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丝代表什么生肖

「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节志②:舌尖上的清明,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环球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吃肉丝代表什么生肖1

来源:光明网

讲述人: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共同融合而成的重大节日。在清明习俗中,祭奠和嬉游的传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但寒食节所蕴含的“饮食文化”往往被人忽略。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传统的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地域都有各自不一样的美食习俗,其中最主要的饮食品种是青团、馓子、子推馍、润饼等。

清明节美食——青团

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软糯香甜,老少皆宜,加上方便保存食用,青团成为了大家清明节必吃的美味。南方一般以糯米粉制作清明节食物。在浙江临安,人们常用嫩莲拌糯粉,做成狗的形状,蒸熟叫做清明狗。家里有几口人就做几只,每人吃一只。民谚曰:“吃了清明狗,一年健到头。”也是图一个吉利。

在苏州、上海一带,则有吃青团的习俗。《清嘉录》云:“市上卖青团、熟藕,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今俗用青团红藕,皆可冷食,犹循禁火遗风。”如今青团一般是用蔬菜榨取绿汁,染绿糯粉外皮,内有豆沙等馅;或用青艾和粉,蒸成艾团子,也叫青团。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时期的忠王李秀成有一名得力大将叫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

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清明节美食——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是山西省清明节的传统美食。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做的美食。

山西等地的做法是,将面粉合水,捏成燕子形状,上笼蒸熟,放冷以后吃,所以叫做“寒燕”,并在清明那一天,用柳条穿起来,悬于门楣,以示纪念介子推。子推馍的面团比常见的馒头要大,重量都达到了1斤以上,十分便于保存,现在一般都用来祭祀。

有些地区大馍的面团要用十二两白面,代表一年十二个月,面团中间夹入枣、核桃或者豆子,面团蒸好后,顶上还要放一个鸡蛋。面塑又叫面花,是用白面手工捏成的装饰物,造型多姿多彩,活灵活现,有的是花鸟鱼虫、文房四宝,有的是上古神兽、十二生肖。每种面花都各有来源和说法,比如:蛇、蝎造型是祈求先祖庇佑,去除五毒,而龙凤造型则寄托着子女成才的美好期望。

子推馍制作过程比较繁琐,通常几户人家会聚在一起大量制作,孩子们在一旁帮着母亲做,耳濡目染,这门手艺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了。

吃子推馍时也有讲究,不能加热,也不能用刀切,只能用手掰着吃。子推馍有男女之分,有的地方以形状区分,男人要吃圆形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未婚姑娘则要吃抓髻馍;有的地方则按照面花装饰区分,男人一般吃带有蛇、虎等装饰的馍,女人吃带有花朵装饰的馍,孩子们吃的馍装饰则更为灵活可爱。

在有吃子推馍风俗的地区,子推馍的装饰越华丽,代表的感情越深重。除了自家人吃,子推馍也可以用来馈赠亲友和用于装饰,还有专门制作和贩卖子推馍的店铺和流动摊贩,每到清明节前期生意都会非常火爆。

清明节美食——润饼

“润饼”——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前后在闽南、潮汕和台湾很盛行,“润饼”正名春饼,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即润饼皮,包馅儿的润饼菜有胡萝卜丝、肉丝、香菜、虾仁、肉丁、油煎蛋丝等,可谓琳琅满目。相传明朝时,有个高官叫蔡复一,福建同安人。

蔡复一虽身居要职,但生活淡薄,为官清廉。蔡复一与其夫人李氏“共历清操,明扬朝野”。有一年,蔡复一军政繁忙,虽身患重病,却仍废寝忘食披阅公文、处理政事。在一旁的夫人李氏看到这一切,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她亲自制作薄面皮,包入几种菜点,让夫君一手拿着菜饼一手批阅公文,真是两全其美。因为当时同安属泉州府管辖,因此这种吃法便流传开来,在闽南成了家常名品,并风行至东南亚。因此,润饼菜又称“夫人薄饼”。

也有人说“润饼”是一种太平天国时期从北方传入南方的食物,清明节时北方的将士思念家乡却没有祭奠的物品,因此将所有食物切成细丝卷入饼中作为供品供奉给祖宗,这就是“润饼”最早的来源。其实不仅仅是清明节,春节、元宵,甚至元旦,闽南人都会在家中制作“润饼”来吃,大鱼大肉的新年也挡不住大家咀嚼“润饼”的决心,由此看来,润饼可算得上是一种真正的民间食物,它成了泉州、厦门、台湾地区最最草根的传统食品。

“润饼”所象征的意义也是市民喜爱的原因之一。“润饼”里面包着萝卜、豆芽、豆干,还有海蛎煎,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包。这么多东西里面也是有学问的。那萝卜象征着金子,白色豆芽就是银子,出来的润饼可是——包金又包银。拿去供奉祖先,以示祖先也期望他的子孙后代有金有银,财源滚滚,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而润饼外面得有一张清薄透亮的润饼皮来包裹着里面的陷,把所有的东西都“包容”在里面,预示着:心地大度、宽厚能容忍、包涵、原谅、不计较。

除了以上介绍的清明食俗,还有枣糕、子福、馓子、艾粄(bǎn)、清明螺等代表各地特色的美食,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体来说,清明饮食文化的发展是中国饮食文化传统的延续,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体。中国饮食文化传统中的强调生理健康与精神健康的统一、物质享受与情感寄托的共融,对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继承发挥着重要作用。

制作:李方舟 张悦鑫

吃肉丝代表什么生肖2

讲述人: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讲述人: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清明节是由“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者共同融合而成的重大节日。在清明习俗中,祭奠和嬉游的传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但寒食节所蕴含的“饮食文化”往往被人忽略。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传统的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地域都有各自不一样的美食习俗,其中最主要的饮食品种是青团、馓子、子推馍、润饼等。

清明节美食——青团

清明节美食——青团

青团——是江南地区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或者莲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软糯香甜,老少皆宜,加上方便保存食用,青团成为了大家清明节必吃的美味。南方一般以糯米粉制作清明节食物。在浙江临安,人们常用嫩莲拌糯粉,做成狗的形状,蒸熟叫做清明狗。家里有几口人就做几只,每人吃一只。民谚曰:“吃了清明狗,一年健到头。”也是图一个吉利。

在苏州、上海一带,则有吃青团的习俗。《清嘉录》云:“市上卖青团、熟藕,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今俗用青团红藕,皆可冷食,犹循禁火遗风。”如今青团一般是用蔬菜榨取绿汁,染绿糯粉外皮,内有豆沙等馅;或用青艾和粉,蒸成艾团子,也叫青团。

传说有一年清明节,太平天国时期的忠王李秀成有一名得力大将叫陈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农民上前帮忙,将陈太平化装成农民模样,与自己一起耕地。没有抓到陈太平,清兵并未善罢甘休,于是在村里添兵设岗,每一个出村人都要接受检查,防止他们给陈太平带吃的东西。

回家后,那位农民在思索带什么东西给陈太平吃时,走出门,一脚踩在一丛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来时只见手上、膝盖上都染上了绿莹莹的颜色。他顿时计上心头,连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净煮烂挤汁,揉进糯米粉内,做成一只只米团子。然后把青溜溜的团子放在青草里,混过村口的哨兵。

陈太平吃了青团,觉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后,他绕过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营。后来,李秀成下令太平军都要学会做青团以御敌自保。吃青团的习俗就此流传开来。

清明节美食——子推馍

清明节美食——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是山西省清明节的传统美食。为了纪念介子推而做的美食。

山西等地的做法是,将面粉合水,捏成燕子形状,上笼蒸熟,放冷以后吃,所以叫做“寒燕”,并在清明那一天,用柳条穿起来,悬于门楣,以示纪念介子推。子推馍的面团比常见的馒头要大,重量都达到了1斤以上,十分便于保存,现在一般都用来祭祀。

有些地区大馍的面团要用十二两白面,代表一年十二个月,面团中间夹入枣、核桃或者豆子,面团蒸好后,顶上还要放一个鸡蛋。面塑又叫面花,是用白面手工捏成的装饰物,造型多姿多彩,活灵活现,有的是花鸟鱼虫、文房四宝,有的是上古神兽、十二生肖。每种面花都各有来源和说法,比如:蛇、蝎造型是祈求先祖庇佑,去除五毒,而龙凤造型则寄托着子女成才的美好期望。

子推馍制作过程比较繁琐,通常几户人家会聚在一起大量制作,孩子们在一旁帮着母亲做,耳濡目染,这门手艺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了。

吃子推馍时也有讲究,不能加热,也不能用刀切,只能用手掰着吃。子推馍有男女之分,有的地方以形状区分,男人要吃圆形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未婚姑娘则要吃抓髻馍;有的地方则按照面花装饰区分,男人一般吃带有蛇、虎等装饰的馍,女人吃带有花朵装饰的馍,孩子们吃的馍装饰则更为灵活可爱。

在有吃子推馍风俗的地区,子推馍的装饰越华丽,代表的感情越深重。除了自家人吃,子推馍也可以用来馈赠亲友和用于装饰,还有专门制作和贩卖子推馍的店铺和流动摊贩,每到清明节前期生意都会非常火爆。

清明节美食——润饼

清明节美食——润饼

“润饼”——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前后在闽南、潮汕和台湾很盛行,“润饼”正名春饼,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即润饼皮,包馅儿的润饼菜有胡萝卜丝、肉丝、香菜、虾仁、肉丁、油煎蛋丝等,可谓琳琅满目。相传明朝时,有个高官叫蔡复一,福建同安人。

蔡复一虽身居要职,但生活淡薄,为官清廉。蔡复一与其夫人李氏“共历清操,明扬朝野”。有一年,蔡复一军政繁忙,虽身患重病,却仍废寝忘食披阅公文、处理政事。在一旁的夫人李氏看到这一切,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她亲自制作薄面皮,包入几种菜点,让夫君一手拿着菜饼一手批阅公文,真是两全其美。因为当时同安属泉州府管辖,因此这种吃法便流传开来,在闽南成了家常名品,并风行至东南亚。因此,润饼菜又称“夫人薄饼”。

也有人说“润饼”是一种太平天国时期从北方传入南方的食物,清明节时北方的将士思念家乡却没有祭奠的物品,因此将所有食物切成细丝卷入饼中作为供品供奉给祖宗,这就是“润饼”最早的来源。其实不仅仅是清明节,春节、元宵,甚至元旦,闽南人都会在家中制作“润饼”来吃,大鱼大肉的新年也挡不住大家咀嚼“润饼”的决心,由此看来,润饼可算得上是一种真正的民间食物,它成了泉州、厦门、台湾地区最最草根的传统食品。

“润饼”所象征的意义也是市民喜爱的原因之一。“润饼”里面包着萝卜、豆芽、豆干,还有海蛎煎,什么好吃的东西都包。这么多东西里面也是有学问的。那萝卜象征着金子,白色豆芽就是银子,出来的润饼可是——包金又包银。拿去供奉祖先,以示祖先也期望他的子孙后代有金有银,财源滚滚,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而润饼外面得有一张清薄透亮的润饼皮来包裹着里面的陷,把所有的东西都“包容”在里面,预示着:心地大度、宽厚能容忍、包涵、原谅、不计较。

除了以上介绍的清明食俗,还有枣糕、子福、馓子、艾粄(bǎn)、清明螺等代表各地特色的美食,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体来说,清明饮食文化的发展是中国饮食文化传统的延续,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体。中国饮食文化传统中的强调生理健康与精神健康的统一、物质享受与情感寄托的共融,对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与继承发挥着重要作用。

制作:李方舟 张悦鑫

制作:李方舟 张悦鑫

来源:光明网

来源:光明网

吃肉丝代表什么生肖3

现在不是人吃不上饭的时候了,生活富裕了,有了些闲钱,自然也就会多一些生活上的娱乐和情趣。养狗的人多起来,大狗,小狗的满街地遛,一些城镇中,养狗成了“狗满为患”,同时养狗带来了环境污染,以及咬伤人的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喜欢狗的人聚在一起比狗,谈狗,更爱狗;不喜欢养狗的人则有些生些闷气——尤其是一出门,一脚踩在狗屎上,来了一个“狗屎运”,不免怒火中烧,大吼道:“现在的人都疯了吗?是人不是人的都养狗了……”好在没有酿成什么大事故。天下事、生活事从来如此,矛盾的,变动的,许多方面,你也说不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意象图)

又到了炎炎夏季,吃狗肉养生的话题又起来了,毕竟狗肉,是一个有争议的美食,话题一出,可能挨骂,但若以一个成年人的成熟心来考量,这又算什么呢?人各有爱,人各有需,人各有求,不妨来一个,你爱你的狗我吃我的肉!

(意象图)

狗,也许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在公元前1万年以前。中国东北的原始人类是蒙古通古斯族,是东胡、戎、狄、肃慎的先民,首先驯养了狗,其中戎就是有名的养狗氏族。狗是六畜之一,还是中国人的属相。国人养狗爱狗,利用狗当工具猎捕野兔那是一个悠久的习俗。皇家贵族喜欢,布衣百姓也喜欢。中国土种狗细狗,也是《西游记》中杨二郎的“啸天犬”的原型。细狗,尖脸,垂着的两片长耳朵,身材细瘦挺拔,动作灵敏、爆发力强、奔跑飞快,那是优良的捕猎狗。狗对主人是很忠诚的,这方面中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古籍记载,忠犬救主的事故事太多了。

(意象图)

小时候,我也养过一个胖乎乎的小黑狗,非常听话,只有我不发话,放在桌上的食物它也是不敢吃的。一发话让它吃,它就会高兴地摇尾巴,表示出欢天喜地的样子。/狗是通人性的智慧动物。

中国古代养狗,一方面当作捕猎、护家、护身的工具,一方面也是当作食物的,就像养鸡、鸭、猪、牛、羊等一样,在粮食不足的情况下,是要作为食物的。并且,这种食物还不是一般的老百姓可以享受得到的。

(意象图)

古书《周礼·天官冢宰》以及《周礼·天官·食医》中皆载“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在周朝的时候,周代宫廷佳肴“八珍“中的”肝膋”,则完全就是以狗肝为原料的。《礼记·月令》中有“孟秋之月……天子食麻与犬”,“仲秋之月……天子以犬尝麻,先荐寝庙”,即言天子也只有在秋季祭祀时,才与群臣分享狗肉。可见,要想吃上狗肉,没有一定的身份还真没有资格呢。又过了几百年之后,到了秦汉时期,吃狗肉风气极普遍。汉高祖刘邦的家乡是现在的江苏沛县,他的父亲喜欢吃狗肉,他本人也食狗肉的忠实粉丝,他的大将舞阳侯樊哙,在未从军之前,就是以屠狗为业的。时至今日,过去了二千多年,江苏丰沛县一带狗肉仍是一道受欢迎的美食。

(意象图)

朝鲜族喜欢食狗肉,喝狗肉汤是一道极为推崇的美食。只要不是祭祀年节,均可以喝狗肉汤的。一般在暑天进补。狗肉汤就是用狗肉炖成的汤。在大多数狗肉汤饭店,狗肉汤都是当天的新鲜肉,一天一炖,没有老汤。这样做出来的狗肉汤叫清汤。制作的食材有鲜狗肉,豆油,酱油,精盐,味精,大蒜末,大葱末,香菜末,辣椒面,胡椒面,芝麻(焙好)。制作方法是将狗杀后,放净血,退净毛收拾洗净内脏,放到大锅里煮,一直煮到狗肉可以撕出肉丝为止。煮成的汤为乳白色,加上调料即可食用。调料是决定狗肉汤味道是否鲜美的关键,它是由辣椒面、香菜、酱油、食盐、韭菜花、葱、蒜等调味品组成。把各种调料放在一个小锅里,加上肥狗肉,熬成汁酱。汁酱既辣且香,调在汤里异常开胃。经过多道工序制作的狗肉汤,肉香汤美,香辣可口,补气补血。而江苏、山东、河北等一带则喜秋冬时食用狗肉,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指出,狗肉具有进补的医用价值。

(意象图)

多年来,吃狗肉一直为爱狗人士和动物保护者所诟病,颇有争议。2011年,浙江金华取缔了据称有600多年历史的“狗肉节”。而金华狗肉节,倒有两个有趣的民间传说:相传,浙江金华湖头狗肉节源于元末明初。当时,朱元璋的大将胡大海兵发婺州城,数晚突袭而未果,胡将军很着急。后经多次探查,才知道原因是驻营的乾西乡一带养的家狗特别多,大军一行动,犬吠之声早就传入守军耳中。守军早有防备,攻城就变得很艰难。

(意象图)

于是胡大海一声令下,杀光所有的狗,当晚婺州城便一举而破。接着,明军就在乾西大吃狗肉宴。从此,乾西狗肉名扬四方。

另外一个说法则是:据《醉茶志怪》记载,相传有鬼怪名为蓝志化身狗魔作恶苏北一带,后被湘人杨十三砍下狗头,于是老百姓家家户户杀狗烹煮庆祝。从一个侧面说明,吃狗肉在古时的浙江金华一带是普遍的,食狗文化是浓厚的。

(意象图)

而广西玉林却没有中断“狗肉节”,每年6月21日,也就是夏至的时候,是这个地方一年一度的狗肉节。严格来讲不能算节,因为只是这一天大家一起吃狗肉,据当地的习俗说吃狗肉可以祛除体内寒气。这本是当地的一个习俗,不能说养个狗就是文明,吃点狗肉就是不文明。只要不违反法律,他人无可厚非。玉林依靠这个城市品牌,扬名天下,也做活了经济。孰是孰非,让世人评说吧。

(作者:徐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