肮代表什么生肖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皇元吉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肮代表什么生肖1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贵?雷公对日: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①热;原作“熟”O

脉之主时,臣以其藏最贵。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于所言资,最其下也。雷公致斋七比旦复传坐。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藏终始。三阴①为表,二阴为里,一明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雷公日:受业未能明。帝曰:所谓三阳考,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灵至以病皆死;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是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三明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阳,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缀通五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雷公日: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帝日: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明为雌,一阴为独使。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耍③而动,九窍皆沉。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藏,外为惊骇。二阴二阳,病在脑,少阴脉沉,胜肺伤牌,外伤四支。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署妄行,巅疾为狂。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院,下空窍提,闭塞不通,四支别离。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全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立碑。二阳王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非绝,浮为血痕,沉为脓附。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遂合岁首。雷公日:请问短期。黄帝不应。雷公复问。黄帝曰:在经论中。雷公日:请闻短期。黄帝日:冬王月之病,病合于阳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征,皆归于②春。冬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春阴阳皆绝,期在孟春。春三月之病,日阳杀,阴阳皆绝,期在草于。夏三月之病,至明不过十日,阴阳交,期在燃水。秋三月之病,三阳仅起,不治自已。阴阳交合者,方不能坐,坐不能起。王阳独至,期在石水。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参考译文

在立春的这一天,黄帝很安闲地坐者,观看八方的远景,侯察八风的方向,向雷公问道:按照阴阳的分析方法和经脉理论,配合五脏主时,你认为哪一脏最贵?雷公回答说:春季为一年之首,属甲乙木,其色青,五脏中主肝,肝旺于春季七十二日,此时也是肝脉当令的时候,所以我认为肝脏最贵。黄帝到:我依据《上、下经》阴阳比例分析的理论来体会,你认为最贵的,却是其中最贱下的。

雷公斋戒了七天,早晨又侍坐于黄帝的一旁。黄帝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懂得这些,可以知道五脏之气运行的终始了。三阴为表,二阴为里,一阴为阴气之最终,是阳气的开始,有如朔侮的交界,都符合于天地阴阳终始的道理。雷公说:我还没有明白其中的意义。黄帝到:所谓“三阳”,是指太阳,其脉至于手太阴寸口,见弦浮不沉之象,应当根据常度来判断,用心体察,并参合阴阳之论,以明好坏。所谓“二阳”,就是阳明,其脉至于手太阴寸口,见弦浮不沉之急,不鼓击于指,火热大至之时而由此病脉,大都有死亡的危险。“一阳”就是少阳,其脉至于手太阴寸口,上连人迎,见弦急悬而不绝,这是少阳经的病脉,如见有阴而无阳的真脏脉象,就要死亡。“三阴”为手太阴肺经,肺朝百脉,所以为六经之主,其气交于太阴寸口,脉象沉浮鼓动而不浮,是太阴之气陷下而不能升天,以致心志空虚。“二阴”是少阴,其脉至于肺,其气归于膀胱,外与脾胃相连。“一阴”是厥阴,其脉独至于太阴寸口,经气已绝,故脉气浮而不鼓,脉象如钩而滑。以上六种脉象,或阳脏见阴脉,或阴脏见阳脉,相互交错,会聚于寸口,都和五脏相通,与阴阳之道相合。如出现此种脉象,凡先见于寸口的为主,后见于寸口的为客。

雷公说;我已经完全懂得您的意思了,把您以前传授给我的经脉道理,以及我自己从书本上读到的从容之道,和今天您所讲的从容之法相结合的话,我还不明白其中阴阳雌雄的意义。黄帝道:三阳如父亲那样高尊,二阳如外卫,一阳如枢纽;三阴如母亲那样善于养育,二阴如雌雄那样内守,一阴如使者一般,能交通阴阳。

二阳一阴是阳明主病,二阳不胜一阴,则阳明脉软而动,九窍之气沉滞不利。三阳一阴为病,则太阳脉胜,寒水之气大盛,一阴肝气不能制止寒水,故内乱五脏,外现惊骇。二阴二阳则病在肮,少阴脉沉,少阴之气胜肺伤脾,在外伤及四肢。二阴与二阳交互为患,则土邪侮水,其病在肾,骂詈妄行,癫疾狂乱。二阴一阳,其病出于肾,阴气上逆于心,并使脘下空窍如被堤坝阻隔一样闭塞不通,四肢好象离开身体一样不能为用。一阴一阳为病,其脉代绝,这是厥阴之气上至于心发生的病变,或在上部,或在下部,而无定处,饮食无味,大便泄泻无度,咽喉干部,病在脾土。二样三阴为病,包括至阴脾土在内,阴气不能至于阳,阳气不能达于阴,阴阳相互隔绝,阳浮于外则内成血瘕,阴沉于里外成脓肿;若阴阳之气都盛壮,而病变趋向于下,再男子则阳道生病,女子则阴器生病。上观天道,下察地理,必以阴阳之理来决断病者死生之期,同时还要参合一岁之中何气为首。

雷公说:请问疾病的死亡日期。黄帝没有回答。雷公又问。黄帝道:在医书上有说明。雷公又说:请问疾病的死亡日期。黄帝道:冬季三月的病,如病症脉象都属阳盛,则春季正月见脉有死征,那麽到初春交夏,阳盛阴衰之时,便会有死亡的危险。冬季三月的病,根据地理,势必将尽,草和柳叶都苦死了,如果到春天阴阳之气都绝,那麽其死期就在正月。春季三月的病,名为“阳杀”。阴阳之气都绝,死期在冬天草木苦干之时。夏季三月的病,若不痊愈,到了至阴之时,那么死期在至阴后不超过十日;若脉见阴阳交错,则死期在初冬结薄冰之时。冬季三月的病,表现了手足三阳的脉证,不给治疗也会自愈。若是阴阳叫错和而为病,则立而不能坐,坐而不能起。若三阳脉独至,则独阳无阴,死期在冰结如石之时。三阴脉独至,则独阴无阳,死期在正月雨水节。

肮代表什么生肖2

第64讲厥阴上热下寒证(2)、厥热胜复证

大家好,我们开始上课。我们上次课主要讲到了厥阴病的提纲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鱿,下之利不止。”

这个证候,是“寒邪郁遏厥阴相火,厥阴相火郁极乃发,相火上冲”,因此就出现了“心中疼热,气上撞心”的临床表现;“消渴”,是厥阴郁火伤津的表现;那个“饥”是厥阴郁火横逆犯胃,所以他有一种烦饿的感觉,不是胃有热则消谷善饥吗?那个“不欲食”呢?是厥阴阴寒末退,阴寒犯脾,脾寒,运化失司,所以不欲食。这个证候,热是真热,寒是真寒,所以不能看到他有“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而当作一个实热症状,用苦寒泻下药,用苦寒泻下药以后,必然更助下寒,更伤脾阳,而出现“下利不止”的变证。

对于厥阴病来说,因为它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或厥热进退”,他具有“两极转化”的特点,因此用一个“上热下寒”作为厥阴病的提纲,能够代表厥阴病这种两极转化、错综复杂的特征,这就可以了。我们对一个提纲证不能求其全。我们上一节课的后半节课,讲了“脏厥”和“蛔厥”,那么“脏厥”和“虫回厥”它们都有烦躁,既然是“厥”的话,也都有“手足厥冷”,所以要进行鉴别。

对于“脏厥”来说,它的成因是由于“心肾真阳衰微”,在少阴病的基础上,邪气进一步传厥阴,而厥阴心包和厥阴肝的相火也衰竭,也就是人体五脏六腑的真阳都虚衰,而造成的厥冷,这才叫厥冷,脏厥是“内脏真阳衰微”造成的厥冷。因此它的临床症状除了手足厥冷之外还有全身皮肤的发凉,这应当是一个外感病“寒邪伤阳”或者“真阳衰微”的证候,发展到终末期的一种表现,预后不良。所以仲景并没有提出他的治法,正因为真阳衰微,正不胜邪,所以有“躁无暂安时”这种肢体躁动不宁的危重证的临床特征。仲景在这里讲“脏厥”,主要是和“蛔厥”相鉴别的。

所谓“蛔厥”,在诊断上,一个是有“吐蛔史”,第二个是“时烦时止,得食而烦,须臾复止”,以便和“脏厥”的那个“躁无暂安时”相鉴别。对于蛔厥证来说,病人首先有“上热下寒”,所以蛔虫才上扰,按照张仲景的解释,人在吃饭的时候,蛔虫闻到了饮食的香味就扰动,所以人就烦,随后蛔虫安静了,人就不烦了,按照我的分析,这是病人在热病后,体内寒热失调,胃肠蠕动的这种机能发生了紊乱,或者异常,当见到饭之后,唾液开始分泌,胃肠开始蠕动,消化液开始分泌,但是因为胃肠蠕动机能有些失调,所以见到饮食后的这种条件反射就有些紊乱,人就感到一种嘈杂、一种心烦,这么一种感觉,治疗用“乌梅丸”,或者“乌梅汤”,清上温下,对调整这种胃肠功能的失调,有很好的疗效。乌梅丸既可治“蛔厥”,又可以治我们刚才所提到的326条的厥阴病提纲所谈到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的证候,又可以治“久利”,所以我们现在就来分析分析“乌梅丸”这张方子。讲义的191页,“乌梅丸”的方义,从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察到蛔虫有“得酸则静,得苦则下,得辛则伏”的特性,所以治疗蛔虫病,酸味的药,苦味的药,辛味的药,要并用。农村有些小孩肚子疼,家长认为肯定是蛔虫,就给孩子热上一碗醋来喝,把那醋热温了,给孩子喝上一碗醋,特别是山西人,家家都备有醋,各种各样的醋,喝上半碗醋,肚子不疼了,那就是蛔得酸则静,有的时候呢,小孩有蛔虫肚子疼,家长就给他煮上一碗花椒水喝,当然麻麻的也不好喝,喝完了肚子不疼了,这就是蛔得辛则伏,当然没有人用苦药来给孩子治蛔虫病,孩子不爱喝,所以用醋的是取它的酸,用花椒来煮水喝的是取它的辛。“乌梅丸”这张方子,乌梅和醋,你看是酸的,醋泡乌梅,川椒,桂枝,干姜,附子,细辛,这儿个药是辣的,辛味的。而黄连和黄柏是苦味的,儿乎涵盖了治疗蛔虫病的所有的味:酸、苦、辛,他再配合上当归、人参,这是气血双补,米饭,你看他用的那个蒸之五斗米下,最后做这个药丸的时候,把米饭也和药混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赋形剂,是药的成分之一,还有蜂蜜,这儿个药是补养气血的,从祛蛔的角度来说,它实际上是给蛔虫一个诱饵,象我们的刘渡舟老师说的,你既然要给他祛蛔的话,你给它个诱饵,就像我们钓鱼一样,你给他个诱饵,才能把鱼给钓上来。有蛔虫病,就会有气血两虚,所以我觉得用这些药是在补益气血,是扶正的,扶正以祛邪,这是我们从祛蛔的角度来说。

“乌梅丸、乌梅汤”这张方子又可以治“久利”,久利是什么情况呢?就是长期的慢性的腹泻,这种证候,你觉得他有一点轻度的里急,你用一点清热药,结果发现一用清热药,他拉得更厉害了,你觉得他是虚寒,你用温补药,结果发现一用温补药,结果他下重得更厉害,光用凉药不行,光用热药不行,人比较消瘦,你用补药,他整个肚子都胀,光用补药不行,你说给他用行气药,用行气药他也拉,也不行,所以这就提示了这种久利是虚实兼见,寒热混杂的。而“乌梅丸”这张方子,他正是“寒热同调,攻补兼施”,它用黄连、黄柏清热,是针对热象;它用干姜、附子、细辛、川椒,还有桂枝来散寒,来祛寒,而且这些药里头,大多是辛味的,辛还可以疏通气郁,因为那个慢性腹泻的病人,常常伴有肝气的疏泄失调,而肝气疏泄失调,肝气郁结,也最容易犯脾,也最容易出现下利,有的人就是一生气就拉肚子,你说这种腹泻是寒是热?其实寒热都有,虚实都有,在这里头,他用了疏气的药,舒肝的药,实际上也是防止肝郁克脾土。这慢性腹泻,寒热错杂,虚实兼见,又有气郁,所以要用一些疏肝解郁的药,当归养肝血,人参补阴、补气,这是针对气血不足的,乌梅酸收,以养肝之体,实际上许多慢性腹泻,都有一种过敏的成分,这是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而不是从中医传统的角度来谈,这种过敏性结肠炎,你在用乌梅,用防风,用真本这类的祛风药,防风和真本是散的,是祛风的,你光用祛风药,耗散得太厉害,你要用乌梅的酸收,有收有散,在客观上它可以对过敏性结肠炎有很好的调整作用。在这里是用乌梅酸收来养肝之体,所以对于寒热错杂,气血两虚,肝郁气滞所造成的“久利”,用“乌梅丸”常常可以取得疗效,当然我们今天没有“乌梅丸”,就用“乌梅汤”了,用“乌梅汤”常常可以取得疗效。当然我们在用的时候,这些药并不是全用。你可以根据具体的病人的情况来选择应用。

如果我们用于治疗“蛔厥”,或者治疗胆道蛔虫证,我们在用“乌梅丸”的时候,要加使君子、苦棘根皮这些祛蛔的药;而治“久利”的时候呢,就不需要用这些药。“乌梅丸”既可以治蛔厥,又可以治久利,久利也罢,蛔厥也罢,他们的临床表现完全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乌梅丸、乌梅汤来治疗呢?就是因为他们的病机是一样的,这就是抓病机,活用经方,这个用方的思路,我以前曾经多次提到,我们从讲“小建中汤”适应证的时候就提到,“小建中汤”的适应证:“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阳脉涩,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一个是腹中拘急疼痛,一个是心中悸而烦都可以用“小建中汤”,是因为他们病机是一样的,都是气血两虚,所以用小建中汤就可以益气养血,温中补虚,这就是抓病机用方。我们现在讲的“乌梅丸”,既治蛔厥,又治胆道蛔虫证,又治久利,也是因为他们在病机上是寒热错杂、虚实兼见,所以这个用方思路是我们特别应当注意学习的,有许多老大夫,他高明就高明在他会抓病机,把这个古方应用的范围大大的扩大了。

寒热错杂证(上热下寒证)的第2条是359条,讲义的192页,“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答黄连人参汤主之。”

“伤寒”,一个外感病。“本”,是原来,原来这是个什么证候呢?是个虚寒性的下利,这个病原本来自一个虚寒性的下利。“医复吐下之”,医生反而用了催吐和泻下的方法,这就造成了“寒格”,就是寒邪的阻隔,“寒邪”阻隔于中焦,所以上面有呕吐,下面有下利,“更逆吐下”,就是使吐下更逆,也就使吐下更加严重,那么这个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下利”肯定是虚寒性的,而这个“呕吐”呢,也很可能是胃寒的呕吐,如果是虚寒性的下利,又伴有胃寒的呕吐的话,那么呕吐的临床表现应当是什么呢?应当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这就是脾胃皆寒,上下皆寒的证候,这个时候我们用什么方子治疗啊?下寒的下利,脾寒的下利,我们用“理中汤”,上面胃寒的呕吐,我们加丁香和吴茱英,温胃散寒,降逆止呕,这个方子叫什么?叫“丁英理中汤”,这是《医宗金鉴》的一张名方,“丁英理中汤”,用于治疗脾胃两寒的呕吐和下利。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我们以前多次提到过,这是“胃家虚寒,腐熟无权”的一种表现。可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病人,他是“若食入口即吐”,他是随吃随吐,因此这就不是胃寒,而是胃热,火性急,热性的下利,“火性急,暴注下迫”,所以就有里急,胃热气逆的呕吐,火性急,火性上炎,所以随吃随吐。所以现在看到的359条,张仲景所描述的这个病例,下面是虚寒性的下利,毫无问题,由于“寒邪阻隔在中焦”,“上热不得下达”而出现了“胃热气逆”的“呕吐”,这就形成了上热下寒证,就不能够用“丁英理中汤”了,那就用“干姜黄答黄连人参汤”来治疗,“干姜黄答黄连人参汤”是用黄答、黄连来清胃热,这两个药也是苦的,苦可以降,清胃热降胃气,治呕吐,用干姜和人参,这正是半个“理中汤”,或者说是半个“四君子汤”,不过四君子汤是后世的方子,它益脾气,温脾阳,散下寒,是个很好的清胃温脾,清上温下的一张方子,这又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代表方。

我们说,在《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方剂不少,在这方面张仲景的组方成就也很高,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的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方子,他们都有什么特点?首先是“泻心汤类”,“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他们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但是“偏于和中消痞”,那么多方子都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你得把握它的一个特点啊,我们就从这些方子中的特点来学习他的组方思路。“乌梅丸”,我们刚刚学过的,它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什么呢?“偏于酸收祛蛔”。它有“偏于和”的,有“偏于收”的,实际上是在调整气的运动。“干姜黄答黄连人参汤”,也就是我们现在正讲的这个方子,它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偏于苦降止呕”,因为它的特点是食入口即吐,随吃随吐,所以用它来止呕,它是“偏于降”。下面有一个方子叫“麻黄升麻汤,”麻黄升麻汤这张方子,药物比较杂,证候比较奇特,现在临床应用极少,所以我不准备具体讲这条原文,但是它的组方上,有它的特色。麻黄升麻汤“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它“偏于辛散祛邪”。“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是这类方子的共同特点,但是在这个前提下,这个方子的作用倾向,都有特点,这是偏于和,这是偏于收,这是偏于降,这是偏于散,你看他的组方,他注重调整全身的气机,那你就根据你的具体病人,是气逆的,你就寒热并用;攻补兼之,偏于降;是气郁的,那你就寒热并用,攻补兼之,偏于散;是气耗散而不能内收的,那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你要偏于收;如果清阳不升的,《伤寒论》中没有这种方子,如果是清阳不升的,那你就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那你就应当偏于升阳,李东垣的“升阳散火汤”,可不可以属于这一类啊?大家可以琢磨琢磨。

我们刚才提到了“麻黄升麻汤”,这个原文,我们下去自己看一看,这个证候呢,看看原文解释就可以了,但这个证候在临床上很少见,这个方子应用的报道也很少。麻黄升麻汤在治法上,它有“发越郁阳,清上温下”的作用,所以它是“偏于散”的;在药物组成上,我们要注意,他这里用了“分”作衡重单位,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铣,这个“分”在汉代,作为计量单位的话,没有,所以张仲景写书绝对不会在他的方中用“分”来作为衡重单位的。在晋朝以后,在铣和两之间,加了一个“分”,怎么加的呢?是6铣等于1分,4分等于1两,24铣等于1两,是这么加的。我们以前曾经提到过,根据班固《汉书•律历制》的记载,也根据出土文物的实际考察,汉代的1斤等于250克,斤和两之间是16进制,1两等于15.625克,铣和两之间是24进制,那就是1铣等于0.65克,铣和分之间是6进制,6铣为1分,因此1分等于3.9克。所以我们看《伤寒论》和《金匾要略》以“分”作为剂量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它当成是宋朝以后那个斤、两、钱、分、厘的那个分,这两个概念不是一回事,我们看到唐代以前的著作中,以“分”来作为衡重单位的计量的时候,千万不要和宋代以后的那个斤、两、钱、分、厘的那个分相混淆,因为我已经遇到这个事情了,有一个信息中心,它统计古代用药药量的规律,就把唐代以前书中的这个“分”,当作后世的那个钱、分、厘的“分”来统计,结果说怎么古人用药的药量怪怪的?不适合实际应用。我一看原因,是他把两个分给混淆了。所以这里的分等于3.9克,这个我在这里特殊的提一下,显而易见,仲景是不会把“分”作为衡重单位的,在《金匾要略》里,有不少方子出现了以“分”作为衡重单位,那显然是经过晋朝以后的人给改的。

关于厥阴病的“寒热错杂证”,我们就谈这么多,重点是“乌梅丸证”和“干姜黄答黄连人参汤”。我现在想问大家一个问题,“黄连汤”是不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还记得吗?“黄连汤”。“黄答汤”是不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黄答汤”,温病学家很重视它的组方成就,尽管“黄答汤”,就是黄答、芍药两个主要药,“黄答汤”它不是寒热并用,它是清热的,“黄连汤”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它治疗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那是我们在太阳病篇讲了“泻心汤”的适应证以后,为了和“泻心汤”适应证的上热下寒相鉴别的时候提到的,所以要把“黄答汤”和“黄连汤”分别开。

下面我们看厥阴篇的第三节:辨厥热胜复证。

我们在讲厥阴病概说的时候,曾经提到一段话,“厥阴病,寒邪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极乃发,相火爆发,阳有余便是火”,于是乎就出现了“阳复太过”的一些热证;我们也提到了当厥阴阳气的恢复,如果是时进时退的话,那就出现了“厥热胜复证”,或者叫做“厥热进退证”,阳气恢复占优势,也就是说相火爆发占优势,病人就出现了发热,阳气衰退,病人又出现了厥冷和下利,因为什么呢?阳气衰退的话,阴寒邪气就占了优势,所以病人又出现了厥冷和下利,我们下面讲的这些条文就是以厥冷、下利和发热天数的多少来鉴别这个病人是阳气恢复占优势呢?还是阳气衰退占优势?以此来判断他的预后。

看原文331条: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这个条文我们应当这样读,“伤寒,先厥而利者”,这是寒邪胜,阳气退的表现,所以有厥而下利;“后发热”,后来出现了发热,见到发热以后,手脚就不凉了,这和少阴病阴盛格阳是不同的,这个发热是厥阴阳气恢复,阳热占优势,所以见到发热他手脚就不凉了,手脚不凉了,这种虚寒下利必自止,“见厥复利”,见厥,那是阳气退,阳气一退,虚寒下利又出现了,这条就提示了仲景将要用厥利和发热之间时间的长短的比较,来谈阳气的进和退的问题。

下面看336条,“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天数是相等的,“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到第六天手脚不发凉,那提示了这个阳气的恢复占优势,阳复保持住了,阳气的恢复保持住了,这个病就可以自己好了,“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厥冷没有超过五天,而这个发热,阳气恢复呢,保持了五天以上,所以这个病就好了。

342条,“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这显然阳气的恢复不占优势,而阴寒邪气占优势,“其病为进”,这个病是加重了,是发展了,为什么?“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阳气衰退了,病情当然加重了,所以文字写得非常通顺,一读就明白。

334条,“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一个外感病,先有厥冷和下利,这是阳气虚,阴寒盛,随后出现了发热,这是阳气复,所以阳气恢复以后,这种虚寒性的下利就会停止,这种厥冷也会消失,“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下利停止以后,出现了发热,伴随着发热又出现了汗出,又出现了咽痛,仲景把它叫做“喉痹”,痹是什么意思?痹是疼痛又伴有不通的证候。

在古代,这个痹的含义比较广泛,比方说,咽喉疼痛,呼吸不利,吞咽困难的,叫喉痹;胸痛、呼吸困难的叫胸痹;心前区疼、心慌心跳、有憋气的,叫心痹;胁痛,胁痛气机不畅的,叫肝痹;胃肮胀满疼痛、肚子胀满疼痛,可以叫做肠痹;少腹疼痛,小便不利的可以叫做胞痹;关节疼痛,关节活动不利的,那叫风寒湿痹。所以“痹”字就是疼痛又伴有气血不利,气机不畅的证候,那么这里的喉痹呢,就是指的咽喉疼痛,呼吸和吞咽不畅。

这个汗出、咽痛形成的喉痹,是怎么回事呢?这是阳复太过,阳盛则热,阳热上伤阳络的表现,这是我们在概说中已经提到过的。我们人体的机能活动常常有个惯性,本来寒邪郁遏厥阴相火,厥阴相火祛寒邪外出,厥阴相火爆发,阳气来复,阳气恢复到适可而止的地步,阴寒退却了,阳气恢复到适可而止的地步,这个病就好了,问题是恢复到适可而止的地步之后,它阳气的恢复又继续往前发展,按照这个惯性继续往前发展,这样的话就导致了阳热有余,阳有余便是火,反而形成了热证,这就由一个寒证转成了热证,当然由寒能够转热,这必须是在心肾真阳不衰的基础上,仅仅是“寒邪郁遏厥阴相火”,才能够由寒转热,由阴转阳,如果这个病是由少阴心肾真阳虚衰而传来的话,那是没有这种阳复的机转的。机体的这种阳复的惯性,就像我们一个运动员,在参加比赛之前,运动量很大,积极参加训练,所以机体代谢旺盛,饭量也多,吃得也多,吃的质量也好,增强体能,比赛完了拿到冠军了,让他就休息一个月,好,这一休息,不运动了,可是食欲还是那么好,吸收机能还是那么好,这一个月体重一下增加20公斤的有的是,为什么,你说他不运动了,可是他消化机能还是个惯性(的旺盛),消化机能还是那么好,所以现在,我们这个病阳气恢复了,恢复到适可而止的地步,它按照它的惯性发展,它继续恢复的太过头了,太过头就出现了阳热盛的证候。接着往下看,“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这个发热是阳气恢复,这个无汗,它是指的没有出现阳复太过,阳热逼迫津液外越的汗出,和上面的“反汗出”来对照的。而这种虚寒性的下利,它就会停止,“若不止,"如果说已经出现了发热,下利还在下利,这个下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原来是虚寒的下利,现在发热以后,阳气已经恢复了,还在下利,那么这个下利就已经是热伤阴络,热迫血行,于是乎就出现了大便脓血,这是阳热下伤阴络的表现,阳复太过,阳热下伤阴络的表现,“便脓血者,其喉不痹。”如果阳热下伤阴络,出现了大便脓血,那就不会出现汗出和喉痹,为什么呢?这个热它伤了阴络的话,伤了络脉的话,它总是有一个趋向,它不能既伤上又伤下,伤了上面不伤下面,伤了下面不伤上面,这是厥阴阳复太过的第二个证候,第一个是汗出喉痹,第二个是大便脓血。

现在看341条,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这明显的是厥少热多,阳气的恢复占优势,“其病当愈”,这个病当然会好,“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没想到从第四天开始到第七天,热不除,这就是阳复太过的表现,于是乎,“必便脓血”,这还是阳热下伤阴络,这是阳复太过所出现的第二个证候。

好,现在我们看332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始发热六日”,记住,开始有六天是发热,这是阳气的恢复占优势,“厥反九日而利”,厥冷和下利九天,那说明阴寒邪气盛,“凡厥利者,当不能食”,凡是见到厥冷和下利的,这是真阳衰微,阴寒内盛,那应当不能够消化饮食,不能食,“今反能食者”,结果病人现在呢,本来是有厥冷有下利的虚寒现象,反而有食欲,还能够吃,“恐为除中”,怕就是怕的是“除中”,“除中”是什么证候?我们讲义的词解说,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现象,除就是消除,中就是中气,除中这个症状,是指的“中气败绝前,引食自救的回光返照现象”,其实一个生命将要终结的时候,他残存的能量常常会发露无疑,我们上次讲吃了白通加猪胆汁汤以后,脉暴出者死,那就是病人临终前的回光返照现象,我们现在讲的这个“除中”,本来是一派虚寒证的前提下,应当食欲低下,吃得很少,结果他反而出现了能吃,甚至还吃得比较多,这要特别提高警惕,会不会是中气消除之前回光返照的一种现象,有些情况下,病人吃上一碗米饭,吃上一碗饺子,儿个小时以后病人就死了。我小时候给我一个极深的印象,我三舅妈,那个时候才二十八、九岁,在我小不点儿的时候,我觉得我三舅妈特漂亮,结果她的了肺结核,空洞性肺结核大咳血,人逐渐逐渐消瘦,长期卧床不起,“老怕伤寒少怕痹”,你想那是五十年前的事情,那个时候“少怕痹”的问题没有解决,今天抗结核药当然广泛的应用,“少怕痹”的问题基本问题不大了,那个时候就不行。我三舅就是我妈妈的三弟,有一天突然跑到我家给我妈妈说,“姐姐,她要好了”,我妈妈说:“你凭什么说她要好了啊?”因为我妈妈心里有数,知道这个弟媳妇生命时间不太长了,说:“她一直都不能够吃饭”,因为她一直长期卧床,褥疮都好儿块,都好不了,她一直不能吃饭,“她现在要吃饺子,要吃羊肉饺子”,我妈妈说,老三你给她包饺子吃了吗?他说:“吃了,包了。”(我妈妈说):“她吃了多少?",(三舅说):“她吃了一碗。”我妈妈说:“你赶快给她准备后事。”我那个三舅当时目瞪口呆,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他说:“她已经能坐起来了,又说话了,又能吃饭了,怎么要准备后事啊?”我妈妈当时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我怎么也想不起来,她是说得当地的一种民间的话,实际上就是“除中”,第二天的晚上,我三舅妈就去世了,当时才二十九岁,留下两个小男孩,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等我后来学医,学到“除中”这个词的时候,我一下就想到了那个非常典型的病例,其实我们在病房看到的临终的病人,不管哪个病人临终前都有回光返照的现象,这个现象有的是多言多语,有的是食欲突然旺盛,有的是一直卧床不起,突然有了精神了,能够下地了,遇到这种情况,在全身症状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突然有一些多言多语,有了食欲,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说你看病人好了,你们外地的家属走吧,外地的家属刚离开北京,病人就没有了,所以这种情况我们要特别注意,这样一个虚寒性的厥冷和下利的病人,你怕他是“除中”,怎么办呢?“食以索饼”,食就是给他吃,索就是条索,饼是什么意思呢?饼的意思,“饼,并也,搜面使合并也。”饼是从个从并,合并的意思,搜就是把那个面粉,松散的面粉和在一起,所以搜面使合并也,就是把松散的面粉加上水以后,揉成面团,这就叫饼。我们今天,饼成了一个专指的把面食做成片状的食品叫饼,什么饼干、烙饼,实际上古代不是,你只要把面合成面团,这就叫饼,合成面团以后怎么吃呢?蒸着吃的叫蒸饼,那不就是我们的馒头吗?馒头古代叫蒸饼,煮着吃的叫汤饼,那是煮在汤里面,那不就是我们今天的面片汤吗?古代叫汤饼,索饼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做成条索状的面食,那不就是面条吗?有一本书上说,像今天的北方的炒饼,这样一个危重病人,你怕他是“除中”,你给他吃今天北方的炒饼,炒饼不好消化啊,那病人一吃完马上就死了,那人家病人家属还不找你算账,所以这里的索饼是稀软的面条汤,给他吃完稀软的面条汤后,看看他的反应怎么样?你千万不要给他吃不好消化的食物,所以我那个三舅就犯了个大错误,我那个三舅妈临终前回光返照,出现了“除中”,你不要给他吃羊肉饺子,吃碗羊肉饺子她绝对不能消化,唯一的一点正气,来消化那点羊肉饺子,那肯定是促进她死亡,所以我妈妈说赶快给她准备后事,你要是给她吃一点稀稀的面条汤,也许给她调养调养胃气还能多活半天,所以“食以索饼”,给他吃一点儿稀软的面条汤,看看他的反应,“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这个不发热是指的没有出现突然的发热,而是慢慢慢慢的发热,这提示了这个能食是胃气在的反应,而不是“除中”,是阳气恢复的反应,“必愈。”这就会好了,在一派阴寒证的前提下,出现了能食,给他稍稍的吃一点稀面条汤,这给病人没有出现暴热,而是热慢慢慢慢的出现了,这提示了这个能食是胃阳的恢复,是阳气的恢复,那这个病就会好。“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怕的是吃完这碗面条汤以后,突然发热,这个热也突然退掉,那正是真阳发露无疑,真阳在消亡之前的回光返照的反应,这就像我们在讲白通加猪胆汁汤的时候提到,“脉暴出者死”,意思是一样的,“后三日脉之”,吃完这碗稀面条汤以后,又过了三天,你去检查他,这个“脉之”是指的检查病人,“其热续在者”,你看这个热呢,吃完这碗稀面条汤以后,不是指的那个暴热来而复去,而是慢慢慢慢出现这种热,持续又存在了三天,“期之旦日夜半愈”就寄希望于第二天的夜半,到了半夜,这个病人就好了,为什么这样呢?“所以然者”,之所以是这样,“然”就是这样,“本发热六日”,本就是原来,原来有六天发热,“厥反九日”,结果后来厥冷和下利有九天,现在吃完这碗稀面条汤以后,“复发热三日”,这三天,“并前六日”,合起来也是九天,“与厥相应”,发热的天数和厥冷的天数是一样的,“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就是这个发热持续到第九天结束的时候,没有再出现厥冷,没有再出现下利,那这就是阴阳相平衡了,阳复而阴退了,病就会好了。“后三日脉之而脉数”,结果吃完这碗稀面条汤以后,又过了三天,你去检查他,不仅脉数,“其热不罢”,我们在讲阳复太过的时候,不是提到第四个证候,有热不罢,热不止吗?这就是这个“其热不罢”,持续高热,持续热不退,“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这正是阳复太过,热气有余的表现,“必发痈脓”,阳热泛溢肌肤,而导致了身发痈脓。

到此为止,关于“厥阴阳复太过”的四种表现,我们都谈到了。阳热上伤阳络,出现汗出,咽中痛,喉痹;阳热下伤阴络,出现了大便脓血;阳热泛溢肌肤,而出现身发痈脓,全身皮肤有多处化脓性的感染病灶;阳热太过,就出现了其热不罢。对“厥阴阳热太过”出现这四种情况,我们都应当按照热证来治疗,而且是真正的热证来治疗,“热利”的我们可以用“白头翁汤治疗”;“热证的咽喉疼痛”,那我们可以参考“甘草汤,桔梗汤”来治疗;“身发痈脓”的《伤寒论》没有方子,用后世的“真人活命饮”来治疗;其“热不罢”的,那我们用了这些清热的方剂以后,来看看他的热退不退。

仲景怕读者不知道“除中”是什么,所以在333条举了一个除中的例子,“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答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答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答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你看这里的“脉迟”是主寒,“今与黄答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本来脉迟是寒盛的证候,用了“黄答汤”来清热,这就是寒上加寒,一派阴寒内盛的证候,他不能够消谷饮食,所以当不能食,结果他反常的出现了能食,这正是胃气败绝之前回光返照的一种现象,那这个病绝对预后不好,所以他举了这么个例子,来说明了除中的预后之差,同时也提示对伤寒病来说,用寒凉的药,一定要特别特别的谨慎,也反过来对温热病来说,用温热的药一定要特别特别的谨慎。

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伤寒论》中,神乎其神地讲到了厥热胜复,热儿天,冷儿天,这是仲景客观观察到的证候呢?还是仲景只不过举热和厥的天数的对比来说明阳气时进时退呢?到现在没有定论。因为我们现在在临床上看不到什么样的病能够是发烧儿天,厥冷下利儿天,又发烧儿天,又厥冷下利儿天,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看不到,所以有人说这是在古代存在的,今天已经消亡的一种传染病,但是我们没有更多的依据,有人就说,这是仲景在理论上,用厥热天数的对比,来描述人体阳气的时进时退,可是我们有一个习惯(认识),就是仲景这些事情都来自于临床,它不是假设的东西,而是一个真实的东西,所以对于厥阴病的厥热胜复证,厥热进退证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有待于我们在座的今后去继续研究和探讨。

六经病都有发热。太阳病的发热,是发热恶寒同时并见,它的热性特征是什么呢?“翁翁发热恶风寒”,这是太阳病的发热的特征;阳明病的发热,是“但热不寒”,这是个前提,一旦邪入阳明,但热不寒,这是阳明病的发热,如果是“胃热弥漫”的话,它是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这是阳明病的热型,但热不寒,胃热弥漫者,“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是蒸蒸发热,“大承气汤”的是应证是日哺所发潮热;少阳病,也以发热为主要特征,它的热型有两个,“邪在经,则往来寒热”,“邪在腑,就是发热”,或者是呕吐而发热,或者是偏头疼而发热;对于太阴病来说,太阴,中阳不足,邪入太阴,不能出现全身的发热,充其量只能出现手足自温,所以才有“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此为系在太阴”这样的话,所以太阴病没有全身的发热,因为中阳不足,抗邪无力,他表现不了全身的发热;对于少阴病来说,他是心肾阴阳俱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微的证候,在一般情况下,他没有发热,一旦发展到真阳衰微,阴盛格阳的时候,他在一派阳衰阴盛证前提下,出现身热反不恶寒,因此这个发热是“真寒假热,里寒外热”,原文是里寒外热,我们后世说真寒假热,这是少阴发热的特征;厥阴病,它的热型是“厥热进退证,厥热胜复”。

六经病是辨外感病的,外感病就以“发热”为主要特征,这就是我们归纳的六经病的发热的特点。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谢谢大家!

1、黄帝内经经典段落及名句

2、中医病因病机病症名句集锦

3、中医经典名句整理

4、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70讲视频大全

5、中医经典——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6、中医经典——伤寒病六经辨证方法

7、中医经典——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

8、中医经典——辨经络病证方法

9、《伤寒论》图解大全

10、中医经典——汤液经法—十二神方

11、中医经典——十大名方彩图速记

12、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背诵部分节选

13、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1讲 书作者简介

14、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2讲 成书背景和流传

15、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3讲 书的内容和贡献

16、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讲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

17、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6讲 太阳病概说

18、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7讲 太阳病提纲

19、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08讲太阳病的分类提纲

20、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9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

21、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0讲 太阳中风证治

22、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1讲 桂枝汤的适应症

23、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2讲 桂枝汤的禁忌症、加减应用(1)

24、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3讲 桂枝汤加减应用(2)

25、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4讲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症

26、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5讲 麻黄汤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7、《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

28、中医经典——《笔花医镜》用药论

29、伤寒论六经病机辨证方剂

30、中医经典——医学三字经

31、中医经典——郝万山讲伤寒论70讲视频大全

32、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6讲 伤寒兼证(1)

33、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7讲 伤寒兼证(2)

34、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8讲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35、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19讲 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

36、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0讲-1太阳蓄水证2

37、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0讲-2太阳蓄水证3

38、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1讲 太阳蓄血证(1)

37、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2讲太阳蓄/血证、太阳变/证及其治则

38、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3讲 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

39、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4讲 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

40、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5讲 心阳虚证

41、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6讲水气病

42、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7讲 脾虚症

43、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8讲 肾阳虚证

44、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9讲 阴阳两虚证

45、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0讲 结胸证

46、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1讲 结胸证(2)

47、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2讲 结胸证(3)

48、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3 讲心下痞证(1)

49、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4 讲心下痞证(2)

50、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5 讲痞证及其类证

51、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6讲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

52、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7讲 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

53、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8讲 阳明病概说

54、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39讲 阳明病纲要

55、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0讲 阳明热证

56、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1讲 阳明腑实证(1)

57、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2讲 阳明腑实证(2)

58、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3讲阳明腑实证(3) 脾约证

59、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4讲津亏便结证 下法辨证和禁例

60、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5讲 阳明湿热发黄证

61、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6讲阳明发黄证 血热证 阳明病辨证

62、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7讲 少阳病概说

63、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8讲少阳病纲要 小柴胡汤的适应证1

64、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49讲 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

65、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50讲小柴胡汤适应证3 少阳兼证

66、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51讲 少阳兼证(2)

67、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52讲 少阳兼证(3)

68、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53讲 热入血室证、少阳病篇小结

69、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54讲 辩太阴病证并治(1)

70、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55讲 辨太阴病证并治(2)

注意:中药处方需在执业医师下使用。

本头条发布的版权属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存在不当,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了解更多中医经典健康资讯,

敬请关注本人的头条号——老中医周攻谋(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与医生成朋友,多个健康顾问,健康一生。

肮代表什么生肖3

文|令狐伯光

刁亦男导演,胡歌,桂纶镁等主演的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于12月6日上映,目前豆瓣评分7.5,上映三天首个周末票房1.4亿,最终预测票房接近3亿。

不管如何,胡歌担当主演的首部电影成绩确实不错,这为胡歌今后往中国实力派男演员的道路上,更加增进了一步。

胡歌能不能凭借《南方车站的聚会》在中国电影圈里站稳脚跟呢?

答案是不太可能,但确实开了个好头,而胡歌的下部电影变得非常的关键。

胡歌首部主演的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

众所周知,胡歌过去一直在电视剧领域上耕耘,电影领域的建树就不多。

早期参演的电影如《剑蝶》《第601个电话》和《辛亥革命》,胡歌的表演确实未能脱离偶像演员的定位。

这几年,胡歌先后参演了电影《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你好之华》和《攀登者》。

后两部电影的配置在华语电影堪称顶级,但胡歌又不是绝对男主角。

所以,《南方车站的聚会》确实为胡歌首次担任男主角的电影同,合作主创也是华语电影的一流。

导演刁亦男前作《白日焰火》获得柏林金熊奖,男二号廖凡凭此获得柏林影帝,女二号万茜曾获得台湾“死马奖”最佳女配角。

这部电影对于胡歌电影演员的转型,确实有着无法言喻的重要性。

胡歌在《南方车站的聚会》后能否在中国电影圈站稳脚跟,其实详细衡量相当复杂,因为一部电影在市场最终能否成功,有着太多主观和客观的因素。

一般来讲大概有三个方面。

奖项、票房、国民度!

奖项刷逼格,票房证明商业价值,国民度代表大众知名度!

奖项:国内外a类电影节的最佳主角或者最佳配角(双主角或绝对主角最佳)。

电影是“世界的第八大艺术”,全世界顶级电影节最终评选出电影都偏向艺术类。

一名演员只要获得国内外a类电影节最佳主角,也就是代表这位演员的业务能力,受到业内最顶级评选机构的认证。

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刷够了业务能力的逼格。

这位演员在圈内未必会飞黄腾达,但今后的资源级别肯定是水涨船高。

电影奖项背后的业务能力和资源等级

《南方车站的聚会》为胡歌带来表演类的奖项到底多重要呢?

最典型的是本片的男二号廖凡,廖凡在2014年的《白日焰火》获得柏林影帝前。

廖凡之前参演的华语大片都是什么《非诚勿扰》的娘娘腔啦,什么《让子弹飞》《十二生肖》里的男配角之类的。

但廖凡获得柏林影帝后,中小成本的《师父》和《命中注定》都是男主角。

姜文导演的下部电影《邪不压正》,廖凡可以说是男二号或者男三号。

这就是获得业内最顶级奖项认证,为演员带来资源的升级。

胡歌能否凭借《南方车站的聚会》获得表演类奖项不一定,因为今年戛纳电影节是入围最佳电影,并非是胡歌入围戛纳最佳男主角。

2019年国际a类电影节没有了,国内电影节也已经先后结束,那就只有2020年的电影节。

国内香港金像奖一向非常的本土,台湾的死马奖已死,最终只剩下020年的金鸡奖,百花奖和华表奖内地三奖。

百花奖是民众选择奖的公信力较低,华表奖注重主旋律对于艺术逼格有影响,于是只剩下明年的金鸡奖影帝。

可谁能保证胡歌凭《南方车站的聚会》绝对能拿下金鸡影帝?

相信看过本片都知道,胡歌为了角色付出很多,演技确实进步巨大,塑造的男主角也谈得上优秀,但拿奖未必就十拿九稳了。

2018年邓超主演的《影》,电影上映期间观众都赞叹邓超演技,什么影帝绝对稳了,结果国内外电影节几乎颗粒无收。

所以,《南方车站的聚会》的胡歌,已经能吊打《影》里的邓超么?

电影票房背后的商业价值

电影终究还是“资本打造的一个商业项目”,哪怕是文艺片不都需要投入市场卖钱的不是么。

一名演员能否单独扛起一部电影的票房,这对于今后影视资本有了顶级资源,在选择演员时非常的重要。

但一名演员如何才能算单独扛起了票房,这个衡量方法也非常的复杂,同样也有三个方面。

演员番位、导演号召力、ip吸引力

番位决定演员的重要性,ip决定电影的吸引力,导演决定电影的号召力。

演员番位,顾名思义就是一名演员在电影是绝对主演、重要主演、重要配角、或者不重要配角等等。

一番:自然是绝对主角和双番最佳。

如果演员在大爆作品只演了一名小配角,哪怕是重要的配角,甚至是比较重要的主角。

最终将“扛票房能力”算到演员的头上,资本和观众都未必能够信服。

1、番位决定演员的重要性

这里举个例子是男演员杜江。

国庆档《我和我的祖国》上映期间爆出了一个新闻,杜江主演的电影累积票房超过了100亿,竟成为首位80后中国百亿票房演员。

作品包括:《红海行动》36.51亿、《烈火英雄》16.90亿、《我和我的祖国》29.09亿、《中国机长》27.42亿等。

但新闻曝出后观众和其它媒体质疑声不断,主要原因正是杜江没有代表作。

《红海行动》、《烈火英雄》和《中国机长》,杜江都是妥妥的男二号。

观众为什么觉得杜江还不够格,他在这些电影中番位不够就是重要的原因。

胡歌在《南方车站的聚会》当然是一番,同时这部电影因为胡歌,带来不少市场的助力,这个原因在下面再讲。

2、ip决定电影的吸引力

ip影响力也能决定电影的商业价值,这个ip未必是翻拍网络小说,其中大家广泛知晓的类型题材,关注的真实事件也能算。

杜江主演的《红海行动》、《烈火英雄》、《中国机长》和《我和我的祖国》四部电影大片,几乎全部沾了题材类型的光。

《红海行动》背后是著名的也门撤侨,半年前同类型的《战狼2》的票房神话,两部相同题材的电影引起的全民关注度要肮。

《烈火英雄》是改编自“7·16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故”,同样是个全民关注高的著名题材。

《中国机长》是2018年著名的“川航事件”,这仍是个全中国人民都知晓的国民大事件。

《我和我的祖国》,2019年国庆档国内外环境的特殊,再结合新中国建国70周年全国人民的普天同庆,堪称天时地利和人和。

如果是世界级别的ip,最顶级莫过于漫威超级英雄系列电影,再到《速度与激情》系列,或者《碟中谍》系列,《007》系列等等。

如果某位中国演员参与这种顶级ip,别提在电影里主演主要角色,哪怕是重要配角,这都不止是国而是向全世界传播了。

刘亦菲主演迪士尼的《花木兰》粉丝为何疯狂,因为这是个能传遍全世界的顶级大ip。

国内这种顶级电影Ip数量较少,但周星驰导演的《西游记》系列,徐克导演的《狄仁杰》系列,当年正处火的时候差不多。

另外,徐峥导演的《囧》系列,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系列,目前在国内影响力都相当不错。

近年国内炒得极热的网络小说,也都是ip影响力的体现。

2019年上映一部电影最典型,肖战主演的仙侠片《诛仙》。

电影上映后口碑质量争议不断,但因为肖战的流量票房大卖5亿上下,但当中也不乏原著《诛仙》十年情怀带来的影响。

胡歌主演的《南方车站的聚会》ip影响力基本没有,因为这是导演原创故事,压根和ip影响力扯不上任何关系。

3、导演决定电影的号召力

前面提到大导演周星驰,徐克,徐峥和陈思诚。

如果再加上华语其它大导演,如老牌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姜文、冯小刚、李安、王家卫等。中生代的吴京、宁浩、韩寒等等。

这些导演的个人号召力相当强,至少不会弱于当红流量明星,在全民普及度上还尤有胜之。

比如张艺谋和陈凯歌不管在民间的争议如何,但他们有新片上映观众总想去瞧瞧。

胡歌在《南方车站的聚会》有没有依赖导演的个人号召力呢?

伯光认为有一些,但是并不如胡歌。

因为导演刁亦男以拍文艺片为主,电影中也只有前作《白日焰火》相对知名。这在中国文艺片导演中,逊色第六代导演的贾樟柯,娄烨和王小帅不少。

胡歌的票房号召力强过导演刁亦男,甚至强过本片男二号伯林影帝廖凡。

演员国民度背后大众知名度

《南方车站的聚会》里胡歌比起刁亦男和廖凡号召力都要强,原因是胡歌中国内地最知名的中生代男演员之一。

胡歌的国民度堪称是要刷爆了。

演员的国民度为何重要?

虽然业内一直流传电视剧演员不如电影演员的说法,但因为中国影视产业的特殊,电视剧直到现在都有一个电影无法企及的优势。

一部火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角色,简直轻易就能刷爆国民度,但电影就要逊色不少。

电视剧和角色的火爆影响国民度,演员的国民度影响电影的吸引力,电影吸引力不够需要再刷国民度参演电视剧——

近年来,为何像陈坤、倪妮、张震、汤唯、章子怡这些电影演员,纷纷“纡尊降贵”去演电视剧?

说到底就是刷国民度和商业价值。

胡歌在《南方车站的聚会》的国民度强过导演和廖凡,则是他在电视剧领域的成绩。

如果按照“流量明星”的算法,胡歌是顶流中的顶流。

《仙剑1》《天外飞仙》《仙剑3》《射雕英雄传》《神话》等等,再到后来的《伪装者》和《琅琊榜》等等。

哪一部电视剧和角色在当年不是收视,口碑和讨论度爆棚。其中《仙剑1》和《琅琊榜》更是现象级别的中国电视剧。

胡歌发展情况在中国娱乐圈堪称异类!

胡歌本质上是“偶像男星”出道,现在的爱豆偶像,他们凭借海量的“流量数据”和资本热捧,转眼便能接到一些不错的电影资源,甚至让众多实力派演员当配角来热捧。

哪怕和胡歌相同时代的男演员,大热的偶像剧和角色带来的巨大人气。

在当年京圈和港台圈瓜分电影资源之下,确实接不了太过重要的电影资源,但好歹有点汤喝。

比如四大小生的刘烨、陈坤、黄晓明和邓超。在那个港台圈和京圈瓜把持华语电影大资源的情况下。他们凭借几部热门电视剧过后,虽然没接到一番的华语大片,但主演的中小成本电影不少,或者早在大片里担任重要角色。

胡歌这种拥有两部现象级别,一堆不错的热门剧集的男演员。

居然花了十几年才算真正敲开电影演员的大门,委实的有些不可思议。

背后原因,还是当年“胡歌车祸”后既受恩于唐人的不离不弃,但也因为唐人只是一家电视剧的公司,在电影的资源人脉上,很大程度上限制胡歌的发展。

胡歌和《南方车站的聚会》的以后

综合各种条件和因素,一名演员怎么才叫做能在电影圈站稳脚跟呢?

那便是电影里担任绝对一番或者双男主,并不依赖号召力巨大的大导演,不依赖题材和大IP,在各方面全方位都“脱水”过后,演员几乎一己之力撑起全片的电影票房。

如果按照这种标准的话,近年来有几位中生代男演员堪称代表。

徐峥、黄渤、吴京、邓超、王宝强等。

徐峥:影帝和国民度略过,票房导演的《囧》系列扛一半,主演监制的《我不是药神》扛一半。

黄渤:影帝和国民度略过,票房导演的《一出好戏》扛大半。

吴京:导演的《战狼2》几乎全扛,主演的《流浪地球》扛了一半以上,扛票房能力堪称顶尖。吴京国民度略过,因为打星出身,代表影帝的奖项稍逊。

邓超和王宝强另外两项都是顶尖,略败在导演电影的质量口碑较差,综合水平相差无几。

胡歌还不能和这些圈内大佬比较,但胡歌国民度在国内是巅峰,演技虽然没有获得影帝但未来可期,票房几乎独自扛起2亿多。

胡歌首部担任绝对一番的电影,成绩相当的不错。

胡歌和《南方车站的聚会》的相互成就

最后,胡歌在中国电影圈和《南方车站的聚会》情况如出一辙。

这部电影极具风格化,相当优秀,但缺点也很明显,在国产电影里值得一看,导演的下部电影相当值得期待。

胡歌亦是如此,各方面都很均衡但还是差口气,但本片为胡歌开了个好头。

所以,胡歌下部电影就异常的重要。

根据资料显示,胡歌下部电影是陈可辛导演的《李娜》,胡歌饰演的李娜的丈夫姜山,基本可以确定是绝对男主角。

胡歌的《南方车站的聚会》还是文艺些,这导致他在“扛票房能力”上有些逊色。

众所周知,陈可辛导演是文艺商业都融会贯通的华语大导演,当年黄晓明参演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前,便没有国产顶级大片担任过绝对男主角。

黄晓明就是在《中国合伙人》过后,立刻登上电影演员生涯的高峰。

胡歌凭借文艺片《南方车站的聚会》敲开电影演员大门,下部作品接到陈可辛导演的《李娜传》。这种机会非常的难得,同时还是一个重大的机遇。

希望胡歌能够紧紧抓住它,真正在中国电影圈站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