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哪些人需要“躲春”?

躲春,中国命理学认为,立春这一天,由于磁场和气场的缘故,通常会比较乱,无论是家中还是办公室,容易招惹口舌事非。因此要进行躲春,否则一年内可能都非常不顺利。乙未羊年太岁和丙申猴年太岁,此时开始交接;此后一年,就由猴年太岁掌管一年的吉凶祸福了。在太岁交接的时候,最好躲一躲。也就是俗称的“躲春”。

一、为什么要“躲春”?

相传,在上一任太岁和当年太岁交接的时候,两位太岁同时降临,其气场非常强大,对人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这种时候,最好是待在室内,尽量少受此影响。

因此,在立春前后的一个时辰里,不要外出,静待太岁交接,是为“躲太岁”。

二、2016年什么时候“躲春”?

2016年2月4日17时46分立春,所以躲春的时间段,就在2016年2月4日17时—19点这个时辰。

三、哪些人需要“躲春”?

最需要“躲春”的人,是犯太岁的人。

而犯太岁的情形,主要指生肖犯太岁和日柱犯太岁两种。也就是说,这两种人最需要“躲春”。

丙申猴年,犯太岁的生肖,是值太岁的生肖猴、冲太岁的生肖虎、刑太岁的生肖蛇和害太岁的生肖猪。

而日柱犯太岁的人,主要是指八字中日柱地支为申金、寅木、巳火、亥水的人。

四、怎么“躲春”?

在躲春的这一时段内,最好不要外出,在室内清心静坐,口诵佛经,或听佛乐,如果面对太岁方位,鞠躬上香会更有利。

『』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拓展阅读

节气丨立春

立春,斗指寅,太阳黄经315°,位列二十四节气之首。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原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确定。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北半球黄赤交角及其附近一带的气候、物候变化特点。文学典籍《说卦传》有记载:

星象文化-斗子指向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的“定气法”划分节气,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秦汉文化时期包括之前的古文化中,礼仪文化和民俗文化所看重的都不是阴历一月初一,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驱邪攘灾、除旧布新、迎春和农耕庆典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文化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文化-立春

“立春”是季节类节气,标示着进入了春季,代表温暖、生长。“四立”标示着四季轮换,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规律,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等的变化规律。立春后阳气开始上升,日照增加,白天渐长,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生长的季节,万物至此渐次复苏,天气开始逐渐回暖。交节时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位于黄赤交角上的南方岭南,早春的气息已扑面而来;而在北方,万物仍萧索,有的地方还在下雪,立春,更多只能说是春天的前奏,并没进入春天。

立春文化-节选

立春 中国传统文化风俗

在中华文化中,对于这些主要的古老传统文化节日,人们都会拜神祭祖庆祝节日的到来。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任何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均具有浓厚的节日祭祀的色彩,并具有一套或简单、或繁复的祭祀礼仪以及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民俗文化传说等。立春同样有这些习俗。

风俗文化-立春节

古时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如文化典籍《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现今立春日迎春虽不如从前隆重,但立春这天寄托着人们的希望,仍有一些民俗遗存,各地仍会有一些特殊的方式来迎接立春,比如“打春”、“咬春”、挂风车、踏青等。立春祭是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立春祭活动内容包括祭春神(主管农事的春神句芒亦称芒神)、太岁、土地等众神,还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动。在古代,立春是一个重大节日,称立春节、正月节、岁始、改岁等。立春岁首拜太岁是我国民间一种化煞消灾、祈福纳吉的古老传统习俗。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

立春文化-迎春

民俗文化-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迎春设春官,该职由乞丐担任,或者由娼妓充当,并预告立春之时。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清末《点石斋画报》上的“龟子报春”、“铜鼓驱疫”,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

立春文化-燂春

民俗文化-燂春

这种立春跨火堆的传统仪式,即是“燂春”。“燂春”是华夏民族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在民间盛行。因立春之日阳气将出地面,燃放爆竹,焚烧樟树枝可祛退阴气,宣达阳气,助阳气生发,有驱邪迎祥之意,而孩童跨火,则更蕴含着平安成长的美好祝愿。“燂春”仪式结束后,孩子们会 吃“春茶”,“春茶”是用红豆、红枣、桂圆、陈皮、桂花、红糖等6种配料烧煮而成的。按照民间的习俗,过了立春,孩子又长了一岁,而吃了“春茶”,在新的 一年里,不仅祈盼生活红红火火,而且也能护佑孩子们健康成长,平安吉祥。

立春文化-躲春

民俗文化-躲春

在传统民俗学上,到了立春这一天就该躲春。因为立春这天气候开始交接,新的气场会对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响,更甚者会影响一年的运气,所以躲春的习俗 就出现了。在民间,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与忌讳,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样的躲春方法与习俗。传统留下来的习俗,每到立春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争、必须要和和睦睦、心平气和地迎接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习俗里面,躲春这一天不宜搬迁、看望病重患者及参加丧事等,以免招惹晦气,影响一整年的运气。

立春文化-鞭春牛

文化风俗-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塑制春牛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如今很多的农村有这些习俗。

立春文化-句芒神

神明文化-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清人让廉撰写的《京都风俗 志》中说:“立春之仪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芦棚二,东西各南向,东设芒神,西设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准令男女纵观,至立春时。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然后,人们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为吉祥。

立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节气立春做 春盘

饮食文化-春盘

春盘是立春饮食风俗之一,主要是蔬菜取生菜瓜果饼糖放盘中为春盘(或拼成盘)馈送亲友或自食取迎春之意。盘里主要有:果品、蔬菜、糖果、饼、饵五种。蔬菜主要有:豆芽、萝卜、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鸡蛋、土豆丝。杜甫《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节气立春食 田艾籺

饮食文化-田艾籺

田艾籺是春季常见的时令食品。在开春时节,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正是春耕的田野上田艾生长的全盛时期,田艾约10厘米高,叶子是粉绿色的,花朵白中间绿,全身长满绒毛。据《食物本草》里介绍,田艾具有祛湿,暖胃,清肠等功效。田艾籺也是拜神的节令贡品,祈祷风调雨顺。

节气立春食 春饼 春卷(春蚕)咬春(吃萝卜)

饮食文化-春卷

春饼是面粉烙制的薄饼,一般要卷菜而食。最早,春饼与菜放在一个盘子里,成为“春盘”。宋《岁时广记》引唐《四时宝镜》载:“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同时各地还有吃春卷和咬萝卜的习俗,如文化典籍中《岁时广记》记载:“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名曰‘探官蚕’。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称‘探春蚕’。”还有《酌中志》中:“立春之时,无贵贱嚼罗卜,曰‘咬春’。”

二十四节气歌(版本四),大家学习一下,传统文化不可丢。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小暑和大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文化-节气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