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字经日落代表什么生肖

分享新三字经:夕阳美,霞满天,心快乐,百岁欢,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鸥小小雅萍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二字经日落代表什么生肖1

整理:鸥小小雅萍

图片来源网络搜图,分享致谢!

二字经日落代表什么生肖2

另外,古人将天干与十二地支结合组成记年。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天干所包含的含义分别如下。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丙是炳的意思,指万物炳然著见。

丁是强的意思,指万物丁壮。

戊是茂的意思,指万物茂盛。

己是纪的意思,指万物有形可纪识。

庚是更的意思,指万物收敛有实。

辛是新的意思,指万物初新皆收成。

壬是任的意思,指阳气任养万物之下。

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

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的含义如下。

子是兹的意思,指万物兹萌于既动之阳气下。

丑是纽,阳气在上未降。

寅是移,引的意思,指万物始生。

卯是茂,指万物之茂盛。

辰是震的意思,物经震动而长远。

巳是起,指阳气之盛。

午是仵的意思,指万物盛大枝叶密布。

未是味,万物皆有滋味之意。

申是身的意思,指万物的身体都已成就。

酉是老的意思,万物之老也。

戌是灭的意思,万物尽灭。

亥是核的意思,万物收藏。

中国古人历来以天为主、地为从。十天干又叫十母,对应的十二地支则别称十二子。汉代蔡邕《月令章句》:“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大桡是黄帝时代的大臣,这里的配成六旬,即六十甲子,取了天干十和地支十二的最小公倍数。干与支按顺序相配合,由甲子乙丑……一直排至癸亥为第六十对,正好干、支均用最末一位,再排便是重由甲子开始,这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其中,每个天干出现六次,每个地支出现五次。见下表。

六十年甲子(干支表)(晕啊不会插入表格,也不会插图,请大家教我。先谢谢啦)

1

2

3

4

5

6

7

8

9

10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己

壬午

癸未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丑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这是天干与地支的组合。除此处,古人又将地支与自然中十二生肖进行组合记年。排列顺序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十二生肖的含义据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为:

“子何以属鼠也?曰:天开于子,不耗则其气不开。鼠,耗虫也。于是夜尚未央,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属鼠。地辟于丑,而牛则开地之物也,故丑属牛。人生于寅,有生则有杀。杀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属虎。犯者,日出之候。日本离体,而中含太阴玉兔之精,故犯属兔。辰者,三月之卦,正群龙行雨之时,故辰属龙。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又,巳时蛇不上道,故属蛇。午者,阳极而一阴甫生。马者,至健而不离地,阴类也,故午属马。羊啮未时之草而茁,故未属羊。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月出之时,月本坎体,中含金鸡之精,故本属鸡。亥时,猪则饮食之外无一所知,故亥属猪。

除此之外,古人又将十二地支与十二个月配合用以记月。一月叫寅月,又叫虎月;二月叫卯月,又叫兔月;三月叫辰月,龙月;四月叫已月,又叫蛇月;五月叫午月,又叫马月;六月叫末月,又叫羊月;七月叫申月,又叫猴月;八月叫酉月,又叫鸡月;十月叫亥月,又叫猪月;十一月叫子月,又叫鼠月;十二月叫丑月,又叫牛月。

在月的划分后,又具体到一日二十四时的制定。古人记时,一般是按照天色把一昼夜分成若干时段,把日出前后叫旦早朝晨,日落之时叫夕暮昏晚,所以古人常常把旦暮,朝夕,晨昏,昏旦并举,表示一天一夜。汉武帝太初历法改革以后,一昼夜正式定为十二个时段,叫做十二时辰,并取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因为没有计时器,所以用日出,日落,吃饭,睡觉,鸡鸣等给时段命名。古人一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只食两餐--食时指早饭,晡时指晚饭。《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其中的“鸡鸣”、“昧旦”指的就是“鸡鸣”“平旦”两个时辰。《孔雀东南飞》中“淹淹黄昏后,寂寂人定时。”黄昏人定指的就是太阳落山以后的两个时辰。这种记时法在我国有些农村还使用。有了更漏以后,把夜间又分为一更、二更、三更……古人还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十二时辰,每一地支代表一个时辰(两个小时),每个时辰又分为初、正两个时段。分别如下。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此时太阳正当顶,气温是一天中最高的时候;(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根据动物的特点其含义如下:

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

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据说也是牛开始耕田的时刻。

三时到五时,是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

五时到七时,为犯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此时玉兔捣药正忙。人间的兔子也开始出来觅食。

上午七时到九时,为辰时,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

九时到十一时,为巳时,蛇开始活跃起来。

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为午时,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

下午一时到三时,是未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

下午三时到五时,为申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

五时到七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

晚上七时到九时,为戌时,狗开始守夜。

晚上九时到十一时,为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这是古人将天干与地支,地支与生肖配合组成的记年记月和记时。这些记时方法从制定之日起中华民族就一直沿用至今并相信会一直运用下去且不会中断(五)。

二字经日落代表什么生肖3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的祖先面对神秘的大自然,没有退宿,而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探索、认识自然发展的规律,并且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在严酷的自然中生存了下来,逐渐脱离了动物与生俱来的野蛮行径,用智慧建立起了有规则的社会。

在这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受认知水平限制,以及对大自然神秘的敬畏,我们的祖先对大自然中出现的一些他们不能理解的现象,进行了他们认知范畴内的推理和想象,形成了具有神秘色彩的神话传说故事,口耳相传,直至今日。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世界变得是丰富多彩了,也热闹了。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人世间四时不分,昼夜混乱无序,人们的生活非常艰难。

正在人们苦不堪言的时候,天地间出现了一个巨神——烛龙。烛龙长得非常奇特,人面蛇身,两只眼睛十分明亮。只要他睁开眼睛,世间就被照的如同白昼一般;只要他闭上眼睛,夜幕便笼罩大地。他呼一口气,夏天就来临了,吸一口气,大地便被冰雪覆盖,大自然就在烛龙的一呼一吸中,有节奏、有规律的循环往复,运转不停,也就是春、夏、秋、冬四季循环。因为烛龙的出现,人们从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我们都知道,四季和昼夜是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和自转的结果,只要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和自转不停止,春、夏、秋、冬四季和昼夜的交替循环,周而复始,就不会停止。

因此就有了: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还有一种传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太累了,倒在了地上上,他的身体和大地接触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便成了变换四季的风和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轰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便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液,便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古人用东、西、南、北来表示方位,并由这四个方位又衍生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位,有了这八个方位,以我为中心,任何人或者其他所处的地点位置就不难描述清楚了。

除了用来描述地点和位置,在我国古代,不同的方位还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我国古代以南为尊,北面则有战败、失败之意。《论语·雍也第六》中就有“子曰:雍也可使南面”。意思就是“孔子说:冉雍嘛,可让他居官治民”。

因此,古代帝王的座位以及宫殿,都是面朝正南面,即坐北朝南。皇帝登基称“南面称尊”,而打仗失败、臣服他人则称“败北”、“北面称臣”。

除了南尊北卑之外,古人还以东为首,以西为次。比如皇宫里,皇后或者太子住的宫殿称为“东宫”,其他嫔妃住的称为“西宫”;供奉祖宗牌位太庙,也是建在皇宫东侧。在民间,尤其是北方民间盖房子建院子,也是如此,一家最有地位的长辈,一定是住在“正房”,也就是坐北朝南的房子,依次按长幼顺序,住东西厢房;女儿出嫁,一定是在“东房”,谐音“洞房”……

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固然重要,但它们都对应着同一个“中”。因为“中”是平衡点,只有“四方”与“中”对应,才能“和谐”。

比如“中国”,不单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据考古学家考证,“中国”一词,在西周初年就已经出现。其主要的含义,是说我们这个国家居于世界之中。这是中国古人对世界的认知,认为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

比如北京紫禁城的布局就体现了这种“和谐”思想。紫禁城处于北京的中心,故宫太和殿又处于紫禁城的中心,皇帝的蟠龙宝座则处于太和殿的中心。皇帝居中而坐,天下四方来朝,即“此四方,应乎中”。

这就是: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除此之外,古人还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即“五行”)构成。认为“五行”变幻无穷,玄妙莫测,世间万物的生息变化都离不开它们。

同时,古人还认为“五行”既相生,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又相克,即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于是就有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以及“真金不怕火炼”等等之说。

通过长期实践,古人还认识到了“五行”中每一行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并利用这些特性为人们服务。如“木曰曲直”,也就是说“木”具有生长、生发的特性;“火曰炎上”,则说“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爱稼穑”,说“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养万物的特性;“金曰从革”,是说“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水曰润下”,说明“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

“五行”之间,除了与内相生相克,与外还与“五数”、“五脏”、“五官”、“五味”、“五情”、“五色”等等相对应:

五行:水 火 木 土 金

五数:一 二 三 四 五

五脏:肾 心 肝 肺 脾

五官:耳 舌 目 鼻 唇

五味:咸 苦 酸 辛 甘

五情:惊 喜 怒 悲 忧

五色:黑 赤 青 白 黄

……

由此可见,每一样东西都对应着“五行”里面的一个元素,同时对应着一个数字。

比如我们每一个人的生辰年份,都对应这一个命格,如今年是公元2021年,干支纪年为辛丑年,“五行”为土金,即天干五行为金,地支五行为土。不只每一个人出生的年份有对应的“五行”元素,就是出生的月份,甚至出生的时间,都对应着“五行”里的一个元素,这就是“生辰八字”。

再比如,秦始皇认为秦朝是水运,或者说是水德,而水对应的颜色是黑色,所以我们看秦朝的影视剧,秦始皇穿的的衣服是黑色;而水对应的数字顺次下来是“六”,所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三十六郡。

同样,汉朝建立后,汉朝人认为汉朝是土德,因为“土克水”嘛,所以汉朝皇帝就穿黄颜色衣服即“黄袍加身”……

还有浙江宁波闻名于世的藏书楼——天一阁。为什么叫天一阁呢?因为书籍最怕火,而数字“一”对应的是“水”,“水克火”,就是这个道理。

……

由此可见,对于中国人来说,“五行”之说就像一张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深入人心的网,笼罩着古代甚至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使我们很难跳出“五行”外。

这就是: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如果一个人不讲仁义道德,也不守礼仪,不遵守社会秩序,那么社会就会大乱。所以,智和信必须以仁、义、礼为前提,才可以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在“五常”中,“仁”指的是爱心等善良品德;“义”指的是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礼”指的是礼法,即一切都要按照礼法得要求行事;“智”指的是智慧,在处事过程中,要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信”指的是诚信,凡事不自欺亦不欺人。

《论语·颜渊第十二》中对于“仁、礼”有过诸多描述: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意思是说: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而复归于礼就是仁。一旦约束自己而复归于礼,天下人就会用仁来称赞他了……”

颜渊说:“请问修养仁德的具体细节。”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事不看,不合乎礼的话不听,不合乎礼的话不说,不合乎礼的事不做。”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意思是说: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在外要像接见贵宾一样敬慎,役使老百姓要像承当大的祭奠一样小心。自己不愿承受的事物,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之国做官不招怨恨,在大夫之家做官也不招致怨恨。”

(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4)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意思是说: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私下相处要端庄严肃,办事要认真敬慎,待人要诚心实意。即使是到了落后的夷狄之国,也不可放弃这些。”

(5)《孟子·性无善无不善》中说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

由上可知,“仁”在儒家思想中是最最重要的,之后更是成为诸多美好事物的代名词。比如“仁人志士”、“仁心仁术”、“杀身成仁”“仁义之师”、“仁者无敌”……等等。而“仁、义、礼、智、信”这个次序在传统中国思想中,是不能变换,不容紊乱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钱文忠教授在“解读《三字经》”中是这样解释的:“这个次序中有着传统中国思想的一种精义所在。按照儒家思想,智慧和守信是好东西,但是必须以仁、义、礼为前提,否则智和信可能是很可怕的。”

“如果一个人不讲仁义道德,也不守礼仪,不遵守社会秩序,那么社会就会大乱。所以,智和信必须以仁、义、礼为前提,才可以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历史上关于这样的故事很多,这里就不再赘述。

当然,在中国古代,“五常”主要是针对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董仲舒同样也认为,“五常”是不能紊乱的,否则会引起社会的动荡,轻则发生家庭、地方冲突,重则会导致统治者地位不保。所以,“五常”对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和统治者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继续传承传统文化思想的过程中,要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感谢您打开我的文章,喜欢我的文字,就关注我,点个赞,欢迎点评,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感恩支持,感谢分享,祝福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欢迎您点击我的其他图文,感谢关注,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