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的代表什么生肖

圆明园12生肖兽首铜像:马首创天价,4个至今下落不明,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蜀山笔侠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纽约的代表什么生肖1

【本文由賨人客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说起圆明园“12生肖兽首铜像”(简称铜首),大家应该有所耳闻,前几年,成龙大哥还拍了一部关于它的电影。那么关于铜首的来龙去脉,你又清楚多少呢?今天,笔者就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这12件国宝的历史。

12铜首像造于大清乾隆年间,为红铜所铸,它的作用是作圆明园海晏堂外喷泉的喷头。这个喷泉可不是普通的喷泉,它是一个“水力钟”。什么意思呢?就是靠喷水报时的一种计时器。

“水力钟”全称为“十二生肖报时喷泉”,十二生肖铜首代表12个时辰,呈“八”字形摆放在喷水池两旁的人身石台上。每个铜首里面都有一个喷水机关,每到一个时辰,相应的铜首口中就会喷出水来,每次喷水两个小时(一个时辰),到下一个时辰自动换成下一个铜首,就像现代用电脑控制的喷泉一样。

这种设计在当时来说可谓是巧夺天工,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可是后来,它们被打进紫禁城的八国联军全部抢走了。直到近现代,消失100多年的铜首才陆续现身。

1985年,一位米国古董商在加利福尼亚州一个私人那里无意中收购了牛、虎、马3件铜首,成交价才4500美元(1500美元/个)。

1987年-1989年,这三件铜首以及不知从哪里找到的猴首相继出现在纽约和伦敦的拍卖会上,成交价有了大幅的提升,最高是马首,已经涨到了25万美元(约166倍)。

2000年,一场极具争议的拍卖会在HK举行,因为拍卖的拍品正是10多年前出现过的牛、猴、虎铜首。这次竟然是在我国的领土上拍卖我们流失的文物,这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强烈愤慨,不过拍卖最后还是如期举行。

为了挽回民族尊严,保利集团志在必得,最终以700万港元、740万港元、1400万港元(不含拍卖佣金)的高价将牛首、猴首、虎首拍下。这3件文物得以回归祖国,现存放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2003年,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在美国寻访到猪首的下落。经多方努力,美国藏家同意将猪首转让给该基金会。同年9月,何鸿燊(这个人相信不用我介绍了吧)向该基金会捐款600余万元将猪首购回,其后仍转赠给保利集团,存放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2007年,尝到了甜头的HK那家拍卖公司再次传出劲爆消息,宣称将以“八国联军-圆明园遗物”专拍之名拍卖马首铜像。

消息传出,各界哗然,大家纷纷抗议抵制。关键时刻,何鸿燊再次拿出6910万元港币在拍卖会前将马首拿下,创下了铜首成交的记录。何鸿燊最后无偿将它捐赠给了祖国。

接下来便是惊心动魄的鼠首和兔首风波。

2009年,鼠首和兔首在法国巴黎大皇宫举办的“伊夫圣罗兰-皮埃尔贝杰珍藏”专场拍卖会上出现,这次拍卖最终被中国收藏家以3149万欧元(折合2.5亿人民币)的天价竞拍成功。但最后,这位收藏家并没有付款,由此还引发了国际社会的一片热议。

不过,此举阻止了我国流失铜首被随意拍卖,为国人争了一口气。几年后,法国著名家族将鼠首、兔首无偿捐赠给中国,天之大幸也。

至此,7大铜首(牛、虎、猴、马、猪、鼠、兔)已回归大陆。

目前,龙首仍保存在宝岛一收藏家手中;狗首曾一度浮现于世,但都没有经过专家的鉴定就又消失了;蛇、羊、鸡至今都杳无音信。

为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在这里也呼吁那些有识之士团结起来尽最大努力追回我们的“文化印记”

明天继续……

本文作者《賨人客》,号“蜀山笔侠”,一个文章会“说话”的历史作者,专注于不同角度看历史,探索不一样的春秋。​

纽约的代表什么生肖2

小犀 整理

“牛”是十二生肖中的第二个属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勤奋坚韧、忠厚温和。“牛”也是十二生肖动物中艺术表现形式最为丰富的动物之一。它可以是先秦青铜器上严肃神秘的纹饰;是两汉六朝贵族墓葬中作为明器的牛车俑、牛形俑;是宋元画家笔下描绘乡野之趣、田园牧歌的诗意“化身”;也是瓷器上的“吴牛喘月”……澎湃新闻这里呈现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艺术馆中与中国传统的牛相关的部分代表性典藏。

牛是最早被人类驯养的六畜之一,成为农耕社会里重要的生产力。作为农耕社会的图像符号,牛还与立春等传统节气紧密联系。相传,周公以土塑造耕来告知百姓开始农耕。东汉,从中央到地方都要举行迎春礼,将土牛、耕人置于城外,告知人们已到立春时间。

牛还是财富的象征,祭祀的供品,镇水的神灵,甚至古代氏族的图腾。牛的形象被塑造成各种艺术品,有些具体,有些抽象,有些憨厚可爱,有些神秘威严,有些闲适慵懒。从两岸故宫博物院到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再到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无不收藏着中国传统的牛主题文物和艺术品。

因为“牛”有着丰富的内涵,所以“牛”也是十二生肖动物中艺术表现形式最为丰富的动物之一。它可以是先秦青铜器上严肃神秘的纹饰,或是以牛为造型的青铜礼器、酒器;它是两汉六朝贵族墓葬中作为明器的牛车俑、牛形陶俑;它是宋元画家笔下描绘乡野之趣、田园牧歌的诗意“化身”;它又是宋代名瓷上时常出现的“吴牛喘月”的典故;明清以来,它是玉雕广受青睐的艺术创作题材……

每年岁末,举办生肖主题的文物展已经成为很多博物馆的惯例。南京博物院从2009年举办“中国牛——牛年牛展”起,便每年举办一次“生肖专题展”,如今已走过一个轮回;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也分别于岁末举办了以“牛”为主题的小型文物展。

玉雕牛

商 玉雕水牛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商 玉雕水牛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商睌期至西周早期 玉牛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商睌期至西周早期玉牛,玉质特别,一半为碧绿色,一半为浅赭色,绿色的部分,局部还附有铜绿锈。琢一半蹲半站的牛,方形眼,角、耳全,尾巴下垂,口部至下巴处有一圆穿,可供穿系。

西周早中期 牛头形佩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块西周早中期的牛头形佩,青灰色玉,带赭斑。线条简单,“目”字眼,鼻的部位钻一小孔。

西周犀牛形玉珮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同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西周犀牛形玉珮,属于稀有的珍品。青玉有绺,局部带褐色沁斑。以简炼的线条勾勒,体躯似牛,但鼻端及两眼尖各有一翘角,应是描绘犀牛。西周的玉雕动物造形多,雕琢手法简炼。但如此件以犀牛为母题的玉雕,尚属稀有的珍品。

清 玉牛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作一回首伏卧牛形立雕,表情温和。玉质莹润,雕工自然。

清 碧玉水牛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清 玉牛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 青玉十二辰-牛 故宫博物院藏

清中期 玉十二生肖俑 牛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玉十二生肖俑”每年都会展出,只不过每年轮到哪个生肖,哪个生肖就“C位”出列。这组玉雕使用翡翠雕刻而成,整体尺寸高约为5.7厘米,宽约为4.4厘米 。这类十二生肖的玉质亦是上佳,多为上好的青玉和羊脂白玉。精湛的雕刻师们凭借非凡的才华和技巧,所雕琢的动物神态各异,十分生动有趣。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收藏了两套同样的文物。

清中期 玉十二生肖俑 大都会博物馆藏

自隋唐开始,玉器转向生活化、玩赏化,艺术陈设品应运而生。至明清,富贵人家无不摆放玉质陈设以彰显文化品位,又以玉质人物、动物、山子等较为常见。童子牧牛题材极富生活气息,兼具乡野之乐,一派天真,至今仍广受青睐。

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都收藏有童子牧牛题材的玉雕作品。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玉子母牛”,全器立雕子母牛,母牛伏卧回首,背上驮童子,手持枝叶,尾随子牛,子牛亦伏卧,与母牛相望。

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中国清代“童子牧牛”玉雕,主体也为一只卧牛,牛首俯仰,凝视前方,旁边站立着一闲适牧童,左手扶牛角,右手执穗,一派田园野趣。

上海博物馆藏的玉雕“童子牧牛”是近现代作品,主体也为一卧牛,该牛看上去憨态可掬,萌气十足。牛背的童子左手扶牛角,右手执穗,似正攀爬而上。

清 玉子母牛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 玉雕牧童水牛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玉童子牧牛,二十世纪初期,长13.3厘米,宽10.6厘米,高6.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陶瓷牛

三彩天王俑,唐,高118厘米,宽50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代天王俑头顶置一展翅欲飞之鸟。双眉紧蹙,双眼圆睁,张嘴露齿。一手叉腰,一手握拳上扬。身穿明光甲,龙首护膊,腹部有护甲,腰中系带,腰下垂膝裙,下缚吊腿,右腿直立,左腿微曲,踏在卧牛之上。卧牛下为山形座。通体以绿、褐、白三色釉为主,釉色鲜艳明亮。

天王俑是唐朝葬仪的组成部分之一,起镇墓作用。它与镇墓兽一起,多摆设在墓道或墓室前面,镇墓兽在前,天王俑在后,通常成对出现,左右各一,文献中将它们合称为“四神”。

唐 陶十二生肖俑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唐 陶十二生肖俑 牛形俑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宋 定窑 印花吴牛喘月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元时期一些瓷盘上,时常出现以“吴牛喘月”典故的装饰图案。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馆院藏宋定窑印花吴牛喘月碟,侈口浅壁,带铜扣,平底卧足。器内近口沿处周印回纹一道,内壁周印卷云纹一道,内底心印吴牛喘月图纹。“吴牛喘月”典故原指江淮一带的水牛怕热,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便喘息不停,后比喻见到曾受其害的类似事物而过分害怕惊惧;或不明实际状况,单凭表面做出错误判断;或形容天气酷热。本器牙白釉色略带微黄。定窑位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燕山村一带,窑场广佈,是宋金时期北方最盛的白瓷窑场。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个金代的耀州窑青釉刻花“吴牛喘月”纹碗,碗敞口,深弧壁,圈足。通体内外施青釉。碗内菱形开光内刻一轮明月高悬天空,一头水牛前腿直立,后腿弯曲而跪,头部昂起,口微张。水牛周围及开光之外刻以花草纹饰。

此碗釉色莹润如玉,刻花刀法流畅犀利,构图简洁明快,是耀州窑的一件优秀之作。

碗心中的图案原名“犀牛望月”,经过考证应为“吴牛喘月”。它出自《世说新语》:“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间,故谓之吴牛也。南方多暑,而此牛畏热,见月疑是日,所以见月则喘。”图案反映了北方金人统治下的汉族百姓对战乱带来的沉重的生活压力深感畏惧的心理。

金 耀州窑青釉刻花“吴牛喘月”纹碗

元 褐釉瓷生肖俑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元 褐釉瓷生肖牛俑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明弘治 祭蓝釉金彩牛纹双系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罐广口,短颈,溜肩,肩以下渐收,近底处微外撇,浅圈足。肩部对称置双耳。内施白釉。外壁通体祭蓝釉地上描金彩装饰,口沿边、肩部、腹下和胫(jìng 音敬)部各画双弦纹,腹部绘二牛,双耳的轮廓线亦描金彩。

此罐为弘治朝景德镇官窑烧造的皇家祭祀用器,类似的器物还见于弘治朝的黄釉器。这种罐常以描金为饰,但金彩多有脱落。此罐金彩基本完好,弥足珍贵。

越南 青花牛形水注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牛形水注,作一卧牛,背与牛口各有一注孔。牛四肢内缩头部上扬,憨态可掬,器身除白描牛身肢体线条外,并加饰小花与点。器底露胎。本批瓷器应是来自越南海阳省(Hai Duong,红河流域下游)的Chu Dau窑址,风格上与 1990年代打捞的会安沉船(Hoi An Shipwreck,约为十五世纪末至十六世纪)出土器物相似。

清 康熙五彩瓷牧童乘牛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清 乾隆红釉老子骑青牛瓷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 石湾窑牛式花插,长19.5厘米,高11厘米。

此花插作牛式造型,胎体厚重,造型新颖。花口内饰黄釉,其余处满施深蓝釉,釉层凝厚,深蓝色釉中渗化出葱白色雨点状花斑,牛首及腿又呈现出窑变的效果。其窑变以蓝色为基调,虽仿钧窑,却又大不相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石湾窑因位于广东佛山市石湾镇,产品仿钧窑釉色,故又被称为“广均”。石湾窑以陶塑和建筑陶瓷著称。此件花插将牛雕塑得憨态可掬,釉色以蓝色为基调,变化万千,虽仿钧釉,却又大不相同。为石湾窑的代表作品之一。

其它工艺的牛形文物

明 景泰款 牛头景泰蓝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

铜胎,掐丝珐琅。撇口,收颈,丰肩,肩上嵌三牛首,硕腹下歛,撇足,露铜胎处皆鎏金。器身施浅蓝釉为地,颈与腹俱作四瓣朵花地上饰蝉形纹饰,颈部为蝉纹,腹部作兽面纹,肩冏纹与兽面纹相间,足莲瓣纹一圈。器底有剔地阳文“景泰年制”楷款,加方框。

明 端石犀牛纹抄手砚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 周乐元 水晶内绘渔牧图鼻烟壶 台北故宫博物院

扁方瓶,内绘渔翁撑篙与牧童,据款题:“乙酉长夏写于京师,藕香书轩,周乐元”,可知绘于光绪十一年(1885)。带银嵌碧玺盖与金属匙。

竹雕松下牧牛图臂搁,清,长27.7厘米,宽7厘米,厚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

臂搁长条形,覆瓦式。器表去地浅浮雕山坡上老松兀立,与云层相接,其下一小童伏身于牛背,牛健硕高大,小童披发短衫,手拢缰绳,俯首似正与牛嬉戏。其技法为典型的“薄地阳文”法,云、树刻画中规中矩,而人物与牧牛则在透视、细节等方面较富特点。

清 雕竹根牧童卧牛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竹根雕牧童卧牛〉》,以竹根圆雕一卧牛,头盘髮髻、背著斗笠的牧童悠闲倚坐牛背上,左手牵绳直贯牛鼻,右手扶著牛角,向下俯视状,生动地表现牧童与牛的互动。此外,利用竹子本身的纤维纹理,巧妙表现出牛毛的质感,为技法纯熟的竹根圆雕。

清 象牙雕牧牛童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责任编辑:陈若茜

校对:丁晓

纽约的代表什么生肖3

二零二二壬寅年,是作者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工作的第二轮虎年。记得上一轮虎年(二零一零年),作者策展了“华夏虎啸”特展,那个展览融入了作者自己研究虎的一些成果。十二年过去了,作者在虎的研究中又有什么新果实可以与大家分享呢?

首先,虎无论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占据重要地位。在我国道教文化中虎是重要神兽,代表阴。在大唐开国皇帝,唐代唯一一位信奉道教的帝王,唐高祖李渊的献陵,就有两对巨大的石虎作为守护神兽。

献陵石虎

其次,虎又是自然保护的旗舰物种、科研领域的热门物种。

虎是如此地令人着迷,在人类思想、智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鉴于此,作者想从科学、文化和艺术三个视角来诠释虎这个生肖。

虎年说虎,先说说科学里的虎。

科学里的虎

人类对虎的研究,自十九世纪博物学兴起,内容涵盖分类、形态、解剖、细胞生化、生态行为、起源进化、分子遗传,至今都没有止步。

那么今天科学领域人们最关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呢?归纳起来,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是虎的进化,要回答的问题有:虎从何而来?在现代处于这个物种进化史的什么阶段?

第二个是虎的地理亚种与地理种群的种系发育。比如,脍炙人口的东北虎与华南虎,华南虎与东南亚、印度的虎,它们之间究竟有没有差异?野外华南虎已经灭绝,保护全部依赖人工圈养种群,而长期近亲繁殖导致笼养华南虎种群处于高度濒危的状态。华南虎究竟是独立的亚种?还是与东南亚、印度的虎一样?因此,虎的进化与虎地理亚种研究,归根结底又是人类制定保护、管理野生虎与圈养虎的基础。

图源:Unsplash

那么科学的虎,先从虎的进化开始。

豹属的发生与虎的起源

要弄明白虎的起源,就必须要了解虎的近缘种以及虎与这些近亲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虎在分类上属于豹属,这个属除了虎以外,还有雪豹()、美洲豹()、狮()和豹()。

豹属

图源:Wikipedia

它们所具有一系列共有的解剖特征是其他猫科所不具备的:如舌骨未完全骨化而以伸缩性强的筋腱连接,这个特征能使老虎、狮子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此外,它们的头骨狭长、面颅增长(约占颅全长的50-60%)、吻部粗壮、脑颅在比例上较小、具有强大的矢状嵴、人字嵴、颅基轴几乎为水平状。

这些看似枯燥的解剖学特征,在研究虎的进化中却格外重要。因为地史上所发现的化石,都是骨骼、牙齿等硬组织,而化石是研究进化的重要证据。因此,弄清楚虎、豹、狮头骨、牙齿的特征,是研究虎的化石材料的基础。

猫科系统发育图

2006年Johnson等在Science发表了用分子生物种研究现代猫科种系发育的成果。该研究认为豹属或豹族为猫科最早分化出来的支系,在大约晚中新世从猫科基干中分出,距今有6百至8百万年历史。但这个假说缺乏古生物证据支持。

迄今最早的可能为豹族的化石,是西藏札达盆地所发现的西藏布氏豹,,古地磁测试显示其发现地层距今约4.42百万年(MYA),属于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基于形态学与基因组数据的全数据矩阵(total evidence),表明布氏豹与现生雪豹关系密切,而与虎、狮、豹等关系较远。

雪豹

图源:Wikipedia

而在形态上更符合豹属特征的化石,为东非莱托里Laotie上新世地层的材料,距今约3.5百万年。由于发现的化石过于破碎,古生物学家难以将它们鉴定到具体种。因此,豹属的进化史,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种系发育时间,与化石相佐证的对应证据,有整整2至3个百万年的空白,进化上称为Ghost lineage。

虽然最近古生物学家又在欧洲发现了年代更早的可能属于豹属的化石,但同样是由于标本过于残缺而难以鉴定到种。因此,豹属真正的进化起点,可能只有3百万年左右。

古中华虎

读者不禁要问,那老虎的祖先究竟是什么呢?脍炙人口的剑齿虎是不是虎的祖先?

首先,剑齿虎虽然是猫科,但它与虎的亲缘关系,比虎与家猫的还要遥远。它代表着一大群以上犬齿侧扁为主要特征的猫科的统称。虽然某些类群无论在体型(如巴氏剑齿虎)、甚至头骨、牙齿上与虎类似(如恐猫),但实际上与虎没有亲缘关系。

恐猫

那么在地史中,与虎可能有密切关系的,古中华虎()算一个。

首先这个种是Zdansky 在1924年依据乌普萨拉大学的格氏藏品所命名的。标本的产地为出产三趾马骸骨红黏土层的河南渑池Loc39。遗憾的是,对这个层位一直未有准确的测定,因此对古中华虎的年代还弄不清楚。一般把它视为早更新世。

根据描述,古中华虎的正型标本为一个年轻个体的头骨,兼具虎、狮的特征,最后根据尺寸,Zdansky认为它与豹更接近。1967年德国的猫科动物专家Hemmer研究了Zdansky提供的古中华虎正型标本的模型,运用比较解剖学与回归分析对比了现生的苏门虎、东非狮和东非豹,认为古中华虎的许多特征与虎接近,可能为虎的祖先。

古中华虎正型标本

2009年,作者请Hemmer帮助测量了当年他发表论文的模型,并对比了5百多个现生豹属(虎、美洲豹、狮、豹)的头骨测量数据,用数值分析重新研究古中华虎的分类地位。作者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形态计量学角度,古中华虎更接近豹而非虎。因此,称古中华豹更合适。

但论文在同行评审中,审稿人Lars Werdelin提出,没有研究古中华虎的原始标本,所测量的数据有误差为理由而拒稿。Lars Werdelin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古食肉目的大家,对鬣狗、恐猫和欧、非洲的新近纪食肉类分类有很大贡献。他不仅以研究出色出名,而且对同行评议的苛刻也一样闻名!

Lars Werdelin对作者说,古中华虎正型标本就放在他的办公桌上,他很吃惊这个标本居然还被复制过模型。当年Zdansky提供给Hemmer的模型可能是在乌普萨拉大学的时候所复制(后来格氏藏品全部移存到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

虽然Lars Werdelin对作者的论文提出苛刻的意见,但他还是慷概地帮助测量了古中华虎正型标本。后来作者让另一个同行去Lars Werdelin处拍摄了正型标本的高清照片。最后作者的论文在英国的Mammal Review发表。

古中华虎复原图

虽然历经反复,但作者的结果依旧表明古中华虎更与豹接近。Lars Werdelin告诉他,在美国还有古中华虎的新标本未被研究发表,他迫不及待地要赴美国去看,作者的美国之行有什么结果呢?这就引出了另一个,更明确是虎祖先的物种———龙担虎。

龙担虎

2004年邱占祥院士出版了一部甘肃龙担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专著,里面记述了一件产自龙担的豹属上颌化石。由于这件标本的牙齿尺寸与古中华虎正型标本非常接近,邱院士将它归入古中华虎。作者在2007年专门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去研究这件化石,同时也研究了我国其他地区所发现的化石虎。

龙担虎副模

当Lars Werdelin告诉作者在美国还有更完整的古中华虎头骨材料,他当时既意外又兴奋。2010年他在Larry Martin, John Babiarz陪同下研究了这个完整的头骨。

龙担虎正模

当作者第一眼看到它时,就发现它与古中华虎正型标本不一样。首先它的“老虎”特征更显著:鼻骨、前鼻孔形态、额骨与现代虎非常相似,具有非常粗壮的上颌和发达的犬齿,着生犬齿的上、下颌隆凸也非常发达。它究竟是古中华虎还是另一个更可能是虎直接祖先的物种?

作者(黄骥)与龙担虎正模

带着这个问题,作者与苏格兰国立博物馆的Andrew Kitchener、丹麦奥尔堡大学的Per Christiansen共同研究了这件材料(简称BIOPSI 00177)。

Andrew Kitchener是用传统形态学研究现生猫科分类的大家,Per Christiansen擅长用数理分析研究古食肉类功能形态,又积累了欧洲各大博物馆、大学所查看研究的现生和化石猫科材料,作者和他们共同组队来研究。

依据头骨牙齿性状矩阵,计算得到的龙担虎与更新世早期豹属与现代豹属的支序系统树

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对比研究了古中华虎正型标本、IVPP的上颌、BIOPSI 00177、2个欧亚美洲豹(Panthera gombaszoegensis)、5个洞狮(Panthera spelaea)、14个美洲狮(Panthera atrox)和六百个现代虎、雪豹、美洲豹、狮、豹头骨。

他们运用支序系统学、几何形态学、数值分析等综合方法,发现BIOPSI 00177在头骨外形与现生虎类似、数值尺寸则介于虎与美洲豹之间,而古中华虎则与现生豹非常类似。支序系统学分析显示BIOPSI 00177与虎为姐妹群。

龙担虎正模与现代豹属头骨外形的几何形态学分析

BIOPSI 00177在牙齿细节特征上(犬齿长宽比、前臼齿、裂齿各齿尖比值)也更接近虎。此外,BIOPSI 00177的咬力测算下来也相当高。由于发现IVPP上颌材料的层位古地磁测定为2.55至2.15百万年,BIOPSI 00177的产地也为龙担,这二件材料应该是同一层位。

因此,BIOPSI 00177的年龄距今至少为2百万年。与古中华虎相比,它更可能为现生虎的祖先。他们把它命名为一个新种——龙担虎。2011年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在美国公共图书馆综合PLoS One 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龙担虎的复原图

更新世的虎

虽然我们解读了古中华虎、龙担虎,但虎的大繁盛却是在更新世。作者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IVPP)研究了我国各地所发现的虎化石,有陕西蓝田、云南西畴、广西柳城巨猿洞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其中北京周口店和广西巨猿洞的材料还是当年裴文中先生所发表过的。

陕西蓝田早更新世的虎(发现时与蓝田猿人头盖骨黏在一起),材料为一个头骨的前半部和下颌骨前部。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尺寸上,都已经与现代虎无异。

蓝田虎标本

云南西畴虎的材料为一些零星的牙齿(犬齿和臼齿)、广西柳城虎的材料几乎全部为裂齿。在我国著名的中更新晚期(距今大约35万年)的北京人遗址周口店,也发现数量众多的虎,当年裴文中先生在发表周口店食肉类专著中就提到曾发现几十个个体的头骨、牙齿、肢骨甚至骨骼。

周口店虎不仅外形与现代虎一样,而且尺寸更大。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有一件残破的头骨局部,它的尺寸要比现生最大的东北虎、印度虎雄性个体更大,但头骨特征却显示雌性的特征。

周口店虎标本

可以想象,如果比雌性大三分之一的雄虎,周口店虎有多大!Hooijer研究了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所藏的四川万县中更新世盐井沟的虎,材料有完整的头骨和肢骨。

四川万县虎与现代华南虎对比

通过与现代东北虎、爪哇等地的虎比较,也发现更新世的虎体型要比现代虎更大,后肢骨也更粗壮。到了更新世晚期、甚至是全新世安阳殷墟所发现的虎,都已经和现代虎一样。此外,除了我国,在爪哇的早、中更新世地层也发现了不少虎的化石,其中有一件头骨和下颌骨材料,是有史以来发现最巨大的。日本在晚更新世亦有虎的化石。

从所发现化石的分布地区,我们可以推断,更新世虎的分布范围已经涵盖了东亚和东南亚,并且无论在地理扩散还是形态上,都达到了虎这个物种的巅峰。

进化规律

在2010年龙担虎的研究中,作者以裂齿尺寸、下颌齿列长为数值指标,对比了更新世早期至全新世我国各地的虎。发现虎的一个进化特点是体型增大,特别是在中更新以后达到峰值。

虎的进化特点之一是体型增大

第二个特点是,就形态学来看,自龙担虎到更新世、全新世乃至现代虎,虽然在头骨、牙齿、甚至肢骨上有少量变化,但总体上其形态的变化并不特别显著。龙担虎已经具备了现代虎的“进步硬件”特征:发达的犬齿和粗壮的吻、发达的大脑。归纳起来,自虎起源,历经更新世至现代,它的进化规律是尺寸持续增大但形态上改变较少。这个有趣的现象,表明虎在发生的最初就已经是成功者。

参考文献

1. Barry JC (1987) Large carnivores (Canidae, Hyaenidae, Felidae) from Laetoli. In: Leakey MD, Harris JM, eds. Laetoli – a Pliocene site in Tanzania. Oxford: Clarendon Press. pp 235–258.

1–149.

2.Christiansen P (2008) Phylogeny of the great cats (Felidae: Pantherinae), and the influence of fossil taxa and missing characters. Cladistics 24: 977–992.

3.Hemmer H (1967) Wohin geho¨rt ‘‘Felis’’ palaeosinensis Zdansky, 1924, in systematischer Hinsicht? N Jahrb Geol Pala¨ ontol Abh 129: 83–96

4.Hemmer H (1971) Fossil mammals of Java. II. Zur Fossilgeschichte des Tigers (Panthera tigris (L.) in Java. Koninkl Nederlandse Akad Wetenschap (Ser B) 74: 35–52

5. Hemmer H (1987) The phylogeny of the tiger. In: Tilson RL, Seal US, eds. Tigers of the World. The Biology, Biopolitics,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an Endangered Species. New Jersey: Noyes Publ. pp 28–35.

6. Hooijer DA (1947) Pleistocene remains of Panthera tigris (Linnaeus) subspecies from Wanhsien, Szechwan, China, compared with fossil and recent tigers from other localities. Am Mus Novitates 1346: 1–17.

7. Johnson WE, Eizirik E, Pscon-Slattery J, Murphy WJ, Antunes A, Teeling E, O’Brien SJ (2006) The Late Miocene radiation of modern Felidae: A genetic assessment. Science 311: 73–77.

8. Kitchener AC (1999) Tiger distribution, phenotypic variation and conservation issues. In: Seidensticker J, Christie S, Jackson P, eds. Riding the tiger. Tiger conservation in human-dominated landscap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 pp 19–39.

9. Kitchener AC, Yamaguchi N (2010) What is a Tiger? Biogeography, morphology and taxonomy. In: Tilson RL, Nyhus P, eds. Tigers of the World. The science, politics and conservation of Panthera tigris. London: Academic Press. pp 53–86.

10. Maza´k JH (黄骥2010) What is Panthera palaeosinensis? Mamm Rev 40: 90–102.

11. Maza´k JH (黄骥), Christiansen P, Kitchener AC (2011) Oldest Known Pantherine Skull and Evolution of the Tiger. PLoS ONE 6(10): e25483. doi:10.1371/ journal.pone.0025483

12. Pei WC (1934) On the Carnivora from locality 1 of Choukoutien. Palaeontol Sin 8: 1–216.

13. Pocock RI (1929) Tigers. J Bombay Nat Hist Soc 33: 505–541.

14. Qiu ZX, Deng T, Wang BY (2004) Early Pleistocene fauna from Longdan, Donxiang, Gansu, China. Palaeontol Sin (NS C) 27: 1–198.

15. Werdelin L, O’Brien SJ, Johnson WE, Yamaguchi N (2010) Phylogeny and evolution of cats (Felidae). In: Macdonald DW, Loveridge AJ, eds. Bi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Wild Feli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60–82.

16. Zdansky O (1924) Jungtertia¨ re Carnivoren Chinas. Palaeontol Sin (Ser C) 2: 1–149.

科学审核:张恩迪,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编辑:送碗里

文章为上海自然博物馆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来源:上海自然博物馆

编辑:Paarthurna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