沆代表什么生肖

我记忆中鲁南民俗“二月二,龙抬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用户86310115116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沆代表什么生肖1

我出生在鲁南一个偏远的农村,儿时的农村很多风俗民情至今印在脑海里。记得每年二月初二这天,村里的人起得很早,基本不用雄鸡报晓,家家户户就早早地起来打扫完庭院,开始围仓龙、炒料豆。

二月二围仓龙,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北方地区的村落里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此俗在唐宋时代就有,陆游诗云“处处遥闻打囤声”就是一个佐证。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同一个民俗事项,在不同地方有不同叫法,有的叫打囤、打灰囤、画仓、填仓、打露囤等。虽然叫法不同,但基本做法相同,就是用锅底烧火用的草木灰在院落中央或大门前画圆圈,有的边画边念叨“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希望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画完了圈还要在“仓龙”的龙首挖一个小坑,把五谷杂粮放在坑内,几天后看什么种子先发芽,就说明今年什么作物能够喜获丰收。

“二月二”天刚刚蒙蒙亮,我就早早的起床,就看见父亲围仓龙和母亲炒“料豆”。二月二这天,父亲早早地起来打扫完院落后,就到做饭的灶膛里端一铁锨草木灰开始在院落里围仓龙。只见他平端起铁锨,伸直胳膊站在仓中心,然后,慢慢转动着身子,人走手摇,随着步伐的移动,草木灰不断撒落在院落里,很快就在地上画出一个以圆点为中心的放射性圆来。我站在他身后,一边听父亲说着“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一边跟着父亲撒下的草木灰痕迹走,当铁锨里的草木灰用完后,又从灶膛里铲一些草木灰再围,直到围满院落才停下来。一般根据院落面积的大小来决定要围的圈数,少则三五圈,多则九圈,围单不围双。这些圆圈寓为粮囤或粮仓。围好仓龙后,在最小的圆起始处,挖一个小坑,放上五谷杂粮埋好。怕刨食的鸡给偷了嘴,就再在小坑上面放一块砖头盖上,这样便大功告成了。此时,远远望去,泛黄的泥地上,一个个青白灰的放射圆图案,像古陶上的绳纹,拙朴规整。

二月二的前一天,母亲就将炒料豆的黄豆和花生挑好洗净,以备二月二早上炒“料豆”用。我们这里炒的“料豆”最早只用大豆,后来也加入了花生,有咸甜之分。咸料豆首先把黄豆或花生用盐汁渍泡后,用慢火炒,一般炒到豆粒发出爆响,豆皮炸出裂纹便可;也有的为了省事,在炒好的“料豆”上撒点盐。甜料豆是把黄豆或花生渍泡在糖水中,然后再炒,有的则在豆粒将要熟时,直接往上加糖,我们家制作的方法就是后者。“料豆”在我们这里又称“蝎子爪”。至于为什么这一天要吃“蝎子爪”,只记得母亲那时告诉我,吃了蝎子爪会一年不挨蝎子蜇……

现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很多农村还有“围仓龙、吃料豆”的习俗。流逝的是时间,流不走的是代代相传、岁岁相袭的时令风俗。虽然许多节日已失去了存在的现实基础,但却以一种象征的意义在人们心中扎根,作为一种信仰的民俗行为得以传承。正是这样,在流动不息的时光链上,传统的农本意识如牢固的金丝线,串起了乡村陌里的时令风俗。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大人理发,叫“剃龙头”,希望带来好运。

  此外,春龙节还有引水入宅的活动。清人所著《宛署杂民》中记载:“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这就是指在节日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

  “当天,大人孩子都要早早起床,小孩儿睁开眼后,要在枕头上磕三个头,同时说三遍‘二月二,龙抬头’。之后孩子们要赶在出太阳之前拿课本念书、写字,寓意‘独占鳌头’。”刘一达说,这些民俗都包含着十分美好的寓意【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明代已见此俗。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鲁南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这一天,其它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至于剪头发,则是因为正月内剪头不吉利,而一个月不理发又很难受,故大家都在正月过完后的二月初纷纷理发。农历二月二,俗称青龙节,又称“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很流行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也是“过年”的尾声,过完二月二,也预示着过去的一年渐渐远去,要开始新一年的耕作和收获。今年的公历2月27日又到了农历的二月二,我不禁又想起那些有关龙的习俗来。

二月二,龙抬头。在我们鲁南的农村里,龙不但是掌司旱涝雨水的神物,还管控着逢凶化吉、房屋牢固、粮仓丰满之类的事情,这大概就是龙生九子,各司其责的缘故吧。所以婚嫁时张贴“青龙见喜”,天旱时设坛求雨,盖房子时木梁上贴“蟠龙盘卧”,过年时粮缸上张贴“苍龙引进”,二月二圈龙围囤,还有许多的禁忌习俗、吃食、谚语等,都是祖辈流传已久的习俗了。

1.青龙见喜

在我们这里,闺女出嫁,会有专人用提包提了“青龙贴”,也就是写了“青龙见喜”的红纸联,走在花轿、送亲队伍的最前面,见到水井、石碾或石桥,都要停下贴一张。娶亲的人家,早一、两天就已在大、小屋门的门墩上,贴上了四四方方的红双喜,同时还要在大门两旁斜着贴一副“青龙见喜”联。不论嫁女或娶亲,迎亲、送亲、忙人和家人、亲友,有和新郎或新娘属相犯冲的,也会用别针在衣服的肩膀处别上“青龙贴”。

这些习俗的由来,据说是跟乾隆皇帝有关的。当年乾隆爷微服私访来到了奚仲故里千山脚下,路遇吹吹打打迎亲的队伍,乾隆爷掐指一算是五鬼之日不宜娶嫁。他想问个究竟,就随着迎亲的队伍来到新郎家门口,站在门旁斜身探头向里张望。新娘下轿正要和新郎拜堂之时,乾隆爷大声喝道:是谁给择的日子结婚呀?一时鸦雀无声。片刻,一位老道来到门外给乾隆爷躬身一礼说,今日五鬼不宜嫁娶,虽是凶时,但有青龙把门,自然就逢吉化凶、遇难呈祥,老先生请用喜酒吧。从此,就流传起婚嫁时各种贴青龙贴的习俗来。

2.拜龙求雨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牧生产为主的国度,雨水是农牧生产的命脉,影响到粮食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库的收入与王朝的稳定。所以,求雨受到了历代朝廷的重视,从皇帝到知县,每遇天旱,都要设坛祭祀。

而在民间,农民普遍认为,天旱是因为得罪了龙王爷,为求得龙王爷开恩,赐雨人间,就举行一系列形式各异的祭祀、祈祷仪式来求雨。人们为求风调雨顺,采用各种办法求助于神灵,有以牲畜供献的,有以人祷者,还有抬着神位神像游乡展示以娱神的。此外,还有专门用于惩罚旱魃的象征性表演;有求雨神的,有扎泥龙、草龙挥舞,也有在大门垂柳插技、还有的捕捉蛇、鱼、蛙等戏水动物作祈雨生物。

求雨习俗在中国北方的河南、山东、河北、山西、东北、西北都流行甚广,但尤其以山西为最。在山西晋中一带,习俗中有所谓“七女祈雨法”。天旱时,由村里挑选出七个聪明伶俐、品性兼优、家门兴旺的年轻少女进行求雨。村里所有人的愿望都由这七个少女向龙神表述。

由此可见,设坛求雨,全国各地都有,不过是仪式和程序的不同罢了。井是青龙,碾是白虎。 每遇大旱,我们这里都会有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让各家派了年青后生,在村头的石碾旁设了供桌,点了香火,老人们边唠唠叨叨地长跪祷告,边指派年青后生们从村里的老井里打了水,或远或近地挑来,一桶一桶地围着石碾浇。直到一柱香烬,碾盘涌水,碾道和村路上泥泞满地,祷告的人站起身,双手合十,对着南天一个长揖,念声:“龙王爷,雨来喽——”,整个仪式才算做完。有时就真的求来了雨,有时大概龙王爷太忙或是不待见,雨并没有下。老人们就会反思求雨时哪里没做好,或是有人暗地里一不留神说了些招惹龙王的话,只好思谋着另选日子再求雨了。

3.蟠龙盘梁

在我们鲁南地区的农村里,谁家盖新房,起了墙,上了梁,主家就要摆席设宴,请工匠师傅。同时木梁上要贴上“蟠龙盘卧”的红纸联,并燃香火放鞭炮,以示庆贺、安稳牢固、吉祥平安之意。如果少了这些仪式或程序,偶尔发生了梁倒屋塌,人死人伤的事件时,就会后悔或猜疑肯定是没有祭拜龙神的缘故了。

蟠龙是中国汉族民间传说中蛰伏在地而未升天的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蟠龙在人间整日地巡回在千山万岭之中,旱了就给人们降雨;看到木船触礁,船工被恶水吞没,就引来水鸟为行船引路;看到凶恶的野兽成群结队在山里横行,危害百姓,他就天天将这些野兽驱逐;看到流行的疾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就在大山上种下大片大片的药材……就这样,他不分昼夜地为人们忙碌着,为世世代代的人们造福。

在古代汉族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蟠龙被认为是古代龙图形发展到巅峰时期的正宗造型,甚至连盘绕角度和鳞爪造型都有严格的规范。我想,无论是古建筑上的蟠龙图案,还是我们这里盖房上梁时张贴的“蟠龙盘卧”大红贴,都是取其祥瑞之意吧。

4.苍龙引进

在我们鲁南一带的农村里,至今还有过年时在粮缸、粮囤上张贴写有“苍龙引进”红春联的习惯,据说这种习俗还有些来历呢!

很久以前,东部山区里有个大户人家的长工,被主人家的公子所陷害。这公子不务正业,偷了家里的粮食卖钱去赌博,被老爹发现后,硬说粮食是睡在柴房里的长工偷走的。主人家告到了县衙里,县官不分青红皂白判长工赔了主人家粮食,又打了五十大板。长工越想越窝囊,就在回家的路上跳了村头的大水坑。

第二年初春时,长工家十来岁的儿子因为家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母亲躺在病床上已经饿了一天多。过了晌午头,儿子拿了把小镢头,准备再去村头的水坑边,捞捞还有没有落下的芦苇根,白茅根,水芹菜头什么的,好回家给母亲熬了吃。

儿子在水坑边刨啊刨,能吃的草根早就被人挖完了,他费了半天劲就挖了一小把芦苇根,连饿带累的眼前直冒金花,他就地坐在了鲜土上,不禁又想起了早死的爹,眼里不自觉地掉起了泪。猛然间,他看到低沆处的水坑边,有个青色的东西正在动,“是青蛙?”不对啊,青蛙还没出蛰呢!他揉了揉眼睛,起身慢慢走过去,仔细一看,这是谁的帽子呀?再一看,这不是爹的帽子吗?只是爹那件藏青色的无檐破线帽子缝过很多补丁了,这一件却要新得多,可是帽子怎么会动呢?不管它了,儿子边想边拿了帽子回家去。儿子给母亲说了后,母亲虽然也觉得很奇怪,却也并没有多想,只是唉声叹气地掉起眼泪来,又交待儿子先把帽子放起来,等清明给爹上坟时拿到坟上给爹烧了去。

过了几天,来了个游走的和尚来化缘,一看长工家穷得揭不开锅,正要转身走,一抬眼看到了长工儿子那天随手扔在床头上的帽子来,不禁全身一激凌,双手合十念了几十遍“阿弥陀佛”。然后和尚把长工儿子喊出柴门外,从包袱里拿出了一联红纸和毛笔,在水盆里找水研了墨,凝神静气地写了“苍龙引进”四个字。随后又嘱咐长工的儿子,把那顶帽子放进早已空置了一年多的粮缸里,在晌午头上贴上这个写了“苍龙引进”的红纸联,并且以后每年过年都要贴。和尚交待完长工的儿子,又双手合十,低头朝南方念了声“阿弥陀佛”就走了。

长工的儿子给母亲说了后,照着和尚交待的一一做好了。第二天他掀开缸盖子,不禁大吃一惊,空了一年多的粮缸里,竟满满的一缸麦粒子。儿子盛了些麦子换了钱,不久就给母亲看好了病。之后,娘俩还是省吃俭用地过日子,不舍得浪费一粒粮。每年过年时都买了大红纸,早早地请人写了“苍龙引进”四个字,焚香磕头后贴上去。

娘俩平平安安地过了十多年,后来长工的儿子也娶了媳妇生了儿。有一年过年时,长工的儿子又去找人写“苍龙引进”联,写字的先生跟人说起长工儿子年年都写“苍龙引进”的事,正巧被那个大户人家的儿子听到了,他几次三更半夜里去偷看,就看出了长工家的门道来。于是有一天趁长工家里人都扛了农具下了地,就偷了那顶帽子回家去。

可谁知刚走到半道上,本来还响晴的天却突然间就阴云密布起来了,一个响雷又下起了瓢泼般的雨,不一会儿就已经遍地成河了。大户人家的儿子被水浪冲的一个趔趄没站住,扑通倒在了大水里,而那顶帽子也是越飘越远了。又几声响雷过后,忽然水流中激起了一个大旋窝,只一眨眼的功夫,大户人家的儿子和那顶帽子就都不见了。

后来,长工的儿子和娘发现缸里的帽子没有了,虽然觉得很蹊跷,却也知道是天意。好在每年种着自己家的几亩地,再也不会挨饿了。于是焚香磕头地谢了天,就安心踏地地种田过日子,只是每年过年时还是不忘请人写了“苍龙引进”贴上去。再后来,人们看长工家的日子一年年地好起来,也都学着过年时在粮缸粮囤上贴“苍龙引进”的红春联,这个习俗越传越广,并一直流传到现在。

5.圈龙围囤

民间有一俗语:“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二月二围仓囤,围的粮仓多,表示将来自己囤里的粮食也多。二月二的围仓,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各地的叫法各异,围仓也叫打囤、打灰囤、画仓、填仓、打露囤等。

每年的二月二,父亲都要用叉篓或火盆,到锅灶或烙煎饼的鏊子底下盛了草木灰。在头一天晚上或二月二这天黎明时分,用铁锨铲了草木灰,在院门、正屋及偏房的各个门口,边走边撒草木灰,画出些或圆或方、或曲或直的奇奇怪怪的神秘符号来,俗称“圈龙围囤”,大概是祈祷龙王保佑,来年丰收,粮仓粮囤都装满的意思吧。

围仓前,要先将堂屋当门和庭院打扫干净,然后用铁锨或用手把草木灰撒开,先从堂屋门口分别向东南和西南两个方向各撒出一条直线,接着再用三条或四条直线将那两条线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梯子的形状,随后,再用草木灰在堂屋当门撒出几个圆圈来。围仓的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这些圆就是粮囤或粮仓了。围好这些“粮仓”后,还要在“粮仓”的正中间撒上麦子、玉米、高梁或黄豆之类的五谷杂粮来。有的还会挖上一个坑,埋上些二分、五分的硬币来,第二天,也就是二月二的早上,一家人比着看谁起得早,谁扒出那个钱就归谁,也预示着这一年的好兆头。还有的故意把粮食撒到仓的外围些,据说是象征着当年的大丰收,粮食已经多得茓子和斗都盛不下了。倘若家里的鸡鸭禽类跑出来,啄食囤里的粮食或钱币,更寓意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吃饱、穿暖、有钱花的好兆头。围完了粮仓,还要围墙根,“围墙根,蝎子不蛰光腚妮”;围香台,“围香台,蝎子不蛰光屁股墩”等等。

有的人还把画好的“仓”装饰一番,如用五谷杂粮给“仓”加个花边,用麦粒、谷粒的摆出些“丰”、“福”、“鱼”等吉祥图案,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天长日久,围仓囤的习俗激发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作灵感,不但可以用粮食组成各种美好寓意的吉祥字,而且用粮食组成的花边图案也越来越丰富好看。这种风俗近几年已渐渐稀少,只有一些有老年人的农村家庭还在延续着。

6.与龙有关的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二月二是龙头节,又称青龙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人们常常以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

相传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出生的日子。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令文武百官亲耕。宋朝时,二月二为“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元朝时,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些蓬叶,拿回家来在门前拜祭,以示“迎富”之意。明清时,人们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而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这些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这就是“惊蛰”了。

我们这一带,二月二这一天还有很多讲究。女人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恐怕“伤了龙目”;还要停止洗衣,恐怕“伤了龙皮”等等。太阳出来之前不能梳妆撸头发,怕家里遭“蚰蜒”、“蝎子”等虫子。早餐要和过年一样吃水饺,不能吃面条,怕往脖子上落“长虫(蛇)”。其中对于属龙或蛇的人来说这个日子更要特别在意,在二月初一的晚上家里有石磨的就要把石磨掀起来,说是不要影响了“龙抬头”,据说只有这样,才能“细雨下得满地流,一年吃穿不发愁”。如果不掀起来,属龙或蛇的人这一年就抬不起头来,其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7.与龙有关的吃食

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如吃饺子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在食用时还搭配上“合菜”,就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菜蔬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在天津,又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煎龙鳞,叫"煎焖子",就是把银白色的焖子切成扁块状,排在一起很像龙的鳞片。每片"龙鳞"的两面都被煎出黄嘎儿来,以表示对"懒龙"的惩罚,督促它尽力治水,好带来丰收。

我们这里,早些年的时候,正月十五捏面灯,龙的形状必不可少。点过的面灯,看完了灯芯燃后是麦、谷或是豆、瓜的形状,判断出来年收哪种粮菜,面灯就等到二月二炖烂菜或煮疙瘩汤,俗称“吃龙肉”,小孩子吃了能长胖。俗话说:你吃龙肉也不添膘,是说那种怎么吃也不长肉或吃饭挑剔的人。

家家户户炒料豆,也叫做“炒蝎子爪”,有辟邪祈福的意思。煎小鱼,寸把长的小白鲢或草鱼,用油半煎半炸了吃,俗称“炒龙鳞”,都有避虫驱邪的意思吧!

8.与龙有关的谚语

二月二也是农村的农事节。农谚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但也有一些地方春旱较严重,春雨贵如油。倘若春雨充沛,则预示着一年的大丰收,所以又有农谚道:“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在北方地区,特别是北京一带,民间有民谚“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二月二,敲瓢碴,十窝老鼠九个瞎。”的说法。二月二在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前后,此时各种昆虫包括毒虫的活动开始频繁,为了避免毒虫的伤害,人们常会举行一些含有驱虫意味的活动。有的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有的用棍棒、扫帚或者鞋子敲打梁头、墙壁、门户、床炕等,以避蛇蝎、蚰蜒、老鼠等虫物。

古时候,二月二又是一个企盼学业有成的日子。过去私塾先生多在这一天收学生,谓之“占鳌头”。学生们也会念叨:“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二月二还是一个媳妇回娘家的日子。旧时习俗,正月初二待女婿,正月十六回娘家,而出了嫁的闺女在正月里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只有出了正月才允许住娘家。所以中国民间又有“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的民谣,显示了父母盼女归的心态。

有些地方还有“二月二,龙抬头,金银财宝向家流,好运今年起好头”;“二月二,剃剃头,剃掉烦恼和忧愁,欢乐幸福好兆头”;“二月二,抬抬头,好事双双牵你手,前途光明有奔头”的说法。

这些谚语和习俗,虽然不少都掺杂着迷信或神话,虽然现在的年青人已经不那么重视了,有的在形式上已做了很多创新或简化,有的甚至完全把它们当成了一种娱乐,但人们驱祸迎福,祈求丰收和富足,祈求平安、幸福生活的愿望却始终是美好的。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鲁南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早上,吃面条,名为“龙须面”、 “顶门棍”,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顶门棍”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也有在二月二这天吃搅团的,说是给龙糊鳞整甲,使龙抖擞精神升天降雨。有几句讽刺懒婆娘的民谣说:“过了正月二十三,懒婆娘愁得没处钻。又想上了天,没鞋穿;又想钻了地,没铧尖;又想上了吊,丢不下二月二那顿油搅团。”中午蒸大饺子,名为“蒸龙蛋”。乡村二月二不干活,全天休息,改善生活。有“二月二,不干活,坐下来,吃大馍”之说。且有禁忌推磨、动针线的习俗,怕压了龙头,伤了龙眼。有人还在附近的药王庙里烧香叩头,祈保平安。

俗话说“龙不剪头发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另外,在鲁南民间流传着“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很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不过,其实正月剪头死舅舅是属于误传。不剪头是“思旧”,而不是“死舅”,这是从明末清初开始流传的风俗。据了解,因明清两朝发式不同,明末清初,清朝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当时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能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并一直流传到现在。

3月18日是农历的二月二,民间俗称“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台儿庄古城在这天将举办盛大的开河大典,用传统的祭拜方式,祈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事事平安。

届时,将会有登龙船、呈祭品、读祭文、开河发船等隆重的仪式,祭祀人面向河神像,手持高香,并恭行跪拜大礼。船家参与祭祀,共敬河神。台儿庄古城内河俊俏的船家妹子也会参加祭拜河神的仪式,彰显了鲁南儿女的豪迈,祝福古老的运河承载着所有的祈愿驶向美好的未来。同时前来的游客可自愿参与祭拜河神,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游客上香后可持红丝带系于码头铁链上,寄寓美好希望。

台儿庄沿运河而生,因运河而繁盛,数百年来靠大运河生活的人们享受着运河的恩泽,接受着河神的庇佑。台儿庄古运河上的祭河仪式由来已久,带有强烈的运河文化色彩和民间乡土气息。

旧时,依靠京杭大运河生活的人们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都要对河神举行祭拜仪式,1938年台儿庄大战后被迫中断。现如今举办开河大典不仅使这一失落了70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重现,也表达了大运河两岸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此之外,台儿庄古城还将举行篝火晚会、舞龙等多种传统民俗展演,让全国各地的游客体验当地习俗,尽享传统文化。

沆代表什么生肖2

取名改名

(龙易原作,真诚可鉴)

坤造:公历:2018年02月09日上午7点11分(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辰时),出生地点:广东湛江遂溪,现居地点:广东湛江遂溪。

一、人生命盘(人体信息储存器):

天元 地元人元

胎:—乙(佛灯火)巳—丙戊庚

年:—戊(平地木)戌—戊辛丁

月:—甲(大溪水)寅—甲丙戊

日:—壬(剑锋金)申—庚壬戊

时:—甲(佛灯火)辰—戊乙癸

二、人生大运(人生阶段性运势走向):

01岁11岁21岁31岁41岁51岁61岁71岁

2019 2029 2039 2049 2059 2069 2079 2089

癸丑壬子辛亥庚戌己酉戊申丁未丙午

劫官比比印劫枭杀官印杀枭财官才才

衰 帝旺 临官 冠带 沐浴 长生 养 胎

备注:14岁(2032年)、69岁(2087年)岁运并临。

三、龙易简解命理(人生命运总体综述):

1、日主(指被预测者本人)生于甲子旬空戌亥。

2、日主壬水(喻为气势澎湃滔滔江河之水)生于三春(农历正二三月)木盛之寅木正月(立春至惊蛰之间为正月),我们知道,三春时侯是树木花草生长最茂盛的季节,自然也最需要充足的水分来滋养,而日主正好似那恰如其分的及时雨,且壬申为金水相连而自坐长生之态,时辰又为“水之库”的聚集之所,这就好比水的源头渊源不断之势,加上年与时上山岭环抱,又生于我国南方(火旺)温暖之地,从而为我们呈现出水势旺而不泛、林间水木清华之靓丽的自然美景图画!人生境遇则自然华章高轩而富贵可期!

3、此命八字命理全阳(即年月日时的五行皆为阳性因素),我们都知道,世间万物都必须具备阴阳和谐平衡的状态才能够推动事物的繁衍与发展,古语云“男子全阳必孤,女子全阴必寡”就是对于人生命理规则的综合性总结,其实,无论男女,八字全阳或全阴多少会给其人生命运带来一定的缺陷是毫无疑问的,凡是此类命理的人,一般都胸有大志而气宇轩昂,建功立业之心异于常人,但家庭婚恋则难以平顺是其人生短板,尤其是女性如果出现八字全阳多为事业型女强人,其强势的个性特质定然难以取得婚恋的圆满,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熊掌与鱼不可兼得的道理我想大家都应该明白的。故建议在未来人生婚恋时尽量寻找与自己命理互补的异性伴侣为上,否则,必有多婚之兆。

4、日主命盘金木水火土总体上比较平衡,山清水秀而木茂为其命运之基本特色,再结合其大运走势来看,亦是一帆风顺而宏发无量,可以肯定的是其人未来富贵层面较高,个人声望展示及社会影响力卓然之象,如果有幸进入武职类之政坛,其个人功名官阶之建树当唾手可得,最低谋求省军级武职重职官阶则指日可待值得期许,恭祝!恭祝!

5、水盛之人聪慧伶俐,城府深,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强,大业成功之象也!

此例专题为取名改名,故对于其命理分析仅止于此,望谅!

四、取名改名:

1、示例:

2、简评(三才、格局):

⑴、从上面的命理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此例命主为水木清华、山环水绕之富贵格局,命盘五行平和,无须刻意去增补调减什么,只是其个人命理格局太盛,本着健和家庭婚恋的目的而适度作出修饰即可!

⑵、取名改名除以命理所需(即对人生命运最具帮助力之五行喜用,此命为金水)为根本外,三才及诸格的优良配置也是必不可少。

⑶、三才配置:金土土,三才配置是五格剖象法及象数八格姓名学等理论取名改名的入门条件而十分重要,三才配置吉顺才能言及其他,否则,即为空谈矣!所以,龙易先生针对日主命盘以及“谢氏”的特殊性,为了照顾三才的吉祥组合,将其三才配置形成了金土土的良性组合,也融入了水源(强金为印)之意,同时也提升了官阶层面(强土为官),然后,再在字意等其他格局上增补女性秀美的含义来辅佐婚恋的和谐度,从而达到水木清秀、山水苍翠的最佳状态,助力人生之舟!同时,龙易先生在此提示,大家在姓名学的格局五行与字意五行上一定要仔细区别,切不可混为一谈,这也是姓名学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切记!

此三才配置寓意:成功发达,名利双收,境遇安泰,长寿幸福,吉。

⑷、人格:25数,寓意:资性英敏,才能奇特,健康长寿,吉。

人格数称为人生主运力,对人生影响最大。

⑸、外格:08数,寓意:意志刚健,富于进取,功成名显,吉。

外格数称为人生副运力,对人生影响仅次于人格数。

⑹、地格:15数,寓意:繁荣兴家,福寿圆满,富贵荣华,吉。

地格数称为人生前运力,代表人生前半生(特别是36岁之前)的命运趋向。

⑺、总格:32数,寓意:家门隆昌,侥幸多望,品良繁荣,吉。

总格数称为人生后运力,代表人生后半生(特别是36岁之后)的命运趋向。

⑻、天格:18数,因天格为姓氏,来源于祖宗流传,对人生无大的影响,故无须过多考虑。

3、字意分析:

“宛”(wan):弯曲、婉转、仿佛、顺利、柔美;“妘”(yun):古时女子人名用字。两者组合即为美丽婉转而秀气的女孩形象,此意针对日主旺盛命格而言即具刚柔兼备之效,恰到好处,怎能不妙?无论从命理还是姓名学上都双双齐美,恭祝!

4、其他备用参选字:

为了便于日主有更多的选择空间,特提供以下部分字以供参考,日主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而重新组合,但须记住,一最好不要用单字为名,因为那样其外格(人生外部帮助力)必然缺失,不吉也,二是下面字序(即第二字第三字的顺序)千万不可颠倒出错,切记!

⑴、第二字(8画):

宛(wan):弯曲、婉转、仿佛、顺利、柔美;秉(bing):执掌、继承;承(cheng):接受、担当;狄(di):少数民族;玓(di):明珠之光;枋(fang):树、木材;阜(fu):土山;杲(gao):光明、明亮;函(han):包含、信件;杭(hang):地名;沆(hang):大水、夜间露水、大泽;昊(hao):广大、无边;佶(ji):正、健壮;亟(ji):迫切;佳(jia):美好;佼(jiao):美好;劼(jie):谨慎、稳固;炅(jiong):光、热;侃(kan):刚直、快乐;坤(kun):八卦之一、大地、女性、西南方;昆(kun):同、齐、后嗣、众多;旻(min):天空、秋天;牧(mu):放牧、统治、修养、古代官名;楠(nan):树木;沛(pei):水盛貌;佩(pei):衣带上的饰品、佩带、钦佩;珮(pei):玉佩;祁(qi):盛大;沁(qin):沁河、沁入、现出;抒(shu):抒发、表达;炆(wen):微火;汶(wen):汶水、水名;析(xi):分开、解析;忺(xian):高兴。昕(xin):太阳升起;欣(xin):喜悦、高兴、爱戴;姁(xu):安乐、和悦;依(yi):依靠、依照、顺从、帮助;沂(yi):沂河、水名;宜(yi):合适、应当、事宜、和顺、语助词;易(yi):容易、和悦、平坦、改变、交易、治理、易经;昀(yun):日光;竺(zhu):天竺、佛教竺经;卓(zhuo):高、直、远。

⑵、第三字(7画):

妘(yun):古时女子人名用字;贝(bei):贝壳、宝贝;岑(cen):小而高的山、高、崖岸、大;辰(chen):地支名、属相龙、星辰、日月交会点、美善貌;含(han):包含、容纳、宽容;宏(hong):巨大、宏伟、广博、宏达;伽(jia):瑜伽;君(jun):古代帝王、统治、治理、对人的尊称;伶(ling):古代戏曲演员、聪慧灵巧;妙(miao):美好、神妙、年少;圻(qi):地界;杉(shan):一种常绿乔木;汕(shan):鱼游水貌、地名;汜(si):汜水、河南水名;彤(tong):红色、彤管、古指女子文墨;汐(xi):潮汐;邑(yi):古代的国、城市、人聚集的地方。

最后,祝福宝宝,健康幸福,快乐成长,吉祥永随!

以上分析由龙易居士(四川营山龙泓丞)提供,仅供参考!

龙易居士

以文会友,以易结缘!

看千山飞度云水作画,品一泓流溢文儒衍秋!

2018年02月14日于四川营山西月湖畔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民族经典!

(本文内容来源于龙易居士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备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沆代表什么生肖3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在垂柳开始抽枝发芽,迎春花吐露娇蕊芬芳的时节,我亦念起自己生日季曾畅游的温婉扬州。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扬州,自古孕育出多少墨客雅士、画家文豪,它是诗人墨客的圣地,也是王侯达官的温柔乡;古有“扬一益二”的说法,可见扬州的繁盛程度。有了扬州,便才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等千古流传的美文佳句;有了扬州,也才流传出杜牧、欧阳修,甚至隋帝的风流。假如扬州是一位男子,必定是风流倜傥、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设若扬州为一佳人,则无疑是温婉古典、娉婷窈窕、才艺双馨的佳丽闺秀。

抵达扬州,入住皮市街芝麻巷,朱漆木门、老式家具、典雅根雕,以及芝兰芬芳的小院,都给人带来一种挥之不去悠远的历史感。自深巷辗转走出,与芝麻巷毗邻的皮市街,恰好位于扬州园林双璧——何园和个园之间,别有风情,又闹中取静。细细浏览路边的精品小店,或在咖啡厅轻啜一杯香浓咖啡,扑面而来则是一股清新自然的文艺气息。

在巷口南端享用一餐地道的扬州小吃后,步行不足一公里,径直抵达被誉为“晚清第一园”——扬州何园。何园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1862年),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中的 “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又称“寄啸山庄”。园林原主何芷舠由湖北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官任卸任至扬州,花费13年时间建起这座亭台楼榭、曲折婉约、中西合璧的深宅园林。何园占地1.4万平方米,通过1500余米的复道回廊,将东、西两院和片山石房等独立结构有机衔接,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四通八达、立体通透的空间感,堪称扬州园林的典范之作。

如今的何园,完好的保留着古典建筑和园林、园艺之美,传承了典雅清丽的风骨;又因着园林中罗裙秀袄、巧笑倩兮的古典女子,以及当地民俗艺术家现场演绎颇具古风的扬州小调,更添一种深厚美好的文化底蕴;这种对人文历史鲜活的复原,似乎将我带入那个萦绕千年、繁华如梦的老扬州。

皮市街以北的个园,比何园更古,于清嘉庆年间(1818年)由扬州盐商改造而成。园内遍植秀竹,将“竹”字拆解开来,便是“个园”名字的由来。个园以“四季山石”为主题和特色,分别用十二生肖石、太湖石、黄石、雪石造景意蕴四季,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的诗情画意,被园林界泰斗陈从周称为是“国内园林孤例”。园内以宜雨轩为中心,抱山楼、清漪亭、住秋阁、觅句廊等主要景观点缀其间,四时不同景,巧思细腻、意旨新颖,颇具研究与观赏价值。

时值金秋,一入个园,万杆青竹丛中一株红枫,远远的便夺人目光,赫然映入眼帘,点染出个园绚丽多彩的明静清秋。

依依惜别个园,步入毗邻东侧繁华的东关街。步行街上潮流时尚的文艺小店和玲琅满目的传统美食,无时不刻不吸引着游人的目光和食欲,让人流连忘返、跃跃欲试。

沿东关街继续前行,直抵河岸,便是扬州辖内著名的京杭大运河河段。此时,夜幕降临,两岸的景观灯已悄然点亮,华灯初上、灯火通明。码头边,靠岸停泊着一支雕栏画栋、活灵活现的龙船画舫。上了船,即可畅游美丽动人的大运河。两岸是灯红柳绿、幽暗静谧,河面则波光粼粼、流光溢彩。不一会儿,面前横卧的一座霓虹闪烁的廊桥,由小而大,迎面而来;而龙船则飘飘然轻快的掠过拱桥下的水面,潜伏其下,继而又迅速出现在桥的另一边;桥侧大红灯笼低垂下的穗子,似乎近得触手可及。

在南门遗址码头离船登岸,趁着夜色,依旧步行;辗转游览了历史悠久的扬州大学,以及座落于闹市区大名鼎鼎的文昌阁。暴走了一天之后,来一次正宗的扬州扦脚,身心彻底放松。

扬州是我国四大菜系“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淮扬菜清鲜平和、咸淡适口、南北皆宜,其中的食材,便是以淮安和扬州的河鲜水产为主,辅以精湛高明的刀工而著称,细致精美、格调高雅。而扬州当地特色美食小吃也是名扬天下、数不胜数,蟹粉狮子头、扬州炒饭、三丁包子、千层糕、虾仔饺面、扬州春卷、煮干丝,等等等等,让人食前垂涎欲滴,吃后念念不忘。于是游赏扬州的第二日,不能免俗的在冶春茶社享用了一餐地道的扬州早茶;顺道在毗邻的“钟书阁”书香浓郁的氛围中,感受了精神领域的一次文化盛宴。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清乾隆元年,余杭诗人汪沆自钱塘至扬州,在饱览瘦西湖美景之后,便赋诗一首,“瘦西湖”自此而闻名。瘦西湖,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联结起来,形成带状景观,并始终与京杭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

到扬州,不得不游瘦西湖。“二分明月一声箫,半属扬州廿四桥”、“二十四桥箫管歇,犹留明月满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不胜枚举的古典诗词,自古便将瘦西湖的美景与扬州城的盛衰连缀在一起,叫人不胜唏嘘。瘦西湖的二十四桥承载了扬州多少世代的浮华,瘦西湖的明月光又照耀过多少痴男怨女和离愁别绪,没有人记得清楚,空留一池湖水悠悠。

十月金秋,扬州也凉意来袭。秋风里的瘦西湖,杨柳依依、彩菊缤纷;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才赏绝世独立的“钓鱼台”,又见端庄别致的“五亭桥”;还有那徐园、白塔、月观、凫庄、望春楼、万花园、二十四桥……数不尽的风景,如诗如画。忽然一缕微风拂过,吹皱一池秋水,更为瘦西湖平添了无限的绰约风姿。

自瘦西湖南门入,游览至北门出,又取道参观位于蜀岗之上的大明寺。大明寺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因此而得名;隋朝、清代一度改名“栖灵寺”。大明寺大师云集,香火不断。为纪念六次东渡、圆寂1200周年的唐代鉴真大师,1963年,中日两国共同奠基,在大明寺内建造起一座鉴真纪念堂;此外,还有梁思成设计、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鉴真和尚遗址碑,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石灯笼,以及日本天皇所赠铜香炉等珍贵遗迹和文物,都使大明寺特色突出、与众不同。

历尽眼、耳、鼻、舌、身、意,全方位感受扬州的色、声、香、味、触、法,体会扬州2500多年的深厚底蕴和文化特色,记忆犹新、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