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代表生肖

十二生肖动物名称的植物谁能认全?,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花痴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瓣代表生肖1

导读

十二生肖是中国及东亚地区的一些民族用来代表年份的十二种动物。是由十一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所组成,在中国有着古老的民俗与文化,同时,十二生肖还被用于中药药材、动画片及电影名称,但是你知道植物名称中含有十二生肖名称的吗?

1、鼠尾草

鼠尾草学名:Salvia japonica,又名药用鼠尾草、撒尔维亚、日本紫花鼠尾草、南丹参,又名石见穿,是唇形科鼠尾草属的一种芳香性植物。常绿性小型亚灌木,有木质茎,叶子灰绿色,花蓝色至蓝紫色。原产于欧洲南部与地中海沿岸地区,主要用来做香草与药草使用,可加入在葡萄酒、啤酒、茶和醋中,来缓和口味。

长得并不像鼠尾,怎么会叫鼠尾草呢?小编才疏学浅,真是不知道,原谅我吧,不过看起来还是有点像薰衣草,是不是?

2、牵牛花

牵牛花别名:黑丑、白丑、二丑、喇叭花,牵牛、朝颜花。为旋花科牵牛属,一年生蔓性缠绕草本花卉。蔓生茎细长,约3~4米,全株多密被短刚毛。叶互生,全缘或具叶裂。聚伞花序腋生,1朵至数朵。花冠喇叭样。主要功能是观赏与药用。

不是说好的牛呢,被谁牵走了?牛怎么就会被牵走了呢?哈哈哈

3、虎尾兰

虎尾兰又名锦兰、虎皮兰,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观叶植物,根状茎。叶簇生,肉质线状披针形,硬革质,直立,基部稍呈沟状;暗绿色,两面有浅绿色和深绿相间的横向斑带,稍被白粉。总状花序,花白色至淡绿色,味甜美,花期为春夏季。主要适合布置在书房、客厅、办公场所做观赏之用。

你见过老虎,仔细看过老虎尾巴吗?是不是不敢,我可是真观察过,很像老虎尾巴的,不信你去动物园看看,不过小编可不负责安全哦。

4、兔子花

兔子花是仙客来,别名萝卜海棠、兔耳花、兔子花、一品冠、篝火花、翻瓣莲,是报春花兔子花科仙客来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仙客来是一种普遍种植的鲜花,适合种植于室内花盆,冬季则需温室种植。主要用于室内盆栽观赏。

这回小编是明白了为什么叫兔子花,原来长得像兔子的耳朵,你们发现了吗?

5、龙吐珠

龙吐珠又名珍珠宝莲,为马鞭草科赪桐属植物。龙吐珠夏秋季节,顶生的白色花萼中吐出鲜红色花冠,红白相嵌,形如游龙吐珠,异常美丽,为常见的盆栽花卉。龙吐珠花形奇特,开花繁茂,宜盆栽观赏。

小编真是没有见过真龙,只是在电视或者是电影中见过,不过这货还真是和真龙吐珠有几分神似。

6、蛇目菊

蛇目菊(学名:Sanvitalia procumbens Lam.)为菊科蛇目菊属的植物。一年生草本,高达50厘米,茎平卧或斜升多少被毛;叶菱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全缘,两面被疏贴短毛。头状花序单生于茎、枝顶端,;总苞片被毛,上部草质;雌花约10-12个,舌状。用作观赏和药用,有很高的价值。

蛇目菊,是不是可以理解长得像蛇的眼睛呢,主要是小编胆子小,看见蛇就不敢走路了,各位花友们,有机会看一下,顺便告诉一下小编是否真的像呢?

7、马蹄莲

马蹄莲,(学名:Zantedeschia aethiopica),天南星科、马蹄莲属多年生粗壮草本。具块茎,并容易分蘖形成丛生植物。叶基生,叶下部具鞘;叶片较厚,绿色,心状箭形或箭形,先端锐尖、渐尖或具尾状尖头,基部心形或戟形。喜疏松肥沃、腐殖质丰富的粘壤土。这货花有毒含有草本钙结晶和生物碱,不过可以入药哦。

小编自小就在农村长大,有幸见过马蹄,真是整的像极了,不信你去看看吧。

8、羊踯躅

羊踯躅(学名:Rhododendron molle (Blume) G. Don ):落叶灌木,高0.5-2米;分枝稀疏,枝条直立,幼时密被灰白色柔毛及疏刚毛。叶纸质,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幼时上面被微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柔毛。可观赏和入药。

是不是不认识踯躅这两字啊,来和小编一起读zhí zhú。哈哈哈其实小编也没有见过这花。

9、猴面小龙兰

猴面小龙兰(学名:Dracula simia (Luer) Luer):兰科,小龙兰属小型附生兰,高约40厘米,茎粗壮,叶交互对生,倒卵状披针形。花对生在叶腋内,漏斗状,花梗自基部长出,种子细小。4-5月开花。适合居室的窗前、阳台的墙壁、商厦的橱窗、展厅的入口等处的绿饰,富有活力,自然轻松。

小编由此真的见到了这花,整个就是小猴子的浓缩版,很萌很萌的。

10、鸡胫花

鸡胫花即植物野鸦椿(拉丁学名:Euscaphis japonica (Thunb.) Dippel)是一种野生药用植物。该植物花就是果,只不过它从颜色和形状上都像花。秋天它开始由绿变成大红,一串串鲜艳亮丽的红花挂在树捎,再衬着绿油油的叶子。主要是做药用。

来给大家普及一下,什么是胫,胫泛指小腿部,那么鸡胫就是鸡的小腿了,这个要仔细观察,才能看出来是像还是不像。

11、狗尾红

狗尾红(Acalypha hispida Burm. f.)中文学名红穗铁苋菜,又名刺毛铁苋、绿叶铁苋菜、长穗铁苋等。大戟科(Euphorbiaceae)铁苋菜属木本植物,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喜充足的阳光和湿润的环境。其花色泽鲜艳, 形态喜人。主要是一观赏为主。

真的很像狗尾巴,不过是红色的狗尾巴,要是小狗狗长了这个红色的狗尾巴,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赶脚呢?反正小编是没见过。

12、猪笼草

猪笼草是猪笼草属全体物种的总称。属于热带食虫植物,原产地主要为旧大陆热带地区。其拥有一个独特的吸取营养的器官--捕虫笼,捕虫笼呈圆筒形,下半部稍膨大,笼口上具有盖子,因其形状像猪笼而得名。观赏和药用都是可以的。

这个不难理解吧,长得就像猪笼子,不要告诉小编,只是吃过猪肉,没见过猪笼?

瓣代表生肖2

以下内容经出版社授权,摘自《岁时节俗知多少》一书。较原文有所删节。

《岁时节俗知多少》,马大勇编、Dodolog 绘,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年7月。

一、冬至祭天

冬至祭天是最为古老的习俗之一。它的源头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古代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时期。根据考古发掘,良渚遗址中就已有高大的祭坛,可算是后世天坛的源头之一。在良渚的祭祀仪式中就要燃起大火,这又和后世祭天仪式“燔柴”相似。想必后来经过不断发展,才形成了完整的祭仪。

在夏商周三代之时已经有明确的祭天礼仪活动的记载。如《风俗通义》云:“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腊。”嘉平、清祀、大腊,分别是三代各自祭祀祖妣、百神的大祭,日期分别是农历十二月、十一月、十月。这是后世祭天、神与过新年之礼俗的起源。周代,《周礼·春官·神仕》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魅。”郑注:“天人,阳也。地物,阴也。阳气升而祭鬼神,阴气升而祭地 物魅。”这是从周代直至清代漫长的两千多年中,历朝于冬至举行祭天礼、夏至举行祭地礼的确切记载。

那么,冬至的祭天之礼是怎样的呢?按史籍记述,周代祭天礼就是建祭坛,燃起大火,唱歌跳舞、献上玉帛牛羊等祭品,祈祷一番,再把祭品烧掉(燔柴),这对后世影响巨大。不管历代祭仪繁简,这些都是共有的构成因素。

《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详细记载了北宋南宋时的祭天礼仪,如《东京梦华录》卷十记,北宋皇帝在冬至前三日便开始准备,先赴太庙青城斋宿,冬至前夜三更驾出南郊,去郊坛行礼。皇帝换古代传下来的冕服,戴二十四旒(liú)的平天冠,青衮龙服(衣裳制),佩纯玉佩;郊坛高三层,七十二级,坛面方圆三丈许。上设“昊天上帝”“太祖皇帝”的牌位。配以雅乐:奏乐曲,跳文舞、武舞;皇帝在坛上行礼,如是三次。场面宏大,军队、仪仗、百官多达几十万之众,围立于坛边。

明时永乐帝定都北京,即在北京南郊的天坛祭天。冬至日,供设祭品,摆好天帝及诸神、先祖的牌位,道士奏古乐舞,皇帝出斋宫,上祭祀台祭祀。此时还在黎明之前,所以要在坛边的望灯台上树起大灯笼(灯中插蟠龙宝蜡,可燃通宵)。皇帝祭拜行礼罢,侍卫点燃燎炉上的柴草,焚烧祭品、祝板(祀文)、祝帛(蓝色绸制),燔炉中又焚烧松柏枝,以示宴享天帝,让天帝听取下方祝告。祭典完成后,将牛毛牛血牛尾等瘗埋入瘗坎,以喻不望祭地神,所谓“祭地则瘗血”,或说还比喻古代人类茹毛饮血之意。天高在上,所以燎烧;地在下,所以以血瘗而下。

辽、金、元等朝代也有祭天的习俗,与汉族同源。满族过去也祭天,冬至夜于院内铺席子,摆供桌,挂天地神马,杀猪祭祀并祭祖。院内立祖先竿子,竿顶葫芦状,下有刁斗,祭祀时对竿子念祝词,并摆肉敬供天神。祭祀毕,众人吃白肉,把肠子等丢在刁斗上任鸟啄食。

二、冬至祭祖

冬至还有祭祖先的习俗,。如福建泉州人在冬至要归乡祭祖。个别地区还去坟上烧纸、送寒衣。但多数是在家中或在祖祠中祭祀。此风也源于古代祭天兼祭祖灵之礼。早在殷代,十一月冬至便往庙中祭祀祖妣,民间相承成俗。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汉代民间百姓冬至已经不祭天了,但还祭祖:“冬至之日,荐黍糕。先荐玄冥于井,以及祖祢。斋馔扫涤,如荐黍豚。其进酒尊长及谒贺君师、耆老,如正日。”冬至要用黍糕祭祀冬神兼水神玄冥(也叫禺强)和祖先,并拜贺尊长,如正月初一一般。南宋《武林旧事》记载当时过冬至:“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馎饦(bótuō,古代一种类似煮面片的面食)’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清嘉录》载清代苏州:“(冬至)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菜果、豇豆沙、芦菔丝等为馅,为祀先祭灶之品,并以馈贻,名曰‘冬至团’。”《帝京岁时记胜》也载北京有用细肉馅包“角儿”与羹饭奉于祖先的。至今,两广也仍做冬至糍祭祖。泉州等处也有“冬至圆”,并传到台湾等地。

过去在冬至,河南还有祭孔活动,奉上牲礼,拜祈以求文运昌隆。在广东东莞,则于冬至逛城隍庙会,拜十二娘神求子。无子妇人在庙中取一把线香,点着后分插于十二娘神像的香炉前,周而复始。插完线香,看最后一支香是否插在抱着童子的女神像前,以卜得子与否。广东潮州还祭祀司命帝君。各地冬至还有祭祀灶神的。

三、冬节饮食

清代北京及苏杭等地注重冬节,所谓“肥冬瘦年”,即宁愿过年时节俭,也不能在冬至虚度之意。民间或用各种食物互赠,叫“冬至盘”,并互相庆贺,叫作拜冬。至今,江浙、闽台、两广民间仍盛行过冬至节,在此节祭祖、吃糯米制品以及聚宴等,其中有不少很有意思的饮食活动。

如江浙一带多吃冬至肉、冬至鱼及鸡鸭。冬至肉是用猪肉和酱油煮烧熟的,相传吃了能身体壮健。冬至鱼是把鱼分食后留下头尾,用碗盛着放在米桶内,叫“吃剩有余”,取食物丰足之意。这和除夕夜吃鱼,寓意“年年有余”相似。

北方一些地区如北京、天津,冬至夜吃饺子或馄饨。谚语云:“冬至馄饨夏至面。”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河南名医张仲景。他在冬至日开设舍药棚,用羊肉与药物包入面皮中,制成耳朵状的“娇耳”,给人们治疗冻烂的耳朵。后人在冬至日包饺子吃以作纪念,相传这样一来耳朵就不会冻掉了。其实冬至吃馄饨应追溯到古代的祭祀食物、南北朝时的偃月形馄饨等,与张仲景可能没什么关系。

在闽台及两广的部分地区,则有搓丸之俗。以糯米粉拌水揉成团,搓成实心或加馅料的圆子,入水煮熟,祭祀先人,叫作冬至圆,也和元宵一样,寓有祈盼家庭团圆、诸事美满之意。相传,冬至圆是闽南一位老妈妈因思念在他乡谋生的儿子,泪水滴入碗中滚成的,后来人们相沿成俗。有的人家如有亲人在外的,要在聚宴席上空位前摆上冬至圆,以示团聚。或晒干圆子,留待回家之日补吃。

当然,冬至圆应是源于古人用农作物祭祖、祭神之习。北方用麦粉制馄饨,南方缺麦,就用糯米粉代替了。《清嘉录》说的“比户磨粉为团”的冬至团,以“有馅而大者为粉团,冬至夜祭先品也;无馅而小者为粉圆,冬至朝供神品也”,即较早的记载。

闽台的冬至节前一日晚饭后就要搓冬至圆(或称冬节圆、圆仔汤),边搓边唱起歌谣给小孩子们听。如这一首:“搓丸试搓搓,年年节节高。红红水党菊,排排兄弟哥。大人增福寿,细囝唱诗歌。”充满了欢乐气氛。搓圆有红白二色,或用湿米粉团塑成小巧的玩物,如牛羊、桃子、桔子等牲畜、果品,像真的一样,还染成红、黄、绿、青色,很美观,取五畜兴旺、百果丰登之意,亦是传统在冬至祈年之流风。《漳化县志》对此有记述。汤圆煮食时,还要两个两个地吃,吃最后一匙如剩余两个,即象征如意幸福。有的还在家门、窗、桌、柜、床等显眼处粘两个圆子,等年底送灶后才取下烘烤或食用,叫作添岁。又相传圆子烤时臌发,孕妇即生男孩。《泉州府志》载有“添发”等俗。如今的冬至圆,馅料有咸甜等口味,做工精细,更为可口。

冬天吃蔬菜困难,人们多在冬至前准备一些盐腌蔬菜佐食,这也是源于先秦古俗。《诗经·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朱熹《集传》:“言我之所以蓄聚美菜者,盖欲以御冬月乏无之时。”《礼记·月令》载冬天制咸菜,古称为菹(zū)。民间腌菜主要有密封法:把雪里蕻、芥蓝、蔓菁、芥菜头等可以久藏的菜洗净摘好,用大缸盛放,撒一层盐,放一层菜,加上花椒、茴香、八角等,压实盖严,腌制上半月后才可食用。而大白菜、黄瓜、红白萝卜等用盐腌一下就可以吃了。还可以将白菜用盐腌个把月,控干水分,切成丝与肉煮火锅吃,风味极佳。

四、冬令娱乐

冬天里有多种季节性很强的娱乐,如赏雪即一项。《武林旧事》卷三载南宋宫廷中赏雪很盛行,在明远楼中观赏,并且“后苑进大小雪狮儿,并以金铃彩缕为饰,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等,及滴酥为花及诸事件,并以金盆盛进,以供赏玩”。

明代,《西湖集览》记载戏剧家、养生家高濂的《四时幽赏录》目录中,“冬时幽赏”诸条多与雪有关,并赏冬季的茗花(山茶)、梅花、竹子等:“湖冻初晴远泛。雪霁策蹇寻梅。三茅山顶望江天雪霁。西溪道中玩雪。山头玩赏茗花。登眺天目绝顶。山居听人说书。扫雪烹茶玩画。雪夜煨芋谈禅。山窗听雪敲竹。除夕登吴山看松盆。雪后镇海楼观晚炊。”充分显示出冬雪中的游览之趣。张岱《陶庵梦忆》中记载明代文人赏雪有《湖心亭看雪》《龙山雪》诸篇,写得也很俊逸秀雅。赏雪成为人们冬季之重要娱乐。

雪中梅。

赏雪还往往与赏雪中梅花结合起来,如唐代孟浩然踏雪寻梅之佳话是传统绘画中的重要表现题材。清代李渔《闲情偶寄》载,为了更好地赏雪中梅花,他发明了看花居,取纸竹扎成小屋,中燃炭火,或用帐篷,宿在梅花丛中,真令人赞叹!至于《红楼梦》中在芦雪庵里咏雪联句,雪中寻梅之描写,更是脍炙人口。冬赏茶、花、竹、松等也是雅事。

至于在冰雪中的游戏,则有打雪仗,筑起冰雪城堡互相攻打。还有堆雪狮子、雪人、雪山等,这是儿童们最喜爱的。堆雪塑在儿童手里不是用盆子盛着的小工艺品,而是在雪地中扫雪聚拢,塑成大型的狮子、罗汉、雪山等。清代画家余芝生画的《百子图》,就有几个孩子在庭院中堆聚雪狮子的情景。

雪灯,是以冰雪冻成灯给人玩赏,在东北如今已经发展为大型的冰灯会。

在北方还有打滑挞、溜冰、爬犁等。打滑挞是汲水冻成高三四丈的冰山,由人爬上去滑滚而下,做出种种花样,在北京尤盛。《点石斋画报》有一幅《打滑挞》之画即绘此景。溜冰,是使用冰鞋,鞋底嵌一铁条,在冰上滑行,与今天溜冰相似。爬犁,也叫冰床,以木板做架子,下钉横带,嵌铁条,由人推、拉或用铁钎撑冰作为动力,在冰上穿梭滑行,或把二尺见方的爬犁放在山坡冰道上,一人坐于上,顺坡下滑,类似近代冰橇运动,或用群犬牵引爬犁而行。

古代还有盛大的冰嬉活动,由宫廷组织举行。《宋史》中即有帝王“幸后苑,观冰嬉”之记载。清代也有冰嬉。

五、九九消寒图

冬至之后即进入九九天,一九直至九九叫“数九”,这九九八十一日中多是冬季寒冷之日,须过了八十一天才迎来明媚春光。按传统说法,其中最冷的是三九、四九。一般过了四九,天气便慢慢转暖了。

古代因数九而产生一种《九九消寒图》,亦是辞冬迎春之意。既可计算时间、做日历、物候历,又是优美的装饰画,故而流传不衰,不论宫廷民间都采用作冬日的文娱活动。

九九消寒图有好多种形式。如文字九九消寒图,由字组成,通常为“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或者是“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旧时把雁字下部写作“佳”,以省笔);或者是“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诸字皆九画,合计八十一画。以双钩画或印在纸上,每画都空白。人们从冬至开始计算时间时,每过一日就在一画上染涂红色,涂尽九字后春光已至,全图皆是红色字。还可在笔画内外记录每一日的风雪阴晴等天气状况,是很好的天气记录图。

又有,《帝京景物略》卷二述:“有直作圈九丛,丛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述其寒燠(yù,暖热之意)之候。”即一纸卷上印八十一个圆圈、注明日期,每天用朱红色染一圆,染尽就出九了。

也有人为了记录天气,在天阴时涂上半圈,晴则涂下半圈,风天涂左半圈,下雨天涂右半圈,降雪则涂中央。

梅花九九消寒图。

又有梅花九九消寒图。元代杨允孚《滦京杂咏》卷下就咏道:“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原注:“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臙(yān,即胭)脂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回暖矣。”《帝京景物略》卷二:“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是在纸上画一枝梅花,有八十一瓣,每天画一瓣,素梅变红成为杏花,就出九了。

钱纹九九消寒图。

此外,还有鱼形消寒图、钱纹消寒图、葫芦消寒图、孩儿消寒图等。鱼形图是把阴阳鱼儿(类似八卦阴阳图)八十一个印在纸上;钱纹图是把八十一个古钱纹排列,二者都附录诗词。葫芦图是把文字排成葫芦形;孩儿图是把十二生肖与孩童印在纸上。其内容都很完美。如今消寒图仍有仿造,记录岁时物候,亦是好的。

消寒图多附以《九九歌》,是人们普及气象知识、宣传物候而编出来的,如宋代陆咏《吴下田家志》中载一首。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也载:“一九二九,召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风刮篱笆哗哗直响);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晚上屋内冷得像露宿一样);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衲两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清代《清嘉录》载替穷汉子诉苦的一首《九九歌》,显由上首变化而来:“一九二九,相唤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垛屋栨;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猪狗躺凉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脚眠,蚊虫獦蚤出。”

原作者丨马大勇

摘编丨肖舒妍

编辑丨罗东

瓣代表生肖3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就来两顿火锅。川渝地区的人们热衷麻辣鲜香的火锅,无论是一大家子的热闹,还是就地过年的孤独,一个火锅端上来,什么烦恼都被氤氲的香气取而代之,令人幸福得要冒泡了。

在厨师看来,牛的全身都是宝,牛腩或者牛尾骨炖出来的汤可以做锅底,肥牛、里脊、牛肚甚至牛杂都可以涮之,不产生一点浪费。不过,如果让老饕们票选自己吃火锅必点的配菜,毛肚必须拥有姓名。用筷子夹着薄薄的毛肚小心翼翼地伸入火锅,“七上八下”地翻滚片刻,放入嘴里大快朵颐,唇齿留香。

烫毛肚(图片来自网络)

提及与牛相关的美食,这里有一个冷知识:你知道牛竟然有四个胃吗?那我们涮火锅的毛肚是牛的哪一个胃呢?

七上八下烫毛肚

如果用十二生肖来对应一天的十二个时辰,那么应该是“子鼠丑牛寅兔”,为何牛要被称作是“丑牛”呢?这里并不是说牛的相貌丑陋。有一种说法是,十二生肖的排序与动物们的活动时间有关,老鼠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偷吃粮食,而牛喜欢在丑时(凌晨1点到3点)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

为何牛的饭量这么大,要在夜间补充能量呢?这是因为牛有4个胃市,“仓库”自然比其他动物更能装。如果主人不能及时地增加饲料,牛就会在休息的时候把装进胃里的食物吐回到嘴里再嚼一遍,也就是反刍现象。

回到前文的冷知识,牛其实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牛食道的变异,即瘤胃、网胃(又称蜂巢胃)、瓣胃,最后一个为真胃,又称皱胃。大多数火锅爱好者心头的白月光毛肚,原材料就是牛的第三个胃。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经讲述过重庆人热衷吃毛肚的故事,据说全球超过60%的鲜毛肚才能够冲抵重庆人沸腾的火锅。撕毛肚,是外地人看不见的绝活,重庆人只选叶瓣的部分,足够薄且面积大,表面能吸附足够多的调料。每一个涮毛肚的人,都会用筷子夹着毛肚在火锅里翻滚,口中念念有词“七上八下”,意思是说,让毛肚在沸腾的火锅里拎起来7次、沉下去8次,大概15秒钟,毛肚就熟了,而且是口感最佳的时机。

贵族才能吃牛肉

甲骨文里头的“犁”字,就像一头牛牵引着犁头开垦田地。几千年的农耕经济,让古人对耕牛十分推崇,牛王庙应运而生。

金沙遗址博物馆里的青铜牛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禾牛骨刻辞说明,商代卜辞多用牛骨,当时的王权以羌、牛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庄稼丰收。

所以在祭祀活动中,牛是贡品之一就像鼎的数量象征着天子与诸侯的地位有别一样,《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天子使用色纯的全牛作为等级最高的祭祀品。

不像现代人吃顿牛肉易如反掌,古人如果宰了耕牛,说不定就要掉脑袋。西周的时候,“诸侯无故不杀牛”,想吃牛肉只能等到祭祀之后,而且只有贵族人士才能享用。

古人如果头脑发热,为了吃一口牛肉而私自宰杀耕牛,轻则打板子、流放,重则掉脑袋,甚至家人也要连坐。特别是在魏晋时期,私宰耕牛直接可以判处死刑。所以说,梁山好汉到了一处酒肆就喊小二上两斤牛肉,可能是哄骗观众读书太少了。

眼花缭乱的牛肉

经常逛菜市场的朋友,或许可以不用肉店老板的介绍而分清楚牛腩、里脊、腱子包、肥牛,那么你是否知道,全身都是宝的牛,不同部位的名称竟然千差万别,什么辣椒条、上脑、眼肉、胸肉、牛霖、米龙,这都是啥啥啥啊!

没有一头牛能活着走出潮汕。如果第一次去吃潮汕牛肉火锅,你可能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菜谱“整段垮掉”,丢给服务生看着办。而正宗的潮汕人,不仅对牛肉的名称了如指掌,更对不同牛肉涮的时间胸有成竹,就连涮菜的先后顺序都是“一丝不苟”。

全牛宴(图片来自网络)

尽管各个地方的全牛宴,都是千姿百态,前有千秋。著名的美食家蔡澜先生曾经在微博上剧透了他品尝过的全牛宴,只看菜名都让人口水滴答:泡爽牛皮、椒盐牛蹄、草根牛杂肚汤、酒糟煮牛脑、牛肉末拌老鼠粄。吃过全牛宴,才算是对牛的无所不用其极的温柔。

年夜饭牛转乾坤

如何让年夜饭变得“牛气冲天”,现学全牛宴还有机会吗?《中餐厅》第三、第四季主厨、“国宴大厨”林述巍笑言,大可不必。如果想在年夜饭中靠厨艺“牛”转乾坤,他推荐厨房小白学习一道更接地气的家常菜——小炒黄牛肉,也有一个很潮的菜名“牛转新机”。

林大厨

“烹饪简单,好吃,市井百姓都喜欢”,这是林大厨为小炒黄牛肉做的品推。这道爆炒的菜最能体现中餐的特点,是湘菜中的典型之作。剁得细碎的辣椒,牛肉切成薄片,用爆炒的方式入味,辣味非常具有穿透力,这也是这道菜红遍大江南北的魅力所在。

采访的时候,林大厨透露了自己改良小炒黄牛肉的秘密,用苦瓜来中和辣椒,让菜的口感更为清爽。为了减少苦瓜的苦味,他建议大家把苦瓜的瓤和籽去掉,打成汁之后过滤,在腌制牛肉的时候加入其中。

这道“辣到你哭”的小炒黄牛肉,让林大厨亲自下厨演示的时候大汗淋漓。爱吃辣的朋友不妨一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 上一篇

国足代表生肖

下一篇 >>

旱魃代表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