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极人臣代表什么生肖

「丹凤朝阳•百鸟齐鸣宝尊」,足可寄深情,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观复文化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位极人臣代表什么生肖1

“每当遇见重要的纪念日,

我们都愿意做一件重要的藏品

来纪念这个日子。”

——马未都

上一次,我们以优质仿古泥,经过72道工序,烧造了【鸿福齐天·吉庆宝尊】,其上绘有青花山水与70只丹朱蝙蝠;

这一次,我们又以观复博物馆藏【清嘉庆粉彩开光五伦图盘口大瓶】为灵感基础烧造出观复九宫系列【丹凤朝阳•百鸟齐鸣宝尊】,运用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新粉彩技法,绘足24种、共100只鸟,以此极数字象征完满与成就。

此尊【丹凤朝阳•百鸟齐鸣宝尊】画面精细丰富、体型高大恢弘,无论从画面绘制、还是烧造技术方面,都可称当代工艺技法极高水准之代表:

匠心烧造,传承经典

本尊观复九宫【丹凤朝阳•百鸟齐鸣宝尊】是由观复与历经五代技艺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薄胎瓷制作技艺传承人熊国安先生共同设计,器型与尺度经反复揣摩试验,探究工艺极限,最终确定为80公分的高度。

由于陶瓷烧造过程中有烧成缩率,所以初始坯达1米以上,拉坯时经过三接拉出成型;

▲三接拉坯示意

利坯时则从160斤左右的坯体削到40多斤左右,既要保证整体形体的力学承受力,又要把握每个接头平整不裂开、器型线条统一标准。以及预估瓷器收缩、控制瓷坯高度。

▲立坯+接合示意

入窑烧近20个小时左右才能烧透成瓷,温度最高达1330度,为防止瓷坯骤冷炸裂,还需冷却2天再开窑。

有一道较为特别的工序:过火选瓷——过火选瓷为制作高端大型瓷器所特有的工序,把烧好且经过认真检查筛选的白瓷大尊放进炉里,经过800度高温、9个小时的煎熬。缓慢冷却一天后开炉。

此项工序的目的为保证精选的大尊在胚体内没有任何暗裂损伤,以极端的条件暴露胎体本身可能存在的缺陷。

可以说,每一尊【丹凤朝阳•百鸟齐鸣宝尊】都是匠心极蕴之作。

百年历程,百鸟朝凤

观复九宫系列【丹凤朝阳•百鸟齐鸣宝尊】在立意和绘画上都有很大的突破,诸如观复博物馆藏的【清嘉庆粉彩开光五伦图盘口大瓶】,“五伦”即五种关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各自对应一种动物,而【丹凤朝阳•百鸟齐鸣宝尊】上则足足绘有24种、100只鸟。

这24种鸟分别包括凤凰、孔雀、仙鹤、鸡、锦鸡、白鹭、鹅、鸭子、大雁、鸳鸯、戴胜鸟、鹌鹑、鸽子、绶带鸟、喜鹊、八哥、太平鸟、黄鹂鸟、翠鸟、青鸟、鹦鹉、白头鸟、燕子、麻雀。

其数字是富含深意的,24种代表传统纪年中的24个节气,象征着一年富贵繁荣;100只鸟,则以“100”这个极数象征完满与成就。

▲【丹凤朝阳•百鸟齐鸣宝尊】的平铺画面

这24种、100只鸟各具其态,每一只鸟都极生动,物象写实,画风严谨细腻,造型准确生动,设色妍丽。

绘一只瓶子大致需30人同时作业,下笔十几万笔乃至几十万笔不可算,尤其翎毛处,完全达成动物生态。且每一类鸟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涵义:

凤凰 2只

凤凰为主题图案,一倨一栖,彤红岸伟。其目睛含神,如意高冠,领翅如刀,尾扬似火即“火焰尾”也。足下皴石俊秀,周围牡丹盛放。瓷上绘事如此,为世所罕。

凤凰是中华民族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是家喻户晓的“百鸟之王”,是集合了多种动物特征于一体的想象性的动物,是祥瑞、永生、爱情、皇权和民族的象征。也被称之为“凤皇”,雄性为凤,雌性为凰。 在古代中国代表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的“五伦图“中,代表着君臣之道。

在上古传说及后续文化演绎过程中,凤凰是一种具有神性和祥瑞的神鸟。传说中常以凤凰来仪,作为太平盛世之肇征。于民间更是吉祥和谐的象征,常被人们用来祝贺婚姻美满。凤凰作为一种现实与理想杂糅在一起的存在,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已成了纳福迎祥、驱邪禳灾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理念的象征和审美形式的体现,直至今天仍在不断创造着新的形式。

孔雀 2只

两只孔雀布局于瓶身下部,一低头闲觅,一屏开回眸向凤,似有鸣和。其背羽如甲,笔笔精描,尾羽散张,布列有序。旁植玉兰花枝,朵繁花茂,一派祥和景象。

孔雀有文禽的美誉,其体态优美,丹口玄目,细颈隆胸,雄雀尾长,光彩绚烂,有五色金翠闪闪发光的圆纹,娉婷悦目,美不尽言,寓表前程似锦。能得见孔雀开屏更是大吉大利的事,能够辟除邪秽佑保平安。孔雀因美丽而德高,在明清时为文官官服纹样,因此孔雀表征为官阶职位和权利。

仙鹤 5只

以粉彩精工技法,依白胎为纸,以仙鹤翔空设色构图。绘劲松遒枝,因松树终年常绿,经年不凋,为百木之长,与丹顶的翔鹤共寓永寿长青,以寄松鹤遐龄,灵寿明心之吉祥意涵。

"鹤鸣人长寿",鹤在中国文化里有着很高的地位,常和神仙联系起来,因此有仙鹤的称呼。鹤因步行规矩,情笃而不淫,具有很高的德性,故古人多用其形容高尚品德的君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鹤跟仙、道、人的精神品格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鹤长鸣的时候,小鹤也会鸣叫,所以在古代中国代表五种人伦关系和言行准则的“五伦图“中,仙鹤代表着父子之道。在明清时仙鹤为文官官服纹样,位极人臣方可服佩。

鸡 7只

画面中是一个鸡的家庭,公鸡母鸡趋望向孔雀,而与孔雀所视方向正好成为一个空间转折,从而在内在上与主体图案凤凰产生了内在的呼应。几只雏鸡在父母的羽翼下安然的捉虫嬉戏,以生动的笔触和逼真的技法,让雄鸡 “勇武”之姿态淋漓尽显。

鸡是大家都十分熟悉和喜爱的动物,并一直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中就有鸡的象形文字,可见其历史悠久。鸡常常被人们比喻为凤凰,其位列十二生肖之一,为禽类代表,给属鸡的人带来许多美好的遐想。在古代中国,鸡被赋予“德禽”之美名。

其文最早见于汉·韩婴《韩诗外传》:“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五种德行兼备,十二生肖中只有鸡能得此殊荣,成为君子的象征,同时“鸡”又与“吉”同音,赋予了鸡吉祥和祈福的寓意。

锦鸡 4只

锦鸡在宝尊上以两组布局,各自成对,画中锦鸡落处,探头展尾,声鸣和答,其状逼真如实,各具动态。在看似不经意地在锦鸡一侧布置一丛依石而生的小草菊,妙趣横生,既破了空间空白,渲染出金秋的气氛,还与处在一个空间的其他鸟类做了视觉上的风格。使各鸟杂列不致显得突兀,诗意画旨,尽在其中。

锦鸡雄鸟羽色华丽,头具丝状羽冠,光彩夺目,除上背浓绿色外,其后颈被有呈棕色而缀有黑边形成披肩状,尾羽黑褐色,满缀斑点。锦鸡在古代寓意着吉祥,同样内蕴五种自然天性,进而宣扬人的五种道德品性。

宋徽宗在其画作《芙蓉锦鸡图》自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鷖”。在明清时为文官官服纹样,锦鸡衔仙鹤之后为官阶职位之表征。

白鹭 6只

白鹭与荷花位于尊身中部远景,一群白鹭栖隐于莲池之中,取一路连科之意。

一路连科为常应用于瓷器上的装饰纹样。在器身上画鹭鸶和莲花,取鹭与路、莲与连谐音,故名。一路连科是对科举时代应试考生的祝颂语, 寓意应试求连、捷,仕途顺遂。一路连科又叫喜得连科,祝贺连连取得应试好成绩。同时白鹭纹样在明清时亦为官阶之象征。

鹅 6只

鹅绘于尊身中下,空间开阔,所以看似散乱不拘的布局,其实暗含稳定视觉的作用,各只所绘身体浑圆,羽毛丰满柔顺,因玻璃白的制作产生立体感,是鹅的姿态逼真。其六只鹅以三、二、一的方式布画,在不对称中以一朵散落的花朵为媒介使其成为一个可独立审美的空间。绘者细致入微,抓住了这一瞬间的情趣,富动于静,极为传神。

鹅一般被寓意为忠贞、永恒的爱情,天鹅还是善良和平、勇敢坚强、志向高远的象征。历史上对鹅的喜爱最为著名的,就属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了。王羲之喜爱养鹅,固然是文人雅事、陶冶情操,更为关键的是,他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羲之爱鹅”后来被当作文人雅士情趣生活的体现,后人将其与“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鹤”并称,是为“四爱”。

鸭 5只

采用“工兼写”技法绘饰莲塘群鸭,或昂首游弋,或探波觅食,周围萍浮荷莲,一副悠然自得的景象。

中国自隋朝以后皆采取“科举” 取仕。明清时,通过最高殿试后再分三级称三甲,一甲前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一甲一名”即状元。

“甲”与“鸭”谐音。 且“鸭”字一边即为“甲”字,故以鸭寓意科举之甲也。 民俗也有对出远门的行人赠送鸭子祈祷前程远大也。

大雁 5只

以珠明料描绘大雁「飞、鸣、食、宿」四种状态,工写结合,准确地表现出大雁的形体和不同神态,颇见功底。

大雁的文化寓意「飞、鸣、食、宿」代表古人推崇的“四艺”。飞,行为的能力;鸣,沟通的能力;食,生存的能力;宿,延续的能力。其实,不光是祖先,现代人的生活也是这四个状态。

鸳鸯 2只

以粉彩细工技法精心对鸳鸯翎羽刻画。其中雄鸟羽身华丽,引颈向上顾盼,似正与树上的飞鸟鸣声交流,又似对鹅群中间的落花产生了兴趣,颇为莞尔。

鸳鸯在当代中国人概念里是爱情的象征,但其实鸳鸯这个词最早并不是形容男女之情的,而是用来形容男人间的兄弟情义。用“鸳鸯”比喻男女爱情,开始于唐朝。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中有这样一句诗:“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意思是说“只要能和心爱的人厮守在一起,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加上鸳鸯本来就是一雄一雌,人们逐渐更加认同将它们作为男女之情的比喻,从此,这种用法就逐渐固定下来,成为了男女爱情的象征。

戴胜鸟 2只

戴胜鸟的形态极为独特,顶戴羽冠,一鸟栖落牡丹花下,另鸟于苔石上引颈顾盼回望,边饰一朵鸢尾花,似正寻觅伴侣,周围有枝叶垂影,繁花相随,与周围各鸟呈嬉戏之状,各有动态,相映成趣。

戴胜鸟象征着祥和、美满、快乐。唐朝诗人贾岛有《题戴胜》的诗,“星点花冠道士衣,紫阳宫女化身飞。能传世上春消息,若到蓬山莫放归”。元朝僧守仁也有《戴胜》的诗,“青林暖雨饱桑虫,胜雨离披湿翠红。亦有春思禁不得,舜花枝上诉春风”。

鹌鹑 6只

六只鹌鹑分两处布局,均与锦鸡产生互动交流。锦鸡有仁德官禄之意,鹌鹑寓意“平安”,锦鸡与鹌鹑在一起就像生活追求的平安与富贵。

以“鹌”喻“安”,艺术家们用鹌鹑的形象表达所有与“安”有关的主题,鹌鹑纹因此也变成一种象征意义相对固定的吉祥纹饰。

鸽子 8只

鸽子分两处布局,一处六只白鸽绘于凤凰一侧,正振翅向着太阳飞去。另两只灰鸽在秀石牡丹之下相偎而栖。

鸽子是和平、友谊、团结、圣洁的象征,人们用鸽子和橄榄枝来象征和平。同时鸽子的方位性极强,在古代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绶带鸟 4只

红蓝两对绶带鸟,两飞两落,其艳丽的颜色与旁边虬松寿桐之色调成为鲜明对比。其中两只蓝绶鸟取落势,翘尾翕翅,彤爪蜷收,同时启喙声鸣,雀舌乍现,整体极尽动静之能事。

绶带鸟亦称“寿带鸟”。绶带为标志官阶的饰物,寓意加官进爵,又以“绶”与“寿”同音,亦寓长寿,故此鸟被视为福寿双全之吉祥鸟。

喜鹊 4只

纯以珠明料一色,用轻重浓淡的笔触,写意与工笔的结合,把喜鹊的黑白与动静表现的恰如其分。

喜鹊是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的鸟类,是好运与福气的象征,象征着喜事临头。古人的字画中也有许多关于喜鹊的作品,他们都象征了吉祥,喜事等好的寓意。如两只鹊儿面对面叫“喜相逢”;双鹊中加一枚古钱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和一只鹊在树上树下对望叫“欢天喜地”。流传最广的,则是鹊登梅枝报喜图,又叫“喜上眉梢”。

八哥 5只

松树老皮如龙鳞,八哥鸟栖飞其间,在枝干上有三只八哥,两只静落不动,一只两爪紧抓枝干扭首向下眺望,作觅食状;另两只相逐而飞,做比翼状。

八哥是一种观赏鸟,较聪明,能模仿人语,还能依照人指示叼携物体,逗人开心。在古代,养八哥是一种文人雅士的闲情雅致。

太平鸟 3只

太平鸟的羽毛非常光润,所以画时鸟体充分表现出羽毛的质感。

用色似用赭石调入淡墨、花青,整体颜色变化起伏中不留明显笔痕。三只太平鸟飞向玉兰花枝,寓意“玉堂平安”。太平鸟是绘画中常绘的鸟类,其和牡丹搭配寓意着“富贵太平”,和玉兰搭配寓意着“玉堂平安”。

黄鹂鸟 2只

两只肥硕的黄鹂栖于小竹枝上,显得悠哉悠哉。凤凰的羽毛轻遮,似有守护之意,通过描绘凤尾的波动,成功地渲染出了无形的醉人春风,和隽永的春意,有如宋代花鸟画构图疏密得体,给人以清新活泼之感极富生活情趣。

黄鹂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唐代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区区四句即把生活的美好,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机的赞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翠鸟 3只

三只翠鸟在一片欣欣向荣的的荷叶之上,分成两组相互扭颈俯视,神情专注,鸟羽刻画细腻,翅膀用珠明料勾边,背部的用蓝色细笔渲染,腹部用矾红以极细之笔勾出,笔法生动秀逸。翠鸟与荷花在一起常寓意为惠风和(荷)畅(唱),为夏日的荷塘清趣。

青鸟 5只

宝尊颈部所绘梧桐一侧,叶片疏朗, 五只青鸟姿态各异,嬉戏活跃。树叶的筋脉出骨,辗转向背呈色发生浓淡变化。枝之曲折横斜,描绘得都很细致。青鸟以长锋锋细笔丝出羽毛,其身体的不同部位分别用浓淡轻染,细腻写实。此处构图疏朗,动静结合,设色雅而不俗,有南宋小品画之意味。

关于青鸟的传说出自《山海经》,代表着消息之鸟。在古诗青鸟也用来指爱情的信使,例如李商隐《无题》中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诗句。

鹦鹉 2只

宝尊上一只鹦鹉立于一斜枝上,正得意自适,似与人语,俏姿可掬。另只腾飞跃起,枝头玉兰正艳,鹦鹉用笔细劲工致,设色浓丽,与玉兰搭配,恰寓春光明媚,日日向欣。

鹦鹉的谐音是“英武”,所以鹦鹉的寓意又是英明神武,英姿勃勃的意思.

白头鸟 4只

四只白头鸟姿态各异,或掠桃花欲绕,或登桃枝欲跃,或静栖回眸,或敛翼将落,各具姿态,可细观究竟。

白头鸟又名白头翁,常用于结婚贺喜之场合。用于瓷器纹饰在民间极为流行,以此比做夫妻恩爱,白头偕老,既表达了夫妻恩爱百年,又是生活美好的象征。

燕子 3只

燕子从树枝间高掠飞过,黑色的翎翅落笔率真潇洒,灰、红绒羽精细自然,是工笔与写意技法的完美结合。

燕子象征着春光的美好,亦多吉祥之意,人们常常认为如果有燕子飞临代表鸿运当头。燕子经常喜欢成对相逐而飞,引起有情人寄情于燕、比翼双飞的寄念。有词“新婚燕尔”,所以燕子也象征着生活的欢乐美满。

麻雀 5只

麻雀中景布局,相互叽喳雀跃灵动。

麻雀本为平常普通的小鸟,古代“雀”“爵”音近相通,以雀为爵是很早就出现的文化符号。在汉代汉代画像石中有一种称为“射爵射侯”的构图。画面常为一棵大树,树上有鸟集于树枝间,有猴子在攀爬,树下有有一个作弯弓射鸟猴状的射手,以此隐喻飞黄腾达之意。

除了这一百只鸟,还配有松树、梧桐、玉兰、桃花、牡丹、荷花、君子兰、绣球花、鸢尾花、菊花等,以象征富贵与繁荣。

——每个花头亦需要细细点燃出来出来,极费精力。

明人张岱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癖”即为深情,那可盛容依仗之“物”必不可草草。

观复九宫系列【丹凤朝阳·百鸟齐鸣宝尊】,有文化内涵之深蕴、有纪念意义之珍重、有匠心工美之造极——足可寄深情!

凤朝阳百鸟齐鸣宝尊

¥20000

购买

位极人臣代表什么生肖2

我是属驴的—-刘罗锅

宰相刘墉的官场人生

提起刘墉,人们的脑海里自然而然就会浮现出驼背罗锅的形象,他机智幽默、不畏权贵,与和 展开了一系列斗智斗勇的行动,并屡屡揭穿和 的恶行。然而,历史上的刘墉却是一个深谙官场规则的人物,他熟知何时该进、何时该退,是封建官僚的典型代表。

刘墉是罗锅吗

刘墉出生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山东诸城人,字崇如,号石庵。不过,对于他的名号人们更为熟知的是其绰号“罗锅”。一提起“刘罗锅儿”,人们便觉得很亲切,然而,刘墉究竟是不是罗锅呢?据说,“罗锅”二字是乾隆帝亲口所封。一日乾隆帝闲来无事,故意拿刘墉的生理特征取乐,赐封他为“罗锅”,还题了一首诗:“人生残疾是前缘,口在胸膛耳垂肩。仰面难得见日月,侧身才可见青天。卧似心字缺三点,立如弯弓少一弦。死后装殓省棺椁,笼屉之内即长眠。”这首诗确实刻薄,刘墉却不急不恼,提笔回了一首诗:“驼生脊背可存粮,人长驼背智谋广。文韬伴君定国策,武略戍边保安邦。臣虽不才知恩遇,承蒙万岁赐封赏。别看罗锅字不多,每年白得两万两。”原来按清朝惯例,凡是皇帝赐封了名号的官员,吏部每年要给2万两银子。这个故事反映出了刘墉的机智。

其实这个绰号与乾隆帝无关,是嘉庆帝封的,而且嘉庆帝说的不是“罗锅”而是“驼子”。据史书记载,嘉庆帝偶尔称刘墉为“刘驼子”,但当时刘墉已年逾八旬,再加上他常年伏案读书,难免会弯腰驼背,不能以此推断刘墉年轻时便是个罗锅。相反,从种种史料记载来看,刘墉即使算不上相貌堂堂,却也不至于身有残疾。

这要从清代的选官取士标准论起。在封建社会,要想参加科举考试,必须符合“身、言、书、判”四项标准。身,即形体,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言,即言谈举止,需要口齿清楚,语言通顺明晰;书,即书写,字要写得工整,以免潦草误事;判,即思维能力,需要头脑敏捷,审判明断,不能当糊涂官。在这四项标准中,“身”是最直观的,也最为重要。

相貌的重要性还可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来,按照规定,举人会试三科不中,可应考“大挑”科。这一科不考文章,也不考口才,只论相貌,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以字形来比拟身形,“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方头大脸身体直长,“日”指高矮肥瘦适中,符合以上这四个字者便有入选的可能。“身”指身体歪曲,“甲”指头大身体小,“气”指肩膀一边耸一边平,“由”指头小身体大,凡是与这四个字有关者,落选无疑。清代官场重视官员相貌,而乾隆一朝又为之最,刘墉既然是科举出身,那么就不可能是罗锅儿。

刘墉一生廉洁奉公,为官清正,这与刘家的门风有很大的关系。刘氏家族是诸城当地的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的进士,祖父刘棨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位极人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深受乾隆帝器重,死后被谥为“文正”,这是清代对大臣最高的评价。刘墉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不知何故,他却一直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刘墉才因父亲的关系,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并获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后升至翰林院侍讲。

乾隆二十一年(1756),刘墉外放做官任安徽学政,在此后的20余年里,他基本担任地方官职,历任学政、知府、巡抚等。在任期间,他办事正直干练,雷厉风行,整顿科场积弊、官场恶习。他为人清廉,一文不取,遇事敢作敢为,不怕得罪上司。

乾隆三十四年(1769),刘墉授江宁府知府。在一年多的在任时间里,他不畏强豪,屡破疑案。创作于嘉庆初年的弹词《刘公案》便主要是以刘墉在江宁知府任上决断疑案、为民申冤的故事为蓝本改编而成的,可见他在江宁知府任上确实有政绩,是难得的清官。

与此同时,刘墉也有不光彩的一面,他身为清朝的忠臣,不遗余力地维护清室的统治,推行文化高压政策。乾隆二十六年(1761),刘墉担任江苏学政。这一年,江苏沛县监生阎大镛因抗粮被捕入狱,刘墉派人到阎大镛家搜查,结果搜出了他认为有问题的诗稿,急忙上报乾隆帝,结果阎大镛因诗稿中有字句犯讳被斩首。乾隆四十二年(1777),刘墉第二次任江苏学政。江苏东台县举人徐食田兄弟因土地买卖与同乡蔡嘉树发生纠纷,蔡嘉树告发徐氏兄弟祖父徐述夔的文集《一柱楼诗集》中有悖逆之语。刘墉审阅,发现其中有“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的诗句,他如获至宝,上奏乾隆帝,最终酿成大狱。徐述夔及其子徐怀祖被开棺戮尸,徐食田等人被斩首,多名官员遭到革职、流放的处分。刘墉以劾举徐述夔著作悖逆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任吏部右侍郎。乾隆四十七年(1782),刘墉调任回京,任三通馆总裁,兼任吏部尚书、都察院左御史。

刘墉和乾隆帝

在民间故事中,刘墉总是被描述成一个遇事化险为夷,乾隆帝对其又爱又恨,偏偏拿他没办法的形象。然而事实上,刘墉的仕途并不是十分顺畅,他屡次因事受罚,受到乾隆帝的呵斥。乾隆二十一年(1756),刘墉担任安徽学政。他赴任前,乾隆帝特意召见他并赐诗,希望他学习其父的刚正之风,不辱门楣,有所建树。乾隆二十七年(1762),刘墉任山西太原府知府。乾隆三十年(1765),刘墉任冀宁道台。次年,山西阳曲县知县段成功贪污公款案发,刘墉虽然已经离任,但仍脱不了干系,以失察罪被发配到边疆军队效力赎罪长达一年。乾隆三十二年(1767),刘墉回京后担任翰林院编修,在一个叫作“修书处”的闲散机构里蹉跎了两年。乾隆三十三年(1768),刘统勋70寿辰,乾隆帝御书匾额致贺,还加恩刘墉以知府候补。第二年,刘墉获授江宁府知府。

刘墉书法

乾隆五十二年(1787),刘墉因泄露了他和乾隆帝关于两位大臣评价的对话,受到申斥,并失去了本应获得的大学士一职。同年八月,乾隆帝让刘墉主持祭拜文庙。刘墉因没有按照礼仪行事被太常寺卿参劾。乾隆五十三年(1788),刘墉兼理国子监时,发生乡试预选考试中考生向监考官行贿之事,被御史祝德麟弹劾,刘墉受到牵连,也被处分。乾隆五十四年(1789)二月底至三月初,因连天阴雨,负责皇子教育的尚书房诸师傅没有入值。乾隆帝得知后大为恼火,严厉训斥了时任尚书房总师傅的刘墉,措辞严厉,说他遇事不尽职,于国为不忠,于父为不孝。刘墉被降职为侍郎。乾隆五十八年(1793),刘墉出任会试主考官,办事失当,以至于造成阅卷草率,违制和不合格的卷子很多,因此被乾隆帝严行申饬。

嘉庆元年(1796),户部尚书董诰超过资历深厚的刘墉被破格增补为大学士。以嘉庆帝名义颁布的上谕中批评刘墉不肯用心办事,命令他自省悔过。嘉庆二年(1797),刘墉授体仁阁大学士,然而上谕仍然指责他办事不肯出力,行为懒散,而且说是因为实在无人,才将他擢升此任。虽然这两条上谕是以嘉庆帝的名义发出的,但因为朝政仍由太上皇乾隆帝掌控,所以代表的仍是乾隆帝的意见。

刘墉确有令乾隆帝不满意的地方,一日,乾隆帝向他询问官员戴世仪是否可胜任知府一职,刘墉回答尚可,实际上戴世仪是个庸才。乾隆帝很恼火,认为他敷衍塞责,平日对人才选拔全无用心。刘墉为何在地方官任上雷厉风行、果敢勤勉,回到京城后反而遇事模棱两可、懒散松懈?

从刘墉后来的表现看,他绝不是个因处境优越而懒惰之徒,其实,小错不断、大错不犯只不过是他的为官之道。刘墉深知,皇帝是整个官场的主宰者,顺他者生,逆他者亡。乾隆帝又是个极为自负的人,曾有一个所谓“本朝无名臣”的理论,认为朝廷纲纪整肃,所以没有名臣,也没有奸臣,只有圣主,所有大臣都是遵从圣主旨意办事的。晚年的乾隆帝更是得意自满,在他的身边,只需要忠心办事、顺从皇帝的奴才。

伴君如伴虎,一旦触犯了皇上,那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了,这是刘墉用亲身经验体会来的。早年他担任翰林院侍讲期间,其父刘统勋因办理军务失宜获罪,刘墉遭株连被革职,一家老少下狱,等候秋后处斩。不久,乾隆帝觉得处理有不妥当之处,便释放了刘统勋、刘墉父子,并恢复了他们的官位。这次无妄之灾给刘墉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因此他事事揣摩乾隆帝的旨意行事。曾经有一个故事,说有一日,乾隆帝与刘墉闲谈,说:“朕今年45岁,属马的。”刘墉回答道:“臣也45岁,属驴的。”乾隆帝觉得惊奇:“既然同岁,为何朕属马,你属驴?”刘墉说道:“万岁属马,臣怎敢同属?只好属驴了。”

十二生肖中无“驴”之说,刘墉无中生有,乾隆帝非但不怪罪,反而觉得合情合理,大大奖赏了他。这个故事多半是后人虚构出来的,然而从中可以看出,刘墉能够在官场站住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懂得揣摩皇帝的心意,拍皇帝的马屁。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刘墉与故事传说中的刘墉并不一致,那么他与和珅是不是像小说和影视作品中所描写的那样是忠奸对立的关系?他是否真的能将大贪官和 戏弄于股掌之中?

刘墉与和珅的关系

刘墉比和珅大了30余岁,刘墉入朝为官时,和珅才刚刚出生。然而和 的仕途平步青云,晋升的速度比刘墉快得多。两人同朝共事20多年间,他们之间的官职地位始终不平等。刘墉的官位远在和 之下,受到的信任也远逊于他。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要跟和珅斗,刘墉还不够格。

实际上,乾隆四十七年(1782),刘墉再度调回京时,和 已是皇帝面前炙手可热的大红人。他明哲保身,对和 采取了一种不依附、不对抗的态度,表现出一种圆滑世故。他有可能跟和 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但绝对不会公开对抗。不过刘墉在任官期间确实与和 有过一次正面较量。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月,御史钱沣参劾山东巡抚国泰伙同布政使于易简贪赃枉法,并以向皇帝纳贡的名义大肆搜刮钱财,以致各州县仓库亏空。国泰是乾隆帝妃子的伯父,与和 往来密切。在钱沣参劾之前,国泰也被大学士阿桂、大将军福康安联名弹劾过。乾隆帝招来山东布政使于易简询问,谁知于易简和国泰是一伙的,于易简一口咬定国泰并无劣迹,只不过行事过于严厉。乾隆帝相信了于易简的话。后来钱沣又上书参劾,或许是过分相信于易简,或许是也想弄个水落石出,乾隆帝放手让人去查,下谕委派尚书和珅、左都御史刘墉、工部右侍郎诺穆亲为钦差大臣,与钱沣一同前往山东查办此事。钱沣知道事态复杂,他一个人微服先行,前往山东秘密调查。和珅有意袒护国泰,暗中派人向他通风报信。国泰得知消息后,赶紧向商贾勒索钱银,存放在库中,暂时掩饰了亏空情况。在刘墉的提示下,钱沣发现库里的银两成色不纯,通过盘诘库吏得知,这些银两是从各商铺借来充数的。他出告示叫各商铺前来认领,如果不来认领,便将其银没收入库。于是商贾纷纷前来认领,库藏为之一空。此案真相大白,国泰和于易简下狱。六月初,乾隆帝勒令国泰、于易简在狱中自尽。

在这一案中,刘墉秉公行事,案子办得漂亮,却因此得罪了和珅,甚至也开罪了乾隆帝。嘉庆四年(1799)正月,乾隆帝驾崩,嘉庆帝立即向大贪官和珅开刀。刘墉奉旨查办和 植党营私、擅权纳贿一案。为了避免案件扩大化,给朝廷带来过大的震荡,刘墉向嘉庆帝提议尽快了结此案。嘉庆帝接受了他的建议,在处死和 的次日,发布上谕宣布此案已经完结,以此安抚人心。刘墉不以私人恩怨处理公务,赢得了朝中大臣的交口称赞。

嘉庆七年(1802),嘉庆帝驾幸热河,命刘墉留京主持朝政。刘墉处事条理分明,与他在乾隆朝时的懒散敷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嘉庆九年(1804)十二月,刘墉卒于任上,享年85岁,谥号文清,入祀贤良祠。他的一生,将为官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保全了身家性命,得以寿终正寝。

当年《宰相刘罗锅》播出时,可谓是万人空巷,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开头序幕打出的几个字:“不是历史”,在您心目里,更喜欢哪个刘墉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位极人臣代表什么生肖3

文 | 百川

赵飞燕,女,汉族,公元前45年生,寿命45岁。属相鼠,星座约为宝瓶座,江苏苏州人。因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故人们称其为“飞燕”。有“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的传说。

“环肥燕瘦”的成语,讲的就是杨玉环肥美丰腴,著称于世,赵飞燕瘦硬骨感,妙不可言。在《赵飞燕别传》中,开篇就写赵飞燕腰骨纤细,善走猫步,手持花枝,颤颤然,别人没法学得到。

赵飞燕的特长就是舞蹈。有关赵飞燕的“掌上舞”的传说,最早缘于唐代诗人徐凝作的《汉宫曲》:“水色箫前流玉霜, 赵家飞燕侍昭阳。 掌中舞罢箫声绝,三十六宫秋夜长。”

赵飞燕是西汉成帝的皇后,汉哀帝的皇太后,有一次,汉成帝为赵飞燕举行舞技表演大会。地点就设在皇宫后面太液池中小岛的观景亭里。

汉成帝以玉环击节拍,宦官冯无方吹笙伴奏。赵飞燕跳起《归风送远曲》。一阵风起,赵飞燕险些跌入池中,多亏冯无方抓住她薄如蝉翼的云水裙,才有惊无险。

而此时的赵飞燕,在冯无方的手掌握脚踝的情况下,还依然陶醉在“飘飘乎,如羽化而登仙”的舞境中。汉成帝看此情景,突发奇想,命宫女手托水晶盘走过来。

赵飞燕竟然轻盈地蹦到了这个托盘上边歌边舞,绝妙的舞技,技惊四座,真称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飞燕能作掌上舞”由此而来。

赵飞燕的父亲赵临,是汉代宫府家奴,日子过得穷困潦倒。赵飞燕生下后,因无力抚养,父亲便将她抛弃到荒郊野外。奇迹的是,三天后赵飞燕仍然活着,她父母惊讶之余,就开始哺育她。

稍大后,赵飞燕同妹妹一起,被卖到阳阿公主府中做歌舞伎,她天赋极高,学得一手好琴艺,舞姿更是出类拔萃。那时的汉成帝刘骜,经常在富平侯张放的陪伴下,出宫寻欢作乐。

这一天,他们来到阳阿公主府游乐。阳阿公主就让赵飞燕酒席宴前伴舞助兴。汉成帝见后大为欢喜,马上召她入宫,封为婕妤妃子。后来,汉成帝索性废了许皇后,册立赵飞燕为皇后。

赵飞燕之妹赵合德,也被封为昭仪妃子,两姐妹专宠后宫,显赫一时。《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成帝执意要废掉原配夫人许皇后,想要立赵飞燕为皇后。

但是,皇太后王政君嫌赵飞燕出身舞伎,无法服众,始终不同意。这时,皇太后有一个侄子叫淳于长,他也是王莽的亲表兄弟,担任汉成帝的生活秘书。

他看透了汉成帝是铁了心的,于是自告奋勇,去游说皇太后。淳于长跑到皇太后面前说,如果立赵氏为后,不会对王氏家族在汉朝朝廷中的专权构成威胁,这是最能打动王政君的理由。

因为当时的汉朝各大家族争权夺势,政治斗争纷繁复杂。皇太后权衡利弊,终于点头同意了。为了使赵飞燕有一个贵族的出身,汉成帝御赐赵飞燕的父亲赵临为成阳侯。

一个月后,赵飞燕如愿以偿地坐上了皇后宝座。赵飞燕的这个位置是来之不易的。因为她的前任许皇后,出身名门,才貌俱佳,深得汉成帝欢心。

但是随着许皇后年长色衰,汉成帝又移情别恋班婕妤了。班婕妤是《汉书》作者班固,和出使西域的名将班超的姑姑。她美而不艳,丽而不俗,又博通文史,知书达礼。

所以赵飞燕要想成为皇后,就必须战胜这两个情敌。赵飞燕实施了“三步走”的战略:一是介绍妹妹给汉成帝。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容貌更胜一筹,她的美丽令汉成帝惊羡不已。

她的柔情令汉成帝神魂颠倒,汉成帝一刻也离不开赵氏姐妹,对她们的话,更是言听计从。二是利用大臣之间矛盾。许皇后自从被冷落以后,她的姐姐许谒抱打不平。

她用迷信手段,诅咒朝中重臣王音和已有身孕的王妃子。赵飞燕得知这一情况后,抓住王、许两大家族的矛盾,借助王家势力,在汉成帝面前告发了此事。

结果,许谒被处死,许皇后被废黜,许氏家族的所有成员被流放。三是宜将剩勇追寇。赵飞燕又把此事捎带上了班婕姝,幸亏有皇太后出面求情,班婕姝才逃此一劫。

从此以后,班婕姝也只能长伴皇太后左右,失去了和汉成帝亲近的机会。赵飞燕终于坐上了皇后宝座,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经过努力奋斗得来的,取之不尽的荣华富贵。

国学名篇《千字文》有言“楼观飞惊”,直译为高楼观景使人惊。人在高处不胜寒。公元前1 年,年仅8岁的汉平帝刘衎继位。此时,已经位极人臣、并有篡位之心的王莽把持朝政。

王莽沽名钓誉,他又旧事重提地说,皇太后赵飞燕与她的妹妹专宠后宫,品行不端,残忍杀害皇家子嗣,危害大汉社稷安危,没有为天下母的大义。贬皇太后为孝成皇后,

又过了一个月,王莽再次借皇帝之名下诏,以皇后自知罪恶深大,有失妇道为名,逼迫赵飞燕自尽。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的绝代佳人赵飞燕,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有关“楼观飞惊”的诗篇,冠绝之作莫过于,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