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代表高

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分别不能吃什么?收好这份实用清单,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什么生肖代表高1

每当生病的时候

就会从爸妈、亲戚、朋友等各种渠道

被告知需要忌口

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喝!

虽然有些做法并不科学

但其实“忌口”

是为了让病好得更快

我们应该了解常见病的禁忌

如果生不同病时

不注意相应的饮食禁忌

不仅不利于康复

甚至会加重病情

下面帮你列全了

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的

饮食禁忌

看完赶紧收藏吧!

高血压患者应该少吃啥?

高血压患者大部分没有特异性症状,少部分人会有头疼头胀、脖颈僵硬等情况,也仅会在精神紧张、愤怒和剧烈体力活动后发生,而大多在休息后恢复正常。

但是,长期高血压可能会造成心、脑、肾、眼底脏器的危害而出现相应并发症。因此,高血压又被称为“无声杀手”!

而合理膳食可预防控制和延缓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高血压的合理饮食模式不存在禁止吃的特定食物种类,但是强烈建议避免高钠、高脂食物和引起血管收缩、大脑兴奋的饮品。高血压患者需要严格限制的食物如下:

糖尿病患者不能吃啥?

糖尿病人群的饮食,如能做到控制总热量前提下,形成以下习惯,也能和健康人一样长寿。

1、保证食物多样化

2、低脂、低盐、高膳食纤维

3、少量多餐

4、先吃菜、再吃肉、最后吃主食

但是,糖尿病饮食禁忌的误区非常多,而错误的饮食禁忌其结果达不到使患者血糖、血脂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维持或达到理想体重、延缓或减少并发症发生的目的。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该注意以下禁忌:

高尿酸患者不能吃啥?

总体来说,高尿酸的饮食禁忌就是减少高嘌呤食物和影响尿酸排泄的食物的摄入。具体如下:

避免高嘌呤饮食

畜禽肉、海鲜类和动物内脏,以及菠菜、蘑菇、芦笋等食物中嘌呤含量较高,高尿酸患者应避免食用。食物中嘌呤的含量规律为:内脏>肉>鱼>干豆>坚果>叶菜>谷类>水果。

减少油脂的摄入

由于高尿酸患者易继发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需控制能量及脂肪供能比例,应比正常人减少10%-20%。故应尽量避免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坚持少油的烹饪习惯。

不要暴饮暴食或一餐中进食大量肉类

海产品、肉类及高嘌呤植物性食物煮后弃汤,可以减少嘌呤量。

避免高盐饮食

长期高盐饮食会增加肾脏负担,影响尿酸排出体外,所以患者应避免食用腊肠、咸鱼、泡菜等含盐量较高的食物。

禁酒、控制果糖摄入量

酒精在体内代谢产物会抑制尿酸的排出,果糖摄入过多也会减少尿酸从肾脏中排泄。应尽量避免喝酒‍‍和果汁。

转自:新华网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什么生肖代表高2

动物内脏,大家对它是又爱又怕。爱它,是因为它的味道实在是太好了,夫妻肺片、爆炒肝尖、干锅肥肠……想想就口水直流;怕它,是因为觉得含有太多的脂肪,而且也觉得它含有太多脏东西,不敢吃……

那它究竟能不能吃呢?

01

动物内脏不干净,高脂高胆固醇?

其实真相是……

1

合格产品,可以放心吃

动物内脏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消化代谢,但肝、肾这类帮助身体清除毒素的器官,它们的运作方式是过滤毒素而不是储存毒素。

因此,从正规渠道购买的合格动物内脏,即使有一些残留物,其水平也低于食品安全标准,可以放心食用。

2

内脏并非都是高脂肪、高胆固醇

关于脂肪和胆固醇含量,不同动物内脏的差别也很大,有的很高,有的很低,不能一概而论。

肥肠、脑部位的脂肪、胆固醇含量的确都很高,像猪脑含胆固醇高达2571毫克/100克,脂肪含量为10.8%。

但猪、牛、羊的胃俗称肚,鸡、鸭、鹅的胃俗称胗,则并没有那么夸张——像牛肚胆固醇104毫克/100克,脂肪含量只有1.6%。

要注意的是:动物内脏属于高嘌呤食物,高尿酸血症患者和痛风患者不建议多吃,以免加重病情。

02

动物内脏,

其实是高营养密度食物代表之一

动物内脏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含有蛋白质、维生素、铁、锌等。尤其是以下几种特别丰富:

1

维生素A丰富

肝脏中尤其多,甚至远超过肉、蛋、奶等的含量。

每百克猪肝维生素A的含量约5000微克,每百克鸡肝、牛肝、羊肝维生素A的含量高达上万微克。维生素A有助于维持正常视觉功能,也有利于保护黏膜的完整性。

2

含铁多

大部分的动物内脏富含铁元素,它是人体血红蛋白的主要组成成分,能为人体正常造血提供原材料,所以动物内脏是比较理想的补血食品。

3

含有辅酶q10

尤其是心脏中含有较高的辅酶q10,这种抗氧化剂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可以减缓衰老过程,对心血管也有保护作用。

03

健康吃内脏的6个原则

1

购买合格品

在卫生监管良好的市场,购买有动物产品检疫合格标志的内脏,不吃病变或不新鲜的内脏。

2

认真清洗、彻底煮熟

认真清洗,有助于减少残留的有害物质。针对不同的动物内脏有不同的处理办法:

①肾:撕去外表的膜,切成两半后去除中间的白筋。

②肺:将肺的主血管对准水龙头,进行灌洗,反复清洗4-5次,直到肺叶发白,无脏水,焯水后去掉肺管。

③大肠:将肠里外翻洗,用盐和淀粉反复揉搓,去除粘液和异味,并用刀去除肠壁上的脂肪。

烹饪动物内脏时,建议加工时间长一些,温度高一些,彻底地煮熟煮透。

3

掌握量

动物内脏不宜天天吃,建议每月可以吃动物内脏食物2-3次,每次25克左右。

4

搭配蔬菜

蔬菜中的膳食纤维不仅能辅助抑制脂肪吸收,吸附脂肪并排出体外;其中的植物甾醇则可以帮助减少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更好地控制血胆固醇。因此,可以搭配笋、海带、芹菜等膳食纤维较高的蔬菜,以及茭白、荠菜、香菇等含植物甾醇的蔬菜。

5

巧用香料

肉类中的胆固醇结构不稳定,在高温、油脂的作用下,氧化进程变快,产生更多的胆固醇氧化产物(COPs),不仅会损伤血管内膜,甚至还可能损伤DNA,增加多种疾病风险。

而部分香料,如:生姜(富含姜黄素)、肉桂(富含多酚)等,不但可以祛味,还含有抗氧化物,能减少COPs的产生。

6

特殊人群慎选择

*脑血管疾病者要注意将猪大肠内的油脂刮净,防止脂肪摄入过多;

*高血脂、胆囊疾病等患者要少吃大肠、猪脑等;

*内脏普遍嘌呤含量较高,痛风患者要尽量避免食用。

04

这些部位的肉,真的不建议你吃

内脏虽然可以适当吃,但还有些部位的肉真的不建议你吃:

1

脖子肉有淋巴,吃时要注意

脖子是淋巴腺体集中的部位,可能含有一些来不及分解的病原体、细胞残骸、代谢废物等异物。

因此,吃鸡脖子、鸭脖子时,一定要在烹饪前清洗去除脖肉的网状物。

2

禽类屁股最好别吃

像鸡屁股上有2个不宜食用的地方:尾脂腺和腔上囊。前者是鸡身上唯一的脂肪性腺体,不仅口感差,还是引起腺体阻塞或炎症的部位,不宜食用;后者是淋巴器官,里面含有未来得及分解的病原体和代谢废物,也不宜食用。

自家杀的鸡鸭鹅,一般很少摘除这2个腺体,所以最好还是别吃屁股。

3

鱼胆有毒,不吃

鱼胆中含有胆酸、氢氰酸等有毒物质,其毒性甚至比同剂量的砒霜毒性还大。若不小心摄入过多,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脏器的衰竭,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自己处理鱼类时,一定要小心摘除鱼胆。如果不小心弄破鱼胆,可以立即用苏打水或40度的酒把鱼肉洗一下,消除苦味,再用清水漂洗干净。

来源: CCTV回家吃饭

什么生肖代表高3

【科技前沿】

光明日报昆明7月17日电(记者张勇)为了揭开1.4万年前的智人云南“蒙自人”的神秘面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世界现代人群和古DNA大数据的系统分析发现,作为晚更新世的“中国南方人”,云南1.4万年前的智人“蒙自人”与最早的美洲原住民存在深度的古老祖源遗传联系。该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山地和印缅山地三个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的交汇地带,这不仅使云南成为第四纪冰期生物的“避难所”,还成为孕育新物种的摇篮,造就了当地从史前到现在极其复杂的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多样性。云南不仅见证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奇迹,同时目睹了人科物种从1200万—600万年前的禄丰古猿、约170万年前的直立人“元谋猿人”,再到1.4万年前的智人“蒙自人”等多个人类重要的演化阶段。

据了解,云南蒙自马鹿洞是1989年采石场工人发现的一个早已自然封闭的洞穴,化石及文化遗物经专家鉴定确认为一古人类遗址。遗址位于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郊的黄家山山麓。1989年由云南省博物馆等单位组织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包括头盖骨、下颌骨、股骨在内的30余件人类化石。2008年,云南省考古所等单位系统采集了地层环境样品和测年材料,结果显示整个马鹿洞遗址的年代范围为17830±240年前至13290±125年前,其中头盖骨出土的地层年代为约14000年前。

为了揭示“蒙自人”的神秘面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蒙自市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合作,对“蒙自人”开展了古DNA遗传学分析。古DNA证据表明,“蒙自人”是亚洲早期现代人的一位女性,而非古老型人类。“蒙自人”可能代表了早期与中国两大农业人群的共同祖先有遗传关联的狩猎-采集者,他们之间有晚更新世的最近共同祖先。“蒙自人”所属的支系是一个独立的M9根部支系,反映了晚更新世东亚南部人群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该研究是迄今为止华南和东南亚最古老的人类古DNA研究。

整合已报道的世界现代人群和古DNA大数据的系统分析表明,作为晚更新世的“中国南方人”,“蒙自人”与最早的美洲原住民存在深度的古老祖源遗传联系。研究发现,从南方的云南马鹿洞到北方的黑龙江流域,约1.6万—1.4万年前的华夏大地上,已经形成了中国人群共享的一种遗传背景格局,这种遗传背景是晚更新世美洲最早定居者的东亚源头,也是美洲原住民最主要的遗传成分。研究者据此推测,早期东亚人群可能存在一条沿海岸线从南向北迁徙的路线,最终部分人群跨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此外,晚更新世不仅存在中国南北方人群的遗传分化,该时期中国南方人群与东南亚人群的遗传分歧程度更加明显。通过重构肤色基因OCA2的一个关键突变的跨时空分布模式,研究者发现导致比东南亚人群“更白”的中国人群浅肤色的这个突变最早在约7500年前发生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之后,作为对高纬度地区紫外线照射强度减弱的遗传适应,该突变的频率在东亚人群中逐渐上升,直至在现代东亚人群的平均频率达到了约60%。这些结果表明,东亚大陆人群一些体质人类表型(如浅肤色),可能在约7500年前就已经形成,这不仅反映了自然选择在最近一万年以来的全新世仍然在影响东亚地区人群的遗传结构和相应的体质表型,同时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线索。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张晓明和李春梅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宿兵、吉学平、和耀喜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先导专项、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中科院青促会和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的资助。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8日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