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代表什么生肖

古代的时辰是怎样划分的?,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姓氏文化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魏巍代表什么生肖1

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小时为1时辰

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那时候一天是12个时辰,就是12生肖的子,丑,寅,卯。宸,巳,午,未。申。酉,戌,亥。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秦12段记时

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

午时指从现时的十一点到十三点,一个时辰分作八刻,从十一点起计,每十五分钟一个刻,十一点正为午起,十一点十五分为午时一刻,四十五分为午时三刻,十二点正为正午(午时四刻一般不这样说),到八刻为下一个时辰之始。

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也有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天干地支~和十二生肖对应

1.旧时计时的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宋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虽每遇潮上,闭得一两时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自须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闭闸。”清孔尚任《桃花扇·媚座》:“昼短夜长,差了三个时辰了。”曹禺《王昭君》第二幕:“半个时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2.泛指时刻或时间。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没一箇时辰儿不挂念,没一箇夜儿不梦见。”《西游记》第四九回:“这等干,只是忒费事,担搁了时辰了。”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三章:“这就叫:不是不报,时辰不到。”

时辰 相等于现在的时间 配上的动物及原因

子 下午 11时正至上午 1时正

鼠 鼠在这时间最跃。

丑 上午 1时正至上午 3时正

牛 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 上午 3时正至上午 5时正

虎 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 上午 5时正至上午 7时正

兔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 上午 7时正至上午 9时正

龙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 上午 9时正至上午 11时正

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 上午 11时正至下午 1时正

马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 下午 1时正至下午 3时正

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 下午 3时正至下午 5时正

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 下午 5时正至下午 7时正

鸡 于傍晚开始归巢。

戌 下午 7时正至下午 9时正

狗 狗开始守门口。

亥 下午 9时正至下午 11时正

猪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周易中的时辰

时辰以当地时间为标准

在论断八字命理时,往往有时不太准确,多半是因时辰有误所致。在我们生活中,全国都是统一使用北京标准时间。我国南北区域时差不算太大,而东西区域相差较大,而论命时就要严格按照出生地时间为太极点论断。

北京时间,准确地说是指在东经120&127度所在的地区区域内,而或东或西的不同地区就要根据当地所在区域内的东经度数推算。

地球自转一周(360度),需24小时计1440&127分钟,每4分钟1度(1度距离相差4分钟)。其他地区,依此推算即可。例如:黑龙江东半部130&127度所在地区,当北京时间11:20时,就是当地的12&127点整(12点-(10×4)=11:20)。

东经120度北京时间12点与其他地区

所在东经度数时间对照表

──┬───┬───┬───┬───┬───┬───┬───

东经│75│80│85│90│95│100│105

──┼───┼───┼───┼───┼───┼───┼───

时间│15:00│14:40│14:20│14:00│13:40│13:20│13:00

──┼───┼───┼───┼───┼───┼───┼───

东经│110│115│120│125│130│135│140

──┼───┼───┼───┼───┼───┼───┼───

时间│12:40│12:20│12:00│11:40│11:20│11:00│10:40

──┴───┴───┴───┴───┴───┴───┴───

再如:我国西藏西半部和新疆中部,在东经85度位置上,查上表可知北京时间14:20&127才是当地时间的12点正,时差2小时40分。由于北京地区大约在东经117度左右,故此北京时间12:12才是标准的北京当地时间的12点正。

古代“占星术”起命宫时,先看太阳在什么宫,再以生时加在太阳所在宫里起顺数至卯位上。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星命学家推断一个人的命运时,都是以太阳作为命之所在,即日出于卯而没于酉。由于不同经度的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不同的,故而以出生时间论命时必须以当地时间为准。

魏巍代表什么生肖2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代的时辰是怎样划分的

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2小时为1时辰

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那时候一天是12个时辰,就是12生肖的子,丑,寅,卯。宸,巳,午,未。申。酉,戌,亥。

现时每昼夜为二十四小时,在古时则为十二个时辰。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古时的时(大时)不以一二三四来算,而用子丑寅卯作标,又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作代,以为易记。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

古人说时间,白天与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说“钟”,黑夜说“更”或“鼓”。又有“晨钟暮鼓”之说,古时城镇多设钟鼓楼,晨起(辰时,今之七点)撞钟报时,所以白天说“几点钟”;暮起(酉时,今之十九点)鼓报时,故夜晚又说是几鼓天。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

时以下的计量单位为“刻”,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律历志》载,秒为古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古时计时工具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不用说了,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有二十四分,与二十四个节气相对。注意,这分不是现时的分钟,而是“字”,在两刻之间,用两个奇怪符号来刻,所以叫做“字”。字以下又用细如麦芒的线条来划分,叫做“秒”;秒字由“禾”与“少”合成,禾指麦禾,少指细小的芒。秒以下无法划,只能说“细如蜘蛛丝”来说明,叫做“忽”;如“忽然”一词,忽指极短时间,然指变,合用意即,在极短时间内有了转变。

秦12段记时:即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午时指从现时的十一点到十三点,一个时辰分作八刻,从十一点起计,每十五分钟一个刻,十一点正为午起,十一点十五分为午时一刻,四十五分为午时三刻,十二点正为正午(午时四刻一般不这样说),到八刻为下一个时辰之始。阴阳家说的阳气最盛,与现代天文学的说法不同,并非是正午最盛,而是在午时三刻。古代行斩刑,也有分时辰开斩的,亦即是斩刑有轻重。一般斩刑是正午开刀,让其有鬼做;重犯或十恶不赦之犯,必选午时三刻开刀,不让其做鬼。皇城的午门阳气也最盛,不计时间,所以皇帝令推出午门斩首者,也无鬼做。

天干地支和十二生肖对应

1.旧时计时的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宋 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今来所创置钤辖司前一闸,虽每遇潮上,闭得一两时辰……而公私舟舡欲出入闸者,自须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闭闸。”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昼短夜长,差了三个时辰了。”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半个时辰前,他陪伴天子酣宴。”

2.泛指时刻或时间。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没一箇时辰儿不挂念,没一箇夜儿不梦见。”《西游记》第四九回:“这等干,只是忒费事,担搁了时辰了。” 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二三章:“这就叫:不是不报,时辰不到。”

时辰 相等于现在的时间 配上的动物及原因

子 下午 11时正至上午 1时正

鼠 鼠在这时间最跃。

丑 上午 1时正至上午 3时正

牛 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 上午 3时正至上午 5时正

虎 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 上午 5时正至上午 7时正

兔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 上午 7时正至上午 9时正

龙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 上午 9时正至上午11时正

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 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时正

马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 下午 1时正至下午 3时正

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 下午 3时正至下午 5时正

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 下午 5时正至下午 7时正

鸡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 下午 7时正至下午 9时正

狗 狗开始守门口

亥 下午 9时正至下午 11时正

猪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周易中的时辰

时辰以当地时间为标准

在论断八字命理时,往往有时不太准确,多半是因时辰有误所致。在我们生活中,全国都是统一使用北京标准时间。我国南北区域时差不算太大,而东西区域相差较大,而论命时就要严格按照出生地时间为太极点论断。

北京时间,准确地说是指在东经120&127度所在的地区区域内,而或东或西的不同地区就要根据当地所在区域内的东经度数推算。

地球自转一周(360度),需24小时计1440&127分钟,每4分钟1度(1度距离相差4分钟)。其他地区,依此推算即可。例如:黑龙江东半部130&127度所在地区,当北京时间11:20时,就是当地的12&127点整(12点-(10×4)=11:20)。

东经120度北京时间12点与其他地区所在东经度数时间对照表

──┬───┬───┬───┬───┬───┬───┬───

东经│ 75│ 80│ 85│ 90│ 95│ 100│ 105

──┼───┼───┼───┼───┼───┼───┼───

时间│15:00│14:40│14:20│14:00│13:40│13:20│13:00

──┼───┼───┼───┼───┼───┼───┼───

东经│ 110│ 115│ 120│ 125│ 130│ 135│ 140

──┼───┼───┼───┼───┼───┼───┼───

时间│12:40│12:20│12:00│11:40│11:20│11:00│10:40

──┴───┴───┴───┴───┴───┴───┴───

再如:我国西藏西半部和新疆中部,在东经85度位置上,查上表可知北京时间14:20&127才是当地时间的12点正,时差2小时40分。由于北京地区大约在东经117度左右,故此北京时间12:12才是标准的北京当地时间的12点正。

古代“占星术”起命宫时,先看太阳在什么宫,再以生时加在太阳所在宫里起顺数至卯位上。由此可以看出,古代星命学家推断一个人的命运时,都是以太阳作为命之所在,即日出于卯而没于酉。由于不同经度的地区见到太阳的时间是不同的,故而以出生时间论命时必须以当地时间为准。

本文摘自:大胖胖a的博客

魏巍代表什么生肖3

□段 华

万水千山

——关于《七律·长征》

1934年10月18日,在《十送红军》的凄婉苍凉歌声里,毛泽东含泪告别瑞金。

1935年10月28日,在信天游的高亢豪放的歌声里,毛泽东意气风发地走上陕北吴起镇的街头。

整整一年,毛泽东和他所在的红军主力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冲天豪气,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可贾余勇,屈指行程二万,彻底粉碎了蒋介石所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数百万计军队的围追堵截,以天兵怒气冲霄汉的磅礴气势,穿越了十二个省的千山万水,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壮举和战略奇观。

长征是一首慷慨悲壮的英雄史诗,然而,当毛泽东用一首七律来总括长征的历程,艰险和胜利时,读者却更多感受到的不是悲壮,而是雄壮、豪壮、宏壮、威壮。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让我们随着这气吞山河的诗句,来领略那一股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追叙那并未湮灭在硝烟炮火里的往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提笔就是一句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大实话,“不怕”二字平实而不平淡,朴实而并非“无华”。试想想从江西瑞金仓促出发,征程漫漫,忧心忡忡,疑虑重重。人们尚只知道这是战略转移,谁知一“转”就“转”了整整一年,一“移”就“移”了两万五千里?遵义会议以前,那是一段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历史。一年长征的前四个月,被王明路线几乎引入绝路。然而在这首诗里,毛泽东只字不提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诗人记忆中最难忘的是“万水千山”,而且五岭和乌蒙这两个泛指所有跨越过的大山的意象,在诗人笔下既巍峨而又渺小。而以“金沙”和“大渡”为意象的所有被红军征服的河流,都是那么通人性懂情感有知觉。尤其是最后翻越的那座横亘千里的雪山岷山,给红军带来的是无限的畅快。全诗着笔全在山和水,山有情水有意,作者将景物的移情作用写到了极致,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中国文学史上经典案例比肩,但整体格局上大大超于前贤佳作。

上文我们列举了红军跨过的20多座大山,那么红军主力征服的大河又有哪些呢?据统计有24条,主要有信丰河、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小金川、渭水等。而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多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430人,他们平均年龄不满30岁。30万红军经过长征仅存3万人,25000里征程上,平均每300米就倒下一名烈士。

陈树湘,这位湖南长沙县籍的红34师师长,在湘江血战中,他率部本来已经赶到了江边,如果选择过江,或许他会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将军。然而他和他的红34师毅然决然地选择掩护大部队过江,于是又义无反顾地掉头冲向敌阵,用全师将士的躯体和鲜血,换来主力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机关的安全撤离。陈树湘不幸落入敌手。敌人喜滋滋地将腹部中弹的陈树湘用担架抬着,准备押往长沙向何键讨赏,陈树湘从自己已破的腹中掏出肠子,强忍着剧烈的疼痛,用自己的手将肠子奋力绞断,淋漓的鲜血和绞断的肠子流失在山道上,抬担架的敌兵脚下一滑,担架上的陈树湘也被摔倒在地,当场壮烈牺牲。

人们常常用“断肠”来形容疼痛之极,毕业于黄埔二期,参加过秋收起义的陈树湘,以自我断肠的方式,将自己的生命予以果断地终结,让自己永远紧贴生养他的潇湘热土,中华大地畅诉衷肠。陈树湘呀,你是湘江边上一棵万古常青的大树,每日每时在风中陈述你永铭的初心。

金沙江,这条奔腾于川、藏、滇三省版图上的金色巨龙,用弯曲的身躯向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写下一串巨大的问号,似乎在问“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江水狂野,骇浪滔天,你们能跨过吗?”

正如《长征组歌》所唱的,“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当红军主力逼近贵阳时,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闻到了刺鼻的硝烟味,不免血压飙升,内分泌失调,他惊魂未定地调滇军主力星夜增援贵阳,这正好中了毛泽东的调虎离山之计。毛泽东立即率部挥师西进入滇直逼昆明,把红军的号角声、马嘶声送到了昆明城边。

被吓出一身冷汗的“云南王”龙云一怕红军攻下昆明,二怕蒋介石“假途灭虢”,立即托人传话红军,只要不打昆明,滇军决不远追。于是红军在昆明城郊虚晃一枪后直扑金沙江,旨在渡江入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如果不能闪电式渡过金沙江,敌军将会四面扑来,红军又将面临全军覆灭。

渡江先遣队在参谋长刘伯承、干部团团长陈赓、保卫局局长李克农的带领下,30日午夜赶到金沙江皎平渡,找到一位艺高胆大,铁心“护江”的船工,叫张朝寿。就是张朝寿找来的两条渡船和几位船夫,渡船如一道闪电掠过金沙江,先遣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对岸守敌,控制了渡口。又在北岸找到几条木船,红军利用已有的七条木船日夜摆渡。

红一军团第4团将三个连乔装成国民党的中央军,禄功、武定、元谋三个县县长和军警官绅举行盛大仪式欢迎“中央军”,我军神气活现大摇大摆地接受欢迎,随即一声“不准动!缴枪不杀!”“你……你们不是中央军吗?”“我们是中央红军!”就这样兵不血刃,三座县城变魔术般地被红军拿下。

皎平的七条木船有资格摆进中国军事博物馆,张朝寿有资格当人民海军的历史顾问。就是这七条船载起过红军的前程,载起过中国的希望。

当毛泽东在韦国清等人陪同下坐木船横渡金沙江,听到后面如蝇叫一般讨厌的枪声,看到拍击着岸边峭壁的惊涛骇浪,那浪花化为一股直扑胸怀的暖流,这,大概就是“金沙水拍云崖暖”的由来吧!

大渡河,另一道横在红军面前的水上天堑。

1863年,太平天国名将,曾封为翼王的石达开率3万多太平军血洒大渡河,石达开被生擒后在成都就义。

蒋介石南昌行营秘书长杨永泰摇头晃脑地为主子进言:“朱毛红军与石达开有着惊人的相似,一是西进路线大体一致;二是战术一致,军到西昌城下都是绕道而过;三是入川年辰属相一致,都是猪年,都是5月水猛季节;四是均为两三万疲惫之师,且清军与‘国军’追堵参战数量也大体一致。”蒋介石推理结论——“朱毛必成石达开第二!”

毛泽东也想到了石达开,也分析了红军与太平军的异同,他认为,地点同、季节同、人数同、但理想信仰不同,精神面貌不同!他推理的结论是:“红军不是太平天国的军队,朱毛不是石达开!”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第1师第1团一路急行军赶到大渡河边,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悄悄摸进安顺场,闪电式突袭守敌夺下渡口,并找到一只船。翌晨,刘伯城、聂荣臻亲临一线指挥。红1团1营营长孙继光从第2连中挑出17人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当地4名船工摆渡,为首的船工叫高帅士。

清晨7时,大渡河上薄雾飘飘,激浪滚滚,杨得志一声令下,红军轻重武器一齐开火,两发迫击炮命中对岸碉堡,高士帅等船工拿出看家本领驾着木船驶向对岸,船上以孙继先、熊尚林为首的十八勇士冒着枪林弹雨,顶着惊涛骇浪冲向对岸,对岸敌军疯狂反扑,被我方火炮精准击溃十八勇士奋勇登陆,一举攻占对方阵地。后续部队乘胜渡河,蒋介石的“让朱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鼓噪声化为大渡河上随波而逝的泡沫。

孙继先出生于山东曹县,骁勇善战,功夫了得,湘江突围时他勇斗群顽,全身是血,但没有一滴是自己的。1955年被授中将军衔。1990年在济南逝世时,生前嘱咐后人将他的骨灰撒在大渡河的惊涛之中。

飞夺泸定桥早已成为远逝的往事,但每每想起总是令人惊心动魄,热血偾张。在那大雨滂沱中夜行的红四团的英雄们,与对岸举着火把疾行的敌军争分夺秒地赛跑,终于以坚韧的毅力和昂扬的士气抢占先机,踏着十三根悬在高山峡谷之间排空巨浪之上的铁索,冒着敌人的近乎疯狂的枪林弹雨,廖大珠、李友林、刘金山、王海云、赵长发、刘梓华、云贵川等22位勇士如蛟龙出海,如猛虎下山,把湍急凶猛的江水踩在脚底,把开路先锋的使命扛在肩头,终于杀出一条云中血路,其中有魏小三、刘大贵、王洪山、李富仁中弹坠河英勇牺牲。随后跟进的铺板勇士,在高悬在深渊之上的空荡荡的九根铁索上铺上木板,也铺上自己的热血与忠诚,他们是为红军主力铺路,为中国革命铺路。

有人问,这些甘愿将青春热血洒在长征路上的烈士们为了什么?这是一个有关信仰和责任的理论问题,有很多种精彩而响亮的回答,然而红五军团团长董振堂的回答却颇具个性,极有情怀。长征路上,一次一位叫陈慧清的女红军战士临盆发作,战友们立即搭上帐篷叫来军医就地分娩,由于战争环境恶劣,母子皆营养不良,自然遇上难产。正巧敌人追兵迫近,董振堂立即组织回击。敌军咬住不放,我军奋力阻击,激战中双方均有伤亡。有些同志开始埋怨:“迟不生,晚不生,偏偏等敌人追击时生!”有的建议为避免更多伤亡,放弃保护分娩。董振堂下令:“狠狠还击敌人,一定要打出一个生孩子的时间来!”在激烈的枪声中,小生命终于来到人间。有人对这顶象征生命延续的帐篷投去不满甚至愤怒的目光,董振堂说:“咱们干革命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我们的孩子!”

长征是什么?也有很多种响亮的回答。《谁是最可爱的人》的作者魏巍说:“长征是地球上的红飘带。”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长城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说:“长征是考验中国红军男女战士的意志、勇敢和力量的伟大史诗。”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1937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英国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他将毛泽东在延安接受采访时送给他的《七律·长征》在书中进行了传播。一年后《红星照耀中国》“出口转内销”,以《西行漫记》的书名译为中文,那么《七律·长征》随书从国外到国内得以传播,因此它是第一首公开发表的毛泽东的诗作。

也有专家考证说,埃德加·斯诺曾将《红星照耀中国》在国外出版前介绍给中国北平的出版界朋友,这位朋友捷足先登地将该书在中国出版了,虽属于地下“非法出版”,但仍然不胫而走,尤其是《七律·长征》早已名震天下。

其实,我们有理由认为,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早在1935年9月29日下午就已经公开发表。那天下午,在通渭城东文庙街小学里召开了副排长以上的干部会。聂荣臻陪着毛泽东参加会议。会上,毛泽东神采飞扬地讲了长征的意义,敌人的失败和红军的胜利。最后情犹未了,用商量的口气问大家:“我写了首诗,读给你们听听,不知行不行哟!”在期待的掌声中,毛泽东用字正腔圆的湖南话,铿锵有力地朗诵了自己的新作《七律·长征》。

这是最早的且不用美颜过滤的原汁原味的现场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