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是代表哪个生肖的动物

远房亲戚,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护士是代表哪个生肖的动物1

【中国故事】

作者:李骏虎(山西省作协副主席,曾获鲁迅文学奖)

一晃一个多月过去了,远房表弟再没有打电话来,我想他一定宅在家里忙着冲牛奶洗尿布吧,我很想打电话问问他媳妇从湖北回来没有,到底没有打。……有几次,我仿佛从电视里有关湖北前线的报道中看到了他们写在防护服上的名字,可是一闪而过,不能确定。

插图:郭红松

又进腊月门了,2020年应该是农历的什么年呢?我不知道。从四十岁之后,我就对过年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总觉得还没做什么事情,又是一年过去了,常常会有生命的荒诞感。因此上,又常常羡慕那些个为生存忙得没时间去思考的人们,他们只要忙里偷闲地翻翻手机上那些短视频,就会快活得忘乎所以。尽管我时时提醒自己不过是一个放牛娃出身,但正是因为此刻是一个以思考为职业的知识分子,不免心里还是对那些个不爱读书的大多数隐隐地不屑。——人怎么可以仅仅为了活着而活着呢?我认定那些一心只为了自己活得舒适和快乐的人是没有情怀的,我向来对这样的人敬而远之,尽量避免和他们成为朋友。——不过,如果正好有这样的一门亲戚,那就没办法了。

远房表弟接连打了好几个电话,我都没有接听,我清楚他找我什么事情。就在今年的中秋节,晚上我们一家去父母那里陪老人吃饭,我按照父亲的惯例慢慢地跟他对酌着,——父亲只有逢年过节和过生日时才喝酒,并且无论红酒白酒仅限量二两。母亲不住地给我夹菜,叮咛我不要光顾着忙工作,要注意身体,早点睡觉、多吃饭。我“嗯嗯啊啊”地敷衍她,为了转移话题,开玩笑问中秋节老家的那些亲戚小辈里有没来给她送月饼的。没等我借机感慨一番世态炎凉人心不古,母亲笑着说:“你不说我还忘了,前两天你张村的表叔从老家来,提了十斤小米和一盒月饼,还在家里吃了顿饭,非要和你爸喝酒,吃了饭又喝了半后晌茶。小十年没来往了吧,猛猛地跑来,坐下不走,屁股真沉!”母亲说完撇撇嘴,表示嘲讽之意,又看看父亲,明显有事想跟我说,想让他帮帮腔。

父亲是个老实人,他端起酒杯和我碰碰,憨笑着说:“他找你有事哩,问我要你的手机号码,我没给他,让他有事先跟我说。”

“也不是什么大事情,你有认识的人顺便帮他问问,没认识的人就算了,求人的事情不由咱,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母亲没指望上父亲,只好以退为进,“十年八年的连个电话也没打过,恐怕见了你都不认识,你说现在这人吧,都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母亲这是心疼我,怕给我制造压力,提前找台阶让我下。

我真的很烦总是因为亲戚朋友的私事去求人,我那些原本清清爽爽的关系,都因为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去求人家关照而变了味,而我恰恰又是个崇尚“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人,难免徒增了很多烦恼和精神苦痛。但是,我又知道母亲是个乡情很重而又热心的人,我不能不让老人把话说完,于是我故作不以为然地说:“张村的表叔?好像小时候见过这个人,想不起来了,他年纪不小了吧,能有什么事情找我呢?”

母亲马上来了精神,接茬说:“不是他自己的事情,他一个种地的跑城里来能有什么事情?是他儿媳妇的事情,他儿子和媳妇都在城里上班,想找你换个工作。”母亲记性不好,平时也不爱动脑子,有些表达不清楚了,只好再次求助于父亲:“你给娃说吧,是不是这样?是换工作吧?”

我端起酒和父亲碰碰,等着他说话。父亲笑笑,为避免激起母亲的愠怒,尽量忍住笑意说:“不是换工作,是想换个岗位。他大概跟我说了,你妈没听明白,我跟你说吧。”父亲一讲,我听明白了,原来,这位远房表叔的儿媳妇在我们这座城市的人民医院上班,自医学院毕业后一直是外科病房的护士,外科是最忙的,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夜班还很多,年轻人累点没什么,这些年就这么过来了。问题是,年初生了孩子了,产假一结束,工作规律照旧,可就顾不上照顾孩子了,家里和医院两头赶,眼见得脾气就不好了,夜班上到半夜,家里来电话说孩子哭得哄不住,就忍不住地骂她老公,自己也抹眼泪。家里想让她辞了职回家看两年孩子,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再找新工作,说什么她也不肯听,就爱干护理这行。于是退而求其次,商量了一下,如果可以调到体检中心这样相对宽松点的部门,矛盾就算迎刃而解了。可是,这样的大医院有好几百名护士,相对清闲的科室也就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那几个,有谁从外科调到体检中心了,难免成为焦点新闻,其中的难度不比重新找一份工作更小。找我,不是因为我有多大能耐,我们老家有句俗话,“筷子里面拔旗杆”,这件事情落在我的头上,纯粹是因为我在这个以农民和普通人为主的亲戚圈里,算是“官”最大的。

我爸说完后,见我沉默不语,就责备我妈:“看,我就说别招揽这些个事情,隔行如隔山,他也不是什么行当的人都认识吧。”

母亲这个时候也慌乱不安起来,望着我的脸说:“我也没有应承你表叔啊,就是说先问问你,能不费劲办了就办,办不了咱也不欠他的不是吗?”

我看着父母内疚的样子,怕他们心里难过,更不愿意欺骗二老,就把实话说了出来:“巧得很,我跟人民医院的院长一起参加过干部培训,算是同学,我找机会给他打电话问问情况吧。”

“真的呀,那正好!”母亲脱口而出,她是个简单的人,高兴起来,“我打电话告诉你表叔?”马上就遭到全家人的反对,一直在聊别的话题的人这时候也加入进来说:“妈,这事情没那么好办,谁不想调到轻松点的岗位?再说了,你知道有多少人认识院长?有多少人找他换岗位?他能都解决了?”母亲看看大家,不再说话了,低下头去吃饭。

除了热心和简单,母亲还是个执拗的人。中秋节已经过去好几个月,进了腊月门了,一天,我下班前接到我远房表弟的电话,他开车来单位门口接我,我就知道母亲最终还是把实情透露给了我那位远房表叔,表叔又报告给了他儿子。我在单位大门口见到了我未谋面的胖乎乎、笑眯眯的表弟,他恭敬而亲切地喊我“哥”,要开车拉我去喝酒。我晚上正好还有个应酬,就让他开车把我送到地方。路上,我又详细地问了问他媳妇的情况,大概是紧张,他有点语无伦次,我很能理解他——求人办事就会丧失从容,我就是讨厌这种感觉——对他多少产生了一点亲切感。我期待他能用家乡话跟我聊天,唤起我对亲情的回忆,可他一直在说普通话,这多少让我觉得有点失望。下车的时候,我们俩加了微信好友,我告诉他把媳妇的基本情况编一个短信息发到我微信上就可以了。他表示一会再开车来接我,我说不必了,晚饭后正好想散散步,跟他再见。远房表弟千恩万谢地开车走了。

几个月以来,父母没有再过问这件事情,——母亲从来不是个能沉得住气的人,我知道一定是父亲不让她问。而自从应下这件事情后,我也曾几次从手机通讯录找出我那位院长同学的号码,因为担心给他制造难题而最终没有拨出去。远房表弟用微信把他媳妇的基本情况发给我之后,我编了一段话准备发给院长同学,希望他能考虑一下该护士目前的家庭情况,毕竟在哺乳期间经常上夜班是件很让人头疼的事情,调整岗位是解决实际困难的最好方式。我一再修改我的措辞,希望帮他想出一个好的说法来避免引起麻烦。我甚至做好了他直接拒绝我的准备,——也许那样更好,我至少会给父母一个交代,表叔和表弟最多说我面子不够大,也比院长答应办事而给医院工作造成负面影响好。但我又于心不忍,一个正在哺乳期的护士,天不亮就要去医院照顾病人,还经常要把小孩子放下去上夜班,在常情常理上真的值得同情,就算不是远房亲戚,我也应该帮帮她。

然而我最终没有给院长打电话,也没有把编好的微信发给他,不是我个性纠结,是我不确定还有没有别的护士比我这位亲戚处境更困难?还有多少?我能确定的是我那位院长同学肯定无法满足所有护士的换岗要求,毕竟多数的科室都是很忙很辛苦甚至很危险的。众所周知,教师、医生和护士注定是付出最多的职业,我们除了给予他们尊重和敬意,实在是帮不了他们什么的。

远房表弟不断地打电话进来,我都没有接听,不知道该怎么给他说。后来表叔也打,我说现在正忙着,回头回复他,也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回复他。我知道表叔一定在不住地催促我的父母,可父母却没有再跟我提起这件事。这反而让我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我平时忙,但坚持每个星期找时间去父母那里陪他们吃顿饭,这次已经有半个多月没去过了。

春节到了,我知不知道2020年是什么生肖,都得去陪老人吃年夜饭。小年那天,我给母亲打电话说除夕一起吃年夜饭,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舌头底下压不住半颗米”的母亲依然没有问起那件事情,我并没有因此而释然,相反心里怪怪的,仿佛体味到了他们淡淡的失望。但这一切突然间都不重要了,——曾经在电视新闻和手机微信中引起过大家注意,后来又被抛之脑后的武汉肺炎事件,一夜之间又卷土重来,被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成为了这个春节的主要话题。就在人们正观望和众说纷纭时,除夕的前一天,武汉封城了,雷霆万钧的疫情防控工作在每一座城市和每一座村庄展开。我们这座城市也启动了响应,住宅小区封闭管理,走亲访友都改成了电话和微信拜年。年夜饭当然吃不成了,除夕的晚上,我给父母打电话嘱咐他们尽量不要出门,在小区里散步时一定要戴好口罩。母亲遗憾地说:“我包了这么多饺子,你们兄妹几个都吃不上,这让我和你爸吃到什么时候啊!”

流年不利,大疫荼毒。初一照例收到应接不暇的拜年短信和微信,我忙不迭地抽空回复着,就看到我那位院长同学发到同学群里的祝福短信,说他此刻正在机场,很荣幸担任了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领队,即将带队飞赴武汉抗击疫情,送出祝福的同时没忘警告同学们做好防护,“你们做好自己的防控,宅在家里就是对我们一线最大的支持,众志成城、国泰民安!”院长这样写道。我很感动,忍不住拨打了他的语音通话,没指望他有时间接听,却听到了他惯常的理性而欢快的嗓音,不像即将以身犯险,听起来跟平时刚出手术室给大家回电话一样轻松。此时疫情汹汹,网络上的漫画家已经把新冠病毒描绘成了魔鬼的样子,普通人谈武汉而色变,因此我毫不夸张地对他说:“你就不怕啊?你这要放在革命战争时期,就是敢死队队长,是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啊!”院长嘿嘿一笑:“怕有什么办法,咱就是干这一行的啊。我还是个年轻医生的时候就参加过抗击‘非典’,有经验,没事。”

我鬼使神差地说:“你们医院还有我一个亲戚呢。”

“是吗?没听你说过啊,男的女的?医生还是护士?”

“女的,在外科病房当护士,等你回来我把她情况跟你说一说。”

“外科病房?叫什么名字?”

我知道人民医院好几百护士,他这个院长肯定认识不了几个,为了让他提前有点印象,就把名字告诉了他。没想到他居然喊了起来,一连喊了两次这个名字,一次后面是问号,一次后面是感叹号,完了很大声地告诉我:“这个护士我认识,她是好样的,在我们医院所有护士里是第一个报名支援湖北的,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是你的亲戚啊,那她给你们都争光了!”

我始料不及,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冒了句:“那,她家里知道吗?”

院长说:“我听她们护士长说,她是先报了名才告诉的家里人,——我们这批里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刚刚她老公抱着孩子来给她送行,看见她抱着孩子掉了两滴泪,又把孩子给老公了。嗯,孩子那么小,挺不容易的。”

我趁机说:“是啊,像她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动员她不要去了?”

院长笑了:“这算什么,我们这批里面还有家里老人马上进手术室的呢,不是也去了?不瞒你说,我爱人还病着,儿子在外地回不来,我只好把她交给她母亲照顾了,她母亲都八十多了啊!”

他突然不说话了,良久,清清嗓子说:“先这样啊,要登机了,回来见吧。”

我想叮嘱他做好防护,想想他是专家,就说了句:“老兄多保重啊,回来叫上几个同学们陪你喝酒,给你庆功!”

一晃一个多月过去了,远房表弟再没有打电话来,我想他一定宅在家里忙着冲牛奶洗尿布吧,我很想打电话问问他媳妇从湖北回来没有,到底没有打。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可以戴着口罩去上班了,一个人开车走在路上,我也曾想过给我的院长同学打个电话,问问情况,又怕他正好在重症病房,到底也没打。有几次,我仿佛从电视里有关湖北前线的报道中看到了他们写在防护服上的名字,可是一闪而过,不能确定。

那之后,我一直没有听到他们的消息。我知道,有时候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有时候手机铃声响起,我下意识地希望看到是远房表弟的来电,然而他至今也没有再打过来。

《光明日报》( 2020年03月13日14版)

护士是代表哪个生肖的动物2

聚少宅多的春节假期,难免饮食油腻,晚睡晚起,狂刷小视频,肌肤状态分分钟“下线”,待节后开工必然满脸疲惫,“油田肌”“黑珍珠”“鱼尾纹”悉数来袭。所以,在这个热闹又自带焕然一新感的节日季里,少不了拯救疲劳“危肌”的美丽款待。

1

开“新”时刻

熬夜党痘痘肌的必备单品

1月27日,悦木之源携手天猫小黑盒在南京举办直播发布会,首发咖啡因小橘瓶精华。在直播间,代言人宋威龙以全新解锁“毛孔精修师”的身份,大方分享了悦木之源咖啡因小橘瓶精华真实的使用感受,更将咖啡因小橘瓶精华温和配方的高效特质,以更为直观且细致的方式全方位展现给线上的观众们。

根据雅诗兰黛合作实验室百人实测数据表明,小橘瓶精华具有强悍且显著的实用功效。一抹即感水润柔嫩,19天加速角质焕新,四周可见肤质得到明显改善。成分中5.4%植萃复合酸与绿咖啡豆的精准配比,表层果酸AHA温和代谢角质,中层水杨酸BHA净化油脂收细毛孔,底层绿咖啡豆加速角质焕新,可以层层精修毛孔,一招拯救糙脸,是熬夜党及痘痘肌的必备单品,可谓安心刷酸无负担。

2

新年第一flag

像戚薇一样美出“能量感”

“被演艺事业耽误的时尚美妆博主”戚薇,去年为无数姐妹们贡献了仿妆模版,人鱼妆、珍珠眼泪妆等可谓撩动无数少女心!她的小红书是小编日常的“打卡地”。

最近小编刷到她推荐的一款护肤品,来自法国希思黎的Sisleya La Cure抗皱修活臻颜精华组。戚薇说自己是希思黎多年的真爱粉,这次的新品Sisleya La Cure抗皱修活臻颜精华组的使用感更是让人惊喜。她体验了4周的产品护理之后,真切地感受到了肌肤变得细腻有光泽感了,于是果断占据了她化妆台的C位护肤品位置。这就是传说中的,和戚哥的美貌一起闪闪发光!

这引起了小编的好奇心,开始翻资料做研究。原来,法国希思黎的科学家们研究认为,只有唤醒重启细胞能量的来源,才能从根源上改善肌肤。这套Sisleya La Cure抗皱修活臻颜精华组以巅峰植萃成分,直接作用于所有肌肤细胞的能量源头——线粒体,通过三步——优化和保护线粒体以产生充足的洁净能量、再度联结线粒体的能量传输网络、最后消除严重受损的线粒体以达到净化,利用4周密集呵护以确保肌肤细胞的正常有效运作。

拔草了“7哥”的推荐,需要多久能看到改善?官方答案是4周。所以赶紧的,趁春节档好好护肤,给自己一个牛气冲天的新年新颜。

3

真宅在家?

去打卡不一样的中式年俗

兰蔻新春游园会惊艳亮相南京,无需预约,从1月28日至2月21日,就在南京新街口中央商场东南门外。老远就能看到热烈的红与镂空方格外墙,穿过金色的兰蔻标签式拱门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错落有致的红灯笼,灯笼上以简笔水墨勾勒出的兰蔻标志性玫瑰、小黑瓶、埃菲尔铁塔以及牛年生肖图案,带着鲜明的兰蔻风格。

游园会,就要有好玩、好吃的才对。除了一定要打卡的是“烟花隧道”,兰蔻新春游园会设置了一些趣味游戏,挑战成功者即有机会转动幸运转盘,赢取新春臻礼,包括栩栩如生的糖画、可口的冰糖葫芦、精美的剪纸窗花,以及开运红玫瑰,或者在现场挑选并打印喜爱的“福”字,领取新春对联。

喜欢买买买的,游园会也可以,体验区中央有小黑瓶家族新春限定款、菁纯系列等明星护肤品,还有全新柔雾哑光唇膏等彩妆单品。游完一圈不要错过新春礼赠站,每位参观者只需扫二维码,就能获得一份新春体验装礼品。(记者 吴迪)

护士是代表哪个生肖的动物3

2011年8月,云南弥渡县朵祜村,李彩凤在山坡上唱歌。白正学 摄

2022年7月3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寅街镇朵祜村,唱了一辈子山歌的李彩凤最终停止了歌唱,终年79岁。

李彩凤从会说话时,便会唱调子了。在朵祜村这一彝家山寨,放牛放羊、上山砍柴、找对象,大家都要开腔唱山歌。歌声是他们表达情感最普遍的方式。

195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五朵金花》到云南取景,时年16岁的李彩凤被选为情歌对唱场景中的群众演员。当时远近村寨的许多人都知晓了这个唱功了得的少女。

十年前,李彩凤被选为“弥渡民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守灵的那三天,二儿子李毕在家中灵堂循环播放《放羊调》、《小河淌水》、《黑七腊白》等母亲唱了一辈子的弥渡民歌。在他看来,母亲具有穿透力的歌声唱出了许多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母亲走了,我的伤痛深如峡谷。”李毕回忆,小时候,没有电灯的夜晚,李彩凤时常抱着他或兄弟在火塘边烤火,嘴里不忘哼唱着《摇篮曲》。

用李毕的话说,唱歌是母亲与生俱来的技能。传唱弥渡民歌,亦是她躲不开的命运。

她的《小河淌水》,有少女般的天真

在涉及弥渡山歌《小河淌水》的论文、民歌书籍中,歌唱家龚琳娜曾不止一次见过“李彩凤”这个名字。龚琳娜也爱唱《小河淌水》,2020年3月,她终于去往这首歌的起源地——位于云贵高原西部、大理州东南部的弥渡县采风。

那是龚琳娜第一次去弥渡。云南当地的一名记者告诉她,如果想听地道的《小河淌水》,一定要去拜访朵祜村的李彩凤老人。年近八旬的她住在同彝族人的歌喉一样高亢的高山上。

乍暖还寒的初春清晨,身着彝族服装的李彩凤站在村口迎接龚琳娜。村寨比意料中还要干净,村里人对李彩凤都很尊敬,龚琳娜思忖,老人的晚年生活应该很幸福。

村里2017年建成的彝族传统文化传习所,砖木结构,其中有两间属于李彩凤。看着传习所内配置俱全的桌椅板凳,龚琳娜心中一暖,“能感觉到国家对这类民间艺人的重视。”

然而同时,她不禁有些伤感。李彩凤这样的民间艺术家都年事已高,龚琳娜担心,随着这些民间艺术家的过世,一些声音、一些旋律可能也会随之消逝。民歌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危机。

因此,她很珍视此次拜访。

李彩凤邀请她去老屋坐坐。在火塘边,李彩凤唱起了《放羊调》、《摇篮曲》、《小河淌水》等多首彝族民歌。她时而摇头,时而轻轻闭上眼睛,时而挥动手臂,银制头饰碰撞出沙沙的响声。间或冒出的咯咯哒哒的鸡叫声没有将她的情绪打断。

火塘上烧着的那壶水不断升腾出白色雾气,扑到二人身上,很快又被李彩凤唱歌呼出的气息搅散。龚琳娜膝盖上摊开着笔记本,以便及时记录谱子、旋律和发音。某些她听不懂的彝语发音,就用拼音代替。当这位同样专注民歌传承的后辈对李彩凤唱出自己的理解时,偶尔,李彩凤也会指点两句,“后边这两排多拖一点……”

听李彩凤唱歌,龚琳娜听到了放松的唱腔,如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情感饱满而内敛。在寻觅各处独特声音的途中,龚琳娜见过不少老人,李彩凤的真实纯粹让她深觉可贵。人如歌声,歌声如人。

当李彩凤开嗓用彝语唱《小河淌水》时,龚琳娜心生震荡,觉得眼前坐着的根本不像一个老人,“她的表情神态更像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神采奕奕的。虽然声音苍老了。”

唱歌之余,李彩凤乐意提起一些往事:年轻时乡亲们经常约着上山砍柴或者放羊放牛,一去就带着好几天的干粮。高山上的生活艰难而单调,全靠唱歌来解闷。

歌里有他们对爱情的向往,对大自然的赞颂,以及旺盛不息的生命力。

“所以会产生像《小河淌水》那么浪漫的歌。”依照龚琳娜的解读,“月亮出来亮汪汪”就像姑娘的眼睛“亮汪汪”,讲的是月亮,其实唱的是自己。

听到李彩凤离世的消息,龚琳娜委托朋友送去了花篮和礼金。在探寻非“千人一声”的声音地图里,她庆幸自己曾拜访过这位纯朴的民间艺术家,记录下来一些应当记录的声音痕迹。

“再过几十年,这批老年人老去,这样纯粹的民歌,恐怕只有音乐学院的课堂上才有了。”曾有人在龚琳娜发布的李彩凤视频下方评论。

2020年3月,云南弥渡县朵祜村。李彩凤(图左)在家中火塘边给龚琳娜(图右)唱歌。受访者供图

从乡间农妇到弥渡民歌传承人

李彩凤出名得晚。

54岁以前,李彩凤算是彻头彻尾的乡间农妇。

年轻时虽当过卫生员、话务员、县花灯剧团的独唱演员,但劳作一直是她不变的底色。养鸡、放羊、砍柴,家里的一亩多地还种着荞麦、小麦、玉米、豌豆等农作物。

9岁丧父的她懂事得早,身为长女,早早便帮着母亲操持家中大小事务,照顾弟弟。日子过得苦,唱山歌成了她为数不多的乐事。

195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电影《五朵金花》到云南取景,时年16岁的李彩凤被选为情歌对唱情景中的群众演员。尽管影片中没有她的特写镜头,当时远近村寨的许多人都知晓了这个唱功了得的少女,听闻她的彝族名字叫来香。

见过她的人四处讲,来香是朵祜河畔女人中的女人。

朵祜村村委会主任李华昌是李彩凤的远房亲戚,自小叫她舅妈,从家步行六七分钟就能到她家。“她做的饭菜很好吃。”李华昌儿时就知道,李彩凤家里面由她说了算。

在李华昌眼里,李彩凤是朵祜河畔女人中的汉子。女人能做的活她能做,男人能做的活她也能做。民族刺绣、剪纸手艺在村里是一绝,勤劳能吃苦,干农活也得心应手。“个性强势,很有正义感,心直口快,在村里碰到看不下去的事情,别人不敢说的,她敢说。”

1959年,时年16岁的李彩凤被选为电影《五朵金花》的群众演员。受访者供图

去世前一个月,在大理州人民医院住院的李彩凤还惦记着一个盲人邻居,她无儿无女,76岁了,是村里知名的“五保户”。李彩凤委托另一个邻居给她送点饭菜,担心她挨饿。

不久前,当着李彩凤面,李华昌打趣道,“你是女汉子啊。”年轻时能背动两三百斤柴火和粮食的老人乐呵呵地笑,“没办法的事情。” 直至去年,她还坚持每天上山砍柴,以锻炼身体。

村里人都说,54岁是李彩凤生命的分水岭。

1997年,时年54岁的李彩凤闯入央视记者的镜头,她清亮天然的歌声自此从偏远山区传进更多人的耳朵。

李华昌回忆,那个年代,弥渡县内山歌唱得好的人并不罕见,但太多人一面对镜头就无法自然歌唱。而李彩凤性格开朗、胆子大、不怵镜头,加之颤音出众,因此被央视节目组选中。

2006年1月5日晚间,北京大学百年讲堂,“聆听云南”音乐会现场,在俄罗斯爱乐乐团的伴奏下,李彩凤用彝语独唱起被称为彝族英雄史诗的《黑七腊白》。这首她从8岁便会唱的民歌,讲述了南诏国第一代王细奴逻(黑七腊白)由牧羊人成为国王的故事。

整场演出结束后,台下师生不停喊“老妈唱得不过瘾”“再来一首”,李彩凤又返场唱了一首彝族情歌。歌毕,李彩凤举着话筒说,“今天晚上我在这里想说两句话,北大的全体师生,我会留给你们深刻的印象。”

说完,李彩凤泪流满面。多年后,回顾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她说当时流下的是高兴的泪,激动的泪,忘不了的泪。

那次演出由二儿子李毕陪同,两人都是第一次去北京。在毛主席纪念堂参观时,李彩凤哭了。李毕说,抛开老一辈人骨子里的情结,母亲是感激唱歌给她带来的全新经历,“毕竟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在那么大的舞台演出,第一次到首都。”

在李毕看来,置身通讯发达的商业社会,原生态的东西逐渐成为后视镜的风景,愈走愈远。“在母亲的歌里,找不到丝毫的商业气息。一些山歌唱出的是普通大众的情感。”

2011年5月,弥渡民歌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次年,李彩凤被选为弥渡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有时候,李毕觉得母亲似“中魔了”一样,将传承人这个身份看得太重,正式收了16个传承弥渡民歌的弟子,到各个学校唱民歌、普及民间艺术,“想要做更多的事情。”

2006年1月,李彩凤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受访者供图

最好的母亲,最好的奶奶

在儿孙们眼中,李彩凤是最好的母亲,最好的奶奶。

纵然自己仅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她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在大儿子李强看来,母亲的思想格局完全不像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妇女。

“在大山里,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如果这条路走不通,那就很难出山了。”她不止一次跟儿子们强调,要靠读书来打破命运的桎梏。后来,四个儿子相继走出大山。两个定居县城,两个在外务工。

李毕忆及,约40年前,在弥渡县一中念初中时,李彩凤为了给他凑生活费,一个人背着重达100多斤的6根椽子,从朵祜村出发,步行36公里到了县城。在市场、在街边,她用具有穿透力的嗓音,叫卖着椽子。一根卖7毛钱,最终卖出4根,余下2根寄放在熟人处。揣着钱,李彩凤小跑着给住校的儿子送去。没聊几句,不到晚上7点,李彩凤就打着手电筒返程了。为了省钱,她舍不得在县城住宾馆。

那时县城和朵祜村之间还不通公路,来回72公里,全靠走路。山路有多难走,他再清楚不过。一些细节他不忍细想。少年的李毕,看着母亲1米5几的背影渐行渐远,心中很难过。他想,途中,母亲一定唱了不少调子。

2014年4月,李彩凤和二儿子李毕一起参加活动。受访者供图

1999年9月,李彩凤的幺儿子因意外去世。两个月后,李毕的儿子李润泽出生。为尽快消解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愁云,李毕将母亲接到县城生活,让她帮忙照看新生命。这一待,就是13年。

在弥渡县城,李彩凤的汉语口语水平突飞猛进。一来李毕的爱人是汉族人,听不懂彝语,为避免儿媳妇误会,老人在家中同儿子交流也用汉语。二来弥渡县是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担心孙儿听不懂彝语,唱民歌哄孙儿睡觉时,李彩凤也改用汉语。她跟小孙儿说,她属羊,他属兔,属相很合,两人可以一起吃草。

打记事起,李润泽就特别喜欢奶奶一边唱歌一边背着他颠来颠去。《放羊调》和《画匠歌》是奶奶常给他唱的童谣。他能在奶奶的空灵唱腔中感受到安宁,“像小孩子喜欢听下雨声。”

他一直没忘记,6岁那年奶奶曾牵着他在洱海边散步。那一年,他的脖子上长了一个淋巴瘤,压迫到神经。医生说,手术难度较大,但若不尽早手术,会危及性命。听罢,李彩凤落泪了,在儿子和儿媳作出决定前,她带着孙儿从州医院出来,去了洱海边。她牵着孙儿的手,指着洱海,说了好些话,但早已模糊在洱海的风里。李润泽只记得,那一天,奶奶哼唱的调子和以往的不同,曲调悲伤而凄凉。她的步调很快,牵着他走了很久很久,当他走不动的时候,她就背着他回了医院。

懂事之后,李润泽才知道,原来奶奶的劲儿也会使完,也会感到劳累。

针线活做久了,她的眼睛会不舒适,拿针的手会微微颤抖。六七年前,李彩凤因心肌缺血住了院,脸浮肿着,眼神空洞,眼皮耷拉下来,嗓门也变柔了。他第一次觉得,奶奶是真的老了。

不过,衰老的奶奶依旧能和一手带大的孙儿心灵相通。大学期间,李润泽经历过一次误诊,医生称他心脏存在严重问题,可能活不过三个月。他闷在心里,不敢告诉家人。但同家人的日常联系一直没有中断,父母没有觉察到他的任何异常。令他讶异的是,奶奶在电话中听出了他的不对劲。再难掩饰,他告诉了奶奶一切。很快,李彩凤独自一人出村坐高铁去昆明,找到孙子学校,劝他再去大医院做检查。

“那是她第一次坐高铁。我到现在都没搞清楚她是怎么买票的。”李润泽不避讳地说,奶奶在家族的地位很高,但自己一直是她的“心头爱”,是她最坚定维护和偏爱的后辈。13岁之后,每次回村里探望奶奶,奶奶都会跟他分享最近见了哪些人,同他们聊了什么,以及外出演出遇到的有意思的人事物。有时候,她也会关上门同他聊一些家长里短和小八卦,并叮嘱他,“不要跟其他人讲哦。”在李润泽看来,这是奶奶“小女生”的一面。

幼年李润泽坐在山坡上听奶奶李彩凤唱歌。受访者供图

天地都是她的听众

早在29年前,李彩凤便为自己备妥了棺材。

家族自留地边缘自然生长多年的高大杉松,交由村里的木匠打制,就成了一口厚实的棺材。6年前,她亲手缝制了一套彝族上衣、裤子、围裙、发饰,放在屋内指定的位置,家人都晓得,那是“百年之后”要穿进棺材的寿衣。

确诊结肠癌的第42天,7月3日23时43分,李彩凤在朵祜村老屋隔壁的新水泥房内去世。头一天下午,尚在大理州人民医院肿瘤科住院的她强烈要求大儿子李强将她接回老家。大家都说,她应该是有所预感,想落叶归根了。

弥留之际,三个儿子都陪在她的身边。生命的最后瞬间,她看了大家一眼,闭上眼睛就断气了。走的时候,眼角无泪。“走得很安详。”李强回忆,母亲出院前两天都还在病房里给护士唱她唱了一生的《放羊调》。

7月5日下午,穿戴着整套彝族服饰的李彩凤躺在那口杉松棺材内,正式同彩云之南的一切告别,葬在了79年前比她出生的位置更高一些的山坡上。

6月下旬的一天,正在紧张备考的李润泽瞒着父母,偷偷坐高铁跑到医院看望奶奶。见到孙儿的时候,她又惊又喜。她招待孙儿去医院餐厅吃饭,点了红烧肉、土豆炒腌菜、番茄炒鸡蛋、炒青豆、萝卜排骨汤。全是孙儿喜欢吃的。饱受癌症折磨的她其实已经吃不下什么东西了,但在孙儿面前,那一顿她还是吃了少量饭菜,“想在我面前表现得已经好转了,让我安心学习备考。”

在医院花园散步时,李润泽牵着她,她对他说自己还能再坚持五六年,等他找到工作再走。他安慰她别想那么多,“没做过坏事的人肯定能长寿的。”

离别前的十分钟,祖孙俩没怎么说话,静静地吹着洱海的风。在那十分钟里,李润泽豁然了悟6岁那年奶奶的心境,正如此时此刻的自己。上出租车前,他紧紧抱住了奶奶。那是二人现实生活中的最后一次相见。她走后,父亲告诉李润泽,她为他留了一套亲手缝制的彝族服装,指明给他未来的未婚妻。

李润泽曾无数次看过奶奶梳头,哪怕她的头发粘在梳子上一把一把地掉,他也并不觉得她老了。

她握梳子的劲道似一股力量支撑着她的手不停运作,头上传来咔哧咔哧的声音,就像她年轻时喊过的劳动号子。他觉得,这样的奶奶,始终有能量在她声带里积蓄着,让她随时都能高歌一曲。

李毕后来查过,令母亲毕生难忘的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的观众厅共有2167个座位。其实,她的舞台广大得多。从小到大,彩云之南的山山水水都加入过她的混响。

天地都是她的听众。

新京报记者 吴淋姝

编辑 胡杰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