佣字代表哪个生肖

“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从本命观探析唐朝生肖文化的兴起,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文史小霸王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佣字代表哪个生肖1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观古今之变,文化之繁盛莫过于唐。可以说,唐代的文化因其兼容并包的特征,而流传至今。其中生肖文化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样态,一直为世人所推崇。人们对生肖文化的认同和信仰,促进了生肖本命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衍生出了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生肖本命观。唐代的生肖文化更是借助宗教的宣传和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补充,为唐朝的文化增添了一抹美丽的色彩。

一、生肖文化源于先秦,后因唐代文运亨通,致使在民间盛行,散见于正史中,大批生肖俑成为唐朝生肖文化兴起的产物

饮水当思其源,生肖文化的发展亦是如此。根据史料的记载生肖文化最早源于先秦,并且在民间大为流行。简而言之,生肖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作为一种俗文化存在,并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因此要了解生肖文化,就必须从杂文小说,诗歌或是其他民间文学中发现。

关于生肖信仰的记载,虽然在正史中并不多见,但仍有部分遗留。《旧唐书》曾载:“玄宗乙酉岁生,以华岳当本命。”这或许是唐代正史中对本命信仰为数不多的记载之一。

同时《旧唐书》还有着对武则天在东都洛阳设立十二神的记载,虽然这是十二神或许不同于十二生肖,但就其数量上来看,就已经受到了生肖文化的影响。后来《资治通鉴》中复录:“铸铜为十二属形象,置于本辰位”。这一记载是对唐代生肖文化发展的明文加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与《旧唐书》不同的是,《新唐书》关于生肖的记载更加的明确,而且涉及了生肖文化所体现的内涵。

“鸡,酉属,帝生之岁也;斗者,兵象。近鸡祸也。”

——《新唐书》

这是有关唐玄宗爱好斗鸡的记载,当时唐人从玄宗的斗鸡事件总结了生肖与五行之间的关系。一是在景云年间,出现过蛇鼠相斗的场景,被人认为是不祥之兆;二是玄宗好“斗鸡”实际上是“兵象”的体现,暗指将会发生灾祸。

而在其后唐德宗统治期间,民间就有着关于泾原兵变和黄巢起义时候的谶言的记载,大体是以童谣的方式流传的:“青牛逐朱虎,还号太平年”“蛇去马来,道路稍开”。

由此可见,唐代多借生肖来针砭时弊,这也就是生肖文化为何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却在正史中却极为少见的原因。

除此之外,唐代的生肖文化还多见于奇闻趣事以及丧事陪葬中。《太平广记》中就有关于,羊首人身的未神告诫世人不吃羊肉的故事。而这一故事也正是将羊与未相联系起来,从而出现了之后利用十二生肖计时的方式。

“寅年篱下多逢虎,亥日沙头始卖鱼”

——白居易

从唐代诗人的诗歌中,也可以看出十二生肖在纪年上的运用。因为唐正史和历朝历代都是采用天干地支的纪年方式,但这一方式会有些混乱,尤其是轮回之后更为难记。所以就出现了十二生肖纪年法,李商隐的“蛇年建午月,我自梁还秦”正是和白居易相似,运用了这一方式。

同时在唐代的丧事陪葬品中,也随处可见十二生肖的身影。

“文武官及庶人丧葬,三品以上,明器九十事,四神十二时在内园宅,方五尺。”

——《唐会要》

根据《唐会要》的记载,因为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因此出现了大批生肖俑,并且有着明确的使用限制。众所周知,佣作为丧葬物品中的代表,是中国古人鬼神观的一种体现。出于对神明的崇拜,唐人选择十二生肖俑作为随葬。也可称之为“十二支神俑”,其实代表的就是天干地支中的十二地支。

所以,唐代的生肖文化遍及朝堂内外,上至皇帝,下至黎民。其丰富了唐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使得本命信仰的观念开始在民间兴起。

二、作为一种信仰,唐代的生肖文化之所以能够发展成型,并且在民间盛行,得益于宗教的传播和统治者的推崇,生肖文化中的本命信仰与佛家和道家的神佛、重生等观念有着相通之处

作为唐文化的一部分,生肖文化的确在唐代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而唐代宗教文化的发展,以及统治者的个人信仰,使得唐代生肖文化中出现了有关本命信仰的记载。

首先,唐代的生肖文化之所以能够发展成型,并且在民间盛行,实际上与宗教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代佛教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而为了使得自身的理论、教法能够为众人所接受,佛教的僧人开始将生肖文化融入其中。

佛教的生肖文化中有十二兽、十二神将、标记时间的十二辰,三者各司其职。通过经文的解读,可以发现十二兽即十二神兽菩萨的化身,以不同的方式教化人。如猪、鼠、牛同属风神所护,为功德一类。

佛教中十二生肖的产生和保留至今的十二生肖极为相似,其顺序都是以子鼠为首,亥猪结尾。只是其中以“狮子”代替了“虎”,并无伤大雅。佛教的发展,促使生肖文化带有了一定的宗教色彩,达到了佛家普度众生的目标。而本命信仰也顺应而生。

而作为和李唐王朝同出一家的道教,也是将生肖文化融进了道家学派。唐代虽施行三教并流的政策,但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地位,道教成为了唯一的宠儿。同时道教的“重生”观深入人心。

“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人之有道,如鱼之有水。”

道家对道的解释,往往借助动物来表示,就像是鱼和水的关系一样,人如果掌握了道,就可以达到贵生的境界。同时道教提倡本命元辰之说,认为每个人都有其本命神将护佑,主性命。而本命神将是道教将先前的六十甲子神化后产生的,并添加和人名相关的六十个星宿。

这六十个星宿神将,其实就是从十二生肖中演化出来的,因天干地支的纪年方式正好是六十年一轮回,所以得名。因此十二生肖也是道家文化中的一部分,同属神仙体系。

所以唐代生肖文化中的本命信仰与佛家和道家的神佛、重生等观念有着相通之处。同时也印证了外来的文化,想要在中国发展,就必须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经验,才能够发展自身。

唐代生肖本命的信仰还源于统治者的推崇,而且在蔓延至整个唐代社会。唐代民间就有关本命年的俗语:

“本命犯太岁,太岁当头坐,无喜必有祸”

中国古代社会就有着对本命年的别样心理认知,大多数都是恐惧的,唐人也是如此。民间更有甚者将本命年称为“坎年”或“槛年”,预示着本命年就是自己的灾祸之年,做事尤其要谨小慎微,切不可鲁莽行事。

柳宗元的《永某氏之鼠》就记载了,唐代民间有一个姓永的人,因为自己的属相是鼠,所以他竟然称自己“恐日”,因为老鼠总是在夜间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他不养猫狗,怕与自己的本命相冲。而他自己竟然将老鼠奉为神明,并经常为其投食,他觉得只要老鼠吃饱了,自己也就会平安无事。

由此可见,唐人对本命年的信仰和属相的觊觎,已经达到了一种荒唐可笑的地步,而这也是封建社会思想愚昧的产物。

不仅百姓如此,唐代帝王甚至也信奉这一观点。谈及这一点,必不可少的便是玄宗本人。唐玄宗就是对属相尤其崇拜的帝王,他生于垂拱元年,按照当时的纪年方式算,他的属相是鸡。

也正是如此,唐玄宗酷爱斗鸡,未曾继位时就“乐民间清明节斗鸡”;成为皇帝之后,他还在两宫之间建立鸡坊,专门为自己培养斗鸡的良种。《新唐书》称玄宗斗鸡是“鸡祸”,因为唐玄宗对生肖本命的崇高信仰,导致后来整个唐朝兴起斗鸡的潮流,生活日渐奢靡,终日不理朝政。

玄宗后期的朝堂上暗流涌动,最终君臣不和,爆发安史之乱。玄宗斗鸡也成为当时的生肖本命信仰带来的沉重后果,为后人警示。

三、唐代生肖本命促使了奇风异俗的产生,涉及了婚丧嫁娶等多方面,形成了具有生肖文化特征的别样形式,是唐朝开放的文化与民间习俗融合的集中体现

唐人对生肖本命的信仰,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最能够引人注目的便是关于婚事的安排上。中国古代早期的婚礼分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合成“六礼”。即成婚的流程,唐代将“六礼”以律法的形式明确。

出于对生肖的看重,唐人在准备婚事前,尤其关注“问名”这一过程,大体上说就是查看夫妻双方的八字是否相合,看属相是否相配。而唐代为了减少外族与汉人通婚,竟然专门创制 “吕才合婚法”。通过男女双方出生时间,推算出本命的适婚图,同时依据“宫柱”的数量直接决定了男女的合适程度。

总而言之,唐代关于生肖本命的信仰涉及了婚丧嫁娶等方面。形成了具有生肖文化特征的别样形式,对丰富唐代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唐代的生肖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体系,有着自身的信仰观念,为唐代社会所接纳。

正是在生肖文化的推动下,唐代的文化才能够兼收并蓄,不仅融入了宗教信仰,同时还促进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是唐朝开放的文化与民间习俗融合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唐书》

《唐会要》

佣字代表哪个生肖2

唐代坠马髻襦裙女立俑 出品方供图

日前,《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播出,和前两季一样,又获得了高热度和好口碑。这部纪录片是如何创作的?为什么受欢迎?传递出哪些行业趋势?本报记者采访了总导演徐欢。

展示重大文明物证

记者:《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聚焦的是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文物。您认为这段历史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徐欢:我们今天常用“魏晋风度”“大唐气象”等词形容这段历史。实际上,这一时期更有很多务实的、对后世影响重大的文明物证,囊括制造业、工程学、法治建设、对外贸易等门类,为后世奠定了文明的基本框架,中华文明从这个时代走上了包容互鉴的道路。

记者:这一季的25件国宝是如何甄选的?标准是什么?

徐欢:我们将《如果国宝会说话》定位为“中华文明的视频索引”,从广度上包含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而视频则是挖掘深度的良好载体,每集5分钟虽短,但涉及的知识点很深入。具体来说,本季关于贸易有鎏金银壶,关于天文历法有唐彩绘十二生肖,关于法治建设有阿斯塔纳佣与文书,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有黄河铁牛,关于人文精神有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这些文物虽然各自代表了那个时代某个领域的最高水平,但是又不仅限于某个领域,文明的交流互鉴会在某些实用器物上也留下审美的空间,而某些精美的器物也具有卓越的实用功能,总之要“形神兼备”。

记者:片中有许多观众熟悉的国宝,比如《洛神赋图》、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黄河铁牛等。呈现观众熟悉的文物,难点在哪里?

徐欢:越是重要的事物,我们往往越是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因为它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文物也是这样。文明不能没有物证,这些物证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件国宝背后包含的信息近乎海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永远都有新鲜点。从这个角度来说,“熟悉的陌生化”并不难,就看你愿不愿意去思考。

让国宝发声

记者:国宝题材纪录片格局宏大,有历史厚重感,但同时还要让普通观众能够接受和喜爱,表达要年轻化,您是怎样做到两方面兼顾的?

徐欢:我并不十分认同“年轻化”这个词,仿佛要把文物纪录片和年轻群体对立起来。我们只是用当代人能听懂的大白话,描述了一遍文物,这是创作的趋势。

记者:各个分集由多位导演负责,各有特色,但内容与呈现却风格统一,具体是怎么把握的?

徐欢:学术顾问从前期就介入,选题、开题,之后由导演负责执行。导演需要与国宝磨合,尽可能了解一件国宝背后所有的学术资料。成片之后要经过文博专家评议,最终还要由国家文物局专家把关。万变不离其宗,要让国宝发声,而不是通过国宝发你的声。

记者:为什么要用8K拍摄这一季?

徐欢:《如果国宝会说话》从2015年拍摄第一季就是4K标准,但现在8K已经成为趋势。别看8K贵,但从长远来看,避免了重复投入,反而为社会节约了资源。最重要的是,国宝级文物就应该用最好的画质来匹配。本季我们使用了国产8K摄影机,效果很好。

创新为先

记者:您认为《如果国宝会说话》这三季一直很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徐欢:我们要做的是一部送给时间的礼物。我们没有把自己代入文物,不用全知视角去讲历史,把身段放低,平视,这是我们团队的共识。

记者:内容相对冷门的文博类作品如今很热,《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也都取得了成功,您怎么看?

徐欢:纪录片是一种文化产品,是产品就有产品周期。以过去的经验来看,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迈入繁荣时期,其文化必然先热。观众喜欢纪录片,说明他们有这个需求,这是一件好事,但创作者大可不必追寻热度,踏踏实实在自己的领域做好自己的事,时间会给出答案。

记者:此前您创作的《故宫100》同样短小精悍。“微纪录,动表达”是不是纪录片创作的趋势?

徐欢:人们确实越来越喜欢短视频,但纪录片会不会越来越短,我觉得未必,越短的视频越难做,因为每一帧画面都需要仔细斟酌,结构也必须出彩。短视频只代表视频多元化,但替代不了长视频。创新是不应该被局限在时长的,是创新为先,而不是时长为先。

佣字代表哪个生肖3

1、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博兴县)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 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卖身贷钱为亡父,身葬富户甘成奴。葬父修得良缘路,父作媒桥点迷途。

2、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沁阳一带)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时。 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闱。

刻像思亲真情义,木灵兰归诉泪滴。事明决将拙荆弃,亲如在世共相依。

3、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

行难负母数遇贼,佣丐尚孝感贼退。供母甚丰足下微,母由孝廉脱偞卑。

4、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桔,遗母报乳哺。

怀孝小儿心念母,橘藏袖中报乳哺。遗亲情深奇袁术,亲贤博学隐鸿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