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代表什么数字及生肖

有经验、技能 职业本科教育前景广阔生机勃勃,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老师代表什么数字及生肖1

自2019年起,教育部分批批准32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今年,首届职业本科生学成毕业了。他们得到社会认可,去向多元,也折射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蓬勃的生命力。

开发微信小程序、调试动作捕捉传感器、优化算法……虽然前不久才正式入职南京一家康复医疗科技公司,但唐钱进已对各种代码和软件驾轻就熟。由于工作能力出众,他提前2个月结束试用期,转正后月薪达到了1.3万元。这对于南京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特别是首届职业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起点。

首届职业本科毕业生的身份,让唐钱进拥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对业界发展动态的充分了解,这让他在职场如鱼得水。

今年7月,和唐钱进一样的903名职业本科毕业生,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南工)毕业,拿到了我国首批职业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公办职业本科院校,同学们是我国第一届职业教育本科毕业生。经过多年探索创新和突破发展,今年,第一届职业本科生终于学成毕业了。”前不久,在南工的毕业典礼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感概道。

自2019年起,教育部分批批准32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广东工商职业大学、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等高校今年也迎来了首批职业本科毕业生。

这批职业本科毕业生备受关注。他们频频出现在大型国企、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录用名单中,不少职业本科毕业生手握数份企业的录用通知书,有的还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他们得到社会认可,去向多元,也折射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蓬勃的生命力。

积极实践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

大约10天的时间,用计算机编程语言重构一套可在手机、电脑端顺畅运行的新医学资料管理系统。这是唐钱进在公司实习后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

一边实习、实训,一边参加各种大学生竞赛,一边学习名校计算机课程,是唐钱进大学生活的“三部曲”。

进入求职季,唐钱进先后收到多家公司的录用通知书。“这些公司看重的应该是我大学期间的项目开发经验。”他表示。

唐钱进专科和本科均就读于南工。在专科期间,他参加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得了全国三等奖。在本科期间,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他设计的运用可识别触摸手势来对手机进行远程操作的系统,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南工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王新龙已经入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南京线路器材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制造工程师。“本科期间所学的机械原理等理论基础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画图软件,再加上仿真实践课,让我受益匪浅。”王新龙说。

“希望同学们在坚定技术技能自信中实践知行合一。”南工党委书记吴学敏对首届职业本科毕业生如是说。

在吴学敏看来,职业本科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能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复杂技术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课程改革让学生接触产业前沿

南工自动化技术与应用专业2018班学生钟宇,用“很充实”形容入职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后的状态。“现在的工作节奏很快,但技术上手并不难。”在钟宇看来,学校每学期的实训课,让他提前学会了如何在实践中求真知。

“记得在工业控制综合实训课上,老师让我们独立尝试用手机或云平台控制电机。那段时间,每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老师都会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可是面对具体的困难,则需要我们自己一步步做实验,解决问题。我们4个同学用2周的时间完成了这个任务,提高了自学和动手能力,这也为我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打下基础。”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职业本科教育不是专科职业教育的‘加长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各项能力要求,相应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教学计划也要改变。”吴学敏说。

南工教务处处长王红军补充:“如果说专科人才能够执行技术路线、工作方案就行,那职业本科人才就得具备工艺和方案的设计能力。”他介绍,学校紧紧瞄准产业高端、高端产业,升级、调整、拓展专业布局。例如,机械制造专业专科侧重机械加工的学习,本科则注重精密加工和复杂表面加工技术技能的培训。

唐钱进庆幸自己赶上了学院的教学改革。“本科第一年,学院开设了大数据、移动应用开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4个专业方向,我选择了软件移动开发,除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等基础课程,学院还开设了《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等专业课。每节课结束,老师都会布置算法的实验题,让我们编写代码,把自己的设计过程录成视频提交。”

此外,学校还请了几位曾在企业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老师,为同学们讲授企业目前最前沿、最主流的开发技术。老师每周都会让同学们用这些技术独立设计软件,“这个过程让我学会衡量软件的应用价值,培养起了软件工程化的思维,这一年的学习让我很享受。”唐钱进表示。

职业本科教育三年来渐入人心

自2014年首次在国家规范性文件中提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到今年迎来首批职业教育本科生。首届职业本科生能否得到用人单位认可?

南京一家业内知名通讯公司今年录用了两名南工职业本科毕业生,该公司招聘经理表示:“他们对于应用技能和行业发展的理解较深,自我认知和职业发展规划也更清晰,稳定性更强。”

南京誉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软件无线电技术开发与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部部长蔡琎回忆起不久前的招聘情景,“面试现场,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按照图纸操作,完成磁环电感制作、微带切割、吸波材料塑形等工序。”他表示,通过这个过程他们观察发现,职业本科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职业本科教育发展3年,是否赢得了更多考生和家长的认可?南工招生与就业处处长练飞提供的一组数据可以管中窥豹。

“今年,学校普通高考本科计划增加到3005人,比往年增加约2175人。历史科目类的最低录取分数高出江苏省本科录取控制线29分,物理科目类高出56分。”练飞表示,考生和家长对职业本科的疑虑正逐渐打消。

“以前,家长来咨询职业本科的时候,往往都会问起职业本科的毕业证书与普通本科有什么不同,在考研、考公务员的时候会不会受到歧视。但今年招生时,很多家长更关注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这说明大家对职业本科的认可度提高了。”练飞说。

随着越来越多的职业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职业本科教育又该如何行稳致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职业本科教育要不断进行内涵转型,在课程内容、培养模式、生源定位、就业定位等方面面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储朝晖强调的面向市场,指的是要更注重与市场、行业、企业的密切互动,要根据产业瞬息万变的走向,不断调整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储备。

“不同于普通本科,职业本科教育应该结合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产业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形成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拓宽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储朝晖说。

◎本报记者 金 凤

来源: 科技日报

老师代表什么数字及生肖2

74.54%

《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版)》显示,74.54%的职教教师表示会经常使用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教学。除了多媒体设备外,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课程资源也受到老师青睐,有超过一半的老师会常态化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资源。

近日,《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版)》(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基于面向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超过995所职业院校、8000余名教师和近15万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从多个维度分析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报告》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与腾讯教育联合编制。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学与质量处副处长董振华在《报告》发布会上指出,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核心还是要围绕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特点,推动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特别是要扩大资源的使用效益,要深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重点推动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

信息化教学逐渐常态化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职业教育“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为信息化支撑引领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今年3月,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包含了四大板块:专业与课程服务中心、教材资源中心、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以及教师服务中心。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的话来说,它既满足了教师系统教、学生系统学的数字资源需要,又服务了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这也是加快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步。

《报告》也指出,整体来看,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生学习更为常态化。经常在线上看学习材料的学生比例高达84.83%。除此之外,经常使用“看学习材料”“提交作业”“观看直播课”和“做测验题”这几项平台功能在线进行学习的学生比例也均超过了50%。

老师也同样在拥抱数字技术。《报告》显示,74.54%的职教教师表示会经常使用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教学。除了多媒体设备外,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课程资源也受到老师青睐,有超过一半的老师会常态化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资源。

《报告》主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韩锡斌指出,随着信息化教学逐渐常态化,信息化对教学行为的影响也发生了“进阶”。信息技术对职业院校教学的支持作用,已经从帮助教师顺利达成教学设计“进阶”到了提升教学个性化和教学质量层面。“通过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质量、打造优质课堂,正在逐步变为现实。”他表示。

虚拟仿真实训“好评率”超90%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该环节涉及大量的实训教学,场景复杂,人物交互多,个性化需求比普通教育更为突出。

传统实训教学需要校方投入大量资金引进设备,搭建实训室或实训基地。学生们集中前往,训练时间有限,而且无法回顾培训内容,学生观摩和教师教学效果都不够稳定。除此之外,培训过程中,还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设备损耗、安全风险等问题。因此,虚拟仿真实训成为了很多职业院校的发力方向。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有一门省级精品课程——《调车作业安全效率护航者混合教学》。这一课程操作涉及铁道安全,所需实训设备体积庞大、造价高昂,操作风险较高。为解决这些问题,学院引入了虚拟仿真实训技术,依托校企共建调车基本功实训室,打造了贴近岗位工作实际的职场化教学情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车辆甩挂、车辆防溜、摘接软管等作业过程。

《报告》显示,仅有3.82%的职校学生没有使用过虚拟仿真实训软件,而使用过的学生对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的各方面正向作用都有较大的认同感,给出好评的人数均超过90%。

不过,在调查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情况时,《报告》又发现,12.55%的学生坦言自己不太使用虚拟仿真实验软件,有42.2%的受访教师从未使用过虚拟仿真实训环境开展教学活动。

韩锡斌认为,虚拟仿真实训是职业教育新的培训方式,不会完全取代实体实训,但可以替代部分实体实训,应该成为下一步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师生都要做信息时代的“终身学习者”

不过,《报告》的调研团队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从问卷结果能看出,职业院校师生在使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时,更多使用的是“作业提交”“观看回放”等功能,在较为关键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步骤上,平台只起到了“辅助”作用,而没有达到“融合”的程度。也就是说,从教学上来看,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拓展。

“而且,有许多新技术并未在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发挥应有的潜能,出现了当下大热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技术环境等‘被闲置’‘被冷却’的现象。”韩锡斌指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实用性不足、适切性较低、易用性不高仍是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

此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也应引起重视。

《报告》指出,此次调查的教师中,分别有36.6%、48.1%、49.2%、47.7%的教师不熟悉5G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相关工具、人工智能技术、工业互联网等。总体来说,教师应用新兴信息技术工具的水平仍需提升,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革新力度还不够。

韩锡斌建议,老师和学生一样,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重塑信息时代的学习思维,从“用技术学习”转变为“从技术中学习”;同时,学校要提升学生学习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信息时代的终身学习者。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宋贤钧强调,职业教育信息化的下一步发展,应该做到三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优质课堂;围绕学生的需求,实现学习资源个性化,探索课堂互动的深入性;围绕管理者整体信息化素养提升,深化管理服务模式的持续转变,实现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常态化发展。

为了给师生提供更丰富可用的教学资源,韩锡斌还建议,要丰富数字资源供给,完善共建共享的资源运行机制。比如推进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按需有序引导各地各职业院校开发基于职场环境与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和个性化自主学习系统,同时可探索建设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服务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本报记者 张盖伦)

来源: 科技日报

老师代表什么数字及生肖3

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感光材料专家,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首席专家,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邹竞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6月9日凌晨4时45分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

邹竞,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感光材料专家,天津大学教授,她研发的三代乐凯胶卷曾圆了全中国人一个彩色的梦。2022年6月9日,她在天津走完了她多彩的一生,享年86岁。

1

把居里夫人当偶像的女孩

邹竞,193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平湖,幼时因战乱和家人迁至苏州生活,在苏州完成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业。中学时期,她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那个充满革命激情和理想的年代里成长起来,并树立了人生理想:像居里夫人那样,去探索奇妙无穷的化学世界。

1954年,高中毕业的邹竞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18岁的她在高考志愿表上全部填写了化学和化工院系。高考揭榜时,她被录取为留苏预备生,成为苏州高级中学(现江苏省苏州中学)54届6名留苏预备生中的唯一女生。专修一年俄语后,

1955年夏,邹竞赴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攻读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电影胶片制造及洗印加工专业。这个涉及照相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有机化学等多种化学学科的专业让邹竞着了迷,这也让她和堪称“精细化工皇冠上明珠”的感光材料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时期的邹竞,学习之余生活也丰富多彩。她喜欢看芭蕾舞剧和话剧,听音乐,阅读俄罗斯名著,参观博物馆,还喜欢结伴出游。大学三年级暑假,她本计划回国探亲,但当列宁格勒留苏学生会号召留苏生为祖国捐献一架飞机时,她毫不犹豫地把两年节衣缩食省下的回国探亲路费全部捐了出去。也正是在这年,邹竞在位于乌克兰肖斯卡市的苏联第三胶片厂实习时,遇到了国内派来的实习团并得知,国内第一座大型现代化胶片厂——保定电影胶片厂正在筹建,这也是被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

2

在困境中坚守的女科技工作者

正是这样的机缘,让邹竞在1960年完成学业回国时,毅然选择了生活条件艰苦的北方古城保定。当时的保定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新建的电影胶片厂位于西郊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进厂第一顿饭是用粗黑的陶瓷大碗盛着的吃起来牙碜的地瓜干和胡萝卜汤,十几个人睡大通铺……而此时比生活条件更为艰难的是,还没有建成的胶片厂正面临苏联撤走专家,停止供应关键设备的困境。

来到保定电影胶片厂,邹竞被分配到刚组建的特种感光材料研究室从事军工胶片的研究,她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特种红外军工胶片的研制,这是国防科委下达的紧急军工任务。而此时,刚刚24岁的她面临的科研条件却是:没有资料,没有设备,实验室工作条件极差。

但,即便这样又如何,邹竞硬是带着两名18岁的青年工人,在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窟的暗室中,开始了高、精、尖特种红外胶片的研制。依靠在大学里学到的胶片制造基础理论知识,在攻关小组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从1960年底到1965年底,在短短五年内先后研制成功了多种型号的红外胶片,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当时国防军工的急需,而邹竞的科研能力也初露锋芒。

3

为圆国人“彩色梦”

不断登攀的女科学家

在天津大学档案馆,邹竞院士写于1978年的两份手稿格外珍贵。在这两份名为《国外彩底发展的动向及试制Ⅲ型彩底的初步设想》和《彩底Ⅲ型试制方案》的手写稿中,邹竞详细阐释了当时国外彩色电影胶片的情况及技术发展动向,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研发构想。

在这两份手写稿中,邹竞写道:“如果我们能在最近两、三年内到1980年,拿出相当于德国伊斯曼5247-Ⅱ型彩底水平的彩底器型,就能把目前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十五到二十年的差距缩小一半,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如今,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彩色电影、彩色照片早已不陌生。但当时世界上能生产彩色胶片的只有美国、日本和德国。在当时的中国,一卷小小的彩色胶卷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研制国产彩色影卷的蓝图开始绘制,而邹竞正是这幅蓝图的主画手。

为了完成这份“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邹竞带领团队经过七年的科研攻关,到1985年终于研制出中国第一代国产高温快速加工彩色电影负片和民用彩色胶卷。1986年,乐凯100日光型彩色胶卷(Ⅱ)正式投入工业化生产,实现了国产彩卷零的突破,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彩色胶卷的历史。

为尽快缩小与国外名牌产品的差距,邹竞带领团队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又先后研制出乐凯BR10彩卷、BR100彩卷,GBR100彩卷等。这些国产的乐凯彩色胶卷,记录了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运动健儿们的雄姿,记录了1993年海峡两岸珠峰联合登山活动的壮观景致,更记录了中国千家万户一个个美好生活的瞬间。乐凯胶卷的问世并逐步在技术和效果上追平国外品牌,不仅使进口卷在中国市场上的售价明显低于其在本国和国际市场上的售价,也使彩色摄影在上世纪90年代走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寻常百姓家庭。

4

归于校园潜心育人的师者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让数字成像技术逐步取代传统银盐照相技术,胶卷也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已届古稀之年的邹竞快速调整了主攻方向,带领年轻科技团队将研究领域转向功能薄膜材料研究领域。

与此同时,她还把培养青年人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2003年开始,邹竞在天津大学担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2010年她全职任教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专门从事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承担了多项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创立了天津大学印制电子材料研究方向,引领了天津大学化工学科在高端功能化学品领域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邹竞带领团队推动了化工学科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为突破透明导电薄膜材料、海洋防污等重大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我国功能材料领域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作为师者,学生眼中的邹竞院士和蔼可亲,“她从不跟学生着急,总是深入浅出地引导你。”2009年跟随邹竞院士攻读博士学位的吕丽云说,邹老师跟学生们强调最多的一是做研究一定要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她推荐的一本如何做研究的书至今还放在实验室;再就是特别强调做学问一定要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常常是,做事情必须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而更让大家感受深刻的是和邹竞院士交往中如沐春风之感。化工学院的王虹老师从2003年开始担任邹竞院士的科研助理,让王虹感受深刻的是邹竞院士身上的平和之气和君子之风。“那时候她还住在保定,我每次去,她都会提前到楼下等我,笑着接我上楼。”王虹说,她没有大学者的架子,非常容易接触,如果和她一起出差,她还会处处为你考虑。此外,在王虹眼中,邹竞院士是个特别爱美,非常注意自己妆容的人,头发总是一丝不乱,衣服总是整整齐齐,出门也一定要化个淡妆,而每到一地,她都会抽时间去逛逛当地的博物馆,科研之外,邹竞是个喜欢文学和艺术的人。

近两年来,邹竞因为深受帕金森等多种疾病的困扰,深居简出。2021年的10月2日,也是天津大学校庆日这天,已是85岁高龄的她一头银发,化了淡妆,身着亮丽的红色上衣,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校内的北洋广场。女儿谢红用手机给她拍摄了一张照片。谢红说,母亲一生爱美,喜欢音乐,即便是人生最后的日子,只要响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她还能用俄语跟着哼唱,而家里大部头的俄文文学作品,也是她多年珍藏的最爱。(按照家属意愿,为缅怀邹院士对我国感光材料和彩色胶卷事业的突出贡献,讣告和通稿均使用彩色照片。)

她的来路战火纷飞

她的归途繁花似锦

一路走好

邹竞院士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杨煜 夏震宇 素材来源:天津大学)

监制:牟彦秋 陈璟春

编辑:严海

校对:谷朋 张玲琳

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