馋嘴代表什么生肖

佛祖庇护这些好命生肖,天生福德星耀命,一生平安无恙!,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馋嘴的大猫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馋嘴代表什么生肖1

贫穷,生活上还是有很多为贫穷而努力的奋斗中,就是为了过上好的生活,也有人富贵的,很多人说富贵是一生就有的,从小的生活过的无忧无虑,长大了也一样,这个就是贫穷与富贵不一样的命运,命运爱捉弄人,那么,在十二生肖中,哪些生肖最好命呢?

生肖猴

属猴的人天生善于交际,交际范围广泛,做人积极并且个性外向,是个天生的乐天派,大体上他拥有终生不会为钱财烦恼的运气,总是会有经济上的好机会,同时也会得到他人的协助的运气,自己的深思熟虑,很少错过大的财运。特别是生在农历十二月的猴,财丰立足、兴办事业多有所成、一生平安无恙。

生肖鸡

属鸡者天生性格开朗,幽默风趣,他们多才多艺因此总是可以吸引异性的注意。因此属鸡者的桃花运旺盛,同时也能够吸引很多的朋友包括贵人。他们得以祖上的庇佑因此从小就生活在富足之家,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事业方面会很顺利,加上贵人的扶持就更加是如虎添翼。

生肖狗

生肖是狗的朋友,生于工薪阶层的不少。虽然日子不会太坏,但生活环境多少是清苦的。早熟的他们会很早就担起家庭的责任,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不过属狗人命中是福德星耀命,爱拼的他们会慢慢积累起自己的财富,在三十五岁左右就会出人头地,翻身成为富豪。

馋嘴代表什么生肖2

乡  俗

人们常说凤翔人倔,所谓倔,除做事倔强外,主要表现是说话带倔劲,一是一,二是二,钉是钉,卯是卯,不犯重,不改口。从表面上看,好像态度生硬,缺乏耐性,实际上这是他们性格中饱含刚直自尊的特点。如果你摸不到这种脾性,你就和他们搭不上茬。

解放前,如果你是生客在凤翔川原上骑马、坐车或步行要问路,必须要有礼貌,先下马下车谦躬地口称大伯或大叔————然后再说你要到哪里去,他们会给你详细指引。若是白搭话,喊一声——喂!到某某村该走哪条路?他们会立即白瞪你一眼,不声不响仍去干他的农活。你要再问,他便回答:“不知道!”即使你问的哪个村就在他身后,他也不乐意给你说。但是也不糊弄你走错,倔就倔到这个程度。你若有事要到原上人的家里去,他们会让你坐在炕上,表示尊敬你;你倘若刺刺畏畏或者用手摸摸炕席,打扫一下,那主人便会生闷气,对你另眼看待了,你有问题要他回答,或有事求他帮忙,那就有困难了。

凤翔人的乡风礼俗中,很多是讲究礼貌待人,在老一辈人手里特别固执,进门、行路、坐车、骑马等都要让长者先行,吃筵席,要让长辈坐上席,菜饭端来后,上席不动筷,下席干张嘴。如果你带了眼镜见了长辈要问候、要说话,必须把眼镜摘下来,这样才被人认为你这个人有修养、懂礼貌。

凤翔人也十分好客,这和倔脾气并不矛盾,因为他们的本质是淳朴老诚。只要你懂得礼貌尊重他,他很快就会把你当作知己朋友。你若到他们家,先给你敬烟端茶,不到吃饭时节,会给你做碗荷包鸡蛋,先让你过个汤、充充饥。如果你是串亲访友或有公事,他们会留你吃午饭,甚至给你擀一顿白、薄、细、长的臊子面。即使年成不好,家里穷困,也不惜向东邻西舍借来白面招待客人,另用粗粮打搅团给自己吃。这种情况在干部下乡派饭吃的几十年里,被视为常事。

在平时,每逢请人帮忙在家做活管饭,总要上街跟集买点儿新鲜蔬菜,纵然不是酒肉盘子,也要再三让客人吃饱喝足,方才罢休。每逢夏收时节,请来麦客帮忙,不论你是甘省客,还是本地乡党,从来不把你当外人看,大白蒸馍麦仁饭,油辣子面片就大蒜,尽吃尽喝,从不吝啬。

      戏  风

  人们常常议论:陕西地方戏风很盛,关中大地凤翔尤甚。据考,西府秦腔根基于凤翔,盛行于明清,世代传承于今。其一,凤翔会唱戏的人多;其二,凤翔爱唱戏的村多。旧社会流传着一种俗说:“凤翔风脉好,唱戏的人真不少”。这与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凤翔加冕登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解放后涌现的秦腔著名演员有贺振民、吕明发、段育民、彭毓中、王德明、史生民、李双贤、谢振艺等。著名旦角演员有王英兰、朱桂英、刘凤英、童小玲、郭香云等。凤翔皮影小戏、凤翔小曲更是遍布乡村。光业余剧团、皮影班社、小曲班就有五六十个。

另一方面爱唱戏的村多。凤翔乡村每年有两个唱戏的季节,一个是正二月,一个是夏收之后,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一个村挨着一个村唱会戏、平安戏。有时请不来大戏剧团,也要请一台灯影小戏热闹一番。七十年代以后更兴起电影热,唱了戏还要放映电影,连过红白喜事也要唱戏、放一场电影看看。在这两个唱戏季节里,流行最久、最有名气的是凤翔的城隍庙会、彪角镇的“春分”会、柳林镇的玄武山庙会、陈村镇的财神庙会、三月二十紫荆山庙会、正月二十六槐原女登庙会、四月初一灵山净慧寺庙会,还有灵化、化原、候村庙、罗钵寺、瓦王寺、紫荆山等十大村社的每三年轮流一次的盛大茶会等。这些会差不多年年都唱大戏,有时还邀请两个剧团唱“斗台戏”。这些年政策开放,凤翔城乡群众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唱戏的风更盛一时。每年忙罢,总有五六个外地剧团在凤翔城乡流动演出。甚至不惜花费把省、市的剧团的著名秦腔演员请来,以悦耳目。

跟  集

凤翔人把上街买东西叫做“跟集”。由于凤翔东西南北乡村距离县城中心较远,自古形成了横水、彪角、陈村、柳林四大集镇,陈村、横水镇单日集,柳林、彪角镇双日集。

集市的买卖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变化,拿四大镇街来说,过去都有柴草集、粮食集、牲口集、花布集等。现在凤翔民间人大都改烧煤炭或烧自己田里的秸秆,农家妇女也不靠纺线织布维持生活了,柴草、花布集市便从此完结。牲口集扩大了猪羊的交易,更增加了家禽兔类。唯有粮食集时有时无,忽明忽暗维持了好多年,现在则变成以饲料为主的买卖了。

七十年代前后,县城和四大镇相继办起了诸多应时饭馆,乡村许多老汉老婆前来跟集,除了买些烟叶、蔬菜外,主要想去食堂吃一碗红烧肉泡馍,“犒劳”一下。八十年代后,集市恢复了正常活动,买卖兴旺,经济繁荣。个体摊贩特别是卖小吃货的一时大增,凤翔地方风味的腊汁肉烧汤面皮、醪糟煮甄糕、栅子麻糖、面皮、饸饹等也出现在街头,于是人们跟集的兴趣便大大地高涨起来。

凤翔民间集市的特点是:有集则聚,无集则散,一般都在八九点钟上集,十二点以后便逐渐结束。麦收大忙季节只是早饭前一阵子,叫做“露水集”。无集日通称“背集”,只有商号店铺半开门营业。凤翔所辖四大镇每年都有两个繁盛时期,一是逢古会,前些年当地政府举办物资交流大会,有牲畜、农具、木材大宗交易,也有家用器具、百货副食、土特产品的买卖,如遇唱戏,便可招来四方客商,人山人海天天逢集;二是每年的腊月二十后的年集,其特点是以蔬菜、大肉等年货为主。有木刻的凤翔年画、剪纸窗花,有叫卖五香调料和凤翔烟花鞭炮的地摊小贩,男女老少摩肩接踵,都为办年货一片忙碌。过去,以架子车、自行车、手扶拖拉机、摩托车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现在,随着私家车的发展,大多数群众或租车或搭班车跟集。县城和四大镇虽改道拓宽不少,但逢会或年集,仍然显得人稠地狭,拥挤不堪。

赶  会

凤翔川原上的许多大村过去都有寺庙,也各有会期。有的庙会是属于周围村庄联合举办的,如长青的候村庙会,罗钵寺庙会,陈村镇财神庙会,紫荆山庙会,柳林镇玄武山庙会,尹家务乡槐原女登庙会,彪角镇的“春分”庙会、凤翔城隍苏爷庙会等。解放前后经过兵荒马乱及十年“文革”中破除“四旧”,好多寺庙已被拆毁或改作他用,如今保存旧貌以供游览的庙宇景物已寥寥无几。然而大多村子虽然没有了神庙,但却还保留着每年过会的习俗。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祈求国泰民安、幸福吉祥,另一方面则是祖辈习俗的延续。于是到了那一天,管有戏没戏,家家户户总要备办些肉菜,吃一顿哨子面庆贺一番。如果地里收成好,囤里有余粮,那么一定会请一台大戏唱几天。过这样的大会,往往是忙坏了当村的,热闹了临近的。比如,某某村今年忙罢某日要唱大戏过会,这个村子里的家家户户就要做好招待亲友的一切准备,磨面、割肉、买菜、整修房舍,有的家甚至要糊花窗。而村子里的小伙子们筹备接戏箱、搭戏台,组织维持治安队伍。当然,对周围村庄卖小吃食、做生意的人家来说,需要大办物料,充分准备,以便在三天会期里,能够多赚一把。

赶会唱大戏,以往都是一天“三开箱”,即中午、下午、晚上共演出三场,逢正会那天,开戏前还要大奠酒,图个全年吉利,惟有紫荆山庙会正会那天从早到晚要唱三本六折子戏。跟会看戏的人来自乡村四里八穴。解放前,差不多村庄都有戏楼,照着汽灯唱戏已经很文明了。五十年代后,凤翔塬区通上了电,一些大队修起了舞台,照上了电灯,开大会、唱大戏、放映电影三者兼顾。台下是露天广场,砖头、石块可以当作坐垫,有些人则自带小凳,老人妇女就在离舞台较远处围成一圈。过去兴牛拉大车,台下三周,木轮大车一辆挨着一辆扎成围墙,车主家的妇女老幼以及亲朋好友便坐在车上看戏。现在情况大变,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甚至载货汽车也进入了会场,供人们站在上面看戏。会场里卖吃喝的、卖小百货玩具的、卖瓜果的,也各自找好地方,围摆在人群最末一层和大路两旁。前边是唱戏声,后边是叫卖声,吵成一团。有些妇女一边看戏,一边买凉粉吃,笑容堆满了脸,油辣子染红了嘴,煞是有趣。亲戚间为给娃们买东西掏钱,你推我嚷十分热闹。午戏散后,在当村有亲友的,便提上一捆麻糖去串亲访友吃午饭。这阵儿,只要是亲戚的亲戚,有点挂搭的都可以前去,主人家是热烈欢迎,殷勤招待。会期,村里许多老户或交往甚广的人家,亲友众多,门庭若市,真像过喜事一样,从早到晚,应酬不迭,直到夜戏开演才可腾出几个人去会场瞅一眼演的啥戏。即是如此,他们心里却乐得开了花,因为能唱大戏过会,那怕贴赔功夫吃了粮,总可以显得自己村里盛福兴旺,家事如意。尤其是凤翔三月二十五城隍庙会、四月十五横水“麦王会”,民间称“杈把会”,会期,农人一般都购买杈把、扫帚、镰刀、磨石、木锨、簸箕、扁筛、薄架、牛笼嘴等夏收农具,至今不衰。

请 相 工

凤翔民间人家过红白喜事,一般都是自办酒席,要杀猪、买菜、搭棚、赁桌、挑水、压面,招待来客。劳务繁杂尤以过白事为甚,这个时候主家就将左邻右舍、亲房当家一起请来帮忙,今日你有事请我帮忙,明日我有事请你帮忙,相沿成俗,互尽义务,名曰:“请相工”。当然这里边离不开人缘关系,主人家人缘好、交往多,当相工帮忙的人就多;人缘差,交往少,当相工帮忙的人也就只限于亲族几户了。

踏土墙

土墙是凤翔乡村人家的主要标志,大家小户的院落都有土墙围着,以隔里外。这种土墙是用八根松木细椽和梯形的墙架,需要提锤、翻椽、供土轮番锥实踏起来的。底宽1.1米或0.9 米,墙高3米多,顶端拢成“驴脊梁”,以利流水。接茬合缝堵堵相连,形成一条龙式的围墙。由于凤翔川原土质粘性强,墙踏起来后,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层层椽花,(即顺椽留下的痕迹)这种椽花几十年不脱。也有用夹板打起的土墙,叫做板板墙,用人少较省工,但没有用细椽踏起来的墙好看耐实。踏墙时除了事前准备好土料外,只需六个人就行了。这六个人中最主要的是“龙头”,他要懂得安板、划线、换椽等活路。谁家踏墙也算一桩喜事,有的亲戚邻居还要来相工祝贺,这期间,安板(动工)和合龙口(竣工)这一天,主家要准备酒菜招待工匠。现在,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已于九十年代初逐步消失了。

盖房立木

盖房立木,是凤翔民间乡村人家的大喜事,因此颇有一番讲究。立木上粱注重择吉日,时间一般都在吉日天色黎明以前。这时候先敬家宅六神,然后在地基上燃起一堆篝火,匠人在木架上把斧子七哩八哒一响,村坊邻舍的人便来相帮,主人家抬出一筐蒸馍,来者有份,每人一个,并以烟酒茶招待,说这是“不空心”,再立木上梁。架梁前,要用酒在中心梁上一洒,叫做“浇梁”。并用红纸画一张八卦图,用红头绳系在梁心,贴对联、放鞭炮以示庆贺。这一天,凡亲友邻舍都要来祝贺,至亲好友还要带上贺礼(烟、酒、点心、鞭炮、红布等),讲究谁家梁上搭的红布越多越好。这种红布窄而长,过去有专门商品出售,如今买不到了,人们便扯红色平布为之,现在已发展到送红被面了。

垛 麦 草

每年麦收忙罢,凤翔民间家家户户都要“腾草”,即垛麦草。解放前,凤翔民间土地大多集中在少数地主、富农手里,他们在麦收碾打完毕后,便备办些酒菜,用来邀请劳苦大众为他腾场垛草。土改后,仍继承了这种众人帮忙垛草的办法,一家一户达到了互助的目的。在以生产队集中土地劳动生产年月里,人们还是没有忘记众人垛草的乡俗。每年到垛麦草那一天,有些生产队总还要杀猪买菜,集体吃一顿垛草面,以表示庆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在夏收大忙中,这种众人垛草大吃大喝的热闹场面没有了。然而,隔壁邻舍互相帮忙的传统风尚依然存留。凤翔山区一般农户广种薄收,麦收后先垒在地头或场边,待早秋作物管务收获后,才碾麦。此时,已进入初冬,先一天夜里将场面用水泼湿,第二天早晨场面冻结,摊开麦子,碾时有的前面牛拉碌碡,后边人用连枷拍打,碾打一遍后,用木杈挑动,如此反复碾打,称“翻场”。民间将此小麦脱粒之法称为“碾冻场”。

砖 门 楼

走进凤翔乡村,一眼便见农户的院落一座挨着一座。给人最显眼的还是那砖包门楼,小小的屋顶两面淌水,中间横竖着一溜花脊,两头微翘,前檐用砖雕成花纹。门楼两侧上下用砖,中间使用胡基土坯一层一层垒起来的,叫做穿靴戴帽;完全用砖头垒墙的叫做一砖到顶。头门有单扇的,也有双扇的。门上还要设置木制雕刻的锁管和开门的木钥匙。在安门槛处,两边安放石雕门墩,或一对石狮子,或一对鼓儿石、方形门蹲石,颇为讲究。门框上坎镶嵌着匾额,上面是刀刻墨染四个大字,有“耕读传家”、“业广惟勤”、“和气致祥”等横联,与两扇油漆大门合起来和谐美观。

凤翔乡村人家都喜欢把大门开在朝南或朝东的方向,而且总是在院墙的东南侧或东北侧,开西门或北门的很少。这种砖包门楼,给房舍和院落增添了光彩,好像骏马披上了鞍鞯一样雄伟壮观。据说修一个砖包门楼要花盖一间房的费用,即使这样,他们宁可少盖一间房子,总还要把门楼修饰得漂漂亮亮,代代相传,以能修起砖包门楼为荣。如今,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门楼过道也不断加宽加高,以便架子车、拖拉机、汽车出进。

地 坑 院

凤翔民间乡村地坑院实际上是古老“天井式”窑洞的变种。地坑院作为一种古老、独特的民居形式,在西府土原地区分布较广,其中土原以西的长青、陈村、尹家务;土原以北的唐村、柳林、汉封、姚家沟、董家河、糜杆桥、涧渠的地坑院建筑群最具代表性。这里古时依山临水,沟壑纵横,且黄土层厚,结实,不易坍塌。每到冬天常常北风凛冽,寒冷无比,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们为了抵御寒冷,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找到了“地坑院”这种既经济又适宜的民居形式。

地坑院的建造方法是:在相邻的沟壑或较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十五米至二十米以上,然后在四壁挖若干孔窑洞,在其中一孔作为“门洞”的窑洞内挖一条斜坡通道直接通向地面。地坑院边缘的沿上和通往坑底的坑道四周,用土墙或用青砖砌出高约三十到五十厘米的“拦马墙”,这些矮墙既可以防止地面雨水灌入,对于在地面活动的人们来说也是一种警示,同时又可以起到装饰美化地坑院的作用。

地坑院内各个窑洞依功能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畜窑、茅窑、门洞窑等。院子的中央通常是小菜园,菜园的边缘修有宽约一米五左右的环窑洞走廊,在菜园的一旁要挖一眼约四米深左右的渗井,用来蓄积过量的雨水供日常使用。据考,地坑院按照主窑所处方位的不同,又可分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和“北坎宅”。每个地坑院中通常还会栽上一棵核桃树、梨树、桃树或柿子树,树梢高高伸出地面,昭示着主人家的人丁兴旺。

据现保存完整的地坑院的长青镇团庄村八十高龄的老人张生瑞说:地坑院在建筑过程中,从选址、定向上都有机地融入了八卦的原理,包含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这种民居建筑既省工省料,又经济实惠,而且具有冬暖夏凉、挡风隔音的特点,是西府黄土原上独具特色的民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现在这种居住形式已经罕见了。据考证,地坑院这种建筑距今已有约四千年的历史,是人类“穴居”发展演变历史的实物见证。

偏偏盖房

房子只盖半边,这在全国少有。是什么原因造成关中凤翔居民这样的独特样式呢?据考证,近代以来,河南、甘肃等地因连年洪涝灾害,逃荒难民大举西移,因关中凤翔川原粮丰物茂,外来迁徙人口迅速增加,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宅基地面积的限制,住房紧张,于是便产生了我国建筑史上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房子半边盖。它既节约地皮,同时也省材料,一举两得。

头顶帕帕

凤翔传统上有纺纱织布的习惯。当地人爱把织成的土布染成黑色,凤翔民间乡村,中老年人的服装多为黑色,这与先秦建都凤翔、以水为德、崇尚黑色的遗风有关。凤翔民间的老年妇女,差不多人人头上都戴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外地人不理解这是为什么?其实这种帕帕有很强的实用性,可防风、防尘、防雨、防晒、可擦汗、洁手,还可临时用来包东西。如今凤翔民间这种头上顶帕帕的习俗已不多见了。

辣子当菜

凤翔川原盛产辣椒,因先秦在此建都,又叫“秦椒”。这种辣椒色红、个长、头尖,味道极辣,凤翔人称之为“尖辣子”、“线辣子”。人们大都认为四川人、湖南人能吃辣,其实陕西关中凤翔人吃辣椒绝不逊色于川湘同胞。川湘只把辣椒做调味品,陕西凤翔人则实实在在地把辣椒当菜吃。吃时先将辣椒摘蒂洗净,用文火炕干,再用臼捣成粉状,经过箩筛,再放上细盐,最后用滚油泼一下,就做成了著名的“油泼辣子”。这种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当作调料,又能用来夹馍。它富含脂肪、蛋白质和无机盐,具有开胃、下饭、增进食欲之功效。如今,辣子当菜已堂而皇之的登上了凤翔酒席宴会大雅之堂,倍受顾客的青睐。

碗盆不分

  过去,凤翔民间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直径一尺左右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碗甚至比小盆还大,往往碗盆难分。

   在凤翔民间,差不多每个村子都有一个人们聚在一起吃饭的地方,或大槐树下,或村头宅旁。每到吃饭时男人们都端着大老碗,蹲在一起,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饭,一边津津乐道地拉家常,论古道今,谈天说地,交流各种信息和趣闻,简直就是饭场。如遇到有人吃什么变花样的饭菜,大家甚至还要互相品尝一下,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凤翔农村人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时用老碗或盆盆盛一碗饭就够了,不用再回去添饭,省了不少麻烦。

姑娘不远嫁

自古以来,关中凤翔川原土地肥沃,浇灌方便,只要有种子入土,就不用为吃饭发愁,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凤翔民间很早就流传着“老不出关(潼关),少不入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姑娘不远嫁,主要原因是为了方便和娘家人互为走动,互为照应。这样,当地姑娘出嫁,大都在方圆十里的范围内。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这一习俗已成为过去。

喜欢蹲坐

一般外地人来凤翔谈生意,笑称凤翔人“板凳不坐蹲下谈”。自古凤翔民间人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开“老碗会”,而且一蹲往往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丢方”、下棋,于是凤翔人就养成了喜欢“蹲”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爱吼秦腔

  凤翔人唱秦腔乐于吼秦腔。这主要源于凤翔民风古朴,干活出大力,吃饭用大碗,唱起戏来,自然也用大嗓门。秦腔具有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特点,尤其是花脸,人称“挣破头”,因其要求演员必须扯开嗓子大声吼。外地人开玩笑说:“唱秦腔必备三个条件,一是舞台要结实,一免震塌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一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一免吓坏了。”虽言过其实,却很形象。吼秦腔不分场合,只要有人叫好,吼戏者乐此不疲,常常是“吼”得走火入魔,脸红脖子粗,听众则息声静听,听得如痴如醉。凤翔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好戏,这样听起来才“过瘾”、“解馋”。

婚  嫁

凤翔民间婚嫁礼俗繁琐,新旧交替,因人而异。解放前,受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大凡男女婚配,要经过请媒、提亲、背看、小看、合婚、大看(放彩礼)、订亲,然后隔若干年再迎娶成亲。结婚的时候要抬花轿、走布、拜天地、安盅、交钥匙等,要举行很多仪式。解放后随着新婚姻法的颁布,实行婚姻自主,男女平等,婚嫁礼俗也随之不断改进。如今正处于新旧礼俗交替时期,在新式自由恋爱和文明结婚的同时,凤翔民间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婚俗。

提亲:多为男方托媒求婚于女方。经多次相商,直至经得双方家人许诺,女方把“庚贴”(生辰年、月、日、时的单子)交于男方。如果三天内双方家中平安,才约定相亲之事。

背看:约定吉日,双方家长携求婚子女相互见面,看相貌、体态、察语言、智力、有无忌讳和缺陷。若双方满意,可言定婚。一般来说,讲究人家,要看女子的手相,如果说是“刀”字纹,也叫“钻刀”纹,会被认为象征着将来要“克夫”,男方便不喜悦。

订婚:尽管在法律上不起什么作用,但人们还是很重视这样一项礼仪。不论是自由恋爱,或是经媒人介绍,男女双方都要约定一个吉祥日期,在女方家举行一次订婚礼。这一天女方要准备酒菜招待,男方要给女方送衣服、送彩礼。男女对象互相交流,互赠礼品,约定终身。双方家长和亲友以及介绍人当面作证,于是这一门亲事便宣告确定。

送节礼:订婚以后,双方来往频繁,尤其男方,逢年过节要为女方送节礼,每次送节礼必带衣物,这已成为好多未婚夫家的负担。过端午节要为女方送裹肚(兜肚);过中秋节要为女方送月饼,实际上都是送衣物。特别是过元宵节要为女方送灯笼,这种灯笼颇为讲究,一般是小宫灯式样,最次也是用红绸裹起来的木架纱灯。解放前,往往利用送灯笼的时机举行大看仪式。男方到了女家,先是吃一顿臊子面,名曰“过汤”,这时可让男女对象互相拜见,但不能交言,女家要为未婚婿披红戴花,然后再摆酒席招待。

出嫁:双方择定婚嫁日期后,男方婚前一月按女方家的亲戚数量将蒸馍卷子送到女方家,并通知婚期。然后,女方家提上卷子走访亲戚(散卷子、通知婚期、派添箱)。此后,女方家安排准备陪嫁用品。姑娘在出嫁时要准备“陪房”(嫁妆),凤翔民间一般人家除衣被外,只陪一个木箱。后来这木箱也变成了由男方出钱订购,到女方出嫁前一天下午,由男方一位体面的本家人背上木箱作为“上头人”去女方家上头(联系嫁娶事宜),“上头人”向女方家递交“开脸单子”和离娘钱。开脸单子上择定迎娶吉日、开脸时辰、落坐方位、入轿方向、避忌属相。凤翔西南乡婚嫁时女方家在先一日还要操办“上马筵席”,招待亲友。亲友赠送陪嫁礼物叫做“添箱”,但也有某种俗约,如娘舅家必须送脸盘,姑母家送灯盏,一般亲友送衣料、茶具、化妆品之类。

结婚前,在迎亲的先两天要给女方送一身红,即新娘上轿时要穿的嫁衣,现在不兴坐轿了,新媳妇一般都身着婚纱,乘坐装扮的小轿车出嫁。

女儿出嫁前,男方要派一名本家体面的娶女客,称为“酌盅的”,跟随花轿到女家来迎娶新娘。女方除了亲爹娘外,其他亲属宾客都可随车相送,谓之“送路”,这种乡俗至今仍流传着。

迎娶:在凤翔民间算是过大喜事,要糊花窗、贴对联,搭棚摆桌,请执客劳客帮忙。这一天,男方要抬花轿(或赶轿车),坐上娶女客和压轿小孩,外随护丁,到女方家稍息用餐。新娘梳妆之后,走布或亲人背上轿车。凤翔东南乡,一定要新娘的姐妹或兄弟背上轿车。送亲的人,则坐车同行。到男家,新郎戴上礼帽披红插花出门迎亲。新娘由送女客和娶女客搀扶下轿,顶上盖头,踏布入门。进门时,宾相用五色粮食和小铜钱、谷草撒在新娘身上,叫“打草”。厨师用肉钩挑起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意为驱赶新娘可能带来的凶神。在鞭炮声中举行婚礼,先拜天地,再拜高堂,后为夫妻对拜。礼成后,新娘新郎入洞房时,新娘要抱织布机上的圣旨,意为捧“圣旨”成婚。进入洞房后,窗外人争相打破窗纸。新娘洗手整容后,喝交杯酒。后由伴娘摇房(摇核桃),手持一木匣子,内装核桃十二枚,红枣十二枚,绕着新娘转,并口中念念有词:“双双核桃双双枣,生下娃娃满院跑;核桃枣儿一抓啦,(即一串串),娃娃养大把我叫大大——”意在恭喜新婚夫妇早生贵子。凤翔北乡一般在第二天摇房。外边席间开席请客,敬酒,在按长幼辈分安席就座,吃几盘酒菜之后,新郎新娘双双出动,要为娘家送路人和亲朋敬酒三杯。餐后举行谢媒仪式,有交面(阐明有几家亲戚)、交钥匙,给媒人敬酒、交谢媒酬金。然后送客,娘家客人走时,新郎要给陪客牵马相送(如是牛车就牵牛),至村口时,娘家人要给新女婿披红。客人远去,新郎转回。

耍房:也叫闹洞房,凤翔民间人叫“耍新人”。三天以内不分大小,都可以去新人洞房耍一耍,一般洞房的剪纸花窗至傍晚时分就被捅得稀巴烂,唯有油灯(如今已变成了电灯)不能随便熄灭,要一直照到天亮,谓之“长明灯”。这种“耍新人”的玩乐,一直要延长到第二天早饭。早饭应由新媳妇试刀,这时嫂子和小姑们故意在擀薄的面片内夹几层麻纸,要考验一下新媳妇切面的功夫。新媳妇明知有假,也不理睬,用劲只切三刀,切成一寸宽的面条,专门煮熟让阿家(即婆婆)吃。解放前,还有什么进厨房敬灶神、“过门槛”、“拾筷子”、“抓馒头”等,如今都被淘汰了。

住娘家:新媳妇回娘家头一次叫“住十”,即结婚后十天才能回娘家,在娘家住十天再回婆家。因兴什么“你八我八两家都发”、“你九我九两家都有”的俗忌,实际上都住不到十天。“住十”以后便是“住对月”,即在婆家娘家各住一月,以后便不多在娘家熬住了。因为乡下男女结婚大多是在农历年前举行,所以把住十和住对月又都和春节紧密结合。新媳妇必须在婆家过头一个年,正月初一要打扮一新,在陪客的带领下去家门户族拜年,各家都热情接待,赠给核桃枣儿等吃货,尤其是亲房当家还要给年岁钱。同样,从正月初二开始新女婿和新媳妇一同去岳母家和婆家所有的亲戚家拜年。正月初六,娘家便把新媳妇接回去。头一年元宵节要在娘家过,叫做“躲灯”,正月十六便送回婆家,讲究进门的时间越早越好,有的家天还麻麻明新媳妇就被送回来了,送新媳妇时,娘家还要提上长明灯和盛满的油壶,意在给新媳妇添油。

过  继

在凤翔民间,有的夫妻意外之举不能生育,就去兄弟姐妹家要孩子,喜欢谁要谁。如果那孩子还小,就会专门买些好吃的,哄那孩子:“叔叔好吗?”或者:“舅舅好吗?”或者:“姑姑好吗?”大都是这样的话。那孩子吃着过年也吃不到的东西,满嘴是油,满手是油,一边吃一边说:“好!”

小孩子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父母在一边眼睁睁地看着呢,心里就暗骂:“你这个馋嘴猫,一会就把你送出去”。

想要孩子的人就会接着说:“我家好吃的东西可多了,好玩的可多了,跟我去吧”。

那孩子只顾吃了哪会想对方有什么用意呀,嘴不停地咀嚼着,看着摊在纸上的食物,头也不抬就说:“好!”

孩子都说好了,作父母的怎么好意思说不同意呀,好在家里孩子多,要走一个,还有好几个呢,便转过身去抹一下眼泪,说:“那你就带他(她)走吧!”

要孩子的,一般上午去,吃过中午饭,再说一阵话就该回去了。带孩子走时,一般也不会直接告诉孩子,只说让孩子过去玩几天。一玩就玩不回来了。也有聪明的孩子,被带走时,突然明白自己要被送人了,就哭喊着不肯走。要人的亲戚已经打定了主意,哪肯改变,把那孩子抱到怀里,或抱到自行车上,一只手按住了,转身就走。孩子在怀里或车上使劲踢使劲闹。走老远了,还听那孩子喊:“爹呀娘呀,为什么把我送人呀?你们再也不要我来了吗?”

过继一般选男孩,如果是兄弟,大多在一个村住着,孩子两边跑,也不用改姓。父母经常能见到孩子,孩子好像也和住在自己家里没有多大区别。有的较远,将会改姓。如果男孩年龄大一些的,父母会直接开导他,说:“你看你叔(或者你大伯)家日子多好,跟着去受不了罪,以后你长大了,快说媳妇了,有他们操办,也省了父母的心。如果你不过去,你看看,你还有好几个哥呢,什么时候才轮到你,你想打一辈子光棍呀?”

凤翔民间把找不到老婆的男人叫“光棍”,三十大几的人,在村里走过来走过去的,让人瞧不起。光棍们在一起,也没正经话说,专讲一些传奇的故事,不是这家富户小姐看上这个光棍了,就是那家有钱人家的闺女看上哪个光棍了,一天天地作白日梦。如果村里来个女要饭的,那光棍们就像乱了窝一样,四处打听去哪里了,恨不能领到自己家里来。又是扫院子,又是收拾屋子,还把多日不洗的脸擦干净。其他家怕要饭的上门,院门都关了,只有光棍汉的院门、屋门都敞着。

过继的孩子听父母这样说,也知道父母是对自己好,尽管心里不高兴,但并不恨父母。父母这时还会说:“你看你叔(或者大伯)家,日子比咱家好,等他们老了,那家里的东西就全是你的了”。

话说到这里,那男孩不但不恨父母了,还觉得自己捡了个大便宜,恐怕其他兄弟过来要和自己抢一样。以前是天天住在父母家里,只是名义上过继,后来,便去叔叔或者大伯家多了,渐渐就不回来住了,和父母的感情也一天天淡了。

如果是姐妹来要,麻烦就多一些。姐妹嫁给一个村的少,大多在外村,甚至外县、外省。孩子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见一次,孩子去了还要改名换姓。孩子虽说是亲生的,但一送出去,就再也回不来了。

养儿不知父母恩。要孩子的人自己没生育过,不知养大一个孩子有多难,加之这孩子又不是自己亲生的,也没什么感情,家里添个孩子,就像添了猪和狗一样,也不管孩子的冷暖。自己身上一天天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孩子却成天穿得没个人样,天热了还没换棉袄,或者天冷了还没棉袄穿。

来之前许下的好吃的好玩的都没有了,每天就知道让孩子干活,天不亮就往地里撵,不是割草就是拾柴去,回来还要挑水做饭,而那两口子还躺在炕上呼呼大睡呢;就是醒了,在被窝里翻个身,说:“去,把鸡窝打开;去,把院子扫扫”。

孩子干的活越多,就越恨自己的父母。河湾村有个叫堂堂的,五岁就给了长青他姑姑家,等他要结婚时,他父亲说,如果你再叫他一声爹,他愿意给他买一辆自行车。那时自行车位列“四大件”之首,另外三大件是:手表、缝纫机、收音机。堂堂别说叫爹了,看都没看他爹一眼,扭头就走了。

过继后的孩子,也有再接回来的。这种情况一般是要孩子的家庭发生了变化,或者直接生了孩子,或者两口子有一方过世了,另一方又重新组成了家庭。

接回来的孩子性格也变了很多,半夜里总是哭,父母说什么都不听。用凤翔民间人的话说:“你让他打狗,他骂鸡;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反正就是和父母对着干。有的父母气得就打自己,那孩子冷冷地看着,像个外人一样。这感情有的过几年就好了,有的一辈子再也没好过。

小孩满月

凤翔民间人很重视给娃做满月,尤其是第一个娃.。在重男轻女的年代,男孩做满月要比女孩隆重。小孩出生后二十天,娘舅家便要蒸油花馍去看望,有的还要提一只肥母鸡,或者提一篮鸡蛋,给坐月婆补养身体。满月的这天,作为亲友要给娃送衣物或首饰,如手镯、项链、银牌、百家锁等。从前还有人用古钱编制成宝剑、插花的黄布老虎,挂在墙上用作镇邪。村房邻舍也有送衣料送鞋袜的。后来把这种人情变成了折干现款,即由某人承头,凡送情的人均摊若干,集中送给主家,按名单请客吃满月面,以长面为贵。在吃面前炒几盘菜,喝酒划拳。这一天家里人要把娃抱出来让大家见见面,而且亲友长辈要给娃赠“红封”(糖果钱),同时还要把娃抱到院内外转一圈,叫作“见世面”。与此同时,主家还要用盘端上臊子面给左邻右舍家送去。

曲 莲

凤翔民间小娃过了满月不到一岁时,头一次住娘舅家,回来时颇有讲究,娘舅家要为娃背曲莲(用面蒸成的圆圈形的馍)。这种馍是用上好麦面,像蒸虚糕一样,成圆形,中间留下大孔,并在上面加捏花朵叶子,有的还用颜色点缀。曲联馍随娃送回后要切成小块,分送给村房邻舍,一来对娘舅家夸耀,二来传说让众人吃了后小娃百病不生,图个吉利。娘舅家除送曲莲馍外,还要为娃脖子上套五色线,脸部前额用锅墨画个十字,叫做“搭灶狗”。这种忌俗是为了蒙蔽“偷娃婆娘”(是迷信传说中,专偷心疼娃娃,又送给敬她人家的一种神怪)的光顾。可以一路平安,顺利回家。

结 干 亲

凤翔民间素有结干亲的礼仪,一般是在娃满月时举行,也叫做“拜干亲”。干大干妈要为娃备办衣物、玩具,并特制一个红布包扎的项圈,锁上银(或铜)锁,拴在脖子上,表示长命富贵。

结拜干亲,无论新旧社会都有这种亲缘关系,不过目的不同罢了。有宿命观点的人,认为给女儿拜一个多子多福的干大,自家也就能多子多福,或使自己独子有靠。另有一种人是专门为了结交有钱有势的人来拉拢关系,所以也把娃作为纽带,互相拜把结亲。在普通劳动人民之间,由于互相帮助、互为依靠或为报答恩惠而给娃拜干亲的也很多,这种干亲时间比较长远,情谊比较深厚。不论是何种干亲,在来往上一般都视为贵宾。譬如,人死后迎祭时先要迎干亲;元宵节送灯笼,端午节送裹肚先要给干儿子送等等。双方儿女互称对方父母为干大干娘,干大干娘之间互称亲家。

也有结为异性姊妹或兄弟的干亲。这中间不是以娃为转移,而是双方在某种情况下的结合,互相来往遂成亲戚,但只是口头上的认可,并无一定礼仪。这种干亲凤翔民间也有,但少的引不起人们的注意。至于有一种弟兄之类的八拜结交,纯属江湖义气,已不是什么拜干亲的味道了。

贺  寿

贺寿又叫“做生日”,这是对过了60岁以后的男女老人来说的。这种礼仪在凤翔民间要比起为小娃做满月,那就逊色多了。表现为不太广泛,有无均可。在旧社会少数有钱人家,可以藉给老人贺寿,立碑子挂匾,扬名声显父母,有的家也还唱大戏,大肆张扬。而一般穷苦人家糊口不及,那有心思去过生日。解放后,这种局面改变了,贺寿的事也逐渐增多起来。凡老人寿诞之日,炒几盘菜,擀一顿长寿臊子面,请亲族长者来家欢聚一下,就算庆贺,俗称“暖寿”。有的出嫁女儿专门用麦面蒸寿桃寿果献给老人,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好转,做寿过生日的人家渐多起来,于是新兴的牛奶蛋糕、水果、烟酒、奶粉、保健品等也成了亲友祝贺生日的热门礼品。儿女们为老人祝寿,免不了大摆宴席,有的家还请来剧团助兴。

丧  葬

凤翔民间乡村,自古以来就习惯土葬,在年成较好时期,一般人家就为老人准备寿衣、棺木。解放前大都有户族或私人坟地,土地改革后逐渐出现了以村队为主的公坟,丧葬礼俗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革新。

棺木:对老人来说也叫寿材,其木质以柏为贵,其此是松、桐、楸、杨等,然而凤翔民间乡村人大都用桐木作棺,因桐木在关中平原易栽易活,质优价廉。木板厚度上等为三寸,一般为二寸五分,人称“二五子”(均以木匠用尺)。解放前,有的贫困家庭死了人买不起棺木,只得用芦席裹尸。那时候流传着两句话叫做“父愁子妻,子愁父亡”,概括了穷苦人家的生活景况。而一般有钱人家则很早就为老人准备了棺木。有的家单等农历闰年闰月请来木匠,把棺板套起来,用布裹糊内边,用油漆描画外皮。套材之日还备办酒宴,招待工匠,而且有亲友恭贺。

寿衣:寿衣也叫做老衣或估衣,兴单数不兴双数,通常是五件或七件。女寿衣上身多为红里黑面,以绸缎为贵。解放前,男的大都兴瓜皮小帽,长袍短褂,猫头浅靴;女的则兴高领大襟,扎腿裤子带裙子。解放后随着衣服式样的变化,长袍大袄已不兴时了,多数采用时装式样。然而给死者穿衣服,都要在咽气之前,否则便认为是没有“得祭”。

土墓:看坟地打墓,都在安葬前几天进行。有的村舍是出钱雇工,有的是亲族互相帮工。有些人讲迷信,看坟地打墓一般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墓分土墓和砖箍两类,土墓只挖两米多深的明擒和盛放棺材的黑堂(土窑洞)。有钱人家用砖箍墓,有明箍和暗箍之别。明箍是完全由上至下挖空,再用砖砌成窑洞,并在窑洞口雕刻成山门式的屋檐,门框刻楹联,墙壁加装饰等;而暗箍则把土窑洞砌一层砖,并镶成花边的洞门就行了。然而在广大劳动人民中,百分之九十以上是采用土胚封口或用砖暗箍的土墓,如今提倡火葬,许多人家也开始响应。

丧期:停丧在地至安葬前这一段是丧期。死者的儿女孙辈称孝子,包括还没有出五服(即五辈关系)的侄、孙男女都要穿白戴孝。主家要给男女孝子散发孝布(白布),有的只扯给勒头布和包鞋布(即脚头孝)。包鞋也叫“瞒鞋”,如果两位老人只去世一个,还要在瞒鞋时后边留一个缺口,不能全包。孝子按说都要守丧跪草不出家门,如果有事要到外边去,见了村舍邻舍亲友长辈,先要爬下磕个头,然后才能说话。若有事去邻居家也只能进大门,不得入内。有的家还对撞进门的孝子头上撒麸子,以求逢凶化吉。

讣告与吊丧:人死后,主家请阴阳先生按去世时分确定开吊日和下葬日与七期,同时立刻贴出门牌(即讣告)。凡不出五服的男孝子才能上门牌。讣告贴出后,主家分头向亲戚报丧(即告知死者时日、入殓日、开吊日、安葬日)。村坊邻舍听到死人的消息,便在第二天下午前去吊丧(即吊孝、吊唁),以表示慰问,孝子要陪着哭泣,并叩头致谢。

入殓与出刹:人死后第三天便举行入殓仪式,在入殓前,凡女婿、外甥、姨姑表侄等内亲,都要给死者在棺材内铺褥子,这种褥子是用红绸为面,白纱布为里,夹装少许棉花做成的薄垫。有时竟多得棺材内装不下,兴单不兴双,铺够数就算完事。另外让死者头部顶灰包,足蹬大曲块,面盖遮脸纸,棺内四周填实柏枝或谷草。人死后,除全身穿戴外还要给死人口中含钱,有的用小银元,有的用现分币,然后再盖上红绸被。在入殓时,还要在棺材内放进死者心爱之物,如烟锅、手镯等。如果死者是女性,还必须请来娘家人亲自检验一番,然后才能钉棺。

出刹即所谓死者亡魂要回到家里来拜辞土地、灶神。届时家里所有大小人等都要出门远避,以防碰见刹运,什么时候出刹,据阴阳先生按死者的手纹决定,当然这纯属迷信,如今相信的人已经很少了。

开吊与迎祭:在凤翔民间乡村中,开吊日主家设灵堂,撑龙杠,孝子守丧(暖丧),一般亲友都送白馒头作祭品,女婿、外甥晚辈还要送花馒头、铭旌、三生(猪头、鸡、鱼)、一盘捏生、大蜡、纸马、花圈、纸钱等。主家在开吊先一天下午,西乡人请来吹鼓手班子带上孝子敬家宅六神、迎“引亭”、亡人遗像、升棺材等。第二天举行迎祭仪式,届时,被迎的亲友在门前的引亭前按亲属关系依次排队等待,迎祭轮到谁,便把谁家的花献祭、铭旌、大蜡、花圈以及献给主家作过事开销的礼金,由执事人分拿,排列成队,吹鼓手奏乐恭迎,孝子在祭桌前行三叩首礼,孝女则在大门口哭泣等待,端盘的相工带孝子迎进收礼部,逐一上至礼薄。在迎祭时,一般将娘舅家放到前边,俗称上司衙门,最主要涉及所带孝布在丧面前绞孝。在折回的路上,还有围观的群众拥上前“抢花花”的小插曲。(抢花花,即把花献祭馒头上用面捏成的花卉果品抓走,给小娃玩赏)。这项迎祭活动,东、南、北乡有的在先一日举行,有的在安埋之日早晨举行。总之,不论是什么时候迎祭都可以给亲友炫耀自己的机会,也可以扩大儿女尽孝的影响,隆重热烈,至今流传。

献乐与起草:献乐是埋葬先一日晚上的祭礼活动。如果请礼宾行大礼,那就更为热闹繁琐了。有句俗话说:“吃死礼宾,吹死乐人,哭死孝子”,可见吹、哭、吃确实够事。不过一般农家,都是当晚儿女孝子和亲友轮流祭奠一番而已。如有吹鼓手,就请奏曲牌献乐,并赏给小费。献乐时行九叩十八拜礼,直闹腾到天明为止。起草一般是在夜里十二点,男孝子拉上柳棍,背上灵堂里的所有铺草、扯下门联、讣告,由吹鼓手引路,行至到村外十字路口,将所背铺草等全部烧掉,以送归亡灵。

撩土:丧葬之日早晨,主家一般要做好起丧面,招待村舍邻人。吃罢起丧面后,在起运灵柩之前,有长媳孝子(没有长媳、次媳、侄媳亦可)先去坟茔叩拜,用衣襟将墓坑的新土包回若干,谓之“撩土”。然后在先后起草的十字路口等灵柩到来,跪下叩头,再回到家里将墓土放到重新设置的灵堂里,就算完成使命。

破盆:这是葬礼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一般要由长子破盆。如果有孙辈,便要由长孙来破,讲究子破为瓦盆,孙破为银盆,重孙破为金盆。如是重孙破盆,还要给重孙孝服上披红戴花,犹如未过门的媳妇来送埋时披红戴花一样,以表示隆重看待。破盆的时间是在起丧后行至十字路口,盆从孝子头上取下来摔碎。自古以来,由于破盆表示了继承财产的权利,因此常会引起兄弟之间的纠纷。

扯纤与下葬:自古以来,凤翔民间乡村人起运灵柩大都用木制的“八抬”或十六人抬的“龙杠”。起丧后,都要用连接的孝布扯扦引柩,以花圈、铭旌、仗号吹乐为前导,男孝子在前拖着纤布,女孝子在侧,执事、劳客、亲友以及村里帮忙送埋的人,都随从在灵柩的后面,哀哀痛痛,浩浩荡荡,声势煞是悲壮。“龙杠”也有讲究:龙的胡须一般人家挂白须,官宦士绅挂红须。在起灵前,摆好龙驾,先行祭龙礼,龙杠的前边是亲友扯纤,后边则是男女孝子拖着纤布,表示不忍去埋掉的意思。一直抬到坟地。

下葬前,阴阳先生要用罗盘针定算方位,主家还要用烟酒招待帮忙安葬的乡亲。下葬后长男孝子要亲自下墓坑,用纸钱擦一擦棺材上的泥土,然后将铭旌置铺在棺盖上。在封堂口的时候(即用砖或土胚封洞门)亲友还要给打墓人赠送小费。等墓冢垒起后,男孝将“哭丧棒”(即柳棍)插入坟丘。最后执事人将献食(墓馒头)撒到墓堆上,让人们乱抢,传说吃了这种馍,可以治牙疼。安葬结束后,孝子还要跪下叩头,向参加丧葬送埋的乡亲表示道谢。

葬后孝子连续三个傍晚要去墓地为亡人“打怕怕”,谓之“复三”(修复墓丘),俗称“哭三”。此后,做“首七”、“三七”、“五七”、“尽七”(七七四十九天)、“百日”祭奠活动。“七期”中的三、五、尽七和百日,子女、亲戚要前去为亡人祭奠。周年日要连祭三年,第三个周年叫换服(除服),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亡人的儿女和亲戚均去坟上祭奠,至此丧葬之礼全部结束。

忌  讳

在凤翔民间生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忌讳的事。这些忌讳,不尽是迷信,好多是带有风趣的传说。如盖房要看方向,即当年农历是大利东西还是大利南北;取土忌土、“土王用事”是旧历上的忌日,每季最后十八天是太岁当值,俗说太岁头上动土会遭横祸;晒粮食放铧、放石头看场,以防妖邪从中作祟;串亲戚吃饭不能换碗,怕死了丈母娘等。

春节期间的忌讳就更多了:大年三十日上午,当人们把红对联贴在大门上后,便禁忌别人进门。正月初一至月底禁忌干锅烤馍,连给牲畜烤麸料也忌讳,一说象征不动干戈,干锅炒烙主旱。破五一天(正月初五),在扫尘土以前不许开箱柜,扫尘土也叫“扫穷土”,开箱柜怕穷鬼躲藏起来。正月里在妇女伙里更有哪天不使针,哪天不使剪刀等许多禁忌。

如遇丧事,三年里不得在门上贴红春联,允许贴紫蓝色的对联,也不宜办红喜事。孝子在居丧期间不得随便进入别人家的大门,贸然撞进,就会遭到主人家往头上撒麸子,以此消灾免祸。娶媳出嫁忌人的事更迷信、更繁琐。新娘子上轿、下轿、拜天地、入洞房都按十二生肖“妨人”即禁忌一些属相相克的人接近。

如果你看到谁家门口挂着箩面的箩儿,或者挂着几缕麻,你就很快止步,这就是他们家生了小孩禁忌生人的标志。有的人家还在门帘上贴红布条、贴虎头,这种忌讳对小孩、坐月婆或病人需要安静,不受外来风寒侵袭是有好处的,所以至今流传。

凤翔民间许多农家在蒸馍时也要忌生人,如果当馍笼搭上锅蒸时,家里突然来了生客,馍蒸出后就会皮面发青,里边生硬,或者说不“胀泛”。他们不从发酵、起面、烧火方面去寻找原因,却把此事推说是生客带来了“冲气”,于是便埋怨铁锅没有炙好。凤翔民间乡村人家买来新锅后,一般在使用前要把锅拿在大门外,找个适当地方挖个坑或用土焙撑起,用麦草或硬柴把锅烧红,然后用萝卜块蘸上清油,在锅里磨搽几番,不能见半点水,等锅凉冷为止。这样做的结果,一来可能堵塞铸铁间微细的毛空,二来可以使锅面光滑平整,是一种合乎科学道理的土办法。

另外还有伐大树时要在树上贴“神随树去,伐树大吉”;安门时要恭封“姜太公在此,大吉大利”的神位;忌破日建房动土;逢“土旺”不在院内挖土;晨出门忌遇妇女倒污水(尿盆);忌孕妇进新婚夫妇房间,孕妇不得食兔肉(吃了兔肉生娃是豁豁嘴);老人去世忌说“死”而称“殁”;姑娘出嫁走大路,忌走捷径;婚配双方忌属相背忤;有“姑不娶(亲)、娘不送(嫁)”之俗。节日忌讳也较多,如:三十晚上忌补袖口;正月里忌剃头、使针、口出不吉利之言;正月初一至破五前忌扫地等。

咒   鼠

俗传凤翔民间每年正月十二是老鼠迎娶媳妇的日期,这一天,家家户户照例要给老鼠摇核桃。夜幕降临,先不点灯,由家庭主妇端着升子或烟盒,盛放着几枚核桃,然后到满屋满院,角角落落,窟窿洞穴到处摇晃,口中反复念道:“漆哩哩,刷啦啦,老鼠养下瞎娃娃,十个出来九个瞎,丢下一个叫猫拉。”这显然不是贺词,而是一种咒语。

蒸 花 馍

自古以来,凤翔民间乡村人除了用笼蒸平常吃的白面卷黑面的金裹银馍外,最爱蒸花馍,也会蒸花馍,其带时令性和节礼性的花馍有:

锥把馍:元宵节前夕,家家户户在蒸馍时蒸许多锥把馍,其形状如蝌蚪、老鼠等,用黑豆贴上一对眼睛,在鼓圆的身后拖着一条短尾巴,很像锥子把把,所以叫做锥把馍。这种锥把馍象征着五牲,既是迎接元宵节的礼物,又用来献神。有些人家还捏成“双鱼比目”、“莲生贵子”,染上色彩,挂在炕墙上以供玩赏,直到二月二龙抬头一天,才取下来分吃。

油花馍:麦收到包里、草摞到场里的时候,新娘子、老媳妇都要忙着为娘家蒸油花馍。这种油花馍讲究面白油香层层多,在忙罢随着每个村子过会,回娘家的新娘子、老媳妇提着油花馍笼笼在路上络绎不绝。尽管串亲访友的礼品多种多样,然而在夏收后,有油花馍走娘家报丰收尝新麦的礼俗,却另有一番农家风味。

花馒头:也叫“花献祭”。这是一种很讲究的祭奠礼品。每逢老人逝世,晚辈亲友特别是女婿外甥,一定要蒸花馒头。在十二个卷花的特大馒头上,用面捏成的果蔬花卉,染上五彩颜色,堆砌起来好像一盆盆鲜艳的花果。这些花馒头在埋葬的先一日,要用木盘盛放,用担子挑到丧家后会受到迎祭时群众的“检阅”,带有与其他亲友竞赛性质,所以在蒸馍时特别费心。为了赢人,有时候请来村上的巧媳妇或老把式帮忙。即使在粮食困难的岁月里,也要想方设法借来好麦白面,蒸上两盘花馒头,以表示对逝世老人的孝心。

戏 秋 千

戏秋千是凤翔民间自古以来的一种游戏。每到春节,各个村子里就缚起了秋千架,大人小孩集聚在秋千架下,说着,笑着,玩着,热闹非凡。到了元宵节晚上,秋千架下更是娃们游灯笼的中心,许多老汉老婆也都乘兴出门,在观赏花灯之余,也还要坐在秋千踏板上,让儿孙们推来拉去游一游,叫做“展展腰”。小伙姑娘们更是凭着年轻力壮翩翩起舞,有的竞飞得与秋梁相平,下边看的人惊恐、拍手、喊叫各表其态。这种打秋千游戏一直要延续到农历二月二,方才被拆除。如今农村里兴起了文体活动,有篮球、拔河、乒乓球,更有电影、电视等,然而凤翔民间古老的秋千,仍然在新春正月里被高高地竖立了起来。

顶  方

顶方和下棋一样,是凤翔民间一种娱乐活动。人们多在热天,利用农活间隙的时间在场头或地头,找一块干净地方,用双指撑起来划几道横竖线,双方各以树叶或土块若干,即便对顶起来。

这种顶方游戏一看就会,不需拜师,比起下棋来要简便易行,所以受到农民群众普遍喜爱,世代相传。如今农村虽然有了新的更多的文体活动,特别是打扑克牌等,很多场合已代替了顶方,然而在一些乡村仍可发现顶方爱好者蹲在大树下乘凉时“划道走马”,以决胜败。

顶方的方式和顶法有多种,凤翔民间流行的有“六方”、“七方”和“五路圆”。所谓“六方”,是在地上横划六线,纵划六线,成为方形,共有25 个小方格。以小方块四角为点,共36点,这些点就是双方摆子的地方,轮流占点摆满为止。布成阵势后,各掐去对方一子,然后走方。在走法上有:短腿、长腿、城、溜、打光、扎枪、围、双城、双围等许多名堂。其它“七方”、“五路圆”、还有“四方”、“四圆”、“六圆”等许多方式和顶法大同小异。其次,与顶方相类似的游戏还有“捉鳖”、“撑十字”、“翻绞绞”等,至今濒于失传。

围老虎

围老虎又名“狼吃娃”,与凤翔民间顶方同属一种娱乐活动。一般在劳动间隙,就地画棋,用树枝、土块或草节二十四个代表人,用两个大石子作“老虎”。玩时,先摆两只虎及八个人,奕者一方为虎,一方为人,开始交战,虎和人都直线走,人只能从第一点移到第二点,虎不吃人时走法与人相同,吃人时从第一点越过中间点到达第三点,将中间点上的人吃掉,如果第二、三点上皆有人,虎就不能冲过。虎吃一人,对方添进一人。十六个人全部添完奕至被围住,不能行动,则人一方为胜,如围不住,则虎一方胜。

抓 羊 羊

抓羊羊,始自何时,从何地传来,无从考证。但这种游戏自古在凤翔民间流传,现在许多年已古稀的老太太,仍可回忆起当年村子里抓羊羊出了名的姑娘媳妇们。

过去,农村姑娘一般不上学,很少出门,民间称作“闺女”。抓羊羊恰是闺阁中的一种娱乐。新春正月,炕烧热,铺上毡或光席,约上三两个伙伴,捡几块瓦片敲碎磨光,上下成为平面,周如圆鼓的五个羊子,每人一副,可以二人对抓,也可以一人连战二三人叫做“满上”。在抓法上有单丢、单捡、背全、泼(读坡)羊等许多套路花样。谁若领先抓完,便为优胜者。这种游戏在以往岁月里,为闺女、媳妇们社交活动方面增添了不少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已走出了家门,成了农业生产上的半边天,女孩子也都上了学,有了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因此,用瓦片、石头蛋抓羊羊的游戏,目前在凤翔民间几乎见不到了。

翻绞绞

  翻绞绞自古以来是凤翔民间少儿、女娃、媳妇闲暇娱乐的一种形式。此种活动是用长约四、五尺长的细绳子,两头连接,两人相玩。一人两手指撑开,使绳子形成一种图案花样,另一人再用手指挑绳翻新花样,循环往复。其花样有挂面条、勾马槽、掏棱形等,通过这种娱乐形式以测试小孩、姑娘智力为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只可惜这种娱乐活动在凤翔民间也随之销声匿迹了。

伐马城

伐马城也是凤翔民间孩子们的一种集体娱乐形式。其玩法是:孩子们聚在一起按人数平均分甲、乙双方,距离十米远,各方组队手拉手列成一字形阵容。甲方领队高喊:“野雉岭!”乙方喊:“伐马城!”接着甲方喊:“马城开,”乙方喊:“叫哪个!”甲方喊:“叫给某某上阵来!”被点名者奋力奔跑,使劲猛冲对方手拉手之阵线,如冲不开,即作为俘虏。如冲开,从对方冲口处拉一人回自己原阵列。这样循环往复,把一方人拉完为止。这种游戏,与天流轴、地流轴、荡秋千等久传凤翔民间,至今仍在一些农村常有所见。

剪蚰蜒

剪蚰蜒是凤翔民间儿童们活动的内容之一,其方式为数人并排而坐,一人出点,边唱歌谣,边点小脚,念到最后一个字,数到谁的那只脚,就缩回去。谁两脚先被点缩,即为负者,罚讲故事。讲完故事,再让讲者去点。其歌谣为“剪、剪、剪,剪蚰蜒。蚰蜒发,种芝麻。芝麻粒,核桃皮。张三李四,捉笔写字。金海巴,银海巴。老哥哥,缩脚脚”。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儿童智力,更能鼓励儿童习文练武。

溜马蹄

溜马蹄是凤翔民间青少年娱乐和体育锻炼的一项活动。此项活动一般在秋末冬初闲暇时间。那时候,正是椿树叶败、枝条脱落的季节,孩子们便去椿树下拣脱落的枝条,枝条稍粗的一端象马的蹄子。捡来后,在场坝或道路上玩溜马蹄比赛。玩法是在起点和终点各划一条线,一般是两人一玩,决胜负。先用手握住马蹄的末端,从起点地面上使劲驰向终点,谁超过了终点,谁是胜利者。胜者赢得负者马蹄。或让其蹲下,让胜者跷尿臊。

打杠子

打杠子也是凤翔民间青年人在冬季开展的一项体育活动。过去,每到冬季,乡村家家地尽场光,青年人闲暇无事,常常聚在一起,玩打杠子比赛。事先画一个圆圈,找一根短杠子,放在里面,其他人都寻来木杠子持在手里,先排名,按名次进行,看谁能将圈内的木杠子用自己手中的木杠子打出去,若打出圈去的就是胜者,打不出圈的就是负者,要受罚,跷尿臊。凤翔民间有的地方也将此项活动叫“打汰”。

丢铁靶

丢铁靶是凤翔民间儿童玩钱的一种活动。先在地上画以三尺左右大小的一个圆圈,在离圆圈十至十五米处画一条线,两人以上,五人一下合玩,玩前,参与者各在圈内中心压上一枚铜钱或硬币,后均去直线处分先后瞅中压钱处,按次序将手中的圆铁钯朝压铜钱处丢出去,打准铜钱者为赢家,打不中者算输家。如果都打不准,均回到圆圈处,再按次序用铁钯朝铜钱处挖去,铜钱出圈者归挖者,直到将铜钱挖尽后为止。

倒十窑

倒十窑是凤翔民间孩子们玩耍的一项娱乐活动。活动开始前,先将地上划为“窑”,以石子为“银两”,均定数,两人对投,多者赢,少者输。输者被罚打嘴巴、跷尿臊。

斗   鸡

斗鸡是凤翔民间一种较为简便易行的体育活动。冬春之季,到处可见。其斗法:一腿站地,一腿盘膝盖,手搬脚面,单腿跳跃,以盘膝之膝盖,互相斗撞,以击倒对方为胜。有两互斗,也有一个人跳跃连斗几个人者。如今,民间的学生娃回到家里,和本村伙伴玩耍时,用斗鸡游戏作为体育锻炼活动,较为普遍。

馋嘴代表什么生肖3

当美食与减肥这两个字撞到一起简直就是火星撞地球般的不可思议,十二生肖当中的他们对于美食根本无法抗拒,所以减肥也就成为了挂在他们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天天减肥天天肥的生肖兔

馋嘴的小兔子们对于美食的欲望几乎超脱了所有事情,在他们眼里唯美食与美酒不可辜负。但是生肖兔又是极为追求完美的一类型,对于身材的要求极高,当美食与减肥发生同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时候,似乎减肥这两个字就成为了空谈。一边吃得脑满肠肥,一边喊着我要减肥,这就是天天减肥天天肥的生肖兔。

对于减肥永远没有对品美食有欲望的生肖马

吃对于生肖马来说就是一种快乐的解脱,天生乐天派的生肖马,虽然对自己的身材非常看重,也在无时无刻都想着减肥。但是一旦遇到美食的吸引,他们便会将减肥两个字抛到九霄云外,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吃饱,怎么能有力气减肥?

把美食当事业,让减肥成神话的生肖狗

贪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