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如愿代表什么动物生肖

天坑生物探秘丨去大天坑有点难?走,先去小天坑热个身,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事事如愿代表什么动物生肖1

为了寻找百年极危物种——大花石蝴蝶和竹生羊奶子的踪迹,总台央视记者跟随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科考队走进云南蒙自天坑,并用镜头详细记录下了这次科考的全过程。

昨天(19日),记者和科考队找到了云南蒙自大天坑冷泉天坑的入口,但由于这个大天坑深达百米,再加上暴雨连连,上下坑都面临不少难题。因此科考队提议,先去老寨小天坑,熟悉地理环境、进行科考并做技能训练。

大小天坑有啥不同 记者现场揭秘

大小天坑有什么区别?

记者在这里又遭遇了什么?

来跟随总台央视记者的镜头一探究竟

这个天坑和之前的相比,更加容易被发现;和上一个大天坑茂盛的植被不同,这一个出口是裸露在外面的。但是要过去,还是没有路。不仅周围的石头非常尖锐,脚下也容易打滑。

第一眼看上去,小天坑近在咫尺,但真正走起来,每一步都很艰难。通往小天坑的路,几乎是在眼前这些石头缝里踩出来的。

虽然不像大天坑那么泥泞潮湿,但每一步踩下去都要多留个心眼,不然很容易被尖石擦伤;和大天坑树木茂盛相比,这里的灌木丛虽然不高,但分布很密实,而且大多树枝都带刺,一不小心就会挂彩。

尽管记者已经接受了为期两周的训练,对SRT这些设备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在实战面前,教练也不敢大意,再次重复起了训练口令。

小天坑是一个发育不完全的陷坑状的构造,一侧是溶洞,一侧是塌陷的浅坑。它的坑壁和大天坑几乎一样陡峭,但攀爬难度和工作强度都小于大天坑,因此选择在这里进行热身训练,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为大天坑“热身”!走,去小天坑实训

在下坑之前,教练介绍,这次采用的办法是常见的SRT综合技术。SRT综合技术是在单绳的基础上再加一道安全系统,相当于双重保障。

进入小天坑记者有什么发现?

科考队实现了哪些预设目标?

科考队队员、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博士张挺介绍,来小天坑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采集种子,一是进行下大天坑前的适应性训练。

对于记者来说,入坑是体能和毅力的双重考验。科考队教练要求,上下坑都要按照规范的技术要领来进行,各种不规范的操作都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科考团队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要认真专注,全力以赴,合作无间。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从坑口到达坑底这一路的不易,首先就想到了“蜘蛛人”这个词。在城市高楼大厦外墙立面上,小心翼翼作业的“蜘蛛人”。

在教练的带领下,大家身体紧紧贴着天坑的坑壁,双手交替使用在坑壁上横移,脚下更是小心翼翼、步步惊心。

到达小天坑的坑底

从下往上仰视

第一印象就是太美了!

这个坑口的造型如同一个盛开的马蹄莲花,蓝天白云、树木花草、钟乳石柱这些景观都一一尽收其中;秋风吹过,云在流动,花香飘散,树叶婆娑,这自然真实的大美瞬间,顿时让人忘记了这一路过来的疲惫。

春华秋实,是常规对物候的观察。但是在云南南部天坑,这里的热量和水分非常适合植物生长,这体现了气候和生物的多样性。

行进的节奏并没有被眼前美景耽误,稍作休整后,科考队开始进行天坑底部的探索。队员想要先进溶洞,但在进入溶洞之前,需要跨越洞口的巨石。

天坑植物美不美?小天坑带来了意外惊喜

对小天坑有了基本的踏查后

科考队开始采集标本和种子

经过队员耐心细致的识别和科普

天坑植物的神秘面纱一一揭开

大自然的奇异,造就了天坑的悬崖峭壁,悬崖峭壁上生长的天坑植物,更让人过目难忘。

迎风绽放的

风铃草

虽然枝叶纤细

但兰花成串,花形如风铃

正在花期的

花石蝴蝶

花开在坑壁,花丝有绒毛

含苞待放的

光叶秋海棠

小巧玲珑,花冠成簇

仔细观察小天坑溶洞的坑壁,一块块石头被风雨凿刻出千奇百怪的造型。在坑壁上,科考队还发现了众多苔藓植物的成员。这些看似微小的生命,默默地生长在天坑里,但又倔强地把生命的触角,延伸在周围的悬崖峭壁上。

借助微距镜头和高倍相机,科考队还发现了隐藏在众多植物群落中的小昆虫和小动物,天坑不仅为植物遮风挡雨,还给这些小昆虫和小动物搭了一个安乐窝。

但对于它们来说,并非高枕无忧,眼前这种高度不过三四公分的小草,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捕食者”。

临近下午时分,科考队连同记者从小天坑返回地面,总体来说有惊无险,科考队也如愿采集到了很多标本和种子。

但是,消失百年又在天坑及周边区域重新发现的极危物种

大花石蝴蝶和竹生羊奶子,记者始终还是没有看到它们的真容。

明天科考队将进入大天坑

这一愿望能否实现?

又会有哪些新发现?

一起继续关注!

(总台记者 张勤 建春 朱江 树林 张博 李卉 朱姝 为夷 尚莹 云南台 闻润 杨楠 胡文)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事事如愿代表什么动物生肖2

下文经出版社授权,摘编自《它们的性》,王大可著,新经典文化|新星出版社2022年7月。本文图片均来自《它们的性》。

无孔不入的窃听者

有些真实的信号里穿插着谎言,有些真实的信号则希望把自己掩藏起来。一个合格的研究者不仅要学会从虚实相生的现象里找到诚实的信号,还要能掘地三尺,找到生物不想让我们知道的真相。只有人类会担心自己的通话录音、历史消息和购买记录被人窃取吗?当然不是。信息安全问题长期困扰着所有诚实守信的生物们。毕竟是生物就需要交流,交流就要传递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信息就有可能被窃取和破译。有人靠窃听、偷看发家致富,儿孙满堂,有人靠窃听、偷看杀人于无形。窃听者无孔不入,信息一旦传递,被谁接收就不受发送者的掌控了。

生物世界窃听现象的普遍性,远远超出你的想象,甚至连一些植物都会窃听。

实验人员发现,烟草植物可以破译它的邻居——山艾树间的对话。山艾树遭受物理损伤时,尤其是植食性动物把它们啃一口时,会发出受伤害的信息素。这种信息素通过空气传播,山艾树的邻居烟草就能窃取这个信号,强化自我保护。实验人员剪掉山艾树树枝,以模拟山艾树被啃,烟草便紧接着在叶片中产生了更多的防御素。实际上,虫害并没有发生,烟草白白在防御系统中消耗了更多能量,导致它们在冬天更容易受到霜冻的打击。这个实验里的窃听者只是增加了自我防守,并没有损害山艾树,但在自然界,还有更多窃听行为直接损害了被窃听者的利益。

蝙蝠能发出超声波定位猎物。很多动物不具备接收超声波的能力,所以蝙蝠不用太担心自己被捕食者窃听。然而,同一物种的种内竞争往往最为激烈,因为大家爱吃的东西一样,爱住的房子一样,对配偶的需求一样。物质有限,为了活下去,蝙蝠把黑手伸向了同胞[22]。有同胞的地方就有肉吃。蝙蝠发现,如果同类在某一个地方聚集,那它们要么在吃饭、睡觉,要么在交配。去抢同胞有时比自己苦苦寻觅容易得多,所以一些落单的蝙蝠会通过窃听声呐信号接近并加入其他蝙蝠群。也正因如此,相比漂泊无依的蝙蝠种类,有固定住所的蝙蝠更注重信息安全,防止被同类破译。

雄性泡蟾有色彩斑斓的喉囊,喉囊可以储存气体,帮助其发出聒噪的求偶叫声。喉囊舒张之间,会在水面产生波纹,水纹也能吸引雌性。但繸唇蝠识破了这个招数,会寻着水波找到雄性泡蟾。为了交配丧命的雄性动物不计其数,活着和交配是两项冲突的生命活动。尽管形势如此严峻,但雄性动物们依旧迎难而上,也许,从另一个角度看,雄性活着可能就是为了求偶。生殖方面的信息窃取主要有三个方向。

第一,雌性窃听、偷看雌性,跟风择偶。对找老公没有经验的年轻雌性,经常会偷看经验丰富的雌性(比如年长的雌性)挑选什么样的雄性,然后跟在后面也和这个雄性交配。

第二,雌性窃听、偷看雄性。年轻的雌性成长了,很快发现听妈妈的话不总是对的,还是要用自己的脑袋去判断。最简单最准确的判断就是谁的武力值更高。虽然暴力不创造财富,但如果没有暴力,创造的财富就可能被抢走。雌性可以偷看两个雄性打架,在充分保存自身的前提下拥有准确的配偶质量信息。

第三,雄性窃听、偷看雄性。争夺配偶过程中,雄性打架非常常见,然而打架的代价太高,一不小心就挂了。从打架开始到打架结束,胜负会逐渐明晰,输家越早认输,自己受到的伤害越小。经验丰富的雄性甚至不需要开打,就知道对方实力是否在自己之上。如果是的话,赶紧握手言和,把雌性拱手相让,自己再去寻找新战场。年轻的雄性总以为自己会赢,打架没有分寸,最后折戟沙场。而偷看其他雄性打架可以毫无代价地知道对方的实力,如果对方很强,则走为上计,如果对方很弱,就一招制敌。看得多了,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为什么没有第四点,雄性窃听雌性呢?因为雄性看到雌性就立马上去追求,根本耐不住性子偷听。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他们的性》。

跟风择偶

什么是跟风择偶?就是不去“理性”判断异性的质量好不好,而是不加思考,人云亦云。如果看到异性和别人交配,那说明它质量好,所以其他同性才要跟它交配。那么我也应该和它交配。跟风择偶有一定适应性意义,通常在自己不知道怎么选择却又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与其瞎选,不如借鉴一下别人的选择。万一别人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呢?设想我们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吃饭,挑选餐厅的学问可就大了,但最简单、最常用的方法还是看哪家人多。我们倾向于认为,需要排队一小时吃饭的地方一定物美价廉。挑选配偶也是这样。雌性倾向于认为,其他雌性又不是傻子,选了这个雄性说明他一定有什么过人之处,跟着她们选也错不到哪里去。但是跟风做决策也难免会翻车,就像自己不会做题,于是随便抄了一个人的卷子,结果发现对方其实也不会做这道题。

研究人员通过人为操纵雄性的异性缘,让雌性对两组差不多的雄性产生了显著不同的偏好。实验人员把两条身长、花色相似的孔雀鱼放在透明水族箱中隔开的两个单间里,然后让一条雌性作为“托儿”,靠近其中一个单间,假装是被该雄性吸引。雄性对她展开热烈追求,她也配合着雄性跳舞。另一条实验雌性透过玻璃,目睹了两鱼交欢的一切,对那条雄性产生了不可名状的微妙情感。接着移除托儿,让实验雌性自由地从这两条雄性中选一个交配,20次实验中有17次雌性选择了刚刚交配过的雄性。为了排除干扰,比如某些雄性可能天生更招异性青睐,实验人员让托儿配合另一只雄性也演了一次戏,产生了类似的结果。

雌性对雄性的偏爱可能会受到其他雌性的影响,即使她们已经有了心仪的对象,也可能改弦更张。将两只雄性孔雀鱼放在水族箱里,让实验雌性自由选择一个配偶。选好后,一肚子坏水的研究人员分开了这对热恋中的情侣,把一个托儿放到了刚才没被选中的雄性身边。实验雌性在一旁默默观看,她怀疑刚才自己选错了配偶,也许现在这个正在和别人卿卿我我的雄性质量更高。实验人员移除托儿,给实验雌性最后一次机会选择伴侣。果然,爱情经不起考验,实验雌性的变心比例与对照实验相比出现了显著升高。为了避免雌性动物对配偶的兴趣随着交配次数而下降(即喜新厌旧的“柯立芝效应”)所带来的影响,对照实验在没有托儿的情况下重复测试了实验雌性的偏爱,发现她还是喜欢第一次就看上的雄性。

年轻的雌性会模仿年长雌性的选择,反之则不然。实验人员改进了本节讲到的第一个实验,结果发现,当托儿是年长雌性,实验对象是年轻雌性时,年轻的雌性会模仿年长雌性的选择。但当托儿是年轻雌性,实验对象是年长雌性时,年长的雌性并不会被迷惑,选择结果和对照实验(即在没有托儿的情况下自由选择)没有显著差别。这可能是因为只有年轻的个体会经常向年长的个体学习。

偷窥香艳场面

虽然观看交配场景可能并不能得到太多有用信息,但生物对观看香艳场景有着无尽的兴趣。一方面,观看本身可能会带来性刺激,为那些性经历不多的雄性提供了另一条产生性愉悦的途径。另一方面,从观看中也可以学到一些交配技能。

我在做实验的时候,发现一旦有一个鸡舍的鸡在交配,周围三个侧面鸡笼里的公鸡都会挤破头观看。吃饭的、喝水的、打架的、睡觉的,统统放下手中的活,围在铁丝笼前,甚至不惜为了抢占最佳观测位置大打出手。为了保护实验鸡的隐私,我在笼子的三个侧面围了一张深绿色的网子,遮住那群喜欢看交配现场的公鸡的眼睛。然而,有公鸡竟然缩着身子从网下面的缝隙钻了出来,夹在网和铁丝中间津津有味地看,有的公鸡飞到稍远的树枝上,抻着脖子看,还有的公鸡踮着脚站在高处看。

原先我以为这只是公鸡的恶趣味,没有想到的是,母鸡也热衷于此。母鸡会啄烂边缘的网,再把小脑袋塞进来,侧着一只眼聚精会神地看着。要知道,绝大多数交配都是强迫性行为,母鸡通常很厌恶交配发生在自己身上,对公鸡往往避之不及,可为什么对于观看其他鸡交配却兴致盎然呢?

热爱偷看的动物,并不只有鸡。进化生物学倾向于给所有动物行为一个合理的解释:偷窥,是为了学习。最简单的例子,莫过于不谙情事的熊猫通过看“熊猫A片”学习“啪啪啪”的技巧。如果一个鸡舍的鸡在交配,周围三个侧面鸡笼里的公鸡都会挤破头观看。

热衷于偷看香艳场景的鸡。

年轻动物不靠偷窥长辈,你以为它们是怎么学会传宗接代的?新闻都报道过,发情期大熊猫拒绝交配,看完“熊猫A片”后首获爱爱。

尽管如此,学者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经验丰富的动物依然热衷于偷窥。他们提出了很多假说,但没有一种可以被完全证实。有研究发现,也许对雄性偷窥者而言,观看别人“啪啪啪”可以得到雌性是否处于排卵期的准确信息。

我们那不太近的近亲——地中海猕猴习惯在交配时发出叫声。于是,研究人员有了这样一个假设,雌性在交配的过程中喊叫说明她正在排卵期。然而通过测量雌性荷尔蒙水平,他们发现这二者并无关系,但是他们通过分析雌性叫声的频率和间隔,却发现这与雄性是否射精有关。雄性射精后,雌性的叫声是不同的,如果雌性的叫声没有变化,这也许就给了群体中的其他雄性一个信号,即虽然该雌性交配了,但是该雄性并未射精,因此精子竞争风险小,其他的雄性如有意,倒是可以追求一番的。然而,由于研究人员并不能操纵雌性的叫声或是雄性的射精情况,因而也无法确认究竟是雌性不同的叫声导致了雄性射精的差异,还是雄性射精的情况导致了雌性声音的变化。

另一项研究也找出了叫声和射精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通过观察雄性的肢体动作远程判断其是否射精,并将射精情况和雌性的叫声联系在一起。他们发现,如果雌性不叫,那么雄性只有1.8%的概率射精;如果雌性叫了,则雄性射精的概率高达59%。研究者就此提出了两种假说。第一种假说是,雌性是叫给配偶听的,叫了之后配偶更可能射精,从而达成交配的最终目的。然而,已有的实验只能证实二者相关,却无法确证因果。第二种假说是,在一个没有隐私的世界里,雌性是叫给围观雄性听的。多个实验证明,雌性的叫声的确可以激发雄性的性欲。

实验人员把雌猴的叫声录下来,然后把雌性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背景音乐是叫声,另一组背景音乐是杂音。观察发现,叫声组的雌性和数量更多的雄性发生了关系,交配间隔也更短。通过短时间和多个雄性交配,雌性得以触发精子竞争,有助于筛选出质量更高的精子。

可是,围观的雄性为什么管不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偏偏要被利用?

答案似乎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双向利用的过程。雄性会根据雌性的交配历史,调整自己的交配策略,掌握的信息越多,做出的判断越准确。通常,如果雌性可能已经交配过,那么为了让自己受精成功的概率增大,雄性必须要增加射精量。但如果雌性已经接受了很多雄性的精子,那么自己一厢情愿地增加射精量未必会取得期待的效果,这时候雄性就会抠门很多。

那么,围观的雌性可以从香艳场景中得到什么呢?

为什么要偷窥?

也许对雌性而言,偷窥别人交配可以知道这个雄性质量好不好。有的雄性健康状况堪忧,根本无力完成交配过程,雌性偷窥者就可以排除他了。有的雄性对雌性十分凶残,雌性偷窥者就可以远离他。如果雌性主动对雄性求欢,那么该雄性很可能有一技之长,可以考虑考虑。

好雄性偷窥别人交配固然有一部分生理因素,不过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通过和别人比较才能认识自己。为什么别人能找到对象我不行?我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今后相遇,我该战斗还是逃跑?

在上一节描述的实验情景中,公鸡和母鸡都争相围观交配的香艳场景就是一个例证。不过,自然条件下,公鸡其实不会偷窥其他鸡交配,而是直接冲上去把情侣拆散,趁机和雌性交配,如果被暴打一顿,就赶紧逃跑。因为被偷窥的雄性赶走了入侵者后还要和雌性温存,所以大概率不会追上来打。

在更多的情况下,性选择的双方更喜欢偷窥的场景,是两个雄性打架。

雄性鱼类便是如此。知悉谁是强者谁是弱者,才能更准确地恃强凌弱。形成一个社会的关键在于明确阶级,这样资源分配的矛盾更少。社交能力的一大体现就是找准定位,去干这个位置该干的事情。偷听得多了,对自我的判断也更准确一些。

这种偷窥并不限于“高级”的脊椎动物,科学家发现,连克氏原螯虾也可以从纷扰的环境中提取出对自己有用的讯息。

一般情况下,雌性小龙虾并不能一眼看出雄性小龙虾的质量好坏,简直是闭着眼睛挑选老公。但是,如果让她们有机会偷窥两个雄性打架,她们大概率会选择获胜的一方。同样的情况在鱼类中也有发生。

比武招亲是众多生物采用的挑选夫婿的好方法,有的雌性甚至会故意激起两个雄性为爱决斗。乍一看,这种策略无本万利。如果一个雄性战胜了另一方,雌性就挑选出了好基因,如果两方都战死了,雌性离开寻找下一个对象就可以了。

然而,雌性对雄性的摆布并不总是能如愿。如果两个雄性联合起来,这个雌性就遭殃了。还有些雄性一旦看到雌性在旁边,连打架都不顾了,屁颠屁颠跑来示好,雌性就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了。

暴力是对抗的最后一步。如果有可能,雄性会采取更温和的方式,比如斗歌。雄性大山雀主要靠唱歌吸引配偶,歌唱比赛的规则是,两个雄性唱歌,声音能盖过对方的获胜。

研究人员把一片林子里的鸟家庭分为两组,他们给一组雄性放录音,录音的声音总是盖过雄性,显示录音是赢家,雄性是输家。另一组刚好相反,雄性一唱歌,录音就卡带,录音只敢在雄性短暂休息的时候唱两句,显示录音是输家,雄性是赢家。

其实两组雄性的唱歌质量并无差异,效果全是人为操纵。雄性的配偶们偷窥了这一切,然后万恶的研究人员就开始分析配偶们的出轨概率,并喜大普奔地发现,以为老公是输家的配偶更容易出轨,她们的主要出轨对象是赢了的雄性邻居。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有的动物被偷窥者发现后,还会反侦察。在一个实验里,雄鱼同时有两条雌鱼可以选择,他总是偏爱其中一条。接着,实验人员放进了另外一条雄鱼做观众,原先的雄鱼却更多地游向了他不喜欢的那条雌鱼,做错误的诱导。

为了迷惑敌人,他假装和不喜欢的雌性调情,防止对手看出自己真正喜欢的是谁,以便暗度陈仓,转移火力。就像发现有人在抄你的试卷,有实验进一步指出,附近的潜在偷窥者越多,雄性越容易给出假信号,而且反侦察能力貌似和性格有关,胆大的雄性更会骗人。

这何止是窃听风云,简直就是演艺圈风云。

文/王大可

摘编/李永博

导语校对/卢茜

事事如愿代表什么动物生肖3

——《高卓之画集》序

(一)

丙申秋,我去天津拜访高卓之先生,顺便想打几方他常用闲章的印蜕——当时我正在筹备《集印为诗》展览,急需一些印文来作集印诗。卓之先生慨然应允,我如愿“收获”了几方意味独特的印文,若“砚田老农”、若“狸奴为师”、若“心如止水”、若“无为之人”……

多年从事媒体工作,总喜欢“咬文嚼字”。我向卓之先生探寻这几方印章的来历和内涵。卓之先生说,这些印章都是他自己刻的,印文也是自己出的,都是用以自况自警自励的意思。他说,咱就是一个画画的,人家农民在田地里耕种粮食,咱就是在纸上种花种草,其实干的是一路活儿。所以我给自己定位就是个“砚田老农”;我除了画花草,还喜欢画猫,整天观察小猫的一举一动,模仿和捕捉小猫的表情和眼神,你说,那小猫不就是我的老师么;说到“心如止水”和“无为之人”这两方印,虽说都有点老庄的意味,但也别往高深玄奥上去想,我的意思其实很平凡也很简单:画画的人,心里必须很安静。现在这个世界太闹腾,你必须先把自己给摘出来,不受任何诱惑,躲避任何干扰,才能安心画出好画。所以,我必须让自己“心如止水”,连一点波纹都不能起,一动心思就画不成了。至于那句“无为之人”,完全没有老子“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深意,那纯粹是一句自嘲,我只是感叹自己从小喜欢画画,也可以说是画了一辈子,辛辛苦苦勤勤恳恳,一天都没敢耽误,一直画到现在都七老八十了,还是一事无成——所以,我说自己是个“无为之人”,既是自嘲,也有点自我解脱的意思,不管怎么说,我已经努力过了,甭管是有为还是无为,都只能让别人去说吧……

这是我第一次婉转地听到高卓之先生的这一番“夫子自道”,我当时曾暗暗为之心动。言为心声,倘若不是因为这几方闲章,大概也不会引发他如此坦诚地自述心曲。我深知卓之先生是个不善言谈的人,我与他相识二十多年,还从来没有这样的机缘——为此,我感谢这几枚闲章,如同给我一把开启其内心世界的“钥匙”。

(二)

高卓之先生,本名高占国,以字行世。1942年出生于河北省望郡县的一个书香世家。其外祖父侯继勋先生是民国晚期在北京和保定一带都小有名气的国画家。卓之先生自幼耳濡目染,秉承家学,自然而然就迷上了书画艺术。及长,无论从军、务工还是任职于高校,其心心念念的还总是那张画案子。

那回,我俩闲聊时,他带有几分自嘲地说起自己中年时期的一次“错误”选择:当时他在天津商学院任职,长期“客串”书画课程。系领导觉得他课讲得不错,学生们都喜欢听,就打算把他调到本系专任书画教师,他也从各方面认真咨询了一番若来此任教的情况。当他得知来当专任教师不光教学任务繁重,还要考试判作业、还要发论文评职称,反倒不能安心画画了——尽管他也深知归入这个“正规军”对书画事业大有裨益,但在他心目中,“万般皆下品,唯有画画高”。于是,他谢绝了领导的好意,“断然”选择到学校工会去任一个“闲职”——有闲才能安心,安心才能画画,这就是他的逻辑。如今,卓之先生已年近八旬了,回首往事,他似乎并不后悔——“人这一辈子,不过几十年,能干自己高兴干的事儿,那就是最快乐的人生。”他说,“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年轻时阴错阳差的,老是守不住这张画案子。到了工会以后,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联系天津艺术界在学校搞美育活动,其余时间全都归我,我的绘画艺术从此就成了‘正业’,我觉得这个选择对我挺合适的!”

当然,我给这次选择加上了带引号的“错误”字眼,是因为这次变轨也使他失去了很多头衔、荣誉和机会。眼看着当年与他一起画画的朋友们纷纷变成专家教授,甚至荣膺主任主席的高位,卓之先生有时也不免会“一声叹息”。但他生性达观,安之若素,只要每天能让他静心画画,他就非常快乐。如果能画出一张自己满意的好画,那就足以让他开心好几天了。

这样一位痴于绘画、心无旁骛的“砚田老农”,其艺术上的精耕细作、其学艺上的转益多师、其艺术取法上的志在巅峰,其实都是必然的选择。如今,他已步入人生的收获季节,其艺术成果的丰硕与卓异,使得这本多少有点“大器晚成”的画集,显得格外厚重。当我欣赏着画集中这些栩栩如生的动物、千姿百态的花卉以及采撷于大自然中的各种美的精灵,不禁在赏心悦目之余,更对这位毕生躬耕于艺术园林、不求闻达、辛勤劳作的“砚田老农”,生发出由衷的敬意。

(三)

卓之先生的大写意画法,师从于画坛名宿梁崎先生;其小写意画法,则师从于花鸟名家萧朗先生。卓之先生得名师之真传,又能独辟蹊径,不拘成法,形成自家风貌,尤其在灵猫一路,卓然成家。萧朗先生曾就他的画猫之作,做出如此评价:“现今,专业、业余画猫者众,然能有大建树者乏。而占国的作品,笔墨洗练,处处得法,形态生动可爱,画风清淡素雅,实乃不可多得之人才。”

我与卓之先生同处一城多年,却一直无缘相识。反倒是在千里之外的岭南,机缘凑泊,先是相遇在深圳,后又相聚于端城。而令我领略其画艺之精湛、笔墨之传神者,恰恰是那只人见人爱的小猫。此后,虽相隔于南北,然音信一直不断。我时常收到卓之先生寄赠的新书和明信片,由此窥得他的画艺在日臻佳妙。我尤其喜欢他笔下的小猫,充满灵动之气:其灵者,传神写照,尽在阿堵。卓之先生之猫,一双眼睛就像会说话,其安闲、其专注、其得意、其愤怒……全然活现于那双眼睛中;其动者,要在把握欲动未动之瞬间,其造形之准确,姿态之灵活,毛色之晕染,气氛之营造,均是寥寥数笔,以少胜多。没有多年的细观默查,反复写生,断难做到如此谙熟于心,心手相应。及至后来,读到卓之先生出版的《小写意画猫技法》《小动物彩墨画法》等书,进而发现他对猫的骨骼构成、筋肉结构乃至生活习性、性格特征等等,都曾做过相当深入且具有专业水准的研究,难怪其笔下之猫,能够如此表里相应,各相乘除。

早就听闻津门画界流传着一个“猫王”的雅号,有一次,我当面问及卓之先生对此有何看法?卓之先生苦笑一声,回应道:“民间的这类说法,不可当真的。谁是猫王?唱歌的倒有个猫王,早就不在人间了。说我是猫王?那是在夸我吗?我觉得,无论是做哪一行的,都不能称王,一旦称了王,就意味着你的艺术走到头了,再也没有发展空间了。我觉得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早就把这个所谓雅号撇到一边儿去了!”

我非常赞赏卓之先生这种摒弃虚誉的态度和其“艺无止境”的见解。令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也确实看到了他近期的新追求和新境界——前不久,他在自己窄小的画室里,给我展示了他精心创作的两个长卷,一卷汇聚了数十种花卉,另一卷则绘制了上百种草虫。真是惟妙惟肖,洋洋大观。我笑问卓之先生:“为何不画一卷小猫呢?那可是您的拿手好戏呀?”卓之先生笑道:“猫是独居动物,不喜欢抱团儿。画个《百猫图》长卷一点都不难,可人家内行看了会笑话。再说,一个画家,如果一辈子只会画一种动物,那只能算是一个画匠!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黄胄画驴、李可染画牛,都很出名。但是,他们同时也擅长画世间万物,同样出色,这样才能彪炳史册。我虽经常画猫,却不愿成为猫的奴隶。世界那么大,我还都想去画画呢!”

卓之先生,果然有卓识——他的卓异之处,就在于躬耕砚田之时,目极大千世界,心怀万物生灵。缘于此,他才能收获如此丰硕的卓异之果。

是为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