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出土旁代表什么生肖

西汉时期就有生肖动物?海昏简牍上“虎”出没,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环球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生肖出土旁代表什么生肖1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南昌2月11日电 题:西汉时期就有生肖动物?海昏简牍上“虎”出没

新华社记者袁慧晶

生肖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虎年来临之际,研究人员从南昌汉代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简牍中释读出了包括十种生肖动物在内的诸多动物名称,其中虎出现了4次。

简牍包括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考古发现中的“无价之宝”。2015年11月,海昏侯刘贺墓出土了一批简牍,经初步保护处理后剥离出5200余枚竹简。竹简的文保修复工作仍在持续进行,海昏简牍研究团队同步通过红外扫描照片进行文字释读工作。目前已梳理出《论语》及《礼记》类、《孝经》类等多部儒家文献,是出土典籍类文献的一次重大发现。竹简中还发现了刘贺任昌邑王、海昏侯时期的有关文献,为研究西汉王、侯等级制度以及上层社会的教育、文化、修养等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研究团队成员、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赖祖龙说,发现生肖动物的这批竹简,因为内容中出现了与今天的《周易》相同的阴阳符号、六十四卦卦序,以及季节、方位、月份等信息,被命名为海昏《易》简。推测古人将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进行占卜问吉凶。更有意思的是,其中出现了十种生肖动物,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鸡、猪;猴没有出现,但出现了蜼(长尾猿),狗不见踪迹。

赖祖龙介绍说,十二生肖的来源至今成谜。迄今为止最早发现将生肖动物与十二地支联系起来的出土文献资料是湖北睡虎地秦简,其中有许多用占卜来推测偷盗者体貌特征的内容。专家认为,生肖系统在先秦时期可能就已存在,但十二种动物尚未定型。最早记载了与今天的十二生肖相同的传世文献则是东汉王充的《论衡》,距今已有1900多年。

海昏《易》简的发现让人们对十二生肖的演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生肖系统在西汉时期虽存在但未完全定型。

研究团队成员、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零在《海昏竹书〈易占〉初释》一文中写道,过去人们大多以为三十六禽是十二生肖的扩大和补充,即十二月配十二支,每月再分孟仲季,由此构成三十六之数。现在看来,十二生肖反而是由三十六禽逐步发展、定型而成的。

“与十二地支相配的十二种动物,在易占过程中逐渐演变为类象社会的人和事的十二生肖。”赖祖龙说。他比较海昏《易》简与睡虎地秦简、放马滩秦简、孔家坡汉简后推测,鼠、牛、虎、兔、鸡、猪大约在秦汉之际就确定为十二生肖了,龙、蛇、马、羊应该是在西汉早期才确定的,最晚确定的可能是猴、狗这两种动物。

在上述四种文献中,海昏《易》简年代最晚,竹简上除了生肖动物外,还出现了“豹、鱼、豺、狼、蛟、雁”这些属于三十六禽的动物,以及“螬(金龟子的幼虫)、鹄、麇(獐子)、雀”等一些没有出现在十二生肖和三十六禽中的动物。这些记载再次印证了今天的十二生肖是从诸多动物中反复筛选、定型而成的。

考古的意义在于能填补或修正历史,但也往往会带来新的谜题。比如,虎为何在海昏《易》简中出现了较多频次,是否代表着其万兽之王的地位?

制图:王威

一枚内容中有“虎”的海昏《易》简(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生肖出土旁代表什么生肖2

IT之家(www.ithome.com):你造吗?甲骨文里的十二生肖这么写

十二生肖,亲近而平常,是在春秋《诗经》就有所记载的中华传统。9月27日,中国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会理事韩志强做客上海古籍书店“海上博雅讲坛”,对着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说文解字:“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每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都有寓意。”

“老鼠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爱偷吃东西。”

“身子长。”

“尤其尾巴长。”

韩志强笑称,就因为老鼠尾巴长、爱偷吃,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抓住这些特点创造出甲骨文“鼠”字。“整个字体竖立起来,尾巴偏长,上头开口是老鼠嘴巴。”最有意思的是,韩志强指出“鼠”字左上角那三个点象征的是老鼠偷吃后嘴边的食物碎片。

在现场,韩志强先让听众想像十二生肖的样子,再在幻灯片上放出他从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李宗焜所著《甲骨文字编》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所著《新甲骨文编》中选取的12个文字。他说,甲骨文象形字是古代中国人通过目识、心记、手写等活动,提取客观对象最典型的特点而形成的具有很强概括性和可视性的文字符号。“甲骨文往往要竖着看,将头向右弯90度看。”韩志强表示,这源于古人结绳记事的传统,“都是从上往下的。”

更特别的是,甲骨文作为早期的汉字,并不成熟规范,一字多形的情况非常多。韩志强介绍:“对于同一个对象的表达,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同样是牛,每个人写的’牛’字可能是不同的。”在他看来,一字多形是中国甲骨文的一大特点,这恰说明中国古人的智慧与包容。而他在现场放映的甲骨文字,都是他照着《甲骨文字编》和《新甲骨文编》中最“像”实物的那12个字,用他的甲骨文书法写出来的。

除了“鼠”字,其余11个字也都十分形象。按韩志强的解读,牛最大的特点在于两只牛角,甲骨文“牛”字(左)就突出了牛头上的牛角,字中两点则是牛的眼睛。而为了区分牛和羊,甲骨文“羊”字中(右)的羊角则向里弯曲。

虎、马、狗、猪都有四肢,但在韩志强看来,甲骨文也用特别的方式分别象征:老虎身上有花纹,甲骨文“虎”字(左上)就用几条线表示老虎身上的花纹。“若线条换成圆圈,那就是豹子。”马最大的特点是身上的鬃毛,甲骨文“马”字(右上)则以此突出马头那三笔笔画;猪和狗相似,最大的区别在于肚子和嘴巴。因此在甲骨文中,“狗”字(左下)的肚子比较平小,“猪”字(右下)的肚子比较圆滚。而嘴巴上,狗嘴张开,但猪嘴上翘。

类似地,鸡的最大特点在于鸡冠和尾巴。因此在甲骨文中,“鸡”字(右)显得尤其“昂首挺胸”,最右边的三划代表鸡毛,最左边的线条象征鸡爪;而“蛇”字(左)上面的三角形象征蛇头,卷曲的笔画象征蛇身。台下听众,尤其几个小朋友不时赞叹:“真像!”

此外,韩志强介绍十二生肖的甲骨文字还体现了动物的动态。比如甲骨文“兔”字(左),除了在字的上部凸显兔耳和脸部近乎1:1的比例,整个字形为“向上跳跃”的样子,比喻兔子爱跳的特征;甲骨文“猴”字(右)也是如此。“这个’猴’字甚至有点像人,但动物中猴子和人也确实相像。”

十二生肖里最难表达的是实际中并不存在的龙,那要怎么表示?韩志强介绍,甲骨文“龙”字的表达在于龙卷曲且长的身体以及龙角。“龙是中国人最崇拜的动物,是动物之王,所以整个字倒过来就是甲骨文中的’王’字。”

“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表达往往抽象,这在甲骨文中也得以体现。”韩志强如是说。

另悉,由韩志强编写的甲骨文普及书稿《甲骨文十二生肖》已于今年6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生肖出土旁代表什么生肖3

十二生肖,又称十二属、十二辰、十二时、十二支像等,指代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的十二种动物。虽然关于生肖的起源,自古至今,众说纷纭。但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十二生肖于战国时期初具其形,至汉代完善确定,其理论的出现与古代天文数术有密切的关系。生肖的形象也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现存的图像大多发现于随葬明器、墓葬壁画之中,许多墓志及铜镜上也饰有生肖图案。

隋代张寿墓志志盖图像线摹图

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十二生肖像可见于北朝,比如山东临淄北魏崔氏墓中出土6件灰陶生肖俑,山西太原北齐娄睿墓(570年)的墓室上栏一周绘有十二生肖壁画,部分残缺,仅留鼠、牛、虎、兔的形象。

山西太原北齐娄睿墓墓顶北壁生肖动物图

隋代以前的生肖像常表现为写实的动物,隋唐时期则以兽首人身像居多。6世纪末至7世纪中期,两湖等地的墓葬随葬生肖陶俑,如武昌周家大湾隋墓出土了兽首人身坐俑。这种形式可能自长江流域向北方逐步扩散,至开元天宝年间在关中等地流行开来。中唐时期的不少高等级墓葬都随葬有十二生肖俑,或顺时针围绕棺床排列,或放置在墓室壁龛中,既表达时空的循环往复,同时还具有驱邪、保护墓主的功效。

湖北武昌周家大湾隋墓出土兽首人身坐俑

十二生肖也发现于日本、朝鲜等地古坟,是东亚区域内常见的墓葬美术题材。例如,7世纪末8世纪初的日本奈良龟虎壁画古坟中四壁下部绘兽首人身、手持武器的十二支像,可能为生肖动物与十二神将的融合。8世纪后半期,统一新罗时期的庆州金庾信墓的墓丘护石上也饰有身着甲胄的十二支浮雕。日韩等地的例子反映出特定葬俗在东亚区域内的传播与发展。

日本奈良龟虎古坟壁画十二支寅像

许多研究者提出生肖类明器在唐代以后渐趋没落。的确,除北方辽墓受唐代丧葬传统的影响,出土少量生肖俑及刻有生肖图案的墓志外,中原地区的五代宋金墓葬极少发现这类题材。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梳理晚唐以后南方地区的墓葬内容,可以发现十二生肖像一直延续至宋元时期,其表现形式和使用媒材也愈加丰富。

例如,浙江临安五代吴越国王钱元瓘元妃马氏康陵(939年)的后室四壁小龛内饰有十二生肖的贴金彩绘浮雕。生肖人物从左壁正中的子位开始,顺时针方向排列。每像各居一龛,头戴冠,身穿袍,抱生肖动物于怀中,形象更为人格化。十二生肖之上为四神浮雕,墓室顶部刻天象图,以单线印刻紫微垣和二十八星宿。这些元素共同呈现了时序、方位与镇守,显示出古人的宇宙时空观念。

浙江临安五代吴越国元妃马氏康陵后室生肖人物像

两宋时期,十二生肖像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流域、闽广等地,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例如,福建、湖南等地的宋墓中发现有生肖浮雕或彩绘。福建尤溪城关宋墓北壁绘仪卫六人,上方为青龙浮雕,仪卫之间的壁龛内砌有六尊生肖人物浮雕;南壁同样绘仪卫人物,塑白虎以及生肖人像。生肖人物表现为戴冠着袍,双手持笏拱握于胸前。

福建尤溪城关宋墓南、北壁壁画浮雕线描图

与浮雕相比,墓俑形式的生肖人物像在南方墓葬中更为常见。江西南丰桑田地区的一座12世纪初的双室墓随葬了大量瓷俑。该墓为夫妻合葬墓,瓷俑集中于男性墓主的墓室壁龛中,壁龛分上、下两层,上层放墓主人像及各种神煞俑,并伴有二至四件侍从俑。下层龛位放置十二生肖俑,每件俑各占一个小龛,也都带有三件侍俑。墓中的生肖俑皆为文臣形象,头戴朝冠、冠顶塑动物头像,部分俑底还有墨书名称。总体来说,南方宋墓中出土的生肖俑多表现为长袖袍服、持笏而立的文官,或手捧生肖动物,或头戴动物冠。在一些稍晚的墓例中,生肖动物的标识已完全消失。这也使得我们对该时期生肖图像的了解更具难度。

江西景德镇新平毛蓬店宋墓出土生肖瓷俑

南方宋墓中出土的墓俑,通常以侍从俑和明器神煞两类为主。前者对应墓主的日常生活;后者为压胜镇墓之用。江西临川朱济南墓(1198年)出土70余件陶瓷俑,俑底有墨书题记,包括四神、十二时、仰观伏听、张坚固、李定度、张仙人、王公、王母等各类神煞俑。其中的十二时就是戴冠着袍的生肖人物俑,为神煞明器中的十二元辰,可视作标识方位、压胜镇墓的重要元素。这种在墓中放置明器神煞的做法沿袭了隋唐时期的镇墓俑传统,至宋代,闽赣等地的神煞墓俑已渐成体系。成书于金元时期的《大汉原陵秘葬经》的“明器神煞篇”对天子至庶人墓中的随葬明器都有具体的记载。南方宋墓中出土的十二时、金鸡玉犬、仰观伏听等都可与之对应。另外,除了《大汉原陵秘葬经》中提到的神煞俑,朱济南墓中发现的张坚固、李定度、王公、王母俑等又与江西地区买地券中常见的中间人、卖地人相关,反映出阴阳堪舆对于该地区葬俗的影响。

有趣的是,自北宋后期开始,神煞类墓俑在南方地区的墓葬中也发生了形式上的改变,四神、十二时、金鸡玉犬等题材开始出现在堆塑瓶之上。学者们对于堆塑瓶的功能和象征意义有着不同的解读,有的视其为魂瓶,有的将其与谷仓等同。以神煞元素装饰瓶身,更使得堆塑瓶成为了多种明器的集合。例如,江西新建王古山的一座北宋晚期墓中出土了一件长筒形釉陶器。该陶器在肩部贴塑十二个动物头部造型,对应部位环刻“正月”至“十二月”等文字,正是通过动物头像与文字一同表现十二生肖。又如江西乐安南宋墓出土两件青白釉堆塑瓶,瓶体颈部饰有四神、十二人物立像、金鸡等堆贴,其中人物立像也是生肖的具象化表现。

江西乐安南宋墓出土青白釉堆塑瓶

湖南桂阳刘家岭宋墓中发现的两件釉陶堆纹罐上也有类似的图案。其中一件堆纹罐颈部装饰双龙、十二人物立像、金鸡、玉犬等。人物立像上方表现有生肖动物,下方还有“子”、“丑”、“寅”等对应文字。瓶身上所饰的图案是曾经独立成俑的神煞明器,这种集约化使得装饰复杂的堆塑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成套墓俑,将其在墓葬中的功用集于一身,兼顾引魂、镇墓等多重意涵。

湖南桂阳刘家岭出土釉陶堆纹罐纹饰线图

从五代康陵中按方位在墓室四壁表现生肖浮雕,到江西南丰宋墓墓壁小龛中摆放十二时俑,再到江西、湖南等地宋墓中发现的饰有十二生肖元素的堆塑瓶,我们可以看到10世纪以来的南方地区墓葬在视觉表现方面具有多种的选择;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随着材质与形式的改变,生肖图像在时空方位上的呈现逐渐减弱,随之而来的是对厌胜、镇墓功能的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