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明半暗代表啥生肖

西北,我曾来过,如风,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开车Ken世界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半明半暗代表啥生肖1

每一个

不曾起舞的日子

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尼 采

这世间,时光不可虚度,旅行不能辜负。有生之年,只要你想,总会邂逅一次恣意的放逐去往那些梦中的远方,只为遇见更好的自己。那里,有菁菁草场牛羊徜徉,有大漠雄奇驼铃回响,有雪山清流山花竞芳,有湖光云影长空鹰翔……幸福降临得有些仓促。从在聊天的兴头上突然提起话题到热议再到决定出行不过三两日时间,而后是在暑期票源紧张的状况下想方设法凑齐几张不同车厢的硬卧车票,继而全力收束手中的工作,以便腾出一两日安心收拾行装,之间还需网上线下瞄准各种旅行攻略以及搜罗各色旅途装备。终于,尘埃落定,七月的一个微雨清晨,我们朋友几人从小城出发奔赴那切切期盼的远方。

►之一:仰望麦积南宋祝穆《方舆胜览》中有言:“麦积山,后秦姚兴凿山而修,千崖万像转崖为阁,乃秦州胜景。”秦州古地,今甘肃天水。十六国时期,丝路西去、佛教东传有时,正值中外佛教交流的高峰时期。公元412年,一座独矗于秦岭西段北麓山脉的麦垛形山峰被这位笃信佛法的后秦帝王择中,揭开了麦积持续长达千年开窟造像的序幕,于是历史得以在这里刻下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岁月。我们西行的第一站就选择了这一处佛国圣地。火车如期到达宝鸡,饱食过在西北的第一顿早饭肉夹馍就小米粥后,我们翻山越岭驱车近两百公里到达麦积山脚下。天已近午,且按捺住空空的肚腹,在山下择定一家农庄预订好饭食,问清了路线继续上山。车行半山即止,一行人在浓荫的山道上一路疾行。眼下正是西北最好的季节,秦岭一脉树木葱茏,山间百花竞芳、山垣林泉飞泄,气温很是宜人。行不多时,一段陡坡再带着一个拐弯,左侧视野豁然开朗——一峰陡然崛起于众山环拱之中了。站定极目仰视,那巨大的山体三面垂直陡峭,大片的砂砾岩层呈赭石红,天然地散发着宗教气息,似乎石窟的载体也附着了佛法无上的尊崇。岩体中部崖阁密布,贯穿其间的栈道和云梯凌空穿云,东西两处巨大佛像端然其上,慈悲的面容俯瞰九州苍生,不啻为天地间一幅气势恢宏的艺术巨著。七十余年前这巍然的石窟在隐世已久后于陇山之间复现真容的那一刻,就以凌空出世之姿令莫高、龙门、云冈三大石窟的光芒黯淡了些许。绝壁通高一百四十余米,踏上悬空的栈道,没有一丝犹豫。崖壁随处可见深浅错落的石窟,大的及人高,小的不过盈尺,其外均以铁网覆盖。哪怕隔着密密的网格,凑近细细端详厚重阴影后佛陀那净土莲花般的面庞,也会有着短暂的入定。又是几个上行的云梯,台阶只有踏板,隔着穿空的缝隙瞥见逐渐微缩的地面景观,才惊觉多年的恐高不药自愈。头顶就是东崖大佛,三尊巨大的露天造像似乎以整面崖壁为龛,居中的释迦牟尼佛约高17米,两侧随侍的菩萨则高13米,与西崖“西方三圣”造像遥相呼应。他们褒衣博带衣纹飘逸、面庞丰隆五官秀美、神态端庄眼神悲悯,垂目悬立崖面千年,不问世相没落与繁华,周身蕴藉着永恒的佛性。这座伟大的石窟历经自然风霜的巨大侵蚀,穿越朝代更迭的风雨飘摇,一千六百多年后,我们还得以仰视佛陀千年不朽的微笑,甚幸!一路攀爬。近距离观看了第121窟妙不可言的“窃窃私语”、第123窟天真淳朴的童男童女、第133窟微笑无匹的小沙弥等造像,眼底重叠着似曾相识的俗世人物,那般生动、那般感性,前既无古人后亦再无来者了——何曾有比麦积更现世的佛陀音容、更世俗的佛国世界呢?尘缘深重的我们红尘跋涉经年,灵台可清明地安放着这一世的佛?七佛阁踞于崖壁八十多米的高空,登顶于此,百里陇山一览无余,正所谓天地阔大心自宽。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背倚危栏,面崖阁而立,散花楼上方的匾额“是无等等”四个墨色大字最为醒目,乃清人王了望手书,“予望---子望---了望”,这位亲历大明王朝末路的书坛巨擘虽三改其名明志,奈何故国穷途,晚年辞官寄身陇山山寺,以花甲之龄始得醍醐灌顶,身后只这一声喟叹留予世人。匾额下是整齐的七间崖阁,每间三面供奉有慈悲的菩萨和虔诚的侍从造像,反弹琵琶的飞天衣袂飘飘环绕四壁,一时间隐约有佛乐缥缈。这空中的佛阁是心灵的皈依。此刻,心中是前所未有的寂静。

►之二:人文天水踏过我泱泱华夏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少不得提到个“吃”字,在西北地界吃到的第一顿正餐就是麦积山脚下的农家饭了。饭点早已误了多时,上山下山各一遭更是饿得恨不能吞了牛去,尤其加深了美味留存记忆的印象。主菜是一大钵川味辣子鸡,甫一上桌,那红亮的汤汁、四溢的香气即刻惹得我们食指大动,立时夹起一块,入口鲜香、麻辣适度,肉质细腻又不失嚼劲,连鸡皮也脆香不腻——我的筷子压根就没停过。话说这西北地区因靠近蜀地川菜早已是遍地开花,着实让我这地道蜀人如鱼得水。桌上还另有一道天水特产的野菜,名唤“乌龙头“,原料是春天采摘下的乌龙木的子弹状幼芽,据说是上好的药膳。没有什么复杂的加工,只对切成两半,油锅中跑了跑,连咸盐也放得少,入口很有些苦涩,非大众口味。本地直呼其”醒世菜“,说是因为它苦,小孩子都不爱吃,等习惯了爱吃了,也就长大懂事了。呵,一道菜里也有江湖。 菜足饭饱后惜别麦积,到达四十公里外的天水城时日头还挂得老高。来到夏日的西北你会发现一天可以在日光下够本儿地玩足18个小时,所以,在江南已是华灯初上、炎风还盛的时候,我们又悠闲地晃荡在了天水亮堂堂清凉凉的街头。“天河注水“的传说由来已久,汉武大帝的赐名一唤就是两千年。天水的街道平坦整洁,车辆不多不少,市声不高不低,路人三三两两,路边摊主招呼主顾不疾不徐,光顾商铺不太会拥挤,这陇上江南的繁华和热闹是恰到好处的妥帖呢。建城两千七百多年来,众多的历史遗迹散落了在这小城的街道巷弄。刚刚才偶遇了文庙,拜过孔老夫子看过碑亭,路边一所古色宅子又逆着西斜的日光出现了。几级干净台阶上是一对雕刻精美的白色石鼓,高墙上密布砖雕。门框两侧刻有长长的楹联,繁复的花纹上方书“赵氏天水居“,何等古朴大气,可惜居中的赭石色大门已经紧闭不得入了。左墙角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翁正兀自在小凳上垂目,安然无声息,一束斜阳正投过头顶,墙内几茎修竹越墙而出,斑驳了他微驼的影子。我们只是静静走过,不要惊扰了他去。城不大,很快到了伏羲大道,两侧的文玩商店多了起来。一缕幽香随风入鼻,待循香而去,发现近旁店铺门口大柳树的垂阴里,一位老人一手握着那上佳的木料,一手举着刨刀正加工着木器,笑容极温煦。我们不由拥上去一边细看一边攀谈起来。我们夸说天水环境气候宜居,老人不无开怀,忙指点着周边名胜,原来伏羲庙就在前头了。伏羲广场前方巨大的牌坊下面正有一对习“地书”自娱的老者,他们手执用塑料管和海绵自制的大笔在地面疾书。那种专用大笔长足有一米,以清水为墨,饱蘸之下少说也有三四斤,非使用一般毛笔可比拟。他们左手或负背或叉腰,右手悬腕悬肘仍书写自如,提顿之间动作恣意洒脱,显非一日之功。流水行云毕,如斗的大字排满方砖地面,微瘦的那位是楷书的《水浒》章节,略胖的则是草书的毛诗。我围观了许久,直到书者离去众人散尽。世间擅书的人多如过江之鲫,这清水的字迹霎时也随了风去,令我肃然的是老者面上垂暮之年那份淡然与清寂。 伏羲庙已过了参观时段,我们匆匆在阔大的广场上绕行一圈按原路返回,采买了来时路上已经瞄好的瓜果小吃以备晚茶。晚饭是商量好的羊肉泡馍,挑的是有名的泡馍馆子。其实那店堂不过摆了五张桌子,有些逼仄还有些阴暗,不过事实多有证明:越是乡土地方貌不惊人的环境往往与拿出手的地道好货成了反比。店主先端上几张大馍让我们开掰,然后在大灶前开始忙活,我的那碗特特嘱咐要多多地放了香菜和葱花。馍掰得差不多了羊肉汤粉也得了,碗好大,汤好满,上面还码了厚厚一层的牛羊肉,油汪汪热腾腾香喷喷好不热闹,个个撒了碎馍就埋头吃粉喝汤,吃到一半抹把汗才记起分了门外买的黄馍馍。这晚餐分量实在太足,饶是战斗力不错还是剩了,罪过!饭后慢行回到 宾馆,九点光景,夕阳刚下了山头,暮色正好,兴头也好。客房旁边恰有一扇半月形小露台,我们搬了桌椅沏茶切瓜、说地谈天,享受足这西北的晨昏日暮,直到月过了中天。是的,盛筵必散,人生难得几度尽欢,而今朝,却很圆满。 次日就要出发青海湖畔,城区还有一处胜地必到,就是已有近四百年历史的胡氏故居,现今的天水民俗博物馆,又因两座大宅一南一北,中间隔了条大街,当地俗称“南北宅子”。用罢岐山臊子面,步行十分钟到达目的地,我们领取了免费票,由故居南宅大门入,门口那需两人合抱的老槐守望老宅百载依旧亭亭如盖。这宅第是典型的明清古建,细处又兼具着天水地方色彩。进门一方小天井,朝南一面照壁,左右垂花门各一,其后有功能不同的大小院落十多个,亭台楼阁、曲径回廊、庭花修竹莫不精巧典雅、古风绵长。犹念居中一院的凌霄花树。凌霄原是藤本,未曾见过可以这样不依赖墙头兀自直立的。树干只一臂粗细,高不过一人半,此时正当花季,花事繁盛异常,密密的花枝缀满深浅不一的橙色花朵,全开、半绽、含苞的花儿垂拱了下来千朵万朵。一袭绿裙立在了树下,人面相映芳菲,好一帘绚烂的夏日幽梦……有风拂过,落花满了小径,一朵竟不经意停留在了鬓角。拈花、微笑、独立:如果命运注定我们无所依傍,是否亦可如此盛放?

►之三:耽梦海湖直到现在、或许永远,每想起环湖的那两个昼夜仍觉是个被一众美景串联的巨大梦境。绚丽的帷幕一经拉开,如果能够,情愿隐匿了来路和出口,耽溺其中勿需醒转。 第一次漫步草原是在倒淌河的日月山间,之前曾数度途遇峻岭中的小片草场,也曾各种欢喜赞叹,此刻都归了零重来。顾不得高反会不会加重,赤脚爬上了一处山巅,天穹如盖,泛着蓝莹莹的光辉,白云大朵大朵凝固不动,自顾悠闲,深深浅浅的白就能分辨出好些种,点染得云朵分外高大和立体。蓝天遇上白云,美就一个字。草原的阳光泼洒得无遮无拦,光芒灿烂无匹,所到之处无一不干净、纯粹。风像是来自南国深秋,不羁地淡去了日头的暖意,自顾远送冷香,长发、披巾、裙摆无一不翻飞,一时有些艳羡了那些擅御风的神仙们。山丘的褶皱再柔和不过,连绵的草场极尽铺陈,远目所见缈无边际。千丘万壑以绿丝绒打底,羊群活泼,奔逐其间果然像足了滚动的珍珠,牦牛却常常发了呆。找一处挂满经幡的斜坡坐下,地面满满的都是缤纷小花,数蒲公英开得最热闹。原谅我伸出情不自禁摘花的手——别于鬓角,这样我便成了其中一朵。一切都是温柔的,时间一时也静默在了这天上人间。 她有着凌厉的名字——狼毒。诚然,从花叶到根茎她无一不毒;诚然,为了生存她们可以排挤一切异己。我还是更愿意称她不广为人知的别称:火柴花。她有着娇艳的容颜:伞状的花序簇生出一个美丽的弧面,其上花苞密密麻麻,花茎修长细小如火柴状,色泽恰巧多是柔美的胭脂红。那花儿从弧面外沿向内次第轮绽,而吐出的五片花瓣奇迹般地变作了冰雪容颜。在日月山、金银滩、青海湖畔的草叶间,她们枝枝簇簇星星点点。她们是极强大的所在,不屑一刹花火,更多的是选择了顽强地绚丽于荒漠的边缘!人类总是习惯于从切身的利益出发界定其他物种的优劣,而每一个生命都自有他存在的道理。我们来过,也终将离去,我尊重每一个有张力的生命! 青海湖是个天然的调色盘。山脚牛羊成群的草场上,那些花儿总是爱俏,她们越过草叶,时时变换着调子,黄一片红一片白一片紫一片,不时还能遇上起伏的青稞地和油菜花海,绝不会让你生厌。环湖一圈的公路长逾五百公里,平坦多直道,如非景点周边车辆不算多,通天入云的地点是路拍的绝佳场所。这个月份正好举行着国际自行车环湖比赛,道路上便时时有了一大队一大队红黄蓝绿的骑行队伍沿湖行进。常常有赛手停下了车单脚支地将水仰脖一饮,阳光投射在了他们黝黑的面庞和隆起的肌腱。路基下方有一条土路,高低宽窄很是随机,常常被高草隐了行迹、被水塘沟渠阻了前路,那是藏人们用朝拜圣湖的长头磕出来的转湖圣路。多少次我默默注视那些匍匐的身影,再默默祝福圣湖赐福虔诚的信徒。草场的坡度沿环湖的山麓一径下降,至此离湖畔仅一两里,湖水就盛放在巨大的盆地底。蒙古包状的帐篷在这片环湖区域随处可见,我们选择了一处略作修整。主人高耸的颧骨上两坨高原红,一看就是藏民,汉话口音浓重、讲得不甚流利,不过做生意的本事够好,正宗好吃的包票打得掷地有声,且集掌柜、小二、主厨三位一体。不多时,没等我们在帐中暖和过来手脚,菜色就流水般上了一溜:青稞、酸奶、酥油茶、大花卷、手抓牛羊肉……循例是先忍饥逐一摆拍再放开痛吃。吃毕自然要在主人的草场上撒欢,这一路就到了湖边。眼前是一汪圣水,你所能想象到的蓝都打翻在了这里,色彩变幻着由湖岸至湖心层层加深。风在湖面翻转滑行,带来一丝咸涩,风逐浪浪拍岸,卷起千堆雪。水岸边有骑高头马的藏家男子,面庞青春,扬鞭一声脆响,马蹄踢踏而过,不知是谁臂弯里的新郎。浅水里铺了薄薄的木板,戏水才不至于陷入淤泥。正有一个着绛红袍子的小喇嘛踏水戏浪,还是天真的年纪,鞋子未脱,袍子下摆高高撩起,浪花四溅了去,兀自呵呵地笑。水草下有散落的卵石,挑拣了一块,那滑润的手感必是被湖水抚摸了千年。极目天边,最明亮的一线是午后撒过野的湖边沙丘,黄沙与湖水就那样自然而然地相接着,千年万年。天气百里晴好,于是,天在了湖里,湖在那天心,恰恰,我在了这水云之间。 我们特意赶了老远的路来到海西的黑马河投宿,等待第二天的日出。 清晨五点被逐一叫醒,风是透骨的凉,气温好低。穿上最厚的衣裤一路哆嗦到黑马河边,黑压压的人群早已经占据了观看最佳地点。众人屏息翘首,齐齐望向遥远昏蒙的山巅。光线一丝丝穿透出云隙,天色由暗及明,弧形的日轮一点点跃起,晨光大盛时,我们专注于和日出游戏的剪影特写也出炉了,不虚此行。吃过简单的早饭,继续向茶卡进发,我们翻越了海拔四千多米的橡皮山口,一路尽收旖旎的高山牧场风光。牛羊们常常上了路来,迎面车来丝毫不为所动,看样子是做惯了“路霸”,只得停靠路边等待领头獒狗将它们赶向草坡。茶卡湖是一座3000多年的巨大天然盐场,进入湖区不久路面由黄土变作了大颗的盐粒。踏着咔嚓作响的道路我们来到湖岸,中间是笔直延伸至湖心的铁轨,一侧湖面较狭小,盛满幽蓝的湖水,波光漾漾中有远处雪峰神秘的容颜,白云也飘落在了波心。湖水盐分含量高,另一侧的浅滩就是结晶的湖面,地处高原,天空显得特别低垂,湖面异常辽远。在茶卡是留有遗憾的,高原的风流浪到这里异常狂放,加重了低温的不适。近岸的区域践踏过多,一层白盐下污泥泛出了浊色,逊色了早年天空之镜的风华。而小火车无法承载超额的游客,已经停止了营运。我们无可能顶着狂风长距离步行深入盐湖进入奇妙的镜像世界,只能浅看辄止了。临别,不忘抓取几把脚下的盐矿他日为念。 梦渐行渐远,有生之年,愿再度重逢海湖之畔。

►之四:烂漫门源 青海湖游罢,我们取道祁连去往听闻已久的门源。 远离了温柔的湖岸山峰逐渐陡峭耸峙,山间公路弯曲盘旋,河道山涧时时可见,所过之处乱石极多。山峦叠翠,草场多分布在了陡坡之上,草叶远不如湖畔肥厚多汁。牛羊们都长了本事,常常上到六七十度的坡度兀自嚼花啃草,不时有那拖弋黑色长袍的黑牦牛威风凛凛地立在了山崖峭壁。最美的是一处河谷牧场,沿着路边好些自驾的车辆停靠在了这里。牧场的一侧是入云的高山,公路凿山而开,路基上常有黑色落石。河流顺着山脚逶迤,河面开阔,河水身姿轻盈一意奔青海湖去。天空云头压得极低,天色半明半暗着,大地上日影斑驳,忽而来了几朵乌云,迅疾洒下一片冰凉的雨雾,淋我们个措手不及。河心数个沙洲,那里绿草如茵,天上几只苍狗似的云朵,地下数堆云朵般的绵羊。齐整的村庄建在河岸的缓坡上,村民面河而居,房舍泥墙灰瓦,日子祥和宁静。一路都是上坡,道路指示牌上的四位数字不断刷出新高。攀至海拔近四千的青石嘴时,车窗外日光烂漫云影翩翩。这达坂地界地处大通、门源两县交界,是出入青海甘肃的交通要道,以山高坡陡弯多道险著称。站在垭口的“达坂风光”石碑前众山一览,来时的国道此时已是羊肠一线,在远处的山脚拐了个360度的大弯再蹒跚上山。山谷两侧,山峰森森郁郁向极目处纵深无限,心中不由充斥浩然磅礴之气。夫天地万物逆旅,光阴百代过客,你我恒河一沙数,世事如若无解,不如择一片阔大天地一笑置之。穿过达坂山隧道一路都是下坡,一段速降后眼前豁然开朗。那天际白头的雪峰摩肩接踵,白皑皑雪线下是一地耀眼的金黄,外围衬以蜿蜒无尽的绿色草场,大地的光影魔术手绘制出了一幅色彩极尽绚烂的实景画。这一片金色谷地里是北方小油菜发源地,北依祁连山,西起永安城,东到玉隆滩,南邻达坂山,每年七月间金灿灿的花儿盛放,绵延百里,一时间明艳不可方物。在人头济济的观景台只做了片刻停留,我们步履匆匆赶往山间盆地。正是最好的花期,大面积的色块有着热烈的视觉冲击。在金色盆地的阡陌间走走停停,在巨大的花海中快意沉浮,日光和暖,空气中充盈着沁人的甜蜜。薰风吹动起白色裙裾和绿色纱披,头顶藏家姑娘巧手编结的缤纷花环更向花海深处行。时光如此轻慢,回眸浅笑嫣然,我愿化身为鱼,失语海底……花迎花送,相伴百里,终是远了那抹明丽。气候一直变化多端着,行过海拔3700余米的景阳岭时,天空突然毫无征兆地飘起了大雪!垭口风狂,雪乘风势,径自打在前挡风玻璃上,劈啪作响。天空铅云沉沉,四下人烟稀少,牛羊也不见了踪影。这里四季飞雪,即便盛夏气温也偏低,路面还常常湿滑,山路更是难行。随着海拔降低,雪花逐渐稀疏终至不见,阳光重新回归,雪山的容颜清晰起来。踏着雪后的草地,冰凉的雪水湿透了鞋袜,再越过一处缓坡,那巍巍的雪峰就肃立在几公里之外了,峰顶终年白头,夕照印雪,晕出圣洁美丽的光环,令人心生无限敬畏。仙山此去已无路,但愿青鸟殷勤探看。晴阴雪雨、夏秋冬春,我们在短暂的一天里经历着四季,目眩神迷。

►之五:甘州秋山 沿着号称中国最美的227省道我们继续翻越祁连去往西域仙境张掖,两百多公里的路途花海、雪峰、草场一 一在了身后。道路两侧又开始出现高大的行道树白杨,车行路上就似穿越在一个无尽的绿色隧道里。庄稼地里大片玉米,又是熟悉的中原风格,间或有大片梦幻般的向日葵地。车停杨树阴里,沿着坚硬的田埂在晚风中徐徐漫步,空气中弥漫田园特有的芬芳气息。两侧是下陷半米的田地,葵花敛容静默站立,静待天明。除了我们的脚步踢踏,四周寂寂无声,虫鸣也无。已是薄暮时分,灿烂的云霞停留在西边的天际,光华万丈。乡间之大美,在于执着浮华之后偶遇的简寂清宁。张掖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中部,南有祁连山脉为天然屏障,历来声名赫赫,他得名于两千年前汉武帝下达给霍去病的西征军令“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历史上其重要地理位置从中可见一斑。张掖古时又称“甘州“,奇伟的边塞风光成就了古往今来几多文人墨客的佳作名篇,他们或大义吞云、或淹留羁旅、或感怀不遇、或吊古思乡,好比词牌《八声甘州》即可在此溯源,据说马可波罗也曾流连甘州十载。车从平坦的大马路下来拐进一个小村子,沿着村道行驶不久到达了地质公园大门,这里分布着百里七彩丹霞山川。换乘观光大巴一路深入景区,车窗外已是戈壁丘陵地貌,下车还需步行景区小道上山观景。比起青海,甘肃白日的气温翻了一个跟头,此时日光刺眼厉辣、空气干燥多尘。道路深陷在山峰之下,两侧山色暗淡,山体荒凉裸露、了无生气,只在山脚的深沟里不时长有一丛丛骆驼刺,叶片小而密集,绿意很是盎然。一边忍耐各种不适一边继续脚下被主观拉长了的路途。登上一号全景平台举目四望时,大片的丹霞山川广袤无遗了——"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说是七彩,实则你所见过的所有秋季明艳色彩大抵聚于此。眼前的山川以大片赤色砂岩为主体,晕染出各种深浅不一的近似色,再延展出橙红、明黄、浅褐、米白,甚而墨绿灰蓝……一层层色带横向堆叠间插,以波浪起伏状向纵深处延展,高低错落各个不同,中间偶有单调的灰黄山包,衬得这四季秋山更显不可方物。它们因形状被附会命名:七彩峡、七彩塔、七彩屏、七彩练、七彩湖、七彩大扇贝、火海、刀山……二号观景台坐落在高峰顶端,山脚有一条干涸的河床,上面是一座悬空吊桥,栈道漫长蜿蜒,想必山顶也是风光无限。第三观景台因七彩屏而成为出大片的经典区域。那巨大的山体坐东朝西绵延至道路尽头,上部陡峭,下部被雨水冲刷成几十个彩色小丘呈扇形排开,其上的明黄色带尤其跳跃。去往四号观景台的途中我站在了换乘车的车前,山坳里迎面出现一处青砖建筑,两层门楼飞檐朝天,原来是《三枪》中的麻子面馆。车没有停留,匆忙一瞥间见雕花窗框已经褴褛,瓦檐上积着厚土,墙角因下陷有些开裂。热闹散去经年,不毛之地徒留空宅一座,蓄满过眼云烟。四号台观的是刀山和火海,那里的山峰更加陡峭、色彩也更绚烂,是晨昏或雨天观景的好去处。时间又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摁了快进键,太匆匆。

►之六:瀚海一梦 十几岁时曾经手抄过一本书——《文化苦旅》,开篇就是《道士塔》,行文沉重、读来苦涩——莫高窟自然是要去的。甘肃地形狭长,与张掖相隔千里,我们预留了整个下午赶路,向西跨越半个省,由连霍高速经酒泉过嘉峪关去往敦煌。从前戈壁于我是个别致的词和头脑中一些单调得近乎发灰的影像,现在穿行其间了。在荒凉中行进,路途也是寂寥的,车内鼾声四起空气凝滞,我竟了无睡意。这长长的一路平坦笔直,车辆稀少路况极好,偶尔左车道有车辆相向而去,带起“呼呲”一声短暂的利响,一切又归于寂静。这绝地似的瀚海终日天晴,头顶白云白蓝天蓝,日光洋洋洒洒炙烤出赤地千里,天际总似笼了一层黄雾,视野不甚清明。旷野上偶尔刮起小股龙卷,姿态袅娜竟像了起舞的飞天。路左一线山川一路为伴,土色是西北典型的灰黄,陡坡上有清晰的流水切割的痕迹,极荒凉极萧瑟,只远处时不时有雪峰一闪而过得一丝活色。路右是茫茫戈壁,除了偶见的绿洲村庄,树木几乎绝迹,一蓬蓬芨芨草或疏或密遮掩着坚硬的砾石。野地里出现几道交错的车辙,沿迹放眼寻去,远方一汪碧湖荡漾轻波,湖畔几顶帐篷,三辆越野车正烟尘漫漫驰逐天际,将快意和豪迈大写在天地!车行三小时有余,前方有荷枪实弹的边防警挥手示意停车,接受检查后才到达第一个服务区稍作休息。服务区内人影稀疏,四下空旷安静,任阳光再灿烂也是寂寞的。剩余的路途绿洲渐多面积也渐大,与村庄对应出现的是山脊台地上的墓地,一式的圆锥形黄土堆散点状绵延几十里,墓碑是极少见的,没了青山为屏绿水环绕,这些土堆都显得那样突兀、单薄和简陋。任凭生前荣衰贵贱,身后一捧黄土不留名姓、一冢丘山溘然长眠,或者,这才是人生最本色最久长的归宿。 我们已经习惯不看钟点改看天色行事。安顿好住处天光仍透亮,敦煌的大街市容整洁,建筑高大华美,星级酒店比比皆是,连路灯也是繁复的飞天造型。来时城市边缘高过楼宇的金色沙丘只惊鸿一瞥,心心念念都是明天的行程。选了一处干净的小饭馆落座,那女掌柜身材修长皮肤白皙,一张鹅蛋脸高鼻深目五官立体,容颜堪可入画,长发略带着卷披垂齐腰,外貌全不似中原女子,可惜她一身时髦装扮,如着西域装束必是妖冶的丝路风情。我们照她的推荐点了一桌子吃喝,每人先来一杯冰镇杏皮水,汁水酸酸甜甜果香四溢,一口就不能释手。好一会儿上来热气腾腾的一大盘“羊肉焖饼”,上面一层擀得薄薄的“裤袋面条”吸足华丽丽的汤汁,入口既鲜美又弹牙,大块羊肉炖得软烂,口感鲜嫩不膻,回味香浓麻辣,吃过一次就知道这道菜横行西北是不无道理的。猛吃一阵再来几筷子敦煌野菜骨皮草清口解腻,旁边还有一盆卖相极好的“太极蔬菜羹”伺候,快哉! 出于保护,莫高窟的票一天限售六千张,在这种旅游旺季几乎是要提前半月预定。来敦煌是我们临时起意,次日花了半天时间以翻倍价钱才购得当天门票,算是幸运。我们是下午三点多的参观时段,在接待中心候了许久才排队进入一号演播厅,这里播放的是时长约二十分钟的记录大片,展现了莫高窟从开凿至兴盛终衰落的一幕幕宏大历史场景。极大的震撼是在二号球幕演播厅,窟内所有造像壁画均在这里以三维立体画面呈现在360度的环形球幕上,我们似乎随着画面不断位移,近距离直击每一处细节,以致踏上摆渡车我还略略怔忡着。石窟在戈壁滩深处,车辆似乎是在穿越时空挟我们回到一千六百年前的鸣沙山谷。窟前长河一道,名曰宕泉,遥想千年前河水汤汤曾“波映重阁”,唐末兵戈狼烟四起,戍边的军民将这一方圣土彻底变作了戈壁荒丘。这个季节河水不见些许影踪,宽大的河床龟裂在烈日下,几株耐旱的胡杨兀自孤独河岸。岸的一侧是前秦高僧乐尊曾见佛光的三危山,传说中王母信使青鸟的居所。与三峰隔岸相望的便是鸣沙东麓佛国莫高所在了。远望断崖,五层石窟错落栉比密布如蜂房,北崖很是简朴,因是开窟的僧侣和工匠的居所。过了石桥,裹挟着沙尘的漠风毫无顾忌地穿白杨防风林而来,猎猎作响,走过郭沫若题词的牌匾,我们来到南区石窟。崖壁石窟群总计1600多米长,开凿洞窟七百余个,壁画4.5万平米,造像两千多尊,对游客开放的仅三十余处,而景区关闭前的两个小时里,我们只能跟随导游参观其中各朝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八个!石窟地面凹凸光线幽暗,在冷光手电光柱的游移中,窟中雍容的佛像、栩栩的彩塑、环舞的飞天、精美的壁画目不暇接,众多的历史和佛经故事在导游口中娓娓而来。第96号窟居石窟群正中,依崖而建高45米的九层阁楼,内倚坐34.5米高的弥勒佛像,为莫高第一大、全国第三大坐佛。造像年代久远,石砖地面代代叠压,朝代跨越唐宋明清。墙上的壁画亦由虔诚的佛教徒们层层叠加,多达四五层。第16窟俗称“三层楼”,其甬道北侧就是大名鼎鼎的“藏经洞”——眼前的小窟长宽不过2.6米、高3米,四下空空如也,封藏的五万多件佛国绝世珍宝百年前已散轶殆尽……归程路过王道士的圆寂塔,这是存在于悲剧时代的一介力薄的悲剧人物,世语纷纭难以评说,罢了,就此别过。重新行走在宕泉岸,日光西斜,长河风嚣。回首处瀚海一梦、遗珠千年,大漠尽苍凉……

►之七:幕天席地这是来到敦煌的第二日。拜别了人头济济的莫高窟,薄暮时分,待大地的热气蒸腾,空气变得清凉,我们要穿过绿洲中的村庄,去往沙山露营。车轮扬起漫漫沙尘,我们跟随道路旁的人工水渠前行,这绿洲的命脉不断四散延伸,由粗变细,渠中来自雪山的清流触感清凉、水质上佳,翻卷着深入绿洲的每一个角落。绿洲的外围以低矮灌木结篱,紧挨着密植一圈高大杨树为屏。杨树树干不见得粗,但高直硬朗,侧枝少旁逸,株株有插天之势;叶形宽大如掌,并不如何的重叠茂密,而片片直指青天;叶片正面翠绿背面银白,在不息的漠风中齐刷刷地闪耀着一树树银光,这场面在大片黄调子的背景中时时上演,初见时很有些震撼,当真无愧《白杨礼赞》的褒扬。树篱之内是一片片安然生长的果园。这时节果树们尤其丰腴,应季的各色果子坠了枝,树树桃夭,只架下的葡萄一串串还泛着绿光静候着初秋。绿洲人家的泥砌平顶房舍在重重绿意中时隐时现,车在绿洲边缘一处小院停下,余下几百米小路要徒步了。凉风穿林过隙徐徐而来,夏蛩声声鸣泉淙淙,人行其中,两侧绿杨将天空遮挡得只见一线。果树也更是密集,鲜嫩的果子触手可及,摘一个解渴,甜过初恋!这景致,如果忽略脚下小径满布的细沙,莫如说是行进在南国深处。行进不多时,透过树隙沙山的轮廓清晰可见了,只隔着一道树篱,繁与芜泾渭分明。忙不迭紧走几步,拎起鞋子赤脚踏进沙原,脚缝间的沙子是极致地细滑,满含着白日的余温,那温存透过脚心直抵指尖,弥散在漠风的清凉中。初时沙原尚平坦,骆驼刺东一蓬西一丛随意生长,点缀在黄沙之上。大概是温软过了头,每前行一步沙子都会掩没脚背,下陷,拔起,再下陷再拔起,周而复始,行走便分外吃力。沙原的尽头是一座巨大沙丘,坡度缓缓上升,顶端须仰视才可见,之上是一抹绿色也无了,满眼一色的金黄。此时,沙丘西边,夕照接了天地,云霞变幻莫测,光芒盛大处一支驼队逶迤而上,驼铃遥响……孰古?孰今?是幻?是真?夜幕低垂,独坐沙山顶。山脚凹处是我们的营地,沙地摩托正在四周快速逡巡,发出巨大的轰鸣。一边是密集的野营帐篷,一边是成排的木条桌椅,空地上篝火熊熊乐声震天,那里有许多青春的身影,啤酒就着烤串,欢声随着笑语。许是年岁又长了些,只想远远地做个看客。少了月光,夜空的底色是泼墨的黑,光年亿万,星河何其浩瀚。星子比平常大了很多,星光入眼极璀璨,分明伸手可摘,却只能遥遥相对。漠风携粗粝沙砾而来复呼啸四散,风力强劲,避无可避,从发梢到脚趾无处不是沙子,索性躺倒。漠风在歌唱,只此一曲,调子千万年地凄凉。待得久了,忽略远处同伴的召唤,再漫声应了过路领队的叮嘱,掏出千辛万苦带上沙山的啤酒,就着风,慢慢见底。这个夜晚,我,沾染了些许忧伤。夜色更深,风力持续加强。有些乏了,一路滑下沙山,合衣钻进帐篷。身下的沙地凹凸不平,风沙和着星光不时从篷顶漏下,许久难以成眠。不若听风长吟吧,一夜无眠,何妨?天色微明,起身看罢大漠雄奇的日出,我们迅速拔营。下了沙山回到那绿洲小院,最后一次向大漠作别。不经意地一回首,那姓秦人唤大少的领队正在葡萄架下燃起一支香烟,也向他低低道了声再见,拿烟的手略一滞,烟雾后的神色似有一丝动容——是的,再见,再不能见……

►之八:重返夏都 旅途已接近尾声,我们要在密集的行程后找一处安静的地方修整再启程回西宁,所以作别敦煌当日我们经柴达木盆地来到德令哈。到达的时候时间尚早,正值日光最充沛的时段,环视四周,金色的七月、金色的群山、金色的戈壁,连芨芨草也镶上了金边,小城蒙语意为“金色的世界”,确实地如其名。重返夏都的旅程空气重回适意的清凉,小城人口不多,鲜少市声,物价也低廉,成为不少旅行社往返敦煌西宁的中转站。下榻的宾馆整洁舒适,临窗地台上还有一张茶桌,置上一铺简单茶席,刚好让旅途劳顿的我们聚集一处喝茶谈天。晚饭后我们沿着空旷的街道走了很远,在异乡的街灯下手舞足蹈肆意开怀,忘了年龄,忘了烦扰。还记得海子的诗吗?——《今夜,我在德令哈》: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 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今夜,我在了这里,而我手握的不是空空的戈壁。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吃了出行以来最丰盛的自助早餐,对小城更多生出几分不舍。橡皮山、青海湖、黑马河、倒淌河、日月山风景如故,其实,不舍的何止德令哈一个呢?路途漫漫,下午进入了湟源境内,途经距西宁不远的古城丹葛尔,正好一游。我常要走神。趁着等待泊车的功夫,视线定格在一处精巧的民居门口,阳光正好投在东向的木门,再深深地投射进半开的院落,照在一应居家什物上,光线中有微微的尘,像这古城的日子一样缓缓悬浮在300年的光阴里。穿过高大的拱海门,左侧是西北保存最为完好的城隍庙,城墙根侧门里恰恰走出一位老伯,肩挑了一对老旧白铁皮水桶,那材质和造型竟与记忆中故乡小镇的老物什像了七八分。城隍庙的门庭金碧辉煌,四根盘龙大柱撑起雕梁飞檐,三扇山门一字排开,左右石狮护卫、旗墩矗立,两面照壁花纹一式的精巧繁复,朱漆的大门内好几重天井,庭院深深不知几许。中间是麻石铺就的明清老街,街面凹凸倾斜,数百年间该有多少脚步曾在这古驿重镇的繁华间来去,留下这些许痕迹。街道上方密密横挂着湟源独有的排灯,灯面绘有古代传说和花鸟虫鱼,一派浓墨重彩,走过街道像是穿行道道垂花拱门。古城的小巷旁逸交织着,连接数座别致院落。信步走进右侧的一条,巷子不深,尽头是整墙的砖雕,牡丹正花开,一壁富贵,故门匾书“福苑”。院子有两处,隔巷斜对,探头进开门的一处,满院古旧石器、家具,竟是一处民间小型博物馆。行不几步到了“丹葛尔厅署”,这幢华丽殿堂是当年茶马互市处理政务的中心,将汉藏建筑风格融为一体。用七彩遍装法彩绘的牌楼两旁,还挂着醒目的对联”居官当思尽其天缘,为政尤贵合乎民心”。厅署对面是又一处巨大的砖雕照壁,在丹葛尔,墙头檐下的砖雕比比皆是,雕工精巧,技法圆熟,可以想见当年这里曾边贸兴盛富甲一方。这里当然也曾商贾云集商铺林立,街上甚至遗有一处洋行,黑白照片中来自大洋彼岸的主人依旧温文地笑着。文庙一色灰砖,显得古朴端庄,依然是砖雕,只是连成了巨幅,居中是孔子传道授业图,两侧雕有不同字体的“福”、“寿” 各一百齐整排列,庙内照例供奉着孔夫子。文庙的一侧甚至还有一所古色古香的小学堂。说起来每到一处我总是落在最后的那个,古城中值得一去的地方实在太多,照我的玩法即使再有一天也是不够。天色不早,同伴们一再催促,那东坡上的寺院东科尔不知他年能否聚首。似水流年里,有多少人走着走着困在原地,多少人来过不忍离去,如同我爱着你,却、必须接受分离。西宁取“西陲安宁”之意,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城市,现今早已不是边疆市镇荒凉的模样。出发海湖前的那晚我们曾在西宁暂住,那一日难得地遇上了西北的瓢泼大雨,傍晚雨止,居住的宾馆在城北,黄河源头湟水近在咫尺。这高原的夏都入夜本就冷清,疾风的河岸边更是人影寥寥。暴雨后河道水位猛涨,波涛汹涌急浪铿锵,以迅疾之姿奔黄河而去,逝水汤汤如斯,不免思古感怀。今晚我们寻了一处热闹的街市。水井巷是西宁的繁华所在,各色物什一应俱全。工艺品区各类藏饰琳琅满目,比不出高下,觉得还是买吃的实惠。相中一间小小的店面,掌柜夫妻一团和气,挑了红枣、枸杞、雪菊、藏红花、牦牛奶片、各种葡萄干等等,自己喜欢的、送家人朋友的,连尝带买并闲谈足足逗留了一个小时,打包托运后两手轻松路过果摊,又将信将疑地买了一包长相像了李子的杏。商圈周围自然是食肆林立,选中一家川菜馆,九点光景晚饭上桌,刚买的杏子已经只剩一堆果核,甚至没来得及洗洗。从此,天下杏子唯贵德杏能入口了。因分别在即,特意上了白酒半斤,酒酣饭毕按原路返回,商铺大多已经关门。一处墙角铺了一方花布,上面摆满手工布艺,动物、日用品、挂饰样样图案立体、配色跳脱、针脚细密,皮肤黝黑的西北女子借了暗淡的街灯一边做活一边招揽着生意。那布驴实在憨态可掬,一时挑得眼花,干脆红的、粉的、翠色的一气来3个,大中小均价只10元。再一串缤纷的十二生肖挂饰、一个双色虎头斜挎包、一顶六面镶拼的花帽子,这是一路所得最好的纪念品。回宾馆的公交车上偶然得知有奇石展,于是一众人马半路下车杀将过去,夜半子时个个携一腕自串的珠珠满足而归……我们的确是战斗力非凡的一群。夏都怡然。在这里,我只想做个闲人,用浅浅的脚印丈量风景,刻下时光深深的背影。

► 之九:如是我闻绕过嘈杂的集市,跟在一群梳着粗辫子的藏族老妈妈身后,慢慢走过塔尔寺藏医院的红墙根,迎面一位着红袍拄拐棍的僧人苍颜白发,老妈妈们笑迎上去,响起一片热烈的“扎西德勒”声。目光越过人群,不远处,晌午的大小金瓦殿顶金光灼灼,我们如有佛光指引。说起这座有600年历史的格鲁派寺院可有一大把的传奇。简言之这鲁沙尔小镇的莲花山坳正是藏传佛教黄教宗师宗喀巴的出生地,他入藏学教后母亲在他降生时长出的白旃檀树旁建塔以解思念,寺庙先有塔后有寺,故名塔尔寺。经过几百年的扩充和修整,巨大的藏式建筑群依山叠砌,错落分布在一沟两坡上,成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在西北自由行即将画上句点时第一次特意请了导游,为这神秘的宗教和寺院厚积的历史。导游是典型的藏族女子,黝黑瘦弱,脸蛋容长双腮略陷,高颧骨上晕着高原红,名字当然也叫了“卓玛”。她表情严肃语气利落,一半是讲解一半则是结合黄教教义向我们宣讲普世博爱,真是个虔诚的信徒。我们跟随她来到寺前,广场中间矗立着八座高约7米的白塔,称“八宝如意塔”,代表着佛祖释迦牟尼一生的八大功德。塔建于1776年,塔身灰白,底座青砖,中部有艳丽纹饰,上设书有梵文的佛龛。塔内有历代高僧的衣冠,接受信徒们终年络绎不绝地参拜。黑灰色的鸽子点缀塔间,或飞或栖并不怕人。塔旁是年代更久远一些的小金瓦殿,殿内香火极盛,摸过大门侧经筒上的六字真言,我们接踵来到佛前,照卓玛所示范,闭目、双手合十于头顶、手心为空,拇指触额、触嘴、触心,再手心向上双手摊开额触佛台,翻掌、退行数步,礼毕,即是将“脑中想的—口中说的—心中想的”到达天听。一回头,二楼的回廊上排列好些走兽标本,卓玛说其中一匹白马是九世班禅的坐骑。殿侧时轮大塔旁是别名“花寺”的祈寿殿,殿内供奉的主佛乃无量寿佛。院内密植菩提、浓荫如蔽,一块被酥油抹得发亮的大石传说是宗喀巴的母亲背水休息时停靠的地方,被奉为圣石。路过印经院就来到了大经堂,这一带是塔尔寺的主体建筑群。卓玛介绍说大经堂是喇嘛们集中诵经的地方,面积巨大,光是草泥殿顶就由168根柱子支撑,三面墙壁满是佛龛,供奉着宗喀巴大师、十世班禅等各种佛像,塔尔寺三绝——壁画、堆秀和酥油花在这里也比较集中。而后方的大金瓦殿顶下就是建在宗喀巴出生地上那高12.5米的银塔。 小心跨过厚厚的门槛进入殿门,两侧是长长的回廊,常年有信徒和僧侣在透风的廊檐下虔心叩拜,木地板早已是光可鉴人。墙角放了小堆日用品,膝肘手掌垫以厚布,凝神、垂目,置世声如罔闻,历时一月到一年不等,日复一日重复一式的动作:摩顶合十,跪、拜,指触额、口、心,手掌前推、五体同时着地,起……一个、一个,直到十万个!拨珠计数,一颗、一颗,直到十万颗!执着,在信仰里是无他的。大金瓦殿门廊下磕长头的人们依然眼观鼻鼻观心,之中有位粉衫的女子,看身姿年纪尚轻,低首敛眉长发盘髻,一副面罩挡不住姣好容颜和隐隐深愁,殿前菩提五百年婆娑如故,树影下起伏的身姿几多触目。不知她经历过什么,或者正在经历些什么,惟愿菩萨佑她从此安好!殿内灯火点点,燃烧的酥油甜香缭绕,佛音缈缈如缕。燃起一盏酥油灯在佛前:不祈与君常伴,但求闻君长安。 接受一番祝福后我们告别卓玛,循路从正门出。午时已过,墙角石头长凳上坐满休憩的藏人,老者居多。他们衣饰朴素,面上岁月的沟壑深重,手握着一刻不停的转经筒,嘴角多有安暖的笑意。 佛国蒙熏,如筏喻者。微尘众,一合相,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是如是。我静静地来,正如我悄悄地去。

► 之十:完美句点 何以解忧?美食耳。今天的晚餐是名副其实的散伙饭,吃顿最地道的去。 半月来破天荒按了正常的饭点出门,一行人七拐八绕穿行在小巷里。风冷的街角有卖黄河蜜瓜的老两口,听口音有些侉,自述来自开封府,十几年辛苦经营得三代扎根西宁,话语间很是满足。那瓜柄还绿着,一个不过三斤,皮黄个圆,对剖开来见瓤小肉厚、香味清甜扑鼻,味道自然是不会差啦。又有爆黄豆米花的本地老汉,火盆里燃一堆柴火,优哉游哉摇着炉柄,嘣咚巨响后巷子里满是香气,一时童心泛滥各种围观。我们挑了开花蚕豆一路嘎嘣着,来到白玉巷里西宁最负盛名的手抓羊肉馆,楼上楼下寻遍刚好得了最后一张空桌,仔细洗净双手候着吧。蘸碟里有红亮亮的蘸酱,羊肉上桌时已尝了数次,蒜香浓郁、满口香辣。抓了根肥美的羊排,羊肉入口不仅细嫩而且带着浓郁的奶香,好吃!肉下肚有些多了,伙计适时上茶,喝一口解腻,那深色茶汤竟是咸的,追问之下得知是用砖茶加盐煎制的“特饮”,乃手抓羊肉之必备。隔壁桌是一群自助游的大学生,普通话带着京腔,正热议如何做攻略找到的这家铺子,道道菜如何的名副其实,大家的确是来对了地方。肉过半巡上了碗闻所未闻的花旗面,面条被切割成菱形,一颗一颗浮沉在撒着菠菜、豆腐、西红柿的汤水之中,红红绿绿煞是好看,汤是热闹的,口味却还清淡。桌上碗盘狼藉,肚皮有十分饱了,我们还候着最后一道红烧土豆,桌旁贴墙立着候座的吃客,正一味扫描我们的碗盘,以至于菜一上桌我们每人一口意思一下马上要求打包。出门的时候队伍已经排到店门之外。早饭自顾去的那家清真面馆食客也是这样趋之若鹜。偌大的店铺只提供一种口味的面,面条的宽窄范围选择余地倒是很大。付款8元,排在了长长的取面队伍后面,无法对应窗口木牌上从“毛细”到“一宽”到“韭叶”至“二柱子”林林总总十多种不同宽窄粗细的面条,细细问过跑堂伙计,择定了一碗“二宽”。 排队时间虽略长,但看头还是很多的。厨间七八位戴白帽的大师傅各司其职,熬汤、揉面、拉面、煮面、出面有条不紊。终于排到窗口前,跟前操作台上一溜超大家什,热气腾腾的汤锅直径一米,炖的是必不可少的白萝卜牛肉粒汤,碗口足有半米的大海碗里满满的是红得发亮的油泼辣子。数这位出面师傅胳膊抡得最圆:接过捞起的面,加半勺肉片、勾葱花、舀一大勺萝卜汤、撒香菜、泼辣油,得了!汤清面宽,又配了两碟白水牛羊肉吃将起来。这样一来午饭就吃得不多,一来早餐分量大,二来塔尔寺集市外买了朋友点名要的西北大馍,足足有三十厘米直径,拎在手里沉甸甸,光看看就有些吃不消。晚饭后天色还早,我们从白玉巷拐到大街。这是一座回民聚居的城市,男的一律白色圆帽,老者长袍长髯,女子戴各色头巾,上点年纪的一身全黑。一路走走看看,来到最后一个目的地——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它与塔尔寺的历史一样悠久,占地面积2.8万平米,融塔、墙、殿一体,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殿堂式建筑,也是伊斯兰经学研究的最高学府。穿过主楼和前五门,大殿前的广场平整宽大,中间聚集着大群人,一位白帽白袍的阿訇气度非凡,正高声宣讲教义。离礼拜的时间尚早,大殿内此时还空空荡荡,巨大的空间里整齐地摆放着做礼拜用的地毯。真主无形无相,没有任何供奉的塑像画像雕像;真主喜欢干净纯洁,香蜡烛火纸货一概不需。阿訇说: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真主就在现世中。我们要现实地生存,沐浴纯净的空气阳光,在敬畏中生活,在感恩中跋涉,用笑容包容一切不完美,快乐、坦然。我想,这就是最朴素的信仰。远方的魅力在于偶然的相遇和必然的别离。那些恣意的日子渐行渐远,哪怕一千次的回眸,都不能将来路望穿。一眼一眼,将美丽的风景酿作醇酒,日子越长,回甘越细水长流。西北,我曾来过,如风。

半明半暗代表啥生肖2

晨起,被眼前的一幕美到醉。

一轮秋日旭阳正从对面的毛关山冉冉升起,那玫瑰色的朝霞罅隙里迸射出一缕缕灿烂的金光,照耀着青翠苍郁的毛关山村。在薄雾与朝霞的朦胧色彩里,白发苍苍的父亲与母亲坐在小院,默默地,认真地剥着玉米。他们手里的棒子,仿佛得道者手中的念珠,他们不是在剥玉米,他们像是在一粒一粒地数着菩提籽,虔诚得如在做早课。

这一刻,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心里有念头走过吗?也许,此刻他们的内心平静得像清澈的湖面,没有一丝縠纹。他们沉浸在这没有时间的安祥与幸福里,已经忘却了周遭的一切,与天地同在,与万物一体,正所谓心斋与坐忘。

我将如何来诠释这画面的意境?莫不如“琴瑟在御,莫不静好”更为妥贴。

赵咏华所追求的“最浪漫的事”,就这样发生在我的眼前。此时的父亲已经老到哪儿也去不了了,但却把一路上点点滴滴的微笑都丢失在岁月里。他耳朵聋了,说话的时候舌头也开始打卷,不管有多少话,他都没法同母亲聊了。他能做的,就是这样静静守在母亲的身旁,走过昏昏晨晨,沉浸于朝霞余晖。

父亲这次病重,眼泪流得最多的就是母亲。

母亲似乎已经迷信到可以听信任何好话,任何能带来希望的话。那天发小帮忙请来川北医院老年科的医生,当听到父亲“多则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少则一星期都是一个坎”时,母亲先是拒绝接受,进而对着窗外低声呜咽,泪雨滂沱。甚至在医生走后,母亲开始骂了起来:“谁让你们请她们来的?她们是什么医生,全在胡说八道。”

骂完医生,母亲躺在父亲的身边,紧紧拉着父亲的手,边流着眼泪,边问父亲:“老头儿,你到底是哪里不舒服嘛?你是不是心里在怄气嘛?这么好过的日子,这么孝顺的儿女,你有什么想不开的呢?我们明天去医院好好看看嘛。”

……

就这么,她絮絮叨叨了一个通宵。这不是情话,也不是知心话,甚至不是母亲擅长的家常话,其实此时于父亲,这一切都是废话。平时父亲已经很难听到母亲的言语,更何况虚弱到如此。与其说这些话是说给父亲听的,不如说是说给神灵听的,与其说是母亲在劝慰着父亲,不如说是母亲在祈求上苍。

我其实也很难入睡。

虽然我熟读《庄子》,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做过父母将来会离开的心理建设,我还劝慰着我的三个姐姐,告诉她们人的一生就是“生与死的对抗”,最成功的生命就是没有任何恐惧地面对死亡。然而,当听到医生的话,我浑身如抽丝去骨一般绵软无力,大脑立刻进入卡机状态,唯有不停地叹息。我这才知道,如果真要面对父亲的死亡,不管我在理智上做足了多少功课,情感上依然无法坦然。——而母亲呢?何况母亲!

我每个半小时便起身去看看父亲,去探探他的鼻息,生怕他在我不知不觉的时候便离开了人世间。而母亲只要听到脚步便打开灯,看着我,对我说:“儿子,你去睡吧,我守着你爸的。”

我才看见,母亲的手一直抓着父亲,她的双眼已经熬得通红。作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农民,他们不知道什么叫爱情,不懂什么叫浪漫。父亲一生都没有向母亲表白过所谓的情感,哪怕仅仅是肢体的动作——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更不用说“我爱你”这样的语言。

然而,他们就这么相依相偎,相伴到老,也许什么情都没有了,但生命已经合二为一,习惯于这个世界有彼此存在着。

在半明半暗之际,半梦半醒之间,房间门被母亲推开。她坐在我的床头说:“儿子,你总得想个办法,这样拖下去,你爸只怕顶不了几天。”

其实,我一直无法对母亲亲近,只缘于小时候她常常对我的暴打,至今想来都心有余悸,都胆颤心惊。然而,今天我却对母亲却有着无限的怜悯,因为面对我们共同的那个生命里最重要的男人,我更觉得此刻母亲是那么的脆弱,已经渺小到无可奈何,无能为力。

我还记得上次,父亲稍稍好转,我便返回工作岗位时,母亲那一脸的无助与胆怯,像一个找不到父母的小女孩儿,一脸焦虑:“你什么时候回来?你什么时候回来?如果你爸真的要走,你可一定要回来。”

她一生最大的依靠便是父亲,而那个高大的像山一样的男人已经躺下了,不仅她的山倒了,她的天也塌了。此刻,儿子便成了她唯一的靠山,虽然三个女儿还在她身边,她却只能相信家里除了父亲外唯一的男人。

我同样一愁莫展,说真话,能想的招我都想了,甚至想着给父亲喂安眠药,在他熟睡的时候送进医院。可是医院的朋友回话让我打消了这个念头。

我起身,把母亲搂在怀里:“妈,我来想办法。会有办法的。”母亲那没有油性的发质就像一团枯草。我用手轻抚着它们,也只能这么安慰着母亲。那一刻,我是她的希望。

母亲的外侄,大姨的儿子,我的大表兄听闻父亲病重,匆匆赶来,见面第一句话就是:“老弟,你放宽心,人都会要走这一步。”

说罢,拉着我的手便往家里走。我对表哥一再表示,我已经有了思想准备,但还是想努力挽救父亲的生命,毕竟,来了三四拔医生,都没有检查出老头儿有什么毛病,是属于命不该绝的种。

母亲一见表哥——这是真真正正的娘家人——哇的一声便大哭起来,拉着便不撒手:“乖乖,我的乖呀,你还知道来看你的姨父!”

表哥任由母亲哭过后,便来到父亲的床前,看到骨瘦如柴的父亲气息奄奄,掩面就出了房间,坐在餐桌上嚎啕大哭:“姑父是好人啦,姑父一辈子都是好人啦,老弟,你得想办法!”

母亲听到动静也赶了过来,姑侄俩便齐齐地望着我,眼神里全是期待,我便把这几天在南充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表哥。

表哥听闻后便有了主意:“大地方规矩多,不如小地方灵活,我给西充的康桥医院打个电话。那是一家私人医院,他们有办法。”

神通广大的表哥,很快便落实了就诊方案。一针安定后,父亲熟睡得像个婴儿,我们和大姐、二姐、四广跟着救护车驶向家乡的县城。母亲问:“我去不?”

心直口快,一直杀伐果断的老二断然喝止:“我们一家围绕着老头儿转,谁还空照顾你?!你在家安心呆着,有情况再说。”

平常还挤挤挨挨的一家子,一下就空空荡荡,母亲如何能接受这样的安静?她又该是怎样的心急如焚,那个朝夕相伴的人,就这样被响着警笛的救护车拉去让人闻风胆颤的地方,生死未卜,这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婆,将是怎样的寝食难安?

心里焦急父亲的病情,又牵挂着孤苦伶仃在家的母亲,我只好恳求发小:“你赶紧去一趟我家,陪陪我妈,我们全家都到西充了,家里只有老太太一个人,连晚饭还没着落呢。”

刚到医院的父亲,睁开眼睛便四处张望,对这个陌生的环境充满迷惘,挣扎着就要坐起来:“这是哪儿啦,我要回南充,我家老婆子还在南充呢!”

大姐一步跨出病房失声痛哭,我追身出门,大姐对我说:“弟,你去把妈给接过来,不然老爸肯定不会安心住院的。”

于是,一路风驰电掣再从南充把母亲接到西充。母亲进病房的一件事便是坐在父亲的身边,看着已经挂上吊瓶,口中直念阿弥陀佛:“这下好了,这下总算有救了。”

母亲无论如何都要守着父亲,而守护病人的架子床只有一张。二姐再也不坚持了,她知道此刻的父亲已经离不开母亲,要想父亲活命,就必须母亲守着。

于是窄窄的病床,躺下了一米八几的父亲,留给母亲的位置是怎么的憋屈可想而知。每天早上来探视父亲,就见略有些臃肥的母亲牢牢地把着病床的护栏。她怕惊扰了父亲的休息,又担心自己摔到床上,只好侧着身子像蛇形一样蜷着。

我不知道该如何来表述父母的感情,只好套用余光中先生的那首著名的乡愁:

老了后

爱情是一张窄窄的病床

父亲睡那头

母亲在这头。

我们被康复医院和人民医院相继劝着放弃治疗后,母亲似乎已然接受了这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了,甚至跟我聊起了父亲的葬礼,包括要请那些亲戚。我只好对她说:“妈,这些,都交给我好了。”

听到我这句话,母亲无限深情地望着躺在病床上的父亲,然后对我说了一句最扎心的话:“儿子,你爸走了,估计我也活不久,你要在你爸的旁边把我的位置留好。”

脾气火爆的二姐翻了母亲一个白眼:“要不要赶在一起?我们都省事?!”

说罢拉着大姐便去办出院手续。

是的,父亲已经自己拔了几次针管了,血流如注,还对医生极不耐烦:“我没病,我没病,我不打针。”不打针,不吃药,不喝水,不吃饭的老头儿我们也不知道他要干啥,我们全都不知所措了。

二姐的理由是:“如果父亲真没有病,却什么都不吃,证明他是寿终正寝,这是老头儿的福气。这么躺在医院受罪,有什么意义?”

于是,一致意见:走,回毛关山村。落叶归根,就算父亲断气,也要在生他养他的地方。一辆面包车将我们一家五口拉到古楼镇。

正是午饭的时候,人困马乏的我们早没心情和力气做饭了。有发小在镇上开餐馆,那也是父亲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我将父亲背下来,放在轮椅上,推到餐桌旁。

一个月的卧床,父亲的背上、臀部已经开始生褥疮了,如果他能坐坐,再好不过。

而见证生命的奇迹就在此刻发生了:发小端上来一大盘回锅肉,父亲竟然伸手去抓筷子。

瞠目结舌的我们顿时不知所措,母亲激动不已,赶紧挑了两片肥肥的肉放在碗里,递给父亲。

这个倔强的已经绝食快一个月的老头儿,就这样在老伴的伺候下,吃下了半碗米饭,七八片肥肉,又喝了一碗鸡蛋番茄汤。

我们姐弟仨,面面相觑,搞不懂老头儿这是什么路数:不是墓地都看好了么?不是寿衣都备妥当了么?

回到毛关山村的父亲,迎来了四川高温干旱四十二天后的第一场秋雨,也就这么开始神奇地康复了,没有吃一粒药。

母亲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问父亲这一顿吃什么,下一顿吃什么,父亲吃什么成为她脑子里唯一的执念。

我那大大咧咧,性格泼辣,生肖属猴,人送外号“炮毛儿”(性烈如火炮,做事还毛糙)的二姐一会儿从田里摸几条鲫鱼,一会儿又从圈里宰杀一只母鸡,一会儿又从镇上买来一只鸽子,父亲苍白而消瘦的脸颊开始红润丰腴起来。

母亲寸步不离地跟着父亲,像哄孩子一样哄着他喝牛奶,喝水,吃饭,但凡到点便叮嘱我们做饭,一再坚持着:“中午要炒回锅肉,你爸最爱吃回锅肉。”

父亲已经可以自己下床走走了。就在今天早上,晨曦初露,父亲便起床来,要到院子里转悠。母亲赶紧翻身起床,端出一篮玉米,放在院子里的小方桌上:“老头儿,来,我们剥剥包谷。”

我的父亲,将近九十的老头儿,像个听话的孩子,顺从地坐在母亲的对面,认认真真地剥起玉米。那是老伴给他布置的作业,他做得那么专注。

正在杀鱼的二姐走了过来,暼了他们一眼,愣是没绷住,“噗呲”一口笑出声来,对我说:老幺,你看,像不像俩小娃儿?

不是说最美的的爱情就是俩人在一起就是以小孩儿的方式相处吗?

我懒得理那个泼辣货,赶紧掏出了相机,就着霞光,拍下了这最美的爱情,最浪漫的一刻。

半明半暗代表啥生肖3

原标题:历史上的今天——1688年7月19日,宫廷画师郎世宁出生

在330年前的7月19日,1688年7月19日 (农历六月廿二),宫廷画师郎世宁出生。

郎世宁(1688年7月19日—1766年7月16日)是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

《弘历菜芝图轴》

1688年郎世宁生于意大利米兰市,19岁入热那亚耶稣会。不久即运用他的艺术才华为该市修道院内小教堂绘了两幅宗教画。那时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极为向往,年甫弱冠的郎世宁就请求该会派他前往中国。

《十骏图》之大宛骝

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11月获康熙皇帝召见。当时康熙61岁,酷爱艺术与科学,虽然不赞成郎世宁所信仰的宗教,却把他当做一位艺术家看待,甚为礼遇。康熙对他说:“西方的教义违反中国正统思想,只因为传教士懂得数学基本原理,国家才予以聘用。”他又表示诧异道:“你怎能老是关怀你尚未进入的未来世界而漠视现实的世界?其实万物是各得其所的。”旋即派郎世宁为宫廷画师,不给他传教的机会。宫廷画师每日清晨从北京东华门附近的寓所步行进宫,七时向宫门禁卫报到。

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尽管如此,洋画家郎世宁也必须遵守作画前绘制稿本,待皇帝批准后再“照样准画”的清宫绘画制度,保留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郎世宁《百骏图》稿本就说明了这一点。

郎世宁还将欧洲的绘画技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使得清代的宫廷绘画带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呈现出不同于历代宫廷绘画的新颖画貌和独特风格。

《弘历观荷抚琴图轴》

由于郎世宁带来了西洋绘画技法,向皇帝和其他宫廷画家展示了欧洲明暗画法的魅力,他先后受到了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重用。他是一位

<< 上一篇

狐狸睡觉代表生肖

下一篇 >>

尾代表那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