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代表哪个生肖

吉祥万彩 民间图腾——十二生肖民间艺术浅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华瑰宝杂志社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绣代表哪个生肖1

前 言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十二生肖已经成为中国人身上独特的文化符号,并衍生出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这些艺术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成为寓意吉祥、一生为伴的文化图腾。

清 年画《五福图》(福建漳州)

  每个人从降生起就拥有了自己的生肖属性,很多人对于生肖的最早认知也是源自儿时记忆。从出生到长大,关于生肖的文化便一直伴随我们。可以说,我们终生都生活在十二生肖的文化大观园里。

福泽相伴过一生

清 年画《神虎镇宅》(山东杨家埠)

  在母亲眼中,孩子是她的血脉,而生肖则是生命的延续。呱呱坠地,你的一声啼哭,唤醒了母亲心中无限的温情。她会为你戴上一枚有生肖纹饰的长命锁,或者亲手为你缝制一个绣有生肖图案的红枕头。她把浓浓的爱,寄托于孩子身边的一事一物,并把生肖作为表达对子女的期盼与祝福方式之一。从此,生肖以及父母通过生肖用品传达给我们的福泽,便与我们相伴终生。

  虎是人们喜爱的生肖之一。在众多儿时用品中,虎头帽、虎头鞋是最普遍且为人熟知的。每一位母亲都称得上是民间艺术家,她们用各种颜色的布料和五彩丝线,在帽子上、鞋面上绣制出憨态可掬的虎头形状,希望子女能像老虎一样健康结实、虎虎生威。虎头帽、虎头鞋并不只限于虎的形象,有时会根据儿童的生肖加以变化,比如变成猪和兔的形象。这种民间艺术形式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农村还比较普遍。记得在我小时候,对门有一位老奶奶,她绣的各种生肖头饰和虎头鞋远近闻名,很多年轻母亲都去跟她学习。母亲经常带我去老奶奶家玩儿,小小的我看着那些色彩斑斓的虎头,很是新奇。母亲做的虎头鞋和虎头帽虽然没有老奶奶做得精致,但是穿戴上却有种说不出的温暖,内心也会生出莫名的骄傲和欣喜。

  童年的记忆是深刻的,除了虎头鞋、虎头帽,你身边是不是也曾有过一只布老虎?用红布包裹棉花,做出老虎的身子,然后用黄色丝线刺绣出背上和面部的斑纹以及胡须,用黑色丝线绣出眉毛、眼睛,还有头上的“王”字,一只布老虎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眼前。大一点儿的布老虎不仅是玩具,还可以做枕头。布老虎历史悠久,而且并不局限于民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至今还藏有清代皇帝小时候玩儿过的的布老虎、泥猪、木猴等玩具。皇帝的童年与民间只是隔了一面红墙而已,他们小时候的玩具除了材料好些,形制上与民间没有太大区别。

  童年的生肖玩具形形色色,除了布制的,还有泥制、木制或陶制的。20世纪70年代,有一段时间民间流行一种泥模,是用红土烧制,上面雕琢好凹版。这些泥模雕版细致、生动传神,有各种人物和动物,也有不少是生肖形象,统称为“人模”。小时候,一听到“拾柴禾,换人模嘞——”的吆喝,小伙伴们便飞快地跑到街头,争相把自己拾到的柴禾交给换人模的老大爷,然后拿着换到的人模回家开始自己的艺术“创作”:和好胶泥,揪一块搓成圆球,敷在人模表面,轻轻地按压捶打,然后再用瓦片把多余的部分刮净,一个浮雕人模便做好了,然后放在阴凉处晾干。这也是个技术活,必须把胶泥和熟,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太软了不易成型,太硬了又按不下去;用力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太轻了浮雕不完整,太重了会把人模按坏。记得小时候自己收集了一套十二生肖人模,然后制作好了排在一起,邀请小伙伴儿来参观,很有一种成就感。如今,人模已彻底消失,只存在于记忆中了。

  随着时代发展,虎头帽也渐渐消失,被各种新型的生肖头饰所取代。虎头鞋与布老虎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或手艺人还在制作,成为民俗礼品店中必不可少的商品。但是生肖形象并未远离我们,而是演化出了更多新的形式,比如一些用玉或桃木制作的生肖饰品、吉祥物、护身符、手把件,还有一些大型的生肖摆件工艺品。十二生肖正在以崭新的形式融入我们的生活,继续陪伴我们走完人生之路。

生肖入画送吉祥

宋 苏汉臣《开泰图》

  小时候最期盼的莫过于过年,除了鞭炮和新衣服,我更感兴趣的是年画。那些花花绿绿的吉祥图案透着一种自然的吉庆气息,印象深刻的有《春牛图》《老鼠娶亲》《三阳开泰》《猪八戒背媳妇》等。记得一位本家叔叔是裱糊匠,也是一位民间画匠,最擅长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那时候很奇怪,为什么过年要贴那么多动物画?父亲说,那些都是神祇,会保佑家人平安。

  现在明白,原来年画一开始就有不少是以生肖动物为主题的,如《神虎镇宅》《金鸡镇宅》《九阳消寒图》等。人们以这种形式表达对神祇的敬畏,期盼它们能够护佑家宅,赐予幸福。

  最早的神虎形象出现在东汉时期的画像石中。古人把虎与龙、麟、龟一起列为四灵,视作祥瑞动物,认为其可以祛除邪祟、震慑鬼恶,因而予以特殊的神化,后来演变成年画中驱邪保吉的形象。“神虎镇宅”是传统年画的重要内容。金鸡是生肖年画中一个带有喜庆色彩的形象。关于金鸡的来历有一段故事。晋王嘉在《拾遗记》中记载,尧在位七十年的时候“有秖支国献重明之鸟”,这种鸟目生双睛,形状如鸡,叫声似凤,“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后来,每逢岁旦,人们便把此鸟的形象或刻木铸金,或以图画的形式画在窗户上,称为“金鸡”。宗懔《荆楚岁时记》中也有关于金鸡的记载,过年的时候“帖画鸡户上……百鬼畏之”。在人们眼中金鸡的形象驱走黑暗鬼魅,给人带来光明,“金鸡镇宅”也成为年画中的传统形式流传下来。

  在河北武强、山东潍坊、江苏苏州桃花坞、河南开封朱仙镇等地的年画中,均有“神虎镇宅”“金鸡镇宅”的内容出现,一些年画中还增加了鸡娃的形象,进而衍生出《五福图》(画面为五只老虎,虎谐音“福”)、《功名富贵》(画面为公鸡在牡丹花下鸣叫,牡丹象征富贵,而公鸡鸣叫则谐音“功名”)等更为丰富的画面形象。

  羊,古通“祥”,为吉祥之意。生肖羊也很早就出现在年画中,如宋代佚名《九阳消寒图》《九阳报喜图》,苏汉臣《开泰图》描绘了小童骑羊放牧、群羊环绕的场景,象征诸事吉祥。后来人们结合易理,简化成三只羊,与《易经》中的泰卦相对应,表示“三阳交泰,日新惟良”,谓之“三阳开泰”,成为广为流传的绘画主题。清郎世宁绘有一幅《三阳开泰图》,与众不同的是他图中所绘是一大两小三只绵羊,其中一只小羊跪在大羊脚下正在吃乳,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羊羔跪乳”孝道思想。整幅画写实细腻,雍容安详,极富装饰意味。

  其他一些生肖图案在年画中也多有表现,如天津杨柳青的《春牛图》、安徽临泉的《大圣偷桃》、陕西凤翔的《弼马温》、河南开封朱仙镇的《牛马王》,等等。这些生肖年画反映了劳动人民朴素的生活观和审美理念,他们把美好的生活愿望寄寓于年画中,生肖也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吉祥之神。

一剪图腾在指尖

陕西、山西一带的蛇盘兔剪纸图案

  与年画类似,还有一种民间艺术与生肖紧密关联,那就是剪纸。

  对于剪纸大家并不陌生,也是现在依然流传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小时候,有每逢春节贴窗花的习俗。看着老人们用剪刀把红纸剪成各式各样的吉祥图案,帖在窗户上,就感觉过节的气氛愈加浓厚。

  与生肖相关的剪纸内容丰富多彩,很多与年画是同步存在的。除了展现简单的生肖动物形象,还配合圆形、方形、菱形等不同形状,饰以缠枝纹、云纹、万字纹、寿字、福字等元素,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品。一些剪纸作品还会借鉴年画内容进行创作,比如《五福图》《老鼠娶亲》《老鼠嫁女》等,其表现形式较之年画更加复杂,剪出的形象也更加生动。

  在山西、陕西以及甘肃一带流传着一句谚语“蛇盘兔,必定富”,当地人不仅用蛇盘兔剪纸装饰婚房,甚至在丧葬礼俗中也会用到蛇盘兔剪纸纹样。蛇盘兔剪纸在民俗学上具有广泛的吉祥意义。据说,蛇盘兔最早是为了纪念周朝贤臣介子推,人们用面粉捏成蛇和兔的形象,以蛇代表介子推母亲,以兔代表介子推。兔依偎在盘蛇怀里,借以表达孝道之心。如今山西还有在清明节做这种面食以纪念先人的习俗。此外,蛇盘兔有风水说、图腾说等不同版本,甚至还出现了蛇兔相恋的爱情故事。不论哪种说法,都是表达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

  与蛇盘兔类似的生肖组合还有“马上封侯”,由猴子、骏马组成图案,猴子骑于马上,有时会增加一只蜜蜂。人们希望加官封侯,于是给“猴”增添了一种吉祥、富贵的象征意义。“猴”与“侯”同音双关,泛指官位,“蜂”谐音“封”,“马上”为立刻之意,寓意功名指日可待。“马上封侯”是中国传统寓意纹样,也是明清时期玉雕的常见题材。

  十二生肖形象每年会以不同的图案、不同的想象出现在每家每户的窗户上,人们乐此不疲,用剪刀剪出希望,剪出美好,赋予一张纸无穷魅力。那些小动物鲜活、火红,在指尖跳跃成一团火,点燃人们的生活。

子鼠开天寄未来

中国邮政发行的2020年金鼠送福贺年专用邮票

  写信送祝福,曾经是20世纪非常普遍的拜年方式,生肖邮票与贺年封也丰富多样。过年了,写下一笺祝福与问候,贴上一枚生肖邮票,为远方的亲人寄去一片浓浓深情。生肖邮票承载了亲人之间的岁月轮回,方寸之间,拉近了时空距离,也升华了亲友情感。

  2019年11月1日,中国邮政发行面值1.2元的金鼠送福贺年专用邮票1枚,该邮票采用防伪纸张、防伪油墨、异形齿孔、荧光喷码,由北京邮票厂印制。票面绘以绿色缠枝纹和粉色花卉,衬以橙黄渐变底色,刻画出一只圆润可人的金鼠,坐在两朵祥云之上,似乎正在把满满的福气带往人间。除了金鼠送福邮票外,中国邮政还将于2020年1月5日发行庚子年特种邮票1套,包括子鼠开天、鼠兆丰年两枚,面值均为1.20元。这两枚邮票由著名画家韩美林设计,延续了其简洁明快的艺术风格,以水墨淡彩绘制鼠的形象,活泼灵动且具有现代气息。每年生肖邮票的发行都会引发集邮爱好者的关注,很多邮票已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收藏佳品。

  中国从1980年发行猴票至今,已经发行了三轮生肖邮票。有意思的是,十二生肖邮票并不是中国所独有,最早的生肖邮票也不是在中国发行。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以及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都曾发行过生肖邮票,且早于中国。而世界第一枚生肖鼠邮票是由“邮票之国”列支敦士登于1947年10月15日发行,以阿尔卑斯山的土拨鼠为主图案。十二生肖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2020年,庚子年,一个新的轮回即将开始。子鼠开天,遥寄未来,我们是否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文/王亚中)

绣代表哪个生肖2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者按:从1997年农历牛年开始,老媒体人许涿每年都要自己制作一本独特的生肖挂历,至今已是第二十三个年头。这些年来,天天副刊都会在新春之际刊发一篇许涿先生的生肖挂历编后谈,他会说一说自己寻找生肖作品的编辑体会,也聊一聊诸多朋友予以的关注和支持。一本生肖挂历,凝聚深厚的民间文化情怀,饱含说不尽的人间情愫。

用一组小猪摆出向前跑的阵势,生动喜兴

自1997年农历牛年开始,每年我都会从古代文化遗产及民间艺术中,选出有关来年生肖的经典作品,编辑、设计一本大16开、横开本的挂历。第一轮经过12年,12个生肖做满之后,2009年又开始做第二轮,在编辑思路和设计上有了改变,封二加了一篇专家论述当年生肖的文章,还刊发历代名家书法、有关的文物和民间美术作品。每月图的右下,增加了对作品和作者的文字赏析介绍,使朋友们看了后增长了知识。

一年又一年,就这样又过了11年,到今年编的是(农历己亥猪年)第23本,两轮生肖挂历至今,已经走过23年。很多朋友说,他们从收藏第一本至今,过去的22本都完好地保存着,每每翻阅,既可以回忆上面记载的往日行踪,又可以欣赏精彩的生肖艺术。

狗年开春,我就一如往年,辞旧迎新,开始找“猪”。千百年来,猪是家畜,与人最亲近,是家庭富裕兴旺的象征,从古至今,在绘画、石刻、青铜器、陶艺、剪纸、布艺、玩具、皮影等门类,有关猪的不少精彩作品都可以选择。

我先把家中所有画册和书翻了一遍,是猪的图就扫描。再从我的电脑库中搜了一遍,把过去拍过的有关猪的图片找出来,算是有了初步的框架。每年挂历的封面是关键,一定要好看。在考虑猪年挂历的封面时,在电脑上大量浏览图片,仔细琢磨哪一件可以作封面,选来选去还是觉得用陕西凤翔的彩绘泥塑小花猪最好,用一组小猪摆出向前跑的阵势,一定很生动、喜兴,画面也好看。

彩绘小花猪选用胡深老先生的最好。2007年2月,我曾有机会到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六营村拜访胡深,他从艺六十多年,是被誉为“中国泥塑第一村”六营村中最有代表性的泥塑老艺人。胡深的泥塑作品堆满了院子和三间房子,见了真是开眼。胡老待我们特别热情,带着我们在院子里转,耐心地介绍一件件作品。那年是猪年,听说我属猪,特意送给我一件可爱的彩绘大花猪。

确定了,我就与胡深老先生的女儿胡小红联系,说明为了明年挂历请她帮忙,她满口答应“没问题”。我请她先提供小猪的样子,她从微信发来不同造型的彩色照片。我选定4种,请她每种两个寄给我。令我感动的是,没过多久,收到快递寄来的一件包装非常严实的纸箱,包得里三层外三层,打开一看,分两层排列着用气泡塑料包裹着的八只小花猪,看出胡小红的认真和精细。这时我心想,明年挂历的封面算是有了。

封二这篇文章,是特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泓先生撰写。第一次向杨先生约稿还是33年前,之后连续12年,每年请杨先生为人民日报海外版春节美术特刊版撰写一千字的文章,增加挂历的知识性和可读性。杨泓先生在文物考古界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每写一篇文章都是十分严谨,认真对待。此文虽只有一千多字,但包含了重要的学术价值,针对不同层次的读者对象,文章读来总是通俗易懂。

记得33年前,第一次是到位于华侨大厦对面的考古所办公室取文章,后来是到沙滩《文物》编辑部取稿,今年是到他家商量改稿。33年过去,杨先生已是84岁,我也72岁了。杨先生特别说:“我属猪,明年是我的本命年。”我说:“我也是,比您小一轮。”

前年11月21日,我的邮箱收到杨先生发来的邮件,他说:“……又得到处穿墙钻洞地找耗子了,预祝鼠年年历合作愉快。”

每年提前把家里的藏品一件件找出来让我拍

农村妇女天天见猪,对猪太熟悉了,所以民间剪纸中表现猪的很多。但若选入挂历中,还是北京杰出剪纸艺术家申沛农的作品最合适。他的作品粗犷而秀美,富有民族装饰趣味,生活气息浓郁。有一幅作品是用彩色贴纸的方式,表现一个孩子手提大红的猪灯,猪身上是牡丹花,飘着金钱穗,寓意吉祥富贵,下挂两条鱼灯,象征着吉庆有余,用在阴历正月的2月最合适。申沛农先生一生创作过很多表现十二生肖的作品,他知道我属猪,1994年底专门为我创作了两幅“猪”剪纸藏书票作品。尽管申先生离开我们十八年了,但他的作品还仍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还在年年给人们美的享受。

4月图是一幅陕西安塞李秀芳画的农民画 “大猪和小猪”。多年前,我曾到陕西安塞采访,文化馆送我的一本十二生肖台历中有这幅 “大猪和小猪”。李秀芳平日注意观察生活,因而她的作品总是充满着浓浓的生活情趣。在创作这幅作品时,她说:“牲口跟人一样的,家里母猪走到哪儿,猪娃就跟到哪儿,围着母猪跑,活蹦乱跳的,看着可亲了,可开心了。画画就是要画自己开心的事。”

确定选用这幅作品后,知道李秀芳于去年不幸病逝,我与安塞文化馆的孙胜利馆长联系,他爽快地说:“没问题,我叫陈海莉给你复制一张吧。”真快,没过几天,就收到快递给我的一张复制作品,一看画得还真好。

很多年了,挂历上用过很多安塞的农民画,选中哪张,告诉孙馆长,他都全力支持。为制版,本想请他发一张拍得好些的照片电子文件,可是很多作者都年高离世,他都是派任务,叫年轻的高手复制一张寄来,以便我拍照制版,这样当然效果好啦。对孙馆长和陈海莉等朋友真诚、无私的帮助非常感谢。

文字说明是请陕西省群艺馆的研究员陈山桥写的,他就是当年辅导这些农民作者创作的,现已退休多年。令我感动的是,他十分认真,两百字的说明,他竟写了两条,让我选其一。

6月图用的是著名民间玩具收藏大家李寸松收藏的陕西宝鸡布花猪。因为当年曾与李寸松同在中国美术馆工作,我常帮民间美术部和李寸松拍民间美术的藏品,使我对民间美术方面的知识有了比较多的了解。这本生肖挂历自1997年至今,年年都会得到老李的全力支持。如今,虽然老李走了七年,可他的老伴、女儿对我编的这本生肖挂历依然积极配合,每年提前把家里的藏品一件件找出来让我拍。因此,年年在挂历上都能见到老李用多年心血收集来的民间美术精品,很多都已是孤品。他曾经说过:“当年在小摊上花几分钱买来的玩具,今天再想出多少钱也买不到了,老艺人不在了,因不赚钱,后人也不做了。”对李寸松一家两代人年年无私的支持,真是非常感谢。

7月的民间布艺和8月的皮影“火焰猪”都是选用中国美术馆的藏品。多年来,美术馆收藏了大量的民间美术精品,这次用的猪枕、 布艺猪、贴绣猪头童鞋、平绣花鸟纹猪头形遮裙带、猪头形刺绣围嘴,还是12年前为2007年上一轮的猪年挂历在美术馆拍的。那年美术馆为我找出很多有关猪的精彩的民间作品供我拍照,这次用的还是上次没用完的。这件皮影是美术馆收藏的三件“火焰猪”之一,上一轮挂历已经用过一件。此件皮影刻画一只周身被火焰围绕、身形健硕的黑猪,嘴巴张开吐出火舌,火焰造型奇异,形态夸张,体现出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从第一本生肖挂历至今,年年都会得到中国美术馆典藏部的全力支持,挂历上总能看到他们收藏的精品。

挂历只有十几页,凝聚着众多人的付出和心血

10月用的是天津丰爱东画的农民画“西游记”。过去在多次农民画展和画册中常见天津北郊区丰爱东的画,很突出。他是本地生,本地长,对农村的生活非常熟悉,所描绘的人物、动物、道具、场景、习俗等都非常真实、生动、可爱,造型和色彩都有他自己的特点。他的画用笔很精细,人物又秀气,很多人都以为是出自女画家的手,实际是位说话瓮声瓮气的黑脸大汉。

龙年、鸡年的挂历,都曾选用丰爱东的画。2015年8月7日,为鸡年的挂历,天津北辰区文化馆的老馆长张为民带我去丰爱东家拍照。在他的客厅兼画室摆着很多画完和没画完的画,我就把他画完的画都拍了。有一张西游记题材的画,我看很生动,特别是猪八戒在画面的中间,很突出。当时我就想等猪年的时候,就可以用在挂历上了。

去年年初,确定用这张“西游记”后,我就与他联系,告诉他打算在猪年挂历上用,他很高兴,我说不用再拍了,上次拍得很好。我又与北辰区文化馆老馆长张为民联系,请他写一篇两百字的赏析短文,没两天,就收到这短文。如今已八十多岁的老馆长,对北辰区农民画取得的成就,可谓功不可没。

我是年初就抽空排好了日历码,生怕出错,我得买几本不同版本的台历对照,还与网上不同版本的万年历、电脑上360浏览器和手机上的日历反复对照。我自己对过无数次,都看花眼了。每年月份图文拼好,打出样子,再请报社的老校对帮忙一读。这一关非常重要,校对十分认真并专业,对文中提到的时间、提法、称谓、修辞、标点等再核实,常会查出一些硬伤,指出各类应纠正的问题,避免了很多差错。

每年的印刷是最后的关键。开印时,不管是白班还是夜班,我都会带着图片的彩样到印厂,看最初跑墨印出来的样子,颜色是否偏,深浅是否合适,只要开始调得满意,之后一两万张不会有太大偏差。每年工人师傅都很重视,他们年纪不大却很有经验,十分认真,也很辛苦。

挂历虽然只有十几页,但凝聚着众多人的付出和心血,应该说是集体创作的成果,没有各方面朋友的无私帮忙是做不成这样的。为这本挂历做出过贡献的、让我感动的方方面面朋友太多,不管是求到谁都没二话,不一一列举,一并衷心感谢。

成了大家生活中的一个念想,不见不快

今年的挂历按征订数印了29200本,比去年多了3000本。年年都是40本一包,搬家公司用两天,分两次送到我家。2018年11月15日晚上,第一车送来,11000多本一直送到我家。搬运工人很不容易,先从卡车上卸到平板车,进到电梯,上十楼,顺楼道拐两个弯儿推到我家,再一包包搬到我家不大的厅里,十包一摞(为了好点数)。第二天我开始打电话通知报社大院内的各个部门预订户来取,有些上夜班的晚上来取,他们都盼着呐。接电话就陆续来我家接挂历,第二天就送走一大部分。

之后的很多天,真是热闹,我和大家就像个农民忙了一年,可盼到了秋收的时刻。还有很多人年纪大了,天也冷,不用跑路,就给我地址,我叫快递寄去。还有些人,我说你别跑了,我叫快递给你寄去吧,人家还不同意,说还是去你家取吧,就想去看看你。

特别要感谢每一位喜欢这本挂历的朋友,看到你们大老远找到我家,拿到挂历时的满足和高兴劲儿,我也很高兴。每到年底,很多朋友都盼着能得到来年的一本生肖挂历,已经成为生活中离不开的伴侣。

很多人来了说:“正好明天同学聚会,我给他们每人一本。”有的还说她妹妹过两天回美国,一定要多带些送人,这是最好的礼物。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对我说:“元旦联欢时,我发给学生一人一本,他们该多高兴啊!”过了新年,这位老师果然发来他们班学生人手捧一本挂历的合影照片。一位小学美术老师也订了不少,说是送给她教的美术组小朋友。一位公务员还发来她婆婆收藏了十几年的挂历照片,并说她婆婆特别喜欢,每年用完了都留着欣赏。

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赵瑞英今年已经89岁了,每年都预订400多本,送给她住在养老院的每位老人,她说不到年底,好多人见面就问:“明年还有挂历吗?用惯了没它还不行了。”一位老同学发来短信:“每逢年底收到你编撰的挂历都是件喜事, 今年俺90岁的老爹又没白念叨,老爷子马上在挂历上添添写写的,似乎一年都踏实满足了……”龙年时,还有老朋友发来短信:“寄来的挂历收到了,很喜欢。我给儿子寄了一份,他们将把它作为即将出生的龙宝宝的重要礼物保存下来。”

感动我的话语和事儿真是太多了。每当看到这些发自内心的表白,都仿佛一股股暖流注入我的心间。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雕塑家刘焕章先生今年89岁了,离我家很近,每年到年根儿,我都去他家,一来看看老先生,二来给他送挂历。从1997年第一本生肖挂历开始,年年都送他。前些年,一次在菜市场,碰到刘先生在买酸奶,他特别对我说:“你每年送我的小挂历都存着呐。”2018年12月23日上午,我去他家,进门问:“您身体怎么样?”他乐着说:“挺好,到年底,腊月三十(他的生日),我就90啦!”“您还能打石头吗?”“能啊!”说着带我们到他阳台改造的工作室,边聊边塑一件少年人体的泥稿。

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老院长常莎娜离我家也很近,常在菜市场买菜时见到她,总是那么精神。每年都是到年根儿,我去看看老院长,给她送挂历。以往她一接电话总会说:“咱们交换啊。”再送我一本她以敦煌某一主题创作的作品编印的挂历。2018年12月20日上午,与毕力力老师约好,同时到常院长家。常院长很高兴,给我介绍她这本挂历的画,说今年的题材仍以敦煌历代图案为主题。

多年了,挂历印好,我都会陆续寄给天津的几拨老同学。一是鞍山道小学同班的同学,当年1954年7岁入学,今年都是72岁的爷爷奶奶了;二是耀华中学(十六中)1960年入学的初中同学;三是耀华中学美术组李文珍先生的家人和学生。因为邮寄经常收不到,挺可惜,他们又都盼着。这几年大家一商量干脆改聚会得了。每年挂历印好我回天津两次,参加三次聚会。一年又长一岁,大家也有个见面的机会。

我们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张老师今年84岁了,比我们大一轮,年年不到日子就给我打电话,我一听就知道是惦记挂历,赶紧说:“您别着急,印出来先给您寄。”有一年,寄出去20多天了,接她的电话:“我天天看报箱,还没收到。”我赶紧叫快递重寄。去年9月的一天,她就打电话问:“明年还有挂历吧?”“有!没问题!”“那我订50本。”比去年多要10本。12月9日天不亮,在京的一位小学同学开车接上我,拉着挂历奔天津,第一站就是张老师家,交给她50本挂历。张老师和我们都属猪,大家手捧猪年挂历拍了一张合影。第二站奔不远的一家餐厅,还有其他同学早在那儿等着呢。

没想到一本小挂历会让那么多人喜欢,让那么多人满足。我也因此获得一份成就感,心中觉得十分欣慰。小小的生肖挂历,年年都承载着我们老师、同学和朋友之间的情感。多年来成了人们年终联络情感的纽带,同时也给大家带来对新一年吉祥喜乐的祈盼,成了大家生活中的一个念想,不见不快。

绣代表哪个生肖3

“燕京八绝”。

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内景。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供图

北京,拥有着3000余年建城史与800余年建都史的历史名城,这里包罗如繁花般的人文胜景,也吸纳着来自天南地北的奇人工匠。明代,为了满足庞大的统治集团的生活所需,朝廷相继设置了管理宫内事务以及为宫廷服务的十二监、四司、八局,称“二十四衙门”。其中,御用监专职负责造办宫廷生活用具。到了清代康熙初年,为满足皇室日常生活和礼仪需要,朝廷从全国各地选拔最优秀的工匠进入宫廷,并设立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专门服务于皇家。处于鼎盛时期的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下设作坊40余个,共有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200余名能工巧匠在此供职。

清王朝覆灭后,内务府造办处的工匠散落至民间,并逐渐形成了以景泰蓝、花丝镶嵌、金漆镶嵌、雕漆、牙雕、玉雕、宫毯和京绣为代表的八大绝技,它们充分汲取了中国各地方民间手工艺的精华,达到了中华传统工艺新的巅峰,被世人称为“燕京八绝”。如今,八项绝技均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磨练一颗匠人的心

“燕京八绝”之“绝”在于两点,其一是其源自宫廷的“皇家血统”,曾经的皇家专供,民间罕有。其二便是其追求极致的工艺技法与设计理念,这些技法和理念是“燕京八绝”的灵魂,它们携着先人的智慧、创造力与匠人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在北京工艺美术大师黄小群的工作室里,一件件景泰蓝作品典雅而精致,这种金属工艺品在业内称为铜胎珐琅器,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由于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且制作工艺已较为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又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在黄小群看来,景泰蓝工艺“绝”在“掐丝”和“点蓝”。

刘博闻雕漆作品《三兔抱月圆盒》。

“掐丝”步骤即用镊子将压扁的细铜丝掐、掰成各式图案花纹,再蘸上白芨黏附在铜胎上,接着筛上银焊药粉,经900摄氏度的高温焙烧,最终将铜丝花纹焊接在铜胎之上。黄小群说,“掐丝”环节需要匠人对丰富多样的图案造型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总体把握,因为在同一件作品上,有些图案是规律重复的,这就要求工匠将每一个图案都做得一模一样,规格、造型达到一致。黄小群指着一件景泰蓝器皿作品说:“这件作品上面有几千个‘回字纹’,匠人在‘掐丝’时,要做到每一个‘回字纹’的每一笔、每个结构都相同,要把每个这样的图案都做得精致本身就是一绝。对于人物刻画而言,那就会更加复杂,人物的表情、服装的细节纹理都需要十分流畅柔美,你很难想象这些通常只能用笔尖表现出来的线条是用金属丝掐制出来的。”

景泰蓝的“点蓝”工序是将事先备好的珐琅釉料,依照图案设计中的颜色,用铲形工具将珐琅釉料填充入胎体上焊好的铜丝纹饰框架中。黄小群说,一件作品往往需要用几十种颜色调制出来,这需要匠人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景泰蓝是颜色的艺术,其所使用的珐琅釉料是天然矿石经烧制等处理手法,最后经研磨得到的,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珐琅釉料的颜色已有数百种之多,想把这么多的颜色表现好是需要工夫的,一个好的匠人要充分理解这所有几百种颜色,才能把它们运用得惟妙惟肖,做到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

“燕京八绝”中另一项需要在金属丝上做文章的技艺便是花丝镶嵌工艺。花丝镶嵌工艺以花丝为骨,镶嵌作饰,其中“花丝”指的是以金、银、铜等为材质的两股丝拧成的绳线状金属丝。花丝的传统制作技法包括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制成的花丝也拥有祥丝、螺丝、拱丝、竹节丝、麦穗丝等多种不同的形态。“我们用来制作花丝的金银丝有多细呢?”北京工艺美术大师董瑞京用拇指和食指捏起一根银丝,若不细看,他的手中仿若无物,“大概就是一根头发的粗细。”

董瑞京作品《银镀金花丝茶杯》。

如果用如此细的金属丝制作花丝尚可通过勤练习得,那么将已经掐出形状的不同种类的花丝焊接成各式纹样图案,最终拼接组合成一件精巧的摆件器物,便无疑可称之为“绝技”了。董瑞京用焊枪对着案台上的一缕花丝点着了火,仅仅不到5秒的时间,那缕花丝便化作了“银珠”,“做了这么多年的花丝,最难的就是这个。焊接时的火候掌握不好,花丝就会化,因为它太细了。如果是做一个碗或是一个盘子,一旦焊化,也就前功尽弃了。”董瑞京说,想掌握“绝技”就要沉得下心,静得住气,想要做出好作品,需要心细、手细。

同样的话也出自北京工艺美术大师胡昕之口,说起金漆镶嵌工艺,胡昕如数家珍。简单来说,金漆镶嵌工艺是通过金漆彩绘、镶嵌、雕填、刻灰、断纹等工序,制作出器皿、摆件、家具、屏风、牌匾、壁饰等。其中,金漆彩绘需要以各种色漆和金银粉为颜料,使用特制的画笔在制作好的各类漆胎上进行描绘,具体而言,又分为描漆、搜金、贴金等手法,最终使得画面宛如工笔重彩,层次分明,隽秀而典雅,灵动而细腻,各式人物场景交融,绚烂大气。

胡昕说,要想做到这些,手上的功夫是少不了的。“做金漆彩绘是精细活儿,比如贴金,金胶要涂得均匀,贴上去要严实、平整、光洁、鲜亮、无明显的接口,不混金,不蹭金。漆胎面上都会制作有均匀细密的纹理,金箔贴上去,如果填得太平就会失去这些漆的纹理,不够平就会使得纹理太过明显不够美观,要把握好这个度。贴金完成后还要在真金上进行描漆,每一笔下去都必须成功,因为描不好也不能擦了,这就需要工匠有很强的绘画基础,同时对工匠的审美水平、造型能力、色彩把控的要求也很高。另外,还要耐得住性子,手要稳。”

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燕京八绝”匠人,除了苦练基本功,使技艺炉火纯青,还要不断地在作品的题材、立意、内涵上下功夫、花心思,让作品在承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散发出灵感的光芒。

胡昕(左二)教授学生金漆镶嵌技艺。陈鼎/摄

胡昕说,金漆镶嵌作品的很多题材都来自中国的古画名作,这就要求匠人去用心挖掘这些题材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包括了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一幅传世的画作是和它的作者的生活状态、受过的磨难、对待艺术的精神等有直接关联的,你在了解、研究之后就会被这些经历故事所触动,经过提炼之后,就可以为你的自己作品注入灵魂和精神,这就是传统手工艺品的文化价值。”

胡昕最近的一件作品是一面屏风,其名为《帝后放飞图》,作品以古刹承恩寺内现存的明代壁画《放飞图》为设计蓝本,采用金漆镶嵌中的“彩绘”工艺,屏芯绘制有山石人物、祥云飞鸟,画面四周配以传统的花草纹饰,细腻地展现了这幅明代壁画的精髓和风韵。“想要复刻绘制出这样一幅作品,就要先去体会古人为什么这样画,当时的皇室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做‘放飞’这件事,去琢磨、感受古人那种不杀生、教人行善的境界。这其实也是在无形中与古人对话,如此你就可以从中感悟到作品精神层面的东西,然后让它内化成你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接着你的脑海中就会开始安排画面的布局,搭配适合的各种色彩,最终得以把它表现出来。领悟了多少就可以表现出来多少,若是领悟不到,作品就只能是浮于表面。”胡昕说,匠人手中的材料是“死”的,但人心是活的,一件富有文化价值的手工艺作品的背后不仅仅是匠人对工艺的打磨,还有在作品内涵、精神、寓意等方面上的精力与时间的投入。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使之通过精心的设计融入手工艺作品同样也是北京工艺美术大师郭卫军的追求。作为80后,郭卫军与“燕京八绝”之一玉雕的缘分已经持续了21年,他将巧思与设计注入他的每一件作品,就比如他手中握着的这件《三色瑞兽手把件》。这件作品主体为一块温润洁白的玉石,大小尺寸刚好适合握于掌中。妙的是,在玉石顶端赫然趴卧着一只形似“貔貅”的瑞兽,瑞兽身体颜色较深,背毛赤红,爪锋齿利,目光炯炯,栩栩如生。郭卫军说,整只瑞兽均由玉石上原本应切除掉的天然外皮雕刻而成,此雕刻手法属于“俏色巧雕”。如此精致传神、令人叫绝的玉雕作品在最初都只是一块不起眼的原石,它们曾被放在桌案上,几经匠人审视,而在郭卫军的眼中,它们又都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灵感是不可或缺的,而过硬的技艺则最终将脑海中的精彩变为现实,这是郭卫军对于手工艺的理解。

郭卫军说:“玉温润含蓄,拥有仁义礼智信这五德,在古代,君子玉不离身,玉文化也是中国独有的。爱玉的人往往能静下心来欣赏玉的美,能陶冶情操,令自己心态平和,不急不躁。玉雕的题材也包罗万象,有十二生肖、龙凤麒麟等传统图样,也有八仙过海、三英战吕布、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想要做好一件作品,就要用心设计、琢磨题材、沉心打磨。创作者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通过联想,赋予审美对象情感和意义,将‘神’依附于‘形’,以达到最完美的再现。这就是说,匠人们必须细心查看石料的石质、石形和石色,据此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题材并确定初步的造型,即‘因材施艺’,可以说玉雕艺术是造型艺术、色彩艺术、刀法艺术、技法艺术的综合体。”郭卫军始终认为,“人磨玉,玉磨人”,手艺需要磨练,一颗匠心亦要磨练。而这也恰恰表明了郭卫军对于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态度:不仅传承技艺,更要传承一种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

坚守中的革新

眼前的单檐式歇山顶山门殿,面阔三间,其上匾额“勑赐承恩寺”为明武宗朱厚照钦赐。

这座寺院始建于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建成于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寺院占地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其布局严谨,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及法堂四进院落,呈回字形依次排列。院内四角建有四座石砌碉楼,楼内设有地下室,碉楼与碉楼之间通过地道相连,这在明清北京的众多寺庙中很是罕见。承恩寺自建寺以来便有“三不”之谜,即不开庙门、不受香火、不做道场。此外,承恩寺还有“三高”之说:一是承恩寺的工程级别高,其是由明庭司礼监太监温祥亲自督办的皇家重点工程;二是承恩寺的住持级别高,由僧录司左觉义宗永兼任寺院住持;三是承恩寺的地位高,承恩寺建成后,明武宗朱厚照即为承恩寺下过圣旨,内容为告诫当地政府、驻军以及周边百姓等不得干预承恩寺内外一切大小事务,因此承恩寺自建成之日起从未对外开放。

承恩寺曾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和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经历过两次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政府又多次对承恩寺进行过修缮。2006年,承恩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间如白驹过隙,曾经禁卫森严的神秘寺院如今也已然换了模样。若走入其间便会发现,那些老房子里此刻正整齐陈列着一件件精美雅致的“燕京八绝”作品。“‘燕京八绝’是宫廷的艺术,承恩寺是皇家的建筑,两者融合很是顺理成章。”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馆长柏群说。

黄小群作品掐丝珐琅壁画《远古的声音》。

除了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馆长这一身份,柏群还是清宫造办处的第六代传人,而他与“燕京八绝”的故事还要从2003年说起。那一年,成立于1956年的北京金漆镶嵌厂开始改制,国有股份陆续退出,全体职工入股。在此情况下,柏群的父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柏德元正式询问柏群是否愿意“归队”成为传承人。柏群回忆,父亲当时说的一句话触动了他:“你从小就有着传承人的血脉,你就是传承人,这是你的使命。”于是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对中华漆艺文化满怀情结的柏群离开了待遇丰厚的工作岗位,进入了经改制后成立的“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品牌推广工作。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看到“中国风”席卷全球,柏群便向父亲询问,是否有可能将“燕京八绝”融为一体,搭建一个新的平台。然而父亲对柏群说,八大技艺各有所长,合在一起很不容易。虽如此,柏群依然坚信“燕京八绝”合体利大于弊,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主意,将现有的“燕京八绝”国家级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的“二代传人”聚集在了一起。同为年轻人,想法大胆,思路开阔,于是大家一拍即合,团结一致,决定共同推动“燕京八绝”知名度的提升。2010年,“北京燕京八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同年,“北京燕京八绝艺术馆”于承恩寺建成。“这是我们这些‘燕京八绝’传人的构想,也是一个新的尝试,是一种将历史文物与时代文化,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2015年,在北京市民政局和北京市文联的支持下,“北京燕京八绝协会”成立,多位“燕京八绝”大师和非遗传承人相继加入。协会自成立至今,已经举办了超过500场‘燕京八绝’非遗传承和宣传推广主题活动。2020年,“北京燕京八绝艺术馆”正式升级成为“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博物馆于2021年正式面向大众开放。在柏群看来,“燕京八绝”的发展需要平台,而企业、博物馆、协会便都是平台内重要的组成部分。“非遗离开市场很难生存,企业就是用来做好市场的,博物馆用来进行对外交流,提升文化品质,让人们在一个知识的殿堂里认识‘燕京八绝’,以此提升‘燕京八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协会则可以聚人。在这样的一个新的平台上,就能够形成合力,能产生影响力和市场,最终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上‘燕京八绝’,这对传统技艺的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

为了让昔日的“宫廷绝技”重新流行于当下,“燕京八绝”的传承人们也正在根据各个技艺自身的特点,不断探寻着新的发展思路。雕漆工艺始自唐代,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廷工艺。这项工艺需在木制或金属胎体上刷涂数十至数百层漆做底,之后在漆面上雕刻出各式图样,其工序繁复讲究,对匠人技艺的要求极高。为了让更多的人消费得起原本制作耗时耗力、价格高昂的雕漆器,“燕京八绝”之雕漆技艺北京工艺美术大师刘博闻尝试对雕漆的制作工艺进行了诸多改革,比如改变漆的配方,生产出不同柔韧性、坚固程度和质地的漆,同时改变工艺,既保有传统手工工艺也采用机器雕刻技术,从而制作出不同成本、不同使用场景的作品,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2021年的中秋节,刘博闻做出了一件新的作品。作品是一个月饼盒,名为《三兔抱月圆盒》。圆盒采用雕漆工艺,其上通过机器雕刻有莲花、祥云、蝙蝠、玉兔等图案,画面整体布局稳重大方,颜色搭配巧妙而大胆。刘博闻介绍说,盒为圆形代表“团圆”,盒上的五只蝙蝠寓意“五福临门”,盒子以红色为主色寓意“喜庆欢乐”,盒中央黄色圆月搭配三兔抱月寓意“天伦之乐,玉兔报喜”,盒内四块月饼组成方形,圆里有方,寓意“孔方为钱,四方来财”。刘博闻说,大多数人欣赏一件雕漆作品,一看雕工,二看寓意,过硬的手艺搭配上精心设计的寓意就能够出好的作品,而在当下更为重要的,是将作品的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这个盒子可以用来装月饼,同时也具有储物功能。既有观赏性、艺术性,也有实用性。我认为传统工艺品既需要继承传统的技艺精髓,也要灵活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力来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让作品不仅仅可以用来看,也要能用。让老百姓不仅喜欢,也要买得起。”

郭卫军玉雕作品《三色瑞兽手把件》。

如何让景泰蓝工艺拥有更多样的用途和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喜欢上传统手工艺品是黄小群从未停止思考的问题,而将景泰蓝的掐丝工艺平面化便是她较为成功的一项尝试。在黄小群的工作室里,并没有太多通常人们印象中的瓶、罐、碗等传统景泰蓝作品的形态,她的工作室更像是一间画廊,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尺寸大小的“画”,画的内容有传统的中国山水,也有较为现代的街景田园,画面配色有的质朴雅致,古香古色,也有的明亮活泼,充满童趣。若走进观瞧,便会发现这一幅幅画作都采用了掐丝、点蓝等景泰蓝制作技艺,是不折不扣的景泰蓝作品。黄小群拿起一件巴掌大的景泰蓝版画摆件,画面中央是两只徜徉在碧蓝色湖面上的天鹅,天空中泛着霞光,天鹅的倒影映在波光粼粼的湖水之上,整幅画的气氛宁静而祥和。黄小群回忆说:“我曾在一次讲演中把这个摆件拿去做展品,讲演结束后一位年轻女士就盯着它一直没有离去,她说因为工作原因和丈夫分隔两地,很久没有见过面了,而这幅版画勾起了她心底的想念。”

黄小群认为,传统手工艺应该符合时代的发展,匠人在继承技艺的同时还需要让技艺与富有创意的主题构思、符合当下审美的设计和多样化的色彩搭配相结合,如此便可以给予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进而使观者产生共鸣,最终形成良好的市场基础,让如景泰蓝等的传统手工艺更加大众化、拥有持续的生命力。

年轻的传承力量

高文轩是这样描述漆器给他的印象的:温润而内敛,雅致而含蓄,看上去和摸起来都极富质感,正是漆器的这些特质让高文轩深深地爱上了漆艺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1998年出生的高文轩热爱手工艺制作,迷上漆器时他正在读大三,而这一“迷”便不可收拾,他会经常上网欣赏各类漆艺作品、查找相关资料,发现了喜欢的款式就买来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并在原型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改进和创新。葫芦、茶盏、储物盒……高文轩做过的漆艺作品品类多样,形态各异。他就这样一件又一件地制作着,享受着漆器与手工艺带给他的快乐。大学毕业后,高文轩应聘进入“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原“北京金漆镶嵌厂”),正式开始从事金漆镶嵌工作。由于大学学的是油画专业,高文轩的绘画基础较为扎实,上手很快,再加上良师的耐心指导,虽学习不久,但他如今已然基本掌握了描漆、贴金、搜金等工序。高文轩说能将爱好变为工作,将手工艺制作的快乐延续下去,他感到无比的幸福。

宫毯《花坛》。陈鼎/摄

这样的幸福李嘉杰也正真切地感受着。出生于1997年的他自小对传统手工艺和文玩充满兴趣,2018年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珠宝首饰设计专业毕业后,他拜了郭卫军为师学习玉雕和错金银技艺。做手工活注定是枯燥的,然而浓浓的兴趣和完成一件件作品后的成就感让李嘉杰从未对成为一名匠人而感到后悔。在做每一件作品时,他都会为自己制订计划,每天做多久,用多久来完成作品,他会严格遵守,不拖延不搁置,争取一气呵成。李嘉杰说,一件作品不管做得好与坏,都代表了某一个时间点自己的心境和状态,而每当拿起这些作品便可以与过去的自己对话,这是一种十分美妙的体验。

当爱好变成了工作,便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市场这一现实的问题,而关于这一点,两位年轻的匠人都有着自己的见解。由于学习难度大、收入不稳定等问题,传统手工艺在当今社会很少被年轻人所从事,在高文轩看来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但同时他认为,在消费传统手工艺制品方面,年轻群体将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客群。在高文轩的眼中,金漆镶嵌作品不是快节奏的快消品,不是那些只为取悦人们视觉的所谓的新兴艺术。它耐看,具有内涵,是经过了沉淀的艺术。“如果在这种传统的艺术中融入现代的元素,使其更贴近生活,贴近年轻人,也许会有好的前景和市场。我最近的一个畅想是在日用品中采用金漆镶嵌的相关改良工艺,比如在电动牙刷的手柄上做出各式图样、色块,让产品既时尚又传统。我想那些经典的、传统的东西不应只是被陈列在博物馆里封存起来,而是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样它们才能算是真的活着。”

京绣龙袍。陈鼎/摄

而在作品的题材上入手则是李嘉杰给出的答案。他的作品题材多样、新颖,其中也包含了不少非传统题材,如羽毛、树叶、骷髅等,甚至有些还带着强烈的西方艺术风格。而即使是采用传统题材,李嘉杰也会紧跟当下的流行热点进行创作。不久前他曾尝试用绿松石雕刻制作出了一件“三星堆面具”,他说做出这件作品的原因是面具上那些古老而又极具冲击力的神秘纹样给予了他巨大的震撼,而网络上对“三星堆面具”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讨论的热度也从未降低,这些都让李嘉杰深深地感到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吸引力。为了保持创作力,李嘉杰会时常从影视作品、博物馆、古建筑中找寻灵感,有时甚至还会跑进森林,走在海边,感受自然之美。他说作为一名年轻的匠人,既要沉下心传承、研习手艺,不断挖掘新的题材,更要观察时代、展现时代,让传统技艺时刻充满活力,保持生机。(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陈鼎)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