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代表什么生肖

古玩行何为“杀猪”?谁是“猪”?(一针见血),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瓷都公安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草庐代表什么生肖1

(故事2012年始)前不久买错一件东西,仍处于反思之中,回想走过的收藏历程,打眼吃药对藏家来说,是一种历练,只有痛彻心扉,才能大彻大悟。

古玩市场出现赝品,不是新闻,出现真品,才是新闻。在古玩市场里面淘宝,犹如大海捞针,想不吃药(买到假货),几乎不可能。在景德镇,高仿的师傅都是躲在家里,偷偷仿制,相互之间少有交流,经常导致一件高仿出现,能够骗过高仿同行。

景德镇人说的“杀猪”,包含两个方面: 1,仿品本身的欺骗性。

2,卖主的欺骗手法。

1

听信咀咒发誓,初学买到现代工艺品

93年,我已经参加工作了,工资只有一百多,对我来说已经是一大笔钱,平常没有什么开销,除了存钱,唯一的爱好就是买一些瓷器。

94年的古玩市场,新货比较少,大部分都是老的,只是破的居多。在一个地摊上发现几个霁蓝釉瓷质小动物,很脏很旧的模样(后来才知道这些生肖玩具根本没有仿古,纯粹的现代工艺品),觉得挺可爱就问价,摊主开价15元,见我迟疑,摊主说:这是从乡下收过来的,如果是新的,我全家死光,我做乌龟,在地上爬......

平时吃一块10元的巧克力,也要思想斗争一阵,这时候却相信摊主不会为了几十元钱,咒死自己,于是以十元一个的价钱,买下了三个。

几年后在景德镇,我发现同样的霁蓝玩具成堆卖,10元可以买一套12件,才惊呼自己上当了。真应了那句老话,叫“人微言轻”,没有实力的卖主,不值得信任。

很多初学瓷器的朋友问我:要不要去乡下收购啊?

我说千万别去,古瓷在乡下最贵,在大城市最便宜。朋友都不理解,怎么会这样?。。。。

有一次跟着领导开车下乡寻宝,跑遍了偏远的十里八村,最后只见到一只半截的破瓶,我劝告领导:这种瓶子,完整的很多,也不贵,这样的破烂普品别买。领导还是不甘心,说跑一趟不容易,总的买点,于是竟然出价3000元,就这样,老乡还是不卖。

一个月后,这位老乡拎着破瓶来到省城,所有的古玩店都不收,摆地摊也无人问,老乡就纳了闷了:在乡下,多少贩子抢着出价,估计在省城应该更值钱,怎么连问的人都没有了呢?

这就是行里常说的:货到地头死!在偏远乡村的封闭环境里,这件破瓶就是最好的古董,买主辛苦赶来,完全没有挑选的余地,不买就要亏路费,成本全部建立在买方,卖方可卖可不卖,反正没有成本费用。

而到了省城,情况完全颠倒过来,卖方负担了所有成本费用,买方选择余地很大,都挑最好的,哪里会要一个破瓶?卖主如果不卖,就要亏路费,因此哪怕是国宝,即使亏本,也要卖掉,不卖连饭钱都没有。

由此我想到了卖鱼的情况:在菜市场,普通鲜鱼5元一斤,买主还挑挑拣拣,伺机还价;在郊区鱼塘,还是普通鲜鱼,钓鱼是10元一斤,想还价门都没有!

我觉得混业余大学,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成本分析。买卖两方,谁负担了高昂的成本费用,谁就处于劣势,完全没有了底气。从藏家和商家两方来看,藏家几乎没有负担费用,天然处于强势,商家负担了最大的费用,天然处于弱势,怪不得有些人看起来很聪明,结果却越玩越穷。

2

破衣烂衫生意好,形同乞丐最迷人

96年,我已经是地摊的常客,但眼力实在太差,一对少轩款浅绛彩方帽筒,全品,四面花鸟画得真漂亮!要价700元,我咬牙出到500元,差了一口气!王步青花花鸟笔筒,口冲,100元,不懂也看不出哪里好。

看见一块文革瓷板,画的是红卫兵形象,那时刚兴起收藏文革瓷,我就问价,要100元。但我对文革瓷完全无知,只能看摊主什么样子了:那是两个年轻人,黝黑的肤色,估计起码一个月没洗过澡,衣服打着补丁,肮脏破烂。看情形应该是乡下来的农民工,不是职业贩子,心里多了一份信任。

30元,想不到这两位竟然肯卖,应该是饿了。买下后有捡大漏的感觉(其实这个感觉最值钱),人飘飘然的,一位朋友看到我“捡漏”了,追着我,愿意加价20倍,我哪里愿意放手,就是加到100倍,我也不卖!

两年后,走在景德镇樊家井的小巷(多少藏友梦想的终结之地),满眼都是“红卫兵”瓷器,瓶子、罐子、瓷板......要什么有什么,看到这些,人飘飘然的,不要说加到20倍,就是原价30元,我也愿意放手。

古玩这一行,自古不打假,为什么?因为是笔墨官司,没有统一标准。你捡了漏,卖主不能索赔,打了眼,也没办法找卖主索赔,如果卖主肯退货,起码也要损失一半。

我的一位朋友,从来不在乎吃药,买到500元的假货,600元卖掉,2000买的假货,5000卖掉,他的座右铭是:假货不可怕,挣不到钱最可怕。吃药一样挣钱,人就会麻木,他的下一颗“药”代价将是5万。

如果吃药都不心痛的话,真伪之间就没有分界线了,也就永远学不会鉴定,也将永远为景德镇打工。我呢,因为一次惨痛的吃药经历,让我认定:赝品一定带来痛苦,收藏真品才有快乐。

3

世事如棋,当局者迷

97年,我在市场上已经小有名气,买到不少好东西,人也渐渐骄傲起来,总认为自己的眼力不错,不会买到假东西。当时玩的都是晚清瓷器,清三代的不多,明代青花还没有接触过。

一天,市场上来了一个外地人,看到“乡下猴子”来了,市场上的地头蛇围了上去,帮他开箱,拿出来的都是老东西。忽然,一个地痞拎出一件青花罐子,激烈地与“乡下猴子”讨价还价。

听到叫嚷,呼啦一下人全围了过去,我也去凑热闹。原来是一个破的青花罐子,画的是鱼藻图,很典型的明代纹饰,底款是“大明嘉靖年制”。我一想,像这样的东西应该是明代官窑啊!

杀猪,杀猪,被杀的还真是一头猪!当时我对明代官窑完全不了解,首先是不了解其稀有程度,看到博物馆里面很多,以为自己也能撞大运,其实博物馆里面的明代官窑,基本都是故宫调拨,再就是建国半个世纪以来,从明代藩王墓出土的,民间存世极罕。

地痞正在还价,“乡下猴子”坚持要1500元,地痞最多出1000元,僵持不下。这时候,我果断出击,看地痞一放手,我赶紧把罐子接过来。

古玩市场的规矩,东西在谁手上,谁才有资格谈价,旁人不得插嘴,只有等别人放手,才能拿到东西接着谈价。当时地痞的出价,很有可能成交,无缘无故放弃,我竟然没有一点怀疑,要知道,明代官窑的价值,不是以千为单位的。

接过罐子后,我开始了“鉴定”,由于对明代瓷器完全不了解,我只能用鉴定晚清瓷器的方法,手感挺沉,釉面磨损严重,看样子年纪是很老,棕眼,粘渣,稚拙的画笔,这些“绝对”仿不了,必真无疑!

于是我开始还价,刚才还紧绷的价格,忽然软了下来,“乡下猴子”很爽快答应1200成交,但我身上只有100元,我要求付定金100元,这时来了一位熟人,主动愿意借给我1100元。

买下后,正好碰上文物商店的罗老师,罗老师看了看我的罐子,建议我马上退掉,但我哪里听得进,总认为自己没有买错。

回家后,爸爸说今天市场上议论纷纷,都说我被“杀了一刀”,而且那个主动借钱给我的“好心人”,事后分到了100元,听到这里,我猛然醒悟,难道这个罐子不对?

当时没有瓷片标本,也没有实物可供对比研究,只有一些馆藏的图片资料。整整三天,我是越研究越心痛,越研究越后悔,1200元啊!那是我足足两个月的工资,我在反问自己:我是不是不适合收藏?应不应该继续收藏?损失还有可能挽回吗?

痛定思痛,我觉得这1200元学费不能白交,于是总结了七条硬伤,就是罐子的七个破绽,五个软伤,就是我在购买过程中犯的五个错误,100元买一条教训!并且,我发誓:我的1200元损失流入了古玩市场,我要让古玩市场100倍补偿我!

猴子与毒蛇,勾结起来做局,杀到了我这头肥猪,“世事如棋局局新”,在古玩市场我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购买古玩,要拿出冲锋陷阵的勇气,也要有老谋深算的智力,上市场就是上战场!

经过了这次打击,古玩市场上的一颗“新星”陨落了,父亲为了保护我,给我设定了“防火墙”:今后不允许买超过500元的瓷器!这件罐子成了我心中的“伤疤”,每次看到都难过好一阵子。

过了两年,这件罐子的余热散尽,一个做生意的朋友说可以帮我代卖,问我卖多少钱?我觉得这东西做出来不会很贵,随口说260元吧,这位朋友当即表示可以付钱,我觉得奇怪:怎么假东西你这么快掏钱?

谁知朋友回答:你说假就是假的吗?我看是明代真品,只不过是民窑的。第二天天没亮,这位朋友就摆摊,罐子一拿出来很快成交,600元,被开店的老板拿走,老板刚离开,一个福建人追上店老板,加价至2600元成交,然后迅速消失在朝阳中。

看到这一幕,我傻了眼,看样子还是赝品的魔力大,赝品能够满足人的发财欲望,是否真的发财不重要,关键是这种强烈的欲望是否被满足。想想也是,为了满足欲望,明知果汁是添加剂,我们照喝,明知香烟有毒,我们照吸.......

那个仿嘉靖的罐子,让我伤得很深,为了不被市场淘汰,我是苦练内功:1,硬件方面:凡是中文版的古瓷鉴赏类书籍,全部买下,买不到就借,通读三遍然后复印。《古陶瓷辞典》都翻烂了,几乎能够背下来。哪件重要的国宝在哪家博物馆,心里基本有谱。

2,软件方面:国人必读的四大名著,《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三国演义》,《厚黑学》,我是读得津津有味,过目不忘。另外,对于哲学,文学,宗教,医学等等,也是广泛浏览,我就是要把社会参透,把人看清。

经过几年的训练,我发现鉴定古瓷,就像举重比赛,三百斤的重器,只能举200斤的人容易扭伤腰,能够举500斤的人则很轻松。在层出不穷的仿品面前,一定 不能高估了自己的鉴定能力,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采取层层推进的战略,先买便宜的标本,再买略贵的残件,有把握以后还要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

4

三十六计加厚黑,明枪暗箭都能防

98金融危机以后,大量古瓷精品堆积在市场上,我得到了迅速扩张的历史机遇,结果把“老婆本”都垫上了,那时候看不上的东西,现在根本看不到。

2002年的古玩市场还是不太景气,时常有精品闪现。一次,进入一家古玩店,店主跟我比较熟悉,攀谈中拿出一件青花筒瓶。筒瓶是典型的细路崇祯青花,花鸟画得很精细,肩部和足部带暗刻忍冬纹,但口部有缺损。

我已经玩了很多明代民窑青花,深知崇祯细路带暗刻筒瓶的珍贵,看到此瓶画工,发色都极好,而且我还没有这类器物,于是忍不住问价。老板表示暂时不卖,已经有人出了1600元,潜台词就是不让还价,我估计可能要2000左右,担心夜长梦多,就找了个借口出去取钱,想杀个回马枪,一举搞定。

等我取了2000元,兴冲冲回到店里时,发现另一个店主正在看这个筒瓶,那个店主说这个筒瓶很难得,你是搞收藏的,如果你不要我就买了。

这不明摆着是“激将法”吗?这么珍贵的东西让给我,对一个唯利是图的商人来说,可能吗?现在已经不是价格问题了,我马上对这件筒瓶的真实性提出怀疑。

我彬彬有礼地回答:你是长辈,而且是先看这个瓶子,总有个先来后到,东西这么好,不买真的很可惜。然后快步踏出店门,脑子里在飞速旋转,这件筒瓶的破绽究竟在哪?

一周过去了,店老板都没有拿出筒瓶来,我还指望着免费学习呢。第二周,不甘寂寞的老板终于沉不住气,把筒瓶放在柜台上展示,我带着怀疑的眼光,再一次对其进行鉴定。

比较明显的破绽就是暗刻,崇祯的暗刻刀法均匀,此瓶却是“半刀泥”,是仿制青白釉的刻花师傅,临时赶鸭子上架。筒瓶偏重,而且重心居中,崇祯的筒瓶重心在下。釉面欠润,气氛单一,釉面划伤分部均匀,显系人为做旧。花鸟画得虽精细,但笔路很紧,有临摹痕迹.......

为市场作奉献的肥猪,行内是看不起的,一些有钱人被这些商贩哄得姓什么都忘了,被杀猪还觉得有面子,拿着耻辱当光荣,不过我认为他们真的很光荣,为社会解决了很多就业岗位。到手的肥猪溜掉了,再见到我,店老板的眼神里有些敬畏。

一个月过去了,筒瓶不见了,还是应了那句老话:新东西永远比老东西好卖!

昨天和几个朋友聊天,聊得很晚。朋友们听说我玩了20年,竟然没有买过超过5000元的东西,表示大惑不解,都什么年月了,通货膨胀成这样,你怎么还在几十几百捡啊?是不是很穷啊?

我笑答:我的现金储备不低于十万,但从来不买超过5000的东西,这里面有两个因素,是我长年摸索出来的,一个是心理因素,一个是经济因素。

先谈心理因素:卖主就两种状态,懂货,不懂货。一件十万的东西,如果卖主不懂,可能只卖几百元。举个例子,98年武汉文物商店收购的元青花四爱梅瓶,仅用了500元,因为卖主找不到参照物。

如果卖主一旦知道了一件东西的重要性,要价一定会超过行情,正常人永远不会放弃可见的利益。如果是一件100万的东西,只有两个可能性买到,一种是捡漏,几百或一千就买下来,一种是高价,出到120万以上,没有中间价格存在的可能性。

很多有钱人犯了一个心理学错误,想以几万或十几万去捡价值百万的东西,现在是信息化社会,东西就怕研究,高价的东西卖主都会做深入的研究,漏就没有了。如果价值百万的东西,只卖10万,几乎不用看,必假无疑,哪个猪头会无缘无故出让90万利润?

再谈一下经济学因素:古代是阶级社会,社会呈金字塔形,处于塔顶的是皇帝和权贵,他们才能享受高档艺术瓷。每年市场上出现的真品,也呈金字塔形,塔顶是低价格高利润,塔腰是高价格低利润,塔底部是高价格无利润,我只选择塔尖,一年有3万就够啦。

外表看似“捡破烂”的收藏行为,里面包含了潜在的心理分析以及成本与利润的计算,我的自信,有一整套的《收藏经济学》作为支撑,不是一时冲动或执迷不悟。

回到主题吧!细节决定成败,在交易过程中,有犹豫不定坐失良机的,有一郑千金头破血流的,怎样把握呢?我就形成了一套“规范”的交易流程:从来不携带超过500元现金,防止自己冲动,如果碰上超过500的东西,就去借钱,或交定金,给自己一个反思的余地。

5

时间,再多给我一些时间

地摊上的东西,贵的很少,一般交易时间都很短,而在古玩店,交易时间就可以拉得很长,有比较充足的时间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次,进入一家装修豪华的古玩店,店里分为前后两间,前面都是古瓷普品,后一间清一色仿品,老板为了甄别客户,真是用心良苦。(看你是人还是猪)

在前一间,我看见一只五彩笔筒,初断是康熙五彩,画的是福禄寿三星。我们知道,康熙笔筒艺术价值很高,五彩尤其难得,这只笔筒有长冲和裂纹,人物画工细致,底部还有刻字。

看胎应该没有问题,彩面磨损严重,已失亮,我认定真品无疑(在03年,高仿的康五彩还不多)。老板开价6000元,我为了争取时间,慢慢还价慢慢鉴定,讨价还价40多分钟,我出到3000元,说不卖就走了。

就在我走出店门的时候,老板说再加200吧,我同意了,但身上只有100元,我说要不要定金?老板说不用。取款的银行不是很近,我边走边考虑。

笔筒的样子逐渐在脑海里清晰起来,胎是老的,不代表彩就是老的,那一道长冲很奇怪,怎么觉得是新裂开的?彩面怎么全部失亮?种种疑问环绕着我,3200元,又是我两个月的工资啊。

已经走到了银行门口,STOP!谨慎起见,立即中止交易!有疑点的东西坚决不能碰!

艺术品交易,一定要给自己充裕的犹豫时间,匆忙中下决定是错误的开始。卖主为了私利,往往故意压缩买主的思考时间,制造一些有人竞争的假象,引导买主犯错误。

一个月,我都不敢进这家店,后来跟朋友一起又去看了这件笔筒,老板也是心知肚明。笔筒确实是老胎,但五彩色料与真品有差异,画笔很细但僵硬,为了掩盖后加彩的火光,彩面经过酸蚀,完全失亮,至于笔筒的长冲裂纹,是后加彩入炉时,老胎在高温下炸裂造成。

“芳菲过眼已成空,寂寞篱边见几丛。颜色只从霜后好,不知人世有春风。”

6

纸上演兵是空谈,经验原自吃药来

2001年,随着高仿的大量出现,我逐渐意识到了瓷片的重要性。以前收集的瓷片,要么是自己在工地捡的,要么是花个几元几十元买的,50元以上的瓷片从来没有买过。

特别是元青花和明初官窑这一块,由于这些瓷片的价格很高,造成这一块对于我来说,始终是一块空白,怎样才能填补这个空白,取得突破呢?

书上的图片资料,参观博物馆,只能是“望梅止渴”,完全没有质的感受,要说收藏元青花和明初官窑整器,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这一点我还是比较清醒的。

看来唯一的途径就是购买瓷片了,我筹划着去一次景德镇,跟传说中的永宣官窑来一次“亲密接触”。景德镇离南昌不远,那时候高速公路还没有修通,乘火车要5个多小时,来回路费和食宿都精算了一下,预计要80元。

那时候,景德镇的地摊在广场,古玩店在陶瓷馆里面和对面,由于地摊常有稽查,地点不固定,我就直接去了古玩店。古玩店里面瓷片不少,但民窑瓷片我基本不看,专看官窑瓷片,尤其留心有无永宣官窑青花。

忽然发现一只青花高足碗的整足,足内心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足身有许多土锈。我已经听说过,高价瓷片有假的,于是紧张起来,面对明初官窑,没有做足功课的我是个外行啊。

这片多少钱?店主是位女士,她不知道,要问老公。电话通了,老板要价300元,我还价80元,这个价码已经是我的“新纪录”了,老板不答应,女士接过电话,又聊了一通。

“这样吧”,我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最多100元。女士看我已经尽了全力的样子,说看我好学,就让给我学习了,并且承诺保真包退。

买下这片“宣德官窑”以后,我进其他古玩店搜寻,正好碰上了熟人,一位专营瓷片的古玩商。我把刚才的收获给他鉴赏,这位朋友认真看了以后说,这片是假的,就是前面那个店的,我们都知道他从哪里搞来的。我慌忙询问假在哪里?结果这位仁兄说不出疑点,只是一口咬定是假的。

中国人和老外考虑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老外认为“疑罪从无”,你说不出假在哪里,那就是真的,这样做有可能放跑罪犯,但不会冤枉一个好人。《潜伏》里面的余则成,就利用了这一点,长期被怀疑,一直没有铁的证据被暴露,国民党因此丢了天下。

我还是不放心,拿着瓷片想多问几个高手,找到专门搞瓷器摄影的朋友,也懂一些瓷片,他说釉质这么肥润,晶晶亮的,土锈很自然,应该是真的。我再次琢磨起来,书上说的宣德官窑特征,这块瓷片几乎都有,没有可以值得怀疑的地方啊?

好吧,就暂定为真品。但我这个人,有一个缺点,也可以说是优点,就是多疑。“疑罪从有”,是很残酷的一件事,虽然不会放过一个罪犯,但可能冤枉许多好人,难道我要学曹操,这简直太可怕了!

瓷片是标本,瓷片是老师,一旦瓷片都买到假的,等于是“认贼作父”,受害胡底啊!于是我抱定“用片不疑,疑片不用”的原则,凡是不放心的瓷片标本,只用来欣赏,绝不参与比对鉴定。

对于质疑和争议,很多网上的朋友看得很重,我算是过来人,一个人在不同的认识时期,他对同一件东西的鉴定结论很有可能相反,首先应该质疑的是自己,能练就“左右互博”的功夫,需要多大的勇气。

过了8年,也就是09年,明初官窑瓷片在我的体系中逐渐丰富起来,见多才能识广,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反思,我对明初官窑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明清瓷器鉴定》里面的那一套,不能说过时了,起码是落后了。

这件宣德款青花高足瓷片,疑点渐渐明朗起来: 1,胎土颜色偏灰,这个偏灰的色调很难把握,需要做大量的比对工作。偏灰的原因是没有使用天然“麻仓土”,又不敢大量加入增白剂。 2,胎质偏紧密,宣德官窑真品的胎质是较松呈粉末颗粒状,这片胎质是经过刻意配制的,不认真分析容易被迷惑。 3,底足处理不自然,与真品相比,这片修足有明显差距。 4,款识较僵硬,这也需要见多识广。

09年,一位玩元青花和明初官窑的高手来玩,我拿出这片给他鉴赏,他一口咬定是真品,我请他再看看,他仍然认为没错。最后,我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他还是认为东西没问题。看来,这件标本如果拿去卖,绝大多数人都会看真了。

但我的观点不会因此改变,在这件瓷片的真伪争议上,我投入了很大精力,鉴赏水平也因此得到提高。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有时候长的这一智,可能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可能是学术的最前沿,可能是景德镇仿古杀猪的“秘密武器”。

多疑是古玩收藏的必备素质,但过于多疑,容易错失良机。

07年的一个周日,记得是早晨五点半,天还没亮,在地摊上发现一块壁盘,新粉彩青绿山水,署名“汪小亭”,并且品相极好,连小崩都没有,可谓完美无瑕。

我看画得不错,但这么完整,要价仅600元,让人顿时疑虑重重。汪小亭是“小八友”之首,真品比较难得,赝品是屡见不鲜,一件完美的壁盘,要价这么低,会不会有问题?

室外的地摊,天还没亮,借旁人的强光手电一打,亮光刺眼,什么都看不清,还是谨慎为妙,我决定等天亮再看看,就在放开壁盘的一霎那,我隐约有一种不祥预感:如果这件是真品,那就太可惜了,也许等不到天亮,就被人捡走了。

只过了两分钟,壁盘就被“金金虫”拿到了。金金虫,是景德镇的玩瓷高手,由于经常捡漏,人送外号“金金虫”,与“人精”是一个意思。

金金虫也对此盘抱有怀疑,但他比我聪明,从100元开始还价,故意把还价的时间拉长到40分钟,这时候,天已经大亮,看清楚了,金金虫以500元买下此盘。

我赶紧去看,发现此盘笔墨精到,确属小亭佳作,心中暗暗后悔。于是希望金金虫转让,金金虫开价12000,我还价3000,其实我心里对此盘的估价是3万,3000已经是我的最大能量了。

金金虫说:我是便宜给你,如果我拿回去,还会多卖钱。我哪里不知道这里面的利润,也不是拿不出1万元,但我恪守自己的“防火墙”,无论什么东西,一定不能突破5000,别说是3万,就是30万,也诱惑不到我。

戒心过重,加之技不如人,一下子损失了一年的工资。机会就是这么短暂,如果我的功力真的过硬,那就是不用看,摸一下就OK了。一年后,碰到金金虫,他告诉我关于这件壁盘的故事:拿回景德镇后,很快就卖了18000,买主一个月后转手,5万,最近一次转手,8万!

看来我的神经拧得过紧了,我一边调整心态,一边加强对民国瓷的研究力度,再也不能重蹈覆辙了,还让人家看笑话。谁知,一个小笑话刚结束,一个大笑话不期而至。

7

拥有重器不稀奇,杜绝赝品难上难

错失汪小亭壁盘,让我得到一个经验:如果东西很便宜,初看没有大问题的话,可以先买再研究,如果买对了,就是大漏,如果买错了,也亏不了本。

07年下半年,地摊上又出现一件壁盘,画的是“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新粉彩人物画工非常精细,边款已磨掉,底款红彩篆书印“希平草庐”。这不是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的画室吗?

我初看感觉有可能是真品,先问价,摊主开价2000元,我估计还价以后,成交价可能在一千多一些。1000多元,恐怕很难做一个新的,于是我放心大胆地还价,最后以1320元买下来。

以我对景德镇仿古产业的了解,仿品要往精细里做,意味着要付出更多成本。仿古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银子堆出来的,收集古瓷样品,胎釉的配制,彩料的试制,窑火的控制,绘画写款,做旧包装,流通销售,把十多个环节的成本加起来,高仿的成本令人咋舌。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我的观点。2010年,随着我对民国瓷器研究的深入,我越发感觉这件盘好像有哪里不对,因为缺乏同类标本实物参考,一时间不敢肯定也不敢否定,就想请行内的高手看看,听取一下他们的意见。

有一次,找到了玩民国名家的高手,我拿了几件名家瓷器给他们鉴赏。看到这件盘,高手开口了“很好!东西不错!釉色也好!画工很细!”听了这些,我的心里顿时蔫了。

“各家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在鉴定古玩的时候,中国人把言辞的意境发挥到了极点,褒义词可以贬义说,贬义词可以褒义说。高手看到真品精品,本能会产生强烈的占有欲,但又必须克制这种占有欲,因此评价真品精品的时候,多使用暗贬的词语:还行...画得还好但是破得厉害...不是很少见...这个不贵...

在“贬”的时候,说明这东西人家想要,东西其实是特别好。如果把东西大大地夸奖一番,就完了,说明东西不好或不真,没人想要。

“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拿藏品给高手鉴赏的时候,如果不是知心挚友,一般是得不到真话的,为了“榨取”高手的真话,不但要“察言观色”,必要的时候还要编几个“扣子”,把高手的真话用反话“套出来”。

经过深入的心理摸索,我发现高手心里没有占有欲,已经给这件盘子“判了死刑”,得到了结论,我并不死心,既然是赝品,破绽我还没有找到呢。

民国瓷的鉴定先从白胎开始,我立即着手收集民国白胎壁盘,收了两件以后,发现民国白胎有特殊的“柴窑”味,白度,润度,亮度,手感,都与现代仿品有很大差距。

民国新粉彩的彩料也很有特点,色调与高仿其实存在一些细微差距,使用真品比对就很容易发现。至于笔墨,就需要深厚的修养了,民国瓷画大师,手上不是一般的功夫,出新出彩不说,其气韵和意境,岂是俗手能及?

再回头看看这件壁盘,画工精细有余,气韵不足,没有任何发挥的余地,显然是临摹的作品,我还找到了原件,是王大凡画的一件净手盆。

看穿了这件赝品以后,我似乎找到了一把鉴定民国瓷器的钥匙,有些拍卖行拿出来的东西,简直不堪入目,一些大藏大行的东西,不是药就是雷,看来我这颗价值千元的药,还真没白吃。

撤!假东西一定要从我的藏品序列里面撤出来,全世界这么多博物馆,大藏家,好东西数不胜数,但完全没有一件赝品,全部藏品经得起推敲的收藏机构,能有几家?

捡漏还是吃药?是古玩收藏的永恒话题,药,给智者吃,会更聪明,给愚者吃,越吃越蠢。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怎样减少吃药?降低吃药的成本,从吃药里面学到经验。最后,感谢朋友们阅读,祝大家开心每一天!

草庐代表什么生肖2

在西方占星学上,黄道12星座是宇宙方位的代名词,一个人出生时,各星体落入黄道上的位置,说明了一个人的先天性格及天赋。黄道12星座象征心理层面,反映出一个人行为的表现的方式。于是将黄道分成12个星座,称为黄道12星座。星座说坐拥大批粉丝,很多场合都会有星座说的侃侃而谈。

属相派的义正言辞,说,那都是伪科学。

星座学可与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它有天文学的基础的,一年十二个星座都是与气候、地球自转、公转等有特定的联系的。就说狮子座,在“7月份的尾巴,8月份的前凑”,那是天气最热的时候,这时候出生的人肯定会比较暴脾气嘛。

属相派的粉丝就是一脸的不屑,对你讲得都对,所以我选择站属相:“科学也是一个西方国家提出的概念,又不能解释所有东西,科学现在解释不了的那部分就被我们称为了迷信,中医就不是科学,也给中国人治了几千年的病嘛”。

中国流传最广的是十二属相。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自己的属相是属马还是属兔,然后可以根据自己出身的季节预测自己性格和运程,比如春天的兔子肯定运气不错嘛,有草可以吃,性格肯定也比较温和嘛。

星座说和属相派都是命里预测大家庭中“小朋友”,他们流传最广不是因为它们准确,而是它们最通俗易懂,一学就会,一点就通。

看看中国古代在预测学方面的辉煌成就吧,姜子牙有神机妙算,有鬼神莫测的本事,他的独门绝技是《太乙神数》,传说练到高级阶段可以羽化登仙,移山倒海。

再看看智圣诸葛亮,不出毛庐已知天下三分,也是神机妙算,还会排兵布阵,算敌人生死,布八阵图,是不是听着就很厉害(配图:不明觉厉)。他的独门绝技是《奇门遁甲》,练到高级阶段可以腾云驾雾,呼风唤雨。

什么?这些好像没有怎么听过?恭喜你,你并不孤单,不知道的人多着呢。

其实这很好理解,因为它们真的太难学了。

就看看前面提到的两个大神吧,姜子牙为了学这个本事,80岁了还没结婚,为了解决生理需要,以八十高龄迈入了相亲市场,最后娶了个又老又丑的女人,而且是个青史留名的“扫把星”。

诸葛亮是历史公认的美男子,而且是官二代,爸爸是部级干部,自己也是有房(草庐),有车(马车),有钱(家里的下人),有才(去看看人家写的文章)。妥妥的高富帅,为了学本事,娶了比较老比较丑的黄月英。

每一个专业都是复杂而系统的,作为门外汉,我们看到的都是最简单的,想要术业有专攻,还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堆积。

作为一个外貌协会的中国人,我还是乖乖选择学习十二属相。

草庐代表什么生肖3

卧龙岗为把自已包装成躬耕地,杜撰、拼凑了所谓“诸葛亮躬耕南阳的三十个证据”(具体内容可在网上搜,这里不浪费篇幅引用了)。通过在互联网的传播,让某些南阳人心潮澎湃、信心大增。可细看这所谓三十个证据,无一不是荒谬绝伦、漏洞百出、充满谎言。

卧龙岗方面一开始就大玩偷天换日的把戏,把“躬耕于南阳”偷换成“躬耕于南阳府”、偷换成“躬耕于南阳县”、偷换成“躬耕于南阳市”。把东汉南阳郡完全等同于后世的南阳府、南阳县和今天的南阳市。

众所周知,从没有人否认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所谓“诸葛亮躬耕南阳的三十个证据”这个提法本身就是荒谬的和错误的。但是史学界公认的是诸葛亮躬耕的南阳是指东汉的南阳郡,“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转自1985年河南省政府编纂的《河南风物志》)。

1800年来由于行政区划不断变化,“南阳”所指的地域也不断发生变化。东汉时南阳曾管辖37个县。到了晋代,南阳则只管辖14个县。唐代撤销南阳郡后,所谓的南阳只管辖宛城一县。明清设南阳府,南阳范围又有扩大,大约管辖相当于东汉的23个县,现代也大体与明清相当。那么我就要问了东汉管辖37县的南阳等于晋代管辖14县的南阳吗?等于唐代管辖1县的南阳吗?等于明清管辖23县的南阳吗?东汉的南阳如何就能等同于今天的南阳市呢?

这么荒谬的立论逻辑,其论证结果必然也是荒谬的。这所谓“诸葛亮躬耕南阳的三十个证据”实际上是“诸葛亮躬耕卧龙岗的三十个证据”罢了!那么“诸葛亮躬耕卧龙岗的三十个证据”都说了什么呢?

第一、所谓的三十个证据实际上最主要的还是把东汉管辖37个县的南阳郡等同于后世范围大幅缩小的南阳县、南阳府和南阳市,即偷换概念而已!

如所谓“证据之一: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述躬耕于南阳”、“证据之二:《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中的“躬耕于南阳”、“证据之三,所谓“隋开皇“断石幢”称孔明居南阳躬耕”。“证据之八:诸葛亮为刘备从南阳贷款以为军需”、“证据之九:诸葛亮为其弟在南阳娶妻”、“证据之十:唐裴度著文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十一:唐代大量文献记述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十二:宋代坚持“南阳说”的人越来越多”、“证据之二十三:诸葛亮《远涉帖》叙论称亮躬耕南阳”等等。

以上所谓证据中的“南阳”,都是指东汉管37个县的南阳郡,根本不是指后世范围大幅缩小的南阳县、南阳府,更不是今天仅管辖相当于东汉23个县的南阳市。以上所谓证据的诸葛亮《前出师表》、《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和《远涉贴》中的“南阳”就是如此。而诸葛亮真正的躬耕地恰恰就在今天南阳市之外的东汉南阳邓县隆中。所谓证据之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谈资》记载:“先主寓荆洲,从南阳大姓晁氏贷款千万,以为军需,诸葛亮担保,券至宋犹存。”这里的“南阳大姓”是指郡望,即指南阳郡。而南阳大姓晁氏看重的正是诸葛亮在襄阳拥有强大的上层背景,才会欣然接受其担保。因为诸葛亮是在襄阳的荆州牧刘表的侄女婿,岳父是襄阳名士,姐姐都嫁入襄阳豪门......。如果不是因为诸葛亮与在襄阳的荆州高层有庞大的关系网,试问诸葛亮这样一个布衣如何能够为皇叔刘备担保呢?那么请问诸葛亮在南阳宛城有什么关系?和谁有关系?卧龙岗能举出例子吗?难道是诸葛亮与占据宛城的曹操关系好,人家才愿意贷款的吗?所以这个所谓的证据,根本不能证明卧龙岗是躬耕地,反倒是躬耕南阳邓县隆中的最好佐证!所谓证据之隋开皇“断石幢”,这个古物是在叶县啊!叶县今天属于平顶山市,不属于今天的南阳市啊!这个所谓证据只能再次强调大家都承认的共识,即躬耕地在东汉南阳郡。如何能证明今天的南阳市卧龙岗就是躬耕地呢?所谓证据之《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娶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这里的南阳还是指郡望,即南阳郡的林氏。荆州刘表当时控制着南阳郡南部的新野、邓县、章陵等地。南阳林氏如何就能肯定是在宛城等南阳郡北部的人家?诸葛亮当时就在南阳邓县隆中躬耕,也是南阳啊,但是离襄阳近,后来划给了襄阳!那么这个“南阳林氏”谁又告诉你不会是在后世划给襄阳的阴、酂、筑阳、山都、邓县、章陵等南阳郡诸县的居民呢?可见所谓的“诸葛亮为其弟在“南阳娶妻”的证据,其实就是在把南阳郡偷换成南阳县即宛县,根本不能成为“躬耕卧龙岗“的证据。还有在当作所谓证据的唐宋文献、诗词中,从未提到过“卧龙岗”。而所谓“躬耕南阳”都是引用自诸葛亮《出师表》的“躬耕于南阳”,都是指东汉南阳郡!卧龙岗在这里就是在混淆古今南阳的区别。更可笑的是,所谓证据之《金石林时地考》中的“庐在南阳城西南七里”,这分明是明代赵昀做的注释,仅代表他一个人的看法。但到了卧龙岗这里,又使用偷天换日的手段,把明代的注释说成是唐代的记载。不断的伪造史料,偷换概念倒是卧龙岗的特长。

第二,所谓“证据之四:晋代诗画刻石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这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假货。

该碑刻有所谓落款为:“晋永和三年岁次癸亥秋月谷旦,尚书仆射和浴手敬书。”

晋永和三年是公元347年。查查万年历或百度一下就知道,公元347年是丁未年根本不是癸亥年。还有另一个证据,大家都知道王羲之著名的《兰亭集序》,开篇第一句话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即牛年,那么永和三年会是“岁次癸亥”的猪年吗?我想现在一年级小学生都会背十二生肖的顺序吧,更何况以农历纪年的古代,顾和这么大的官搞不清楚“永和三年”是猪年还是羊年吗?光这一点就暴露了其假货的真面目!

还有根据《晋书》记载永和三年顾和的职位是尚书令,是正职。他在落款中如何可能以副职尚书仆射自称?(详见本人今日头条文章《历史上的躬耕地─卧龙岗躬耕地证据“诸葛武侯躬耕歌碑”是假货!》)

可见这个所为晋代躬耕歌碑就是个假货。用伪造的假碑来证明躬耕地的卧龙岗能是真的吗?

第三、所谓的“证据之五:“三顾桥碑 ”证明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在南阳卧龙岗”——所谓“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在卧龙岗”是清代才出现的说法。

要知道在清代以前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过刘备到卧龙岗三顾茅庐!

而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刘备去南阳邓县隆中三顾茅庐就已是史学界的共识。

南北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又东径隆中,经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南北朝南朝刘宋盛弘之《荆州图副》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唐李善等注《文选》“汉晋春秋曰:诸葛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荆州图曰: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襄州》)说:“又曰襄阳西北十余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诸葛亮 宅,按蜀志 云,先帝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今有井,深四丈,广尺五寸,迄今垒砌如初”。北宋王钦若等辑《 册府元龟》:“蜀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北宋叶廷珪《海録碎事》记载“学业堂,在襄阳县,诸葛孔明之地,亮家在南阳之邓乡,曰隆中先主三顾于此。”南宋朱熹《通鉴纲目》记载“刘备见诸葛亮于隆中,初琅邪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毎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明嘉靖邓州志》记载“十二年,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清乾隆新野县志》该志书卷七“古迹”中说“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又说“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 寓居襄阳隆中....”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史略,先主初领徐州牧,屡为袁术、吕布及曹操所败,后依刘表屯新野(今南阳府邓州新野县),三顾孔明于隆中(今襄阳府城西二十三里有隆中山)”

一个是清代才有记载的所谓“三顾地卧龙岗”和一个是从南北朝开始就记入史册、连南阳地方志都承认的“三顾地隆中”,谁更可能是真的躬耕地呢?我想公正的人都会有客观的答案。

再有所谓卧龙岗三顾桥也是清代才见于史料,而隆中的三顾门则早在宋代就有记载。

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汉晋春秋,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三顾门:诸葛亮云,三顾臣 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金朝李俊民撰《庄靖集》“三顾门,世传襄阳水西门为三顾门。先主自此三往见武侯。”元代官修《大元一统志》记载:“三顾门,在襄阳路,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明代官修《大明一统志》襄阳府《山川》条又说:“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

以上可知,卧龙岗所谓证据三顾桥碑只是清代才有记载的东西,如何能否定从南北朝开始就明确记于史册的“三顾于隆中”呢?又如何否定宋代就记入史册的隆中三顾门呢?拿清代冒出来的东西否定比之早1000多年史料,这是多么最可笑的证据啊!

第四、所谓“证据之六:晋李兴撰《祭文》在南阳祭祀诸葛亮。”——这完全是断章取义,曲解古文。

首先,《蜀记》明确记载”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刘弘去的是隆中啊!

再有,李兴《诸葛武侯故宅铭》中“天子命我,于沔之阳”之后的下一句是“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意指刘弘在汉江北岸讨平张昌叛乱,与之后的“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是两句话。卧龙岗为编造躬耕地,无视中间的“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一句,直接把“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嫁接到“于沔之阳”之后,然后大言不惭的当做刘弘去江汉北岸参观诸葛亮故居的证据,真是滑稽。那么倒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看其它史料的记载吧。

南北朝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沔水又东径隆中,经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襄州》)说:“又曰襄阳西北十余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襄沔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襄阳郡守刘弘,于隆中诸葛故宅立碑表庐,使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宋王象之撰《舆地碑记目》记载“襄阳府碑记,诸葛武侯故宅碣,晋李兴撰。”《清雍正河南通志》记载:“李兴为镇南将军刘弘表隆中諸葛亮故宅。”《佩文斋书画谱》记载:“诸葛武侯故宅碣,在襄阳府,晋李兴撰。”《湖北金石志》记载载:“在襄阳府,晋李兴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李兴为文。”

从以上史料可看到,自古以来都认为刘弘去的就是汉江南岸的隆中,而且宋代以来各种记载表明李兴撰写的诸葛武侯故宅铭碑曾经就在襄阳。那么又有哪个史料说过刘弘是去汉江北岸参观诸葛亮故居呢?呵呵,没有任何历史记载支持卧龙岗的这个说法!可见这个所谓证据就是断章取义的胡扯!

第五、所谓“证据之七:黄权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诸葛亮”——这又是卧龙岗为抢躬耕地而编造的谎言。

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过“黄权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诸葛亮”!

事实上,南阳本地历代地方志的记载与之相反。

《明嘉靖南阳府志》记载“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云:孔明大节,自唐宋以来乡人立祠祀之。”《清光绪南阳县志》记载“南阳有诸葛忠武侯庐始见唐宋人集。”1979年南阳市博物馆编撰的《武侯祠简介》记载“南阳卧龙冈上的武侯祠,相传建于唐、宋年间。”

这些历代南阳人自已编的历史文献都证明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始建于唐宋年间。所谓“黄权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诸葛亮”就是谎言!

第六、所谓“证据之十三:岳飞谒南阳武侯祠并手书“出师二表”。——《清光绪南阳县志》说南阳武侯祠岳飞手书出师表题跋是假的。

《清光绪南阳县志》“卷十艺文”中说“宋书出师表......按此刻后,有知府任恺跋称:此碑在江南之彭城,壬申摩勒于石。则此帖盖恺所购也。”原来,原装货在彭城啊!南阳人说襄阳隆中岳飞手书出师表是复刻自南阳的。但南阳县志承认南阳卧龙岗自已的岳飞手书出师表都是清末从彭城买来的复制品啊!这真是天大笑话!《清光绪南阳县志》又有“原跋,下有少保印章。考宋史本传,绍兴十年飞授少保,此帖称戊午,实绍兴八年,飞未授此阶,不应有此印章。殆浅人赝为之欤。” 南阳县志自已承认题跋是“殆浅人赝为之欤”,是伪造的,又打了卧龙岗的脸。再有,岳飞手书出师表和躬耕地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是历史学家岳飞在经过考古后,才特地跑到南阳武侯祠去纪念躬耕地吗?可这与题跋内容不符啊!看来题跋真的是假的啊!呵呵!如果在武侯祠默写个出师表就能证明躬耕地的话,那么照此逻辑杜甫在成都武侯祠写“三顾频繁天下计”是不是可以证明成都是刘备三顾地?可见这个岳飞手书出师表根本就无法做为躬耕地的证据!

第七、所谓的“证据之十四:元代文人学士咏赞诸葛亮躬耕南阳卧龙岗”。

众所周知,所谓躬耕地的“卧龙岗”一词是从元代才开始出现于史书记载中,所谓躬耕之争的苗头也是从元代萌芽。这一时期冒出的文学作品,如何能否定魏晋南北朝以来已经出现了1000年的隆中记载呢?如何又能否定正史裴注《三国志》的记载呢?

而实际上即使在元代,隆中说仍然还是史料中的主流。

元代官修《大元一统志》记载:“隆中,汉晋春秋云:诸葛亮家南阳,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葛井,在襄阳路,荆州记:诸葛亮宅有井。”“三顾门,在襄阳路,诸葛亮云: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自此门出故也。”

元代郝经《续后汉书》记载:“卒,亮居隆中,躬耕陇亩 ,好为梁甫吟。原注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元代胡一桂撰《史纂通要》记载:“初见诸葛亮于隆中......孔明隆中之约谓:吴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元代《氏族大全》记载“诸葛亮,字孔明。寓居南阳隆中。汉建安中徐庶称于刘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备三顾于草庐中,亮乃起。”

而卧龙岗在元代的文献中还是以传说为主。如元代王谦《丞相诸武侯庙碑》称:“俗以武侯隐居之所”。元代程钜夫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相传汉丞相忠武侯故居”。“俗以”、“相传”都表明是传说。

《大元一统志》关于卧龙岗的记载则更搞笑:“卧龙冈,在南阳县界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又荆州记云:南阳县西七里有独乐山,诸葛孔明尝登此山作梁甫呤。”可是《荆州记》的原文明明是“邓城西七里”呀,到了《元一统志》里被改成了“南阳县西七里”了!

看来卧龙岗不篡改史料就无法自证了!以传说和篡改的史料做为证据,能证明出真的躬耕地吗?

第八、所谓“证据之十五:元仁宗皇帝钦定南阳武侯祠。”——按卧龙岗提供的第三十个证据,这应该就是在混淆躬耕地和纪念地的内涵了。

武侯祠如果能证明躬耕地,那么全国武侯祠最多时有100多座,是不是有100多个躬耕地?中国最早的武侯祠是蜀汉皇帝刘禅钦定修建的汉中勉县武侯祠。是否可以证明汉中勉县是诸葛亮躬耕地呢?当然诸葛亮真的是在汉中屯过田喔。

还有“元仁宗皇帝钦定南阳武侯祠”出于何处?卧龙岗说是出自元代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可是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文中根本找不到所谓“钦定南阳武侯祠”的明确记载(可参见程矩夫《雪楼集》的相关文章)。不知道卧龙岗是怎么奇思妙想得出的证据?

反倒是钦定隆中武侯祠可是有着明确的史料记载的。

宋《舆地纪胜》记载“诸葛威烈武灵仁济王庙,在襄阳县伏龙山。唐光化五年封武灵王。乾道四年,被旨以感应赐英惠庙额,加号仁济。李廌有诗云:夘金运徂徃,孔明隐隆中。又云:向非三顾重,自首田舍翁。”宋《舆地碑唐记目》记载:“唐改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庙记,唐光化五年封诸葛孔明为武灵王,碑今在隆中。”

唐代光化五年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并在隆中武侯祠立碑为记。南宋乾道四年赐隆中武侯祠英惠庙额,又加号“仁济”。

《明嘉靖南阳府志》收录的《嘉靖乙酉抚民右参政许复礼奏请敕赐庙额祭文爰定祭品知府杨应奎增修大备事载碑记》记载:“查正德二十一年十一月内,该襄府暂理府事光化王奏称襄简王先年慕隆中佳秀,择为茔葬……隆中东去数十步有一窝,欲将亮庙挪移修建等。因该本部题准行,移本府自备工料盖庙题宇,完日另行奏请庙额祭祀。续该光化王奏称庙宇已成乞要请赐庙额及春秋祭祀。又本该部造奉钦依行移翰林院撰与祭文,赐庙额名“忠武”与祭品春秋至祭。”

根据南阳地方志《明嘉靖南阳府志》记载:明正德二十一年,襄阳府暂理府事光化王重修隆中武侯祠后,明朝朝庭命翰林院撰写祭文,并钦赐庙额“忠武”与祭品春秋至祭。

以上可知,隆中武侯祠从唐宋就是朝庭钦定,明正德年间就有朝庭钦赐祭文、庙额和祭品春秋至祭。这些都有文献明确记载,特别是南阳的地方志也有记载。比语焉不详的所谓“元仁宗皇帝钦定南阳武侯祠”的猜想真实可靠得多。

第九、所谓“证据十六至证据十七”——都明清文人的文章,真正的史料却乏善可陈。

实际上,在同时提到隆中与卧龙岗的史料中,隆中往往都与三顾有关。如:

官修《大明一统志》襄阳府《山川》条说:“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汉诸葛亮所居。宅西有避暑台。因昭烈三顾亮于草庐,有三顾门。”

《大明一统志》关于卧龙岗的记载可有提及三顾吗?

官修《大清一统志》则更直接,在襄阳府《古迹》条:“诸葛亮宅,在襄阳县西隆中山东。刘备三顾亮于草庐之中,即此宅也。”明确说隆中诸葛亮宅是三顾地。

《大清一统志》关于卧龙岗的记载可有提及三顾吗?

其它明清史书还有:

明谢陛《季汉书.诸葛亮传》:“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明魏显国《历代相臣传•诸葛亮》:“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明杨时伟《诸葛忠武书•诸葛亮传》说:“十二年丁亥,是年昭烈见孔明于隆中,时年二十七……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距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时伟按,博望烧屯事,陈寿志原载建安十一年以前,而三顾隆中则十二年事也……时伟按,侯“隆中语”云: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为援而不可图。”《读史方舆纪要》云:“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诸葛武侯隐此。”清朱轼《历代名臣传•诸葛亮传》:“从父卒,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益夫,隆中一对先荆后益确有成算于胸中。”清杨希闵《诸葛武侯年谱》:“元卒,侯寓南阳襄邓间。”“侯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清章陶《季汉书.诸葛亮列》:“元卒,亮遂家于南阳邓县之隆中。”清王复礼《季汉五志.诸葛忠武侯传》:“元卒,侯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后家于南阳之邓县去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今湖广襄阳府)……徐庶荐诸葛亮于昭烈,昭烈三顾隆中与亮。”清汤成烈《季汉书》之《诸葛丞相列传》:“元卒,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躬耕陇亩……”

特别是明清南阳的地方志也支持隆中说。

《明嘉靖邓州志》记载“十二年,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本传徐庶见备于新野,备器之。庶荐诸葛孔明家于南阳之邓县号曰隆中。”《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三国志侯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此汉隆中确属邓县,不属宛。汉时襄阳为南郡属县,县境西止十一里,故水经注谓襄无西……案,亮三国志卷三十五有传魏略曰亮在荆州游学,每晨夜常抱膝长啸。汉荆州刺史治襄阳,所领有南阳郡。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故亮自称躬耕南阳。”《清乾隆新野县志》记载“建安十二年......是年(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又说“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阳隆中....”《清光绪南阳县志》记载“按南阳有诸葛忠武侯庐始见唐宋人集,至元明皆有敕赐庙学、祭品、碑而名益着,或谓侯实家襄阳,南阳之祠非是。考三国志亮随其叔父依荆州牧刘表,是时表军襄阳,亮宅在襄阳为信。水经注谓沔水经亮旧宅是也。”“然汉荆州八郡南阳居首襄阳(隆中)实为邓县实隶南阳,故侯自表谓‘躬耕南阳’。汉晋春秋亦谓亮家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阳祀侯固宜历代,迄今筑居以像之,与隆中并称……”

由此可见,隆中说一直是主流史学界的共识,连当时的南阳人都承认。

同时,在列举相关证据时,卧龙岗又在删节、裁剪、篡改史料。明李东阳在卧龙岗武侯祠有《重修诸葛武侯祠记》。卧龙岗引用的原文是:“南阳城西五里卧龙岗,为草庐旧址,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元建祠祀侯,又置书院,设山长,聚徒讲学,给田数百顷。”而真实的原文是“南阳府城西五里卧龙岗,为草庐旧址,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盖秦南阳郡,即今邓州,而襄阳实在其界故也。”生生的把两句话之间的“盖秦南阳郡,即今邓州,而襄阳实在其界故也。”给裁剪掉了!这样原文的意思就来了个180度大转折!卧龙岗还是死性不改,不篡改文献就是没法证明自已啊!

第十、所谓“证据之二十一:诸葛亮在南阳曾有多处活动遗迹”——这些所谓遗迹都是清代小说的内容。

卧龙岗在这里引以为证的内容都来自清代汪介人的《中州杂俎》。《中州杂俎》是本什么书呢?我们看看《四库全书》对它的评价:“《中州杂俎》•三十五卷(河南巡抚采进本),国朝汪价撰......采摭繁富,用力颇勤,而多取稗官家言,纯为小说之体。又事皆不着所出,人亦往往不着时代。编次繁复,漫无体例,可谓劳而鲜功者矣。”

“多取稗官家言”是指内容多来自街谈巷说的传说;

“纯为小说之体”纯粹就是小说的模式;

“又事皆不着所出”所载的事情没有来源;

“人亦往往不着时代。”所载人物往往没有年代。

也就是说《中州杂俎》就是可靠性极低的、道听途说的小说故事罢了。卧龙岗拿小说故事当证据也算是一大特色了。

第十一、所谓“证据之二十二:诸葛亮曾在桐寨铺诸葛庄购田耕种”——卧龙岗难道是想证明“躬耕于南阳桐寨铺”?

清代可以说是卧龙岗史料证据“大发现”的时代,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没有见过的记载,都出现在清代的史料里。

而这里《清乾隆唐河县志》里说:诸葛庄,传说“武侯曾置庄田于此”。清代出现的传说竟被深信不疑的当证据了。

根据该所谓证据“相传在三国建安初年,曹操三次率兵征伐宛城,’搞得百姓不得安宁,诸葛亮就从卧龙岗搬到桐寨铺避难,并在此购置了土地房屋。”

可是据《三国志》记载,曹操第二次征伐张绣时:“(建安二年)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表将邓济据湖阳。攻拔之,生擒济,湖阳降。攻舞阴,下之。“这一年曹操打到湖阳,并占领湖阳。而湖阳在哪儿?就在唐河县,而且在桐寨铺以南。也就是说桐寨铺所在的唐河县当时本身就是战场。诸葛亮为逃避战难从一个战场搬到另一个战场买房买地,这个证据真的好滑稽哟!

再说了诸葛庄在唐河县又不在宛城区,跟“躬耕于卧龙岗”有半毛钱关系吗?难道卧龙岗要证明“躬耕于桐寨铺”吗?

第十二、所谓“证据之二十四:历代文人学士赞颂诸葛武侯”——这也叫证据吗?历代文人赞颂诸葛亮怎么成为卧龙岗的证据?

元代以前历代文人赞颂诸葛武侯时,从来没有一处提到过卧龙岗,而提到隆中的却大量存在。

最早赞颂诸葛亮的是西晋李兴的《诸葛武侯故宅铭》和东晋凿齿的《诸葛武侯宅铭》,都是他们去隆中参观诸葛亮故居所写。南北朝沈炯的《归魂赋》则有“望隆中之大宅,映岘首之沈碑”。其它年代含有“隆中”的诗词文章太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可见今日头条文章《《历史中的诸葛亮躬耕地——隆中古诗词精选》)。

以上可知和隆中一起赞颂诸葛武侯真的是历史悠久!历代文人赞颂诸葛武侯的文章完全可以做为隆中是躬耕地的证据了。

第十三、所谓“证据之二十五:诸葛亮的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这是以元明清的记载否认此前1000多年来史书的共识 。

在卧龙岗的心目中元明清的史料远比元代以前的史料重要,因为卧龙岗在元代以前毫无史料记载!反倒是躬耕于南阳邓县隆中则一直是史学界的共识。

南北朝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呤。《汉晋春秋》云:“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北宋王钦若《册府元龟》记载:“蜀诸葛亮居隆中躬耕,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北宋释契嵩《镡津集》记载:“孔明始躬耕于隆中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有许者。”南宋郑樵《通志》记载“元卒,亮逐家于南阳之邓县,相距襄阳城西二十余里,号曰隆中,躬耕垄亩,好为梁父吟。”南宋黄震撰《古今纪要》记载:“诸葛武侯躬耕隆中,自比管乐。”南宋陈亮《龙川集》记载:“孔明之游学也,颍川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等往往务精熟孔明独观其大略,及耕隆中而庞德公在焉。”南宋孙应时《烛湖集》记载:“隆中躬耕归,抱膝咏梁父。谁称此卧龙,名字震东土。”元陈基《夷白斋稿》记载:“昔诸葛孔明躬耕隆中,自许不顾仲乐毅。”元郝经《续后汉书》记载:“元卒,亮居隆中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明冯琦 《宋史纪事本末》记载:“诸葛孔明耕隆中,徐庶何所见而必欲屈先主枉驾顾之。”明廖道南《楚纪》记载:“玄卒,亮侨寓襄阳之隆中,躬畊陇亩,好为梁父吟。”《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三国志侯传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此汉隆中确属邓县,不属宛。汉时襄阳为南郡属县,县境西止十一里,故水经注谓襄无西。”“汉荆州刺史治襄阳,所领有南阳郡。亮家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故亮自称躬耕南阳。”《清光绪南阳县志》记 载“然汉荆州 八郡南阳居首襄 阳( 隆中)四(实)为邓县实隶南阳,故侯自表谓 ‘躬耕南阳’。汉晋春秋亦谓亮家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阳祀侯固宜历代,迄今筑居以像之,与 隆中并称......”清雷士俊《艾陵诗文钞》记载“诸葛亮躬畊隆中,三顾然后出......诸葛孔明耕隆中吟梁父。”清鲁之裕《式馨堂诗文集》记载“流寓之迹有三,有避地而来者如武侯之耕隆中,王粲之依刘表是也记载。”

可见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邓县隆中,这是1700年来包括南阳历代地方志在内的史学文献的共同记载。

第十四、所谓“证据之二十六:刘备三顾草庐只能在南阳卧龙岗”——这完全是胡扯!事实恰恰相反,刘备三顾草庐之地绝对不会在南阳宛城卧龙岗。

根据《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