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代表什么生肖

限制摊贩年龄,戳中哪些现实痛点?,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环卫代表什么生肖1

什么时候,小摊贩这个“自由职业”在年龄上竟不自由了?人们在为中年人可能遭遇的就业门槛、生存压力感慨。“人人都是打工人”,我们应该给予劳动者,包括不同年龄的劳动者同样的尊重和关怀、同样的善意与温暖。

这几天,湖北武汉一市场在入驻须知中要求“女售货员不超过45周岁,男售货员不超过50周岁”,引发热议。10月23日,武汉市江岸区通过官方微博称,该入驻须知为负责市场运营的公司自行制定和张贴;江岸区市场监管局已约谈相关企业并要求其不得违规设置不合理条件,责令其立即改正;目前,企业已撤除该入驻须知。

“菜市场工作风险这么大吗?”“我们这的市场就没有几个45岁以下的摊主”“70岁以上还允许考驾照、开车呢”……一家普通市场关于摊贩年龄的要求,成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注意以及诸多媒体的关切,这应该是当事方未曾料到的。

诚然,用人单位通常会对自己提供的岗位设定一定门槛,会对应聘者提出具体要求,比如学历、专业、工作经验等,有些是约定俗成的,有些是有明文规定的。这主要是为了招聘到更契合岗位需求、更能够胜任相关工作的人。同时,对一些特殊岗位,比如“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的劳动者,我国相关法规有特别的规定,可以提前退休。问题的关键在于,其一,市场的运营方与摊位、商户之间往往并非雇佣关系,而是租赁关系,没有必要也没有依据对承租人提出年龄上的限定;其二,按照公序良俗和人们的共识,在市场摊位上从事商品销售,只要没老到不会算账、糊涂了,年龄就不应该成为问题,更不应该成为门槛。

抛开具体是非,公众为什么会对这一事件如此关注?它究竟触动了公众哪些敏感神经、戳中了哪些现实痛点?

首先,应该是就业歧视。根据我国法律和相关政策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同时,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但现实中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并不鲜见,比如,地域歧视、性别歧视、疾病歧视、身高歧视、学历歧视,甚至血型、星座、属相歧视,当然也包括年龄歧视。所以,当面对一条类似于“45周岁以上连卖菜都不行”的要求时,诸多人难免不安——什么时候,小摊贩这个“自由职业”在年龄上竟不自由了?

其次,应该是生活、生存的压力。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大多要为一家人的生活奔波忙碌甚至负重前行。在市场里租下一个摊位,是诸多商贩的谋生手段和方式,城市里大大小小的市场也吸纳了不少劳动力,成为增加、保证就业的重要载体和渠道。如果诸多市场都将四五十岁的摊贩、销售员拒之门外,不仅可能给中年人的生活、生存造成困难,而且可能影响全社会的就业形势。所以,某种角度上,人们在为“中年危机”焦虑,为中年人可能遭遇的就业门槛、生存压力感慨。

再有,这么做与当下稳就业的形势不符。“4050”人员曾被视为就业再就业的困难群体,国家层面专门出台了不少优惠、扶持政策,专门提供一些技能培训和公益性岗位。随着社会节奏加快、职场竞争激烈,高龄劳动者的就业压力只增不减,对他们的关照既关乎民生,也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在稳就业、保民生的现实背景下,涉及这一群体的就业问题时,更应该本着审慎和人性化态度。任何地方和企业都应该凝心聚力,为减少失业、增加岗位,担当作为,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如此,社会上不少岗位在渐渐放宽对年龄的限制——不少环卫工都是“银发族”,有关延迟退休的讨论和研究一直在进行中。这些都说明,中年人甚至一些老年人依然可以胜任某些岗位,事实上也被社会所需要。

最近有关“打工人(打工的人)”的梗刷爆网络,一时间,打工人的傲娇、乐观、奋斗、自嘲,激起了诸多行业、职业劳动者的共识和身份认同,“人人都是打工人”,打工人个个可爱可敬。如此现实语境下,我们应该给予劳动者,包括不同年龄的劳动者同样的尊重和关怀、同样的善意与温暖。

环卫代表什么生肖2

■本报记者 吴卫群 李宝花 陈玺撼 钟 菡

岁末迎新、红火跨年,春节期间申城再掀消费热潮。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上海)监测显示,春节期间(1月30日至2月5日)7天,上海全市线下消费支付金额371亿元,较疫情之前的2019年农历同期增长28.6%。据上海旅游大数据监测,春节假期本市共接待游客1098.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7.21亿元。这个虎年新春,上海可谓“虎虎生风”。

消费 呈现“前低后高”

今年春节期间上海全市线下消费呈现“前低后高”回升态势,其中4日和5日全市线下消费支付金额,分别同比2021年农历同期增长14.6%和19.0%,同比2019年农历同期增长57.9%和39.2%。

春节期间上海全市餐饮业线下消费支付金额39.2亿元,同比2021年增长8.7%,同比2019年增长9.7%。化妆品、鞋帽、粮油食品等品类消费,同比2021年分别增长达到1.9倍、1.3倍和0.7倍,同比2019年分别增长2.2倍、3.5倍和2.6倍。

网络年货节活力满满。盒马鲜生上海地区销售额增长超过30%;叮咚买菜高端预制菜销量环比增长超过3倍,广西砂糖橘、智利车厘子、红色腊梅等水果鲜花,增长分别超过100倍、5倍和2倍;美团上海地区到店餐饮消费,同比增长24%;达达集团旗下京东到家开展“京东小时购”服务,超过10万家零售门店线上营业,上海地区销售额同比增长约1.4倍。

文旅 高品质高内涵

2022年春节假日,上海文旅行业在扎实落实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措施的前提下突出“乐嗨过大年 非遗新体验”主题,大力丰富假日文旅市场供给,实现了春节假日文旅市场欢乐、祥和、安全。据上海旅游大数据监测,春节假期本市共接待游客1098.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7.21亿元。新春佳节,上海突出“高品质、海派风、有年味”,以“街道+非遗”“古镇+非遗”“商圈+非遗”“景区+非遗”等为主要场景,策划推出新春文旅活动近500项。

全市文旅场所精心策划推出高品质、高颜值、高内涵展览和演出项目,着力满足市民游客看戏观展文化需求。中华艺术宫、朱屺瞻艺术馆、上海虹桥当代美术馆等美术馆的迎春画展和生肖画展,带来了新春喜庆氛围;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等博物馆的传统节庆民俗主题展览,展示出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上海大剧院、兰心大戏院、上海音乐厅等剧场内各类精彩文艺演出,呈现出舞台艺术独特魅力。不少“就地过年”的市民游客,也在春节假期成为这些展览和演出项目的观众。本市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也推出了“云展览”“云演出”“云课堂”等云端体验活动。据统计,节日期间各类线上主要文旅活动累计吸引浏览量326.99万人次。

票房“水门桥”已破18项纪录

2022年春节档即将收官,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月6日21时9分,2022春节档总票房正式突破60亿,超过2019春节档总票房59.05亿,目前位列中国影史春节档总票房第二。今年春节档的影片类型更为多元,战争片有《长津湖之水门桥》和《狙击手》,喜剧有《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和《四海》,3部动画片承包小朋友们的春节档,包括《奇迹·笨小孩》在内的诸多剧情片也与观众见面,全面覆盖春节观影需求。

灯塔专业版分析师周娜表示,在近三年春节档中,三四线城市的占比在逐步提升,市场不断下沉。此外,今年春节档的平均票价首次突破50元大关。

灯塔研究院行业分析师张荣棣介绍,在市场格局上,今年春节档延续了去年和2016年的“超级头部”阵型,《长津湖之水门桥》这样的头部大作占据档期40%以上票房。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目前《长津湖之水门桥》累计票房已超过25亿元,打破了18项影史纪录,其中包括打破由《红海行动》保持的中国影史春节档战争片档期票房纪录(12.06亿元)。

电影《狙击手》是导演张艺谋首次进军春节档,虽在上映前几日排片遇冷,但凭借逐渐高走的口碑,排片、票房、场均人次逐步上扬,成为春节档唯一连续三天票房逆跌影片,票房目前已超过2.5亿元。

游园“就地过年”年味浓浓

今年春节长假期间,在“就地过年”的倡导下,上海公园游客量增长明显。市绿化市容局2月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长假期间(2月1日至2月6日),全市公园共接待游客386.78万人次,游客量较2021年同期的347.03万人次增加了11%。春节期间,去年底新开园的世博文化公园北区共接待游客8.07万人次。

春节期间,各座公园精心策划的各类主题游园活动,让“就地过年”的市民游客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享用了收获满满的民俗文化盛宴。如上海辰山植物园的“迎春花展”、上海植物园的“‘福虎生威’年宵花展”、上海共青森林公园的“新春市民水仙花展”等。虽然客流增长明显,但沪上各座公园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和大客流应对的双重要求,实施错峰、预约、限流入园等措施,加强游客健康监测和出入口人员疏导,避免人员大规模聚集,确保游园安全有序。

春节期间,全市共布置花坛花境约17.7万平方米,组合容器约5万组,主题景点(大型花坛)120个,单季用花量约933万盆,营造了喜庆浓郁的节日氛围,让市民游客足不出“沪”就能感受到春暖花开。

环卫方面,今年上海约有3万名非沪籍环卫工人放弃与家人团聚,选择就地过年,确保全市道路、大型广场、景观区域、轨道交通集散地周边等人流密集区域的清扫保洁力度不减。(来源:解放日报)

来源: 解放网

环卫代表什么生肖3

2019年12月30日,一名女跑者在陕西西安8小时跑出生肖老造型的照片引发网友关注。北京青年报记者12月31日了解到,这次活动是由两家民间跑团所举办,今年已经是第三年举办属相跑活动,发照片的女生就是跑团成员,此前两年,跑团还跑过生肖狗、生肖猪形状。北青报记者12月31日联系到其中一家跑团林间跑团的负责人曹先生,他告诉记者,今年大概有200人参与属相跑活动,总里程在68.88公里,大部分参与者都是接力跑,只有2位跑完全程。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城市属相跑的活动策划源于2018年,是由一家民间跑团提出的,在西安第一次开始是“跑狗活动”,2018年,跑团携手城墙跑团共同举办了“跑猪活动”,到今年是第三年,两家跑团举办了“跑鼠活动”。

北青报记者了解,本次属相跑活动的总里程是68.88公里,前期,林间跑团在地图上先行绘图,并构思老鼠形态,沿路画图,图初步绘画出来后,由林间跑团以及城墙跑团共同对路线进行了实地勘测数次。总里程原计划在68公里左右,实际跑完刚好就到了68.88公里。曹先生说:“这个数字看似巧合,实际是我们经过前期不断实地勘测后得出的结果。”

本次活动在12月22日举行,当时大概有200人参加,早上8点在西安大明宫遗址公园丹凤门广场开跑,途经未央区、莲湖区、碑林区,再返回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曹先生说:“考虑到参与人员的安全问题,本次活动安排了救护车全程跟随,也给所有参与人员购买了1天的短期意外伤害保险。”

北青报记者了解,本次活动为自愿参加,主办方不收取任何费用,因距离较长,跑团也提醒参与者量力而行,不必跑完全程,可以只跑其中一段。

曹先生说,本次活动主要是接力跑的形式,只有2个人基本跑完了全程,剩下的都是接力跑。“我们中途设置了4个接力点,每一个距离大概15公里左右,每个点都有人员在等待接力。一个人基本上都跑2站,大概30公里左右,也有跑完3站、4站的。”

在活动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补给点会提供紫菜蛋花汤给围观的环卫工人,在路跑过程中,会有市民加入跟着小跑2到3公里。曹先生说:“作为本次活动的策划者及组织者,我前10公里跑步,后面近60公里骑单车给接力人员带路。回家后,骑车骑得屁股疼。”

(北青报记者 付垚 实习记者 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