骠骑代表什么生肖

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网友:整个人都不好了,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环球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骠骑代表什么生肖1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骑(qí)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注:衰在诗中本读cuī,斜在诗中本读xiá,骑在诗中本读jì。由于读错的人较多,现已更改拼音。现在新版教科书上的注音是衰(shuāi)、斜(xié)、骑(qí)。

作者:“我老人家费劲心思完成的押韵,好不容易成了千古名句,就这么被改了?”

类似的还有不少,如下:

“说客”的“说”原来读“shuì”,但现在规定读“shuō”,另外还有说(shuō)服;

“粳米”的“粳”原来读“jīng”,但现在要读“gěng”;

……

这几天,网友针对拼音的发帖引发热议,许多人称“怕自己上了个假学”。

不少网友查字典发现,许多读书时期的“规范读音”现如今竟悄悄变成了“错误读音”;经常读错的字音,现在已经成为了对的……

大家纷纷表示有些“发懵”,不知道现在我们到底应该读哪个字音才算正确。

下面,就来看看那些被大家发现修改了读音的字——

比如道别的时候。经常说的“拜拜”(bái bái)。“拜”,《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注音 bài,第 6 版增加注音 bái。

确凿(què záo),原读音:确凿(zuò)。后因从俗改为:确凿(záo)

荨(qián)麻疹改为荨(xún)麻疹。

“呆板”本来读 ái bǎn,但是后来为了尊重大众的习惯,所以从 1987 年开始,这个词的读音更改为 dāi bǎn。

铁骑(tiě jì)是古代发音。“骑”字在类似动词词义时读 qí ,比如骑兵。其他的类似名词词义的全部都读 jì。轻骑,车骑,骠骑。

不过,现代全部都读 qí,jì 音已经取消了。新版新华字典这个字就只有 qí 一个读音。(旧读“j씓jí”,2005 年起,统一废“j씓jí”读“qí”,详见《新华字典》第 11 版)

没办法,我们要与时俱进,不能坚持旧的,否则就是错的。如上文提到的“呆板”“确凿”等都是如此。另如“斜”,古读 xiá,现在统读 xié。

“说服”的汉语拼音注音是“shuō fú” 而不是“shuì fú”。《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第 6 版 )的条目(第 1225 页)

“说”字有四种读音。

一是读“shuō”,主要的意思有:

1. 解释,解说;2. 告诉,讲话;3. 言论、主张(作名词,如“学说”“歪理邪说”)等等。

二是读“shuì”,意思是劝说别人使听从自己,比如“游说”。

三是读“yuè”,作“悦”的通假字。

四是读“tuō”,作“脱”的通假字。第三和第四种读音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十分少见。

谁,何也。从言隹声。示隹切。《五音集韵》:是为切;《玉篇》是推切。依历史语音系统推导,则正音当为“shuéi”,简写作“shuí”。

因发音不易,方音中介音容易丢失,又多转变为“shéi”,反向影响,定音从俗,故字典中两者皆收,今字典多以“shéi”又“shuí”为主。

“shuí”为读音,多见于庄重场合和极富感情的诗朗诵中;“shéi”为语音,较生活化,多见于影视剧节目和日常生活中。

“说服”的汉语拼音注音是“shuō f” 而不是“shu f”。《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第 6 版 )的条目(第 1225 页)

唯(wěi)唯(wěi)诺诺改为唯(wéi)唯(wéi)诺诺。

靡(统读mí):“靡靡之音”一词中曾经读作mǐ。

箪食壶浆,《现代汉语词典》第 5 版注音 dān sì hú jiāng ,第 6 版注音 dān shí hú jiāng。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橙,统读 chéng,取消 chén(橙子);

从,统读 cóng,取消 cōng(从容);

脊,统读 jǐ,取消 jí(脊梁);

迹,统读 jì,取消 jī(事迹);

绩,统读 jì,取消 jī(成绩);

框,统读 kuàng,取消 kuāng(门框);

拎,统读 līn,取消 līng(拎东西);

澎,统读 péng,取消 pēng(澎湃);

绕,统读 rào,取消 ráo(回绕);

往,统读 wǎng,取消 wàng(往前走);

寻,统读 xún,取消 xín(寻思);

荫,统读 yìn,取消 yīn;

咱,统读 zán,取消 zá(咱们);

作,在“作坊、洗衣作、豆腐作、小器作”中读 zuō,其他场合都读 zuò,即取消 zuó(作料)和部分词语中的 zuō(作弄、作揖、作死、自作自受)。

看完这些,觉得以前语文老师正过的音都是泪啊!

心疼学配音和学播音的宝宝们,几乎每年都会有几个字的读音有变化。

为何字词的读音会不断变化呢?

南开大学语言学教授马庆株表示,语言是社会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发音也会出现变化。

“就比如说‘确凿’的‘凿(záo)’字,大家都这样读,读着读着就成了‘对的’。”“进行普通话审音也是为了适应大众的需要。”

他进一步解释,为了顺应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的日益发展与需求,语言文字也要相对地做出适应与调整。

不过马庆株也表示,汉字语音的调整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应该符合字面本身所有的意思。

北京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王理嘉说,因为中国所有的字音都是表意的,每一个字音表达一种意思。

也有专家对于一些汉字的统读发音提出了异议,比如“下载”一词,念四声zài,表达的是“搬运”的意思,现在被改为三声,就失去了原有的特殊含义。

从词典的编辑方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了解到,第七版词典编辑截稿时,异读词审音表尚未最终定稿。因此目前词典使用的还是之前的发音标准。

一位在西城区任教的小学老师告诉记者,《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是教学中的要用到的重要工具,但现在教师的教学主要以教育部公布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主。

你怎么看?

骠骑代表什么生肖2

有红雨,说历史,品人文,悟道理。我是红雨。头条君“发财中国年”活动开始以来,用了全家的手机只集齐了十二生肖和“财”,“发”字好久也没有积累到。当然头条号提倡头条作者发布“发财中国年”相关主题内容。今天红雨就和大家分享每个生肖的几个历史名人,响应“发财中国年”活动。

鼠:

庄子:战国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有《庄子》一书传世。心斋,坐忘,逍遥游。一生飘虚欲仙。

魏征: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大臣,敢于直谏,一代名相,《谏太宗十思疏》传世。

杜甫:诗圣,他的诗句被称为“诗史”。在神来、气来、情来的盛唐与“诗仙”李白站在诗的最高峰顶端。

牛:

汉景帝:汉武帝刘彻的父亲,“文景之治”开创者之一。

刘备:蜀汉建立者,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故事为民间广为流传。

霍去病:汉武帝刘彻时骠骑大将军,抗击匈奴,可惜英年早逝,24岁就去世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一句名传千古。

虎:

秦始皇:秦始皇嬴政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扫六合,天下归一。自认“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称为“始皇帝”。

张衡:科学家,地动仪发明者,也是文学家《两京赋》、《四愁诗》传世,抒情小赋开创者,《归田赋》为代表作。

李时珍:尝遍百草,著有《本草纲目》,“药圣”称号。

兔:

曹丕:魏文帝曹丕,曹操儿子,才华横溢。《典论·论文》我国第一步文论著作。

周瑜:只想赋诗一首,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加一句“曲有误,周郎顾”。

李靖:武庙十哲之一,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朝大将,战功赫赫,首屈一指。

龙:

班超:投笔从戎,汉朝张骞后第二次出使西域,我想大家都耳熟能详。

马超:三国蜀汉名将,武艺过人,长得帅气,人称:“锦马超”。

朱元璋:明朝开创者朱元璋,这不用多提,《明朝那些事儿》推火了整个明朝。

蛇:

韩非:战国法家集大成者。“法、术、势”三家并用。《韩非子》传世。

华佗:神医华佗,麻沸散发明者。大家熟知的为关羽刮骨疗伤。

吴敬梓:《儒林外史》创作者,古典讽刺小说巅峰之作。

马:

李贺:唐代诗人,”诗鬼“李贺名传千古,《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张养浩:元代散曲作家。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康有为:维新变法的重要人物。梁启超老师。

羊:

曹操:魏武帝曹操,军事家,文学家。《观沧海》《短歌行》很多人顺利背诵。”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司马懿:曹操手下谋士,攻于算计。《军师联盟》司马懿火的一塌糊涂。最后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废曹魏建立西晋。

努尔哈赤:女真首领,著名军事家,为清王朝建立打下半壁江山。

猴:

张若虚:唐代诗人,一首《春江花月夜》千古留名。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他提出“气盛言宜”、“务去陈言”等行文理论掀起“古文运动”。

文天祥:南宋丞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鸡:

墨子:墨家学派的创立者,我国古代“侠”精神的开创者,《墨子》一书传世。

汉武帝:汉武帝刘彻,雄才大略。开创了西汉盛世。

唐玄宗: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与杨贵妃的故事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挥毫泼墨的题材。《长恨歌》《梧桐雨》等。

狗:

孔子:儒家开创者,编撰经书:诗、书、礼、易、春秋,被称为“至圣文宣王”。

李渊:唐高祖李渊,唐朝建立者。李世民的父亲。

海瑞:明朝嘉靖年间人物。他为官清廉被百姓称为“海青天”。

猪:

宋太祖:黄袍加身,陈桥兵变。宋朝开创者,杯酒释兵权,开始了宋“重文轻武”的历史。

忽必烈:元朝的建立者,提倡学习汉文化,推行一些措施促进元朝发展。

王冕:元代著名诗人。“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大家都能收集全“发财中国年”的十二生肖和发狗、财狗。狗年即将到来,新的一年家庭和睦,恭喜发财,事事都好运。

骠骑代表什么生肖3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墓志铭系列/不定期更新/细雨丝竹(撰文)|

假如给我们一次机会,乘坐时光穿梭机回到唐代,在帝京长安游玩十二个时辰,我们能够凭借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所教授的唐代称呼,如“圣人”、“阿郎”、“公”……等等,与唐朝人沟通自如吗?

请先看下面这封书信:

“敬爱的五郎:咱们分别的情景历历在目,宛如昨天才发生的事,其实你离京出差已经过去好些日子。不写一卷书信给你,都无法缓解我对你的思念之苦了!满纸大白话,你别介意哈!现在入秋了,天气凉热不定,希望五郎身体健康。这里大君、大家万福安和。近日,中使来家颁敕,说大君封大家为XX县君,敕旨里赞扬大家‘和叔妹以奉大家之诫,接娣姒而生小功之亲……誉重大家,德牟高行’噢!中使还说,‘大家对尊君素所亲近,敕令我们带句玩笑话过来给他——不痴不聋,不做阿家阿翁,教尊君无事时多多思量这句民间俗谚,哈哈哈!’五郎,你说多有意思,大君爱掺合晚辈私房事的毛病怎么就传得满城风雨,连‘大家’都知道了?(下略)”

这封信是笔者对唐代一封“妻与夫书”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但其中的各种称谓都是原汁原味的。首先,大家有没有被信里颠来倒去的“大家”搅晕呢?不错,此处的“大家”有好几个意思,但的确没有一个是我们大家常用的那个意思。

“大家”一词,古义有四:

其一,指丈夫的母亲,即婆母,对应信中的前三个“大家”。相应的,丈夫的父亲称为“大君”,对应信中的第一、三个“大君”。

如资深唐史研究者沛蒙老师所说,唐人杜友晋《新定书仪镜》之《妇人书题廿首》有载,妻子称丈夫的父母为“大君”、“大家”,告诉丈夫“大君、大家动止万福(公公婆婆万事顺意)”。

【原文:拜别如昨,炎凉数变,不枉翰墨,无慰驰情。秋中差凉,惟五郎动静兼胜,即此大君大家动止万福,男女等无恙。未由宾觌,但增驰系。因使,不宣,谨状。本文开篇书信即依据该书信进行艺术加工。】

不过,笔者认为,当“大家”指代婆母时,应该不止适用于书信等书面语境,也可用作口头称呼。有资料为证:中唐代宗、德宗两朝名将李晟生前官至太尉,爵封西平郡王。

据唐人赵璘《因话录》记载,李晟之女同吏部侍郎崔枢结婚。某年,李晟庆生,大摆宴席,女儿李氏回娘家为父亲祝寿。刚吃着饭,有个小婢女跑来,附耳对李氏说了几句悄悄话,李氏点点头,示意她暂退。不一会儿,小婢女又跑进来,继续跟李氏咬耳朵。李晟觉得很奇怪,问出了什么事?

李氏回禀:“大家昨夜小不安适,使人往候。”这里的“大家”也是指婆母,全句意为:“我婆婆昨晚稍微有点不舒服,我特地派人随时了解、通报婆婆的情况。”可见,“大家”是能够用于口语闲谈的。

【《因话录》原文:崔吏部枢夫人,太尉西平王女也。西平生日,中堂大宴,方食,有小婢附崔氏妇耳语久之,崔氏妇颔之而去。有顷,复至,王问曰:“何事?”女对曰:“大家昨夜小不安适,使人往候。”】

有一个值得考究的现象,据《闽南话百科:“大家”变成“婆婆”了 ?》一文介绍,直到近现代,老一辈闽南人依然将婆母(婆婆)称为“大家”(发音dǎi gā),老话叫作“大家惜新妇,吃穿项项有”。这是否说明近现代闽南语仍保留有一定的中古汉语称谓呢?

“大家”古义之二:通“大姑”,古人对贤明女子的尊称,东汉以来,可专门用于指代一个人——《女诫》作者班昭,对应信中的第四个“大家”。

班昭博学多才,且颇具封建社会推崇的所谓“妇德”。由于其丈夫姓曹,所以同时代的人们敬称班昭为“曹大家(姑)”。开篇书信中“和叔妹以奉大家之诫”一句其实出自《唐故左骁卫将军兼羽林将军独孤公夫人清河张氏墓志铭并序》,赞颂墓主张女士谨遵(曹)大家《女诫》之训诲,对待小叔子和小姑子友爱和睦,搞好了家庭团结。

相同的表述还见于孔子第三十六代孙孔业夫妻合葬墓志。

孔业在隋朝做过虎贲郎将、河南郡守,因而迁居洛阳。隋末群雄并起,王世充盘踞洛阳,割据一方。孔业不得不追随王世充,就任王郑“镇南府骠骑将军”。王世充败亡,唐朝只诛杀少数“首恶”之人,对大部分王郑官员不予追究。孔业熬过乱世,做了唐朝的昌乐县令,一直活到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算得上有福之人。孔夫人出身太原郭氏,是隋朝太原郡太守郭琳之女,夫妻合葬墓志赞美郭氏“大家七篇之诫,出自因心”,意指郭氏平时贯彻执行(曹)大家班昭《女诫》之精神,是发自内心的,可以说是无师自通。

【墓志原文:君讳业,字仲茂,本鲁国曲阜人也。先圣太师孔宣父卅六代孙,任隋为河南郡守,因而家焉。今为洛阳人……君隋虎贲郎将、河南郡守,伪郑镇南府骠骑将军。期门警卫,万户庆清,(阙)宣恩,百城风偃。何充骠骑,虽沉迹於伪庭;去疾将军,终开幕府之(阙)。(阙)以昌乐令……以贞观十九年十月五日卒於时邕里私第。夫人太原郭氏,本郡守郭琳女。大家七篇之诫,出自因心。】

“大家”古义之三:名门望族、大户人家,对应开篇书信中的第五个“大家”。开篇书信里,那句“誉重大家,德牟高行”实际出自《大唐绛州正平县主簿郑景良妻河东薛夫人墓志铭并序》,是亲友们对墓主薛女士的赞誉,称颂她无愧于娘家(河东薛氏)及夫家(荥阳郑氏)的门风,品德高尚。

另据《大唐睿宗大圣真皇帝贤妃王氏墓志铭并序》记载,唐睿宗王贤妃深具美德,当时的人们认为,“自非入大家之室,登华氏之堂,则罕能窥其阃奥”,大概意思是除了世家大族,别的地方不可能培养出王贤妃这样的品格。

“大家”古义之四:指称皇帝。对应信中第六、七个“大家”。

据《旧唐书》记载,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吐蕃遣使论弥萨等入唐朝拜,请求议和。女皇武则天于麟德殿设宴接待,在殿庭中表演“百戏”助兴。论弥萨获准抵近观赏,为中原音乐所折服,对武则天作了一番衷心仰慕之类的表白,奏称“唯愿大家万岁”,类似于电视剧里经常听到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无独有偶,中唐权阉李辅国倒台前,倚仗拥立之功,对唐代宗说过一句致命的错话:“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意思是“大家”——皇帝只管在宫里愉快地玩耍,外面的杂事有老奴为您操心。

【《旧唐书》原文:1.长安二年……吐蕃遣使论弥萨等入朝请求和,则天宴之于麟德殿,奏百戏于殿庭。论弥萨曰:“臣生于边荒,由来不识中国音乐,乞放臣亲观。”则天许之。于是论弥萨等相视笑忭拜谢曰:“臣……唯愿大家万岁。”2.代宗即位,辅国与程元振有定策功,愈恣横。私奏曰:“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代宗怒其不逊……乘其有间,乃罢辅国判元帅行军事,其闲厩已下使名,并分授诸贵,仍移居外。】

之所以称皇帝为“大家”,参照唐人李匡乂著作《资暇集》的说法,大约是因为皇帝是天下之主,“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故称“大家”,亦可称“宅家”,含义同“陛下”。

【《资暇集》原文:盖以至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不敢斥呼, 故曰“宅家”,亦犹“陛下”之义。】

由“大家”、“宅家”这种称呼,又派生出“宅家子”一词,口语称为“阿宅家子”,是宫人们对皇帝的女儿——公主的称谓。久而久之,叫溜了口,演变为“(阿)茶子”。

个人感觉,“大家”、“(阿)宅家子”、“(阿)茶子”之类,不仅是一种敬称,还别有一份亲昵的意味。好比现代社会,某老板姓张,公司里跟他关系普通的人通常叫他“张总”,关系亲近的才叫“老大”。不是吗?

有趣的是,在用于称呼婆母的“大家”可用于称呼皇帝的同时,用于称呼公公的“大君”同样可指代皇帝,对应开篇书信里的第二个“大君”。

撰写于武周时期的《大周故于府君墓志铭》有载,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墓主于遂古(字“前经”)奉高宗敕旨领兵参与征讨高丽之役,攻陷平壤,一路向东高歌猛进,铁蹄直抵汉城。加上其他功劳,于遂古在唐睿宗垂拱元年(685年)受封为建平县开国公,即第一代建平县公,食邑三百户。对于此次获授爵位,墓志铭称之为“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在此处,“大君”显然是指授予于遂古爵位的那个人——皇帝。

【墓志铭原文:乾封元年,奉敕领兵於九都道征平壤,(阙)东爰至汉城。皆籍经略。】

后世,唐宪宗即位之初(805年),开府仪同三司、左监门卫大将军、知省事杨志廉因“脚气病”发作,医治无效,逝世于长安修德里私宅。亲友为他刊刻《唐故扬州大都督杨公墓志铭》,隆重地记录了宪宗对墓主的悼念之情:“大君悼焉,以为天陨将星,国摧柱石。翌日,赙布绢二百疋,寻赠扬州大都督。”这里同样称皇帝为“大君”。

【墓志铭原文:冬十一月,脚气发动,创钜病殷。帝甚忧之,诏和缓医之,出御药赐之。终无有瘳……自还,伏枕五六日,至於旬时易篑,薨于正寝。】

唐宪宗

对皇帝,除了“大君”、“大家”及《长安十二时辰》经常使用的“圣人”,唐人也使用“至尊”这一称呼。《旧唐书》等史料多次使用“至尊”一词。如唐太宗贞观二十年九月,西北各部族遣使入朝,请求尊奉“至尊”——大唐皇帝为可汗。

【《旧唐书》原文:九月甲辰,铁勒诸部落俟斤、颉利发等遣使相继而至灵州者数千人,来贡方物,因请置吏,咸请至尊为可汗。】

唐代诗人张祜在诗作《集灵台·其二》中描写杨贵妃之姐虢国夫人承蒙唐玄宗宠爱的情景,说她“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也是把皇帝称为“至尊”。

“陛下”当然也是常用的称谓,譬如《旧唐书》记载谏议大夫高少逸、郑朗等人向唐武宗进谏:“陛下校猎太频,出城稍远,万机废驰,星出夜归,方今用兵,且宜停止。”此类实例一抓一大把,多如牛毛。

唐人还把“大家”稍加改造,称婆母为“阿家”。公公则可称为“阿翁”。

在《因话录》记载的那个小故事里,李晟听了女儿的解释,不喜反怒,训斥道:“我不幸有此女,大奇事!汝为人妇,岂有阿家体候不安,不检校汤药,而与父作生日。吾有此女,何用作生日为?”李晟站在女儿的立场,称呼她的婆母为“阿家”,认为女儿应当以照顾患病的“阿家”为重,不该抽身回娘家出席父亲的寿筵,觉得自己教出这样的女儿,简直不配做生日。(Ps:作为现代人,个人表示不认同李晟的观念。李氏的婆母只是“稍微有点不舒服”,况且李氏都安排人手密切关注病人了……)

唐代宗之女升平公主下嫁给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郭子仪之子郭暧为妻。也是在《因话录》中,该公主骄傲自大,夫妻一度失和。郭暧在情急之下,对公主出言不逊:“你就是倚仗你父亲是天子,殊不知是我父亲嫌弃天子这个位置,不肯做罢了!”郭子仪获悉,赶紧把郭暧关押起来,自己上朝请罪。

代宗安抚他说:“民间有句俗话,‘不痴不聋,不做阿家阿翁’。小夫妻在内室里私下说的话,大臣何必放在心上?”此事以郭子仪暴揍郭暧几十杖而告了结。

【《因话录》原文:郭暧尝与升平公主琴瑟不调,暧骂公主:“倚乃父为天子耶,我父嫌天子不作。”……尚父拘暧,自诣朝堂待罪。上召而慰之曰:“谚云:‘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小儿女子闺帏之言,大臣安用听?”……尚父杖暧数十而已。】

根据代宗的原话,“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是唐代民谚。由此看来,“阿家”、“阿翁”作为女性对丈夫父母的称呼,应该比“大家”、“大君”更为通俗、质朴,个人感觉也更加亲切随和。

由于唐人称婆母为“阿家”,唐代女性之间又喜欢以“阿+姓氏”的方式互相称呼,什么“阿武”、“阿王”、“阿钱”……诸如此类,也闹出了一些笑话。

譬如《因话录》作者赵璘在王屋山见过一位木匠姓“家”,因此,他的女儿被小姐妹们叫作“阿家”……想象一下,确实有些尴尬。

【《因话录》原文:余尝目睹者,王屋有梓人女曰阿家,京中有阿辅,洪州有阿姑,蜀中有阿母,洛中有阿伯、阿郎,皆因其姓,亦堪笑也。】

这种情况类似于现代人姓“母”,你说叫他“老母”、“小母”,或者“母先生”、“母女士”吧,好像都有点怪怪的?

其实唐人也有姓“母”的,赵璘曾经在蜀地亲眼目睹有姓“母”的女子被闺蜜叫作“阿母”……

至于开篇书信中提到的“尊君”,则是对别人父亲的敬称。例如《世说新语》有载,东汉学者陈纪(字“元方”),七岁时在家门外玩耍,其父陈太丘原定会见的一位朋友姗姗来迟,陈太丘等不及,先去别处了。迟到的客人抵达陈家门口,问陈元方:“尊君在不?”就是以“尊君”指称元方的父亲陈太丘。

【《世说新语》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通过本文解说,您应该能读懂开篇那封半真半假的书信了,欢迎在评论区写出您的理解或译文哦!

而古人又还有哪些让现代人云里雾里的称呼呢?咱们有机会再聊。

主要参考资料: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新华网2017年12月8日载《闽南话百科:“大家”变成“婆婆”了 ?》(未见作者署名),古籍《因话录》、《旧唐书》、《资暇集》、《世说新语》等。

作者简介:细雨丝竹,又名浅樽酌海、井飞鸟,南京大学法学院毕业,金融从业者,文史控、推理迷、言情痴、考据癖。长篇小说《神探王妃》、长篇历史散文《鱼玄机》(笔名“浅樽酌海”,已签约出版,继续创作中;前者部分连载于晋江)。

END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