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代表那个生肖

涨知识!除了吃饺子,春节还能这么过,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盼代表那个生肖1

新华网北京2月14日电(王莹)再过一天,我们就会迎来盼望已久的年三十。炮竹声声,全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你的春节怎么过?除了每逢过节吃饺子外,我们怎样把年过出味道、过出回忆呢?

巧手剪窗花 让年的氛围在家里自然流动

节前很多家庭都在忙活着备年货、买年礼,年货里少不了一些装点室内的喜庆物件,像福字、窗花、生肖吉祥挂件等。其实在过去,窗花不用买,不少家庭都是自己剪,自己贴。在方寸红纸上,剪出一幅幅喜气洋洋的图像。

“窗花”俗称剪纸。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现在南方一般只在结婚时才贴,而北方春节贴窗花的习俗在不少地方依旧盛行。过年为什么要贴窗花呢?这与立春节气有密切关系。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绿为人起晋风”。诗中的“荆俗”、“晋风”就点明了这种渊源。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便由立春改到了春节,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的欢乐心情。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提倡DIY的今天,如果闲暇,不妨买些红纸,自己尝试剪剪小窗花,用巧手给家里装扮出年的氛围。

————————————————

写春联贴门神 让全家出入平安、喜气洋洋

跟窗花一样,在很多家庭的年货清单中,也少不了一幅春联,有些讲究的家庭,还会购置门神。门神自制难度略大,但春联还是可以自己尝试着写一写,既锻炼了书法,也提升了文学水平。

与窗花一样,春联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宋代时,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后来,人们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除了春联外,不少地方也保留着贴门神的习俗。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由于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自此,以这两位名将作为门神的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

年三十晚上要守岁 炮竹声声里,咱辞旧迎新

守岁是中国民间除夕夜的重要习俗,又称照虚耗、熬年、熬夜,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

由于守岁时间比较长,过去,人们边守岁边吃年夜饭,一起度过美好夜晚。自上世纪80年代起,守岁有了新的内容:全国人民一起看春晚。持续4个多小时的春晚节目丰富多样,人们在欢声笑语里迎接新年钟声的敲响。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人在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

————————————————

除夕夜要给晚辈压岁钱 盼孩子健康成长、平安喜乐

对于小孩子来说,春节期间最开心的就是来自长辈们的压岁钱。岁钱,又称“押岁钱”、“守岁钱”,是年俗的节物之一。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由于“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用压岁钱压胜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他们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

——————————————

从初一到初六 拜年、回娘家、“赶五穷”

除夕夜过后,人们迎来了新的一年。过去,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都会有丰富多样的节日习俗。时代变迁加上各地差异,现在,不少习俗逐渐淡去,留下来的更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传承。

在正月初一,一般人们晨起后要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在不少地区,初一早上还要给孩子们穿上新衣,待大家打扮整齐后,便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不少地方在正月初一这天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二或初三,对于不少家庭来说,是出嫁姑娘携丈夫回娘家的日子,俗称“迎婿日”。这天也会走亲访友,互拜新春,俗称“吃年酒”。在上海地区,客人携家带口送礼上门,礼品一般为各地特产,主人则邀请客人喝“元宝茶”(即在茶中加两个青橄榄一起冲泡)。此茶初尝略苦,而回味甘美,意为苦尽甘来、吉利进财。

初三初四,因为各地风俗不同,过法也各有差异。到了初五,人们要“赶五穷”,俗称破五,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早上起床后,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寓意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赶出去。这一天传说是财神的生日,于是也是迎财神的吉日。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

饺子还是要吃的 但年三十的饺子很不同

现在大小节令里,人们都习惯去吃饺子。虽然春节吃饺子也不算新鲜事,但年三十的饺子很不同。在包饺子时,除了各种美味馅料外,人们常常将糖豆、花生、枣、栗子、硬币等包进馅里,吃到者则寓意来年交好运。有些地区在吃饺子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此外,南方不少地区除夕夜不吃饺子,而是选择吃年糕或汤圆。虽然食材不同,但对新年的美好期许却是一致的。

为什么春节尤其年三十晚上一定要吃饺子呢?其实吃饺子取的是“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是“喜庆团圆”、“吉祥如意”的意思。年三十的饺子一般要在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晚上子时再吃,因为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新年添喜气!

————————

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在变,春节的过法也在变。如今,很多传统语境里的过年习俗渐渐被人们淡忘,一些新的过年style如举家外出旅行、去冰雪世界翱翔探险等成为不少人的选择。都说年味淡了,除了吃饺子,也没什么更特别的事了。其实,年味没淡,淡的是我们的选择。马上过年了,跟随这些丰富的过年习俗,开启一次氛围满满、内涵深深的别样春节吧!

盼代表那个生肖2

作者:白未闻

农历辛丑年是十二生肖年中的牛年。当我们共同经历了一个充满诸多磨难的鼠年后,便格外盼望着新的一年可以“牛”转乾坤,气象一新;人们都期冀于这个象征勤劳和淳朴的动物,能够为2021年带来平安、富足与祥和。

牛为“六畜”之首,其对于农耕社会的重要性可谓不言而喻。也正因为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中外的文学史和艺术史中常常可见其身影。在唐代诗圣杜甫的《卖炭翁》中,牛是古代底层劳动人民悲苦生活的化身(“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在鲁迅的名篇《自嘲》中,牛又是奉献精神的最佳代言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北朝民歌《敕勒川》里,牛是北国苍茫天地中的勃勃生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而在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虽无对牛的直接描写,它却似乎已经自然嵌入在我们对于江南一带如画风景和淳朴民情的想象之中(“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西方的神话、宗教与艺术中,也同样活跃着牛的身影。

总之,牛便是这样一种可亲、可爱的生灵,在传统的农耕经济中扮演着任谁也无法取代的重要角色。它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也寄身于古往今来无数的文物与艺术作品间。

勤劳的生灵:《耕织图》里的牛

牛具有食用、祭祀、骑乘等多重功能,但其最重要的功能,应当体现在农业生产中。古人往往以农耕与蚕织这两项农村重要的经济事业并举,并创作出诗文与图像相配合的《耕织图》,以劝勉百姓努力劳作、推广耕织技术,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之意;同时提醒当时的贵族阶层必须重视农业并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需具备“相彼贤达,犹勤陇亩”之精神。而在这些生动明快的乡村图景中,必少不得最重要的农耕劳力——牛。

至晚至宋代,《耕织图》便已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系统化的图式。到了清代,《耕织图》的创作进入高峰,康熙帝曾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命宫廷画师焦秉贞绘《耕织图》,强调“衣帛当思织女之寒,食粟当念农民之苦”,要人们“敦崇本业,勤以谋之,俭以积之”,此后,雍正、乾隆、嘉庆等几代皇帝均有不同类型、不同版本的《耕织图》问世。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套四十六开《胤禛耕织图册》,是后来的雍正帝尚为皇子时请画师绘制的。册中表现耕、织的图画各占23幅,每一幅上部为胤禛所书诗句,下部为不同的耕织步骤。其中,第二幅“耕”、第三幅“耙耨”、第四幅“耖”、第五幅“碌碡”的画面中,均可见生动的耕牛劳作场景。所谓“耕”便指驱动耕牛,用犁翻地松土;“耙耨”指利用带钉齿的耙子除草松土;“耖”是把大土块切碎,初步平整水田的步骤;“碌碡” 则指布秧前将水田作最后整平的准备工作。这四幅画非常明白地告诉我们,在水田耕作播种育秧前的各项步骤中,牛是如何发挥其巨大作用的。这组册页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胤禛将自己绘成了农夫的样子出现于每一幅画面中;他或许在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阿玛号召的积极响应,以期能够得到皇父的垂爱。

“耕” “耙耨” “耖”三幅中,角长体壮的耕牛均被描绘为缩颈耸肩、迈腿欲行的样子,似乎正在使出全部气力,拖动着各式农具,于田间勤勉劳作。而“碌碡”一页中,青牛则扭头回首看向化身为农夫的胤禛,似乎已颇为疲累,欲向主人讨得片刻休憩。四头牛茸茸的尾巴都垂荡在两股之间,不禁让人想起苏轼笔下有关于“戴嵩画牛”的小故事:据说当斗牛在角上用力时,其尾巴应该夹在两股之间,而非左右摇晃。不知《胤禛耕织图册》中的牛,是否在繁忙的农耕时,还有余力晃动它们身后的尾巴?

财富的象征:贮贝器上的牛

或许正因牛作为重要生产力,对于以稻作生产为主的地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也逐渐进入人们的信仰体系,成为某种力量或财富的象征。

古代青铜器上出现牛的案例不少,但最具特色、最能够反映人们如何将牛作为神力与财富象征的,莫过于滇国的青铜器。滇国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的政权,其大约存在于战国早期而消亡于西汉初年,疆域主要为今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滇族人生产的青铜器中,牛与虎是最为常见的动物装饰题材。如果我们今天去往云南省博物馆参观,会发现一大批云南地区出土的、带有牛的形象的精彩文物:牛虎铜案、牛纹铜鼓、猛虎袭牛铜枕、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五牛铜针线盒、立牛曲管铜葫芦笙、虎噬牛长柄铜勺……他们造型奇特,状物生动,无不反映出古滇族人民瑰丽的艺术想象和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其中,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是一件尤为重要的珍贵文物,曾于2018年入选《国家宝藏》,堪称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贮贝器是滇族特有的一种青铜器类型,顾名思义,是用来贮藏贝壳(贝币)的。对于远离海洋的云南地区来说,贝壳是珍罕之物,可以作为货币通行。存放贝币的器物,也就类似于今天的储蓄罐。它往往呈叠鼓形或束腰圆筒形,束腰圆筒形的器身两侧常装饰虎形的双耳,器盖上则装饰有数量不等的长角铜牛。云南省博所藏的这件贮贝器约制于西汉时期,器盖上四头气魄雄壮的牛围绕着正中一位乘马骑士,骑士与马共铸于高出牛身的立柱之上,人物头梳椎髻,腰佩长剑,通体鎏金,显然地位煊赫,很有可能是一位古滇国皇族成员。围绕骑士的牛背后鬐甲部位(颈脊与背脊之间的隆突部位)皆有一个特别明显的隆起,这意味着它们应是主要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牛种——瘤牛。其肉质肥美,是一种可以被食用的家畜,也是滇文化中常用作祭祀的主要牺牲。食用和祭祀的重要功能,使得滇人眼中的牛也逐渐成为了某种神性与财富的象征,故而将其形象与储藏财富的贮贝器牢牢地绑定在了一起。

天神的化身:公主的乘骑

在西方的神话与宗教中,亦不乏与牛有关的故事。

在希腊神话中,腓尼基国的公主欧罗巴容颜娇美,天神宙斯垂涎其美貌,化为一头高贵华丽的公牛混入国王的牛群,并诱使公主骑上牛背,随后驰入大海,将欧罗巴带离故土,并在一片崭新的大陆上与公主结合。这片大陆便以公主的名字命名为欧罗巴——也就是今天的欧洲。宙斯化身而成的公牛则被升入天界,成为众所周知的、黄道十二星座中的金牛座。这个绮丽的神话吸引了包括委罗内塞、居斯塔夫·莫罗、提香、伦勃朗、马蒂斯等众多艺术家将其作为画作的题材加以表现。以伦勃朗的画作《诱拐欧罗巴》为例,在这位举世闻名的艺术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其实很少尝试就神话题材进行创作。而在这幅画中,他充分展示了对戏剧化光影效果的熟练运用:在乌云笼罩的阴沉天空下,两束光分别照亮了故事中的两组人物,即骑着雪白公牛,正惊恐回望的欧罗巴公主,以及水边她惊恐又无奈的女伴们。天神化为的公牛扬起骄傲的尾巴,迈开雄健的双蹄,似乎正要从画面的左下角跃出,涉过宽广的水域,抵达另一片大陆。整幅画如同一出戏剧中的最高潮一幕,公主回首的目光似乎成为了她与她过往熟悉生活的唯一羁绊,而她的未来则将在命运女神的指引下,被胯下的公牛所永远改变。

顺着宙斯化身成为的公牛说开去——自从这头美丽的公牛被认为是天上的金牛座之后,又在罗马帝国时期人们信仰的宗教中变化出新的图式。如果参观过2017年曾经轰动京沪两地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你或许会对其中一尊大理石“密特拉屠牛像”存有印象。它刻画了一个带着罗马式帽子、穿着东方式裙子的年轻男子,左手掰起一头公牛的牛头,右手上的刀正刺进牛的身体。在牛的侧方,有一只狗和一条蛇正在舔舐公牛流淌的血液,还有一只蝎子正处于牛的身下。这名男子正是密特拉神(Mithras)。这尊神秘的屠牛雕塑类似于一种具象化的星图,其中每一个符号都代表着一个星体或者星座:如白牛代表金牛座、蛇代表长蛇座、狗代表小犬座、蝎子代表天蝎座等等,而密特拉神本人的穿戴则类似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珀尔修斯(英仙座)。牛的形象,或许代表着人类在农耕社会中频繁利用其进行祈求丰产的祭祀,显示着牛作为祭祀牺牲的重要作用;而密特拉神正通过杀死公牛的方式,创造着新的宇宙秩序与新一轮的生命循环(牛的伤口处往往会被表现为长出葡萄和麦穗,象征着新生命的诞生)。

在《圣经》中,依然能找到牛的影子。《出埃及记》篇中,当摩西上西奈山领受十诫时,以色列人经过漫长的等待变得焦躁不安。摩西的兄长亚伦便用纯金首饰打造了一只金牛犊,并宣称这是领大家出埃及的神。耶和华得知,为人们崇拜异神而震怒。这个《圣经》中的故事也曾作为一个经典的绘画题材在许多艺术家的笔下被表现。17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尼古拉斯·普桑便创作过一幅与之有关的大型作品:一座金牛雕像显眼得耸立在画面中上部,前景中人头攒动,大家纷纷围绕着这异神狂欢起舞,而始作俑者亚伦则身穿白袍,立于金牛犊雕像的前方。画面后方左侧的背景中,刚从西奈山下来的摩西被描绘得相当渺小,他见到此情此景,正愤怒地将自己手中写有十诫的法版砸在地上。画面中的金牛被普桑处理为一头成年的公牛而非《圣经》中原本记载的牛犊。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不难发现牛与西方宗教、神话与艺术之间独特而紧密的关系,以及牛对力量、丰收、财富等内涵的隐喻。

殊异的意趣:东西方画“牛”

不同的文化与历史土壤赋予了牛在其中不同的表现形态。而对牛的艺术表现亦是如此:中西画牛,大有异趣。

如果只能在灿如星斗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中选出一幅最具代表性的、描绘牛的作品,那也许便是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唐代牛畜类绘画不少,画牛题材的流行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农耕事业的高度发展。韩滉是活跃在唐朝中期的政治家,曾任宰相及两浙节度使等要职,也工于书法和绘画。人们称其画牛“落笔绝人” “稀世名笔”,足见对其功力的高度肯定。

《五牛图》中绘有五条大牛,毛色、形态各异,画家用较粗的线条勾勒出牛的肌肉走向,牛背、垂胡(牛喉下垂着的褶皱)、牛腹、牛腿的线条感各不相同,体现出韩滉观察生活的细致眼光与老辣的笔下功夫。居中的一头酱色牛正面朝向画外,构图角度为传统书画中所鲜见,也更显示出画家对于牛畜不同视角的表现能力和对立体感的把握。画面最左侧的牛带着络头,表现了牛在古代的骑乘功能。有学者认为,这是韩滉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寓意人间的苦乐不均,表达了作者对于农民疾苦的同情。在这样一幅看似题材简单的作品中,竟也蕴含着画家深沉又复杂的感情。

而要说到西方画家画牛的代表,毕加索不可被忽略——毕竟,他来自于具有斗牛传统的国度西班牙,热情又残酷的斗牛活动影响着他的许多创作。1946年1月,他画下了一幅如同“一笔画”般极为简练的《公牛》,但在此之前,他曾经十一易其稿,公牛的形态从具体的形态逐渐走向几何形状的解构,并在不断简化的过程中删去不必要的修饰而保留最具特征性的关键线条,最终才得以形成单纯如儿童画一般的效果,让人不禁想起距今一万多年的西班牙古老岩画《野牛图》。毕加索曾说:“我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形似显然已非其所求,这一组关于牛的绘画似乎正是他探索艺术之路的缩影。而这与韩滉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的状物方式,相去甚远。

而谁又能说,这不是 “牛”在艺术中的两种不同表现呢?勤劳、敦厚、忠诚、有力、本分……我们给牛赋予了太多不同的意涵,牛在全球的艺术和文化中也呈现出了太多丰富的形态。今年,它又必将格外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每一个人度过踏实的一年、丰收的一年。(白未闻)

来源: 文汇报

盼代表那个生肖3

【春天里的中国】

光明日报记者 夏静 张锐

新春时节的夜晚,武汉长江大桥上车水马龙,红灯高照。江滨的公园里,阿姨们在说笑,孩子们在嬉闹。一个女孩举着手机,为远方的朋友直播江城夜景。凭栏眺望,微波浩渺的江面上,各色倒影随波摇曳,两江四岸霓虹闪耀,流光溢彩的黄鹤楼、龟山电视塔,与滔滔江水共同构成一幅喜贺新春的美景。

暂停,重启,复苏。武汉,迎来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第一个春节。

重聚:医者的坚持与守望

2月5日,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主治医师昌金星而言,这一天有着特殊的意义——武昌方舱医院开舱一周年。

2020年2月5日晚,经过29个小时的迅速改建,武汉洪山体育馆化身武昌方舱医院开始收治病人。作为最早开舱、最晚休舱的方舱,全国9省市15支医疗队868名医务人员临危受命。昌金星,就是当时武昌方舱武大人民医院医生队队长。

武昌方舱医院,如今早已回归体育场馆的本色。这一天,武昌方舱医院的战友们再度聚首,在“云端”过年,共话方舱战疫往事,共享疫情防控经验。

“你们的愿望都实现了吗?”昌金星给战友们送上了自己珍藏很久的图。刚开舱的时候,他在一个集装箱上写下了“武汉加油”四个字,没想到3月10日休舱时,上面写满了医护人员和病友的留言。有想吃火锅的,有想回家听到孩子叫第一声“妈妈”的,有相约看樱花的,有祈求家人平安康复的……

“借着这个机会,大家云端重聚,聊聊过去,展望未来。”昌金星说,“身在大江南北的战友们都很关心彼此在忙什么,过得好不好。这次云端聚会,让我们彼此更加熟悉更加欣喜,大家都没有因为疫情的阴霾而愁容惨淡。”

“休舱之后,我就回到武大人民医院,进入缓冲病区工作,直到2021年1月1日才正式回到我的本职岗位。”昌金星说,因为今年大年初二要24小时值班,而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于是自己就和妻子留汉过年。去年在方舱工作期间,自己只和爱人隔着十几米远见过一次,今年一定要多陪陪妻子。

从2020年1月27日在医院急诊留观室参与新冠病人抢救算起,在“疫线”奋战了近一年的昌金星越发坚信,医者就是一种坚持与守望,不惧生死、不畏艰难、勇敢向前。

谈及新年愿望,昌金星说:“希望家人身体健康,战友‘百毒不侵’,自己在心血管外科领域也更进一步。”

就地过年:川鄂老乡心连心

“每天和工人在一起,能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思念,我们希望用一道团年饭,对工友说一声‘谢谢’,我们在一起。”

2月4日,中建三局二公司万象城项目安全总监张俊为项目上的四川籍工友策划了一场“川味团年饭”,邀请川籍大厨烧了一桌地道川菜。

开席之前,张俊语重心长地说:“在工地上干活,安全第一。尤其是临近春节,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今天,大家来了一定要吃饱、吃好。你们就地过年,我也要在工地守着你们。”

今年春节期间,万象城项目响应“就地过年”号召,600余人选择了留在项目过年。负责安全与防疫的张俊,也要“钉”在岗位上。

张俊家住在江夏,虽然有宿舍,张俊却每天驱车80公里往返家中。这个冬天里,他每天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而回到家都是晚上11点之后。

“不管多远多累,只要看一眼熟睡中的家人,就能感觉到温暖。”张俊说,今年是他第三个坚守岗位的春节假期。

2020年春节,中建三局承建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张俊主动请缨参与雷神山医院建设。完成雷神山建设任务后,张俊又积极投入到项目复工复产的工作中。错过陪伴在家人身边的机会,张俊觉得愧疚,却不后悔,因为他在用自己的方式守候家人的平安。

张俊说:“现在每天看到武汉的车水马龙、道路边高高悬挂的红灯笼,还会想起去年春节期间空荡荡的街道。还好,武汉挺过来了,熟悉的武汉回来了。只要看到自己家那扇窗亮着,只要看到城市的每扇窗都亮着,辛苦就是值得的。”

团圆:团年饭上话家风

“馒头、花卷,你们快把对联、窗花贴起来。”2月4日下午,在武汉江岸区安居苑B区,63岁的姜宝兰一边在厨房切菜、做饭,一边张罗着孙子孙女装饰客厅。

姜宝兰的女儿女婿是人民警察,一年到头一家人本来就难得聚在一起吃顿饭。去年又因为疫情,她和丈夫、孙子孙女滞留在外地,女儿女婿则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一家人分隔两地,几个月没有见面,更没能吃上团年饭。他们今年最盼望的,就是一家人吃上一顿团年饭,这次终于实现了。

“2021年是牛年,我用糯米、黄瓜、葱、枸杞做了一道‘牛气冲天’,还有这一道‘阖家团圆’,希望家人今年能团团圆圆。”姜宝兰介绍,“这道排骨海带汤,是希望我们家做好事、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家风能够代代相传。”

姜宝兰是志愿者,平时不但自发组织苑区的姐妹们开展各种活动,还会主动关心苑区的孤寡独居老人。在她的带领下,家人也都在社区当起志愿者。

“我们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有时候,知道我要出门做志愿服务,孙子孙女还会和我一起去呢。”姜宝兰高兴地说。

姜宝兰说:“新的一年,希望我们的国家能早日战胜疫情。我也要继续做好志愿服务工作,为大家服好务,也为我的小家服好务。”

感恩:春天的剪影

走进武汉市硚口区凯德西城广场,红彤彤的中国结映入眼帘,在欢快热闹的贺岁音乐中,浓浓的年味洋溢出来。武汉市文联红色文艺轻骑兵正在这里举办一场传统技艺与现代主题相结合的活动——剪纸展。

由十二生肖组成的“福”字构思精妙,脚踏祥云、手提“牛气”“冲天”灯笼的卡通牛妙趣横生,以长江大桥和黄鹤楼为远景创作的钟南山等抗疫英雄群像剪纸更是鲜活生动……不少人驻足观赏、拍照,现场不乏家长们给孩子讲述剪纸故事的场景。

去年居家战疫期间,雕花剪纸非遗传承人沈松柏有感于抗疫一线工作者的奉献,创作了《武汉加油》剪纸作品,后来被武汉革命博物馆收藏。这次为了恭贺新春,沈松柏特地创作了一批生肖迎春的作品。

现在,沈松柏思考最多也着力最多的,是剪纸技艺的传承。他不但给公众普及剪纸知识,还带了好几个徒弟,希望借此将剪纸技艺发扬光大,创造出更多记录时代、讴歌时代的精品。牛年新春,沈松柏正忙着设计创作建党100周年的剪纸作品。

“感谢在疫情中奉献的全国各行各业的人们,他们以担当、责任、使命、信念、坚强、果敢、热忱、无私,谱写了庄严、洪亮、众志成城的抗疫生命之歌。在这样的时刻,自己唯有以艺抗疫,创作出优秀作品,才能聊表自己的感激之情。”沈松柏说,“祝福全国人民在牛年里扭转乾坤、牛年大吉、牛气冲天。”

扫一扫观看更多内容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13日0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