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鸳鸯代表什么生肖

追逐绚丽梦想,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蝴蝶鸳鸯代表什么生肖1

追逐绚丽梦想(盛世华光)

蒋 巍

从时光里偷一片绚丽

大年夜,在贵州大三线的厂区,一个小女孩蹲下来,用火柴点燃了一枚鞭炮,然后捂着耳朵快速跑开,轰地一声脆响,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夜空中灿然开放……

她就是童年时候的陈月巧。陈月巧对艺术的热爱,是从夏天的一只蝴蝶和升空的礼花开始的。那以后,她一直走在时间之外,走在自己的兴趣里,很安静很专心。身影拖曳得很长,从山这边到山那边。20多年过去,蓦然回首,这份热爱为她织就了一个广阔而绚丽的梦幻殿堂。世界与她无关时,便静坐一旁,清秀,温婉,微笑,与月光轻声细语。世界进入她的视野时,热情,敏快,果决,拿着手机霸气十足地吩咐助手去办各种事。

在贵州,一位友人再三鼓动我去参观一下陈月巧办的个人收藏博物馆,就这样我认识了陈月巧。

陈月巧生在遵义大山深处的航天基地。父亲生于广西柳州的壮族之乡,当过工程兵。陈月巧在家中排行老三。邻居家有一位绣娘,一手好针线活,让巧儿分外着迷,放学后做完功课便跑到邻家,看那位阿姨飞针走线。今天还是五颜六色的彩线团,过个十几天就变成翻飞蝴蝶、戏水鸳鸯、荷花绿叶,让巧儿看得心醉神迷。一个夏天的日子,妈妈到处喊7岁的巧儿回家吃饭,最后终于在楼后的山坡上找到她,只见她静静卧在草地上,小手捧着一束花。妈妈问她做什么?巧儿说,我在等蝴蝶,等它落到我的花上,我就把它带回家,让阿姨照着它的样子绣出来。妈妈笑了,说你应该跟阿姨学学手艺,以后自己就能把漂亮的蝴蝶绣出来了。后来,蝴蝶没等到,却等到她至今无法忘怀的彩色梦。她说:“妈妈的话启发了我,我感觉,我一生的梦想就是等一只蝴蝶。”

也许是壮族基因决定了陈月巧的爱好,她很快成了心灵手巧的小绣女。高考时她考进了贵州师范大学。陈月巧天生有语言才能,大二时英语就过了六级。陈月巧利用课余时间当家庭教师,赚来课时费,但她从不买什么大牌和奢侈品,几件普普通通的T恤和衣裙来回换。卡里的积累越来越多,但她从未想将来究竟做什么。她的青春就像一只蝴蝶,漫无目的地飞来飞去,还不知落在什么地方。青春么,就是用来梦想和等待的。

穿在身上的神话

改革开放后,世界各地的外国人来中国观光的很多,贵州尤其多。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观光,再买些当地绣品带回国。陈月巧是出色的英语翻译,一传十十传百,她成了最忙的非专职导游兼导购。作为从小跟着邻居阿姨学手艺的绣女,她的鉴赏目光和提供的参考意见当然是很专业的。哪些是一流的精品?哪些是独具特色的?哪些是真正手工绣制的?她都能给出很权威的判断,自然深受外国人的嘉许和欢迎。通过不断地进村入寨,不断地比对品评,少数民族绣娘们绣制的衣物、挂毯和饰品,犹如绚丽的艺术海洋,渐渐在陈月巧眼前展开。也许,这就是她一直等待的蝴蝶梦。

少数民族五彩缤纷的服饰,是一个神秘而独特的无语世界,但一针一线都有情有意有声音。回望岁月深处,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花早早开放,皇室贵胄和那些富有者皆以衣饰高贵华丽为美,《尚书》中就有“衣画而裳绣”的记载。到了“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衣饰更趋华美。到北宋年间,民生艰难,民间服饰便渐渐走了简朴的路子。不过,西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却与中原背道而驰,愈来愈花样迭出、鲜艳夺目。尤其生活在云贵高原上的各族同胞,许多男人以做玉雕、银饰为生,女人从懂事起就跟着母亲学刺绣,用十几年的工夫为自己准备嫁妆。通过一代代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民间绣品愈来愈美妙、精致、华丽,一些独创针法甚至只传亲女、不传外人。每逢传统节日,姑娘们“全副武装”,从头到脚装饰起来,像一朵朵摇曳多姿的鲜花盛开在山寨里。山里是那样封闭,少数民族女性服饰怎么会演进发展得愈来愈绚丽多彩?这似乎是一个谜,一个穿在身上的神话。

我以为,这大概与大多数少数民族没有文字有很大的关系。盖因没有文字,他们便为本民族创造了两部“史书”:一部是世代口口相传的民族史诗和民歌,另一部就是他们独具特色而又复杂神秘的服饰。服饰上的那些奇奇怪怪的符号、图案,那些夸张变形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有的是数千年流传下来的部落图腾,有的出自他们天然的唯美意识,有的则可能是他们为印证同祖同宗、进行交流而留下的语言符号。所有的符号和图案,组成了一部“天书”,很可能深藏着天、地、人、神、鬼、仙相互沟通的密码,暗示着他们的历史、文化和心灵倾诉,记录着他们曾经的荣耀与苦难、战争与迁徙,每个图案或许都深藏着一个已经远去的故事。

陈月巧说,绣品就是少数民族的血脉和心语。多少次陪着外国人进村入寨,陈月巧惊异地发现,在与村民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外国人完全用不着翻译。这证明了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历史的,越是未来的。尽管语言不通,但外国人和村民都懂得这些绣品的意蕴和价值,双方打几个手势,生意就可能成交了。

走的地方多了,陈月巧看到一些古老而精美的绣品被外国人如获至宝地买走,她不由地暗暗感到心痛。中外文化交流当然是有益的相互补充和滋养,但见到一件件珍贵绣品被美元或欧元收走,她还是感到心痛和遗憾。这本来就是她从小的爱好,已经深入骨血。她想到,与其让外国人买走,不如自己买。于是,她开始一件一件地买绣品、买衣服、买银饰,渐渐地不可自拔,更加如痴如狂地买。随着她的钻研越来越深,眼界越来越宽,兴趣越来越广,只要见到古旧东西她就忍不住要买:院外放的老磨盘,墙边歪着的老水缸,吊脚楼的木格窗,老奶奶用的背娃兜,村姑用的花腰带,蜡染或织锦的老被面,上百年的小供桌和旧宫灯……她甚至先后买了5栋山寨里的古木老宅,可惜如今只剩了两栋,其余的被拆了。

大学毕业后,陈月巧到贵阳中医学院当了英语老师,所有收入都变成了她珍存的绣品和藏品。积蓄不够用了,她便帮着家人打理生意,居然也做得风生水起,当然也经历了诸多的艰难坎坷,唯一能让她支撑下来的,就是少女时代那个美丽的“蝴蝶梦”。只要钱到手,立刻变成了大山深处、上百村寨里的绣品和衣饰。陈月巧说:“不仅因为喜爱,更是为了抢救!”

10多年,她带上司机、助手和向导,走遍了贵州省各个州市,翻山越岭进入数百个村寨,有些村寨不只去过三次、五次。遇到贫困家庭、有病的村民、生活负担太重的绣娘、不能上学的孩子,她就多掏几百甚至上千元,给予帮助。

在一个布依族村寨,她发现了一个老水缸,是由一块完整石头雕琢出来的。她喜欢得不行,立即掏了1000元买下,又用5000元的运费拉回贵阳,然后特地给那家运去一口新水缸。一颗善良而柔软的心,其实也在默默做着扶贫帮弱的事情。

在贵州,走村入寨的路大都挂在悬崖峭壁上。有一次遇上命悬一线的车祸,陈月巧和伙伴们缩在车里等了一整夜,等警察前来救援。警察天亮后终于找到她们。

收购、抢救的东西越来越多,家里放不下了。好在那些年贵阳的房价还很低,陈月巧特意买了一套商品房和一大堆木箱木柜,也不装修,买回东西就塞进去,一直顶到天花板。父母看在眼里,连连摇头哀叹:“咱家三姑娘走火入魔了。”

那些年陈月巧一个劲地买,见了好绣品、老物件就走不动道儿。她渐渐名声远播,成了贵州省有名的收藏家,全省各地都有她交下的好友和“带路人”。陈月巧傲娇地说:“什么名号我都不在乎,反正我肯定是贵州搞少数民族服饰收藏的第一代领军人,当然要加个‘之一’。”

最大的“露天博物馆”

2015年10月,北京798艺术博览区举办一个国际艺术节,邀请贵阳前往设展。展什么呢?市领导犯了愁。文化部门举荐说,有个陈月巧老师搞了不少民间收藏,可以交给她办。巧儿翻箱倒柜,挑出50件绚丽的苗族服饰,做好文字说明,然后带上她的几个帮手奔赴北京798,下榻后立即昼夜兼程搞设计、做展架、摆展品。展出后一炮打响,观者如潮,第二天就上了央视新闻和各大媒体,举办方还发给她一个“2015北京798国际艺术节突出贡献奖”。

紧接着,陈月巧应央视之邀,到北京服装学院参加央视纪录片《衣锦中国》开机仪式,还组织模特为全校师生做了一次精彩纷呈的真人秀服饰艺术展。这场真人秀引起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关注,又邀请陈月巧到北京艺术博物馆举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展出。

考虑到陈月巧对宣传贵州地域文化做出的贡献,贵阳市领导出面协调房地产企业,为陈月巧提供了一个1600平方米的展示中心,可免费使用5年。她大喜过望,把自己的所有藏品全部收拾整理了一遍,挑出其中最珍贵最具代表性的张挂起来。2016年4月12日,贵阳第一家民办的“五彩黔艺博物馆”闪亮登场,向观众免费开放。整个馆藏全部是陈月巧从贵州村寨“淘”来的,还有从云南、四川、广西、海南等地收购来的,共有苗族、彝族、瑶族、侗族、白族、畲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各少数民族多支系的精美服饰3000余套、精品背扇2000余张、精美绣片20000余张,还不算那些数以千计的器皿、石雕、木雕、竹雕、编织品等各类古物。

这是一个庞大而惊人的数字,代表了陈月巧青春年华的每一天。

丹寨县一带的苗族支系自称“嘎闹”,意为“鸟的部落”,鸟即是他们崇拜的图腾。大唐时候,该地苗族首领谢元琛曾率领一个庞大的表演团队,远赴长安晋见唐太宗。其精彩绝伦的歌舞演出和彩绣服饰令太宗赞叹不已,特命宫廷大画师阎立德把他们的盛装画下来,史称“卉服鸟章”。这种礼拜性的服饰用彩线绣有各种鸟的造型和花卉图案,色彩斑斓华美,银丝细密精致,衣襟下边缝有一圈鸟羽。它作为一种“法器”,只有在宗教仪式和盛大的节日才穿戴出来。近些年因为现代生活的冲击和中外人士收购,学艺的年轻人少了,成衣也极为少见了。还好,我在陈月巧的“五彩黔艺博物馆”见到两件,是她专门到丹寨县一个山乡收来的。

历经近20年,陈月巧从历史时光中偷出一片绚丽,化为万千云朵,也让她的青春年华与历史同在,光芒四射。这就是抢救的意义。

如今,陈月巧的博物馆已经成为展示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个宝库。开馆以来,前来参观的游客近十万众,包括多国的元首夫人和高级官员。

中国有四大名绣,即苏绣、湘绣、蜀绣、粵绣。陈月巧历经千辛万苦,把各少数民族的精美绣品收集起来,展示给国人和世界,我们蓦然发现,其实还有黔绣,以其独特的神秘性和艺术性,亦称得上中华一绝。多年来,通过邀请,巧儿带着她的服饰展览先后去过德国、捷克、丹麦、瑞士、俄罗斯、墨西哥、马耳他等国家,所到之处深受观众和专业人士好评,扩大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贵州少数民族艺术的影响。

漫谈中,她突然冒出一句惊人之语:应该把贵州建成最大的“露天博物馆”!

是啊!贵州处处是山水美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人民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守生态、发展两条底线,大力恢复植被,广种林园果木花卉。成千上万的老村老寨“化腐朽为神奇”,变成风情小镇和美丽乡村。采访途中,乡村里的“农家乐”和“乡愁馆”比比皆是,里面珍存的古老的生活生产器具,大都是现今的年轻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漫步其间,或平添赏心悦目之雅兴,或引发抚今追昔之幽情。

一个夏日,我和陈月巧从贵阳出发,驱车近5个小时,翻山越岭抵达黔东南州台江县的长滩村。这是一个古香古色、依水而居的千年苗寨,村边有一条清澈透明的巴拉河。村口长长的凉棚下,放着两条近10米长的独木龙舟,看那乌黑的颜色也是罕见文物了。村主任熊庆来是个黝黑的中年汉子,他告诉我,每年盛夏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周边各县各乡都有来参赛的,河两岸观者如潮,私家车挤得满满登登,比过年还热闹。

我问“长滩”村名是什么意思?熊庆来说,“长滩”在当地苗语中意为“天梯”,相传远古时候这里有一架直入云霄的天梯,每逢苗年,周边的村民都争先恐后爬上天梯去看天宫里的热闹,有一次因为人太多了,天梯压断了,一些人只好留在这里繁衍生息,从而形成了长滩村。据说美丽的苗族女神仰阿莎便出生在这里,她教会了长滩女性织布绣衣,从此代代相传,造就了名扬四方的“长滩绣品”,长滩村因此被命名为贵州省“特色村寨”之一。我们进村入户走了几家,家家堂屋前都有一两位中老年苗族妇女,坐在竹凳上飞针走线、埋头刺绣。手中的绷子上,或是鸳鸯戏水,或是飞禽走兽,或是多彩花卉,真是多彩多姿,绚丽无比。陈月巧显然又激动了,小小的个子,举着一架沉重的长镜头相机,或蹲或跪,时而给绣娘拍近照,时而给绣品拍特写,不时认真地问问一些少见的技艺,再拿小本记记。瞧着她满头大汗的样子,我完全能想象到,她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完全融入了这些美丽非凡的绣品和它们所代表的历史。

我注意到村里的绣娘大半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不少年轻的女孩衣着时尚,对祖辈的传统手艺却不感兴趣。我由此更真切地意识到,陈月巧的收藏真的是在“抢救”了。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蝴蝶鸳鸯代表什么生肖2

“你这张画临的可是北宋许道宁的《关山密雪图》?”“如果不用‘关公巡城’的手法来斟茶,茶水能好喝到哪里去?”翻开时下的网络文学作品,读者一不留神,就和传统文化撞个满怀。

近年来,网络文学作品题材结构更趋优化,不少作品更注重从文化经典中汲取养分。《2021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网络文学主动调动传统文化宝库和古典文学资源,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结合。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网络作家的自觉追求。经由网络文学再加工,跨越历史长河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有了新的抵达。

深挖古典文学资源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希望传统文化能有更广阔的天地。”网络作家阎ZK说。他的小说《镇妖博物馆》从《搜神记》《山海经》《聊斋志异》等古典神话传说、志怪传奇汲取写作灵感,曾连续5个月稳居起点中文网悬疑类月票榜第一。

在阎ZK看来,将古典文学资源融入网络小说,如同“踩着巨人的肩膀重现风云激荡”。他说:“《西游记》在民间传说、话本、杂剧基础上改编创作而成,鲁迅《故事新编》借远古神话题材‘旧酒入新瓶’,通过化用和改造来致敬文学经典,这些前人的做法,同样也是网络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网络文学的历史参照系与文脉发端日益清晰,有学者指出,网络小说上承变文、志怪、传奇、话本、明清小说、鸳鸯蝴蝶派传统,创作方式及传播媒介虽有不同,却并不妨碍它将中国古典文学基因发扬光大。

《风起陇西》《雪中悍刀行》《后宫·甄嬛传》《绾青丝》《琅琊榜》等网络文学口碑佳作,都是对古典文学高超的艺术手法进行承袭和沿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寂寞空庭春欲晚》等名称直接取自古典文学;《完美世界》《斗破苍穹》《这个人仙太过正经》或借华夏神话演绎雄奇诡谲、情节跌宕的故事,或以网络文学的诙谐幽默对古代传说作出新解。

网络文学对中国传统故事的创新表达,不仅停留在文字和故事层面,更深入到精神内核中。如以《诛仙》为代表的仙侠及玄幻小说,为传统“侠文化”注入新内涵;《将夜》主人公承袭传统文化人格,为天下苍生不避艰险;《紫阳》弘扬忠义、孝道、仁善等至高精神境界,于传统故事精神纵深处用足笔力。

总体而言,网络幻想、历史类题材作品依凭古典文学文化品格,正向影响日益凸显。

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以二十四节气歌谣为灵感,“00后”网络作家慈莲笙创作出小说《海晏河清四时天》。

在这部作品中,二十四节气被设定为不同人物,随主人公一同经历四季流转、游览大好河山。“我平时就对传统节气、节日文化感兴趣,把这些内容写入作品,是想让更多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慈莲笙说。

节气之外,刺绣、曲艺、茶艺、中医、制瓷、园林园艺、服饰饮食等传统文化元素竞相成为网络文学“座上宾”,在网络作家笔下,以各种方式重构组合、活化创新,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以苏叶、甘草、怀香等28种中药材作为小说章节标题,介绍中医文化;《登堂入室》将传统陶瓷文化融入主人公成长故事,从选材用料、温度控制、技术手法对制瓷工艺进行详解;《我花开后百花杀》融香艺、美食、妆容等传统元素于一体;《恋恋匠心》呈现不同领域非遗传承人“匠心群像”;少数民族文化、商业文化等也不断增添网络文学厚度,使网络小说有更突出的知识文化属性。

网络作家坐酌泠泠水是茶艺老师,近年利用专业知识创作出《穿越之茶言观色》《茗门世家》等多部茶文化小说。她自述,许多读者通过小说爱上茶、研究茶,作品对茶文化的传承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研究》显示,诗书剑酒茶、琴棋书画、江湖人生等文人传统意趣,同样借网络文学焕发新活力。

“中国绘画史上为什么在特定时间出现了山水画?为什么明清时期花鸟画开始向纵深发展?本质上都有文人意趣的影响。”自幼在敦煌长大、美术史专业出身的网络作家漠兮说。其作品《枕水而眠》以国画为题材,让传统文人笔墨情怀跃然纸上。

网络小说《上品寒士》从《世说新语》《晋书》“就地取材”,清谈、游学等内容尽显魏晋风度;《后宫·甄嬛传》中温婉含蓄的“甄嬛体”,被读者认为颇有温柔敦厚的传统气息。

传统文化多形态输出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网络文学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土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网络文学重任在肩。

网络文学以现代理念观照传统文化,引发读者精神共鸣。《报告》显示,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着重强调“主人公的个人奋斗与家国叙事相结合”,这与年轻一代在大国崛起中成长、在民族自豪感中不忘个人奋斗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小说《参天》弘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木兰无长兄》以现代女性观念重讲传统故事,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进行了有益探索。

网络文学以艺术手法亲近传统文化,把中华文化特性转化为吸引读者的魅力。《狼毫小笔》主人公用祖传之笔穿越时空、纵横九州,带领读者亲临中国历史上著名文化事件的发生现场;《海晏河清四时天》由梦境起笔,“四时天仙境”里的节气和节日仙子们各具性情、栩栩如生,伴随读者轻盈入“梦”;《书灵记》以喜剧文风再话《聊斋志异》角色传统,为古典文学资源接通地气。

网络文学以IP链条盘活传统文化,相互催发,产生“化学反应”。《2019-2020年度网络文学IP影视剧改编潜力评估报告》显示,该年度网络文学IP拉动下游文化产业总产值累计超过1万亿元。《赘婿》《雪中悍刀行》《上阳赋》《风起洛阳》等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生动讲述中华文化,成为“最受用户关注的文化传播形式”。动漫、有声、短剧等不同艺术形式联动,也促成传统文化多形态输出的“破圈”之旅。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总规模达5.02亿,读者数量达到史上最高水平。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桫椤表示,网络文学要持续向传统“取经”,创作出既符合中华审美风范和亿万读者阅读习惯、又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网络性”的佳作——这也是网络文学实现精品化和经典化的必由之路。(宋 爽)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蝴蝶鸳鸯代表什么生肖3

从时光里偷一片绚丽

大年夜,在贵州大三线的厂区,一个小女孩蹲下来,用火柴点燃了一枚鞭炮,然后捂着耳朵快速跑开,轰地一声脆响,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夜空中灿然开放……

她就是童年时候的陈月巧。陈月巧对艺术的热爱,是从夏天的一只蝴蝶和升空的礼花开始的。那以后,她一直走在时间之外,走在自己的兴趣里,很安静很专心。身影拖曳得很长,从山这边到山那边。20多年过去,蓦然回首,这份热爱为她织就了一个广阔而绚丽的梦幻殿堂。世界与她无关时,便静坐一旁,清秀,温婉,微笑,与月光轻声细语。世界进入她的视野时,热情,敏快,果决,拿着手机霸气十足地吩咐助手去办各种事。

在贵州,一位友人再三鼓动我去参观一下陈月巧办的个人收藏博物馆,就这样我认识了陈月巧。

陈月巧生在遵义大山深处的航天基地。父亲生于广西柳州的壮族之乡,当过工程兵。陈月巧在家中排行老三。邻居家有一位绣娘,一手好针线活,让巧儿分外着迷,放学后做完功课便跑到邻家,看那位阿姨飞针走线。今天还是五颜六色的彩线团,过个十几天就变成翻飞蝴蝶、戏水鸳鸯、荷花绿叶,让巧儿看得心醉神迷。一个夏天的日子,妈妈到处喊7岁的巧儿回家吃饭,最后终于在楼后的山坡上找到她,只见她静静卧在草地上,小手捧着一束花。妈妈问她做什么?巧儿说,我在等蝴蝶,等它落到我的花上,我就把它带回家,让阿姨照着它的样子绣出来。妈妈笑了,说你应该跟阿姨学学手艺,以后自己就能把漂亮的蝴蝶绣出来了。后来,蝴蝶没等到,却等到她至今无法忘怀的彩色梦。她说:“妈妈的话启发了我,我感觉,我一生的梦想就是等一只蝴蝶。”

也许是壮族基因决定了陈月巧的爱好,她很快成了心灵手巧的小绣女。高考时她考进了贵州师范大学。陈月巧天生有语言才能,大二时英语就过了六级。陈月巧利用课余时间当家庭教师,赚来课时费,但她从不买什么大牌和奢侈品,几件普普通通的T恤和衣裙来回换。卡里的积累越来越多,但她从未想将来究竟做什么。她的青春就像一只蝴蝶,漫无目的地飞来飞去,还不知落在什么地方。青春么,就是用来梦想和等待的。

穿在身上的神话

改革开放后,世界各地的外国人来中国观光的很多,贵州尤其多。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到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观光,再买些当地绣品带回国。陈月巧是出色的英语翻译,一传十十传百,她成了最忙的非专职导游兼导购。作为从小跟着邻居阿姨学手艺的绣女,她的鉴赏目光和提供的参考意见当然是很专业的。哪些是一流的精品?哪些是独具特色的?哪些是真正手工绣制的?她都能给出很权威的判断,自然深受外国人的嘉许和欢迎。通过不断地进村入寨,不断地比对品评,少数民族绣娘们绣制的衣物、挂毯和饰品,犹如绚丽的艺术海洋,渐渐在陈月巧眼前展开。也许,这就是她一直等待的蝴蝶梦。

少数民族五彩缤纷的服饰,是一个神秘而独特的无语世界,但一针一线都有情有意有声音。回望岁月深处,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花早早开放,皇室贵胄和那些富有者皆以衣饰高贵华丽为美,《尚书》中就有“衣画而裳绣”的记载。到了“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衣饰更趋华美。到北宋年间,民生艰难,民间服饰便渐渐走了简朴的路子。不过,西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却与中原背道而驰,愈来愈花样迭出、鲜艳夺目。尤其生活在云贵高原上的各族同胞,许多男人以做玉雕、银饰为生,女人从懂事起就跟着母亲学刺绣,用十几年的工夫为自己准备嫁妆。通过一代代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民间绣品愈来愈美妙、精致、华丽,一些独创针法甚至只传亲女、不传外人。每逢传统节日,姑娘们“全副武装”,从头到脚装饰起来,像一朵朵摇曳多姿的鲜花盛开在山寨里。山里是那样封闭,少数民族女性服饰怎么会演进发展得愈来愈绚丽多彩?这似乎是一个谜,一个穿在身上的神话。

我以为,这大概与大多数少数民族没有文字有很大的关系。盖因没有文字,他们便为本民族创造了两部“史书”:一部是世代口口相传的民族史诗和民歌,另一部就是他们独具特色而又复杂神秘的服饰。服饰上的那些奇奇怪怪的符号、图案,那些夸张变形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有的是数千年流传下来的部落图腾,有的出自他们天然的唯美意识,有的则可能是他们为印证同祖同宗、进行交流而留下的语言符号。所有的符号和图案,组成了一部“天书”,很可能深藏着天、地、人、神、鬼、仙相互沟通的密码,暗示着他们的历史、文化和心灵倾诉,记录着他们曾经的荣耀与苦难、战争与迁徙,每个图案或许都深藏着一个已经远去的故事。

陈月巧说,绣品就是少数民族的血脉和心语。多少次陪着外国人进村入寨,陈月巧惊异地发现,在与村民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外国人完全用不着翻译。这证明了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是历史的,越是未来的。尽管语言不通,但外国人和村民都懂得这些绣品的意蕴和价值,双方打几个手势,生意就可能成交了。

走的地方多了,陈月巧看到一些古老而精美的绣品被外国人如获至宝地买走,她不由地暗暗感到心痛。中外文化交流当然是有益的相互补充和滋养,但见到一件件珍贵绣品被美元或欧元收走,她还是感到心痛和遗憾。这本来就是她从小的爱好,已经深入骨血。她想到,与其让外国人买走,不如自己买。于是,她开始一件一件地买绣品、买衣服、买银饰,渐渐地不可自拔,更加如痴如狂地买。随着她的钻研越来越深,眼界越来越宽,兴趣越来越广,只要见到古旧东西她就忍不住要买:院外放的老磨盘,墙边歪着的老水缸,吊脚楼的木格窗,老奶奶用的背娃兜,村姑用的花腰带,蜡染或织锦的老被面,上百年的小供桌和旧宫灯……她甚至先后买了5栋山寨里的古木老宅,可惜如今只剩了两栋,其余的被拆了。

大学毕业后,陈月巧到贵阳中医学院当了英语老师,所有收入都变成了她珍存的绣品和藏品。积蓄不够用了,她便帮着家人打理生意,居然也做得风生水起,当然也经历了诸多的艰难坎坷,唯一能让她支撑下来的,就是少女时代那个美丽的“蝴蝶梦”。只要钱到手,立刻变成了大山深处、上百村寨里的绣品和衣饰。陈月巧说:“不仅因为喜爱,更是为了抢救!”

10多年,她带上司机、助手和向导,走遍了贵州省各个州市,翻山越岭进入数百个村寨,有些村寨不只去过三次、五次。遇到贫困家庭、有病的村民、生活负担太重的绣娘、不能上学的孩子,她就多掏几百甚至上千元,给予帮助。

在一个布依族村寨,她发现了一个老水缸,是由一块完整石头雕琢出来的。她喜欢得不行,立即掏了1000元买下,又用5000元的运费拉回贵阳,然后特地给那家运去一口新水缸。一颗善良而柔软的心,其实也在默默做着扶贫帮弱的事情。

在贵州,走村入寨的路大都挂在悬崖峭壁上。有一次遇上命悬一线的车祸,陈月巧和伙伴们缩在车里等了一整夜,等警察前来救援。警察天亮后终于找到她们。

收购、抢救的东西越来越多,家里放不下了。好在那些年贵阳的房价还很低,陈月巧特意买了一套商品房和一大堆木箱木柜,也不装修,买回东西就塞进去,一直顶到天花板。父母看在眼里,连连摇头哀叹:“咱家三姑娘走火入魔了。”

那些年陈月巧一个劲地买,见了好绣品、老物件就走不动道儿。她渐渐名声远播,成了贵州省有名的收藏家,全省各地都有她交下的好友和“带路人”。陈月巧傲娇地说:“什么名号我都不在乎,反正我肯定是贵州搞少数民族服饰收藏的第一代领军人,当然要加个‘之一’。”

最大的“露天博物馆”

2015年10月,北京798艺术博览区举办一个国际艺术节,邀请贵阳前往设展。展什么呢?市领导犯了愁。文化部门举荐说,有个陈月巧老师搞了不少民间收藏,可以交给她办。巧儿翻箱倒柜,挑出50件绚丽的苗族服饰,做好文字说明,然后带上她的几个帮手奔赴北京798,下榻后立即昼夜兼程搞设计、做展架、摆展品。展出后一炮打响,观者如潮,第二天就上了央视新闻和各大媒体,举办方还发给她一个“2015北京798国际艺术节突出贡献奖”。

紧接着,陈月巧应央视之邀,到北京服装学院参加央视纪录片《衣锦中国》开机仪式,还组织模特为全校师生做了一次精彩纷呈的真人秀服饰艺术展。这场真人秀引起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关注,又邀请陈月巧到北京艺术博物馆举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展出。

考虑到陈月巧对宣传贵州地域文化做出的贡献,贵阳市领导出面协调房地产企业,为陈月巧提供了一个1600平方米的展示中心,可免费使用5年。她大喜过望,把自己的所有藏品全部收拾整理了一遍,挑出其中最珍贵最具代表性的张挂起来。2016年4月12日,贵阳第一家民办的“五彩黔艺博物馆”闪亮登场,向观众免费开放。整个馆藏全部是陈月巧从贵州村寨“淘”来的,还有从云南、四川、广西、海南等地收购来的,共有苗族、彝族、瑶族、侗族、白族、畲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等各少数民族多支系的精美服饰3000余套、精品背扇2000余张、精美绣片20000余张,还不算那些数以千计的器皿、石雕、木雕、竹雕、编织品等各类古物。

这是一个庞大而惊人的数字,代表了陈月巧青春年华的每一天。

丹寨县一带的苗族支系自称“嘎闹”,意为“鸟的部落”,鸟即是他们崇拜的图腾。大唐时候,该地苗族首领谢元琛曾率领一个庞大的表演团队,远赴长安晋见唐太宗。其精彩绝伦的歌舞演出和彩绣服饰令太宗赞叹不已,特命宫廷大画师阎立德把他们的盛装画下来,史称“卉服鸟章”。这种礼拜性的服饰用彩线绣有各种鸟的造型和花卉图案,色彩斑斓华美,银丝细密精致,衣襟下边缝有一圈鸟羽。它作为一种“法器”,只有在宗教仪式和盛大的节日才穿戴出来。近些年因为现代生活的冲击和中外人士收购,学艺的年轻人少了,成衣也极为少见了。还好,我在陈月巧的“五彩黔艺博物馆”见到两件,是她专门到丹寨县一个山乡收来的。

历经近20年,陈月巧从历史时光中偷出一片绚丽,化为万千云朵,也让她的青春年华与历史同在,光芒四射。这就是抢救的意义。

如今,陈月巧的博物馆已经成为展示贵州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个宝库。开馆以来,前来参观的游客近十万众,包括多国的元首夫人和高级官员。

中国有四大名绣,即苏绣、湘绣、蜀绣、粵绣。陈月巧历经千辛万苦,把各少数民族的精美绣品收集起来,展示给国人和世界,我们蓦然发现,其实还有黔绣,以其独特的神秘性和艺术性,亦称得上中华一绝。多年来,通过邀请,巧儿带着她的服饰展览先后去过德国、捷克、丹麦、瑞士、俄罗斯、墨西哥、马耳他等国家,所到之处深受观众和专业人士好评,扩大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贵州少数民族艺术的影响。

漫谈中,她突然冒出一句惊人之语:应该把贵州建成最大的“露天博物馆”!

是啊!贵州处处是山水美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人民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守生态、发展两条底线,大力恢复植被,广种林园果木花卉。成千上万的老村老寨“化腐朽为神奇”,变成风情小镇和美丽乡村。采访途中,乡村里的“农家乐”和“乡愁馆”比比皆是,里面珍存的古老的生活生产器具,大都是现今的年轻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漫步其间,或平添赏心悦目之雅兴,或引发抚今追昔之幽情。

一个夏日,我和陈月巧从贵阳出发,驱车近5个小时,翻山越岭抵达黔东南州台江县的长滩村。这是一个古香古色、依水而居的千年苗寨,村边有一条清澈透明的巴拉河。村口长长的凉棚下,放着两条近10米长的独木龙舟,看那乌黑的颜色也是罕见文物了。村主任熊庆来是个黝黑的中年汉子,他告诉我,每年盛夏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周边各县各乡都有来参赛的,河两岸观者如潮,私家车挤得满满登登,比过年还热闹。

我问“长滩”村名是什么意思?熊庆来说,“长滩”在当地苗语中意为“天梯”,相传远古时候这里有一架直入云霄的天梯,每逢苗年,周边的村民都争先恐后爬上天梯去看天宫里的热闹,有一次因为人太多了,天梯压断了,一些人只好留在这里繁衍生息,从而形成了长滩村。据说美丽的苗族女神仰阿莎便出生在这里,她教会了长滩女性织布绣衣,从此代代相传,造就了名扬四方的“长滩绣品”,长滩村因此被命名为贵州省“特色村寨”之一。我们进村入户走了几家,家家堂屋前都有一两位中老年苗族妇女,坐在竹凳上飞针走线、埋头刺绣。手中的绷子上,或是鸳鸯戏水,或是飞禽走兽,或是多彩花卉,真是多彩多姿,绚丽无比。陈月巧显然又激动了,小小的个子,举着一架沉重的长镜头相机,或蹲或跪,时而给绣娘拍近照,时而给绣品拍特写,不时认真地问问一些少见的技艺,再拿小本记记。瞧着她满头大汗的样子,我完全能想象到,她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完全融入了这些美丽非凡的绣品和它们所代表的历史。

我注意到村里的绣娘大半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不少年轻的女孩衣着时尚,对祖辈的传统手艺却不感兴趣。我由此更真切地意识到,陈月巧的收藏真的是在“抢救”了。蒋 巍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