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舍代表什么生肖

百年大党的支部力量|宁波梁弄镇横坎头村党委:四明花开别样红,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浙江日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农舍代表什么生肖1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尤畅 邵巧宏 袁佳颖 共享联盟余姚站 谢敏军 姚维

视频加载中...

四明湖畔,杨柳依依,春意浮动,4月的“浙东延安”余姚横坎头村一片生机盎然。来往的游客如织,熙熙攘攘中,勾勒出一幅属于美丽乡村的“人间四月天”。

没人能够想象,从前那个“一穷二白”的横坎头村竟能成为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的“网红村”。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咐,犹如一夜春风,涤荡在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干部的心头。过去,村党总支带领乡亲们用“锋领过坎”的精神,跨过一道道的坎;如今,村党委正满怀深情,接力奋进,为将横坎头村打造成红色引领、共同富裕的样板而努力。

跨过第一道“人心坎”

村民信服了

徜徉在横坎头村,无限的春光中点缀着星星点点的橙黄。再过10多天,满山的樱桃就要红了。一屉屉采摘工具、一箱箱矿泉水已准备就绪,以供即将蜂拥而至的采摘人流。

“谁能想到能这么好啊!”横坎头村原村委主任,44年党龄的老党员黄水夫感叹,正是这樱桃,让横坎头走出困境,尝到了脱贫致富的甜头。

2003年春节前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横坎头村考察调研时强调,只有老区人民富裕了,才谈得上浙江人民的共同富裕,只有老区人民实现了小康,才谈得上浙江真正实现全面小康。

然而,当时的横坎头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收入仅靠一年两季稻,村集体经济负债45万元。更为致命的是,6个自然村 “并村不并心”,有点儿能耐的村民都外出觅活了。

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横坎头村党总支班子搬出小板凳,围成一圈,几经商议推出了“锋领过坎”工作法。“要求党员先锋引领、党群连心、排除万难、爬坡过坎。”黄水夫说,“锋领过坎”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党员们拧成一股绳、攥紧一个拳,带着横坎头的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当时,虽然农业专家一致认为我们这适合种樱桃,但樱桃三年才挂果,后续销路也是问题,村民无一人响应。”黄水夫回忆道。

“我先来!”村民不看好,首批70多亩地就由村党员干部带头来种。头两年,大家心里也没底。但等到第三年,当满山樱桃挂果,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甚至造成通信信号堵塞时,村民终于信服了!

村党总支抓住机遇推动樱桃种植规模化,推出“种一棵补贴1元”政策来吸引村民。“仅两天,我们备的万棵樱桃树被抢购一空”,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黄水夫还历历在目。“以前单纯种水稻,一年忙下来一亩地只有卖粮的几百元收入,而经过几年培育的樱桃亩产值在万元以上,人人脸上都挂着笑容。”

为了让村民们保持劲头,党员种植户徐永祥当起了特色水果种植的“土专家”,谁家地头受病虫害或是需要修剪施肥,挽着裤脚的他,一准出现。前两年,徐永祥还发挥专业优势,从农科院引进红妃、玛瑙红、南早红3个品种的樱桃试种,以弥补村里樱桃采摘空档。在他的带领下,20户合作社成员平均每年每户增收数万元。

如今,横坎头村共种樱桃800多亩,加之扩种的杨梅、猕猴桃、蓝莓、凤梨等特色水果,每年为村民增加了超1000万元的收入。

人心聚起来了,事就好办了。靠着绿色产业,横坎头村终于摆脱贫瘠,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星光大道”。

红色旅游

跨过第二道“产业坎”

致富路子越走越宽

村民虽已脱贫,但思索并未止步。如果光靠绿色产业,很容易“靠天吃饭”,如何真正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彻底“断穷根”,成了村党委要带领大家跨越的第二道坎。

作为全国19块革命根据地之一,横坎头村是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村党委决定立足本地优势,传承红色基因,深挖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业。

当时,第一件事就是对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进行全面修缮。

但旧址还住着55户居民,想让村民搬离世代居住的地方,又谈何容易!就在这时,同是党员陈茂正三父子第一个签下搬迁协议,从旧居里搬了出来。

党员带头舍小家为大家,村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很快,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完成搬迁,并修葺一新。目前旧址群景区已成功创建成为国家4A级景区,甚至连村庄也摇身一变成为了省3A景区村庄。游客也从最初的年均2万人不断攀升,现在,每年到横坎头的游客超百万人次。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回信在四明大地传开,为横坎头全体党员干部指明了方向的同时,也拨动了横坎头在外创业的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党员的心弦。

在外开饭店的“90后”党员黄徐洁萌发了一个念头:回村创业。

2018年8月,黄徐洁投资130万元在村里开了一家土菜馆。“店里一半的食材都来自村里,村民自产的大糕、笋干等农产品也通过我们外销。”能够带动村民致富,黄徐洁颇为自豪。

“80后”黄金军也回归村里办起了“大糕”体验店。“我想打响‘红色大糕’的品牌,把他传承下去”。

在年轻党员的推动下,横坎头“红色文化”的金名片越擦越亮,发展的路子也越走越宽:村民纷纷开始农家乐、民宿、大糕店……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游客越来越多

新老接力奋进

一起奔向共同富裕

村庄整洁,风光旖旎。18年过去了,如今的横坎头村已蝶变“网红村”。荣誉也纷至沓来: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森林乡村……

与此同时,一个个重大项目接踵落地,总投资5.6亿元的“希望的田野·横坎头田园综合体”项目也正式签约……2020年,横坎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增强,可支配收入超1000万元。

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现如今,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带领乡亲奔向“共同富裕”成了横坎头全体党员干部的新使命。

群雁高飞头雁领。就在前两天,横坎头“前哨”第一党支部的20多名党员围绕着新使命开了一次主题党会。大家纷纷表示,要延续“锋领过坎”精神,先锋带头,守护好横坎头的绿水青山,推动红、绿的融合发展。

“游客多留一晚,旅游综合消费将增加数倍。”自去年走马上任,横坎头村新任党委书记黄科威的“开门一件事”就博得满堂彩。

“十二生肖征集”活动、草坪团建项目、“那时光·农舍”、“横坎头反击战”射击体验游戏、4D电影、VR馆等一系列体验项目相继建成,如同是散落在村中的“棋子”,“吸”住了游客,带动了消费。

“以前,我以为到横坎头逛一圈旧址就要走了,没想到原来可以‘逛吃’一天。”清明小长假,到横坎头旅游的王女士新奇地发现,漫山盛开的映山红,分外艳丽,这个掩映在四明山腹地的小村庄已经成了“别人家”的村庄。

岁月如歌,初心如磐。18年来,在这片7.3平米公里的土地上,横坎头村新老党员始终坚持“锋领过坎”的精神,接力而上,奏响了奔向共同富裕的时代最强音。

农舍代表什么生肖2

圆明园方壶胜境复原图

郭黛姮 建筑史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现任北京圆明园研究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师从建筑史大师梁思成先生,自20世纪60年代起从事古代建筑史的学术研究工作,曾先后主持维修杭州六和塔,保护雷峰古塔遗址的雷峰新塔工程,珠海圆明新园设计与建设工程,登封少林寺扩建及塔林保护设计,北京恭王府保护修缮,嵩山历史建筑群申遗保护规划,山东威海环翠楼设计与建设,洛阳明堂、天堂、应天门设计与建设,浙江金华万佛塔公园设计与建设等工程。同时开辟了利用数字技术复原文化遗产圆明园等项目。编著有《中国古代建筑史(宋、辽、金、西夏分卷)》《东来第一山——保国寺》《乾隆御品圆明园》等。

1860年10月,也就是160年前,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烧毁。我们不能忘记外国侵略者这种野蛮的行为。

160年后,通过技术复原和各种努力,我们得以重新审视圆明园。今天的讲座主题,就是向大家介绍一下相关研究。

谐奇趣的五彩之谜

西洋楼景区在圆明园长春园北部。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时,乾隆皇帝想建筑一组带有喷泉的外国园林,于是下旨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和法国传教士蒋友仁(P·Michel Benoist)做设计。

他们的第一个设计是谐奇趣,完成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谐奇趣原来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找到了它的铜版画。从铜版画大体能看出来它中间有三层楼,旁边有一些廊子环绕,前面有两个小的二层亭子。后来我们在故宫博物院找到了样式房所绘的平面图。从这张图我们基本上知道它大体的平面轮廓。但是它的立面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又找到了德国摄影师恩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在1873年拍的老照片。

老照片比铜版画要准确,从学建筑的人眼睛里可以看出建筑比例各方面的关系,能够知道当年大概的样子。我们还发现了照片摄影师在他日记里有这么一段话:“这里的装潢……五彩缤纷,如彩虹般绚烂……映入你眼中的是装饰物丰富而动人的色彩,浸润在北京湛蓝色的天空里。随着观者移动的脚步和太阳的光影不停变幻,建筑物白色大理石的映衬让它们格外醒目,倒映在前方的湖面上,如同幻影……观者不禁怀疑自己来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里。”摄影师怎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在遗址现场仍保有遗物,但是找不到相关线索,于是我们和圆明园管理处商量,进库房看看。在库房里,我们发现有一些琉璃瓦,过去也有先辈的研究说这几个房子都是琉璃瓦,而且琉璃瓦的颜色有蓝的、黄的。我们就比较了一下外国巴洛克时期的一些房子,它们的色彩基本用在屋顶上,比如柏林夏洛腾堡宫和维也纳美泉宫,二者屋顶颜色不同,但是墙基本是同一色。可是这两座宫殿给大家的印象绝不是五颜六色。为什么摄影师说谐奇趣是“五彩缤纷,如彩虹般绚烂”呢?后来我们在圆明园库房里找到了一些琉璃构件残片,带有中式花纹或西洋花纹。结果发现老照片上有些花纹线脚跟这个对上了,比如有的可以作为女儿墙的栏杆,有的是腰线的线角,还有墙上镶嵌的花纹装饰。由此发现,感觉老照片上的琉璃块都可以对号入座贴上去。这些老照片所反映的色彩,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它不是一个纯粹的一般的西洋建筑,而是用很多彩色琉璃来装饰的,当时郎世宁这些传教士虽然按一般的巴罗克式建筑风格做了设计,但是也在琢磨如何让中国人接受巴洛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就想到把有特点的中国元素加进去。像这种例子我在其他地方也看到过,比如有的在教堂装饰里设计了中国的牡丹花、垂莲柱,但是我没想到谐奇趣贴了这么多琉璃,让建筑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海晏堂蓄水楼的秘密

西洋楼景区另一座规模较大的是海晏堂。大家最熟悉的十二生肖喷泉就在这里。许多人由此知道圆明园有海晏堂。十二兽首的喷泉是一组水力钟,喷泉从哪儿给水?过去传言喷泉源自太监挑水。在圆明园,我们可以看见好几个部分的遗存,海晏堂本身坐西朝东,堂前为生肖池,堂后有蓄水楼。蓄水楼遗迹看起来是一个大土台,当年在土台顶上有一个很大的水池,从其他地方把水供应到水池里,然后再从这个地方流到十二生肖每个兽首的口再喷出来。现在看土台的样子有些奇怪,它上面大下面小,而且四面不光滑,一层一层的。这是当时人把房子盖高时,先用土垫一个高台,高台下面如果没有维护会垮掉,所以在土台四面砌上砖墙进行加固,因下面受力最大,所以砖墙最底下最宽,然后向上慢慢缩小,现存土台的一层一层的纹路就是当年砖墙缩小的痕迹,这样的建筑方法,导致现在遗存下来的土台看起来是上面大而下面小。高台建好后,在上面建了水车房。在样式房图上,我们看到写着东水车房、西水车房,那么水车房的水又是怎么通到喷泉的?我们当时复原谐奇趣时看过一张图,这张平面图画了水车房所在位置,用红色的线标注了给水管,从水车房通过水管把水引出来,通到当地所用的喷泉里。后来在一次开国际会议时,我们请搞探地雷达的人探查了一下,发现西洋楼地下确实有水管,前年发掘出一部分,是铜水管,历经近300年,仍然保存完好。

除了研究管道,我们还想知道水车房的动力装置如何运作。意大利罗马马克斯普朗克艺术史研究院的Hermann Schlimme教授参加了那次国际会议,和我们一起用探地雷达探测了西洋楼下面的水管,他回国后在他们的资料室中找到当年蒋友仁的一封信,蒋友仁在信中谈到他在中国设计圆明园喷泉时参考过一本水利书,Hermann Schlimme教授找到了这本书,书里面有张水利机械图。他就马上对照了西洋楼铜版画,发现画上的水车房有扇打开的窗子露了一个头,头的样子跟他找到的那本书里面的水利机械图中的给水装置“中心轴”的样子很像。但他又提出一个疑问,这本水利书当时在中国有没有?正好当时我们国家图书馆收藏了一批当年传教士留下来的书籍。在国家图书馆的书单里我们也发现了这本水利书的名字。他决定马上到中国来查这个资料。他在国家图书馆发现这本书上还有用铅笔画的一些对这个机械进行注解的小图,他觉得过去来华传教士里真正跟这个有关系的,应是蒋友仁。蒋友仁原来是数学家,乾隆皇帝让他搞这个设计,他肯定要从数学的角度想如果把水压上去怎么做,怎么计算利用势能这些东西,所以要来查阅这本书。根据Hermann Schlimme教授的推断,他觉得蒋友仁肯定看过这本书。这样我们就根据这个机械图做了水车房动力装置复原,它是由水平放置的齿轮,在毛驴的牵引下带动竖向的齿轮,利用传动装置,使三个凸齿轮不间断转动,带动提水斗,将水注入蓄水楼水池。

清代重要的政务场所

现在的西洋楼遗址景区,留下了十组建筑的残迹,一般人往往以为看了它就等于参观了圆明园,其实西洋楼景区在当初圆明园里所占的比例只有全园总面积的2%。

那么圆明园的核心部分在哪里呢?这要从造园历史说起。

圆明园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它本来是四皇子胤祯(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赐园,建在康熙皇帝所在的畅春园北侧。现在北京大学西门外有两个小的砖门楼,从那里往南走就是畅春园,圆明园离畅春园很近。胤祯做皇子时很低调,所以圆明园起初造得很简单,他曾经写过《园景十二咏》,都是葡萄院、竹子院、鱼池、菜圃等,建筑也不太多。后来他登基成为雍正皇帝之后,请风水师看了一下风水,风水师说这块地很好,西北高是象征昆仑山,东南低是象征东海,看起来跟中国版图很像,雍正听风水师这么讲了之后,决定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把圆明园扩建成皇家园林。其中在园区核心地带做九个小岛围成的九州,象征中国古代所谓的天下九州的说法。同时他还希望将来的统治能够天下太平,万方安和,所以造了万字形的房子。雍正皇帝在紫禁城守孝三年期间,发出谕旨:“始命所司酌量修葺,亭台邱壑悉仍旧观。惟建设轩墀,分列朝署,俾侍值诸臣有视事之所。构殿于园之南,御以听政………园之中或辟田庐,或营蔬圃……”这时圆明园有了较大的发展,首先添建了园南的朝政建筑,以便在园中听政。宫门、大殿一个一个相继造起来,大体形成了前朝后寝的格局,大宫门、正大光明是前朝部门,勤政亲贤是皇帝日常理政的场所,九州清晏是皇帝寝宫区,也是圆明园的核心区。

雍正皇帝在这个园子里住,不是为了休闲,而是要理政。一开始,他在这里住了好一阵没有人给他上奏折,于是就发了一个谕旨:“谕吏部兵部,朕在圆明园与在宫中无异,凡应办之事俱照常办理,若因朕在圆明园尔等将应奏之事少有迟误,断乎不可。”

乾隆帝即位后,在圆明园东侧建了长春园,收回周边亲王赐园后,最先是出现了绮春园,到了乾隆朝中叶又并入了熙春园和春熙院,形成圆明五园。

雍正和乾隆奠定了圆明园的基础,嘉庆对绮春园的整合起了重要作用,道光、咸丰在圆明园进行了少量的不同程度的改建、添建。圆明园的景区随着皇帝的审美需求不断变化,再加上失火一类的灾异,所以圆明园这座遗址公园现在有不同年代的遗址。

清朝的雍乾嘉道咸五朝皇帝一直把圆明园当作治国的场所之一,因此在清朝的政治历史上,圆明园的地位不亚于紫禁城。

我的博士生贾珺(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去故宫查《起居注》,发现清代五位皇帝住圆明园的时间都比在紫禁城长,乾隆大概平均每年有150天,最多的是道光,几乎每年有近300天都住在圆明园,最后在那里去世。

圆明园的鼎盛时代

从历史上看,乾隆时期圆明园营建最为繁忙,经过这一时期经营,圆明园的建设基本定型。

乾隆在宫里守孝三年以后回到圆明园,对圆明园有过少量的添建,让他一生念念不忘的是,与皇祖康熙在牡丹台看牡丹时,他的聪明才智,得到皇祖的称赞,并把他带回宫中养育。他一生中不断回忆起这件事。在乾隆五年(1740年)修了皇家家庙性质的安佑宫以示纪念,安佑宫又称为鸿慈永祜。

乾隆三年(1738年),皇帝下令宫廷画家沈源、孙祜把圆明园中的所有景物画出来,于乾隆九年(1744年)完成《圆明园四十景》图。四十景图的原本是绢本的,现在不在中国,160年前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掠走,现存法国巴黎图书馆。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们的外交部门向法方提出,这四十景图能不能给我们做一个彩色的复制品,法方给我们复制了。四十景图反映的是乾隆九年时期的圆明园。

此后圆明园又不断变化。乾隆觉得他要像祖父一样执政60年,于是从乾隆十年(1745年)开始在圆明园旁边建筑一个长春园,作为自己归政娱老之所。

当时档案中有圆明五园之称,除了圆明园、长春园,南侧有绮春园,北侧有春熙院,东侧有熙春园,熙春园就是清华大学所在之地,所以清华大学和圆明园有很深的渊源。到了嘉庆年间,一方面整合了绮春园,但又将春熙院赐给公主。到了道光年间,熙春园又被赐给了亲王。

圆明园里,哪种景观最多?我们统计后发现,最多的竟然是农业景观,其次是书院、书楼、书屋,第三是宗教建筑。

农业景观如杏花春馆、田字房、北远山村等,在雍正时期就有。后来乾隆年间又在杏花春馆添建了春雨轩等,春雨轩添建以后雨水特别好,乾隆为它做了许多诗,说春雨轩是吉祥物,自从建了它以后国家年年风调雨顺。

乾隆比较重视文化,所以有许多书院、书楼、书屋。比较有名的有汇芳书院、碧桐书院等。汇芳书院,顾名思义就是把所有有才华的人汇集在一起帮助皇帝理政,乾隆曾为它赋诗:“书院新开号汇芳,不因叶错与华裳。菁莪棫朴育贤意,佐我休明被万方。”文源阁是圆明园的藏书楼,藏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兴建。这个书楼仿的是宁波天一阁,是六开间的房子,这在中国古建筑里很少见。因为《易经》上有句话“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藏书楼怕火,所以觉得建成六开间可以有一个保护书楼的吉祥意思。文源阁的设计,也体现了圆明园建筑的不拘一格。圆明园还有许多书屋,皇帝不仅是在正式的地方读书,而且在他的寝宫、小的佛寺里也有书屋,皇子读书的地方更不能少,有20几处,乾隆告诫皇子“愿为君子儒,不做逍遥游”。乾隆说自己生平喜读书,处处有书屋,“来如读画领神韵,坐则翻书晤古人”。因此圆明园的书屋特别多,这也是过去我们看到的一些皇家园林中很少见的。

圆明园中的宗教建筑比例也不低。圆明园的宗教建筑,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经常看到的佛寺、宫观,它们的设计很有特色。例如慈云普护这组宗教建筑,里面供了各种神像、佛像,不拘一格。西洋楼地区的方外观,是乾隆给香妃修造的,香妃信伊斯兰教。乾隆又说“兴黄教以安蒙古”,黄教就是喇嘛教,圆明园里也有喇嘛教的佛寺。另外圆明园里还有关帝庙这种类型的。乾隆说“何分西土东天,倩它装点名园”,意思是不管什么样的神都请来装点我的园林、保佑我。

圆明园里还有一些代表仙境的特殊建筑。比如蓬岛瑶台,仿海上三神山所建,由三个小岛组成。古代传说东海有三神山,有神仙在那里制作长生不老药,皇帝们都对这个三神山非常向往,古代许多园林里都出现过。雍正建了蓬岛瑶台,到了乾隆又新盖了另外一个方壶胜境,方壶胜境盖好了以后,他说“却笑秦皇求海上,仙壶原即在人间”,他笑秦始皇到东海找仙人,其实根本没有东海里的仙人,我在我的园子里就可以盖出来,这就是我想象中的仙境。长春园的海岳开襟也是表示仙境的建筑。乾隆当时是非常有想象力的。

乾隆曾六下江南,他把江南的好景物也搬到了圆明园,长春园中仿南京瞻园建成的如园、仿扬州曲园建成的鉴园、仿苏州狮子林建成的圆明园狮子林等,给圆明园带来了江南风光,所以有一个清末的诗人写了一句诗:“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对欧洲建筑的影响

后来圆明园的景物通过法国传教士王致诚(Jean-Denis Attiret)等人给朋友的信传到了欧洲。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的说法,出自1743年11月1日王致诚写给在巴黎的友人达索(M·d Assaut)的信,他在信中说:“这是一座真正的人间天堂。园中的建筑造型,其美无与伦比……建筑与山石、花木之间的巧妙结合……景色之多不能一目看尽……一切都趣味高雅……可以长时间地游赏。”他不仅一一记录了园中所见景物,还生动描绘了皇帝在圆明园的生活,例如春节在圆明园逛买卖街的情景。他的信件在1747年汇编成《耶稣会士书信集》,1749年在法国出版,轰动了欧洲。1752年他的《中国第一园林特写》英译本出版。王致诚的书影响比较大,导致欧洲上层许多达官贵人对圆明园非常青睐,要求当时的建筑师给他们设计类似圆明园的房子,模仿中国园林,所以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园林在乾隆年间开始走向世界。

当时的英国皇室建筑师钱伯斯(WilliamChambers)也非常推崇中国园林艺术。钱伯斯曾经在东印度公司的船上工作过好几年,到过中国三次,1757年他在《中国园林的布局艺术》中说:“中国人的花园布局是杰出的,他们在那上面表现出来的趣味,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又在《东方造园艺术泛论》一书中写道:“没有任何国家在园林结构物的壮丽和数量曾经与中国相当。……王致诚神父告诉我们圆明园——本身就是一座城市——(其中有)四百座楼阁;全部建筑如此不同。”他把自己看到的中国园林画成图印在这本书里。

在当时英法等欧洲国家争相仿造中国园林的过程中,有的似是而非,有的模仿得有点像,比如法国LIIe-Adam,Cassan公园的八角亭。因为中国皇家园林里有许多农业景观,所以在凡尔赛宫里出现了小特里阿农农舍这样的农业景观。仿造最好的,我认为还是钱伯斯在英国伦敦郊外建的邱园塔。我觉得他仿的是广州六榕寺的六榕塔,因为钱伯斯到过广州,通过六榕寺六榕塔的老照片,可以发现它和邱园塔造型非常相似。仿建做得最像的还是建筑师,而不是传教士。

当时欧洲贵族将丝绸之路传过去的中国瓷器或者丝绸上出现的建筑物都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在自己的园子里仿造,实际这些根据并不充分,那些图案上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圆明园。不过也有一个传教士曾经把《圆明园四十景》图带回了欧洲,他带的不是绢本画,而是木刻版。1774—1789年,法国的勒胡士(Le Rouge)出版了《新潮园林详解》,这套建筑师用书差不多有十卷,第四卷中的15、16册以圆明园为题介绍中国园林,将《圆明园四十景》图完全收录,并以沈源、孙祜所绘木刻版为蓝本,用铜版画的办法重新摹写了一遍,但是在每个景点里加了天鹅和帆船。

我们还发现,中国建筑对欧洲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美国观念史学家洛夫乔伊说:“中国园林是欧洲浪漫主义的起源之一,它推动和促成了浪漫主义的转向。”

古建筑的想象力

法国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说:“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中国古人确实特别有想象力,冲破各种阶段的束缚不断发展。我们的建筑史上,就有许多超乎人类想象的东西。

比如说古代的修桥。泉州的洛阳桥是一座跨海峡的桥,那个地方特别难修桥,因为地表是沙,桥基立不住,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任泉州太守时说牡蛎粘在海船上很结实,是不是可以把牡蛎种在石头上?这就是著名的“蛎房固基法”,石头边儿上种了牡蛎不断长,整个地基打了一大条,都是很结实的石头,石头上砌一层一层的桥墩。比如赵州桥,桥很长,搭在河床上时,伸出很长,伸展的两端就开了小窗,这样发洪水时,水流可以从中间的洞和两旁的小窗走,一下子分散了水流对桥的压力,桥就比较结实耐用。这种敞肩券的拱桥,中国人采用要比世界其他地方早600年,在建筑史上来说是很出色的。

再比如天坛,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它会发现一个特点,它让人感觉自己比什么都高,似乎可以跟天直接对话。原来这个坛筑起来时,周围所有的东西都要比这个坛低。南边是圜丘,圜丘坛的围墙比它低许多,人站在圜丘坛上觉得自己确实离天近一些。北边的祈年殿也是周围的东西都比它矮。通往祈年殿的路是直的,但路旁的地面是大斜坡,皇帝走在这条路上去祈年殿时,有一种心情,我要祈拜五谷丰登,跟天神对话,越走越接近天神。祈年殿附近的树种植在斜坡上,越走近祈年殿,树显得越来越矮,让人觉得越来越接近树梢,这也是古人很有想象力的创造。

由此来说,中国建筑史研究起来,许多地方值得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能够想到的,不仅仅是某个建筑物什么形状、里面有什么东西,而是想到更多背后的东西。因此和园林中一个个具体的实体建筑相比,圆明园的文化价值更值得重视,这些文化价值使我们有许多新的认识。

我们跟随梁思成先生研究《营造法式》,发现《营造法式》的作者李诫本身就是非常超前的人,他把工料定额的管理手册变成技术做法制度的书,用来指导设计和施工。一般的古人编书先看看古代文献有什么东西,然后把文献拿来集成一下就算了,可是《营造法式》的作者当时找全国各地的工匠给他讲他们掌握的技术,结果这技术一总结就写了3000多条,而考究其他经史群书后只挑出来300多条。像他这种编法式的创作,在当时也是一种超前的做法,跟他以前的官员很不一样,他非常具有想象力。而且这本书的特点是“有定法而无定式”,告诉你方法,但是你不是遵循我给你的“式”就够了,你要在这个“式”的条件下自己发挥发展。《营造法式》有这样一段话:“……取其轮奂鲜丽,如组绣华锦之纹尔。至于穷要妙夺生意,则谓之‘画’。其用色之制,随其所写,或浅或深,或轻或重,千变万化,任其自然。”这里是讲,画彩画的目标是画出来最好像锦缎上的花纹那么漂亮,但又说要根据具体情况发挥,或深或浅,或轻或重,任其自然,要放开,不要受法式的拘谨,可以自由地画。

中国建筑史里的东西,有营养的很多。中国古人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取得了了不起的领先世界的成就。了解古人的想象力,为现代建设提供借鉴,正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意义所在。

(本版讲座资料及照片由人文清华讲坛提供)

农舍代表什么生肖3

作者:a江流儿a

说说这次旅行

我一直对森林山间有着一种执着,可能是我的属相本就适合生活在那里,使我一有机会就想往山里跑,在我有限的认识中,始终向往于神农架,直到我发现了恩施。

初识恩施大概是两、三年前,只听说有“小张家界”之称。后来翻翻地图,发现它就在神农架与张家界之间,冲这地理位置也是值得一看。赶上今年5.1放4天假,思来想去,决定走一趟恩施,不仅为了幽深奇绝的大峡谷,更是为那未完全开发的原生态景区——鹿院坪。

了解恩施

恩施

关于地理

恩施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鄂、湘、渝三省交汇处,有土家族等29个民族。恩施以山区为主,喀斯特地貌发育,溶洞溶洼众多,森林覆盖率近70%,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世界硒都”之称。东连神农架 ,南接湘西,并在武汉和重庆 两大“火炉”之间,冬少严寒,夏无酷暑,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关于交通

恩施有火车、高铁、飞机,但从北京过去,实属不易。到恩施最好的方式是坐Z字头的过夜车,头天晚上6点到第二天上午9点到达。但赶上五一小长假,从放票的第一秒开始我就连票影子都没看见,最后托黄牛搞到一张硬座票坐了一宿,苦不堪言;也是后来上了车才知道,全被某旅行网截走给各团游了。

北京到恩施飞机没有直飞,多数都过武汉或西安转机,时间往往要占用一天,票价也不便宜,并不是去恩施的良好选择。

关于住宿

恩施虽不是大网红胜地,但这两年也是被抄的很火,假期出游最好提前一个月订房。大峡谷边有很多民宿,以景区售票处为中心,南北600米外是民宿集中地,南600米更好些,餐馆集中。

女儿寨酒店排名第一,但过节基本都被旅行社包了,房价在500元左右,没必要非住不可,其它民宿条件总体差不多,我选择了北600米外的“恩施大峡谷观景寨客栈”,视野不错,主要是5.1期间才200多的房价,比南边便宜一半,到景区的距离是一样的。

关于行装

山谷气温不定,日晒度强,要带短袖上衣、长袖外套、长裤、旅游鞋、手纸等,山上全是卖饮料和水果的,价格合理,不用背很多吃喝,路线较长,轻装上阵。

关于行程

DAY 1 北京——恩施

云龙地缝

晚上18点上车,车厢人满为患,这车终点是重庆,许多人要站到终点,想必都是被旅行团占了票,只能靠硬座或站票回家或自由行的人。

卖盒饭的小推车迟迟不来,决定自己去餐车吃套餐。想想还是第一次吃绿皮火车上的份儿饭,挤过人群看了菜单,随便点了一个套餐,味道真不好吃,现在看到照片还能想起当时那个味道。对面的大爷们还拿着菜谱仔细研究了一番菜系,非要点出四菜一汤,大爷就是大爷。。

46元的二荤一素

恩施火车站并不大,周围也没有几个能吃饭的地方,跑去旁边一家永和大王,发现是山寨的,不建议在火车站附近吃饭。

火车站对面是客运中心,那里有直接去恩施大峡谷的长途车,25元路程1.5小时,滚动发车,人满就走,排一会队就能上去。

大峡谷位于沐抚古镇下边约600米处,其实直径只有50米,第一次去路不熟,过了古镇直接让司机拉到了景区门口,一看地图要往回走,又拉着行李开始爬盘山道。司机调头回来一脸诧异的看着我们,说明情况以后司机又拉我们回到了古镇。

民宿很清静,老板也很热心,卫生条件一般,家具有些破旧,但风景视野好,价格很划算,总体也就说的过去了。

民宿阳台

恩施大峡谷由“七星寨”和“云龙地缝”两个景点组成,套票285元含2个景点门票、景区大巴和索道上行,可使用2天。因为到达已是下午,所以民宿老板推荐了去云龙地缝,2个小时就可以出来了,事实证明,一个小时就够了。

景区入口,下午天比较阴

云龙地缝入口

土家族建筑风格

走廊的红灯笼

走廊的红灯笼

云龙地缝是喀斯特地貌天然博物馆,它形成于5千万年前,是世界上唯一两岸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缝(右岸为1.8-2.3亿年前形成的三迭纪地层,左岸是2.5-2.8亿年前形成的二迭纪地层)它经过山地抬升和水流沿断裂薄弱带长期下切、侵蚀,而形成深谷地缝。

风雨桥

云龙地缝的这座“风雨桥”始建于光绪年间,传说建桥时见地缝下白云升起,隐有龙吟咆哮,于是称该桥为“云龙桥”,该河为“云龙河”。

珠联璧合

这里是地缝的左岸,比我们所站的右岸早了一亿年。

近距离观察

开阳瀑布

这里的瀑布中多含有黄铁矿,经千年长久冲刷,岩壁以及卵石便呈现出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桔黄色了。

阴河阳鱼

云龙暗河是世界上已经探明的最长的地下暗河,又称“阴河”。全长50余公里。阴河常年气温低于5℃,在这种漆黑暗冷的环境里生长着一种体型细长,流线型身躯,黑眼能在无光或微光的环境里捕捉食物的鱼,名为“阳鱼”。

八卦下方刻有“阴河阳鱼”

忘尘台

地缝一期并没有多长,应该是还在开发中,最后经过一截璧合索桥,便是回去的上谷路了。回程垂直高度也就7、80米,但高台蜿蜒陡峭,爬起来也是很耗体力的。

从地缝上来,一有个休息区,各类纪念品和美食街供游人歇脚闲逛,往前走会有景区大巴送回服务区。回到酒店时间还早,搜了搜附近的美食,发现都在景区南边的美食街上,也就是女儿寨酒店附近,离我们住的地方1.5公里。

远处的屋群就是住宿区和美食街了

街上都是差不多的农家菜,随便找了一家,很坑,要了个土鸡说138一只,结果点完告诉我们是半只,要一只得翻倍,呵呵。

合渣

这就是恩施代表名菜“合渣”了,用黄豆磨浆后兑水煮开,放肉沫、菜叶子和辣椒再煮。我只能说这个味道我吃不惯,剌嗓子、没味儿、糊的哼,我们合力把炖土鸡里的土豆全吃了。

吃完饭天色早就全黑了,实在是不想走回去,队友随手拦了辆私家车,我非常惊讶那车居然还停了,俩人居然还聊上了,司机不能送我们居然肯给我们联系辆车来,结果居然真的来了。我很佩服队友的这种“户外生存能力”,这种剧情设定我只在那些去西藏的视频里见过。

当晚便和司机谈好了明天包车的价格,500元从大峡谷开到鹿院坪,晚上再直接送到女儿城,路上5个小时+等候时间+今晚白送,在五一期间其实司机没怎么多赚我们钱。

回到民宿,因为白天没关窗户,结果晚上就无知的遭殃了,闹了2个小时的人虫大战。。。

这是我们处理的众多虫子中具有代表性的两只——它会飞,上边的那只还是我们找来了老板帮我们弄走的(感受到了老板的嫌弃)。

DAY 2 七星寨——鹿院坪——女儿城

七星寨景区

早上7点,我们便来到了景区门口,前一天的门票要到售票处盖章才能再次进入未去的七星寨景区。这里便是大峡谷的精髓所在。整个景区除索道上去外大约需要4个小时的时间。

景区门口有一条美食街,推荐来这里吃早饭,有大饼卷一切、各种面食和当地的小吃,10元左右能吃饱。

石简长卷

这是离现在两亿年前大海的杰作,当时这里一片汪洋,水中的钙物质沉淀的结果。

峡谷栈道

不知这深山老林里闹不闹粽子

像手风琴的石头

山上有很多卖水果饮料的摊位,水果基本都是10元一碗,所以不用背什么吃喝上山。

挑山工

拍的时候是这样子的

小楼门峰丛

鞠躬松,据说是代表好客的土家族、苗族人民向远方的游客深深地鞠个躬,既表示欢迎,又代表恭送。

玉女峰

母子情深、玉女峰

祥云火炬

双子峰

过了双子峰,便到了谷底的“镇谷之宝”一炷香了。“一炷香”高150米,柱体底部直径6米,在同类喀斯特地貌中十分罕见,为恩施大峡谷标志性景观。

相传,这根石柱是天神送给当地百姓的一根难香,如遇灾难将他点燃,天神看到寥寥青烟,就会下凡来救苦救难,所以当地百姓称它为“难香”。

谷底

穿过谷底栈道(这一段感觉最好看),便开始上行出谷,一路又上又下,不停也要走1个多小时,后半段会有电梯,30元下到景区大巴,非强迫性的但是不坐能走死。

沿途风景

从电梯下来有块大平地,各种小吃贩卖,可以在这里解决午餐,并且能看到大峡谷最美视角。

总体来说,大峡谷没有特别惊艳的地方,没有多原始也没有多震撼,如果人流极少时花一天时间慢慢走一遍,到是个散心的好地方。

鹿院坪

从景区出来回到游客中心已是中午12:30,司机早已等候多时,匆忙走路,花了1个小时就到了鹿院坪,一到门口,我就感觉这里比恩施大峡谷景色要好很多,果然一进去,便是别有洞天。

感觉树要成精

门口就能拍半天

鹿院坪门票128元/张,司机帮我们走了团购价108元

鹿院坪位于恩施大峡谷开发区内板桥镇,平均海拔1700米,深陷峡谷地缝中,四周绝壁环绕,垂直落差500多米。从悬崖上凿路下去,因用了数十道“之字拐”,则要走1000多米当地人叫“四十二拐”的山间小道共1520级台阶。

一进山门便开始往下走,首先穿过一段平缓的崖边栈道,转弯之后,视野豁然开朗。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与恩施大峡谷的栈道不同,这里的栈道立于垂直崖壁寸草不生,显得更加陡峭壮观。

栈道远眺

经过漫长的下山台阶便来到谷底平地,整个下山路非常废腿,加上上午的4个小时七星寨,现在腿已经灌铅了。这里往前走便都是土路,偶有平石路已经算是精修过的了。往正前方是地缝,右前方是大瀑布。

这里的小村子提供住宿,想把鹿院坪玩遍一般是要住一晚上的。这里有原始的木屋、整齐的柴垛、四散的鸡鸭,人烟稀少,不通公路,林田农舍都保持着原生态;就算是节日期间,这里也只需要几十块钱一晚(但是行李不知道怎么扛下来)。

所谓“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鹿院坪也算的上另一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了。

玄鹿地缝入口

铜瀑(硫磺瀑布)

不知道又走了多少公里才走出地缝,回程时路过岔路口的小房子,已经累到卫生间要爬楼梯,索性憋着不去了。

随后老路返回,意味着又要去爬那尽2千级台阶,再穿过平行栈道,好在路上有卖水果的,支撑到我回到山门。

被放弃的卫生间之路

从鹿院坪到女儿城会再次经过恩施大峡谷,穿梭于双子峰之间,正值夕阳西下,峡谷被罩上了一抹金色。

恩施土家女儿城

经过3个多小时的路程在晚上21:00来到了“女儿城”,这是一座土家族主题的城中小镇,面积不大,以土家族建筑风格、当地美食和民俗表演为主调,是全国土家族文化集聚地。

把行李放到客栈便出来吃饭狂夜景,这里的服务态度并不热情,加上人多,想吃个饭都要跟服务员喊,随便找了一家还没有关店的“土家柴火灶”。这里的店都是论人头份儿,点一份主菜按人头每人一个配菜,50-70元/人。

点了个土家咖喱猪脚锅(好像是叫这个名字),加了二晕一素。同样是土家风,同样吃不惯。但是要隆重介绍旁边的叫花鸡(50元/只),肉嫩有咸味儿,好吃到第二天赶一早开门又去买了两只拿到火车上吃。

晚上回到酒店查了微信步数,一天走了27000步,大约20公里,拖着肿腿睡觉,明日终于可以晚起了。

DAY 3 女儿城——武汉

恩施土家女儿城

一觉起来下楼逛逛,发现客栈布景非常好看,这里一条是小吃街、一条文化街、一条服饰商品街,早上的人们基本都会集中在小吃街。

土家女儿寨客栈,布景非常好看

从女儿城打车到火车站约20分钟(30元),恩施到武汉4个多小时,到武汉进了酒店休息一下便到了傍晚。

武汉

酒店订的麗枫酒店武昌火车站店,火车站出来走5分钟就到了,智能型酒店,里边很多功能都是智能操作,前台热水和热毛巾都有,性价比还不错。

酒店出来直接去了户部巷,队友推荐了一家藕主题餐厅,其实我是不吃藕的,为了开屏武昌鱼和梅子酒而去。

武昌鱼还可以,杨梅酒特别好喝,藕菜味道很浓,没怎么吃,但是能感觉到材料都比较新鲜。

杂酱面,第一次吃感觉一般、糊嘴,第二天上火车买了一碗,可能是饿了,觉得非常好吃

第一次来武汉,肯定是要去看看黄鹤楼的,步行穿过整个户部巷过马路爬上大桥,可以看到部分黄鹤楼夜景,返回户部巷再走回另一边出去就是武汉长江大桥了,可以去看看长江夜景。

没拿三角夹,手抖的厉害。。。

尾声

恩施这个地方,适合报着散心的心态,它并不适合任何强烈目的性而去,如果有,那就是为了找个环境清幽的地方放空身心,给自己一个比自由而惬意的空间,不被打扰、不被纷烦。

想休息的时候,有林田瓦舍、家禽犬吠作伴,想走走的时候又有幽深峡谷、山林瀑布供赏。

实为,怡然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