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代表什么生肖

十二生肖歇后语328条,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语文梦工厂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219代表什么生肖1

十二生肖歇后语328条

1、被追打的老鼠--见洞就钻

2、出洞的老鼠--东张西望

3、打鼠不着反摔碎罐罐--困小失大

4、打死老鼠喂猫--恼一个,好一个(比喻得罪了一个,交了一个)

5、打死老鼠喂猫--恼一个,好一个

6、袋鼠的本事--会跳

7、地老鼠跑江南--走路不少,见天不多

8、风箱里的老鼠--尽受气

9、古董店里的老鼠--碰不得

10、耗子进老鼠夹--离死不远

11、和尚庙里的老鼠--听的经卷多

12、黑天捉老鼠--找不着窟窿

13、红眼老鼠出油盆--吃里扒外

14、花花猫主了个灰老鼠--歪种

15、黄鼠狼拜孤狸--一个更比一个坏

16、黄鼠狼吃鸡毛--填不饱肚子

17、黄鼠狼抽了筋--浑身打哆嚎

18、黄鼠狼单咬病鸭子--倒霉越加倒霉

19、黄鼠狼挡汽车--自不量力

20、黄鼠狼的腚--放不出好屁来(比喻说不出好话来)

21、黄鼠狼的腚--放不出什么好屁来

22、黄鼠狼的脊梁--软骨头

23、黄鼠狼的脾气--偷鸡摸蛋

24、黄鼠狼吊孝--装啥蒜

25、黄鼠狼蹲在鸡窝里--投机(偷鸡)

26、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比喻表面上亲热和善,实际上居心险恶)

27、黄鼠狼和鸡结老表--不是好亲(比喻不怀好意)

28、黄鼠狼间难卦--凶多吉(鸡)少

29、黄鼠狼见了鸡--眼馋

30、黄鼠狼看鸡--不怀好意

31、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比喻信任坏人,给了他舞弊的方便)

32、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

33、黄鼠狼拉小鸡--有去无回(比喻去了以后,再也回不来了)

34、黄鼠狼立在鸡棚上--不是你也是你

35、黄鼠狼骂狐狸--都不是好货(比喻没有一个好东西)

36、黄鼠狼骂狐狸--都不是好货

37、黄鼠狼觅食--见机(鸡)行

38、黄鼠狼偷鸡--专干这行的

39、把牛角安在驴头上四不像

40、苍蝇飞进牛眼里--找累(泪)吃

41、苍蝇给牛牯抓痒--无济于事

42、吃了鱼钩的牛打架--勾心斗角

43、冲沟里放牛--两边吃(比喻两面受益,好处很多)

44、穿了鼻子的牛--让人牵着走

45、大车后面拴小牛--残毒(带犊)

46、登着耗子当成牛--吹的

47、丢了黄牛撵兔子--不知哪大哪小

48、躲过了老虎,又撞上了野牛--个比一个凶(比喻灾祸一个比一个严重)

49、风马牛--不相及

50、疯牛钻进死胡同--不好回头

51、好花插在牛屎上--真可惜

52、耗子钻牛角--越钻越紧

53、黑天捉牛--摸不着角

54、红头苍蝇叮牛屎--臭味相投

55、胡萝卜拴牛--跟着跑

56、花鞋踩在牛粪上--底子臭

57、黄牛打架--死顶

58、黄牛犁地--有劲慢慢使(比喻有计划地发挥作用)

59、黄牛拿耗子--有劲使不上

60、叫牛坐板凳--办不到

61、九牛爬坡--个个出力(比喻人多心,劲往一处使)

62、九牛一毛--微不足道(比喻小得不什得一提)

63、老虎赶牛群--志在必得

64、老母猪跟牛打架--豁出老脸来了

65、老母猪和牛打架--豁出命来摔

66、老牛不怕狼咬--豁出去

67、老牛吃青草--两边扫

68、老牛筋--难啃

69、老牛拉车--埋头苦干

70、老牛拉犁--有心无力

71、老牛拉破车--慢慢腾腾

72、老牛死了--任人宰割

73、老牛追兔子--有劲使不上

74、老牛走老路--照旧

75、老牛走路--不慌不忙

76、老牛钻狗洞--难通过

77、老鼠钻进了牛角--越往后越紧(比喻越来越不宽裕)

78、老水牛拉马车--不会套

79、老子偷猎几偷牛--一辈比一辈坏

80、老子偷猪儿偷牛--一个更比一个凶

81、老子偷猪儿偷牛--一辈强一辈

82、驴拉碾子牛耕田--各行其是(事)

83、驴子拉磨牛耕田--各走各的道

84、八虎闯幽州--死的死,丢的丢(比喻损失太大)

85、抱着老虎喊救命--自找死

86、被窝里喂虎--害人又害己

87、壁虎捕虫--不动声色

88、壁虎捕虫--不动声色

89、壁虎捕食--出其不意

90、壁虎捕食--出其不意

91、壁虎子掀门帘--露一小手

92、壁虎子掀门帘--露一小手

93、扯着老虎尾巴--抖威风

94、扯着老虎尾巴喊救命--找死

95、窗户上画老虎--吓不了谁

96、打个喷嚏吓死虎--赶巧

97、大腿上画老虎--吓不了哪一个

98、带素珠的老虎--假念弥陀(比喻假装心善)

99、带崽的母老虎--分外凶

100、地头蛇,母老虎--不是好惹的

101、东山跑过驴,西山打过虎--见过点阵势

102、东山跑过驴,西山打过虎--见过点阵势

103、躲过了老虎,又撞上了野牛--个比一个凶(比喻灾祸一个比一个严重)

104、饿虎进宅--不怀好意

105、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106、放虎归山--留下祸根(比喻留下了后患)

107、猴子骑老虎--下来完

108、虎头上捉虱子--找死(比喻自找倒霉)

109、虎嘴上拔毛--好大的胆子(比喻胆量大)

110、画上的老虎--谁怕你凶

111、画上的老虎--吃不了人

112、绝壁上的爬山虎--敢于攀高峰

113、拉着虎尾喊救命--自己找死(比喻自寻死路)

114、老虎不吃人--恶名在外(比喻有了坏名声就难以挽回)

115、老虎不嫌黄羊瘦--沾荤就行

116、老虎吃肉--亲自下山(比喻亲临占气场)

117、老虎出山遇见豹--一个比一个恶

118、老虎串门--稀客

119、老虎打哈欠--口气真大

120、八月十五捉兔子--有你过节,无你也过节(比喻有没有无关大局)

121、不倒翁骑兔子--没个老实劲几

122、穿兔子鞋的--跑得快

123、打兔子碰见了黄羊--捞了个大外快

124、大年初一逮兔子--有它过年,无它也过年(比喻微不足多,增减都不影响大局)

125、丢了黄牛撵兔子--不知哪大哪小

126、红毛兔子--老山货

127、猴子笑兔子尾巴短--彼此彼此

128、活剥兔子--扯皮

129、见了兔子才放扈--有利才出征(比喻对自己没利的事不干)

130、狡兔撞鹰--以功为守

131、开着拖拉机撵兔子--有劲使不上(比喻有本事、才能,但因条件所限施展不开)

132、老虎皮,兔子胆--色厉内荏

133、老母猪追兔子--上气不按下气

134、老牛追兔子--有劲使不上

135、年三十晚上打兔子--有它过年,没它--也过年

136、敲锣撵兔子--起哄

137、青娃望玉兔--有无地之别

138、拾柴打兔子--一举两得

139、坛子里荞兔子--越荞越小

140、套马杆子逮兔子--瞎胡闹

141、兔儿爷打架--散摊子

142、兔几的眼睛--红人(仁)

143、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144、兔子抱西瓜--无能为力

145、兔子蹦到车辕上--充大把式

146、八月十五看龙灯--迟了大半年(比喻太晚来不及了)

147、唱戏的穿龙袍--成不了皇帝

148、大水冲了龙王庙--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比喻自己人由于互不了解发生了冲突、误会)

149、河里划龙船--同心协力

150、跤龙头上搔痒--溜须不要命

151、烂板桥上的龙王--不是好东西

152、鲤鱼跳龙门--碰碰时气

153、两个人舞龙--有头有尾

154、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155、龙船上装大粪--臭名远扬

156、龙头不拉拉马尾--用力不对路(比喻力气或功夫没用在,点子上)

157、鲁鱼跳龙门--身价百倍(比喻名声、地位大大提高了)

158、麻布袋做龙袍--不是这块料

159、麻布袋做龙袍--不是这块料

160、佘太君的龙头拐杖--有钱也买不至

161、水淹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162、四海龙王动刀兵--里里外外都是水

163、跳蚤变龙钟--冒牌货

164、窜蛇盯小鸟--列奏(逮往)

165、打蛇不死--后患无穷(比喻消灭敌人必须干净彻底,否则后果不堪设)

166、打蛇打七寸--攻其要害

167、地头蛇,母老虎--不是好惹的

168、地头蛇请客--福祸莫测

169、冬天的蟒蛇--有气无力

170、洞里的蛇--不知长短

171、毒蛇的舌头--独(霉)分乙(芯)裁

172、毒蛇的牙齿马蜂针--全是窜

173、毒蛇吐芯--出日伤人

174、花皮蛇遇见蛤蟆--分外眼红

175、花眼蛇打喷嚏--满嘴是奏(比喻说话伤人,或说些反动的话)

176、花子死了蛇--没甚么弄的

177、画蛇添足--多此一举(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178、看到草绳就喊蛇--大惊小怪

179、霉蛇的牙齿马蜂针--最毒

180、牛屁股缝里的牛蛇虫--叉会钻空子,又会吸血(比喻极坏,既会投机钻营,又到处吮别人血)

181、青蛙钻蛇洞--自寻死路

182、青竹蛇),黄蜂尾上针--最毒

183、蛇吃大象--看他(它)怎么吞下去

184、长颈鹿进羊群--非常突出

185、长颈鹿进羊群--高出一大截

186、打兔子碰见了黄羊--捞了个大外快

187、恶狼对羊笑--不怀好意

188、饿狼窜进羊厩--无事不来

189、放羊的拾柴禾--捎带

190、放羊娃喊救命--狼来了

191、猴子骑羊--不成人马

192、活羊拉到桌子上--离死也不远了

193、看羊的狗--一个比一个凶

194、拉骆驼放羊--高的高,低的低

195、狼看羊羔--越看越少

196、狼装羊肥--不怀好意

197、狼装羊笑--居心不良

198、老虎不嫌黄羊瘦--沾荤就行

199、老绵羊撵狼--拼啦

200、孪生的羊羔--不分彼此

201、骆驼进羊群--高出一大截

202、骆驼进羊群--非常突出

203、拿五马倒六羊--赂了个头朝下

204、牛给羊抵头--仗着脸上

205、跑了羊修圈--防备后来(比喻在事情失败之后,想办法去补救)

206、牵只羊全家动手--人浮于事

207、牵着羊进照相馆--出洋(羊)相

208、山羊见了老虎皮--望而生畏

209、山羊野马在一起--不合群

210、绳子牵羊羔--让它往哪里走,它跟着往哪里走

211、亡羊补卒--为期不晚(比喻在事情失败之后,想办法去补救)

212、许不下羊羔许骆驼--巧言哄人

213、断臂的猴子--高攀不起

214、和孙猴子比翻跟斗--差着十万八千里

215、猴儿的脸,猫几的眼--说变就变

216、猴儿拿棒槌--胡抡

217、猴儿爬石崖--显出你的能耐了

218、猴学样--装相

219、猴子不上树--多打几遍锣

220、猴子唱大戏--胡闹台

221、猴子吃大蒜--翻白眼

222、猴子吃核桃--全砸了

223、猴子吃辣椒--抓耳挠腮(比喻焦急、忙乱,而又没办法)

224、猴子戴手套--毛手毛脚

225、猴子倒立--尾巴翘起来了

226、猴子的屁股--坐不住

227、猴子捡姜--吃也不是,丢也不是

228、猴子见水果--欢天喜地

229、猴子看果园--求之不得

230、猴子看果园--监守自盗

231、猴子扛大梁--受不了

232、猴子拉弓--不是样子

233、猴子捞月亮--白欢喜一场

234、猴子爬板凳--各想一头

235、猴子爬竿--直线上升

236、猴子爬上樱桃树--粗人吃细粮

237、猴子爬树--拿手戏

238、猴子爬树--拿手戏(比喻擅长、有把握)

239、猴子爬树梢--到顶了(比喻达到了顶点,或事情达到了顶峰)

240、猴子爬竹竿--上蹿下跳

241、猴子骑老虎--下来完

242、猴子骑马--一跃而上

243、猴子骑羊--不成人马

244、猴子扇扇子--学人样

245、猴子上凉亭--丑鬼耍风流

246、猴子耍把戏--老一套

247、猴子耍拳--小架式

248、罢鸡钻草垛--顾头不顾尾

249、板凳上放鸡蛋--危险

250、半衣捅鸡窝--暗中捣蛋

251、报晓的公鸡--叫得早

252、抱鸡婆带娃娃--只管自家一窝

253、抱窝鸡带息--可忙啦

254、被打败的公鸡--垂头丧气

255、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256、称秸秆几扎的鸡--括翅也难飞

257、吃了鸡下巴--按别人的话

258、出锅的烧鸡--窝着脖子别着腿

259、床底下关鸡--提(啼)醒你

260、寸花公鸡上舞台--谁跟你比漂亮

261、打败的鹌鹑斗败的鸡--上不了阵势(比喻因失败而丧失斗志的人)

262、打狗不赢咬鸡--怯大欺小

263、大公鸡吃米--不计其数

264、大公鸡打架--全仗着嘴

265、大虾炒鸡爪儿--蜷腿带拱腰(比喻插躬屈膝、低三下四的样子)

266、大虾米炒鸡爪几--抽筋带弯腰几

267、德州扒鸡--窝着脖子别着腿

268、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

269、斗败的公鸡--垂头丧气

270、豆芽炒鸡毛--乱七八糟

271、堵往笼子捉鸡--一个也跑不了

272、断了翅膀的野鸡--飞不了

273、钝刀子杀鸡--靠手劲

274、踱脚青蛙碰着瞎臼鸡--难兄碰到难弟

275、二十一天孵不出鸡--坏蛋

276、房梁上挂鸡子儿--悬蛋

277、房檐上逮鸡--不好捉弄(比喻猜测不出来)

278、叭拉狗蹲墙头--硬装坐地虎(比喻冒充豪绅)

279、叭拉狗掀门帘--全仗一张嘴

280、叭拉狗咬月亮--不知天多高(比喻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本事,非常不自量力

281、裁缝打狗--有尺寸

282、苍蝇嘴巴狗鼻子--真灵

283、吃过屎的狗--嘴巴臭

284、吃了砒霜毒狗--先害自己

285、脆瓜打狗--零碎

286、打狗不赢咬鸡--怯大欺小

287、恶狗咬天--狂妄(汪)

288、恶狼和疯狗作伴--脾气相投

289、恶狼学狗叫--没怀好意

290、疯狗吃太阳--不晓得夭高地厚

291、疯狗的脾气--见人就咬

292、疯狗咬刺猥--无处下日

293、疯狗咬人--叼着不放

294、疯狗咬太阳--不晓得天高地厚(比喻不知事情的艰巨、严重)

295、疯狗咬月亮--狂妄

296、哈巴狗带串铃--充什么大牲口(比喻小人物装作大人物的样子)

297、哈巴狗上轿--不识抬举

298、不放酱油浇猪爪--白提(蹄)

299、城隍庙里的猪头--有主的

300、吃了猪下巴--爱搭嘴

301、吃猪肉念佛经--假善人

302、钉猪的刀--要快

303、恶狼专咬瘸腿猪--以强欺弱

304、饿汉枪猪头--争嘴

305、饿猪占木槽--死不放

306、放了血的猪--趴下了

307、肥猪跑进屠户家--送上门的肉

308、肥猪跑进屠户家--找死

309、豁牙子啃猪蹄--横扯筋

310、降不住猪肉降豆腐--欺软怕硬

311、就着猪肉吃油条--腻透了

312、狼惜猪娃--还不了(比喻不去无回)

313、老肥猪上屠场--挨刀的货

314、老肥猪上屠场--挨刀的货(比喻某人是受惩罚的对象)

315、老鸽落在猪背上--个赛过一个黑(比喻一个更比一个坏)

316、老虎和猪生的--又恶又蠢

317、老母猪吃铁饼--好硬的嘴

318、老母猪吃碗碴--满嘴是词(瓷)

319、老母猪打架--动口不动手

320、老母猪打架--光使嘴

321、老母猪跟牛打架--豁出老脸来了

322、老母猪逛花园--找着挨揍

323、老母猪和牛打架--豁出命来摔

324、老母猪爬楼梯--高攀

325、老母猪追兔子--上气不按下气

326、老鹞落在猪身上--光瞧见人家黑,瞅不到自个儿黑(比喻只看见别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毛病)

327、老子偷猪儿偷牛--一个更比一个凶

328、老子偷猪儿偷牛--一辈强一辈

219代表什么生肖2

游牧指在草原上形成的一种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现代考古发掘逐渐证明,游牧诞生的时间不会早于公元前1000年。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游牧民族是公元前8世纪中叶,分布于阿尔泰山以西西徐亚人,被称为斯基泰人。农耕民族的统一是在秦朝,游牧民族的统一是在元朝。雍正皇帝:“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亚欧大陆上的游牧民族到底是哪里冒出来的,怎么一波一波地向南到中国、向西到欧洲源源不断?打跑了匈奴就来了鲜卑,同化了鲜卑又来突厥,打跑了突厥,后面又有了回鹘,党项,契丹,蒙古,女真......这些游牧民族起初到底是些什么人?他们的发源地在哪里?是同样的种族吗?

今天,我们一一来说说中国古代的这十余个纯种游牧民族。

一、鲜卑

鲜卑是中国古代非常活跃的民族,先后建立了10个国家,也曾经统治中国半壁江山。在中国古代东北区域有三个民族,分别是东胡、濊貊、肃慎。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鲜卑族就是东胡民族中的一支。

在中国北方区域的民族争斗中,最开始是匈奴消灭了东胡, 鲜卑部落退守鲜卑山,世属匈奴奴役。汉朝时,中国赶跑了匈奴,鲜卑部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北魏后期,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大多农民家破人亡。在523年,爆发了六镇起义。虽然起义被镇压,但北魏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最后,北魏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不过后来被北周和北齐取代。待隋朝统一中国后,以鲜卑族作为主体建立的鲜卑国家不复存在。

二、匈奴

匈奴人,来历不明,有人说是夏朝遗民,也有人说是中亚白种人。匈奴强盛后,便不断南侵,早在战国时期,北方的燕赵等国就饱受匈奴侵袭之苦。到了汉武帝时期,他不甘一边受匈奴勒索,一边被动挨打,于是决定主动出击,经过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后,匈奴终于瓦解,再无力与中原政权挑起大规模战争。

后来,一部分匈奴人南下归降,汉朝将他们安置在关内,这一部匈奴人此后先后融入到鲜卑、契丹等民族中。而另一部分匈奴人则因在蒙古高原无法立足而西迁,他们沿着河西走廊一路向西,经过中亚后,便没有了相关记载,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

直到几百年后,一个叫阿提拉的匈奴人出现在了欧洲草原上,人们才发现匈奴人已经到了欧洲。阿提拉被西方人称为“魔鬼”,他的出现几乎摧毁了东欧文明。不过,短暂的荣耀过后,随着阿提拉之死,匈奴作为一个民族再次消失。曾有人认为,现代匈牙利人是古匈奴人的子孙,不过据科学鉴定,匈牙利人实际上是当地原住民族的后裔,与匈奴无关。因此,也许世界上还有一些带着匈奴人基因的人存在,但“匈奴”作为一个民族整体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

不过,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匈奴是部分突厥语民族和蒙古部落的直系祖先,从其地理位置和迁徙路线来看匈奴与蒙古人,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的关系较大。

当然作为部落联盟的匈奴不太可能是一个紧密的联合体,也就是说匈奴不能称之为“匈奴族”,就像你不能把9-13世纪的钦察称之为“钦察族”,这种部落联盟可能包含了2-3种语言相近但种族差异明显的原始族群。

三、东胡

东胡是中国东北的古老游牧民族。是包羲太昊伏羲后裔东夷北迁后与胡人融合后的称谓,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大约1300年。

东胡部族发展到战国时期已经成为燕山以北和松辽平原上的最大部落联合体。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载:“当是之时,秦晋为强国。晋文公攘戎翟……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而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各分居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 这就是说春秋前期(晋重耳,前697-628年),燕北的东胡和山戎,分散的居住在不同的地域,各自有其各自的首领,不相统属,只有盟会时,部落首领才能聚会到一起,大约有一百多个部落,但当时还不能形成统一的政体。

可见晋、燕两国东北部的东胡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的发展阶段。但是到了战国后期,情况就不同了,经过春秋时期的大动荡,中原地区发生了巨烈的变化,北方少数民族则迅速发展壮大,大漠南北的许多互不相统的部落,逐渐的趋于聚集,主要形成了两类较大的部落联盟。他们族系不同,一个是居住在蒙古高原中西部的匈奴,另一个是居住在蒙古高原东部的“东胡”。二者相互敌对,而且东胡还要强于匈奴。

然而,自被匈奴冒顿击溃起,东胡部落联合体的名字退出历史舞台。

四、乌桓

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之一。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又曰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大约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喇里河西南地区。

公元119年(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军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乌桓又臣属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代汉北御匈奴。公元49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乌桓在两汉时先后两次南迁,逐渐发展壮大,但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各自为政,一直没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

据考证,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西北140里有—座乌辽山,即乌桓人迁驻之地。乌桓人在这块土地上逐步成长、壮大并向南迁徙,与建都于中原的封建政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密切交往,直至进入中原各地,融合于其他各族之中。

五、羯

羯族在历史上闪光的时期非常短暂,仅仅在五胡时期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地方割据政权,然后由于汉人野蛮的民族政策而推出了历史舞台,并且羯族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能成为一个民族,它是匈奴的一个分支。

羯族在东汉时期已开始随匈奴内迁,汉晋时期的羯人虽还保持有一定的游牧经济,但农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羯族尚未建立正式的国家之前,所需军粮除一部分自给以外,其它皆掠夺而来,如《晋书·孝愍帝纪》说公元317年夏北方大旱,随之蝗虫泛滥,“时石勒亦竟取百姓禾,时人谓之胡蝗”,在他攻打襄国时“分遣诸将收掠野谷”。这或多或少有战争不断,居无定处的因素在。

六、契丹

契丹族的起源,今天已经无法知晓,人们只知道他们起源于东北。在契丹族人自己的传说里,他们的祖先昔日在木叶山相遇。一个是乘白马的男子,沿土河到来。一个是骑青牛的女子,沿潢河而来。当他们相遇后,很快陷入爱河,并生下八个孩子。这八个孩子逐渐繁衍,就逐渐有了契丹八部。

而在历史的记载中,《魏书》、《北史》都对契丹族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当时契丹族人仍处于非常分散,各自行动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处于原始的部落时期。不过,到隋朝时,契丹族开始组建共同的军事联盟,由各部酋长参加会议,共同行动。虽然不清楚组建联盟的具体原因和情况,但是从契丹族的外部环境分析,应当是受到军事方面的威胁,促使他们进一步走向联盟。

建立过219年辽王朝的契丹民族,自明朝以来突然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了。

七、蒙古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一只受天命而生的苍狼和一只白色的鹿在位于斡难河河源的不儿罕山下结合,生下一个儿子,传说这就是蒙古族的祖先。实际上,蒙古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在呼伦湖和额尔古纳河东南居住的蒙兀—室韦,就是早期的蒙古部。后来,蒙古部向西迁移,走出山林进入草原,成为地道的游牧民族。

蒙古族是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传说中的蒙古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文字记载,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据《史集》记载,蒙古部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逃到了额尔古涅昆(额尔古纳河畔山岭)一带居住下来,生息繁衍。

蒙古民族的名称起源于蒙古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室韦部落--蒙兀室韦。"蒙兀"是蒙古一词的最早的汉文译写,见于《旧唐书.北狄传》。蒙兀室韦的居地在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后来,关于蒙古一词的不同译写还有很多,如"萌古"、"朦骨"、"萌骨",等等。写作"蒙古",最早见于《三朝北盟会编》所引《炀王江上录》。在古代蒙古语中,"蒙古"这个词是"质朴、无力"的意思。它开始只是一个氏族或部落的名称,后来才成为一个新兴民族的共同称谓。

八、突厥

突厥曾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强大民族,由匈奴的阿史那氏族发展起来。公元五世纪时沦为柔然人的奴隶,因擅长锻造,又被称为“锻奴”。公元552年,突厥人在阿史那土门的带领下,推翻了柔然人的统治,建立了突厥汗国,阿史那土门自称伊利可汗。

在此后的几十年时间中,突厥人像开了挂一样疯狂地扩张,形成了一个东起兴安岭,西至中亚咸海,北到贝加尔湖,南到阴山的大帝国。为了维护这样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阿史那姓氏的族人不断被派到被征服的部落做首领,突厥人的血统也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改变。

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大唐先是灭了东突厥,后来又支持回纥人彻底颠覆了突厥汗国。蒙古帝国虽然没了,但孛儿只斤氏却保留了下来,所以说蒙古族是一直存在的,然而突厥就没怎么幸运。

突厥汗国灭亡后,以阿史那姓氏为核心的突厥民族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一部分人南下中原,最终被汉化;一部分人西迁,最远的逃到了西亚,现在已经完全是欧洲人种了。

九、回鹘

回鹘即回纥,维吾尔族的祖先。回纥是铁勒诸部的韦纥、乌护,743年,回纥汗国灭突厥,统一铁勒诸部,回纥逐渐成为铁勒诸部的统称。840年,回鹘汗国瓦解,西迁进入新疆的回鹘后来穆斯林化,即今天的维吾尔。

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自立为可汗,建立漠北回纥汗国。这时回纥控制的地区,东起今额尔古纳河,西至今阿尔泰山,势力日益强盛。840年前后,回鹘(之前已更名)可汗被黠戛斯所杀,汗国瓦解,诸部离散,其中一部分南下降唐,其余西迁。

西迁的一支到达河西走廊一带,称河西回鹘,后来成为河西地方的土著,就是现在的裕固族。一支迁到葱岭及其以西的地方,称葱岭西回鹘。另一支迁到西州。西州回鹘又向西发展,以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为中心,东抵哈密、西至库车、南达于阗、北越天山,建立高昌回鹘政权。西州回鹘后来改称“畏兀儿”,即今天维吾尔族的先祖。

安史之乱时,回纥曾两次派兵助唐平乱,唐先后三次把公主嫁与回纥可汗。唐后期,与回纥的贸易往来较多,以茶、绢等换取回纥的马匹、皮毛。不少回纥人滞留内地经商,仅长安城就有千余人。

在唐朝先进文明的影响下,其经济文化有了长足进展:开始从事农耕,种植五谷、棉花、瓜果(以葡萄为最)等作物,有自己独特的灌溉方式(坎尔井);信奉佛教,兼事摩尼教和祆教;创制了回鹘文,精于木刻印书术与壁画艺术等。

十、女真

女真又称女贞、女直,来源于3000多年前的“肃慎”,汉晋时期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为“勿吉”,隋唐时称为“黑水靺鞨”,辽金时期称为“女真”或,清朝之后称为“满洲”,后来一直延称至今。明朝初期,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来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

《金史》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元魏时,勿吉有七部:曰粟末部,曰伯咄部,曰安车骨部,曰拂涅部,曰号室部,曰黑水部,曰白山部。隋称靺鞨,而七部并同。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其五部无闻。

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公元1615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再次称汗建国,史称后金;1644年,女真入主中原,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十一、党项

党项是古代西北的一个民族,是羌族的一支,又称作党项羌,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党项族原居住在四川松藩高原一带,以畜牧为生,唐朝中期时,受到吐蕃所迫,主要北移至今天宁夏、甘肃、陕西交界一带,原居地的党项族人则受吐蕃贵族役使,被称作弭药人。北移的党项则分为八部,唐末,其中较强的拓跋部首领拓跋思恭曾被唐朝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并赐姓李。

至宋初,首领李继捧归降宋。

在党项族这样一个历史转变的时期,党项贵族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主张。早在德明时,以德明和元昊为代表,便对党项的发展道路展开了争论。德明主张继续维持现状,依附宋朝。他说:“我族有三十年不穿皮毛,而能穿着锦绮的衣服,这都是宋朝的好处。”元昊说:“穿皮毛,事畜牧,是我们本来的习俗。英雄应当成霸王之业,何必穿锦绮。”党项贵族接受宋朝的赏赐,部落居民穷困,矛盾也日益尖锐。

元昊对德明说:“我们所得俸赐,只归自己。可是,众多的部落都很穷困。我们失掉了部落,还怎么能自守?不如拒绝朝贡,练习兵事,力量小可以去掳掠,力量大还可夺取疆土,上下都能富裕,何必只顾我们自己。”德明死,元昊继立,便按照他自己的主张,摆脱宋朝的控制,按照党项奴隶制发展的道路,建立起夏国。

李元昊称帝,成立了西夏,统治西北地区达约200年之久,西夏为蒙古灭亡后,党项族被蒙古人称作“唐兀”,属色目人的一族,在元朝时还有部分甚为活跃,但其后逐渐与其他各族融合,党项之名逐渐消失于中国历史上。

十二、羌

传说5000年前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大战,战败后其率大部与黄帝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汉族),而少部分西迁、南迁,与青海、四川、重庆等地的原住民融合,形成藏族、彝族以及羌族。故羌族与汉族、藏族、彝族等民族一样,都具有一部分炎帝部落血统,为兄弟民族。

羌是个使用广泛的西方异族称号,羌这个概念从古至今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其所囊括的地理区域也是不断缩小的,从以往的占据如今小半个中国的羌,变为仅存于岷江上游的汶川到松潘一带的羌族。

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由商到汉代之“羌”的历史并非是一个“异族”的历史,而是“华夏”自身的历史,或“华夏边缘”变迁的历史。殷商的甲骨文上多次出现关于羌的记载,有打仗的,有俘虏羌人作为奴隶或者献祭的。但是历史资料更多的周朝,正统文献如《战国策》、《左转》、《国语》中都没有出现关于羌的记载,只在战国晚期的部分思想家著作中用“氐羌”来指代传闻中的西方异族。

我的猜测是周朝本来就起源于西方,在周灭商的战争中有姜姓部族作为周朝的盟友参战(顺口说一句,姜姓在周朝历史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姓氏,姬姓周人的祖先叫“姜嫄”,周王又常常娶姜姓族女子为妻),所以这个时候在称之为羌就不太妥当了,此时的羌并没有消失,只不过绝大多数融入了华夏文化圈。

十三、氐

古代中国西北部少数民族之一,氐族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一说氐族与羌族同源。曾有说法,指属于藏族(古代的吐蕃人)一支的白马藏人。春秋战国时始以氐为族名,居于中国西北部。汉朝至三国期间,氐族曾两度大迁徙,至关中一带居住。其时还有如羌族的少数民族迁入关中。十六国时晋室南下,氐人便在北方建立前秦、后凉、仇池等政权。随著长居于中国日久,在唐朝时代,一部分氐族人与吐蕃人相融合,而其余氐族则与其他民族相融合。

不过个人认为氐族最初发源地在西北地区,西晋末年氐族与匈奴、羌、鲜卑、羯趁着丧乱进入中原纷纷建立国家政权。其中,氐族苻洪建立了前秦、吕光建立了后凉,但在一次次亡国打击下氐族遭到了灭顶之灾,绝大部分人被杀死、饿死,只有一小部分人幸存下来并与汉族人融合在一起。以族名为氏,其中在山西五寨县有氐姓人。

十四、吐蕃

吐蕃民族的来源,据14世纪成书的《王统世系明鉴》记载,是猕猴与岩魔女结合生出最早的人类,其后子孙繁衍,分别在今西藏各地开垦平地,建筑城邑。直到聂赤赞普,即吐蕃王系第一代赞普(王)从天降临,才有了君臣之分。

今西藏山南地区的首府泽当(藏语,意为游戏的平地),传说即猕猴及其子女玩耍的场所;泽当附近的山上,还有“猴子洞”的古迹。这种“猕猴变人”的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真实性,也是古代藏族对本民族来源的具有普遍性的看法。

藏族祖先吐蕃人与中亚的关系一直很紧密。藏族史书《智者喜宴》就记载,早在公元前400年吐蕃赞普布德贡杰时期,吐蕃就与今天的克什米尔的部落爆发过战争。早在吐蕃第一个藏王聂赤赞普时期,也就是公元前825年左右,藏族先祖就说藏地四周有四个强大的国家:东边为汉地,西边为波斯,南边为印度,北边为戈萨。通过现在的阿拉伯史料分析,阿拉伯人知道吐蕃的时间比汉族要早。亚历山大大帝的相关史书也提到了吐蕃。

十五、柔然

柔然,亦称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等。北朝的碑志、杂曲中,往往泛称之为“匈奴”、“鬼方”、“凶奴”、“猃狁”、“北虏”、“北狄”等。“柔然”名号始于车鹿会之自称。而“蠕蠕”之名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柔然侮辱性的改称。北魏后期柔然又以“茹茹”作为自称或姓氏。“柔然”一词,有认为是“聪明、贤明”之意,或认为含有“礼义、法则”之义,或认为源于阿尔泰语的“异国人”或“艾草”等。

魏孝文帝即位后,冯太后执政。对待柔然,多少改变了太武帝以来的武力进攻为主的政策。孝文帝本人也曾表示:"兵者凶器,圣王不得已而用之",主张停止对柔然用兵。柔然也改变方针,对北魏以媾和为主,如魏承明元年(476)二、五、八、十一月4次遣使,魏太和元年(477)三次遣使。另一方面,柔然势力开始向西扩张,魏和平元年(460)吞灭高昌;魏皇兴四年(470)进攻于阗。于阗向北魏求救,说西方诸国都已服属于柔然。

北魏以路途遥远,没有派兵。延兴二至三年(472~473),柔然又连连进攻敦煌,谋求割断北魏通向西域的商路。魏孝明帝熙副产品(516~517),柔然可汗丑奴遣使于魏,态度傲慢。朝廷有人主张不予复书,未被采纳。北魏对柔然的态度软弱下来。

魏分东西后,双方都争取柔然的联盟,以打击对方。柔然也利用东西魏的分裂,更为骄横,不断南攻,东边深入到易水,西边到达原州(今宁夏固原)。

然而,至6世纪初中叶,突厥日益强大。552年,突厥酋长土门(伊利可汗)因求婚于阿那环被拒绝,发兵击柔然,阿那环大败自杀。柔然余部立邓叔子为可汗,又屡被突厥木杆可汗打败,西魏恭帝二年(齐天保六年,555)率千家奔西魏。柔然汗国灭亡。

十六、丁零

今天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生活着一个人口不足5万的少数民族涅涅茨,其族源正是当时的丁零人。汉代,一部分丁零人为了躲避战乱,沿着叶尼塞河向被迁移到了北冰洋沿岸。这一部分丁零人,其中的一部分越过乌拉尔山,他们吸收了当地居民的一些语言和文化后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萨莫迪人。

萨莫迪就是今天的涅涅茨,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期,萨莫迪人生活的地区逐渐全部被沙俄征服。时至今日,涅涅茨便成了俄罗斯的一个少数民族。今天的涅涅茨人口不足5万,也没有什么赶超世界的科技。但涅涅茨的远祖,当年的丁零人北魏时期曾在中国境内建立过一个政权——翟魏。

丁零,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亦作丁令、丁灵、钉灵。又称高车、狄历、铁勒、丁零(丁灵)。三国时,丁零有一部分仍在今贝加尔湖以南游牧,称北丁零;一部分迁徙至今新疆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南与乌孙、车师,西南与康居为邻,称西丁零。

丁零属于原始游牧部落,敕勒人最早生活在贝加尔湖附近。留居在原来贝加尔湖一带的敕勒被称为丁零。鲜卑人因北方的敕勒人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东汉进攻北匈奴战胜之后,敕勒的地域开始南移,与中原的汉族交往。

早在冒顿单于时期,匈奴日益强大,曾经北服五国,其中就包括丁零国。西汉时期,丁零族主要分布在北海(今贝加尔湖)以南的广大地区。东汉时部分丁零南迁。三国时期,原丁零故地“北海之南,自复有丁零”。丁零人除向南移以外,有的也向西徙。其驻牧地已达乌孙以西,康居以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阿尔泰山和塔尔巴哈台一带),拥有“胜兵六万人”。

丁零人善于制作和普遍使用高轮大车,故晋以后的中原人又称丁零为“高车”。丁零人所以普遍使用高车,是因为原驻牧地草茂而高,积雪深厚。在这种地区使用高轮大车,可以减少阻力,顺利通行。

在呼伦贝尔盟巴尔虎三旗还保留着使用高轮大车的习惯,当地人称之为勒勒车或大毂轮车,与马的身高相差无几。

219代表什么生肖3

要闻一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近日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对全国节能减排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要闻二 刘奇葆强调 :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

1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要闻三 我国发布首部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

地质量如何,事关粮食产出能力。《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近日经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于2016年12月30日起实施。这是我国首部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

要闻四 京沪深步入存量房时代 热点城市或面临量价回调

中国指数研究院4日在上海发布的《中国房地产市场2016总结与2017趋势展望》显示,由于一线城市土地资源稀缺,新房供应日趋减少。大量购房需求已转向二手房市场,存量房交易量不断扩容。未来二手房成交主导市场的趋势将不断强化。>>

要闻五 外汇管理传递稳定信号 在岸离岸人民币双双反弹

5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上涨219个基点,离岸人民币对美元再度大幅飙升。专家表示,近期,美元指数有所回调,外汇管理维持5万美元额度但重申相关禁令也向市场传递出了信号,人民币表现体现市场预期谨慎乐观,但仍需要加大正面预期引导力度。>>

要闻六 中央纪委通报2016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纪律审查情况

2016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接受信访举报253.8万件次,处置问题线索73.4万件,谈话函询14.1万件次,立案41.3万件,处分41.5万人(其中党纪处分34.7万人)。>>

要闻七 全国铁路大调图 多地开行赴滇动车组

5日起,全国铁路迎来新一轮大调图。运行图调整后,全国铁路将增开旅客列车135对,开行旅客列车总数达3570.5对,其中动车组列车2332.5对。与此同时,伴随沪昆高铁全线贯通,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武汉等方向到昆明的G字头动车组列车开行,昆明到北京的时间缩短至约12小时。 >>

要闻八 检察机关已从境外追逃职务犯罪嫌疑人158人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万春5日在京表示,自2014年9月份最高人民检察院部署职务犯罪国际追逃追赃专项行动以来,截至目前全国检察机关已经劝返、遣返、引渡、缉捕潜逃境外的职务犯罪嫌疑人158人,涉案金额17.3亿元人民币。>>

要闻九 2016年全国“扫黄打非”十大案件公布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5日公布2016年“扫黄打非”十大案件,涉及非法出版、网络传播淫秽色情、新闻“三假”、侵权盗版等方面。据统计,2016年,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共受理举报线索12余万条,各地共查办相关案件6600余起,其中刑事案件670余起,刑事处罚1300余人。>>

要闻十 2017年生肖鸡票全国首发 艺术家韩美林担纲设计

《丁酉年》生肖鸡年特种邮票1月5日在全国统一发售。该邮票1套2枚,面值2.40元人民币,图案名称分别为“意气风发”、“丁酉大吉”,由中国著名艺术家韩美林担纲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