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字代表的生肖

送灶神、逛集市、抽盲盒、打年糕……来乌镇,红红火火过大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钱江晚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黑字代表的生肖1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施雯 陈颖静 通讯员 黄颜婧

临近春节,年味渐浓,连空气中都满是喜庆的味道。

腊月二十三,乌镇是一红火片,老街两旁一幅幅红纸黑字的春联,一枚枚如同锦鲤般鲜活的中国结,木窗檐下一串串香肠、一块块咸肉鲜香扑鼻……处处洋溢着一种浓浓的喜庆氛围,喜迎新岁。

1月25日至2月6日,桐乡乌镇景区的系列活动要从小年闹到正月初六,祭年神、水上年市、新年祈福、水陆巡游、百铺联欢、盲盒寻宝……不仅秉持传统文化,同时推陈出新,让乌镇成为这个年味渐失的年代里回味传统、共享天伦的绝佳选择之一。

乌镇过小年,西栅景区还有水上年市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民间说法是,灶王爷这一天要向玉帝“汇报工作”,乌镇西栅景区在水上集市给灶王爷“送灶”,为的是让灶王爷吃好喝好,“上天言好事”。在大年初一那一天,西栅景区举行“接灶”仪式,将灶王爷迎回,保佑一年顺遂。

除了灶神,还有年神,也是乌镇中国年流传至今的传统习俗。

除夕当天,在西栅水上集市,祭拜香案摆好,放上年神牌、元宝头,挂上活鲤鱼,还有八菜八水果八糕点,德高望重的长者作祭师诵念祭文,上酒、点蜡、焚香、祭拜,再分发顺风糕给观礼的游客们,分享美好祝福。

此外,采办年货也是江南人家过年的习俗之一。

2月1日—2月6日,西栅景区水上集市装扮一新,化身“水上年市”,平日朴素的小船,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了起来。每日,乌镇四方村民摇着装满各类当地年货的船只来到集市旁,手工腌制的蹄髈咸肉、乌村种植的蔬菜水果、乌镇特色三白酒……在乌镇,体验一把来江南置办年货的习俗,做一回乌镇人。

过年期间,西栅景区还有白莲塔挂祈福牌、福禄寿巡游、拜年船等民俗活动,在最具传统气息的节日里,乌镇为游客们保留着一众承载着年味儿的热闹仪式。

新春游古镇,属虎的游客还能抽盲盒

2月1日—2月6日,乌镇有采购年货的“百铺联欢”活动,一店一品,每家店铺售卖的东西都不一样,带上虎头帽进入,顾客可以享受9折优惠。

年初一至年初六期间,生肖为虎的游客皆可前往西栅景区水上集市处抽取盲盒一个。不仅如此,在过年期间,乌镇景区还将不定期推出多场盲盒免费领取活动,在西栅景区内,老街旁、小巷里、转角处等小角落藏着各类“红包”,等你来寻觅。

位于京杭大运河畔,与西栅景区仅一里之隔的乌村,村民们也早早为过年准备了起来,张贴春联、腌制腊肉、粮食满仓,稻花香里说丰年。

春节期间,每一位来到乌村的客人都会喝上一杯暖人心扉的镬糍茶,香甜可口的红糖镬糍茶放在以前,大抵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喝到了。为了让来到村里的朋友们亲身体验农村过年的传统与趣味,村里还将推出打年糕、包春卷、写春联、萌虎舞龙、纸折萌虎等新春互动体验活动。

不仅如此,即日起至2月27日,乌村还特别开设了“回爷爷家过寒假”七大主题冬令营,寓教于乐的体验、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科学膳食相伴,还可以免费托管孩子,解放爸爸妈妈的双手。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黑字代表的生肖2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 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传说,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没。所以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和习俗

贴春联,是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

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诸如“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之类;或与中华民族干支纪年文化相关连,春联中嵌有生肖物名,如“锦鲤飞身酬远志;祥羊跪乳感亲恩”等;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

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

看了这么多,有没有想出一幅春联的欲望呢~

那就跟小据一起出一副春联吧

上联:

话说数据冬寒春暖 (暖春寒冬据数说话)

期待在评论区看见你给出的下联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章内容来源:微信公众号

黑字代表的生肖3

西黄城根北街是北京一条不那么宽敞的马路,靠近西四北大街路口,有一家主营挂历销售的小商店隐藏在灰砖之中。这家不到30平方米的小商铺,被很多老顾客称为北京“最后的挂历小店”。

现年72岁的金安光大爷是这家店的主人。据金安光介绍,他已经守了这家店快40年。“从改革开放之后咱就干,一直坚持到现在。”

上世纪80年代初,金安光家里人开始做生意,当时办营业执照要手写申请书,写自己开店是为了“繁荣市场,搞活经济,支持国家建设”。小店开业的时候,没办仪式,没有鞭炮和花篮,只做了个白底黑字的竖挂招牌。金大爷和他的这家挂历小店由此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繁华气象。

后来,街道一天比一天热闹宽敞起来。“改革开放以后,大街上全是做生意的,开饭馆的、开旅店的、卖工艺品的、搞装修的。能挣钱的都出来挣钱了,谁愿意受穷啊?”金安光回忆,挂历当红时,很多单位都是集体批量采购,“都是一卡车那么买,那一车好几百本呢,都是送人用的。那时候每本挂历卖10块钱,虽然一个月工资也就30块钱左右,很多人也来买。90年代前后,每年能卖1万本。”

从前买挂历的人多,挂历店也多。到2000年左右,挂历行业渐渐变得不再景气。如今,随着手机、电子万年历等走进千家万户,来买挂历的人越来越少,也很少有人专门开挂历店了。

挂历市场在变,挂历封面题材也在变。

从最开始的各地风光景色,到后来出现了世界名车,时装模特封面的挂历也曾风靡一时。现在则是生肖类和花卉类封面的挂历最好卖。

时光流转40年,许多昔日挂历上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好事物走进了寻常生活,那些流行的挂历图案也就慢慢淘汰了。“比如名车系列,过去汽车少,家里挂着稀罕,现在满大街跑奥迪,谁还挂,多磕碜啊。”金安光说。

挂历小店紧邻西四,地处繁华闹市,如果把店面盘出去,光靠租金或许会比亲自卖挂历更省心,赚得也更多,可是金安光并不在乎。他说,客户大多是老主顾,以前街坊邻居买,后来部分邻居搬家后,仍有人特意从远处过来买。

“有些顾客特意从丰台、昌平等地过来,还有的老人,自己走不动了,就叫闺女开车来买。”金安光印象较深的是一位大学的退休教授,“他每年还在坚持到店里买挂历送人,多的时候能买四五十本,都是送人用。”

在挂历店里,时间不是按照分钟和天来计算,而是按“年”来计算。每年年末,对于离店的顾客,金安光都会稍上一句“明年见”。对于许多上了年纪的老客户而言,挂历店里的“一年一会”饱含了老友之间无声的祝福。

如今,金安光认为自己的店也是京城“老字号”,代表的是一种民俗。他梦想有朝一日能够开一家挂历博物馆,就开在小店里。为此,他已经攒了一些老物件,一些年代久远的年份挂历、不多见的老台历、特殊工艺的挂历。“现在就是发愁家里地方太小,这么多挂历挂不开。”金安光搓着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