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代表什么生肖

第三更:每天一更,小佑谈谈历史,今天谈谈黄帝的那些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Zwy吖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黄云代表什么生肖1

大家好,我是小佑。

今天我们聊一聊黄帝的那些事,在很远很远的远古时代,有一群这样的部落叫黄帝部落,首领就是五帝之首的黄帝。

那么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黄点的那些事呢?

黄帝上期我们已经说聊到过了,今天我们重新聊聊黄帝。

黄帝:于公元前2717年诞生,本姓公孙,因为他生长于姬水之滨,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轩辕丘),故号轩辕氏。少典之子。以土德王,土色黄,故称黄帝

黄帝雕像(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

黄帝在很多的史记都有记载,其中周易的《易·系辞下》、汉·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等都有不同的描述,而很多人更偏向于《史记·五帝本纪》。

那么史册之中又是怎么记载的呢?有哪些史册都有什么样的记载的呢?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黄帝

《易·系辞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孔颖达疏:“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礼记·月令》:(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

《史记·天官书》:黄帝行德,天夭为之起。”张守节。

《史记正义》:黄帝,中央含枢纽之帝。

《洛书》曰:苍帝起,青云扶日;赤帝起,赤云扶日;黄帝起,黄云扶日;白帝起,白云扶日;黑帝起,黑云扶日。

《左传》、《春秋》、汉代韩婴《韩诗外传》等均有记载

说了那么多,黄帝还做了哪些事呢?那就多了,最为著名的就是《黄帝内经》。

文化文明: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鼎:在荆山(在今天河南三门峡灵宝)铸鼎,分华夏为九州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人文始祖黄帝

精神文明:发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政治文明: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

物质文明:史书记载,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

其中的发明我就一一写出来: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车、指南车、记里鼓车。兵械方面,制造刀、枪、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炮、剑、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灯、床、席、蹴鞠等。

黄帝是如何统一部落的呢?传说是通过三次战争,最后才奠定炎黄部落,中原最大的部落。

其中我们最为著名的就是与蚩尤的涿鹿之战,那你知道涿鹿之战之前发生的战争和之后的战争吗?

那小佑就告诉大家:第一次是蚩尤部落和炎帝部落的战争。第二次战争以黄帝部落和蚩尤部落为主战的双方,地点仍在涿鹿。历史上把这次战争称为涿鹿大战,大概这是我国上古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战争了。第三次战争是黄帝和炎帝之间的战争。历史记载说,蚩尤战败不久,黄、炎的联盟也破裂。之后黄帝部落得到了大发展,又向南进行了多次战争,征服了许多部落,所谓“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在这过程中,炎帝部落终于和黄帝部落结成了永久性的联盟。

黄帝和炎帝

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

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是说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涿鹿之战对于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涿鹿之战

黄帝的历史意义:黄帝被尊奉为“华夏始祖。

那么对于黄帝的历史意义对我们还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欢迎大家可以在下边评论区评论。

感谢大家的观看。

黄云代表什么生肖2

#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

本姓公孙。因为他生长于姬水(古姬水在今河南新郑)

之滨,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轩辕丘),故号轩辕氏。少典之子(少典:一说是部族名,一说是人名)。以土德王,土色黄,故称黄帝。《易·系辞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孔颖达疏:“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裴駰集解:“号有熊。”司马贞索隐:“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犹神农火德王而称炎帝然也。”黄帝即位据说是公元前2697年,即位时20岁,据此推算黄帝出生于公元前2717年,其生卒年份传说为公元前2717—公元前2599年。

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黄帝逝世后葬于桥山。其孙高阳立,即颛顼帝。颛顼死后,黄帝曾孙高辛立,即帝喾。喾死,子放勋立,即尧。尧死,舜立,舜是颛顼的六世孙。黄帝,颛顼,喾,尧,舜即是五帝。所以说黄帝是五帝之首。

黄帝与炎帝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中央之神

《礼记·月令》:“(季夏之月)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史记·天官书》:“黄帝行德,天夭为之起。”张守节《史记正义》:“黄帝,中央含枢纽之帝。”宋高似孙《纬略》卷八:“《洛书》曰:苍帝起,青云扶日;赤帝起,赤云扶日;黄帝起,黄云扶日;白帝起,白云扶日;黑帝起,黑云扶日。”

一般公认黄帝即位于公元前2697年。道家把这一年作为道历元年。传说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公元前2697年,20岁的黄帝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又因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

汉代韩婴《韩诗外传》卷八第八章记载:黄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惟仁是行,宇内和平,未见凤凰,惟思其象,夙寐晨兴,乃召天老而问之,曰:“凤象何如?”天老对曰:“夫凤象、鸿前麟后,蛇颈而鱼尾,龙文而龟身,燕颔而鸡啄;戴德负仁,抱中挟义;小音金,大音鼓;延颈奋翼,五彩备明;举动八风,气应时雨;食有质,饮有仪;往即文始,来即嘉成;惟凤为能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天下有道,得凤象之一,则凤过之,得凤象之二,则凤翔之,得凤象之三,则凤集之,得凤象之四,则凤春秋下之,得凤象之五,则凤没身居之。”黄帝曰:“于戏!允哉!朕何敢与焉。”于是黄帝乃服黄衣,戴黄冕,致斋于宫,凤乃蔽日而至,黄帝降于东阶,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凤乃止帝东国,集帝梧桐,食帝竹实,没身不去。诗曰:“凤凰于飞,刿刿其羽,亦集爰止。”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黄帝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鼎:在荆山(在今天河南三门峡灵宝)铸鼎,分华夏为九州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发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关于黄帝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炎帝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黄云代表什么生肖3

城南有湖水,冬夏无增减,天水取名,由此湖也。

——《汉书·地理志注》

这条河 这座城

——天水藉河风情线是这样建成的

作者:冯沙驼

一座城市中的一条河是这座城市的血脉,是这座城市历史变迁的承载和记录,更是这座城市的形象。

流经天水市秦州城区的藉河,是这座至今已有2708年建城史的古城的母亲河。它孕育着这座城市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繁衍生长、生生不息,见证了这座古老城市的兴起、成长、发展、繁荣的久久历程。

天水湖是藉河的心脏,是这座古城历史变迁的缩影。它仿佛又是这条河的脉搏,承受着这座城市几十万人心的跳动。今天,无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朝晖夕阳,清晨傍晚,沿着它的两岸,漫步于湖泊荡漾的湖边,置身于花红草绿、百花争艳的花坛,在秦州八景图,十二生肖壁前游览,注目天水历史文化墙等小品旁品味时,你仿佛觉得龙城风物,大美不言,昔日“陇上江南”的美景画面又重回到现实之中。可以说,天水湖的建设,不但记录了天水历史文化千年后的巨变,更为天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历史性的巨变留下浓墨重彩的辉煌一页。

(流经天水秦州市区的藉河)

古城脉脉 藉水悠悠

追溯天水古城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县制制度设置的开篇史,中国古城的变迁史。据史藉记载:“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 伐邽冀戎,初县之。”叙述了秦武公踰陇山在甘肃征服了邽、冀戎之后,在其地首次设立了我国有史以来县制的地方。当时称邽县,又称上邽县,中国县制设置由此开端。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改成天水郡。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改天水郡为汉阳郡。三国时期魏置秦州,统天水。北宋初,废秦州,设成纪。明朝废成纪,又置秦州。清雍正初,升秦州为直隶州。辛亥革命以后建立民国,废秦州直隶州,设天水县。新中国成立以后增设天水市,成为天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解放前天水老城区图片)

据专家考证,最初的邽县城,在原北道区的东泉镇,到西汉末期隗嚣割据天水,在现在的城区建立城池。当时的隗嚣城,东起五里铺,西频濛水(现罗玉河),北至山巅,南临藉河河谷平川之地的城址约占十五平方公里,它据山面水,布局整齐,颇有气势。后历经唐、宋、元、明、清历代重建扩建,形成了东关、大城、中城、西关、伏羲城五城相连的传统街区。清初顺治11年(公元1654年)7月21日,天水发生7.5级强烈地震,年久失修的城墙、城内建筑、民居等几乎被全部摧毁,城内一片废墟。适逢当时著名的诗人宋婉在天水为官,任巩秦阶道的道员。震后,他在任三年期间积极组织全城百姓,以工代赈,投工投劳,在废墟中重建起更为雄伟的陇上秦州城。在宋婉亲书的“修城记”碑文中写道:“陇上有州成五,秦州最巨……” 在整修城廓的同时,还着手治理了危及城区的水患,将罗玉河改道入藉河。清代道光年间,因洪水屡次泛滥成灾,殃及城区,秦州地方官上奏朝廷,改罗玉河道成为今日之河道。

天水古城,两山对峙,五城相连,一河中流,历经沧桑,几番磨难,悠悠屹存。古城的山光水色,村落农家,完整城廓,四布寺观,百姓安居的美景深深地感染着历朝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呤诗泼墨,留下佳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诗圣杜甫避战乱,离长安,经秦州南下巴蜀寓居秦州期间,三个月内就创作了秦州杂诗九十余首。在诗人的笔下,古城是“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降奴兼千帐,居人有万家”,“黄云高末动,北水已杨波”。北宋著名诗人蒋子奇诗云:“灵园符国姓,丽泽应州名”。明代重臣胡缵宗在《天水湖颂》中写道:“冷冷天水,源远流长,玉壶其色,水鉴其光。”民国时,于右任先生在《过秦州》诗中写道:“陇南流水向南流,照见征人过龙头,消却行人无限恨,众花香里过秦州。”民国著名诗人罗家伦曾有诗:“一树横栏天水关,相传故垒仰攻难。渭河浪卷英雄去,剩有寒云自往还。”他们对这座历史古城的赞叹不已,成为留给这座古城的历史佳话。

山环水抱必有气。在中国原始宗教及宗教艺术中,山川、河流、海洋曾作为人类的始祖,认为水可以聚气,是富有生命力的象征。城之血脉,脉为水。依山傍水是我国传统风水选择城市最基础、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没有水就无法生存,城市不能存续。中国古代聚集建城,环境选择有丰沛水资源的地方,就找到了风水宝地。流经天水城区的藉河,从现有资料中已无法查找到其开流的具体年代,但肯定的是,它在秦州城区建成之前,就已存在于大自然之中,迎接着这座城市的诞生。藉河是条季节性河流,渭河的最大支流之一,古名洋河,又称乌油江,发源于甘谷县朱圉山群山万壑之中,北出甘谷古坡乡的瘦驴岭,南出礼县固城乡北小山峪,全长85公里,流域面积1267平方公里,在秦州区西口汇合。藉河两岸,自古以来水草丰沃,物产丰富,村庄林立,人口聚集,是理想的人类繁衍生息之地。一千多年来,它川流不息,滔滔向东,经过市区穿城而过后汇入渭河。这条秦州的母亲河,以自己的丰沛乳汁养育了这片土地一代又一代的秦州儿女,培育了秦州古城二千多年不断的存续发展,到今日之繁荣富强。

藉河之殇 城之伤疤

在五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 政权频繁变更, 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断, 自然灾害频发,天水古城也随之处于动荡兴衰之中, 对藉河沿岸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尤其历史上藉河曾多次暴发洪水引发灾害,对这个城市带来过许多伤害,但它给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的是生命和力量。它始终和古城的发展历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从未能分割。

(远处河滩依稀可见藉河旧貌)

解放以后,随着政治稳定,社会安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天水古城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中发生的工作失误,藉河两岸同时也受到了极大影响。1957年的“大跃进”、大炼钢铁,城区南北两山的树木惨遭破坏,几乎全被砍伐,造成藉河两岸河川山谷水土流失、生态失衡。进入六十年代以后,“农业学大寨”运动,以粮为纲,一浪高过一浪,持续不断。长达二十多年的毁林造田,过度开垦,过度开发,又一次造成生态环境失衡, 水土流失更为严重。每当雨季,两岸山谷泥沙俱下涌入藉河,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频发,对城区威胁日甚。仅1956年和1965年夏季的两次洪水灾害,对城市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害。六七十年代以来,市区人口急剧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藉河南岸昔日青年林的树木、林地全部被毁掉,成为工业区,建成居民居住点。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得到飞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速,城区面积急剧扩展,人口快速增加,同时带来的是环境保护压力的日益增大。在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发生了新变化。由于当时全社会环保意识淡薄,环境保护措施乏力,环保投入资金缺位,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理念下,严重忽视了环境保护,全市面临着环境不断恶化的严峻形势,八十年代以后显得更为凸出。藉河沿岸村庄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粪便满地等环境严重污染现象满目皆是。尤其在藉河城区段近十公里天水市城中心区地段两岸,城区人口相对集中,几十户企业污水,大量的居民生活污水,餐饮服务行业污水日夜不停地通过几十条排污管道直接排入藉河河道,藉河成为市区最大的露天排污场。藉河两岸边,垃圾成堆,污浊不堪,臭不可闻,形成市区中心最大的垃圾场。常年在河道无序采沙留下的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水坑里污水沉积,变成黑水,成为河道中一个又一个的污水池。更为可怕的是,在河道两侧的河滩上,不知从何时起,被开垦为一片一块的自留地,成为菜地,有人搭起棚子常年在此居住务菜,取河道中污水浇灌,有人甚至将收获的菜在污水中冲洗后拿到市场出售。每年七八月份,当雨季来临,洪水爆发,臭气熏天的污水,河道中成堆的垃圾随着洪水冲进渭河,又给渭河下游两岸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雨季过后,河道冲洗之后,一切又恢复到过去,藉河又重新成为污水厂、垃圾场。在80年代以后有几年,由于藉河断流,河道两侧,河道中间的污染满目皆是,不堪入目。据《天水市环境保护志》记载,1986年天水市有非农业人口34.35万人,生活污水排放量约620万吨,平均每人每年排污水18.05吨。同时,医院全年总排放量污水70万吨以上,以后逐年增加。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量居高不下,致藉河地表水污染严重,水体质量愈来愈差。1992年和1993年间,藉河天水段水质基本上是严重污染或中度污染。1991~1995年间,藉河沿岸有100多家工业企业,每年平均排放废水742.98万吨,含各类污染物1087.16吨,并有约1000万吨的生活污水排出。主要污染物为氨氮,生化需氧量和挥花酚,高锰酸盐指数等。2006年到2010年间,环保形势更为严峻,藉河综合污染指数由0.61上升到0.91. 五年上升50%,年均上升10%, 污染负荷比由20%上升到28%,年均上升2%。五年耤河城区中心段的污染成为全市污染最突出的地段。从上世纪末开始,甘肃省政府对全省地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居全省第二大城市,一直以“陇上江南”自豪的天水市,藉河水质为劣5类,污水处理厂为空白,城市环境项目中污水处理、水质量指标连续多年为零分。名列全省十二个地州市的后几位。2002年初,国家颁布全国文明城市(地级市)综合评定指标,由两大指标、10大类40项测评指标、122个小项组成。按照指标进行测评,天水市在全部指标中差距较大,仅有55项基本合格,达标率仅为55%。尤其大部分硬指标如城市人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指标,差距甚大。昔日的“陇上江南”已名不副实,甘肃第二大城市已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而藉河城区段的严重污染成为当时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最大伤疤,成为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最大痛点,全市人民的最大关注点。

为民排忧 为史担责

上世纪90年代,社会上对藉河的污染一直议论不断,提出对藉河环境污染进行必要治理的建议也不少。治理藉河的呼声虽不断,但由于主客观各种因素一直无法决策,更无条件启动。鉴于当时的客观条件和经济承受能力,只对藉河的河堤进行过几次修修补补。沿岸建了几个临时垃圾点,修了两个简易厕所,其他方面则无暇顾及。体制不顺,相互制掣,也成为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藉河河道和堤岸属于水利部门管辖,岸边道路两侧属于秦州区城建部门管理,周边环保又属市、区两级环保部门所管。各自职责交叉,市区职能交织,综合治理,由谁治理,当时议论不少,议论之后,无法定论,只能不了了之。进入新世纪以后,尤其2001年新的一届市政府开始运作,随着国内大环境的改变,加强全市环保工作,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力度,尤其对藉河污染进行治理问题提上了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上世纪80年代天水城区旧貌)

对藉河的治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决策更难。2001年初,市政府换届,政府分工调整后,作为分管环保、城建等工作的政府领导,面临着环境日趋恶化的现状及社会上要求重视对污染治理的巨大压力,首当其冲的是藉河城区污染。几次我沿着藉河河堤查看,破旧不堪的几公里河堤内外,沿岸一片狼藉。无数排污管道中排出的黑臭水昼夜不停地直接排入河中,河堤上下垃圾成堆,许多地方成为露天厕所。藉河城区中心段的严重污染,已成为城市中的垃圾场、黑河和臭河。看到这种情况,真是触目惊心,无地自容。经过会同市环保、市建设等部门从调查研究入手,基本搞清污染情况,提出对藉河污染必须下大决心,有大动作,动大手术,以综合整治为目标,认真论证,先抓紧进行前期工作,条件成熟后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作最后决策,准备全面启动的初步设想。

时任市委书记张津梁、市委副书记、市长赵春对藉河治理十分关注,要求进行综合治理的态度十分坚决,完全同意对藉河污染进行治理的初步设想,提出要抓紧、抓实、抓细,及早动手,尽快拿出治理方案,启动治理工作。市领导层中也形成了共识。但在治理的具体方式方法方面,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综合治理,工程浩大,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干好?还有的认为,工程投资较大,这些资金从何而来?万一筹措资金不到位,干成半拉子工程如何交代?也有的建议,稳妥考虑,不要搞综合治理,按照单项工程实施,以城市水利防护工程层层上报,争取资金,整修河堤,清理河道,保证城区五十年一遇的洪水畅通无阻就可以,用不着大动干戈。 对藉河进行综合治理,涉及到水利、水保、防汛、农业、城建、城管、财政等诸多部门和秦州区政府,每一个部门都有其自身的管理权限和利益所在,牵一发而动全身,单靠一二个部门谁也无能为力,根本无法推动,难以实施,而最大阻力来自河流主管部门。 按当时的管理权限,藉河属市水利部门管辖,其主要领导对藉河城区段进行综合治理持否定态度,寻找种种借口,找出不少理由进行阻碍,并强调藉河是河防工程,不能搞成景观工程,要干,必须要层层上报,最后甚至搬出上级水利部门不同意、不审批为理由,否则他们负不起责任等等。还有个别部门担心干这么大的工程,资金哪里来,靠吃饭财政哪能拿出资金搞这么大工程?

综合治理藉河城区段的消息传出后,社会上也议论纷纷。当时,大多数老百姓完全赞成对藉河进行治理,彻底清除污染,还老百姓一个碧水、蓝天的好环境。但仍有许多人担心和怀疑这么大的工程,有没有实力和能力实施,工程能不能完成。当时,我在河道进行调研时,曾遇到几位企业职工,他们当面对我讲,听说要拿出几个亿干藉河工程,划不划算?现在下岗职工这么多,好多人工资拿不到手,拿到手的工资也只够吃饭,生活艰难,养家糊口困难,不如把这些钱拿出来分给我们下岗职工救急。我当时只能耐心地给他们解释。也有极个别人在社会上放言,说搞这个工程是好大喜功,劳民伤财,是某某人为了升官搞政绩。也有人根本不相信,扬言要看我们本事有多大,等着看大笑话,看最后怎么收场。

(2006年现场办公)

面对各种议论,除进行必要的解释外,我们反复讲:千道理万道理,加快发展是最大的道理,改变严重的环境污染就是大道理。不发展永远改变不了污染现状。发展才有出路,才能抓住机遇,拓宽思路,解决矛盾,克服困难。我们客观分析了当时面临的各种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认为最大的机遇是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在深入实施。其中的退耕还林政策,有力的遏制和解决了多年来对土地的过度开发、过度开垦,困扰西部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等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藉河沿岸生态环境正在逐步好转,环境失衡问题也正在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和解决。多年来实施的全市秦城、北道两区南北两山绿化工程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这个项目的实施对改变南北两山水土流失对城区造成的威胁,提高全市城市绿化率,改善城市整体环境,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大的有利条件是尽快改变藉河堤防年久失修,环境日趋恶化现状,成为全市上下共同的呼声。项目只要谋划得准,组织得力,实施得当,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市委主要领导对水利部门个别领导的阻挠进行了严肃批评,要求水利、水保、防汛部门必须服从大局,全力配合,不许干扰,从而排除了部门障碍。藉河污染治理前期工作在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克服困难、排除障碍,为人民消除污染忧患,对历史担当责任的思想基础上迅速展开。

考察借鉴 慎密策划

对藉河进行污染治理,如何综合治理,当初确实只有大框架和初步设想,要细化拿出可行性方案,前期工作的第一步是走出家门,学习取经,取得第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后,提出并比较多种方案,再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认真进行完善,最后优选后进行决策。

本世纪初,全国大部分城市市政建设如火如荼,各种建设项目加快进行,各个城市变化日新月异。尤其在旧城改造中,许多城市先行一步,对城市老旧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全面改造整治,旧貌换新颜,取得了很大成功,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经济社会环保效益成效显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学习和借鉴这些城市的宝贵经验,能使我们思路清、路子明、办法多,可以解决遇到的许多困难和矛盾。受市委、市政府委托,2001年10月25日至11月10日,我带领市委办公室主任张怀仁、市建委主任聂瑞鄜、市规划局局长王东红、工商局局长辛志奎、房管局局长王世忠、市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郑世杰等部门领导及秦城区副区长张克强,北道区副区长张广禄组成的考察团,赴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四省十二个市县进行学习考察。在考察城市建设、名城保护等方面的同时,重点学习考察有关城市对城区老旧河道进行治理改造的成功经验。

(在福建福州市考察闽江治理)

在河南三门峡市,我们看到,三门峡市在城市建设中,下了很大的功夫,突出抓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他们对东起九孔桥,西至209国道的市区共4.5公里涧河河段进行了全面治理。完成了河道清淤、疏浚、筑堤、护筑、涵管铺设等工程。在这基础上在涧河道上建成橡皮坝,形成水面,大大改善了三门峡市区环境,改变了城市面貌。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长期的环境污染使汾河成为太原市的突出污水源。在山西省太原市,我们对汾河的综合治理进行了重点学习,参观考察。汾河的综合治理以城市规划为前提,精心设计为基础,历史文化为载体,人文休闲为体现,以大型生态景观公园建设为龙头,大大提升了太原市的整体城市品位。投资5.6亿元,历时三年,沿汾河两岸建成长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公顷的太原市汾河公园。汾河河道设计为人工式河槽,中隔墙分为东西两渠,东侧为清水渠,宽220米,由四道橡皮坝分成三级蓄水湖面。西侧浑水渠,宽80米,为上游洪水和水库的灌溉输水渠。东西两岸各设置一条箱形排污暗涵,接纳城市沿线排污管道和边山支沟来水,排至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在虹口生态公园,以“人,城市,生态,文化”为主题,将沿岸的环境整治,河道治理,城市绿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汾河公园两岸形成的带状绿化中,布置了6个景区,14个颇具特色的小品,设置了老少皆宜的体育健身场地,突出反映悠久的三晋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晋曲绑子文化园。这种环境的综合整治,既保持了城市滨河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又为市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休闲、娱乐、文化活动场所。河南省灵宝市,在河道综合治理中,对河滩、荒地进行有序开发,按规划进行开发建设,河道得到了治理,形成了新的自然生态景观,土地得到增值,荒地又变成宝地,回收的资金大大缓解了河道治理的资金所需。这次考察的同时,委派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苏定武,市建委副主任赵建强带领相关人员赴四川省成都市,对成都市的府南河治理改造工程进行专题考察,提交详细考察报告。在考察结束以后,考察团集中在宝鸡宾馆,对考察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考察团每个成员谈感受,谈认识,谈想法,集中集体智慧,围绕天水市城市建设在本届政府任内五年中的规划、目标、任务、项目、资金如何实施提出了许多好意见、好建议、好设想,并对秦州区城区耤河、北道区城区渭河的“两河治理”计划作为全市未来五年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实施形成一致意见。紧接着,我又马不停蹄的带领市建设局、规划局及两区政府相关领导,先后到四川成都市对流经市中心的府南河改造、贵阳市南明河的河道改造、福州市区的闽江河道治理改造、长沙市湘江两岸治理、咸阳市渭河治理、宝鸡市区的渭河改造、兰州市黄河风情线等工程进行了认真学习和考察,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对藉河怎样进行综合整治,从相关部门的领导到工程技术人员,心里基本有了数,也有了一定的底气。全部考察结束以后,将全国诸多城市对河道综合治理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经认真汇总研究,综合分析、结合实际、反复论证后,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考察报告。明确提出对秦州区藉河、麦积区渭河“两河”综合治理列入天水市城建五年计划。按照“整体规划,整体实施,分项推进”的思路,以优化城市规划、优化土地利用为基础,优化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在藉河综合治理中,重点突出藉河城区段西始天水郡大桥,东至罗峪河口之间约七公里河道段,将水保、水务、防汛、环保、园林、绿化、休闲、观光等融为一体,形成一条河水清澈、风光秀丽、绿色园林、彰显特色的滨河风情线,给市民提供一个好的休闲场所,使之成为城市新的亮点。风情线的初步设想是:借鉴外地城市的成功经验,河道治理作为核心工程,精心设计,使清水、浑水分流,两河中间隔墙分离,清水中修建橡皮坝成湖,河滩造地绿化,两岸园林化整治。建设资金主要以盘活城区土地,加快土地收购、储备、拍卖、增值方法,筹措建设资金,同时也尽力争取进入国家项目,弥补资金不足的问题。“两河”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初步方案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认可和大力支持。在2002年全市建设工作会议上,“两河”综合治理、建设园林风景线项目正式列入当年和“十一五”期间全市和两区重点城市建设项目,明确要求加快展开前期工作,年内达到形象进度。麦积区抓紧进行渭河综合治理前期工作,秦州区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作由市、区两级负责,主要由市建设局牵头进行。

根据藉河城区段长期被污染的现状,在综合治理的具体内容中充分考虑到全市经济社会尤其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长远目标,坚持“人本、人文,人居”的理念,以藉河风情线建设为依托,将新建秦州区污水处理厂、耤河沿岸道路改造、天河广场、天河家园安置小区建设等涉及藉河治理中的所有项目通通打包,作为一项城建系统工程项目,纳入天水市“十一五”城市建设计划项目中整体推动、分项实施、限期完成,才能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治理城市污染、改善市民居住条件、提高城市形象的总目标。计划中对项目的工程规模、投资估算、形象进度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尽快启动秦州区污水处理厂。集纳城区尤其是藉河两岸污水,纳入排污管道,解决城区污染、河道污染,为河道整治提供先决条件。二是对耤河南北两岸临建、违章建筑和道路进行改造,拆除临建,拓宽道路,建好绿化带,增加绿地面积,形成与之相配套的城市景观。三是尽快启动建设居民安置小区,用于大规模拆迁居民返迁以及一部分低收入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四是选择在七里墩三角地启动天河广场,集休闲、娱乐、购物、健身、绿化等为一体,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宽松的活动和购物场所。同时也提出继续加大秦州南北两山绿化工程力度,根治水土流失,增加绿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藉河的防洪能力。

藉河风情线工程中河道治理是重中之重。初步确定西从天水郡大桥起,东至罗峪河前一公里处城区中心段长约6公里河段,分为清、浑水区和生态绿地带两部分。蓄水区总体布置采取清水、污水分离的方案,行洪区河床宽60米,形成几个连续的蓄水湖面区,初步匡算水面面积可达到39万平方米,蓄水量可达100万立方。河岸生态绿地区设想通过适当压缩北岸,加固和改造河堤,对两岸临河的违章建筑进行拆除,形成东西两段河岸生态绿地和岸堤绿化带相连相融的生态区域。在堤岸上下选择合适地段,建成能充分体现天水悠久历史文化和自然人文景观的雕塑、文化墙、小品、小景,形成碧水、绿丛、鲜花、小品为特色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特色休闲地带为主的城市风情线。以上设想,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后,基本取得一致,作为开展前期工作具体化的基本思路。

2002年3月10日,在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天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城市建设工作的市长现场办公会议上,决定藉河综合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由市建设局、市水利局、秦城、麦积两区政府密切配合,分工负责,作为全市重点项目,集中领导和强有力的技术力量,加快建设进度,认真负责的抓紧推进。要求2002年第3季度,必须完成《秦州区藉河综合治理初步设计》《秦州区藉河城区段城市河道防护工程设计》《藉河综合整治投资概算》等相关方案。会议结束后,市建设局由局长赵建强负总责,副局长何东、焦新德分工负责,项目的前期工作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迅速展开。市水利局对河防工程前期工作也迅速开展起来。在此期间,市建设局、市水利局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不辞劳苦,多次赴北京、上海,往返西安、兰州,与委托设计单位专家、设计人员进行衔接,对方案编制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时反馈市上意见,使各项规划、方案编制更为具体化、更趋可操作性。2002年一年中,我20多次会同市建设局相关领导,以专题会议研究、现场办公、实地调研等方式,对项目前期工作中涉及的具体问题,一一进行研讨,对设计单位提出的具体问题加以研究,提出意见。重大问题提交天水市规划委员会及专门会议研究讨论决定。时任市委书记张津梁,市长赵春经常过问项目前期工作进展,亲自参加天水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设项目督查会议,听取汇报,进行督查,提出许多具体意见,从领导力量上有力保证了项目的顺利推进,大大加快了项目前期工作的进度。

(2006年向省委书记陆浩汇报藉河改造规划情况)

2003年12月1日,天水市规划委员会及名城保护委员会对设计单位陕西水利设计院《秦州区藉河风情线设计方案》经过充分讨论后原则通过。

2004年2月,市发改委正式批准该工程立项。

2004年6月24日,市发改委组织专家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初步评审。

2004年10月,由市建设局委托西安理工大学对藉河治理进行1:100河工模型实验(注1)工作完满结束。由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花立峰、赵克玉副研究员等15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河工模型试验进行了验收,原则上同意实验研究结论,即对藉河城区段采用两槽方案和5级湖区的总体布置方案,通过实验基本合理,能满足城市50年一遇的防洪安全需要,生态环境作用明显。

2004年10月22日,组织专家对《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涉及的防洪、水利、河道压缩等方案进行论证,原则通过。

2004年11月16日,市发改委正式批复,原则同意水利部陕西水电设计院所做的《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天水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为该项目法人,工程估算投资1.4326亿元,资金来源为贷款和自筹,建设年限2005年到2008年。

2004年12月1日,天水市环保局通过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2004年12月18日,市建设局邀请水利部黄浩泉、张定陆教授及相关专家对该工程初步设计进行初审,认为方案可行。

2004年12月28日,市建设局邀请水利部及省内有关专家对水利部陕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所做的《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初步设计》进行审查,与会专家就此设计进行充分讨论,原则通过该初步设计方案。

2005年3月19日至20日,省建设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水电部陕西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承担的《藉河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初步设计》进行审查,原则上同意该工程初步设计。

2005年4月30日,甘肃省建设厅正式批准该工程的初步设计,原则同意并认可西安理工大学所做的河工模型试验报告中的结论。

2005年8月16日,甘肃省建设厅批准《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

2005年8月18日,天水市规划局颁发了该工程规划批准书。

2005年9月28日,《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面向全国发布公开招标信息。国内20家施工单位报名参加工程4个标段投标。经过建设单位资格评议,确定三家市政、四家水利资质等级高、企业信誉好、有相应丰富施工经验的施工单位参加投标。

2005年10月19日,《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一期工程招标、投标工作在天水市招投标交易中心公开进行。市相关部门进行全程监督,最终由兰州市政工程公司中标承建第1标段、天水市政公司中标承建第2标段、甘肃中大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标承建第3标段、中铁二十局中标承建第4标段,4标段总投资5300万元。

2006年5月27日,《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景观设计方案》竞标评审会召开,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曾坚,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规划师张宁、天水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刘亚军等11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规划面积26万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左右,共有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香港5家国内知名景观设计单位提交了设计方案。经评审会对方案进行评审,最后,由香港顶尖国际景观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标。

2006年8月8日,《藉河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景观设计方案》汇报会举行,通过充分讨论,对设计单位提出的设计方案原则予以通过。

至此,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全部结束。项目的设计理念,突出“水”字,做好做足水的文章,以水为城市命脉,再现“天河注水”的自然景观;强化“绿”字,突出自然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增加人与自然的亲和力;体现“美”字,凸现历史文化内涵,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项目的主要内容是,三年时间内,完成河道中隔墙,建成长3.5公里、宽128米、有5级橡皮坝的湖面蓄水工程,形成蓄水面积达39万平方,蓄水量为70万立方的景观水面。完成南北两岸河堤加固、两岸取水区、水情预报系统、文化墙、生态园绿化景观的雕塑小品、美化、亮化等景观工程,完成南北滨河路、环城中路改造。

民主决策,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尽最大的力量完善项目,使方案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是进行项目前期工作中我们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两年中,天水市规划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对项目中涉及的相关规划和具体问题进行认真讨论,反复研究,科学决策。在市人大、市政协相关会议上多次对项目进行通报,听取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及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有些意见在方案中均予以重视,部分加以补充。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的同时,市建设局通过多种形式在社会上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多方听取市民对项目的意见建议,从中取得的一些有益建议和意见,在方案中间予以采纳。2005年8月16日,中共天水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组织召开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方案通报联席会,市四大组织在家领导、市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市建设局局长赵建强受市政府委托对该项目前期进展工作情况及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通报,与会领导对项目前期工作表示赞同,对藉河城区段进行综合治理项目取得一致意见。

打开坚冰 突破瓶颈

在提出项目的初步设想,整个项目进入前期工作的同时,筹措工程建设资金,保证项目顺利进行,成为项目能否按期开工,开工以后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成为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的一件大事,同样也是社会上十分担心的焦点。

按照初步计划预算,全部项目共需资金约8个亿左右,仅藉河风情线工程建设项目就达1.9亿左右,建设资金从何而来?我们仍然采取外出学习考察、借鉴国内相关城市建设中成功的投融资运作机制及运作方式成功经验,结合天水自身实际,探索出一条融资建设的路子。2003年9月16日至27日,我率领市财政局赵卫东、建设局赵建强、国土资源局马武生、规划局王东红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及两区政府领导安永、杨宝珍先后赴福建、湖南、湖北、浙江、河南等五省,福州、长沙、株洲、武汉、杭州、绍兴、新乡市七城市学习考察。在参观考察七市众多项目,听取各市的情况介绍中看到和听到,他们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体制”的思路,整合城市资源,盘活存量资产,组建国资部门授权经营的国有资产独资企业法人,组建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简称市城投公司),总公司下再组建投资控股和参股的子公司。城投公司计划并组织实施市政府下达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任务,负责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筹措和相关债务的清偿,负责城市基础设施资产的盈利与相关开发。城投公司按照“小政府服务,大市场开放,强化政府宏观管理与服务”的原则,在项目运作中,将城市建设项目区分为经营性、非经营性两类。经营性项目为政府计划内安排的开发性项目,非经营性项目为政府下达的涉及民生工程。对经营性项目分类投资,融资实施,按照“借得来,还得起”的原则,建立还贷保险机制。资金筹集来源与渠道按照:“政府引导资源配置,城投公司市场运行,资源整合多元投资,企业法人依规操作,投入产出力求平衡”的模式,用经营性项目的收益去解决非经营性项目的投资和负责还贷,此外,七市城投公司在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用人机制、企业运作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考察结束后,在武汉进行了一天的总结,在总结讨论中,大家结合自身实际,对比分析,集思广益,形成共识。返回后迅速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考察报告,报告中建议,根据我市的市情和实际情况,加快建立科学、完整、操作性强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将城市规划作为城市第一资源,充分发挥好政府资源优势,挖掘城市无形资产潜力。完善提升已组建的天水市城投公司运作机制,推动城市经营新突破。在“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多元化原则,垄断性经营,开放式开发,政策法规保障”的总体原则下,从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机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实行科学的用人体制、建立土地储备机制、强化政府监督、多方筹集资金、建立偿债机制等七方面推动市城投公司改革,城市经营新突破,打开资金短缺的瓶颈,促进城市建设大发展,这一建议得到了市委书记张津梁,市长赵春的完全认可和全力支持。尤其赵春在市长任内和以后任市委书记期间,果断决策,对整个城市建设项目,市城投公司的组建、顺利运行方面,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注,直接和亲自参与决定重大决策,对完善、提升市城投公司的运作机制,加强投资体制改革,积极促进对外融资,加强对项目的分类管理等方面提出的重要意见,在推进全市城市建设以及加快运作、多方筹融资、资金运作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外出考察期间,与株洲市政府领导座谈)

在推动市内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同时,和金融机构的战略性合作也在加快推进。在时任市长赵春的亲自推动下,成功争取到与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分行的长期合作意向,双方同意建立高质量政府信用平台,在此基础上,开行承诺在未来5年给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银行贷款,以支持天水市城市建设中的大项目实施。2003年12月23日,天水市人民政府市长赵春与国开行甘肃分行行长马学思签订了天水市人民政府与国开行信用合作协议,我代表天水市人民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甘肃分行签订了12亿贷款支持天水城市建设合作合同,当年到位资金5000万。以此为开端,天水市政府、市城投公司与国开行甘肃分行的紧密合作,开启了一个好的开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以城投公司为平台,市政府和国开行牵手,以城市规划为依托,政府资源为基础,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项目,两方密切合作,取得共赢。市城投公司以投资性金融为推进器,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政府资源,落实好城市规划,经营好土地,适度超前的安排经营性项目及非经营型项目,经济与社会效益得到有机结合。国开行借助于它以高效率扩大经营融资范围取得市场的主动权。和国开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使天水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快车道,国开行甘肃分行高度评价天水市城投公司运作模式,在全省予以了推介。2005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到天水,就这个模式进行了调研,给予了高度评价,2005年11月,国开行甘肃分行在海南省博鳌举办研讨会,推广天水城投公司的成功做法。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方面的突破,为破冰之举,打开了多年城市建设中资金紧缺的严重困扰,为以后一批又一批的城市建设项目注入了资金,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陪同国开行甘肃分行行长马学思考察城投项目)

2003年8月,天水市城投公司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通过内部机制的改革,将由原市建设局下属两个项目公司即羲元公司、羲秦拆迁公司整体划转到天水城投集团公司,由市城投集团公司控股成立了天水羲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天水羲秦拆迁公司,分别承担市政府委托进行的重大项目的建设法人责任。城投公司按照“第一年良好起步,第二年初见成效,第三年提升效益”的目标,顺利推进了藉河城区中心段综合治理的多项前期工作。围绕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的全部项目资金筹集基本落到实处。以后多年,城投公司在实施政府下达的重大非盈利性项目工程计划,进行土地储备,筹集建设资金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多方联动 综合发力

要治河,先治污。2002年初,秦州区污水处理厂项目开工建设,它是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最先动工的项目,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污水6万吨,总投资1.79亿元。项目启动前,我同市规划局、建设局、环保局等相关部门有关同志几次到国内已建成运行的几处污水处理厂进行过实地考察,技术工艺经国内有关专家、学者反复讨论研究论证,最终确定采用国内先进的SBr工艺。该工艺污水处理后水质达标率高,处理效率快,设备维修便捷,运行成本低。项目建成后,可集纳处理秦州区工业和居民百分之八十左右污水。秦州污水处理厂共征地100亩,除一期工程占地外,预留部分土地作为储备。两年多时间中,完成了土建工程招标、三通一平、SBr反应池等8个构筑物的土建等主要工程。完成城市45.24公里污水管网铺设及沿河污水箱涵浇筑,进行了污水截流工程,对原排入藉河两岸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等通过建设截流箱涵纳入污水管网后,直接输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到2005年上半年,完成设备全面安装、调试、员工招聘及培训工作。下半年开始了试运行,运行情况良好。秦州区污水处理厂的正式投入运行,为藉河河道疏浚、中隔墙建设、橡皮坝安装提供了先决条件。更重要的是结束了秦州区城市几十条污水管道任意排放污水、污水四溢、臭水横流、藉河多年受污、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历史。在秦州区污水处理厂建设中,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手段相结合。项目立项后,得到省发改委支持进入国内国债项目,市财政注入部分资金后开工,项目运行中,政府运用价格杠杆,征收城市污水处理费,争取到农业银行部分贷款。自筹的近6000万建设资金,主要运用市场机制,运用多种方式加以解决。项目运行中没有因资金问题而停产或延误工期。秦州污水处理厂正常运作以后,挖掘自身储备土地资源,回笼资金完全填补了当初全部投资,甚至还有结余。当年,在我分管规划、土地、城建、环保等工作期间运作的众多项目中,污水处理厂项目有两点值得回味;一是这个项目在争取进入国债项目,土地抵押向银行贷款,征收污水处理费及政府财政有限补贴情况下,用有限的资金,工程建设从未停步。建成投入运行以后,储备土地收益资金,归还银行贷款后,结余部分大于全部建设投资,在资本运作方面是取得完胜的项目。二是果断调整厂班子,使项目如期建成投入运转。项目一启动,我反复强调这个项目既是国债项目,又是民心工程,必须抓紧抓实,按期交工,绝对不能影响下一步藉河治污工程进程。工程进展中,发现厂主要负责人工作浮躁,很不得力,经常报喜不报忧。2004年春节假期刚结束,正月初七、正月十四,我和市建设局领导两次去检查工程进展,厂长竟不在岗,我当即要求市建设局对主要领导进行调整,以免影响工程进展,市建设局立即落实,对班子进行调整,委派时任市建设局副局长何东兼任厂长,要求集中精力,蹲在工地现场指挥,一年内必须完成主体工程,保证按工期投产。何东临阵受命后不负众望,认真负责的坚守岗位,指挥调度,使秦州污水处理厂建设按期完成投入运行。事后有人指责我不经报告随意换人,还有人扬言要告状,我一笑置之,心想让事实去说话吧!

(检查污水处理厂)

秦州区七里墩天河广场建设项目,既是秦州区城区七里墩片区环境治理项目,又是藉河综合治理项目中的配套工程。2003年3月,该项目列入全市年度重点建设项目后,由市规划局、市建设局负责开展了前期工作,12月在天水市规划委员会及名城保护委员会联席会议上,对受委托设计的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提交的《秦州区七里墩城市广场(暂定名)初步设计方案》,进行讨论后通过。按照初步设计方案,环境整治项目片区面积为157.94亩,其中广场建设用地2.67公顷,总投资1600万元。广场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主要功能以文化、休闲为主,建筑风格与周边景观相协调,空间布局按地形特点呈半圆形状设计,布局简洁明快、序列明确、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广场中“天河注水”水景幕墙、雕塑、喷泉、花坛小品、灯光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体现出天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市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之处。周边土地开发利用,收益用于工程建设。在秦城区政府的全力配合下,拆迁任务顺利完成。天河广场项目设计通过后,兰州市政工程总公司中标承建,天水鑫业监理工程公司监理。2005年4月14日,天河广场开工建设,经建设单位一年的艰苦努力,于2006年4月全部竣工,2006年4月30日正式开放。与广场同时进行建设,总建筑面积6万平米的天河商贸城位于天河广场西北侧,由三组商业建筑组成,地下一层,地上三层,集超市、商业、购物、餐饮等配套设施为一体,与广场无缝连接, 2006年建成后正式运营。天河广场及商贸城的建成,填补了秦城区七里墩片区工厂众多、企业职工及市民居住集中、但一直没有城市广场、休闲场所及综合购物体的空白,大大丰富和便利了周边市民生活。更重要的是为藉河两岸拆迁户在建的天河家园居民入住后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场地和便捷而方便的生活购物环境。

(施工中的天河广场工地)

藉河风情线一期工程开工前的关键是拆迁。首当其冲的是北岸大面积的拆迁,涉及市、区企事业单位29家,居民达近700户,拆除面积达20余万平方,拆迁矛盾十分突出。为了顺利实施两岸城市环境整治,盘活土地资源,为建设项目筹集好资金,加快拆迁成为当时项目实施中的重中之重。拆迁工作成为当时必须打胜的攻坚战,一块再硬也要啃下来的硬骨头。为了切实搞好并落实这项工作,市政府专门发出重点项目督查会议纪要。要求藉河城区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在汛期过后必须全面开工。秦州区城区藉河两岸7公里长,纵深100米城市土地加快进行整治开发,开发权交市城投公司统一经营,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土地开发用于弥补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投资不足,为统一思想、排除干扰、加快进度,在召开的藉河城区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拆迁动员大会上,时任市委书记赵春讲话明确要求对拆迁工作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全力以赴。提出藉河工程的成败不在河道治理本身,而在两岸规划区范围内的房屋拆迁和土地储备。市上成立了由我任总指挥,市建设局局长赵建强任副总指挥的藉河城区环境综合治理拆迁指挥部,下设6个组,市直单位拆迁由王亚仑、夏智慧负责,区属单位拆迁由秦州区赵耀雄副区长负责。指挥部提出了“四抓”的工作具体要求。抓紧必须在2006年6月底前完成拆迁任务,抓实确定市、区、其他单位三级分级负责制,落实责任,不许推诿,抓细对拆迁涉及的近700户居民的搬迁,确保工作做到每一户,政策送到每一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落到实处,抓稳依法依规进行工作,加强安全巡查,确保社会稳定。提出“政策交底、条件公开、偿还兑现、妥善安置”的拆迁原则,要求上门工作中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接待工作中做到“有访必结,有问必答,有难必解,有事必办,化解矛盾”,同时对拆迁工作中的具体政策透明、公开,对提出的问题公平、合理的加以解释和解决。2005年6月1日,藉河城区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拆迁工作正式启动,在拆迁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拆迁工作全面开始,在细查摸底、动员登记、动迁实施三个阶段的工作中,工作人员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遍万遍、不辞劳苦、忍受了部分拆迁户的不理解、不配合,被推出门,甚至被谩骂,部分拆迁户上访不断,漫天要价,甚至堵路、拦车,阻止拆迁工作顺利进行的重重阻力和巨大压力。全体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忍辱负重,坚持工作,一碗水端平,严格按照政策办事,对拆迁户住宅严格按照市场评估价,在确保程序合法的基础上维护其利益,对暂不理解的拆迁户做深入细致思想动员工作,对个别反复做工作仍然不服从大局的“钉子户”,依法依规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强制拆除,取得了阶段性的工作成效。当年就拆除楼房16栋,平房10栋,拆迁范围内的市、区17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搬迁。经过一年多艰苦细致的工作, 近700户中大部分居民签订了拆迁协议书,拆除面积达8万平米,收购土地117.43亩,储备土地220.2 亩,为藉河一期工程的顺利开工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6年,与市委书记赵春视察藉河沿线拆迁工地)

在大规模的拆迁加紧进行的同时,天河家园一期工程于2006年5月25日破土开工建设。这个项目主要是为安置藉河城区中心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拆迁户而实施的一项政府工程、民生工程,直接关系到被拆迁户的妥善安置和改善秦州区部分低收入家庭居民居住条件。天河家园总开发量15万平方米,可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