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代表什么生肖

绘画、剪纸全才——王雪峰,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艺快讯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清虚代表什么生肖1

版纳春哥

大珠山写生

花开若锦

清虚

山水知音

艺术简介

生肖剪纸作品连续多年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印制为挂历贺及年卡。

2017年举办知白守黑——王雪峰剪纸艺术展.

踏雪寻梅

秋风善笑

个人简介

王雪峰,字云泥,号洗石斋主人。山东美协会员,1978年生,山东阳信人,现居济南。2001年山东艺术学院毕业,2011年南京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班结业。实力派画家,现代剪纸艺术代表人之一。

艺术家 王雪峰

收藏推荐 | 艺术臻品 • 引领投资新向标

推广中国当代艺术名家

打造专业艺术平台

责编/鲲鹏

清虚代表什么生肖2

三、文化常识

(一)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①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②用于介绍或作传。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③称所厌恶、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欧阳修谥号文忠,范仲淹为文正,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清代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人称柳河东。

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姓是赵郡的望族。

称官名: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称爵名:《训俭示康》中“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

兼称:如《游褒禅山记》“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前两人兼称籍贯、姓名及字,后两人先写与作者关系,再称名和字。

谦称: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如:愚、鄙、敝、卑、窃、臣、孤、寡、晚生、不才、不佞、不肖、老朽、妾、老衲、寡君等。

敬称: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也叫“尊称”。敬称有令、尊、贤等。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阃(对方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还有尊公、尊君、尊驾等。

贱称: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如《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特殊称谓:①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②职业的称谓。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名前面加一个表示职业的字,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师旷”,“师”,意为乐师;“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二)古代职官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期任过军机大臣。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词语有:①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于是辞相印不拜”。②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③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④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⑤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如《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⑥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⑦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⑧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三)天文历法

星宿: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勺形)的七颗亮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大气中的光学现象,又叫“晕”。出现虹,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运交华盖:华盖是星座名。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中最常见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有:银钩、玉钩、玉弓、弓月、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桂月、桂轮、桂宫、桂魄、广寒、清虚、望舒(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嫦娥、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传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由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

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测望占卜的人能够看出。

农历:我国的一种传统历法,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

二十四节气: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一、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五、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②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③干支纪年法。④年号干支兼用法。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中“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①序数纪月法。如《〈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②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③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①序数纪日法。②干支纪日法。③月相纪日法。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④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①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②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四)古代地理

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不同的山,因此所指地域不尽相同。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多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地区。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以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扬州又称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临安、武林,苏州又称姑苏;福州又称三山;成都又称锦官城。

(五)科举制度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清两代的地方科举考试,合格者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科举时代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持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我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16人。

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八股文的题目均出自《四书》、《五经》,应试的内容也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考生要模仿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不得自由发挥。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庠: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序:周代学校的名称。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书院:我国古代的一种学校教育机构,由私人或官府所设,聚徒讲授、研究学问。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嵩山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睢阳书院(亦称应天书院)。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经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六)风俗礼仪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乃一岁之首,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与春节有关的习俗有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吃元宵、猜灯谜等。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一、二日。寒食节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冷食。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之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介之推却和母亲一起隐居山中。重耳为逼他出山受赏,让人放火烧山,介之推与母亲均被烧死。重耳闻之甚愧,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表示追念子推。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故名。与清明有关的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时间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来悼念他。与端午有关的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牛郎和织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过去农村习俗,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在葡萄架下摆设香案,穿针引线,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即农历九月初九。主要习俗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通常在每年腊月初八举行,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

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即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此夜全家团聚,吃“年夜饭”,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

伯(孟)仲叔季:兄弟之间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十二生肖:又称属相。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计算年龄的方法,以十二种动物对应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

孝悌:孝,对父母孝顺、服从;悌,对兄长敬重、顺从。

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三牲: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称“太牢”。商代,“小牢”通常指羊牲。周代礼仪,祭祀宗庙用羊、豕,称“少牢”。

揖让: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一为土揖,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之间;二为时揖,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之间;三为天揖,用于同姓宾客之间。另一说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长揖: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不分尊卑,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顿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臣子拜见君王时常施此礼。

九拜:我国古代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坐:古代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会见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北向南,其次是坐西面东,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

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举案于眉,表示夫妻相敬。

以文会友:古代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多以诗文相赠答以表心意。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讳称:①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②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③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受人尊敬的人物之死。④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清虚代表什么生肖3

太岁就是木星,因为木星每十二个月运行一次,所以中国古代称木星为岁星或太岁。它既是星辰,也是中国民间奉祀的神祇之一。

太岁信仰源于古代中国民间的天体崇拜。古人观测天象,认为岁星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便将黄道分为十二等分;战国以后为了计时方便,于是虚设“太岁”为左旋,而与岁星(右旋)运行的实际方向相反,并以每年太岁所在的部分来计年。大约自秦、汉时起,人们则把太岁所在方位视为凶方,无论是谁都不敢与太岁所在的凶方相对立,如建屋造房,或迁徙、婚嫁等,否则就算是在太岁头上动土,将可能招致祸殃。

太岁最早出现在《荀子·儒效》篇中,避太岁的信仰是从避岁星的占星术中分化出来的。古时候将太岁视为君王,东汉王充的《论衡》说:“太岁之意,犹长吏之心也。”南宋祝泌的《六壬大占》说:“帝王系命于太岁、后妃系命于岁之阴。”在清代《协纪辩方书》得到一个扼要的总结:“太岁,君象,其方固上吉之方,而非下民之所敢用。”太岁为贵神,其所在之向当然也是尊贵吉利的,但是黎民百姓却因为太岁所在的方向太过于尊贵,反而必须避开,以符合上下尊卑的身分。所以太岁并不是凶神,而是守护神,明代《三命通会》说:“真太岁,又名转趾煞,要大运日主与太岁相和相顺,其年则吉;若值刑冲破害,与太岁相战克则凶。”与太岁相顺则吉,相逆则凶。清末民初的命算大家袁树珊说:“夫太岁,至尊,非煞也。”

元、明以后,由国家列入祀典,依岁时奉祀,祈祷太岁星君辅国安民。

太岁也是道教值年神灵之一,一年一换,当年轮值的太岁神叫值年太岁(流年太岁)。

太岁神在道教神祇中,影响力极大,素有年中天子之称,他掌管人世间一年的吉凶祸福。《神枢经》说:“太岁;人君之象,率领诸神,统正方位,翰运时序,总成岁功”。《渊海子平》记载:“太岁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则凶。”《三命通会》说:“夫太岁者,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

太岁的来历和数量,有多种说法。

传说水神共工有一个儿子叫后土,是土地之神。后土生下时间神噎鸣,噎鸣有十二个孩子,就是十二太岁神。十二太岁:摄提格、单阕、执徐、大荒落、郭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困敦、赤奋若。分别与十二支按顺序对应。

还有传说,商朝最后一位君主纣王,抛弃了身怀六甲的妃子姜氏,姜氏仍把孩子生下来。孩子长大之后,助周文王讨伐纣王有功,被姜太公封为“治德太岁”。

在小说《封神演义》中,殷郊是殷商的太子,在母亲姜皇后被杀后,遭到纣王追捕。仙人广成子将其救往九仙山修道,艺成出师,奉广成子命,携“翻天印”等数宝下山,协助武王伐纣。却在半路遇见申公豹,诉说其弟殷洪死讯,遂决意为弟报仇而倒戈,加入商朝攻打周武王。后被姜子牙和燃灯道人所败,引入岐山,受犁耕而死。武王灭商后,姜子牙奉命太上老君及元始天尊敕施作封神榜,封殷郊为执年岁君太岁之神,坐守周年,管当年之休咎。因他身体被埋在土里锄了脑袋,所以常显灵于土中,民间也有了“不能在太岁头上动土”的传言。另有杨任为甲子太岁之神,率领部下,日直正神,循周天星宿度数,察人间过往过愆。杨任原为纣王上大夫,因谏止建鹿台,被剜目而死。青峰山紫阳洞清虚道德真君怜其忠义,将他救回,用两粒仙丹放在眼眶之中,先天真气吹在面上,杨任眼眶里长出两只手来,手心里生两只眼睛。此眼上看天庭,下观地穴,中识人间万事。后杨任下山灭了瘟神吕岳,立下大功。最后于孟津死于袁洪之手。

太岁是掌管一年凡间事务的天神,中国古代用干支纪年,因此道家陆续将有德之士封为太岁,成了六十太岁。在魏晋南北朝时,已有了当时的六十位太岁,但到了清朝时,又重新编排另外的六十位太岁,成为了现时各庙宇的太岁神。这六十位太岁都有名字来历,这里不再赘述。

民间有“犯太岁”的说法,犯其实就是冲,“冲”分为“年冲”及“对冲”。 “年冲”即是指生肖之年,例如今年是蛇年,属蛇者即为年冲;“对冲”即是指生肖之年再加上六年,“对冲”又叫“六冲”,即子午冲、丑未冲、寅申冲、卯酉冲、辰戌冲、巳亥冲;以辛巳蛇年为例,巳与亥为相冲,因此肖猪的人在辛巳蛇年,便是“对冲”,犯了太岁;凡是遇到“年冲”或“对冲”的生肖,都要到庙里拜太岁,才会诸事顺吉。还有“刑太岁”,又称“偏冲”,自己的出生年如与流年所属生肖相差三年,便是刑克,即与流年太岁“偏冲”。古语有云: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例如蛇年,肖蛇为太岁,肖猪为冲太岁,而肖猴和虎为“偏冲”太岁。

太岁也指一种生物,又称肉灵芝,是古人认为的长生不老仙药。《山海经》称之为“视肉”、“聚肉”、“太岁”、“封”,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说:“诸芝捣末,或化水服,令人轻身长生不老。”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肉芝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并把它收入“菜”部“芝”类,可食用、入药,奉为“本经上品”,功效为“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神农本草经》记载:“肉灵芝,无毒、补中、益精气、增智慧,治胸中结,久服轻身不老。”

太岁十分稀有,是百药中的上品。有典籍记载,太岁性平,苦,无毒,具有补脾润肺,补肾益肝等价值。现代科学家认为太岁是一种大型粘菌复合体,但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细胞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