瘠牛羸豚代表什么生肖

「时空黑河」闲话牛文化,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黑河日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瘠牛羸豚代表什么生肖1

按中国传统的甲子纪年法,二○二一年迎来了农历辛丑年,丑对应的是十二生肖的第二位动物——牛。

在十二生肖中,牛是农耕时代人们最重要的动物朋友,而把野牛驯养为家畜是最了不起的事情。据传,最开始役使牛的人为夏代开国之君禹的父亲鲧,《周易·系辞下》中认为,人类完成了这艰巨的不可想象的工作,意义非常重大,“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因此,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有些普通农民的最实际理想还是“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据《周礼·地官·牧人》记载:“凡祭祀,贡其牺牲。”“牺牲”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而“牺牷”是指祭祀用的纯色的全牛全羊等,为天子所用,诸侯只能用肥牛,用其卜得吉日就是“牲”,色纯为“牺”,体完为“牷”。人们现在称赞有本事的人会形容他很“牛”,也是来源于此。人们刚开始捉到牛,主要就是用于祭祀,先以围栏圈养起来,圈养天子和诸侯用的牛,就被称为“太牢”,后来关押人的监狱也被称为“牢”。捉到牛后开始养起来是“畜”,将要用于祭祀则称“牲”,“畜牲”后来便指家里饲养的可以带给自己利益的动物,也常指人类以外的动物。由于“牺牲”只用于祭祀,祭祀后扔掉太浪费,后来氏族首领伏羲开始把专用于祭祀而饲养的牛、羊、猪等作为人的食品烹制享用,因此,伏羲也被叫做“庖牺氏”,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中说:“取牺牲以充庖厨,以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周代的酒器的腹部常刻画牛的形状,称“牺尊”。《诗经》中有“白牡骍刚,牺尊将将”的诗句,意思是公牛有白也有黄,牛形酒樽多漂亮。自此,牛成为人类的食物。“食物”的“物”原亦指杂色牛,《诗经·小雅·无羊》中就有“三十维物,尔牲则具。”主管养国家之牛的官员称为“牛人”,后改称“牛吏”,分配有专用的“牛田”。黑肚皮的牛为“牧”,后来养牛的场所也为“牧”,掌管牲畜的官员先后官名为“牧人”“牧夫”“牧正”,其后地方的州官也被称“牧司”“牧守”“牧伯”“牧宰”“牧师”等,三国时期的刘备早期就任过“徐州牧”“益州牧”的官职。

农耕社会与牛有关的词语特别多,“特别”的“特”原意就是指公牛,或是三岁的兽类,三岁牛也被称为“犙”,两岁的牛或体长的牛则叫“牬”,四岁的牛为“牭”;走兽的雌雄两性称为“牝牡”,都是“牛”字旁;在沙漠中行走的单峰驼古名为“牥牛”;母牛也名为“牯”,为“牸”,公牛也名为“犅”“牨”“累”;被阉割过的牛为“犍”“犗”;赤色的牛为“騂”,黑白杂毛的牛为“牻”,白色的牛为“犨”,黄白色的牛为“犥”,杂色的牛为“犁牛”,也有被叫做“荦”的,因领上有肉堆,也称“庸”,也称“犦”。相传犦牛抵触百兽,没有能招架得了的,所以古代金吾(仪仗)所用的兵器上往往刻有“犦牛”之形,站在第一排,以示威武,即“犦槊”,也作“犦矟”,唐诗中就有以“五侯恩泽不同年,叔侄朱门犦矟连”形容富贵荣华的;七尺长的大牛叫“犉”,黑唇,在巴中地区生活,重千斤的大牛为“犘”,也叫莽牛,西南一种长毛牦牛为“犛”,也称“犣”;岷山出“犪牛”,也称“犩牛”;一种背部隆起的野牛叫“犎牛”,“牦牛”与“犎牛”交合生的则为“犏牛”;力大的牛为“犌”,小的牛为“犊”,短足或体躯卑小的牛为“犤”,黑眼眶的牛为“牰”,黑耳朵的牛为“犚”,黑蹄子的牛为“犈”。

被驯服的牛,性情温顺,埋头苦干,造福万家,毫无奢求,宋代李纲的《病牛》就是最著名的一首赞美牛之精神的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人孔平仲的《禾熟》同样是歌颂牛崇高品格的:“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现代文豪鲁迅进一步深化了牛的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十二生肖中,牛是与人的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个,因此有关牛的成语特别多,可谓“壮气吞牛”“汗牛充栋”,有褒义,有贬义。

褒义的如形容气魄很大的“气吞牛斗”,形容洞察幽微的“犀照牛渚”,比喻帝王对臣民怀有恻隐之心的“齐王舍牛”,比喻爱护的“牛羊勿践”,穷士自求用世的“牛角之歌”,比喻人长得高大强壮的“牛高马大”,比喻技艺纯熟或谋划高明的“目无全牛”,比喻父虽不善却无损于其子贤明的“犁牛之子”,比喻贤臣出身微贱的“版筑饭牛”,慰劳作战的官兵要“椎牛飨士”,弄清楚事情真相要“问牛知马”,读书勤奋时“牛角挂书”,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时如“庖丁解牛”,大材小用时“牛鼎烹鸡”,初显身手时“牛刀小试”……

贬义的如孑然一身、孤立无援时会发“司马牛之叹”,思想方法狭窄时容易“钻牛角尖”,穷凶极恶的“椎牛发冢”,为人下属的“羞以牛后”,不合情理之事是“兔角牛翼”,微不足道乃“九牛一毛”,处在不能有所作为的境地做“牛蹄中鱼”,贤愚不分只好“牛骥同槽”,从事低贱之事乃“饭牛屠狗”,形形色色的坏人如“牛鬼蛇神”,各种各样凶恶的有“牛头马面”,才能低者“老牛破车”,弱小者“瘠牛羸豚”……

印度的宪法明文规定禁止屠宰奶牛,除了西孟邦与喀拉拉邦外,其他各地的法律还禁止杀任何牛。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与现实传统相互影响与结合,印度人保护老牛,发展到了极致就成为神牛崇拜。车来人往的城市大街上,老牛三五成群大摇大摆地游来逛去,有的干脆街心横卧,对周围事物不理不睬,一副怡然自得唯我独尊的样子,而往来的各种车辆、行人都躲着、绕着它们,牛,好像成为了城市的主人。

这样的生活,让万物之灵的人,也悠然神往呢。

瘠牛羸豚代表什么生肖2

《尉缭子》一书,历来争论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三个问题。

1. 今本《尉缭子》是杂家《尉缭》还是兵家《尉缭》?

2. 《尉缭子》成书于什么年代?

3. 《尉缭子》的作者是梁惠王时的尉缭还是秦始皇时的尉缭?现将这三个问题的分歧点和我们的看法分述如下,作为《尉缭子》的简介。

第一,今本《尉缭于》是杂家《尉缭》还是兵家《尉缭》?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杂家《尉缭》二十九篇,下注“六国时”三字;另有兵形势家《尉缭》三十一篇。都与今本《尉缭子》二十四篇不符。因此引起了今本《尉缭》究竟是杂家《尉缭》还是兵家《尉缭》的词题,迄今尚在争论中。

第二,《尉缭子》成书于什么年代?

关于《尉缭子》的成书年代,《汉书·艺文志》已注明“六国时”。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一批竹简中,发现若干《尉缭子》残简。经整理后,其内容与今本大体相符,银雀山汉墓已被断定为西汉武帝初年墓葬,其随葬竹简的书写时间当然还要早些。从其书写中不避讳汉初几个皇帝的名字如“邦”、“恒”、“启”、“彻”等来看,竹简书写时间应在汉以前。而竹简书写时间又必定在该书已经广为流传之后,那么,成书年代自然还应更早。所以《汉书·艺文志》注明“六国时”是可信的。

天官第一

本篇主要论述战争胜败的根本因素,在于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反对当时兵阴阳家所散布的“天官、时日、阴阳、向背”等迷信说法。明确指出“先神先鬼,先稽我智。谓之天官,人事而已”。`

1、梁惠王问尉缭子曰:“黄帝刑德,可以百胜,有之乎?”尉缭子对曰:“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谓天官、时日、阴阳、向背也。黄帝者,人事而已矣。何者?今有城:东西攻不能取,南北玫不能取,四方岂无顺时乘之者耶?然不能取者,城高池深,兵器备具,财谷多积,豪士一谋者也,若城下、池浅、守弱,则取之矣。由是观之,天官时日不若人事也。案天官曰:‘背水陈为绝地,向陂陈为废军’。武王伐封,背济水向山阪而陈,以二万二千五、百人,击纣之亿万而灭商,岂纣不得天官之陈哉!楚将公子心与齐人战,时有彗星出,柄在齐,柄所在’胜,不可击。公子心曰:‘彗星何知,以彗斗者,固倒而胜焉’。明日与齐战,大破之。黄帝曰:‘先神先鬼,先稽我智’。谓之天官,人事而已。”

【译文】

梁惠王问尉缭子说:“相传黄命关于刑德的学说,可以百战胜,有这回事吗?”尉缭子回答说:“[所谓刑德,]是说用武力征伐敌人,用仁德安定天下,不是指天官、时日、阴阳、向背等而说的。黄帝所说的,不过是强调人的作用罢了。为什么这样说呢?譬如现在有座城,从东西两方进攻,不能取胜;从南北两方进攻,也不能取胜,难道四方面都没有适应吉利时辰的方位吗?其所以攻不下来,是因防守者的城垣高,城壕深,武器装备完善,资财粮食充足,豪杰之士同心协力的原故。如果它的城垣低,战壕浅,守备弱,就能攻下来了。由此看来,相信天官时日,不如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按《天官》书上说:‘背水列阵是置军队子绝境,向坡列阵是把军队置于无用之地。’但武王伐纣的时候,却背着济水,向着山坡列阵,以二万二千百人,击败众多的纣军,灭亡了商朝,难道是纣王所布的阵势没有得到天官之利吗!楚将公子心与齐国作战,当时出现彗星,彗星的柄搦向齐国方面,有人认为柄所指的方向定会取得胜利,因而不能进攻。公子心说:‘彗星知道什么呢,用扫帚打人的,本来就应当倒转头来用柄去打才能取胜’。第二天与齐国交战,果然大破齐军。黄立说:‘首先问神问鬼,不如首先问问自己的才智如何’。与其说是天文星象的应验,不如说它是发挥了人的作用。

兵谈第二

本篇主要论述立国、建军;用兵的指导思想。首先谈根据土地肥瘠而立邑(古代称国为邑),要求“以城称地,以地称人,以人称粟”。也就是说立国要适合本国经济条件。其次谈建军要“寓兵于农”,把军事力量蕴藏于民众之中,以求国富兵强,“甲不出橐而威制天下”。最后谈用兵要“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根据战争的范围,准备要充分,决战要迅速,不宜旷日持久。要“兵之所及……如垣压之,如云覆之”,以磅礴的气势压倒敌人而歼灭之。

2、量土地肥墝而立邑。建城称地,以城称人,以人称粟。三相称,则内可以固守,外可以战胜。战胜于外,备主于内,胜备相应,犹合符节,无异故也。

【译文】

要衡量土地的肥瘠来确定建立城邑。城邑的兴建要和土地面积的大小相适应,城邑的大小要和人口的多少相适应,人口的多少要和粮食的供应相适应。三者互相适应,对内就可以进行固守,对外就可以战胜敌人。能够战胜敌人于国外,主要在于国内有充分的准备,胜利和准备的一致性,就象符节的相吻合一样,这是两者之间没有差异的原故。

3、治兵者,若秘于地,若邃于天,生于无,故开之,大不窕,小不恢。明乎禁·舍开塞,民流者亲之,地不任者任之。夫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治则国治。富治者,车不发轫,甲不出橐,而威制天下。故曰,兵胜于朝廷。不暴甲而胜者,主胜也;陈而胜者,将胜也。

【译文】

善于治兵的人[实行寓兵于农],就象大地那样深藏不露,就象天空那样深邃莫测,表面无形无影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作战时,大规模用兵不会感到兵力不足,小规模用兵也不会感到兵力过多。平时必须明确各种应兴应革的事项,对于流散的人民,应安托他们,对于没有利用的土地,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土地广大而又能充分利用,国家就富足;人民众多而又有良好的组织,国家就安定。富足而安定的国家,不必出动军队,凭借声威就可以使天下顺服。所以说,军事的胜利,取决于朝廷的政治措施。不使用武力就取得的胜利,是君主在政治上的胜利;经过战争而取得的胜利,是将帅在指挥上的胜利。

4、兵起,非可以忿也。见胜则兴,不见胜则止。患在百里之内,不起一日之师;患在千里之内,不起一月之师;患在四海之内,不起一岁之师。

【译文】

进行战争,是不能意气用事的。预计有胜利的把握就采取行动;预计没有胜利的把握就坚决停止。祸乱发生在百里之内,不要只作一天的战斗准备;祸乱发生在千里之内,不要只作一月的战斗准备;祸乱发生在四海之内,不要只作一半的战斗准备。

5、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宽不可激而怒;清不可事以财。夫心狂,目盲,耳聋,以三悖率人者难矣。

【译文】

做将帅的人,必须上不受天时的限制,下不受地形的限制,中不受人为的限制。要气量宽宏,不可因刺激而发怒;要清正廉洁,不可被金钱所诱惑。如果任用态度轻狂,目光短浅,信息不灵的人来统帅军队,那就难于成功了。

6、兵之所及,羊肠亦胜,锯齿亦胜,缘山亦胜,入谷亦胜。方亦胜,园亦胜。重者,如山如林,如江如河;轻者,如炮如焰,如垣压之。如云复之。令之聚不得以散,散不得以聚,左不得以右,右不得以左。兵如植木,弩如羊角,人人无不腾陵张胆,绝乎疑虑,堂堂决而去。

【译文】

训练有素的军队,在羊肠小道也能取胜,在高岩峻岭也能取胜,攀登高山也能取胜,深入谷地也能取胜。方阵也能取胜,园阵也能取胜。行动稳重时,要象山林那样沉着镇静,象江河那样一往无前;行助急骤时,要象火烧那样急剧猛烈,象墙倒那样有压顶之势,象云层履盖那样无可逃避。使集中的敌人来不及分散,分散的敌人来不及集中,左边的敌人来不及救援右边,右边的敌人来不及救援左边。军队刀枪剑戟如林立,万努齐发如旋风,人人斗志昂扬,英勇果敢,一往无前地去决战决胜。

制谈第三

本篇主要论述国家的政治、军事制度对战争胜利的保证作用。明确指出“制必先定”。所谓“制”(制度)包括:编制(卒伍偏列)、纪律(禁舍开塞)、“修号令”、“明赏罚”、“举贤能”等,其目的是“使天下非农无所得食,非战无所得爵,使民扬臂争出农战而天下无敌矣”。此外,还强调了对待战争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能仰赖他人的援助。

7、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刑乃明。金鼓所指,则百人尽斗。陷行乱陈,则千人尽斗。复军杀将,则万人齐刃,天下莫能当其战矣。

【译文】

凡是统率军队,必须预先建立各种制度。各种制度建立了,士卒就不会混乱。士卒不混乱,纪律就严明了。这样,命令一经发出,成百的人都尽力战斗。冲锋陷阵时,成千的人都尽力战斗。歼灭敌军时,成万的人都协力作战,这样,天下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与它抗衡了。

8、古者,士有什伍,车有偏列。鼓鸣旗麾,先者,未尝非多力国士也,先死者,亦未尝非多力国也。损敌一人而损我百人,此资敌而伤我甚焉,世将不能禁。征役分军而逃归,或临战自北,则逃伤甚焉,世不能禁。杀人于百步之外者,弓矢也;杀人于五十步之内者,矛朗也。将已鼓而士卒相嚣,拗矢拆矛,抱朗,利后发,战,有此数者,内自败也,世将不能禁。士失什伍,车失偏列,奇兵损将而走,大众亦走,世将不能禁。夫将能禁此四者,则高山陵之,深水绝之,坚陈犯之。不能禁此四者,犹亡舟楫,绝江河,不可得也。

【译文】

古时,士兵有“什伍”的编制,战车有“偏列”的编制。当击鼓挥旗发起进攻时,首先登上敌人城堡的,往往只是那些乐于为日出力的勇士,首先战死的,也往往是那些为国出力的勇士。如果只杀伤一个故人而我军却损伤一百人,这就等于大大地加强了敌人而严重地损伤了自己,可是平庸的将领却不能避免。士兵应征入伍后,刚编入部队就逃亡回家,或者刚上战场就自行溃败,这就会出现大量的逃散伤亡,可是平庸的将领却不能制止。敌人在百步之外,就应当用弓箭杀伤他们;在五十步之内,就应当用矛、栽杀伤他们。但是将帅击鼓传令时,士兵们却互相吵闹,把箭、矛折断,把戈戟抛弃,面对敌人而畏缩不前,战斗中出现这些情况,就是自己先溃败了,可是平庸的将领却不能禁止。战斗时士兵脱离了队伍,战车脱离了“偏列”,机动部队抛弃他们的将领自行逃走,其他士兵也随之溃散,可是平庸的将领却不能制止。将帅如能制止这四种情况发生,那么高山可以攀登,深水可以跨越,坚固的阵地也可以摧破。如果不能防止这四种情况发生,[要想战胜敌人,]就好比没有船只而想渡过江河一样,是不可能达到目的。

9、民非乐死而恶生也。号令明,法制审,故能使之前。明赏于前,决罚于后,是以发能中利,动则有功。

【译文】

人们本来并不是好死厌生的。只是由于号令严明,法制周详,才能使他们奋勇向前。既有明确的奖赏鼓励于前,又有坚决的惩罚督促于后,所以出兵就能获胜,行动就能成功。

10、今百人一卒,千人一司马,万人一将,以少诛众,以弱诛强。试听臣言其术,足使三军之众。诛一人无失刑,父不敢舍子,子不敢舍父,况国人乎!

【译文】

如今百人设一卒长,千人设一司马,万人设一将军,这是以少数人管辖多数人,以少数将吏去治理整个部队的事务。如果能听从我的统御方法,就可以驾驭三军之众。如果做到一个违犯者也不放过,就是父亲也不敢放过儿子,儿子也不敢放过父亲,何况对于一般的人呢!

11、一贼仗剑击于市,万人无不避之者。臣谓非一人之独勇万人皆不肖也。何则?必死与必生固不体也。听臣之术,足使三宰之众为一死贼,莫当其前,莫随其后,而能独出独入焉。独出独入者,王霸之兵也。

【译文】

一个亡命之徒,持剑在持市上杀人,众人没有不躲避他的。我认为这并不是由于这个人特别勇敢而众人都无能。为什么呢?因为抱必死决心的人和贪生怕死的人,本来是不相向的。如果依照我的办法行事,可以使三军之众,就象一个持剑的亡命之徒那样,前进时敌人不敢抵抗,后退时敌人不敢追击,而能做到进退无阻。能够进退无阻的军队,那就是图王称霸的军队了。

12、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今天下诸国土,所率无不及二十万之众者,然不能济功名者,不明乎禁、舍、开、塞也。明其制,一人胜之,则十人亦以胜之也,十人胜之,则百千万人亦以胜之也。故曰,便吾器用,养吾武勇,发之如鸟击,如赴千仞之奚谷。

今国被患者,以重宝出聘,以爱子出质,以地界出割,得天下助卒,名为十万,其实不过数万尔。其兵来者,无不谓其将曰:“无为天下先战”。其实不可得而战也。

【译文】

有统率十万军队而天下无敌的,是谁呢?是齐桓公。有统率七万军队而天下无敌的,是谁呢?是吴起。有统率三万军队而天下无敌的,是谁呢?是孙武子。现在各国一些杰出的将领,所统率的军队都不下二十万,其所以不能功成名就,就在于没有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如果明确建立了这些制度,一个人取得胜利,就会带动十个人取得胜利,十个人取得胜利,就会带动百人、千人、万人取得胜利。所以说,改善我们的武器装备,培养我们的战斗作风,军队一旦出动,就象鸷鸟捕食那样凶猛,象倾泻到深谷的急流那样势不可当。

如今有的国家遇到外患的时候,总是以贵重的珍宝作为礼品,以爱子作为人质,以国土割让给别人,用这些条件去乞求别国派兵援助,而派来的援军往往名为十万,其实不过几万罢了。而且当其出发的时候,他们的国君总是告诉他的将领说:“不要在别人之前进入战斗”。他们是根本不可能为你奋力作战的。

13、量吾境内之民,无伍莫能正矣。经制十万之众,而王必能使之。衣吾衣,食吾食,战不胜,守不固者,非吾民之罪,内自致也。天下诸国助我战,犹良骥騄耳之驶,彼驽马鬐兴角逐,何能绍吾气哉。

【译文】

治理全国民众,没有什伍的制度,就没有谁能治理好他们。编成十万大军,就必须能用它们去取胜。如果这些军队,穿了国家的衣服,吃了国家的粮食,战不能胜,守不能固,这不是士兵的罪过,而是由于军内没有建立良好的制度或指挥不当的缘故。在这种情况下,纵然有别国军队帮助作战,而敌人好象一匹飞驰的骏马,援兵却象一匹迟顿的劣马,劣马去和骏马较量,这怎能有助于我军的气势呢。

14、吾用天下之用为用,吾制天下之制为制。修吾号令,明吾刑赏,使天下非农无所得食,非战无所得爵。使民扬臂争出农战,而天下无敌矣。故曰,发号出令,信行国内。

【译文】

利用天下的财富来充实我们的国力,参考天下的制度来修订我们的制度。整肃号令,严明赏罚,使天下都知道不耕种的人不能得食,无战功的人不能得爵。鼓励民众奋勇争先地投入生产和战斗,这样就可以天下无敌了。所以说,号令一经发出,就必须取信于民而风行全国。

15、民言有可以胜敌者,毋许其空言,必试其能战也。视人之地而有之,分人之民而畜之,必能内有其贤者也。不能内有其贤而欲有天下,必复军杀将。如此,虽战胜而国益弱,得地而国益贫,由国中之制弊矣。

【译文】

如果有人说他有战胜敌人的办法,可不能轻信他的空话,必须实践中考验他。要想兼并别国的土地,统治别国的人氏,必须国内贤才辅佐。如果在国内没有贤才辅佐,而想统一天下,必然招致兵败将亡的后果。即使侥幸获胜,国家也会因此而更加衰弱,即使攻占别国的土地,国家也会因此而更加贫困,这些都是由于国家制度有病,[不能选贤任能的缘故]。

战威第四

战威,即作战的威力,也就是战斗力。本篇主要论述构成战斗力的精神因素,也提到了增强战斗力的物质因素。作者认为增强作战威力,首先在于充分发挥人的作用,特别强调士气,故详细地论述了提高士气的方法。其次也谈到正确使用一定的物质条件。

16、凡兵有以道胜,有以威胜,有以力胜。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审法制,明赏罚,便器用,使民有必战之心,此威胜也。破军杀将,乘闉发机,溃众夺地,成功乃返,此力胜也。王侯知此,所以三胜者毕矣。

【译文】

战争有用道胜的,有用威胜的,有用力胜的。讲求军事准备,判明敌人虚实,设法促使敌人士气沮丧而内部分化,虽然军队的组织形式完整但却不能用来作战,这就是以道胜。审定法制,严明赏罚,改善武器装备,使人人都有必战的决心,这就是以威胜。击破敌军,斩杀敌将,使用各种攻城器械强攻敌人城邑,粉碎敌人防御,占领敌国土地,功成之后,班师回国,这就是以力胜。战争决策者明白这些,就能完全掌握三种胜利方式的具体运用了。

17、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刑未加,兵未接,而所以夺敌者五:椩幻硎不郏皇苊郏慧垠之论,四曰深沟高垒之论,五曰举陈加刑之论。此五者,先料敌而后动,是以击虚夺之也。善用兵者,能夺人而不夺于人。夺者,心之机也。令者,一众心也。众不审则数变,数变则令虽出,众不信矣。故令之法,小过无更,小疑无申。故上无疑令则众不二听;动无疑事则众不二志。未有不信其心而能得其力者,未有不得其力而能致其死战者也。

【译文】

将冲所赖以作战的是军队,军队所赖以作战的是士气。士气旺盛就勇于战斗,士气沮丧就会溃败。在军队还未行动,双方还未接触时就能够压倒敌人的条件有五个方面,一是朝廷的决策英明,二是将冲的选拔得人,三是进入敌境的迅速突然,四是本国防务的坚强充实,五是列阵决战的指挥正确。这五个方面都要先分析敌情,而后行动,用以实击虚的办法去压倒敌人。善于用兵的人,能压倒敌人。而不为敌人所压倒。压倒敌人,在于将帅的机智。号令是用来统一军队行动的,对军队情况不了解,号令就会经常变更,经常变更的号令,纵然下达了,大家也都不会相信。因此,下达号令的原则是,有小的缺点不必变更,有点不明确也不须重申。所以,上级没有可疑的命令,大众也就不会无所适从;行动没有犹豫不定的事情,大众就不会三心二意。从来就没有不取得大众衷心信任,而能得到他们自愿效力的,也没有不取得大众自愿效力,而能使他们拚命作战的。

18、故国必有礼信亲爱之义,则可以饥易饱。国必有孝慈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古者率民,必先礼信而后爵禄,先廉耻而后刑罚,先亲爱而后律其身。

【译文】

一个国家必须有崇礼守信相亲相爱的风气,民众才能忍饥耐饿克服困难。国家必须有孝顺慈爱廉洁知耻的习俗,民众才能不惜牺牲去捍卫国家。古代君王治理民众,必须先以礼信感化他们,然后用爵禄鼓励他们;先以廉耻教育他们;然后用刑罚督促他们;先用仁爱抚慰他们,然后用法律约束他们。

19、故战者,必本乎率身以励众士,如心之使四肢也。志不励,则士不死节。士不死节,则众不战。励士之道,民之生不可不厚也。爵列之等,死丧之亲,民之所营,不可不显也。必也,因民所生而制之,因民所荣而显之,田禄之实,饮食之亲,乡里相劝,死生相救,兵役相从,此民之所励也。使什伍如亲戚,卒伯如朋友,止如者墙,动如风雨,车不结辙,士不旋踵,此本战之道也。

【译文】

将帅指挥作战,必须用自己的表率行为来激励部队,这样才能象头脑指挥四肢一样的灵活自如。战斗意志不加激励,士兵就不会为国家效死,士兵不为国家效死,部队就没有作战能力。激励士气的方法,就是使民众都过富裕的生活。官职的等级,死丧的抚恤,是民众所追求的,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必须根据民众的生活需要制定保障措施,根据民众的功绩给予表彰奖励,使他们在田地体禄方面得到实惠,起居饮食方面得到照顾,邻里互相鼓励,死生互相帮助,战时携手应征入伍,这就是激励民众的办法。使同什同伍的人,象亲戚那样互相关心,上下级关系象朋友那样亲密无间,军队驻止下来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的坚固,行动起来就象急风暴雨一样的迅猛,战车一往直前,士兵绝不后退,这就是战胜敌人的根本原则。

20、地所以养民也,城所以守地也,战所以守城也。故务耕者民不饥,务守者地不危,务战者城不围。三者,先王之本务,本务者兵最急。故先王专于兵有五焉:委积不多,则士不行;赏禄不厚,则民不劝;武士不选,则众不强;备用不便,则力不壮;刑赏不中,则众不畏。务此五者,静能守其所固,动能成其所欲。

【译文】

土地是用来养活民众的,城塞是用来保卫土地的,战斗是用来防守城塞的。所以,注重农业生产的,民众就不会受饥荒,注重边疆守备的,领土就不会被侵犯,注重机动作战的,城市就不会被围困。这且件事是古代君王立国的根本问题,而其中军事问题又最为紧要。所以古代君王特别注意军事方面的五个问题:粮食储备不充分,军队就难以行动;奖赏待遇不优厚,民众就得不到鼓励;武士不经严格挑选,部队就不会坚强;武器装备不充实,战斗力就不会强大;赏罚不公正,民众就不会畏服。能够注意到这五个方面的问题,防守时就能守必固,行动时就能战必胜。

21、夫以居攻出,则居欲重,陈欲坚。发欲毕,斗欲齐。

【译文】

要由防御转入进攻,防御就要稳定,阵地就要坚固,发起进攻要使用全部力量,战斗行动要协调一致。

22、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仓府。所谓上满下漏,患无所救。

【译文】

实行王道的国家,注意增加人民的收入;实行霸道的国家,注意增加武士的待遇;没落的国家,只图增加中上层贵族们的财富;濒于灭亡的国家,只图增加君王自己的库存财物。所以说,只满足上层而忽略下层,其祸患是无法挽救的。

23、故曰,举贤任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养劳,不祷词而得福。又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圣人所贵,人事而已。

【译文】

常言说,选用贤能,不须选择吉日良辰,也会顺利。法令明确,不必占卜吉凶,结果也会圆满。尊重功劳,不必祈祷也会得福。又说,天时有利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不如人心和睦。圣人所重视的,只在人的作为罢了。

24、夫勤劳之师,将不先己。暑不张盖,寒不重衣,险必下步,军井成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饭,军垒成而后舍,劳佚必以身同之。如此,师虽久而不者不弊。

【译文】

勤劳的军队,将帅与士卒同甘苦,不先顾自己。天热不张伞,寒冷不加衣,路险必然下马步行,部队的井挖好了自己才饮水,部队的饭煮熟了自已才进餐,部队的营垒筑成了自己才休息,将帅必须与士兵同劳佚,共甘苦。这样,部队虽然长期作战,也能保持旺盛的士气而不致衰竭疲弊。

攻权第五

攻,古代指攻城;权,即权谋。攻权,就是攻城的谋略。本篇主要论述攻城的原则。作者认为攻城的原则:首先是集中力量,决心坚定(力分者弱,心疑者背)。其次是军队必须有严格的纪律,将帅要恩威并用以立威信,使军队行动齐心协力(其心动以诚,则支节必力)。第三是必须确有把握,才能攻、战。“战不必胜,不可以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最后具体地谈到攻城的行动,应该是迅速集中兵力,出其不意,深入敌境,遮断交通,孤立其城邑,使敌措手不及(有城无守),乘虚而攻克之。

25、兵以静胜,国以专胜。力分者弱,心疑者背。夫力弱,故进退不豪,纵敌不禽。将吏士卒,动静一身,心既疑背,则计决而不动,动决而不禁。异口虚言,将无修容,卒无常试,发攻必衂,是谓疾陵之兵,无足与斗。将帅者心也,群下者支节也。其心动以诚,则支节必力,其心动以疑,则支节必背。夫将不心制,卒不节动,虽胜幸胜也,非攻权也。

【译文】

军队以沉着冷静致胜,国家以统一团结致胜。部署分散力量就会削弱,决心动摇,士气就会涣散。力量薄弱,就不敢大胆进退,即使有好的战机也可能放走敌人。将吏士卒,一动一静,都象人的身体一样,如果决心摇思想混扎,就是计划决定了,也不能立即行动,行动起来了,又不能加以控制。军队中众说纷纭,空话连篇,将帅没有严肃的态度,士兵没有正规的训练,这样发动进攻,必然要招致失败,这就是颓废无用的军队,这种军队是不能同敌人战斗的。将帅好比人的首脑,部属好比人的四肢,首脑的决心坚定,四肢的动作必然有力,首脑的决心犹豫,四肢的动作必然迟疑。如果将帅指挥军队,不能象首脑控制四肢那样灵活自如,士兵不能象四肢那样按首脑的指挥行动,这样的军队,即使取得胜利,也是侥幸的胜利,而不是正确指挥的结果。

26、夫民无两畏也。畏我侮敌,畏敌侮我。见侮者败,立威者胜。凡将能其道者,吏畏其将也;吏畏其将者,民畏其吏也;民畏其吏者,敌畏其民也。是故知胜败之道者,必先知畏侮之权。夫不爱说其心者,不我用也;不严畏其心者,不我举也。爱在下顺,威在上立,爱故不二,威故不犯。故善将者,爱与威而已。

【译文】

士卒是不会既畏惧敌人又畏惧自己将帅的。畏惧自己的将帅就会蔑视敌人,畏惧敌人就会蔑视自己的将冲。将帅被士卒蔑视,作战就会失败;将帅在士卒个有威信,作战就能胜利。凡将帅能掌握运用这个原则,军吏就会畏惧将帅;军吏畏惧将帅,士卒就会畏惧军吏;士卒畏。惧军吏,敌人就会畏惧我军士卒。因此,要知道胜败的道理,首先就要懂得畏惧与蔑视两者的相互关系。如果不能以爱托使士卒悦服、士卒就不会为我所用;如果不能以威信使士卒畏成,士卒就不会听我指挥。爱抚在于使下级驯服;威信在于上级自己树立。爱抚能使士卒不怀二心;威信能使下级不敢违令。所以善于带兵的人,就要善于掌握爱与威的运用。

27、战不必胜,不可以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不然,虽刑赏不足信也。信在期前,事在未兆。故众已聚不虚散,兵已出不徒归。求敌若求亡子,击敌若救溺入。

【译文】

作战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不可以轻言作战,攻城没有必取的把握,就不可以轻言攻城。否则,即使采取严刑重赏也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威信在于平素树立,事变要在事前预见。所以兵员一经集中,就不能随便解散,军队一经出动,就不能无功而返。寻求敌人要象寻找丢失的孩子那样志在必得,进攻敌人务象抢救落水的人那样奋不顾身地迅速行动。

28、分险者无战心,挑战者无全气,斗战者无胜兵。

【译文】

分兵守险的,不会有决战的意图;进行挑战的,不会使用全部兵力;鲁莽作战的,不会有把握地取得胜利。

29、凡侠义而战者,贵从我起,争私结怨,应不得巳。怨结虽起,待之贵后。故争必当待之,息必当备之。

【译文】

凡是正义的战争,最好由我首先发动,为争私结怨的战争,应是出于不得已。因结怨而引起的战争,最好后发制人。所以说,发动战争,必须看准时机,战争结束,还是应当戒备。

30、兵有胜于朝廷,有胜于原野,有胜于市井。斗则得,服则失,幸以不败,此不意彼惊惧而曲胜之也。曲胜言非全也。非全胜者无权名。故明主战攻日,合鼓合角,节以兵刃,不求胜而胜也。兵有去备撤威而胜者,以其有法故也,有器用之早定也,其应敌也周,其总率也极。故五人而伍,十人而什,百人而卒,千人而率,万人而将,已周已极,其朝死则朝代,暮死则暮代。权敌审将,而后举兵。

【译文】

战争有靠谍略取胜的,有靠野战取胜的,有靠强攻城市取胜的。总之,要敢于战斗才能胜利,屈服退让就会失败,即使侥幸不败,也是由于敌人意外地发生惊慌而偶然胜利的。偶然的胜利不能算是真正的胜利。不能获得真正胜利的将领,就不合有真正的权威。所以英明的主帅在作战的时候,必须以正确的指挥,统一的行动来与敌决战,这样,虽不强求胜利而胜利也会自然到来。军队也有假装没有准备或故意表示怯弱而取胜的,这是因为它有巧妙的制敌办法,有充分的战斗准备,有周密的应战计划,有坚定的临战指挥的原故。按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伍设有伍长,十人为什设有什长,百人为卒设有卒长,千人为率设有率长,万人为军设有将军,这样的编制已经是很周密很完善的了,战斗中指挥官早上战死,早上就有人接替,晚上战死,晚上就有人接替。战前要分析敌人的虚实,察明敌将的才能,然后才能起兵。

3l、故凡集兵,干里者旬日,百里者一日,必集敌境。卒聚将至,深入其地,错绝其道,栖其大城大邑,使之登城逼危。男女数重,各逼地形,而攻要塞。据一城邑,而数道绝,从而攻之,敌将帅不能信,吏卒不能和,刑有所不从者,则我败之矣。敌救未至,而一城已降。津梁未发,要塞未修,城险未设,渠答末张,则虽有城无守矣。远堡未入,戌客未归,则虽有人无人矣。六畜未聚,五谷未收,财用未敛,则虽有资无资矣。夫城邑空虚而资尽者,我因其虚而攻之。法曰,“独出独入,敌不接刃而致之”,此之谓也。

【译文】

大凡集中军队,远隔千里的,不能超过十天的时间,相距百里的,不能超过一天的时间,而且必须集中在敌人边境附近。兵员已经集中,将帅已经到达,就应立即深入敌人腹地,分别遮断它的交通,包围它的重要城市,迫使放人困守孤城而处于危险的境地。同时把占领地内的男女居民组织起来,重层配置,分头抢占险要地形,向敌人要害突击。在敌人困守孤城、各方联系又被切断的情况下,再全面发起进攻、就可使敌军将冲丧失威信,官兵互不协力,虽用严刑峻法也不能迫使下级服从命令。这样就可以乘势打败敌人、不待敌人援军到达,而守城敌军就已投降了。如果敌人交通设施没有战备,要塞没有修理,工事没有构筑,障碍没有设置,虽有城塞也是不能防守的。边境的堡垒没有部队占领,守边的部队没有调动就绪,虽有人也等于无人了。敌人应征集的牲畜没有集中,应征集的粮食没有征集。该征收的财物没有收齐,虽有资财也等于没有资财了。对这种城邑空虚而资财穷尽的敌人,我应乘虚进攻它。兵法上说,“我军行动自由如入无人之境,敌人不待交锋就已被打败”,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守权第六

守,古代指守城。守权,即是守城的谋略。本篇论述了守城的三个原则:一是守城要守城郊外围要地,所谓“进不郭圉,退不亭障,以御战,非善者也”。二是守城的方法:“守者,不失其险也”。“城一丈十人守之”,“出者不守,守者不出”(守备部队与突击部队分开)。要求城壕深,城墙厚,人力充实,粮草充足,弩矢坚强,矛戟相称。三是“有必救之兵者,则有必守之城,无必救之兵者,则无必守之城”,“救必开之,守必出之”,反对单纯防御。

32、凡守者,进不郭圉,退不亭障,以御战,非善者也。豪杰雄俊,坚甲利兵,劲弩强矢,尽在郭中,乃收窖廪,毁拆而入保,令客气十百倍而主之气不半焉,敌攻者伤之甚也。然而世将弗能知。

【译文】

凡是守城的军队,不在外城迎击敌人,不固守城郊险要据点,这样来进行防御战斗,不是好的办法。因为,把英雄豪杰,精锐部队,优良兵器,都集中在城内,并且收集城外的存粮,拆毁城外的房后,使民众统统退保城垣,这样就会使攻者气焰嚣张,而守者士气低落,一旦遭敌进攻,守军就会受到很大损伤。但是一般庸将却不懂得这个道理。

33、夫守者,不失险者也。守法,城一丈十人守之,工食不与焉。出者不守,守者不出。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千而当万。故为城郭者,非妄费于民聚土壤也,诚为守也。千丈之城则万人之守,池深而广,城坚而厚,士民备,新食给,弩坚矢强,矛戟称之。此守法也。

【译文】

防守的军队绝不能放弃险要的地形,守城的方法,城墙每一丈,需要十人防守,勤杂人员还不计算在内。出击部队不担任守备,守备部队不担任出击。守城一人可当敌十人,十人可当敌百人,百人可当敌千人,千人可当敌万人。所以建筑城郭,并不是耗费民力去堆土玩,实际是为了加强防御。通常千丈之城需要万人防守,同时要求城壕深而宽,城墙坚而厚,人力充足,柴粮丰富;弓矢坚强,矛戟也同样锋利。这就是守城的方法。

34、攻者不下十余万之众,其有必救之军者,则有必守之城;无必救之军者,则无必守之城。若彼城坚而救诚,则愚夫蠢妇无不蔽城尽资血城者。期年之城,守余于攻者,救余于守者。若彼城坚而救不诚,则愚夫蠢妇无不守陴而泣下,此人之常情也,遂发其窖廪救抚,则亦不能止矣。必鼓其豪杰雄俊,坚甲利兵、劲弩强矢并于前,么麽毁瘠者并于后。

【译文】

敌人使用十万以上的兵力进攻城市时,守城的军队如果有可靠的援军,城市就一定能守得住,如果没有可靠的援军,城市就不一定能守住。如果防者城垣坚固,又有可靠的援军,那么,民众就没有不竭尽全力守城的。要想坚守一年的城市,必须守军足以抵抗进攻的敌人,援军足以支援防守的军队。如果城垣坚固但没有可靠的提军,那么,民众就没有不守着城垛而悲伤的,这是人之常情,即使散发财物和粮食来安抚他们,也不能消除这种悲观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勉励豪杰英雄率领精锐部队,使用优良武器,奋力战斗于前,使老幼残弱者并力支援于后,[才有希望坚持下去打开局面]。

35、十万之军顿于城下,救必开之,守必出之,据要塞。但救其后,无绝其粮道,中外相应,此救而示之不诚,则倒敌而待之者也。后其壮,前其老,彼敌无前,守不得而止矣。此夺权之谓也。

【译文】

敌人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援军必须能打开重围,守军也必须能乘机出去,抢占要点。援军也可以只在守军的后方打开一条通路,使军的粮道不被切断,并与守军互相策应,这是为了表示救援不积极用以迷惑敌人,等待有利战机。[敌人为了对付援军],只好把精部队撤到后方控制起来,而把战斗力差的部队配置在攻城前线,这样敌人攻城,就不可能有进展,而守军也可以出去了。这就是守城的权变。

十二陵第七

陵,磨砺,可理解为修养、磨练。本篇论述将帅的修养,从正反两面提出十二种经验和十二种教训,作为将帅在实践中的自励和警惕。

36、威在于不变,惠在于因时,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攻在于意表,守在于外饰,无过在于度数,无困在于豫备,慎在于畏小,智在于冶大,除害在于敢断,得众在于下人,悔在于任疑,孽在于屠戮,偏在于多私,不祥在于恶闻已过,不度在于竭民财,不明在于受间,不实在于轻发,固陋在于离贤,祸在于好利,害在于亲小人,亡在于无所守,危在于无号令。

【译文】

立威在于坚定不移,施惠在于恰合时宜,机变在于适应情况,作战在于激励士气,进攻在于出敌不意,防守在于隐蔽部署,不犯错误在于考虑周密,不遭危困在于予有准备,慎重在于能警惕小事,明智在于能统筹全局,消除祸患在于勇敢果断,能得人心在于礼贤下士,后悔在于决心犹豫,罪恶在于滥行杀戮,偏袒在于私心过重,指挥失误在于自以为是,用度不足在于耗尽民财,是非不明在于受人离间,汉有实效在于轻举妄动,固执浅薄在于疏远贤人,祸患在于贪财好利,受害在于接近坏人,灭亡在于没有战备,危险在于号令不明。

武议第八

本篇主要论述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作者认为:“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不得已而用之。”其次指出国家经济与军事的关系,所谓“万乘农战,千乘救守,百乘事养……夫出不足战,入不足守者,治之以市(商业)。市者,所以给战守也。”夫市也者,百货之官也……夫提天下之节制,而无百货之官,无谓其能战也。”说明军事对经济的依赖性,没有善于管理经济的人才,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是不可能取得战争胜利的。最后谈到将领在战争中的作用,它认为将帅在战争中身系国家安危,必须“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受命之日忘其家,治军宿野忘其亲,援枹而鼓忘其身。”必须举贤任能,明法审令,“一人之兵,如狼如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

37、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兄,利人之贷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血刃而天下亲焉。

【译文】

凡是用兵,不要进攻无过的国家,不要杀害无辜的人民。杀害人家的父兄,掠夺人家的财物,奴役人家的子女,这些都是强盗的行为。战争的目的是平定暴乱,制止不久行为。对于被讨伐的国家,要使农民不离开他们的土地,商人不离开他们的店铺,官吏不离开他们的机关,因为用兵的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所以能不必经过流血战斗就可得到天下的拥护。

38、万乘农战,千乘救守,百乘事养。农战不外索权,救守不外索助,事养不外索资。夫出不足战,入不足守者,治之以市。市者,所以给战守也。万乘无千乘之助,必有百乘之市。

【译文】

万乘之国实行农战结合[以足食足兵],千乘之国要能自救自守,百乘之国要能自给自足。农战结合,足食足兵的国家,战守之权操之在己而不仰仗他人;能自救自守的国家,就可不向外国乞求援助;能自给自足的国家,就可不向别邦乞求资财。[在国防经济上,]如果进不足以战胜敌人,退不足以进行固守的,就应该用发展集市贸易的办法来解决。发展集市贸易,是增加税收、供给军费的好办法。万乘之国虽然不象千乘之国那样求助于人,但必须象百乘之国那样,发展贸易,增加收入。

39、凡诛者,所以明武也。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杀一人而万人喜者,杀之。杀之贵大,赏之贵小。当杀而虽贵重,必杀之,是刑上究也;赏及牛童马圉者,是赏下流也。夫能刑上究,赏下流,此将之武也,故人主重将。

【译文】

杀戮,是用来整肃军威的。杀一人能使全军震动的,就杀掉他。杀一人能使万人高兴的,就杀掉他。需要杀人时,应该以地位高的人作典型,实行奖赏时应该以地位低的人做榜样。应该杀的虽然官高势大,也一定要杀,这就是“刑上究”的原则;奖赏及于下属的牛童马倌,这就是“赏下流”的原则。能够做到“刑上究”,“赏下流”,这是将帅威武严肃的表现。所以君主应该尊重将帅的职权。

40、夫将提鼓挥枹,临难决战,接兵角刃,鼓之而当,则赏功立名;鼓之而不当,则身死国亡。是兴亡安危,在于枹端,奈何无重将也。

【译文】

将帅击鼓指挥军队,使其在危难情况下与敌决战,当两军短兵相接的时候,如果指挥得当,就会建立功名,如果指挥不当,就会身死亡。由此看来,国家的存亡安危,在于将帅的指挥是否得当,这怎能不使人重视将帅的作用呢?

41、夫提鼓挥枹,接兵角刃,君以武事成功者,臣以为非难也。古人曰:“无蒙冲而攻,无渠答而守,是为无善之军”。视无见,听无闻,由国无市也。夫市也者,百货之官也。市贱卖贵,以限士人。人食栗一斗,马食菽三斗,人有饥色,马有瘠形,何也?市所出而官无主也。夫提天下之节制,而无百货之官,无谓其能战也。

【译文】

击鼓指挥军队,与敌人进行格斗,君主要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我以为并不是困难的事。古人说:“没有‘蒙冲’去进攻,没有‘渠答’去防守,这是装备不完善的军队”。[军队由于营养不良]以致影响了视力,影响了听力,这是由于国家没有管好市场,以致供给缺乏的原故。市场,应对百货进行管理,用贱买贵卖的办法,以限制士民操纵物价。[一般说],每人每天不过吃粮食一斗,每马每天不过吃饲料三斗,而弄得士卒饥饿,马匹瘦弱,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市场虽有各种物品,而无人管理的原故。要知道统率天下的军队,而没有对百货进行有效的管理,那是不能顺利进行作战的。

42、起兵,直使甲胄生虮者,必为吾所效用也。鸷鸟逐雀,有袭人之怀,入人之室者,非出生,后有惮也。

【译文】

进行战争,能使军队坚持长期作战的,必然是[由于军令严明]官兵不得不为我效力的原故。譬如凶猛的鸟追逐小雀,有时竟使小雀窜入人们的怀中,闯进人家的室内,这并不是它愿意舍生就死,而是怕后面的凶鸟追上来了。

43、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盟津,过七十余而主不听,人人谓之狂夫也。及遇文王,则提三万之众,一战而天下定。非武议安得此合也。故曰,良马有策,远道可致。贤士有合,大道可明。

【译文】

太公望到了七十岁,还在朝歌宰牛为业,在盟津卖食品谋生。年过七十,还没有得到君主的任用,许多人都说他是放荡不拘的人。及至遇见了周文王,却能统帅三万之众,一战而平定天下。如果他没有高深的谋略,哪能得到这样的重用呢。所以常言说,良马得到鞭策就可以日行十里。贤士得到重用,就可使政治昌明。

44、武王伐纣,师渡盟津,右旄左钺,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约之陈亿万,飞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今世将考孤虚,占咸池,合龟兆,视吉凶,观星辰风云之变,欲以成胜立功,臣以为难。

【译文】

武王伐纣,统帅军队在盟津渡河,他右手执白旄,左手执黄钺,指挥敢死之士三百人,士卒三万人同商军作战。这时商纣的军队有几十万,而又有飞廉恶来这些勇将,身先士卒,不避戟斧,阵势绵延百里不断。但武王并没有使士卒疲劳,也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就打败了商军,诛灭了纣王。这不是由于什么吉凶灾祥预兆,而是由于人善与不善的必然结果。如今一般庸将,只知道考究时辰判定方位,求神问卜推测吉凶,以及观察星辰风云的变化来推断战争的胜败,想用这些方法来致胜立功,我以为是很难做到的。

45、夫将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故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巳而用之。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主于后,无敌于前。一人兵,如狼如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胜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也,性专而触诚也。今以莫邪之利,犀兕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则天下莫当其战矣。故曰,举贤用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获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又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之圣人,谨人事而已。

【译文】

做将帅的人,必须上不受天时的限制,下不受地形的限制,中不受人为的限制。武器,是杀人的凶器,战争,是暴力的行动,将帅,是掌握生杀的官吏,所以只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它。指导战争,要做到上不受天时的影响,下不受地形的限制,后面不受君主的制约,前不受敌人的阻抗。万众一心的军队,行动起来就象虎狼般的勇猛,风雨般的急骤,雷电般的突然,声势浩大,行动莫测,使天下惊惧。胜利的军队象水一样,水看来是最柔弱的,但它所冲击的地方,山陵也会崩塌,这不是别的原因,而是由于水总是流向一个方向,不断冲刷的结果。现在用莫邪那样锋利的武器,犀牛皮制成的坚固铠甲,装备起来的大量军队,再加上奇正的灵活运用,天下就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同他抗衡了。所以说,只要任用贤能,不须选择吉日良辰事情也会顺利;只要法令严明,不须求神问卜也会获得吉祥;只要奖励战功优厚抚恤,不须祈祷也会得福。又说,天时有利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不如人心和睦。古代的圣人,不过是重视人的作用罢了。

46、吴起与秦战,舍不平陇亩,朴樕盖之,以蔽霜露。如此何也?不自高人故也。乞人之死不索尊,竭人之力不责礼。故古者,甲胄之士不拜,示人无己烦也。夫烦人而欲乞其死,竭其力,自古至今,未尝闻矣。

【译文】

吴起与秦军作战,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只用树枝掩盖以遮蔽霜露。为什么这样呢?这是因为他不自视高人一等的原故。凡是要求人家为你效死,就不能要求人家对你必恭必敬;要求人家竭尽全力,就不能讲究那些繁文缛节。所以古时候穿戴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之礼,这是表示不愿因自己而增加别人的麻烦。给别人增添很多麻烦,而又要求人家为你效死尽力,是从古至今,没有听说过的。

47、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枹而鼓忘其身。吴起临战,左右进剑。起曰:“将专主旗鼓耳。临难决疑,挥兵指刃,此将事也,一剑之任,非将事也。”

【译文】

将帅奉命出征的时候,就忘掉自己的家庭,带领军队到达战场的时候,就忘掉自己的亲属,临阵指挥的时候,就忘掉自己的安危。从前吴起临战的时候,左右的人把宝剑呈送给他。吴起说:“将帅的主要职责是发号施令。在危难的情况下,做出决断,以指挥军队去作战,这才是将帅的职责,直接拿起兵器与敌人格斗,不是将帅的职责。”

48、三军成行,一舍而后成三舍。三舍之余,如决川源。望敌在前,因其所长而用之,敌白者垩之,赤者赭之。

【译文】

三军整队行军,日行三十里,三天走九十里。军行九十里以后,就要象决开江河一样势不可当地前进。与敌人接近时,应根据敌人特点来对付他,如果敌人使用白色标记,我也用白色标记来欺骗它,敌人用红色标记,我也用红色标记迷惑它。

49、吴起与秦战,未合,一夫不胜其勇,前获双首还。吴起立斩之。军吏谏曰:“此材士也,不可斩。”曰:“材士则是矣,非吾令也。”斩之。

【译文】

吴起与秦军作战,两军尚未交锋,有一人自恃其勇,独自冲向前去,斩获敌人两个首级回来。吴起要立刻杀他。军吏请求说:“这是个有本领的人,不可杀掉。”吴起说:“他诚然是有本领的,但他违背了我的命令。”结果还是把他杀了。

将理第九

理,指治狱之事,理官,相当于现代的法官。古代兵刑合一,将领要兼管听讼断狱。所以篇首就说:“凡将,理官也。”继之指出,执法必须公正廉明,反对徇私舞弊,刑讯逼供,株连无辜等危害国家人民的行为。

50、凡将理官也,万物之主也,不私于一人。夫能无私于一人,故万物至而制之,万物至而命之。君子不救囚于五步之外,虽钩矢射之,弗追也。故善审囚之情,不待棰楚,而囚之情可毕矣。答人之背,灼人之胁,束人之指,而讯囚之情,虽国士有不胜其酷,而自诬矣。

【译文】

将帅是掌管刑法的官吏,也是一切事务的主宰者,不应偏袒任何人。正由于不偏袒任何人,所以任何事情发生,都能公平裁决,任何情况出现,都能正确处理。贤德的人总是亲自询问,详察案情,避免错误,秉公审理,即使犯人与自己有深仇宿怨,也不追究前仇。所以善于审案的人,不必施行拷打,也可以把案情全部掌握。如果依靠鞭打犯人脊背,烧灼犯人两胁,捆夹犯人手指等办法来审讯,就是豪杰之士,也会因经不起这种酷刑,而被屈打成招了。

51、今世谚云:“千金不死,百金不刑”。试听臣之言,行臣之木,虽有尧舜之智,不能关一言,虽有万金,不能用一铢。今夫决狱,小圄不下十数,中圄不下百数,大圄不下千数。十人联百人之事,百人联千人之事,千人联万人之事。所联之者,亲戚兄弟也,其次婚姻也,其次知识故人也。是农无不离田业,贾无不离肆宅,士大夫无不离官府。如此,关联良民,皆囚之情也。兵法曰:“十万之师出,日费千金。”今良民十万,而联于囹圄,上不能省,臣以为危也。

【译文】

现今的俗话说:“有千金的人,可以免死,有百金的人,可以免刑。”如能听取我的意见,采用我的办法,虽有尧舜的智慧,也不能关说一句通融的话,虽有万全的财富,也不能用一“铢”钱行贿。现·今审理案件,小案拘禁不下数十人,中等案件拘禁不下数百人,大案拘禁不下数千人。而且往往是十人的事牵连百人,百人的事牵连千人,千人的事牵连万人。所牵连的人,首先是父母兄弟,其次是亲属,再次是熟识的朋友。被牵连的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商人被迫离开店铺,士大夫被迫离开官府。象这样众多的良民被牵连而关进监狱,这就是当前拘禁囚犯的实际情况。兵法上说:“十万大军出征,一日托费千金。”现在十万良民被牵连入狱,而君王不能明察,我认为是很危险的。

原官第十

本篇首先论述了设官分职,各司其事是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根本措施。其次还阐明了君臣职权及其施政方法,特别指出:“审开塞,守一道(统一的方针政策),为治之要也。”这都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最后,它幻想达到一个“官无事治,上无庆赏,民无狱讼,国无商贾”的社会,这是不切实际的。

52、官者,事之所主,为治之本也。制者,职分四民,治之分也。贵爵富禄,必称,尊卑之体也。好善罚恶,正比法,会计民之具也。均井地分,节赋敛,取与之度也。程工人,备器用,匠工之功也。分地塞要,殄怪禁淫之事也。守法稽断,臣下之节也。明法稽念,主上之操也。明主守,等轻重,臣主之权也。明赏赉,严诛责,止奸之术也。审开塞,守一道,为政之要也。下达上通,至聪之听也。

【译文】

设置各级官吏,主管各项事务,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措施。各种官制,按职守分管士、农、工、商各个部门,这是治理国家的分工。〔天官冢宰主管]授予官爵俸禄必须与其德才相称,这是区别尊卑贵贱的体制。[地官司徒掌管]表扬好人,惩罚坏人,执行比法,以考核、统计人冒及其财产,均分土地,减轻赋税,以保障对民众取予的适度。[冬官司空掌管]分配工人的任务,供应物资器材,提高工作效率。[夏官司马主管]划分防区,守备要地,以防止和消灭各种变乱事件。执法严肃,处理果断,这是臣子的本分。制订法令,实行考核,这是君主的责任。明确属下的主管业务,区别政事的轻重缓急,这是各部大臣的职权。奖赏公正,惩罚严格,这是防止坏人活动的手段。研究应兴应革的事项,坚持统一的方针政策,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下情上达,上情下通,这是全面了解情况的方法。

53、知国有无之数,用其仂也。知彼弱者,强之体也。知彼动者,静之决也。官分文武,惟王之二术也。俎豆同制,天子之会也。游说间谍无自入,正议之术也。诸侯有谨天子之礼,君民维世,承王之命也。更号易常,违王明德,故礼得以伐也。官无事治,上无庆赏,民无狱,国无商贾,成王至正也。明举上达,成王至德也。

【译文】

了解国家资财的多少,这是[量入为出,]节约开支的根据。了解国家的薄弱环节,这是弥补弱点,变弱为强的依据。预见国家可能发生的动乱,这是防患未然安定国家的决定因素。设置文武官吏,分管政治、军事,这是王者治理国家的两种手段。祭祀的制度有统一的规定,这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