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质可代表什么生肖

十二生肖分别是代表什么的,为什么只有龙是虚幻不真实的动物,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张生全精彩历史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人质可代表什么生肖1

十二生肖,有十二种动物。其中有十一种动物是大自然及我们的身边常见的,只有一种动物是虚幻的,这种动物就是“龙”。

因为“龙”是虚幻的,是大自然中没有的,这就显得非比寻常。在这里,不禁就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十二生肖里,只有“龙”是虚幻的动物呢?

(龙雕像)

有人可能会说,龙其实并不是虚幻的动物,她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一种稀有动物,或者说它是一种上古已经灭绝的动物。有人为了证明这个理论,找出历史上各种关于龙出现的例子。

不过,就算古代的那些记载是真实的,就算龙是一种稀有动物或者是古代灭绝的动物,但这里依然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十二生肖中,十一种动物都是非常平常而且是我们身边的动物,而且这十一种也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动物,单单龙是一种稀有动物,或者说是上古已经灭绝的动物呢?总之,不管从哪一种角度来说,龙在十二生肖中,都是一个特殊的,非同寻常的存在。

因此,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十二生肖本身去找原因。

古代的天干地支,以及十二生肖,从起源以及运用来看,是非常复杂的。同时它又常常与阴阳八卦、奇门遁甲这些联系在一起。因此,便给我们一种越讲越不懂,越讲越迷惑的感觉。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天干地支,十二生肖,并没有那么复杂。

(十二生肖与天干地支)

天干实际上讲的是空间,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关于方位和事物的。其中,甲、乙表示东方,表示木;丙、丁表示南方,表示火;庚、辛表示西方,表示金;壬、癸表示北方,表示水;戊、己表示中央,表示土。看看,这是不是关于方位和事物的空间概念呢?

地支,以及与地支紧密对应的属相,则是一个时间概念。这个时间概念,即代表一天,也代表一年,同时也代表人的一生。

当它代表一天的时候,就是从头一年晚上的凌晨,到第二天晚上的凌晨这一段时间。当它代表一年的时候,就是从春天到冬天。当它代表人的一生的时候,就是从出生到去世。

作为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也就用十二种动物来代替。老鼠是半夜活动的,也就代表子时。牛是最勤劳的起得最早的,也就代表丑时。以此类推​,猪是最会睡觉的,也就代表亥时。

十二地支以及十二属相,由于代表人的一生,因此,又从这里延伸出去,代表了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或者说,代表一个人的本源。其结合点,就在一个人的出生,与他将来在社会上的角色统一起来。你在子时出生,因此你的属相就是鼠。等等。

(网络配图)

​既然属相与社会各阶层结合在一起了,因此,就必须有一种动物属相代表君王。什么动物属相能代表君王呢?大自然界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任何一种动物,代表君王都是不行。显然,只有龙是最适合代表君王的动物。它身上汇聚了大自然中几乎所有最厉害的动物的特点,这代表着君王的能力强大,同时也代表着君王海纳百川一样的胸怀。龙又是不常见的,偶尔才来人间走一遭的,这代表着真龙天子是不容易出现的,是稀有的,当然也就是尊贵的。物以稀为贵嘛。

在时间概念中,龙所代表的时间概念,也是一天中的“黄金时段”。辰时是一天中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太阳升起来,光辉普照大地,万物萌发。这种场景,龙腾空而起,向大地洒下甘霖,以及与君王的恩惠广施天下,都是非常相似的。

因此,既然动物属相代表社会上的各种人,代表皇帝的属相当然是应该有的,而龙在各方面都比较恰当,因此,龙就跻身在十二生肖里了。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人质可代表什么生肖2

檀弓 时拾史事 今天 手机阅读

百转千回,于妈的新剧《皓镧传》终于大结局了,令妃娘娘即使逃到了两千年前的战国,还是没能躲开大猪蹄子。

一直以来清宫剧在古装剧中一家独大,不过最近几年,由于观众历史水平的提高,编剧们不太好发挥了。

退一万步就算李定国将军想要潜入清廷内部,能不能换个金钱鼠尾

所以古装剧为了不受掣肘,就得往前追溯,时间越早、时代越乱、知道的人越少,越便于随心所欲创作。宋明这样的,留存史料太多。拜《三国演义》所赐,三国虽然乱但是脍炙人口,这些都不太好改编。

大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使得人口暴涨到一亿

董太师可知道奉先是立了什么大功被封的温侯啊?

再往前就是春秋战国,两千年下来保存下来的史书就那么几本。史书上除了大事,基本没什么生活细节,这样编剧就能放心安排。

这次的《皓镧传》第一男主是秦始皇的亲爸爸庄襄王异人,虽然说战国剧一直在拍,但是为了怕电视剧受众不熟悉主角而弃剧,所以这类剧的主要角色来来去去就是那么几位先秦超高人气者。

战国剧霸F4(宣太后、吕不韦、秦始皇、荆轲)

因而异人这次成为主角这很难得,难得就难得在异人这个人本身也没啥好说的。

异人虽然后来当上了秦国大王,但是前有大魔王爷爷昭襄王,后有千古一帝的儿子秦始皇,相比之下就使得他本人比较逊色。

贾谊曾在《过秦论》中说秦能统一天下是“奋六世之余烈”,在这六世(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之中,异人也就比他在位三天的老爹孝文王突出那么一点点,真的也就是一点点。

不过说到异人,我就想起他在赵国做人质的那几年。

1.人质问题

人质又称“质子”是进入春秋战国之后的一种常见现象,其始于周平王将太子狐送到郑国做人质,郑庄公亦将太子忽留在周王室做人质,即“周郑交质”。实际上是一国为了取信于另一国的一种做法。

在春秋时期交换人质的方法多种多样,既有看上去平等的双方互换人质,也有看上去不平等的一国单独向另一国出质 ;小国向大国出质,小国与小国出质,乃至大国向小国出质,凡此种种五花八门。

进入战国时代,人质的交换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到战国后期,人质交换只有两种,一是山东六国之间互换人质,二是六国向出质。

战国时期部分人质一览(时间不一定准确)

秦国

前328公子质于魏;前307公子稷质于燕;前301泾阳君质于齐 ;悼太子质于魏;异人质于赵;前259嬴政质于赵;前243质子于赵

齐国

前321大夫张丑质于燕 ;前274公子顺子质于赵

楚国

前303楚景悝质于秦;前303太子横质于秦、太子横质于齐;前299楚怀王质于秦;前272左徒黄歇与太子完质于秦

魏国

前335太子鸣质于齐、公子高质于楚、大夫庞葱与太子质于赵;前333大夫董庆质于齐;前307太子质于楚;前248太子增质于秦 。

赵国

前270赵公子质于秦;前265长安君质于齐;前243太子春平君质于秦、平都侯质于秦

韩国

前315太子苍质于秦;前301韩太子质于楚;前256投质于赵 。

燕国

前300襄安君质于齐;太子丹质于赵;前245太子丹质于秦 。

2. 异人质于赵

战国时期各国的人质一般以太子为多,太子是储君,他们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下,以太子为人质显示出质一方的重视,某种意义上来说太子出质相当于向他国派遣的外交大使。

战国后期由于秦国国力急剧膨胀,使得秦国不需要向他国派遣人质,即使送人质一般也不送太子,然而有趣的是从前306年到前221年,秦国最后四位秦王当中有三位(昭襄王、庄襄王、秦始皇)是人质出身,反而唯一当过人质的悼太子没能继位。在这三位人质中又以异人最具代表。

关于异人质赵的时间史书上没有说,不过根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 :

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馀人。安国君有所甚爱姬,立以为正夫人,号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於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安国君被立为太子以后,这之后吕不韦想开始烧异人这个冷灶,异人质赵应当在秦昭襄王四十二年之前。虽然赵武灵王改革之后赵国日臻强大起来,但以秦国的性格来说,不可能无缘无故给赵国送人质,必定有什么样的事件发生令秦昭襄王对赵国释放善意。

异人生于前281年,秦昭襄王四十二年是前265年,在这16年间秦国多次攻打赵国,攻城略地无数,除了昭襄王三十七年(前270年)赵国的大将赵奢在阏与(今山西和顺)大败秦军,因此很有可能异人就是在这之后被送到赵国做人质。

异人人质生涯的悲惨首先与其身份有关,异人是秦昭襄王的次子安国君的儿子,安国君不是太子,异人又是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的一个,生母也不受宠,因此这样一个普通王孙对于赵国来讲没有任何意义,顶多暂时达成了跟秦国的表面和谐。

《皓镧传》赵王

其次与当时秦国的战略有关,阏与之战的同年,范雎被昭襄王任命为客卿,四年之后又进为丞相,范雎对秦王提出的策略就是“远交近攻”,其后秦国也一直在认真执行,楚、齐、燕是远交盟友, 那么三晋就是攻击对象,魏韩两国伊阙之战后基本已残,秦国当时的主攻就是赵国,因此从异人出质的那天起,赵会无礼就已经是注定的。

3. 立异人为嗣

按照《史记》记载好像在吕不韦跟异人说明自己的计划后,就去秦国游说华阳夫人,之后就成功了,安国君听了华阳夫人的话刻下玉符,决定立异人为继承人,并且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赐送厚礼给异人,并请吕不韦当他的老师,异人在诸侯中名声也越来越大。

然而很奇怪,那个时候的异人还在赵国为人质,此时按照道理来说异人已经是大秦国的第二顺位继承人了。虽然安国君还不是大王但他是太子,异人相当于秦国的王太孙了,将秦国未来的君主放在敌对的赵国,而且之后几年就爆发了长平之战,要不是吕不韦机智,异人就要死在赵国了,这样看来秦国丝毫不在乎这个未来大王的死活。

尽管从国家利益来说,储君的死活也不算什么,譬如魏国人就曾经很有觉悟的说“国与还者也,败秦而利魏,魏必负之,负秦之日,太子为粪矣。”但从秦国当时的国力来说,并不需要做出这么大的牺牲,只要它想,完全可以在战争之前把异人弄回来。

因而当时的情况可能是,吕不韦去了秦国,也说服了华阳夫人。华阳夫人确实因为无子嗣想要为自己的将来考量,但是异人也只是备胎之一。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华阳夫人在多个公子身上都进行了投资,只要其中有人能当上大王,自己下半辈子就有了依靠了,异人也是其中之一,对于华阳夫人来说谁做大王都可以,重要的是保住自己的权势。

正因为对华阳夫人来说有很多选择,异人又远在他国,虽然被吕不韦说动,但也不需要在异人身上用功过深,比如费劲巴拉将其从赵国捞回来。从异人更名子楚“异人至,不韦使楚服而见。王后悦其状,高其知,曰:“吾楚人也。”而自子之,乃变其名曰楚。”(战国策·秦策)等事件来看,异人能当上太子,主要还是在于回到秦国后几年努力的结果。

4. 在赵国的人质生活

质子的生活很大程度取决于所在国的态度如何,一般来说为了显示对人质的礼遇都会比照人质在本国时候的身份,有些甚至会有特殊待遇,比如晋怀公为太子时在秦国当人质,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他。

当然到了异人这里,由于他本身身份普通,加之秦国赵国经常开战,所以生活比较困顿“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史记·吕不韦列传)

住的地方来讲,不是和所在国的诸公子住在一起。但是可能和别国的质子住处相邻。例如秦始皇自小与燕太子丹在邯郸相识,从当时礼法来说,二人住处如果不靠的很近的话,两个小孩是没什么机会认识的。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通过“质子”现象看秦国在战国时的地位》(张胡玲)、《两周人质问题研究》(许鸿洋)、《试论战国时期人质的几个特点》(孙瑞)、《春秋战国质子制度考论》(杨爱民)

END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人质可代表什么生肖3

(人质,一般出现在警匪或枪战片中,属于无辜被劫持的平民)

说到人质,我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就是枪战片中那些穷凶极恶的恐怖主义分子或者歹徒,他们或劫持飞机或冲入他人住宅劫持无辜百姓,并以百姓的生命来威胁警方 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人质们则被这些漠视法律道德的败类所掌控,稍有不慎就有性命之忧,所以在现代,提到“人质”肯定就是危险的代名词。

但在古代,人质可和现在不是同一个概念,这么说吧,要是没点身份地位,您恐怕连做“人质”的资格都没有......

有人肯定会奇怪,“人质”这种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事儿还得看身份地位,难道古代还有二傻子贵族抢着去送命?当然不是如此,古代的人质和现代我们所认为的人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究竟有什么不同呢?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古代的“人质”。

(质本身就有物品的意思,即使在前面加了“人”字也有摆脱不了作为工具的意味)

所谓“质”,根据《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以物相赘也”,也就是“以物受钱曰质。”类似于贵族们和诸侯国之间作为见面礼,也有抵押品的意思。

(拿了玉璧和名马做信物又如何?晋献公没有任何犹豫就背盟了)

两国交往给上质物为的就是加强双方的信用,可是后来人心不古,用物品终究不如用人命来表示诚意来的重要(用物品做抵押来获取他人信任非常容易翻车,最著名的就是晋献公的“假道伐虢”计划,虽然贡献了贵重的玉璧和良马,但晋国照样背盟而且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和良心谴责),于是就出现了“以人为质”,也就是用人命作为政治担保物抵押给他国来表示自身的政治诚意(可能是认为生命诚可贵?)

(雏龙说赵太后,赵威后是个出色的政治家,但听说要心爱的小儿子长安君去当人质还是乱了方寸)

当然了,国君们当然不可能去当人质(也有例外,比如说像楚怀王这样的奇葩),那被派到他国的人质身份就必须要足够高贵、足够重要,绝不能是一般人。毕竟你派个平民过去,老百姓的命在君主眼里才值几个钱?所以诸侯国们一般都选择以自家儿子为质,这已经够尊贵的了吧?还不够,既然是抵押,那得是贵重品才有价值,所以被派遣去当人质的孩子不能是普通儿子,必须是身份地位比较高,严重时就连太子也得去。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触龙说赵太后,秦国攻赵甚急,赵国向楚国求救,结果楚国张口就要赵威后的儿子长安君来当人质,长安君可是赵威后的心头肉,所以不管大臣们怎么劝谏老太后都不答应,甚至为此还耍起了无赖,你们非要劝谏我,那我可要朝你们脸上吐痰了!可见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当人质,首先得身份地位高贵,受到他国认可才行。

(周郑交质的主角之一郑庄公,经过这件事后周天子的威信再次大受打击)

目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质应该是《左传》记载的“周郑交质”。郑庄公在周王室当卿士,可是周平王对郑国很忌惮,所以偷偷分权给虢公,郑庄公听了就很不爽,周平王辩解说这是没有的事儿啊!为了表明双方情谊不变,于是周天子和郑国互相交换人质,这件事也被看作是周朝进一步衰落的象征。

(要没有吕不韦大把撒钱,子楚根本没有当秦王的可能性,还得在赵国苦逼的当人质)

(嬴稷也在燕国当过一段时间的人质)

人质制度在我国历代王朝皆有存在,在春秋战国诸国混战时期尤为盛行,国家之间为了履行盟约,互相派遣亲人前去对方国家当人质,如刚刚提到的周郑交质。还有以诸侯之尊非要到秦国当人质的楚怀王,还有秦始皇的倒霉老爹子楚,以及著名的秦昭襄王嬴稷(也就是芈月的原型,芈八子太后的儿子),都是典型例子。

或者是两国交战,失败一方为了表示臣服且永远服从大哥的领导,也会被要求派遣贵族到对方国家去当人质,这类的事件也不少,比如说策划荆轲刺秦王的燕太子丹、齐顷公的母亲萧同叔子等。值得一提的是萧同叔子乃是齐顷公的母亲,一介女流,晋国打败齐国后点名要老太太去当人质,可见在战国时期男女并不局限,只要你够身份就行!

(燕太子丹与嬴政是发小,但在当人质时照样被欺凌侮辱,于是他策划了后来的“荆轲刺秦王”)

那么当人质日子过得怎么样呢?人质虽然身份高贵,但终究只是一件政治抵押物,君主们虽然口口声声的遵守盟约,但只要受到的诱惑足够人质便会像破烂一样被抛弃,所以人质们的日子过得也不怎么顺心,而且随时会有性命之忧。人质在他国所受待遇与本国实力、双方融洽程度密切相关,强国大国的人质一般待遇会比较好,甚至还有会比较高的人生自由,小国的人质就稍微惨点了。

燕太子丹在秦国当人质时就饱受歧视和凌辱,这也导致了他不计代价也要招募勇士刺杀嬴政。当两国关系紧张时,人质就惨了,比如说倒霉蛋子楚,他虽然是秦国派遣到赵国的人质,但他身份低贱又不为父亲所喜,秦国压根不顾他的死活多次攻打赵国,那您想想赵国人能给子楚好脸色看么!于是子楚虽贵为秦国王孙,但照样“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所以即使是在古代,人质也是个高危行业,像子楚这样只是受到冷遇还是极为幸运的,历史上还有不少人质因本国背信弃义被杀死。

(西汉时期,西域小国成为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时间来到秦汉,大一统王朝时期不像分裂时期需要各国之间派遣人质,这时候的人质主要来自于西汉之外的西域小国,咱们知道西汉与匈奴的战争贯穿了整个西汉史,而中立的那些西域小国就成了一支可以拉拢的巨大力量,包括楼兰、龟兹在内的小国们就成了匈奴和西汉两强对峙的牺牲品,他们艰难的在夹缝中生存,无论倒向哪一方都可能引起对方的仇视,为了生存很多小国只能两头都派遣人质,两边都不得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楼兰,刚投降汉朝又被匈奴人攻打,“于是楼兰遣一子质匈奴,一子质汉。”

(由于汉朝和匈奴哪个都惹不起,所以西域小国们一般选择两边不得罪,都派遣人质表示臣服)

最初匈奴是不讲究人质的,可后来发现汉朝通过取得人质来控制这些小国,他们利用巨大的影响力护送王子回国并支持他登基为王,作为回报新王便会偏向汉朝,所以匈奴也开始要求自己的小弟们贡献人质,有时候老国王死了,汉朝扶持的王子和匈奴扶持的王子为了争夺王位也会爆发激烈的战争。

西汉时期的王子们被称为“质子”或“侍子”,他们来到长安后会被任命为宫廷侍卫(包括匈奴王子金日磾也担任宫廷护卫,以表示君主对他们的亲近和信任),而且一般会受到极好的待遇,但另一方面王子们也需要遵守汉朝的法度,曾经有来自楼兰的王子闹事违法,结果被判处宫刑......

到了三国时期,人质现象就更常见了,这时候提供人质的主要对象变成了守卫边境的将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朝廷对武将不放心呗......

(对于毌丘俭来说,起义就代表儿子丧命,那应该沉默隐忍还是坚持大义?)

蜀国不谈,魏、吴边境的武将们就经常发生叛变,颇有几分“朝秦暮楚”的风范,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吴国老将韩当的儿子韩综叛变到魏国,当起了带路党带着魏兵到吴地烧杀抢掠,把孙权气得半死。韩当可是辅佐了东吴三代君主的老臣,韩综也算是根正苗红的官二代,还不是说反就反!所以这也逼得朝廷要求:你去外地驻守可以,但父母妻儿都必须留在首都,你要是敢造反就让你全家死光,看看荣华富贵重要还是父母妻子的命重要!

而魏国方面,叛变的事也是一抓一箩筐,驻守淮南的毌丘俭因司马师欺君不臣,竟敢以下犯上废黜皇帝曹芳,于是想要“清君侧”,可是儿子毌丘甸这时候在洛阳当人质,颇有些犹豫不决,毌丘甸为了激励父亲就写信给他说:“大人居方岳重任,国倾覆而晏然自守,将受四海之责。”父亲您不是曹魏的忠臣么,现在司马师欺凌天子,玩弄朝政,您怎么能坐视不管!毌丘俭收到儿子的信后深受感动,于是他一方面派遣小儿子毌丘宗去吴国当人质以获得吴人的帮助,一方面联系文钦在淮南竖起讨伐司马师的大旗,而毌丘甸则被杀死。

(在搜神记里,记载了一个火星人对吴国的人质们宣扬晋国将得到天下)

干宝的《搜神记》里也提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也和吴国将领的人质们有关。书里说道,吴国边境将领们的妻子儿女都被安排在一起(就是为了防止他们变节),结果这时候来了个谁也不认识的孩子,说自己来自火星(荧惑星),这个来自火星的孩子告诉人质们天下将会由司马氏统一。这也算是“来自星星的你”的最早版本了吧!

(巍峨壮丽的长安城,大唐时期周边国家争着送人质来长安)

大唐时期国力强盛,所以各国争相尊奉唐为宗主国,这一时期的人质大部分是各藩属国派遣的质子(由于大唐的科技、文化和政治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所以这些人质们被派遣来到大唐充当宫廷的卫士),唐玄宗就发布过一道诏令,命令将那些留在京城已经多年,目前已经不再被需要的人质们送回各自祖国。虽说可以回到久违的家乡,但大唐实在是太有吸引力,有的质子甚至痛哭流涕不愿意离开......这一时期除了各国王子充当人质外,朝廷还会通过特殊途径要求节度使们提供人质:公主下嫁!把公主嫁给驻守边境、指挥大军的节度使的儿子们,作为驸马就必须要居住在京师,这样就成了事实上的人质。

(就算儿子在京城当人质,也照样抵挡不住安禄山、吴三桂们的造反步伐)

比如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就娶了荣义郡主并居住在长安,当老爹造反的消息传到京城时,安庆宗就成了刀下之鬼,玄宗还不解气,把无辜的荣义郡主也给杀了。同样倒霉的还有清朝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这位爷娶了建宁公主后住在北京,老爹吴三桂也是个野心勃勃的人物,康熙的“削藩”命令一下达吴三桂立刻拉起反旗,吴应熊作为牺牲品马上被清廷斩首。可见驸马虽然珍贵,但照样是人家砧板上的肉,但凡您有个“只要天下不要亲人的老爹”,你就是一枚弃子,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为了打击西夏,拉拢吐蕃人成为北宋重要的外交手段)

到了宋朝时期,为了和西夏对抗,朝廷选择拉拢中间力量吐蕃,官员们在边境建立各种“纳质院”,办“蕃学”,让吐蕃将领们的子弟前去学习,以此牵制松散难治,颇有异心的吐蕃部落,比如说刘熙古在知秦州时“州境所接多寇患,熙古至,谕以朝廷恩信,取蕃部首豪子弟为质,边鄙以宁。”所以向吐蕃人征求人质是北宋王朝治理边疆的重要手段。明朝立国之初,由于政权不稳,明太祖朱元璋也规定了前线将领的妻子儿女必须集中在首都南京的命令,不过这些措施在帝国稳定后便被废止。

(为了让家康臣服,秀吉又嫁妹妹又送母亲当人质,做了很大的牺牲)

我们的邻国日本也非常流行“人质制度”,就连战国三雄中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都与“人质制度”有过一段故事,这两位一个少年时作为松平家的人质被派遣到今川家,结果半路被织田家给劫走了,过了两年后重新回到今川家,当人质一直当到19岁;丰臣秀吉玩得更开,为了让德川家康臣服,他不但把妹妹旭姬嫁给德川家康,还主动把自己70多岁的老母亲大政所送到德川家做人质.....

(毛利元就长子毛利隆元,在大内家做过一段时间人质)

除此之外,明智光秀的母亲、毛利元就的长子毛利隆元、北条氏康的儿子北条三郎都曾经作为人质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踪迹。

人质作为一项独特的外交制度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记录,尽管帝王们固执的认为通过人质能够对其他国家或官员进行掌控,但这种片面而一厢情愿的想法没少被打脸,只要诱惑足够大,就算是亲生骨血,身生父母被抛弃的例子并不少,不过一直到清朝甚至是民国,人质制度还非常吃香,统治者们始终愿意相信只要有人质在手就能够让对方投鼠忌器,所以一直到现代社会,这项古老而无用的制度才真正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