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钵代表什么生肖

《金融博览•财富》|猪年趣话“猪形象”,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金融博览财富杂志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陶钵代表什么生肖1

猪虽然是十二生肖之尾,却为六畜之首,民间俗谚称,“猪马牛羊,又肥又壮”。

猪与人类渊源颇深,它是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我国养猪历史至少已有七八千年。古代家祭时,陈豕于室,合家而祭,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用“家”字的由来。而在古代文物和民俗艺术品中,猪更是勇敢、财富和幸运的象征。

艺术品中的勇敢和财富“猪”

从已经出土的有趣的远古“猪”文物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古人对猪的崇拜。本文下面便介绍几个代表性的“猪”文物。

第一,陶钵上的野猪。

猪最早出现在4000万年前。最早的猪为野猪,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的陶钵上就清晰地刻有野猪形象。野猪强健,性情暴躁,喜好单独行动,敢与狮、虎争斗,且能时常占得上风,人们常用“一猪二熊三虎”来形容它们的凶悍。另外,野猪的繁殖速度很快,每胎5-8头,寿命约10年,因此,原始人类曾对野猪凶悍善斗的性格以及顽强的生命力顶礼膜拜,将其尊为神兽。

第二,红山玉猪龙。

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的农业文明,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兼事渔猎。

从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为岫岩软玉,通体呈牙白色,肥首大耳,吻部平齐,三角形切口不切透内圆,身体首尾相连,成团状卷曲,背部对钻圆孔,面部以阴刻线表现眼圈、皱纹,整器似猪的胚胎。首尾衔接如环形的玉猪龙,较多地保留了猪的形象,很有可能是“猪乃龙象”这一古谚的最早源头。

第三,青铜猪尊。

1981年春天,湖南湘潭县九华公社桂花大队朱桂武在建新房挖地基时,发现了青铜器豕尊,并把它捐献给国家,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豕尊也称为“猪尊”,它整体为猪形,长72cm、高40 cm,重约20公斤,“腹中”容积大约13公升,是一只不小的“猪”,也是一个较大的“酒缸”。

这头青铜猪,圆眼平视,两耳招风;长嘴上翘,犬齿尖长;鬃毛竖起,四肢着地;腹满臀圆,膘肥肉壮,和现代的肥猪并无区别。其腹中空心,脊背上有一个椭圆形的盖。盖上有一个鸟形“捉手”。考古人员认为,用猪的形象作为器形,不仅在湖南,即使在我国现今出土的青铜器中,也不多见,因而更显得弥足珍贵。

第四,汉代玉猪握。

人的生命,来自自然,回归大地,本来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但汉代的丧葬习俗,却有事死如生的说法,认为人离开生的世界时,总不能两手空空而去,手中总要攥点什么,于是就有了玉猪握。

汉代的玉猪握,形式少有变化,一般为十几厘米长、三厘米左右高的扁柱体,而且采用的工艺也比较一致,即汉代玉工最著名、最擅长、最典型的“汉八刀”工艺。线条粗犷简练,遒劲挥洒,寥寥几刀,便把一截扁柱形的玉料雕塑成一头肥胖可爱、匍匐在地的大肥猪,而这些玉猪握,并不仅仅是一头猪,更是财富的化身。

第五,陶猪圈。

汉代人不仅要逝者手握财富,还要把生前生活场景带到地下,于是把陶猪圈作为陪葬品。陶猪圈按照一定比例制作,且功能齐全。猪舍内有一只体态肥硕的母猪。有的猪舍还是2层楼的建筑,瓦楞清晰可见,上为厕所,下为猪圈。

陶猪圈不仅是汉代丧葬习俗的遗物,也是我国养猪业发展变化的文物实证。自汉代以来,养猪便是中原地区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但是,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土地大量开发,以往生猪的“放牧式”散养,已经不能适应急剧改变的社会环境。大约从汉代起,画地为牢式的“圈养”方法应运而生。圈养缩小了猪的活动范围,由于运动量和体能消耗减少,养分更多地转化为肌肉和脂肪,有利于猪的生长和育肥,同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有机肥料。于是,“圈养”法很快得以普及,并在千百年间得以延续。

剪纸和年画中的幸运“猪”

猪是财富的象征,农耕时代,一个家庭饲养猪的多少,是衡量财富的重要标尺,犹如现今人们用房产和高档轿车来显示自己的财富一样。唐代,猪又成了考生们祈求金榜题名的吉祥物。据传,当年进京赶考的学子相约,如果以后他们中间有人出将入相,就要请同科的书法家用朱笔将此人的名字题于大雁塔上,因“猪”与“朱”、“蹄”与“题”谐音,所以每当有人赶考,亲友们都赠送红烧猪蹄,预祝“朱笔题名”。

在天津、河北等地,至今流行一种叫“肥猪拱门”的剪纸窗花。这种窗花,猪背上驮一聚宝盆,张贴时左右各贴一张,表示招财进宝之意。民间谚语称“狗来贫,猪来富”,每逢农历正月初一,多数人家喜欢在屋内的左右玻璃窗上,对贴肥猪窗花各一张,祈福好运降临,祝愿财物进家。这种剪纸还能够代替门神,春节时贴在家家户户的大门上,表示福运将至。

在农历猪年,祝愿我们的祖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祝愿读者朋友,肥猪拱门,财运滚滚。

陶钵代表什么生肖2

2月7日,在北京地坛春节文化庙会上,游人与猪年主题塑像合影。(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来自中新社)

【欧洲时报】2019年春节后,按照中国传统天干地支的轮回为“己亥”年,按照生肖排序为“猪”年。猪作为六畜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关猪的成语和故事数不胜数,值此猪年来临之际,让我们多维度、多角度地观察“猪”的方方面面,以此贺岁,期盼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生物之猪

猪属脊椎动物、杂食类哺乳动物,分为家猪和野猪。

家猪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獠牙较野猪短。六畜,即马、牛、羊、猪、狗、鸡之一。通常以耳大,头长,鼻直,腰背窄为主要形体特征。毛发较粗硬,根据品种不同,分为白色、粉色、黑色、棕色及花色等。

猪出生后5至12个月可进行交配,妊娠期约为4个月。平均寿命20年。

生肖之猪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中国早在商代已用十天干、十二地支记日。据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和甘肃省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汉代把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年份相配,称“十二生肖”,又叫属相,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中,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其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艺术品。

猪作为第十二位的生肖,对应第十二位的地支“亥”。民间有很多关于猪的典故和习俗。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猪是财富的标志,故而猪有“乌金”之名。杜甫诗曰:“家家养乌金,顿顿食黄鱼”。“乌金”比喻养猪生财之意。

文字之猪

猪是“豬”的异体字,“豬”是从甲骨文“豕”演变而来的,“豬”字从“者”,“者”是黑色的意思,因早期的猪均为黑色,“豕”是猪最初的象形文字原形。《说文解字》里,猪的释义是“豬,豕而三毛叢居者”,即体毛稀疏、群居的动物。“家”字,上面是“宀”,表示房屋;下面是“豕”,即猪;房屋里养着猪即为家;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圂,里面为“豕”即猪,外面为“口”意为“围起来”,所以“圂”意为猪圈;在中国古代和今天南方农村里,厕所和猪圈多合二为一,故而“圂”也有厕所的意思。汉武帝刘彻的小名为“刘彘”,“彘”即猪。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是世间百态的浓缩和提炼。

文物之猪

野猪首先在中国被驯化。在中华大地上,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开始饲养猪、狗等家畜。

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其图形与家猪形体十分相似,说明对猪的驯化已具雏形。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周时期已有猪的舍饲,当时养猪技术上的一大创造就是发明了阉猪技术。汉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养猪已不仅为了食用,也为积肥。魏晋南北朝时期,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逐渐代替了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隋唐时期,养猪已成为农民增加收益的一种重要手段。明代中期,养猪业遭受严厉限制,明正德十四年即1519年,因“猪”与明代皇帝“朱”姓同音,被下令禁养。清代以后养猪业逐渐恢复。

猪适合人们定居饲养,因此大量饲养猪是古代农耕民族和农业社会的体现。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上已经出现了猪的图案。红山玉文化中的玉猪龙质地细腻、形态优美、独具特色,猪即是龙,玉猪龙是红山文化和玉文化的典型代表。青铜时代,野猪纹是青铜和金银质地的器具和牌饰等用品中常见的动物形象。商代青铜猪尊是典型的中原祭祀大型礼器。青铜叠猪纹饰件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动物纹写实形象的代表。尤其是这件鄂尔多斯出土的虎豕咬斗纹金牌饰,纯金打造、工艺精湛,作为游牧民族上等贵族使用的腰带,图案中凶猛的老虎和顽强的野猪互相咬住后腿,展现了森林草原上野兽相斗的真实且惨烈的场面,而牌饰中运用的翻转动物纹成为当时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中盛行的典型技法。汉代盛行厚葬和陪葬陶俑,因此汉墓中出土了许多陶猪和陶猪圈。隋唐、宋元时期仍然盛行陶猪、陶猪俑、铁猪和生肖猪俑等。当然,最为知名的是清代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中的猪首了。

在中国古代,猪是人们日常饲养的家畜,代表着财富、富有和安居乐业,因此出土了许多以猪为写实形象的文物。

寓意之猪

猪是一种非常温厚可爱的动物,它有着圆浑厚重的体态,以及气量宽广的胸怀。

天津、河北等地有“肥猪拱门”的节日窗花,是用黑色蜡光纸剪成;猪背上驮一聚宝盆,张贴时左右各贴一张,表示招财进宝之意。

猪的肥头大耳是福气象征。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说文解字》中说“聃,耳曼也”,段王裁解释说“耳曼者,耳如引之而大也”。汉乐府诗《长歌行》中说:“仙人骑自窟,发短耳何长。”《三国演义》中将英雄刘备描绘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的形象。《大学》云:“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猪憨厚老实,心宽体胖,由于心中坦然无憾,所以身体舒泰安康。

猪宝宝平日很少叫唤,更不会喋喋不休地说长论短,谨言慎行,这正是吉字最本然的内涵。猪的生性温和,有着忍辱负重的节操,能忍而安忍。忍方能和,和方能随处吉祥。和气之家,福禄寿禧都会登门造访。金猪带来吉祥年,愿2019“猪年”里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朋友们幸福安康!

那些关于猪的文物

清圆明园十二生肖猪首

圆明园是清朝在北京建成的知名皇家园林。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十二生肖铜像以水报时,俗称“水力钟”,闻名世界。兽首由郎世宁设计。每日,十二生肖铜像会依次轮流喷水,分别代表全日不同时分,正午时分时,十二生肖像会同时涌射,设计极为精巧,蔚为奇观。

2018年8月8日,由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圆明园猴首、牛首、猪首、虎首在广东肇庆展出,吸引民众前来一睹国宝真容。

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到2012年为止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铜像已回归中国,收藏在保利艺术博物馆;2013年,法国皮诺家族在北京宣布将向中方无偿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

目前,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十二大生肖兽首已经有8个回归中国,其中龙首目前在台湾保存完好,不过蛇首、鸡首、狗首、羊首则下落不明。

清圆明园十二生肖猪首,头部为写实风格造型,铸工精细,猪首上的褶皱和绒毛等细微之处,都清晰逼真。铸造兽首所选用的材料为当时清廷精炼的红铜,外表色泽深沉、内蕴精光,历经百年而不锈蚀,堪称一绝。该器物代表了当时中国中西合璧的最高超的设计和技艺。

商代青铜猪尊

世界史前时代大致可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在中国,青铜时代大致对应夏、商、周时期。青铜是铜与锡、铅、砷等物质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色,所以称为青铜。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耐腐蚀、适宜铸造、金属光泽持久等优点。用青铜制作而成的器物就是青铜器,青铜器形状独特、颜色艳丽、经久耐用、极富收藏价值。商代青铜猪尊口中两侧獠牙突出,属于一只野公猪,兼有一些家猪的特点;猪背设带盖椭圆形口,为酒的出入口;尊盖上缀凤鸟,肘部饰夔龙纹,猪身饰麟甲纹。前后肘部有横穿的管孔,可以穿系绳索,供人抬举。该器物为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惟一以野猪形象作为整体造型的器物。尊为酒器,是一种商代的大型祭祀礼器,“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礼器的作用不言而喻;其作用有避邪,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媒介和娱神等多种说法。

唐彩绘猪首生肖俑

中国早在商代已用十天干、十二地支记日,汉代把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称“十二生肖”。其后,生肖与人的命相结合,逐渐神秘化。至南北朝时,民间始用生肖俑随葬,以压胜避邪。到唐代,铜镜、金银器及墓碑上常有十二生肖形象,墓葬中出土的生肖俑较多。唐代的生肖俑多为陶质,胎质多为灰陶、红陶,亦有青瓷制品。

唐彩绘猪首生肖俑,通体红陶白釉彩绘,为立姿人身猪头状,猪嘴突出、猪鼻高挑、双眼微闭、耳朵竖起、脖子粗壮,身穿衽服,双臂相交于胸前。该器是一件典型的唐代生肖俑,现藏于鄂尔多斯博物馆。

红山文化玉猪龙

红山文化,是1956年命名的中国知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东部至东北西部一带。红山文化的年代经碳14测定为距今6000至5000年前。玉文化是古代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玉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都是中国典型的玉文化。红山文化玉猪龙,体蜷如环、肥头大耳、圆眼有皱、口露獠牙,头尾之间的缺口未完全断开,头部有一圆形钻口,穿绳后,佩作耳坠。猪龙通体抛光,浑厚圆滑、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是红山文化同类玉器中形体较庞大、形制最规则的一件。可见在当时,猪即是龙,红山玉猪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

(编辑:夏莹)

陶钵代表什么生肖3

乔忠延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年去年又来。2018年满载着改革开放40年的累累硕果向世人挥手告别。2019年带着希望,带着活力,带着无数人的梦想与期盼来到眼前,时光又赐予我们一个美好的开端。

2019年,在农历中是己亥年,属相为猪。民间习惯称之猪年。猪在众生的头脑里不乏笨拙和懒惰的印象,可为啥还会列入十二生肖当中?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一看,猪身上维系着国人富贵和吉祥的愿望。那就让我们走近猪,了解猪,感受神奇而多趣的猪文化。

在农耕文明时期,猪与牛、羊、马、鸡、狗,最早同人结缘,形成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而且,猪位列六畜之首,是家畜中当之无愧的“元老”。民谚说:“狗守太平岁,猪牵富裕年。一年春作首,六畜猪为先。”在先祖的认知中,猪象征着富足、吉祥与安乐。只是,眼前的非议与古老的褒扬落差太大,确实让我为难,到底该如何为猪歌功颂德。

在十二生肖中,我写过马,骏马奔驰,一日千里,何等威武;我写过猴,机敏灵活,善解人意,何等可爱;我写过羊,性情绵和,不温不火,何等善良……唯有这猪令我为难,耳闻目睹地多是贬义。从猪的长相看,眼小耳朵阔,头大嘴巴长,脚短身体胖,实在不雅观。从猪的做派看,懒惰、肮脏、拙笨,世人讨厌的毛病它几乎全部包揽了。猪生长在圈棚里,不仅长肉,还长贬义词,而且一长一大串。什么猪狗养的、猪狗不如、猪嘴里吐不出象牙来,就连贬低他人没脑子用的都是猪脑子。

再看看众生喜欢的歇后语,凡是与猪搭界的不是嘲笑,就是讥讽:猪鼻子插葱——装象、猪生天花——肉麻、猪进屠夫家——送死、猪嘴的能耐——光会拱、猪崽抢食 —— 吃里扒外、花钱买猪内脏——提心吊胆、屋檐上挂猪胆——流苦水、猪肉上砧板——等着挨刀、傻子卖猪——不知贵贱、剔了肉的猪蹄——贱骨头……不听了,不听了,越听越纳闷,为啥不光彩的事体都要往猪身上栽赃?傻子卖猪——不知贵贱,傻子买牛同样不知贵贱。剔了肉的猪蹄——贱骨头,剔了肉的羊蹄同样也是贱骨头。不必较真了,这都是些打诨插科的村言俗语,权当秋风过耳,咱翻开古籍看看成语典故吧!

也不如意,与猪相关的成语典故除了一两个算是正能量,其余的都是反面教材。最具积极意义的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出现的“戴鸡佩豚”,是指戴雄鸡形的帽子,佩野猪形的饰物。雄鸡、野猪皆好斗,佩戴这样的冠饰无疑是象征威武。《汉书·食货志》中出现的“猪突豨勇”勉强可算上乘,是指不怕死拼命向前冲。《后汉书》中出现的“辽东白豕”就走下坡路了。成语背后的故事是,辽东多黑猪,有头猪产下个白头崽,众人认为是吉祥瑞兽,花轿高抬这头猪献往朝廷。走到河东猛然看见家家都养白猪,匆匆作罢,羞惭而归。自然这是比喻少见多怪。少见多怪也罢,多怪少见也罢,都是人的局限所致,无辜的猪却跟着受到牵连。《韩非子·外诸说左上》中出现的“杀彘教子”又下滑了一步。故事中讲,曾子的妻子要出门,孩子嚷着要跟随,她哄说别去,回来给他杀猪吃肉。回来却无动于衷,曾子则言而有信,真的缚猪动刀。这是告诫父母说话要算数,教子要诚实无欺。只是这一诚实守信,还不该死的猪早早丢掉了性命。

最没脸面的是以下这些词语典故:出自荀子笔下的“敝鼓丧豚”,是指击破鼓、烹掉猪,求神治病没治好,费力破财没效果;出自左丘明笔下的“封豕长蛇”,是指贪婪如大猪,残暴如大蛇;出自贾谊笔下的“行若狗彘”,是指人无廉耻,行为像猪狗一样;出自韩愈笔下的“一龙一猪”,以猪衬托龙,比喻两个人差别极大;出自归庄笔下的“豕突狼奔”,是说像猪那样冲撞,像狼那样奔跑,比喻成群的坏人到处祸害。似乎与猪有点瓜葛不是蠢笨,就是恶劣,实在不堪入目。那么,为何先祖要把颇有微词的猪,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看来其中必有值得琢磨的奥秘。

敦煌石窟 第249窟(西魏时代)群猪

在人类童年时期,猪的社会地位极高,它是家畜中的“元老”。这元老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老到比人类的资格还要老。据说,追溯最早的人类能够追到500万至700万年前。猪竟然可以追溯到4000万年前的欧洲,大约16500年前出现在亚洲,当然那时还是野猪。中国大地最早的家猪何时出现?从考古发现看,在距今大约10000年左右,河北省徐水南庄头遗址出土了猪的骸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出土了家猪的骸骨,时间在7500至9000年左右;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也有类似发现,时间为8000年前,而且煌煌63具,这样大的规模十分罕见。时间往后,屡见不鲜。在距今大约6000多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陕西半坡遗址,在距今大约5000年的安徽省尉迟寺遗址和4000多年的山西陶寺遗址,都有家猪骸骨出土。

这些考古发现证明,猪很早就伴随着人类成长和进化,一部分由人类的天敌变为朋友,成为先祖肉食的重要对象。时日渐进,先祖对猪的依赖不断强化,甚至到了钟爱的程度。战国时期,不仅养猪吃肉,而且还将猪作为送人的贵重礼物。《论语·阳货》记载:“阳货欲见孔子, 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你看,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愿见他,他就送给一头小猪感化孔子。故事不用往下讲了,由此我们知道小猪是那时极有品位的礼物。

到了秦汉时期,猪肉仍是主要肉食,从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可以看出,已经有养“千足彘”的大户人家,他们的收入与千户侯相当,也算富甲一方。再看《汉书》《后汉书》,两汉时期养猪成为一业,有靠养猪脱贫的,也有靠养猪致富的。看来用猪象征富贵,确实不是无源之水。养猪发财了,发家了,可以与千户侯媲美,岂不是莫大的富贵?

猪早成为富贵的代名词,难怪先祖那么喜欢猪。活着喜欢,猪能给人口舌以美味;死了也喜欢,猪能提高墓主的身份档次。何况在古人眼里,人有两个生活空间,活着和死后同样都是过光景,差别仅只是活着在阳间,死后在阴间。因而,后世子孙从无数古墓葬发掘出了猪骸骨,发掘出了前人的美好向往。

河姆渡 猪纹陶钵

发掘出的不只是猪的骸骨,还有与猪相关的诸多文物。这些文物有陶土烧制的,有青铜铸造的。陶制猪有红陶,还有黑陶。上海崧泽遗址发掘的是一头非常可爱的红陶塑小猪。小猪肥头肥脑,双眼鼓突,嘴巴往前拱,圆腹朝下坠,好在有四条不细的腿支撑,才使它稳稳当当。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件黑色猪纹陶钵,整体为椭圆形,两侧表面刻着猪纹。那猪脑袋前倾,两眼圆睁,像在寻找地上的吃食。肚子微鼓,似在说明腹内并不饥饿;短尾下卷,似在说明行走很为悠闲。最令人叹奇的是簇立的鬃毛,一根一根,刻画得毫发毕现,栩栩如生。

青铜质地的猪尊属于商代后期,出土于湖南湘潭船形山遗址。这是一件高40公分、长72公分的酒器。猪背上留有椭圆注酒口,口上有盖,空洞的腹内自然用来盛酒。这件猪尊自重30多公斤,能装13公升酒,盛满后一个人根本搬不起来,需要两人抬着移动。煌煌酒尊,以猪造型,型美,酒美,多么醉人!

行笔至此,已看出猪的不凡身世。可是,还有一件陶制的猪圈模型无论如何不能遗漏。陶制猪圈模型汉墓出土的最多,河南济源轵城泗涧沟的这件属于西汉时期,红陶泥,长方形,四面是低矮的围墙,围墙一侧有个平台,平台下面是猪窝。猪圈内一头母猪腹下,有两头小猪正在吃奶,其乐融融,亲切生动。

看看,人活着家里有猪才富贵,人死了坟墓有猪才富贵,连猪圈也搬到阴间享用了。

(本文作者为山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