钺代表什么生肖

犇犇犇!国博迎春文化展秀160件珍贵藏品,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北青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钺代表什么生肖1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牛,不仅是农耕时代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伙伴,也是从古至今人类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2月9日,“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南8展厅面向公众开放。商代晚期兽面纹青铜鬲、西汉立牛青铜钺、清代粉彩耕织图尊等与牛有关的重点文物亮相。

牛形象出现在青铜器等多种文物上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中遴选与牛有关的文物和艺术品160余件(套),其中既有融汇牛角形象的商周青铜礼器、颇具特色的古滇国青铜器,也有不同历史时期与牛有关的雕塑、绘画作品。

依据老子出关、牛郎织女、吴牛喘月等历史典故绘制的图像让传奇故事更加形象生动;描绘渔樵耕读的书画、瓷器承载着农耕社会最朴实的夙愿和期待;盘车图、豳风时序歌图、嫁娶图等将牛与世俗社会紧密相连;牧笛图、秋郊归牧图等绘画作品则在虚实之间抒发着古人对山水田园的向往情怀。观众均可以在展品上感受到古人的“耕读”情节。

展览策展人、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翟胜利介绍,从器型上看,观众可以看到牛的形象出现在商代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壁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画像石上、唐宋玉制艺术品以及清代的陶瓷上。比如,作为交通工具出现的牛车,则频繁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的墓地壁画上。

神秘古滇国立牛青铜钺等重磅文物亮相

据介绍,本次展览分为与牛为伴、牛为艺源、春牛颂福三个单元,从生产生活、历史文化、艺术雕绘等各个方面系统展示牛的历史、文化和与牛有关的节俗信仰。兽面纹青铜鬲、陶牛、古滇国立牛青铜钺、粉彩耕织图尊、耕织图册、十二生肖陶俑等重点文物均面向观众亮相。

翟胜利介绍,其中,西汉立牛青铜钺来自神秘的古滇国,其古滇式青铜钺上多装饰有牛、熊、鸟等动物形象,且配有雕绘精致图案的漆木手柄,显然已经脱离了实用功能,显示了牛在古代人眼中具有的“通灵”效果。

另一件重磅级展品清代粉彩耕织图尊则反映了古代社会,尤其是统治阶层对于农耕文化的重视。此瓷尊表面环绕着一周诗画对应的耕织主题装饰,明显具有劝课农桑的意味。尊上部为雍正所作纺织诗文和对应画面,下部为康熙所作农耕诗文和对应画面。

同样,仿明人嫁娶图手卷也很吸睛。此手卷绘制了明代民间嫁娶的场景。画面中,新娘在迎亲队伍的鼓吹声中骑青牛前往夫家。手卷尾部绘有骑驴、马或青牛的人们前来参加婚礼的内容。观众在展陈中能欣赏到多幅农耕为主题的画卷,感受古人的“耕读”情怀。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魏彤

编辑/毛羽

钺代表什么生肖2

20

22

虎年吉祥

恭贺新禧

恭贺新禧

今年是农历壬寅年,欣逢虎年,不由想起“龙腾海浪高,虎啸风声远”那幅著名的楹联,昭示2022年是一个走向社会祥和、百业腾飞的年份。

人们对老虎并不陌生,老虎色彩斑斓,凶猛异常,被誉为“百兽之王”。但有趣的是,老虎却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三,因为这种排序是根据动物的活动时间来定的,比如鼠是在子时(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最活跃,所以它排第一;老虎在凌晨3-5时最活跃,此时属寅时,因而排第三,故称“寅虎”。

1月26日,在苏州上方山森林动物世界,小华南虎和妈妈嬉戏。新华社

目前来看,最古老的老虎祖先化石于2004年在我国甘肃的龙丹村东坡发现,被专家取名为“龙丹虎”,距今已有200多万年历史了。这只被称为“中华祖虎”的“龙丹虎”化石的出现,说明中国是老虎的发祥地,是虎文化的故乡。

龙丹虎颅骨化石标本复原模型 图源水印

虎与龙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虽然“龙文化”处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但“虎文化”更为久远,内涵也很丰富。学者们认为“虎崇拜”应早于“龙崇拜”,因为虎图腾取材于原生动物,在原始社会狩猎时就形成了,而“龙”则由几种动物的形象综合而成,是在农业社会中兴起的。从远古时代起,老虎就成了很多氏族部落的图腾。新疆古代的塞族、匈奴、突厥、回鹘等民族都崇拜老虎;东北地区各民族有虎祭、虎神祇、虎崇拜等习俗;西南地区的彝族、土家族、瑶族、白族等民族至今仍有老虎崇拜的遗风。

老虎不仅是威猛刚强的猛兽,其形象也代表吉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格物论》中关于虎的描写:“虎,山兽之君也,状如猫而大如牛,黄质黑章锯牙钩爪,须健而尖,舌大如掌……声吼如雷,风从而生,百兽震恐。”这段文字,可谓是对老虎形象和行为非常逼真的描写。

中国的虎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从考古出土器物、诗文作品、民间工艺品、军事征战等方面可见一斑。

从现已出土的文物来看,有不少影响深远、具有历史标志性的“虎文物”。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虎形象,可能是1987年在河南濮阳出土的用蚌壳拼制的“龙虎图案”,距今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土的玉器中,不乏玉虎件。安阳殷墟出土的文物中,有玉虎和青铜虎,著名的后(司)母戊大鼎的鼎耳外廓就饰有一对虎纹。1957年,安徽阜南县农民徐廷兰,在家乡的小润河发现了8件商代青铜器,其中一尊青铜盛酒器,重26.1千克,其造型精美、工艺精湛,被称为“龙虎尊”,为国宝重器。1972年春,云南省江川县的李家山出土了一件破碎的青铜器,被修复后被专家命名为“牛虎铜案”,认为这可能是2000多年前古滇国君王的遗物。1989年,在江西发现的“新干大墓”中出土一个青铜虎,因青铜虎身上雕刻着纹饰,背部有一只青铜鸟,其被命名为“伏鸟双尾青铜虎”……

后母戊青铜方鼎,鼎耳外廓饰有一对虎纹 图源:河南博物院“虎虎生福——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

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老虎”,反映了古人对虎的崇拜、敬畏和喜爱。

从文学艺术上来看,描写老虎神态、用老虎抒情喻事的辞赋不少。在文人的笔下,老虎神勇威风,有王者霸气,能带来祥福。如东汉张衡在《东京赋》里写的“飞云龙于春路,屯神虎于秋方”;唐代李白的“笔踪起龙虎,舞袖拂云霄”;宋代谢惠连的“猛虎潜深山,长啸自生风”;元代於汝玉的“长啸一声风括地,雄跳三励兽奔群”;明代商辂的“黑为文兮白为质,光彩斑斑炫晴日”等。

民间流传着许多虎故事,如母虎乳人、老虎报恩、义虎送亲、虎守杏林、老虎听经、虎媒、老虎拜猫为师等;流行的成语典故有“龙骧虎步”“虎踞龙盘”“龙精虎猛”“狐假虎威”等,都很脍炙人口。在民间工艺品中,剪纸、虎年画、虎雕、布老虎、虎帽、虎头鞋等,其虎形象既威猛又活泼可爱,寓意驱邪保平安,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

老虎主题年画 图源:新华社

从军事上来看,老虎是军事权力和战斗力的象征。虎自古以来代表着勇士和军人的剽悍、威武和坚强,如历史上有“虎贲将军”“熊虎之士”“五虎大将”等称谓。在用兵或武器上常有与老虎有关内容,如在青铜钺、戈等兵器上常可见虎纹饰。特别是大家熟知的古代兵符,做成老虎状,因而被称为虎符。虎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分为两半,其背面刻有铭文,验证时需两半勘合,方可调兵遣将。现陕西博物馆藏有一枚战国时期的“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一枚“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在《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中,其中一计为“调虎离山计”;历史上的一些朝代,武官穿着的服装往往绘制有虎的图案。

战国杜虎符 图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老虎与还与古代医药发展有关。中医认为,老虎全身是宝,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说,虎骨酒具有壮筋骨、强腰肾、祛风寒的功能,主治肾虚骨弱,少腹冷痛,行走无力,肩臂疼痛。此外,古代一些医书上还记载,老虎眼睛可用于治痫疾发作,虎骨研成末可治骨刺鲠咽,虎骨粉末可用于恶犬咬伤,老虎肉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恶心和无食欲等。

……

几千年来,虎文化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从一个侧面演绎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多元场景。

回归现实,自然中的虎又如何?

老虎在自然界中种属很多,分布广泛。历史上有东北虎、华南虎、新疆虎、巴厘虎、印度支那虎、马来虎、爪哇虎、苏门答腊虎、孟加拉虎等种类。笔者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目睹过活生生的东北虎和华南虎,也见过几种现已灭绝了的虎的标本,耳闻过与老虎有关的传说与故事。

吉林省东北虎园的两只东北虎 图源:新华社

20世纪80年代,我在北京动物园第一次见到了东北虎,这是体型最大的虎,体长可达2米多,体重可到270千克。东北虎在中国主要栖息于黑龙江、吉林东部海拔1000米以下的森林中。

接触到华南虎的名字是在孩提时候,那时家乡湘西常有华南虎。著名作家沈从文曾在文章中谈到20世纪30年代的湘西:“山中出虎豹,大白天可听到虎吼。”他特别写到湘西保靖县的‘野猪坡’,说当时那里因有野猪:“一到晚上,虎豹就傍近种田开山人家来吃小猪,从被咬去的小猪锐声叫喊里,可以知道虎豹走去的方向。这大虫有时在大白天也昂头一吼,山谷响应许久。”

沈老还回忆,在拔茅那个地方,他曾见到种田人跟猛虎、野猪搏斗时那惊心动魄的场面。一位老人回忆,湘西20世纪50-60年代虎患时有发生,为防止老虎伤人吃家畜,因此需要组织打老虎。有专门打老虎的人,叫打虎匠。老虎凶猛,打虎匠便采用“蒙汗药”。他们把羊带到山上,灌上“蒙汗药”,然后埋伏在四周。老虎抓吃了被灌“蒙汗药”的羊后晕晕乎乎,甚至被“蒙倒”,虎匠们就用土枪或长叉把老虎弄死,虎骨、虎皮有人来收。虎皮被制成工艺品,虎骨入药,虎肉分送给村民。随着时间前行,野生华南虎的影子越来越少。如今湘西的山依然翠绿,水仍然是清秀,但老虎声却难以听到了,那些场景永远定格在沈老笔下的故事里。

见到真实的华南虎也是在动物园。2021年5月,我去广东南岭参观考察,有幸参观了广东韶关市的华南虎保护基地,这里养着十几只华南虎。我们到时是下午3点左右,“大猫”们正在休息,对来客熟视无睹。看过这些生龙活虎的“大猫”,我们又观看了华南虎的标本,接触了“摸不得的老虎屁股”。很难得的是,在管理员的引导下,我们欣赏了一只出生3个月、养在木箱中的小老虎。这“小厮”很活泼可爱,我很冒昧地用手摸了下虎头,算是人生的一种际遇吧。

这次同行的有一位专家是研究动物行为学的,他曾是一位华南虎的找寻者,带领学生和志愿者到南岭一带寻虎多年,但一直未果。与他相处3天,耳闻了一些趣闻和故事,其中我记忆最深的是,如果你去有凶猛动物的野外考察时,最好戴一个假面具在脑后,因为动物攻击人时候一般从后面攻击,戴上面具后,动物搞不清哪是正反面,不敢轻易攻击,可赢得逃生或吓走它的机会。

苏门答腊虎幼崽(左)与虎妈妈在英国伦敦动物园里散步 图源:新华社

见到国外的老虎是一种机缘。2010年11月,我有机会去印度尼西亚进行科技交流,在雅加达参观印尼的一家自然环境研究院时,见到那里收藏的一些印尼老虎标本。印尼研究人员告诉我们,印尼有苏门答腊虎、巴厘虎和爪哇虎三种虎。苏门答腊虎生活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岛,是现存最小的虎种,体重在120千克左右,体毛短,呈近红色;巴厘虎是最小的虎,体重不过80千克,身上条纹多且密,生活在印尼的巴厘岛,据说最后一只巴厘虎1937年被猎杀;爪哇虎生活在印尼爪哇岛,个头在老虎中为第二,20世纪70年代末已灭绝。在这三种虎的标本展室,研究人员介绍说老虎全身是宝,除虎骨的功用外,连老虎的胡须也可以治疗疮疖。我突然想起李白的“有身莫犯飞龙鳞,有手莫辫猛虎须”的诗句,于是征得他们同意,去触摸了一下老虎嘴边的胡须。

“虎胆英雄气、龙魂志士心”。走进虎年,深为老虎的雄风霸气、虎文化的多姿多彩而赞赏感叹!遥想秦昭襄王时,白虎很多,秦王不得不出重金招募人捕杀老虎。宋代时,森林中老虎处处可见,宋代著名学者苏颂记载道:“所出今多,山林处皆有之。”1876年赴新疆的考察者曾说:“那里的老虎就像伏尔加河的狼一样多!”可见那时新疆的食草动物和水资源都很丰富,老虎所处的环境优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环境恶化,老虎种群逐渐减少,巴厘虎、里海虎、爪哇虎已灭绝,我国特有的华南虎,在20世纪50-60年代被当作“害兽”,遭到了毁灭性的捕杀,野生华南虎现已难觅。如今全球现存的野生老虎不过3000多只,且这个数据还有逐年递减的趋势,老虎的生存状况堪忧啊!

记得上一个虎年2010年时,世界自然基金会称力争在2022年再逢虎年时,全球野生老虎数量能够多一倍,期待今年这个愿望不是梦想。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姚昆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高新科技》总编辑

编辑:毛梦囡

审核:王飞

终审:陈磊

钺代表什么生肖3

猴年快到了,大家来听听孟琢和谢琰两位老师说文解“猴”吧~

---------------------------------------

今年是丙申猴年,猴子灵敏可爱、善解人意,虽然有时恶作剧、偷苞米,但也总令人忍俊不禁。在中国人心目中,最精彩的猴儿肯定是齐天大圣孙悟空,

最丑陋的猴儿无过于今年春晚的吉祥物康康,

而最古老的猴儿,恐怕要来自汉字中承载的悠久记忆了。

---------------------------------------

甲骨文中的贪吃猴

在甲骨文中,有一个“夒[náo]”字,字形或朝左,或朝右,怎么看都是一只活灵活现的猴子。有的猴儿似乎在挠痒痒,有的猴儿正拼命往嘴里塞吃的,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贪吃猴”形象了。这个字《说文解字》解释为“母猴,似人。”——“母猴”不是美女猴,而是“沐猴”的音转,也就是今天说的“马猴”、“猕猴”。

殷商时期,猴子在中原并不多见。在考古文物中,中原青铜器上很少有猴子图案,而在云南一带的滇国青铜器上,猴子则是重要的元素。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过一件西汉青铜钺,上面铸有一只灵动野性的猴子,昂首矫然,口中衔蛇,堪称猴中之王了。

(滇国青铜器:猴蛇铜钺 )

---------------------------------------

《说文解字》中的猴子们

中原猴子数量少,和先民的生活关系不大。汉字中没有给“夒(猴)”设立部首,而是从犬,被《说文》收入《犬部》。同样是生肖,在这一点上,猴子的地位比马牛羊低得多。在《说文•犬部》中,与猴子有关的字主要有四个:猴、玃[jué]、犹、狙。

猴,《说文》释为“夒”,这个字是先秦时期猴子拥有的众多称谓之一,后来成为猿猴的通称。

犹,《说文》释为“玃属”,属于猴子的一种。它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犹豫”这个词,有人认为,猴子在树上、树下折腾不止,没有定数,就是“犹豫”的来源。事实上,“犹豫”是一个双音连绵词,与猴子是没有关系的。《尔雅》:“猶,如麂,善登木。”则点明了猴子灵活好动的特点。

玃,《说文》释为“大母猴”,也就是大马猴。这是一种高大、灵活而威猛的猴子,晋人郭璞在《尔雅注》中记载,玃“色苍黑,能攫持人,好顾盼。”它身材高大,能够直立行走,时常回头,类似人猿。之所以叫“玃”,是因为能够“攫持人”——能够劫持人类的猴子,一下子让我们想起了电影中的金刚!

狙,《说文》释为“猱属”,也是猴子。在动物世界中,猴子的贪吃是大名远扬的,“狙”正是其中的代表。《庄子•齐物论》中有“朝三暮四”的典故: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蓄养猴群、摘取果实的职业,猴群的饲养员就叫“狙公”。狙公用“朝三暮四”的置换,轻易骗取了猴子的欢心。一方面说明,在猴子的世界中,吃是第一位的。一方面讽刺了那些利令智昏的人们——你们跟猴儿差不多,傻傻的不清楚。

猴子不仅贪吃,而且傻。傻猴儿在《说文》中有一个专门的字——禺,释为“母猴属,头似鬼。”傻在何处?“愚”从“禺”,《说文》:“愚,戇也。禺,猴属,兽之愚者。”——为什么说你愚蠢?因为你智商像猴儿!

---------------------------------------

猿:猴子中的剑侠范儿

小篆:蝯(猿)

介绍了好几种猴子了,也许你会纳闷,怎么还没说到“猿”呢?

其实,在古人心目中“猴”和“猿”是有区别的。比较有名的说法是柳宗元提出的“猿静猴躁”说。事实上,早在《说文》中“猿”和“猴”就有所区别——玃、犹、狙、猴从犬,猿则写作蝯,从虫——《说文》归部有区别义类的功能,蝯、猴分部,就说明它们不是同类,《犬部》的字显然要比《虫部》更加野性。

猿静猴躁,不是说猿猴反应迟钝,而是说它有范儿。《说文》:“蝯,善援,禺屬。”猿的得名是善于攀援,身高臂长,善于在丛林中攀枝腾跃——“长臂猿”不是“长臂猴”,电影里的泰山叫“人猿”,绝不能叫“人猴”!

猿身法高超,但性情沉稳,不轻易展露。因此,它在古代小说中充当了剑侠的始祖。在《吴越春秋》中,有著名的“白猿试剑”的故事:

处女将北见于王,道逢一翁,自称曰袁公。问于处女:“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惟公试之。”于是袁公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颉桥,未堕地,女即捷末。袁公则飞上树,变为白猿。遂别去。

越女与白猿试剑,诡异奇幻,后来更被金庸改写为武侠短篇《越女剑》。倘若改成“白猴”,效果不免会大打折扣。

(这种动感的猿儿,是不是路飞的感觉呢?)

中国古人的猿猴之辨,是个很有意思的命题。先秦如此,后世亦然,谢琰兄曾统计了唐宋诗词中的猴子——在《全唐诗》里,“猴”出现还是不少的。虽常和“猿”不分,但至少有抛头露面、表演节目的机会。比如杜牧《宿东横山濑》:“孤舟路渐赊,时见碧桃花。溪雨滩声急,岩风树势斜。猕猴悬弱柳,鸂鶒睡横楂。漫向仙林宿,无人识阮家。”这里的猕猴,悬柳嬉戏,颇为可爱。

但到了宋代很多大诗人的集子中,猿还是常出来晃悠,猴却不见了。诗人偶尔想起猴来,也是为了使用“沐猴而冠”或韩非子“棘猴”的典故,不是描写这种小动物。尤其过分的是,写了九千多首诗的陆游,也没写猴,写猿则很多。这不太可能是两种物种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诗人对这两种动物的认识越来越产生分化:

“猴”更多和典故联系起来,“猿”更多和山林水泽的意境联系起来。究其根本原因,可能还是和“猿静猴躁”有关——猿安静,显得感情深沉,故有“断肠”之说,常被纳入情深意长的诗歌意境;猴躁动,显得没心没肺,还自作聪明,所以成为各种寓言故事的主角——“猿”与“猴”在汉字汉语中的意义内涵,在先秦文献中的词义特点,一直影响着后世文学形象的发展分化,这也是中华文化延续性、整体性的一个小小的展现吧。

---------------------------------------

特别鸣谢:望洲书院,北京市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

公众号主编:孟琢 董京尘

图文编辑:蔡若葵

小喵作者: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章黄国学

师承国学大师章太炎、黄侃先生,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国学微信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文章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微信ID:zhanghuang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