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是代表什么生肖

金饰热销,“黄金时代”来了?高盛:该买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金融界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买是代表什么生肖1

1月27日,中国黄金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黄金实际消费量1120.90吨,与2020年同期相比增长36.53% ,较疫情前同期增长11.78% 。

我国是全球黄金消费大国,随着虎年春节即将到来,以黄金为代表的礼物消费也进入了旺季。近日,记者在郑州部分黄金饰品商场看到,虎年金钞、金条和造型各异的虎年金饰都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吸引了众多消费者购买。春节即将到来,黄金消费能否迎来高峰?什么样的黄金产品比较热销?

春节前黄金消费市场升温

近日,记者走访郑州丹尼斯、国贸360等商场发现,黄金促销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生肖黄金饰品、婚庆首饰品类售卖较多。“相较去年,最近商场在黄金上的销售有明显的增长。”郑州航海路丹尼斯某柜员告诉记者,“最近我们晚上延迟到23点下班。”

在商场,一位中年男士正给两个孩子买金钞和虎年生肖。“一张金钞有一克,500块钱一张,大年初一给孩子发金钞,比发现金有意义。这个生肖每年给孩子买一个,等12岁的时候可以集12个,对孩子的成长也很有意义。”该中年男士说。

为何大家喜爱购买黄金?

“临近春节,黄金需求显著增加,一方面是消费者手中有多余的现金但无法用于出游等可选消费,在新年促消等相关措施的刺激下,实物黄金首饰等的销量亦有稳定上升;另一方面,近年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趋于理性,更愿意追求品质和性价比兼备的消费,黄金可更好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广发期货贵金属研究员叶倩宁说。

记者从金饰柜台处获悉,当前古法金很流行,尤其是手镯之类。不过,现在一个古法金手镯加上工费,得16000元一只(30克),价格相对偏贵。

“这两年结婚的买古法金的比较多,毕竟是这两年最流行的工艺。”丹尼斯某柜台人员说。

黄金需求主要包括珠宝首饰消费、工业消费和投资等方面需求,一般首饰消费需求占比相对较高,而投资需求与工业需求占比较小。中国黄金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黄金实际消费量1120.90吨,与2020年同期相比增长36.53%,较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11.78%,其中,黄金首饰消费711.29吨,较2020年同期增长44.99%。“2021年以来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黄金消费需求继续释放,居民对金银首饰等需求有所增加。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临近,各种金银首饰也进入消费旺季,黄金需求有所增加。”徽商期货贵金属分析师从姗姗说。

宏源期货贵金属研究员王文虎认为,黄金首饰消费方式不断创新,零售企业持续开展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的线上营销活动,加工企业不断研发轻量化新品类黄金饰品以迎合年轻消费人群的审美需求。另外,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全球流动性收紧,使投资者越发担忧全球经济增长,叠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以及中东问题、伊核问题、阿富汗问题等,市场对金条金币等黄金的投资避险需求增加。

投资者当前是否适合买入黄金?

1月27日,中国黄金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原料黄金产量为328.98吨,比2020年减产36.36吨,同比下降9.95%。其中,黄金矿产金完成258.09吨,有色副产金完成70.89吨。另外,2021年进口原料产金114.58吨,同比上升0.37%,若加上这部分进口原料产金,2021年全国共生产黄金443.56吨,同比下降7.50%。“2021年国内黄金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山东省、河南省两个黄金生产大省的阶段性停产,是全国黄金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从姗姗说。

叶倩宁告诉记者,中国黄金的产量连续5年出现下降,一是部分矿山处于自然保护区,需依法退出,但新投产项目未有产出;二是2021年黄金选矿过程中产生的氰化尾渣和含氰废水处理污泥被列入危险废物后,环保督查力度持续加大,对处置过程不符合豁免条件的中小型矿山的生产影响较大;三是矿商办理采矿许可证所需费用较大,影响新建项目投产进度。

与2020年相比,2021年沪金期货收盘价下跌5.16%,收盘价平均值为375.79元/克。而2019年沪金期货收盘价平均值为314.78元/克,全年上涨21.05%。2020年沪金期货收盘价平均值为389.53元/克,全年上涨13.98%。

从姗姗介绍,最近几个交易日黄金价格大幅回调,目前价格已回落在2021年年初的水平。2021年随着全球经济持续恢复,美联储政策收紧预期逐渐升温,美元指数持续走强,贵金属板块振荡回落。目前看,黄金依然处于下跌趋势中,2022年市场交易的主要逻辑是美联储加息节奏,从1月美联储政策会议结果看,美联储对加息态度偏鹰派,并声称不排除在每一次FOMC会议上都加息,面对美联储强硬加息态度,美债收益率、美元指数振荡上行利空黄金价格。因此,在美联储降息预期未落地之前,黄金或仍振荡偏弱运行为主。

王文虎认为,随着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央行陆续收紧货币政策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逐步缓解,黄金价格重心呈现振荡下移趋势,预计2022年第二、第三季度黄金价格将出现最佳的买入点位,届时,投资者可以买入黄金并长期持有。

“对比上轮美联储加息+缩表周期黄金的表现,由于本轮紧缩的周期收窄,预计对黄金带来的短期波动相对更大。”叶倩宁表示,从历史来看,市场预期在酝酿初期往往高估,在全球疫情仍存在扰动的情况下,美联储紧缩的最主要目的为抑制高通胀的持续,若后期疫情控制出现较大进展而得到缓解,或鹰派加息导致美国经济再度出现类衰退的迹象,美联储可能需要再度放松货币政策,因此利率水平持续走高的空间有限。黄金经历了2021年的回调后整体处于低估状态,在全球央行货币政策总体保持宽松的情况下有长期对冲风险和抵御通胀的价值。

从历史经验看,在美联储的加息和缩表过程中,黄金价格并不会持续下行,具体而言,2015年12月15日至2017年9月20日美联储加息阶段,COMEX黄金和上海黄金期货价格分别上涨22.67%和23.64%;2017年9月21日至2018年12月18日美联储同时加息和缩表阶段,COMEX黄金期货价格下跌4.79%,上海黄金期货价格上涨0.66%;2018年12月19日至2019年9月30日美联储缩表阶段,COMEX黄金和上海黄金期货价格分别上涨17.92%和22.55%。

王文虎认为,虽然短端利率的抬升和通胀预期的回落会使黄金价格有所承压,但美债长端利率的长期走势仍受经济增长预期主导,在加息和缩表周期中可能走平,进而不会对黄金价格形成持续压力。因为在未来货币紧缩周期的某个阶段,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累积的避险资金逐步退出黄金市场后,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期放缓也会拖累美债长端利率波动中枢有所下移,市场对黄金的配置需求或许会受避险偏好和投机头寸的支撑而有所回暖,黄金市场会有阶段性上涨的可能。

高盛:该买黄金了!

高盛分析师Mikhail Sprogis等人1月26日表示,是时候买点黄金等防御性资产了。

高盛去年就是黄金多头,但最终遭市场打脸。高盛当时认为,受弱势美元和新兴市场需求推动,黄金将最高涨至2000美元/盎司。但由于去年发达经济体增长好于新兴市场,且市场预期通胀只是暂时的,黄金基本面疲软,最终2021年全年下跌了7%。

今年,高盛在报告中继续看多黄金,将金价预期从2000美元/吨提升至2150美元/吨。理由是以美国为主的发达经济体增速放缓,且高通胀将催生黄金投资需求。同时,新兴市场经济的复苏将催生黄金消费需求。

换言之,高盛认为,黄金今年将成为对冲高通胀的防御性资产。

高盛指出,虽然黄金和比特币都有对冲通胀的功能,但二者的逻辑不同。黄金是避险情绪(risk-off)下的通胀对冲资产,而比特币是风险情绪(risk-on)下的通胀对冲资产。随着美联储加速收紧对抗通胀,虽然美国经济还不至于衰退,但高盛预计美国经济增速将显著下降,加息周期将带来风险情绪的反转(从risk-on到risk-off),这将成为推动黄金上涨的主要逻辑。

高盛认为,衰退风险是投资者对黄金偏好的关键晴雨表。比如最近实际利率快速上升,黄金的表现就非常有“弹性”。这往往发生在周期后期,市场对避险资产的需求开始上升。对美国经济衰退概率的预期将成为黄金ETF流入的核心驱动。2021年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宽松的金融环境,使得市场丝毫不担心衰退风险。然而到了2022年,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预期正在恶化。

高盛认为,美元企稳和新兴市场需求也将成为黄金上涨的助力。由于市场已经大致计入美联储多次加息的风险,美元今年预计将企稳,且有轻微下行风险。这一“逆风”的消退,将导致新兴市场对黄金消费需求的上升。

此外,高盛还指出,黄金还是地缘政治冲突的“终极对冲”。当地缘政治风险严重到足够影响美国经济时,黄金就会成为有效的对冲工具。比如2001年的“9·11”事件,以及2003阿富汗战争。若地缘政治风险对美国冲击不大时,黄金涨幅就有限。

本文源自期货日报

买是代表什么生肖2

第二轮虎年生肖纪念币今天已经开始兑换了,早在刚预约的时候就有人15元左右收购,也就是说一卷20枚花二百块钱兑换以后,转手就能卖300元,这生意可是好做;但是大家也要注意流通纪念币早在十几年前刚发行就有假币,不要吃惊,在我国,造假真的是强项,没有造不出来的假;还记得2012年和13年龙、蛇纪念币发行的次月,网上就有假币出售了;

有朋友会说,近些年纪念币发行量这么大,造假人不是自讨苦吃吗?这么想可就错了,造价成本多低呢?在银行兑换期过了以后,总有人想买一些,卖得有利可图,买的觉得面值兑换,都觉得合适,假币不就买了!更何况前些年发行量基本没有超过1亿的品种,发行量1.2亿就是个转折,1.5亿很多人就会弃兑,1.2亿人们就会抢空,所以对于造假者来说,可造假的品种是越来越多;

▲羊币(真、假)癸未(羊)币,假币小孩的左手手指是4个手指,真币左手是5个手指;假币小孩眼睛是两个圆圈,真币眼晴刻画有神韵;假币小孩右裤腿金钱图案只有3个,真币右腿金钱图案为4个。

有人说假币怎么辨别呢?纪念币真假还是好辨别的,不像古钱币,只要知道假币的特征,用真币去作对比,就可以看出真假。主要看细节,细节决定真假,只是许多收藏爱好者对假币认识不足,又无真币作对比,而且相信网上不会出售假币,尤其是整卷筒买回后也不想拆开鉴别;当收藏数年,价格上涨后,再拿到市场交易时才发现是假币,这时的损失也就无法挽回了。

▲猴币(真、假)甲申(猴)币,假币小孩衣兜的图案是长方形,真币小孩衣兜图案是三角形

为什么鼓励大家等点也要在银行官网兑换呢,最基本的保障就是安全保真,很多朋友都会疏忽,这有啥造假的呢?造假者也就抓住我们这样的心理了,一二百的东西,对于造假者也是利润很大的;也不是没有买家的例子,早些年就有人买整卷的第一轮生肖币做投资,放在家里坐等升值,谁知等价格涨上来了,拿到市场变现,币商老板拒收说是假的,币商看着露出的两枚纪念币不假,但是包装纸看着有问题,这就是造假者倒手了,包装印刷肯定难免有差异,这不用说,里面的18枚应该是有问题的纪念币,这种情况在整卷硬币中是很常见的;

▲鸡币(真、假)乙酉(鸡)币,假币小孩表情像哭一样,目光呆滞无神,手里的两只小鸟翅膀羽毛刻划为对称半圆形;真币小孩面带微笑,目光有神,手里的两只小鸟翅膀羽毛刻划为斜线形;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点后怕,尤其是自己收藏过的整卷硬币,之前分享过一篇文章,也有粉丝疑惑自己手里的整卷硬币,因为前几年整卷包装有很多种,而且颜色单一很容易造假,有很多人都栽了跟头;

▲狗币(真、假)丙戌(狗)币,假币的狗耳朵图案为单一线条,真币的狗耳朵图案呈凸起波浪线条;

所以收藏整卷,一定要先根据外包纸质和印刷文字判断,可以确定这些不是厂家的原始包装,如果外包装都可疑,那就直接PASS掉,里面的钱币就不用考虑了;

整筒中除上下两枚是真币外,中间全部都是假币是最常见的一种造假手段。假币的共性就是:光洁度相当好,甚至比真币还要漂亮;图案细节与真币明显有异,其模具是重新设计的仿铸版本,锻压制造工艺与真币相同,没有粗制滥造的痕迹。

▲猪币(真、假)丁亥(猪)币,假币的小女孩左手衣服袖口图案是一条波浪纹,真币小女孩的左手衣服袖口图案是两条波浪纹。另外,最明显的区别是靠袖口旁的树枝叶子,真币的叶子比假币的多1片。还有一点就是小女孩头发刘海,真、假币有着明显不同;

大家在选择纪念币时,多留意几家,正规有保障的渠道选择,在可退还时间内能够快速确定钱币的真假,然后再选择长久收藏!

以上真假对比只是部分,不是所有假币特征,毕竟造假者也是在改进中,多看真币,选择正规渠道才能收藏对的!

买是代表什么生肖3

当你购买盲盒时,你在购买什么?

——揭秘购买盲盒背后的心理机制

几乎每个购买盲盒的人都有自己锁定的目标:他们仔细辨识盒子里的声音,试图通过某些“技巧”选到自己期待的那一款玩偶。

工作日的晚上8点,三里屯的泡泡玛特店里客人仍然络绎不绝。

年轻人正在挑选盲盒。

要试图找到成瘾行为背后的真正的心理需求。比如一个人购买盲盒,可能是因为他身边的人都在购买和讨论盲盒,而他需要通过参与其中来获得其他人的肯定和接纳,从而找到归属感;一个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抽盲盒过程的人,可能需要的是享受被人关注的快乐以及与人分享的喜悦。

今年2月出版的《玩潮:快乐即正义》一书中讲述了“潮玩达人”王惊奇购买盲盒从“入坑”到“疯狂”的真实故事:4年前的一天,王惊奇下班后路过公司附近的泡泡玛特店,看到店门口悬挂着Molly十二生肖系列宣传海报。“海报上,一个老虎造型的娃娃穿着红肚兜,头戴虎头帽,有一双湖绿色的大眼睛,微微嘟着嘴”,她被这个“不知如何定义的塑料小人儿”深深吸引了,第一次产生了想要拥有的念头。

她走进店里,跟店员说想要这只小老虎,店员给她介绍了盲盒的玩法,于是她就“随便买了一个”,接下来又连续入手了好几个,就这么中了盲盒的“毒”。用她自己的话说,整个过程就是“上瘾”。

“不知如何定义的塑料小人儿”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众多年轻人趋之若鹜?疯狂购买盲盒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学原理?谈到行为成瘾时常被提到的“斯金纳箱实验”又与盲盒购买有什么联系?为此,记者走访了北京三里屯的泡泡玛特店,也采访了北京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姜思思。

解封未知的刺激:让年轻人趋之若鹜

一个周四的晚上8点半,盲盒店里的客人仍然络绎不绝。顾客看上去基本都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有年轻的小情侣,有好闺蜜,也有志趣相投的好哥们儿,还有一些年轻的家长带着上小学的孩子。记者注意到,几乎每个购买盲盒的人都有自己锁定的目标:他们站在某个系列的盲盒柜台前,拿起盒子,掂量里面玩偶的重量,再放在耳边摇晃,仔细辨识盒子里的声音,同时讨论着,试图通过某些“技巧”选到自己期待的那一款玩偶。几乎没有人空手而归,每个人最终都会抱着“就是它了”的决心去收银台付款,并且立马拆开包装。

据店员介绍,店里的盲盒中销量最好的是米老鼠系列,春节期间每天都会售罄,因为迪士尼动画片陪伴了大多数人的童年,里面的卡通形象深入人心;其次是哈利·波特系列,相关影视作品和书籍的流行使消费者对这一系列的玩偶造型备感亲切。

王惊奇在抖音拥有超过105万粉丝,她在抖音平台“拆盲盒”话题下视频累计播放量已突破十亿次,获赞1200多万。她的视频内容主要是分享开盲盒的过程,每天都有人在等待她的更新。她知道,大家想要的也是解封未知的刺激感:“粉丝和你一样好奇会拆出什么”。

王惊奇购买盲盒最“疯狂”的一次经历,是在接到8000元的报酬后直奔泡泡马特,一口气挑了80个盲盒,花了4000多元。王惊奇算过一笔账,她为盲盒花的钱足以买下一辆中等价位的汽车,但这在盲盒玩家中并不算罕见。据《新京报》报道,2019年,有近20万人人均花费两万多元人民币收集盲盒,还有人为此一年花费近百万元。发达的社交媒体也推动了盲盒系列的传播。虽然单次购买盲盒价格不算贵,但如果买“上瘾”也可能“倾家荡产”。

有分析认为,氪金属性、戳中萌点、定价适中、充分利用好奇心这几大属性是盲盒一出世就受到年轻人喜爱的主要原因。泡泡玛特相关负责人表示,盲盒的消费者以独生子女居多,追求陪伴感强烈,对有设计感、艺术性、有小确幸的点滴美好感兴趣。

斯金纳箱实验:买盲盒“上瘾”的秘密

姜思思表示,要理解疯狂购买盲盒的行为,就要理解人类主动行为背后的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是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设计了一系列“斯金纳箱”实验,来揭示人类主动行为背后的秘密。他把一只小鼠放在一个有按键的箱子里,每当小鼠按下按键,就会掉落一颗食物;经过一段时间,小鼠就学会了在饥饿时主动按下按键获得食物。斯金纳认为,食物“正强化”了按键行为,促成了小鼠按键获取食物行为的建立。继续试验发现,即使没有食物掉落,小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会继续按键行为;经过了几百次失败,按键行为才最终消失。

研究发现,对于动物和人类,行为产生的结果会影响该行为的增多或减少,结果如果是奖励性的,行为就增加,称为“正强化”;结果如果是惩罚性的,行为就减少,称为“负强化”,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

斯金纳还比较了通过奖励或惩罚方式建立行为两种方式的异同,发现惩罚可更快速建立行为模式,但这样建立的行为消退也更快,一旦惩罚消失,该行为也会迅速消失。相比之下,正强化建立的行为则更稳定。斯金纳得出结论:正强化比惩罚能更有效地塑造行为。

在这一基础上,斯金纳进一步调整实验,让食物掉落与按键行为的联系变成随机性,按键后食物概率性地掉落。研究发现,即使食物不掉落,小鼠也会不断地按按钮,且这种行为消退得非常缓慢。

这项研究与购买盲盒有什么关系呢?姜思思指出,对于盲盒购买者来说,打开盲盒获得想要的玩偶是一种“奖赏”,会正强化购买盲盒这一行为。不确定的购买结果,就像以一定概率掉落的食物,使购买者无法判断行为与结果的关系,行为就有可能始终持续下去。

姜思思认为,如果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理解成瘾行为,不管是对烟、酒、毒品等物质的成瘾,还是“性瘾”等行为成瘾,都有相似的生物学机制,均涉及与人类动机相关的中脑边缘多巴胺奖赏系统。以上物质或行为最终都是通过增加“奖赏系统”多巴胺分泌,让人们产生快感、缓解不良情绪,而带来了“成瘾”的可能。越快越容易引起奖赏系统多巴胺释放,成瘾的可能就越大。

正常来讲,中脑多巴胺奖赏系统受大脑前额叶调控,而青少年大脑前额叶较成人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可能更容易受到影响。

出现这四种特征,须高度警惕“行为成瘾”

姜思思指出,我们日常所说的“上瘾”并不能等同于精神病学临床诊断中的“成瘾”,也绝不能说购买盲盒就是成瘾行为。但是,如果购买行为出现以下四种特征,则须高度警惕“行为成瘾”,或者说“非物质成瘾”的可能性:

一是“明显过度”,比如相对于生活状况而言,在购买盲盒这件事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精力、金钱;二是“戒断反应”,比如不买盲盒就非常难受,夜不能寐,甚至烦躁、易怒、紧张、情绪低落;三是“耐受性增加”,比如买盲盒的频次逐渐增加,从一个星期买一个就能满足,发展到每天买一个才能踏实,最后到每天买好多个心里才舒服;四是“负性后果”,比如因购买盲盒让自己入不敷出,为买盲盒跟父母说谎要钱,房间里到处都是盲盒导致自己的生活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每天只想着买盲盒、拆盲盒而不想参加其他娱乐活动,以及更严重的不良行为等。

姜思思指出,还有一种购买盲盒的心理须高度警惕,就是以盈利为目的购买盲盒,期待抽到稀有的隐藏款式而赚到一大笔钱。要知道,“以赢钱为目的,参与由机会决定其结局的游戏或类似游戏的活动,叫作赌博。”其危害,不言而喻。

姜思思说,走在书店里,经常可以在商业书籍区看到有书在教你怎么设计出能让人“上瘾”的产品;而在金融市场,生产“成瘾”类产品的公司也似乎更被看好,大有“要么让用户上瘾,要么你就输了”的架势。尤其是那些人工设计的产品,不仅是盲盒,网络游戏、社交软件、购物软件等产品都是如此。“这些产品可能会比天然的未经设计的活动更强烈地刺激我们中脑边缘多巴胺奖赏系统,使我们可以不费力气地得到更多的多巴胺释放和更多愉悦(天上不会掉馅饼,小心馅饼是陷阱),潜在的成瘾性也可能更强。”

姜思思认为,大家也大可不必“谈盲盒色变”。如果不过度,抽盲盒其实很像20年前方便面厂家的抽卡片活动——同样的盲抽,同样的集齐成套,同样的与同学朋友讨论甚至分享。作为一项有趣味性的活动,收集盲盒只要有节有度即可。但如果到了“疯狂”购买,甚至成瘾的程度,那么就要提高警惕。

她建议年轻朋友,在购买盲盒时如果发现自己购买过度,耐受性增加,越买越多,产生了负性后果,就要及时警醒,及时“止损”,终止这种行为。如果发现自己即使知道有害也无法终止,就要求助于身边的人,甚至到专业的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就诊。

最后,要试图找到成瘾行为背后的真正的心理需求。比如一个人购买盲盒,可能是因为他身边的人都在购买和讨论盲盒,而他需要通过参与其中来获得其他人的肯定和接纳,从而找到归属感;一个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抽盲盒过程的人,可能需要的是享受被人关注的快乐以及与人分享的喜悦。

“找到真正的需求,用更健康、更有建设性的方式去满足这些需求,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姜思思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