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代表什么生肖

你知道本草里的“小金猪”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悦读中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麻黄代表什么生肖1

小编导读

今天是大年初一,小编给大家拜年啦!

今年是猪年,虽说猪浑身是宝,但它难得轮岗当生肖属相,大卸八块来分析似乎不太好。而除了战斗力爆表的野猪,满身肥肉的家猪,粉红色的社会人佩奇,你注意到过本草之中也隐藏着“小猪”吗?来随小编一起寻找本草中的“小金猪”吧!

首先要声明,本草中的形似“猪”不是它

更不是它们

图片来源见水印

而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这位大哥——

猪牙——皂荚(猪牙皂)

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果实,又名皂角。形扁长者,称大皂荚;其植株受伤后所结的小型果实,弯曲成月牙形,称猪牙皂,又称小皂荚,均入药。主产于四川、河北、陕西、河南等地。秋季采摘成熟果实,晒干,切片生用,或炒用。

【药性】辛、咸,温。有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效】祛顽痰,通窍开闭,祛风杀虫。

【应用】

1.顽痰阻肺,咳喘痰多本品辛能通利气道,咸能软化胶结之痰,故顽痰胶阻于肺见咳逆上气,时吐稠痰,难以平卧者宜用之,可单味研末,以蜜为丸,枣汤送服,即《金匮要略》皂荚丸。近代每以本品配麻黄、猪胆汁制成片剂治咳喘痰多者。

2.中风,痰厥,癫痫,喉痹痰盛本品味辛而性窜,入鼻则嚏,入喉则吐,能开噤通窍,故如中风、痰厥、癫痫、喉痹等痰涎壅盛,关窍阻闭者可用之。若配细辛共研为散,吹鼻取嚏,即通关散(《丹溪心法附余》);或配明矾为散,温水调服,涌吐痰涎,而达豁痰开窍醒神之效,即稀涎散(《传家秘宝》)。

此外,本品熬膏外敷可治疮肿未溃者,有散结消肿之效;以陈醋浸泡后研末调涂,可治皮癣,有祛风杀虫止痒之功。又本品味辛,能“通肺及大肠气”,而有通使作用,治便秘,可单用,也可配细辛研末,加蜂蜜调匀,制成栓剂用。

【用法用量】研末服,1~1.5g;亦可入汤剂,1.5~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内服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呕吐、腹泻。辛散走窜之性强,非顽疾证实体壮者慎用。孕妇、气虚阴亏及有出倾向者忌用。

猪耳——鱼腥草(猪姆耳)

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釆割,除去杂质,迅速洗净,切段,晒干。生用。

【药性】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应用】

1.肺痈吐膝,肺热咳嗽本品寒能泄降,辛以散结,主入肺经,以清解肺热见长,又具消痈排脓之效,故为治肺痈之要药。用治痰热壅肺,胸痛,咳吐脓血,常与桔梗、芦根、瓜蒌等药同用;若用治肺热咳嗽,痰黄气急,常与黄芩、贝母、知母等药同用。

2.热毒疮痈本品辛寒,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消痈排脓,亦为外痈疮毒常用之品,常与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等同用;亦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

3.湿热淋证本品有清热除湿、利水通淋之效,善清膀胱湿热,常与车前草、白茅根、海金沙等药同用,治疗小便淋沥涩痛。

此外,本品又能清热止痢,还可用治湿热泻痢。

【用法用量】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使用注意】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虚寒证及阴证疮疡忌服。

猪粪——猪苓

左滑警告:由于药材过于逼真,用餐时间请慎重

(右图来源见水印)

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桦树、枫树、柞树的根上。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北、河南、云南等地。春秋二季釆挖,去泥沙,晒干。切片入药,生用。

【药性】甘、淡,平。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消肿,渗湿。

【应用】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本品甘淡渗泄,利水作用较强,用于水湿停滞的各种水肿,单味应用即可取效。如(《子母秘录》)治妊娠从脚至腹肿,小便不利,及(《杨氏产乳方》)治通身肿满,小便不利,皆单用一味猪苓为末,热水调服以治;治疗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泽泻、茯苓、白术等同用,如四苓散(《明医指掌》);治肠胃寒湿,濡泻无度,常与肉豆蔻、黄柏同用,如猪苓丸(《圣济总录》)。猪苓药性沉降,入肾膀胱经,善通利水道,配生地、滑石、木通等,治热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如十味导赤汤(《医宗金鉴》)。

【用法用量】煎服,6~12g。

好书推荐

《临证本草讲读:一位二十年临床工作者的中药学讲稿》是作者宋永刚近二十年来《中药学》教学与感悟的总结,融入了作者的心血和汗水,而且毫无保留。《临证本草讲读》从概说、性能特点、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临床经验几个方面对临床常用中药进行了阐述,言辞语句运用灵活,通俗易懂,易于掌握。书中不管是选取的材料, 还是作者个人的阐述,都引人入胜,别开生面,给人以启发。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高学敏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麻黄代表什么生肖2

“尖嘴巴,花毛衣,爱吃小虫和小米,浑身上下毛茸茸,说起话来唧唧唧。”这则谜语说的是黄茸茸的雏鸡。

“项上红冠戴,身披五彩衣。能测天亮时,唤得众人起。”这则谜语猜的是报晓公鸡。

“一物不大两头翘,只有肚子没有腰。半斗粗粮半斗菜,换来一斗白元宵。”而这谜语指的是下蛋母鸡。

鸡是一种极普通的家禽,家鸡源出于野生的原鸡,其驯化历史至少约4000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鸡的国家,其品种繁多,土鸡、山鸡、乌鸡、麻鸡、油鸡、胡须鸡、麻黄鸡、九斤黄、芦花鸡、矮脚鸡、高脚鸡、长尾鸡,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它与我们人类同居一院,朝夕共处,与之相关的成语即有闻鸡起舞、金鸡独立、呆若木鸡、鸡鸣狗盗、鸡犬不宁、鸡飞蛋打、鸡肠狗肚、鸡毛蒜皮、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杀鸡焉用牛刀、手无缚鸡之力等等。

关于鸡的俗语更多,如铁公鸡、鸡蛋里挑骨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拿着鸡毛当令箭,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偷鸡不成蚀把米......可见,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鸡给我们带来祥瑞,带来欢乐和幸福,古人赞美鸡的诗歌不胜枚举。《诗经》中《君子于役》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鸡栖于桀,日之夕矣”之句,描述了夕阳西下,鸡归于院中窝棚或栖在小木桩上的景象。

唐末文学家徐寅历数了鸡的美德,赞曰:

名参十二属,花入羽毛深。

守信催朝日,能鸣送晓阴。

峨冠装瑞璧,利爪削黄金。

徒有稻粱感,何由报德音。

是说鸡是十二属相之一,有着一身漂亮的羽毛,它守信报晓,驱走黑夜,唤来光明;土里刨食,自食其力。它取食五谷杂粮、虫蚁草籽,是来报答天地之恩德的啊!

唐代大诗人杜甫对家鸡似乎别有情愫,他写有两首关于鸡的诗,其一为:

纪德名标五,初鸣度必三。

殊方听有异,失次晓无惭。

问俗人情似,充庖尔辈堪。

气交亭育际,巫峡漏司南。

鸡有五德:首戴冠,文也;足搏距,武也;敌敢斗,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信也。人们往往因其偶有误时失责,而杀之入庖厨,可悲可叹!其二名曰《缚鸡行》:

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

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

虫鸡于人何厚薄,我斥奴人解其缚。

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这是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时而作,他看到家中仆人正在捆鸡,要拿到集市上售卖。一问才知,原来是因怕鸡吃掉小虫,有伤生灵。诗人仔细思量:鸡卖出去要遭受宰杀的厄运,放了鸡,虫蚁这些小生灵又要遭受灾难,反复想来,实在没有万全之策。此诗有道家思想,似乎又有禅宗佛意。

金鸡报晓,旭日东升。雄鸡司晨是最为显著的特点,它是太阳的传令官,是光明的使者。《诗经·郑风·风雨》中云: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是说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鸡啼叫不止。引申为在风雨飘摇、动乱黑暗的年代,有正义感的君子坚持操守,勇敢地为理想而斗争。晚唐诗人崔道融写有一首《鸡》,诗曰:

买得晨鸡共鸡语,常时不用等闲鸣。

深山月黑风雨夜,欲近晓天啼一声。

该诗以“人鸡共语”的写法,赞美了雄鸡在深山月黑、风雨交加之夜,于晦明难辨之时,雄赳赳、气昂昂,啼唱报晓,给人们带来一片光明。

明太祖朱元璋的咏鸡诗更是霸气。相传他登基那天,突然听到一声嘹亮的鸡鸣,以为祥瑞,喜不自禁,诗兴大发,当即以《咏鸡鸣》为题赋诗。

诗的第一句:“鸡叫一声撅一撅”,阶前众臣听了,都觉得出语太俗,但一个个都不敢笑出声来,只好忍着往下听。只听得第二句:“鸡叫两声撅两撅”,有的大臣已实在忍不住了,忙扭过脸去掩口偷笑。这一切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但他并在意,接着念出后面两句:“三声唤出扶桑日,扫退残星与晓月”。众大臣听后,直惊得瞠目结舌,暗自叫好,再也不敢小觑这位出身贫寒的皇帝了。

明代中叶的江南才子唐寅,字伯虎,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他博学多才,吟诗作曲,能书善画。其爱鸡更甚,画鸡题鸡,乐在其中。他题了三首《咏鸡诗》,其一为:

武距文冠五色翎,一声啼散满天星。

铜壶玉漏金门下,多少王侯勒马听。

其二为: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其三是:

血染冠头锦做翎,昂昂气象羽毛新。

大明门外朝天客,立马先听第一声。

他写了五彩鸡、白公鸡、红公鸡,每一首都浅白易懂,形象鲜明,呼之欲出,令人看后不由浮想出雄鸡一声昂然长啼,一轮朝日喷薄而出,满世界光芒万丈的景象。

大鸡小鸡、公鸡母鸡三三两两,在村庄的农家小院、打谷场上,草垛旁、溪水旁蹒跚漫步,在皑皑雪野上留下一行行浅浅的竹叶似的脚印。小鸡唧唧鸣叫,公鸡昂昂报晓,刚下了蛋的母鸡咯咯哒、咯咯哒欢叫而出.......这是一幅祥和宁静、温馨动人的家园图画。

古人的笔下,不乏这样的情景。东晋的陶渊明《归园田居》有句: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有袅袅炊烟、有深巷狗吠、有树上鸡鸣,这才是幽居的家园啊!中唐的温庭筠踽踽独行在异乡的路上,思念起故园的茅草房、板桥路以及朦胧晓月里的鸡鸣,吟道: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

晚唐的王驾弃官归隐鹅湖山下,他写有一首《社日》:

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诗人认为庄稼长势喜人,家家户户猪满圈、鸡成群,才是家园富庶兴旺的象征,才使得乡亲们酒不醉人人自醉。

前两年,有个网络流行语:“大吉大利,晚上吃鸡。”俗语亦云:“有酒有菜,不算慢待;有鸡有鸭,更是顶呱呱!”《论语·微子篇》有句:“杀鸡为黍而食之。”

在古代乃至现代,吃鸡是吉祥的象征,也是尊贵的礼遇,所以古人常在诗里大秀吃鸡的美妙。大唐豪放派诗仙李白42岁时,忽接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兴高采烈,受宠忘形,这样的大喜事自然要吃鸡喝酒,于是写了一首《南陵别儿童入京》的告别诗: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从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中,不难看出诗人掩饰不住的喜悦之情。

受邀吃鸡,更是惬意之事。盛唐的孟浩然在其名作《过故人庄》诗中,首句就点出“吃鸡”来: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如果没有肥鸡可食,恐怕他就不会“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了吧。北宋大吃货苏轼更爱吃鸡,他被贬黄州期间,厨艺爆棚,发明了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炸鸡“杏花鸡”。此外,还有“东坡四珍”之一的“五关鸡”。晚年,在雷州任上即使生病了,也嘴馋啃鸡骨,“呻吟殊未已,更把鸡骨灼。”他在《次韵徐积》中吟道:

杀鸡未肯邀季路,裹饭先须问子来。

大苏心心念念都是“吃鸡”。南宋的陆游也是吃货,陆游对食材的要求颇高:

啄黍黄鸡嫩,迎霜紫蟹新。

他吃鸡要吃嫩黄鸡,螃蟹是起霜时的好。陆游在那首脍炙人口的《游山西村》里念叨: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也就不足为怪了。

老家乡亲杀鸡之前,常常念叨一句口诀:“小鸡小鸡你别怪,你是人间一盘菜!”无独有偶,清代文人袁枚写了首《鸡》,诗中也假惺惺地为鸡念“悼词”: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

把鸡追养得肥美,杀掉烹食,还要欲盖弥彰,不让天下的鸡们知道,真够狡猾阴险的啊!

鸡于人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吃它产下的香喷喷的蛋,品它醇美美的肉,更闻听雄鸡嘹亮的啼唱。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唐·李贺《致酒行》

一声鸡唱千门晓,谁是高眠无事人。

——宋·彭思永《诗一首》

雄鸡司晨,向我们昭示着时光之宝贵;鸡鸣而起,体现着人们的勤奋精神。

我们要闻鸡起舞,登高望远,发愤图强,不断谱写事业兴旺的新篇章!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麻黄代表什么生肖3

第35 讲痞证及其类证

大家好,我们上课。

上次课主要讲了半夏泻心汤证。

半夏泻心汤证,是胃气虚,又受痰邪的干扰,然后使中焦斡旋失司,气机壅滞于中焦,而见到了心下痞这样的主证。同时又有胃热气逆的呕吐,又有脾寒气陷的下利,治疗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和中降逆,消痞。

半夏泻心汤这张方子,由七个药所组成,在组方上很有特色,它既有辛开、苦降、甘调并用,也有黄芩、黄连来清上热,干姜、甘草来温下寒,半夏化痰而降逆止呕,还有人参、甘草、大枣来调和中州,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方子。今天我们在临床上广泛的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的胃肠炎。

这张方子属于和解剂之一,所以张仲景要求煮后去滓再煎。那么煮后去滓再煎,到底它有什么样的科学意义和价值?现在在临床上还研究得不够,因为没有更多的人去对照,比方说,这组病人,我是用煮后去滓再煎的方法来服药,那组病人,我是用一般的煮服方法来服药,然后进行对照。由于这个对照组的设计和临床操作起来比较难,因为它疾病的轻和重不同,所以就难以统计。

但是有人就柴胡汤中的柴胡作了试验观察,小柴胡汤是要求煮后去滓再煎的,小柴胡汤中的柴胡,具有解热作用的主要是柴胡皂甙。柴胡皂甙具有A、B、C、D 四种皂甙,其中有两种解热作用好,有两种解热作用差。这种含量哪个多,哪个少,是可以在药液中测定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在煮了一遍后,把药渣滓去掉,测定一下它具有解热作用的柴胡皂甙的含量;然后把药汤加热浓缩以后,再去测定具有解热作用的柴胡皂甙的含量,发现解热作用差的那两种柴胡皂甙,就转化成了解热作用好的那两种柴胡皂甙,也就是说煮后去滓再煎,对小柴胡汤中的柴胡来说,可以提高它的解热作用。

这仅仅是实验研究证实了煮后去滓再煎的一个侧面,一个药物中的几种成分,说明它是有依据的,有科学道理的。

所以我们今天在临床上,如果病人的条件许可的话,对和解剂采取传统的煮后去滓再煎的话,可能对疗效有所帮助。

我们说,在伤寒论中,煮、渍、煎、熬、烊,烊化的烊,阿胶不是烊化吗,他用的都很严格,尤其是煮和煎,用的很严格。但是在《金匮要略》里,用的就不严格了,加上药,加上水,该用煮字的时候,结果有多处他改成了煎字。这是怎么回事?

因为到了晋朝以后,煮和煎的含义就逐渐混淆起来了。在《金匮要略》把煮改成煎字,这绝不是张仲景的本来面貌,那一定是晋朝的人在抄书的时候,觉得煮和煎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就把许多煮字换成了煎字。

所以我们在读《金匮要略》的时候,就不能对所有的《金匮要略》中的煎字,按照西汉杨雄《方言》中的“凡有汁而干谓之煎”这样来解释。

这是我提醒大家要注意的。

所以一本书的语言特色,不仅提示了作者是什么地方的人,具有地方特色,也提示了这本书是什么时代的人抄写,或什么时代的人整理的。

因为语言也有它的时代特色。

我们接着往下讲,看生姜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就是黑板上我所列的心下痞证的第四个,水气痞。

原文157 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这个病原来是个外感病,用过汗法之后,表证已经解除了,但是可能是汗法不太得当,伤了里气,伤了胃气,结果就导致了胃中不和。所以首先有胃气虚这样一个问题,再加上原文说“胁下有水气”,这实际是提示了有水邪的干扰。

胃气虚就容易导致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胁下有水气”提示了有水邪的干扰,再加上胃气虚,于是乎就出现了心下痞硬这样的主证。这个硬也是一个自觉症状,不是医生按着硬。因为仲景有几处说“心下痞,按之软”,“按之心下软,但气痞耳”,几次这样提,所以这个硬不是医生按着硬,而是病人自己觉得这个堵得太严重了,心下堵塞太严重了,这是个自觉症状。

上面的胃热气逆,它的表现是什么?干噫食臭。噫这个字,在古代汉语里有两个读音,如果做叹词读的话,应当读yi,我们读《蜀道难》的时候,“噫吁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个噫就是这个字,这是作叹词的时候。如果作“饱食之息”的话,《说文解字》怎么解释它呢?饱食之息,就是吃饱饭了,特别是你喝了饮料,含有碳酸这种饮料,喝完了“咕噜”打个嗝,这个就叫噫(ai4),因此,“噫”同嗳气的“嗳”。

所以在这里我们不应当读“干(yi)食臭”,而应当读“干(ai)食臭”。

这个字有两个读音,在这里应当读干(ai)食臭。食臭的臭当什么讲呢?

臭本身当气味来讲。

实际上气味芳香的在古代也叫臭,古人有句话,叫“其臭如兰”,说芳香的味道象兰花一样。如果这个气味是秽浊的,也叫臭,那就是臭味了。在现代汉语里,遇到这个字,只是臭味而没有香味的意思。那么在这里的干噫食臭是指的什么呢?有两种情况,打嗝有饮食的气味,饮食味。比方说早晨说的油饼,到了中午打了个嗝,结果还是早晨油饼的味道,中午吃饭之前打个嗝,结果还是油饼的味道,你说他消化得好吗?

消化不好。晚上吃的猪肉大葱的包子,或者鸡蛋韭菜的饺子,第二天睡醒了打个嗝,怎么还是晚上的包子味啊?怎么还是晚上的饺子味啊?你说他消化好吗?所以,遇到这样的病人,可以写干噫食臭,就是饮食味。

还有一种情况,是饮食的馊腐味,打一个嗝,那种过度发酵的,发酸发臭的味道,这当然更是消化不好的临床表现了。所以在临床上这两种情况我们都可以把它看作干噫食臭的表现。这是胃热气逆的表现。

下面的症状,脾寒气陷,又兼水邪,所以他就出现了肠鸣,下利,原文怎么说的呢:“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这个腹中雷鸣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可是那个肠鸣音亢进的人,肚子咕噜咕噜响,真有点隐隐约约象远处雷声的飘来。

有一次我在门诊看一个病人,他坐在那儿,我就隐隐约约听到雷声从什么地方飘来,我从窗户上一看,朗朗乾坤,我说哪儿打雷的,那个病人笑了,说“大夫,不是打雷,是我的肚子。”所以最初学《伤寒论》的时候,我觉得《伤寒论》的症状的描述,从来不夸张,我只是看到腹中雷鸣的时候,我觉得张仲景有点夸张。结果当遇到这上病人的时候,我才觉得,张仲景确实是听到肠鸣音的亢进,就象隐隐的雷声一样,所以这个肠鸣音,不是声音大得象雷声,而是咕隆隆象雷声。这是脾寒气陷,又兼有水邪浸渍胃肠的表现。

这个胁下有水气,是个病机的术语,当然,你也可以把肠鸣音亢进,看成是肠道有一些水液。既然是有水,在临床会应当见到小便少,或者轻度的水肿。后世医家就给它补充说,生姜泻心汤的适应证,可以见到小便少,可以见到轻度水肿,这正是有水气的表现,正因为如此,我们把它叫做水气痞。痰气痞是由于有痰邪又有气机壅滞所致的痞,水气痞是指由于有水邪又有气机的壅滞所导致的痞,治疗用生姜泻心汤,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生姜泻心汤的药物组成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把干姜由三两变成一两,干姜的量减少了,而另外又加了生姜四两。用生姜干什么?化饮消水。

后世有个五皮饮,其中就有生姜皮,但是在张仲景那个时候,生姜就有消饮化水的作用,并没有把皮和姜分开。我们今天又返本归真回到了张仲景的时代,生姜也不再分皮了,所以我们要消饮化水开生姜就行了,药房没有生姜皮。

生姜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在病机上,在主证上非常相似,只不过它兼有水气,而且在临床辨证上我们可以见到舌胖、舌苔水滑、小便少、水肿这些兼有水邪的征兆,所以有时候在用生姜泻心汤的时候,光靠生姜来消水邪是不够的,常常要加茯苓。

下面我们看158 条,甘草泻心汤证。“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这个证候,是胃气虚,又有客热上扰。所谓客热,是外来的热邪,由于这两个因素,胃气虚,客热上扰,导致了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出现的主证是“心下痞硬而满”。中焦气机壅滞以后,上面出现了什么情况呢?胃热气逆,本来已经形成了,再加上客热上扰,所以就出现了干呕心烦。干呕是胃热上逆,心烦是客热上扰,不得安。既有呕吐又有心烦他能够安宁吗?干呕心烦不得安,这是上面的症状。

下面的症状对于甘草泻心汤的适应证来说,脾虚最重,脾寒气陷,因此就出现了“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腹中雷鸣还是那个肠鸣音亢进,肠蠕动得太快,食物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就排出去了。

在《伤寒论》中,出现“谷不化”的,一个是我们现在讲的甘草泻心汤证,一个是我们今后要在少阴病篇中讲的,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白通汤证。少阴病出现下利清谷,完谷不化,那是因为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腐熟无权,那个病机我们以前说过。底下没有火,饭做不熟。

那个下利,也可能是一天一次。但是不管多长时间拉一次,都是饮食不能消化的,这是阳虚的表现。这里的下利谷不化,不是火不暖土,是粮食从消化道走的时间太短,走得太快,就象锅里放上米,放上水,在火上应该是半个小时把饭做熟,你只用了五分钟,你就想吃饭,米当然是生的。所以“下利日数十行”,拉得太快,肠蠕动太快,所以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因此我们对这种情况,不用益火培土的方法,而用健脾益气的方法。

医生见到有心下痞硬而满,用过下法之后还是这样,他就误认为有形之邪还没有排尽,所以就“复下之”,再用下法,结果导致了心下痞硬更加严重。仲景怎么解释呢,说“此非结热”,这个心下痞硬而满,不是热邪结在中焦,“但以胃中虚”,这仅仅是胃中虚,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胃气虚,“客气上逆”,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客热上扰,这仅仅是胃气虚,又加上客热上扰,“故使硬也”,这才使气机壅滞在中焦。由于气机凝结比较重,所以病人感觉到心下胀满堵塞,堵得很实在,但这不是一个实证,而只是无形气机的壅滞,“甘草泻心汤主之”,用甘草泻心汤来治疗。

甘草泻心汤以甘草为君,甘草是补气的,有和胃补中,消痞止利的作用。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由原来的半夏泻心汤中的三两增加一两,加到四两,来提高它补中气的作用。剩下的药和半夏泻心汤是一样的。

非常遗憾的是,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中这个方子没有人参。

可是在《金匮要略》的甘草泻心汤里,是有人参的,所以我们认为这是《宋版伤寒论》它所依据的那个本子,应当是把人参丢了。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林亿他们在校这一条的时候他就有一个注释,说这个应当有人参,原底本没有,所以我们也没有随便敢把它加进去。为什么应当有人参,因为在这三个方证中,本证是胃气最虚的,下利最重的,因此用人参,用甘草来补中气之虚。治疗这种下利,这是应当的。许多注家都这么认为。所以我们在临床上,用甘草泻心汤的时候,应该用人参。当然也有个别注家说,这是张仲景的一方二法。什么叫一方二法呢?都是甘草泻心汤,如果客热上扰明显的就不要用人参了,这就是例子,有明显的客热上扰。如果客热上扰不太明显的就要用人参补气。这是后世有些人认为。

其实这个想法我并不太赞成。为什么?汉代的人参所用的人参不是我们今天的东北长白山的人参,更不是高丽参。那个时候,东北这个地区,还不属于汉代所管,张仲景不可能用进口的人参。张仲景用的是什么人参呢?用的是上党地区的五加科的一种植物。上党地区就是今天的长治了,山西晋东南地区,在汉代,晋东南地区有五加科的人参,也有桔梗科的党参,人参和党参不是一个科属的。五加科的人参和今天长白山的人参作用有什么不同呢?上党地区的五加科的人参作用介乎于现在的人参和西洋参之间,既有比较好的补气的作用,也有较好的补津液的作用。所以在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中,热那么盛,热盛耗津,热盛耗气,出现了大烦渴不解,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口渴那么厉害,热那么盛,它仍然要用人参,它绝不是我们今天的东北的人参。要是东北的人参它还不助热啊?所以他用的是上党地区的属于五加科的那个品种。这个品种它的功效我刚刚说过,它介于人参和西洋参之间,既有补气的作用,又有很好的养阴生津的效果。非常遗憾的是,上党人参已经绝种了。

在四五十年前,有个老药工还曾经在长治的某个山上的某个洞前见到过两颗。当地的老药工,我曾经访问过,他说我们过去的时候,把这个党参和人参挖下来,经过炮制,你从表面看这个根的话有时候不容易区别。我们怎么去鉴别呢,就找两个年龄相同,体质差不多的小伙子,比方说,这是一种参,那是一种参,哪个是党参,哪个是人参,分不清楚的话,就让这两个体质差不多的小伙子,一人从这个地方拿根参含上,另一个从那个地方拿根参含上,然后这两个小伙子去长跑,长跑一万米或五千米,跑完之后,哪个小伙子口不渴,心不跳,不疲劳的,那他含的就是上党人参。哪个小伙子又累又渴、口干舌燥的,他含的就是上党的党参。说明上党的人参,有很好的益气生津的效果。这当然是一种传说的故事,实际上从外观上就很容易鉴别。

非常可惜,这个品种现在没有了。我们根据这一结论,连白虎加人参汤中,那么重的热还要用人参,仲景怕它助热吗?不怕它助热。所以对于甘草泻心汤适应证来说,中虚最严重,下利最严重,应当用人参。

当然我们今天要用的话,要根据情况,可以不必用真正的东北的人参,可以用党参来补中气之虚。这是我们讲的胃虚客热上扰痞。

下面我们看心下痞证的第六个,胃虚痰阻痞。胃虚痰阻痞,我们的讲义上放到了后面,打开讲义的第86 页,看原文161 条,旋覆代赭汤证。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这是胃气虚又加上痰浊阻滞,结果导致了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出现了心下痞硬这样一个主证。

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个证候只有胃气上逆。它的表现是什么?

“噫气不除”,噫气的噫,我们刚才说了,就是说气从胃里头往上噫,这个噫字就是嗳字,气从胃里头往上跑,这叫噫气。噫气不除是什么意思?

一个是说噫气频作,久不缓解,噫气频繁发作,很长时间不能缓解,这是噫气不除的一个意思。噫气不除的第二个意思是,心下痞硬不因噫气而缓解。如果说是一个单纯的气机的壅滞,常常噫气之后,心下痞这个症状暂时可以得到缓解。所以不少病人就说,大夫,我这个胃胀,有时候肚子胀,可是胃胀的时候打个嗝,胃胀就缓解一些。肚子胀的时候,有时候排点气,肚子胀就缓解一些。这是无形气机的壅滞。现在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揭示了它不是单纯的气机的壅滞。单纯的气机壅滞,心下痞硬这个症状,因为噫气可以暂时缓解,可是现在噫气不除,说明它不是一个单独的无形气机的壅滞,而且已经有了有形的痰浊邪气的阻滞,所以光打个嗝,排点气不管用。这就是噫气不除的两个意思,一个是噫气频繁发作,一个是心下痞硬这个症状,不因噫气而缓解。揭示它不是一个单独的气机的壅滞,而且已经有了有形痰浊的阻滞,打个嗝儿是不管用的。既然是胃虚痰阻造成的心下痞,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它没有脾寒气陷的下利,下面这段没有。这是和我们前面讲的,三个泻心汤适应证不一样的地方,半夏泻心、生姜泻心、甘草泻心的适应证都有下利,旋覆代赭汤的适应证没有下利。治疗的方法,和胃降逆,化痰下气。方子用了旋覆花、代赭石,这两个药化痰镇逆,配合起来用化痰镇逆消痞,对噫气不除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半夏和生姜更是化痰燥湿降逆和胃的。

当然它既然有胃虚的话,人参,甘草,大枣这三个药仍然是必须要用的。

我们这里特别谈谈旋覆花、代赭石。在《伤寒论》中,旋覆花用了三两,代赭石用了一两,这是三次治疗量,“去渣,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这是三次治疗量。因此一次治疗量,旋覆花用了15 克,代赭石只用了5 克。旋覆花很轻,15 克可能是一大团,代赭石很重,5 克可能就是这么一点点,这和我们今天通常情况下,用药的方法不一样。

为什么在《伤寒论》中,代赭石的量比旋覆花的量要轻?这是因为它所治疗的是胃虚,痰阻胃脘,代赭石不能重用,重用会伤胃气。代赭石还可以入肝,镇用还可直抵下焦,镇肝气之逆,要想作用于胃的话,用量就不能用太多,这是代赭石。在用量上如果是治疗噫气不除的话,我们应当注意,旋覆花量重,代赭石量轻,只治疗噫气不除。可是后世经常用旋覆代赭汤治疗呃逆不止。

呃逆和噫气是一回事吗?它们不是一回事。呃逆是指的膈肌痉挛,在《伤寒论》中呃逆叫做“哕(yǔe)”,以后遇到这个字我还会说。这个哕(yǔe)字在宋朝以前是指的呃逆,在宋朝以后的中医书上,哕(yǔe)

是指的干呕。宋朝以后,它的含义就发生了变化,是指的干呕。

旋覆代赭汤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经常用于治疗呃逆不止,也就是指的膈肌痉挛不止。膈肌痉挛它不单纯是一个胃气的上逆,有的病人涉及到了肝气的上逆,有的病人涉及到的是膈气的上逆。我们用旋覆代赭汤来治疗这种肝气上逆、膈气上逆、胃气上逆导致的呃逆不止,也有很好的疗效,这是旋覆代赭汤在临床上的扩大应用。

治疗呃逆不止的时候,正因为常常兼有肝气和膈气的上逆,所以我们代赭石可以多用,比方说,旋覆花用10 克的话,代赭石可以用20 克,可以用30 克。旋覆花用15 克的话,代赭石可以用30 克,40 克等等,就看这个人的体质。所以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经常看到大夫们开方,代赭石用的量是30 克,旋覆花用10 克。它治疗的是什么呢?不是噫气不除,而是呃逆不止。这是我提醒大家的,关于代赭石用量的问题。

旋覆花这个药,它的小毛毛非常细微,非常纤细,煮在药罐子里头,如果过虑不干净的话,容易混在药汤里,一喝沾在喉壁上,刺激咽喉壁,使咽喉发痒诱发咳嗽。所以我们要求布包煎,布包起来煎。可是布包起来在煮药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旋覆花总是浮在药面上了,因为它比较轻啊,所以就感觉到它的有效成份,不能很好地被提取出来。

施今墨老先生在世的时候,他主张什么呢?他主张旋覆花和代赭石同包煎。代赭石不用先煎,旋覆花和代赭石同包煎,这样就解决了什么问题呢?解决了旋覆花用布包起来,不至于使绒毛和药液混合在一起;也解决了更好地提取旋覆花中的有效成份的问题。因为代赭石比较重啊,把旋覆花压在药液下来。

施老先生的这种煎药方法,我觉得应该提倡,旋覆花和代赭石同包煎。可是我们现在药房的师傅不习惯这样做,如果把旋覆花和代赭石同包煎的话,他会把方子给你打回来,说你把这个布包煎写成同包煎了吧?

你还得给他作解释。因为我就遇到过这种事情。

旋覆代赭汤是治疗噫气不除,呃逆不除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子,所以这一条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上述我们把6 个治疗心下痞的方证都谈完了。我想我们之所以这样来命名,后世注家对这六个方证的命名,并不都是一样的。我这样的命名,我已经作了解释,只是供大家参考。

所谓“热痞”是无形热邪留扰中焦,造成中焦斡旋失司的心下痞;所谓“热痞兼阳虚”是中焦有热痞,又兼有肾阳不足,表阳不固的“恶寒汗出”;所谓“痰气痞”是胃气虚又夹有痰邪,治疗用半夏泻心汤;所谓“水气痞”是胃气虚,斡旋失司,又兼有水邪的干扰,所以我们把它叫做水气痞;所谓“胃虚客热上扰痞”那就是甘草泻心汤证,它胃虚比较严重,下利比较严重。实际上我们这里所说的胃虚,就是指的中虚,中气虚,下利比较严重,又伴有外来的客热上扰,所以上面有“心烦,干呕不得眠”,下面有“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所谓“胃虚痰阻痞”,和上面的5 个泻心汤证都不一样,尤其是和半夏泻心、生姜泻心、甘草泻心这三个泻心汤证不一样。它主要是胃气上逆的噫气不除,而没有脾气下陷的下利不止,以此来作区别。

我们的讲义或者说是《伤寒论》,在谈完心下痞证之后,就必然要和某些相类似的证候鉴别。大家想想,这三个泻心汤证都有下利,那就需要和有下利的方证相鉴别。所以我们现在看159 条,讲义的85 页,“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肠泻心汤巳。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当我们读到这一条原文的时候,会有人说,张仲景怎么辨证不准确,一会儿用泻心汤,一会儿用理中汤,一会儿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一看不行,再去利小便。

所以过去就有人写文章,说仲景辨证水平不高,他常常以药试人,因此他书中所说的误治太多了。你看一个下利的症状,他就辨不准确,试了四个方子,最后还不知道效果,他就举的这一条。

实际上这一条我们不应当把它看成是以药试人,应当把它看成是论述治利四法,他把治疗下利的四种方法,四个方子都罗列在这里,让你进行鉴别,让你进行比较,以便你在临床上不要发生错误。

这治利四法分别指的是泻心汤类,燮(念xie)理升降法。泻心汤类是指的半夏泻心,生姜泻心,甘草泻心这三个方子,它就有调理升降的作用。上面胃气上逆的呕吐、干噫食臭、噫气,下面有肠鸣下利,这不是升降失调吗?用泻心汤就可以燮理升降,燮理就是调理的意思。

第二个理中汤类。为什么说类呢?包括理中汤,包括理中汤加附子,甚至可以包括四逆汤,这叫温中补虚法。这种方法适用于什么样的下利呢?适用于脾阳虚,或者脾肾两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寒湿下注的下利。

第三种方法,赤石脂禹余粮汤,它叫涩肠固脱法。涩肠固脱法适用于治疗什么样的下利呢?适用于治疗下利滑脱,关门不固的下利。有的人下利,拉肚子,在床上坐着,在凳子上坐着,怎么觉得裤子里头湿乎乎,粘乎乎的,一看已经拉了,没有感觉。这就叫下利滑脱,关门不固,所以只好用涩法。赤石脂,禹余粮这两个药,都是高岭土,高岭土也就是陶土,我们做陶器的那个土,它们是涩肠的,固脱的,有涩肠固脱的作用。如果把赤石脂、禹余粮的药粉直接冲服的话,它在肠道对粘膜形成一个被复作用,被复胃肠粘膜,在肠粘膜、胃粘膜上形成一层保护层,对肠粘膜的溃疡,胃粘膜的溃疡都有一种保护作用。它还有一种吸附作用,吸附肠道的毒素,吸附肠道的水液,所以对这种纯虚无邪、下利滑脱的证候,有很好的涩肠固脱的效果。

关于涩法,我们在少阴病篇还会提到一个桃花汤证,到时候我们还会和赤石脂禹余粮汤来联系。

最后一个方法,叫利小便实大便法。这属于水走后阴,大便稀溏,不能制止,所以我们就用利小便的方法使水走前阴,然后使大便逐渐干燥,这就叫利小便以实大便的方法。我们这一条讲的是治利四法,那么利尿用什么药呢?其实在《伤寒论》中,在后面劳复病篇就提供到一个方了,用五苓散,通过利尿的方式来治疗下利。

好,时间到了。我们今天的课就到这里。

1、黄帝内经经典段落及名句

2、中医病因病机病症名句集锦

3、中医经典名句整理

4、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70讲视频大全

5、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6、中医经典——伤寒病六经辨证方法

7、中医经典——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

8、中医经典——辨经络病证方法

9、《伤寒论》图解大全

10、中医经典——汤液经法—十二神方

11、中医经典——十大名方彩图速记

12、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背诵部分节选

13、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1讲 书作者简介

14、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2讲 成书背景和流传

15、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3讲 书的内容和贡献

16、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讲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

17、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6讲 太阳病概说

18、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7讲 太阳病提纲

19、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8讲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20、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9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21、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0讲 太阳中风证治

22、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1讲 桂枝汤的适应症

23、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2讲 桂枝汤的禁忌症、加减应用(1)

24、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3讲 桂枝汤加减应用(2)

25、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4讲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症

26、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5讲 麻黄汤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7、《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

28、中医经典——《笔花医镜》用药论

29、伤寒论六经病机辨证方剂

30、中医经典——医学三字经

31、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70讲视频大全

32、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6讲 伤寒兼证(1)

33、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7讲 伤寒兼证(2)

34、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8讲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35、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9讲 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

36、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0讲-1太阳蓄水证2

37、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0讲-2太阳蓄水证3

38、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1讲 太阳蓄血证(1)

37、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2讲太阳蓄/血证、太阳变/证及其治则

38、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3讲 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

39、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4讲 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

40、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5讲 心阳虚证

41、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6讲水气病

42、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7讲 脾虚症

43、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8讲 肾阳虚证

44、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9讲 阴阳两虚证

45、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0讲 结胸证

46、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1讲 结胸证(2)

47、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2讲 结胸证(3)

注意:中药处方需在执业医师下使用。

本头条发布的版权属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存在不当,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了解更多中医经典健康资讯,

敬请关注本人的头条号——老中医周攻谋(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与医生成朋友,多个健康顾问,健康一生。

<< 上一篇

喧代表什么生肖

下一篇 >>

笑 代表的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