见七子花盛花时形成的壮观景象,它能在北美地区抵抗零下24℃的低温,也能在英国忍耐零下12℃的低温。

记者了解到,目前保护区将加大七子花资源保护、调查、科研监测和种质资源库建设力度,确保该物种得到科学保护。江明喜告诉记者,“此次七子花的发现也说明,我们是有必要大力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的。”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