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麂子角代表什么生肖

楚雄太阳历文化园,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南天独行侠客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农村麂子角代表什么生肖1

在云南楚雄的郊区,有一座占地500余亩的“中国彝族十月太阳历文化园”,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彝族文化园。这个公园以展示彝族历史文化、十月太阳历、民族风情、彝族民居建筑等为主。经常举行彝族民俗风情展演、彝族歌舞表演等节目,最热闹的是每年的火把节。

我国汉族及大部分民族都是采用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生肖确定人的属相,而彝族则是采用黑虎、水獭、鳄鱼、蟒蛇、穿山甲、麂子、岩羊、猿猴、黑豹和四脚蛇十生肖确定人的属相。彝族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五季,两个月为一季,也就是两个生肖代表一季,因此民间又将十月太阳历叫做十兽历。十兽历每月36天,过完十个月刚好是360天,剩下的5天或6天称为过年日,过完这几天又开始新的一年。

文化园中的彝族十月太阳历雕塑广场是标志性建筑,是根据古时候彝族的观象台形式而建造的。十月太阳历工程呈圆形,在三个台上以三个典型的彝族民间传说为主线,采用40幅浮雕通过7275个人物、1858只动物及相关情景,对彝族的历史文化进行淋漓尽致的体现。

祭天坛是彝族文化园的一个重要景观。祭天坛是彝族古人观测太阳转动确定寒暑、五季的观象台,相当于现在的天文台。北斗星斗柄指下时为大寒日,指上时为大暑日,大暑日就是我们的彝族同胞的火把节。

农村麂子角代表什么生肖2

阎崇年

韩美林先生是当代中国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也是当代世界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正如冯远先生评论所言:在韩美林先生身上集中了一个艺术家几乎全部的特征。〔1〕这些艺术作品,涉猎雕塑、绘画、书法、陶瓷、设计和工艺(包括蜡染、木雕、陶艺)等多个艺术领域。其高者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航徽”,长者如78米的青铜雕塑“五云九如”、长76米的花岗岩雕《大舜耕田》和长48米、宽15米的青铜“钱王射潮”,大者如63米的青铜和花岗岩雕塑“百鸟朝凤”,书法如9米×10米的巨幅之作《兰山天书》,广者如北京申奥标志、北京奥运“福娃”,小者如户户人人离不开的“十二生肖”邮票等等,可谓:乾坤神奇造化,充满宇宙之间。在北京、杭州和银川有韩美林艺术馆,在宜兴有韩美林紫砂艺术馆。他头上戴着许多光环,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平艺术家”等30多个奖项。

韩美林先生有“魔鬼”般的精力、钢铁般的毅力、神话般的创作力、泉涌般的艺术力。其《兰山天书》云:

贺兰山险入层云,万古长风动鬼神。

石器为符岩作纸,摩崖铸画史留魂。

千痕历历先民迹,万象昭昭上古音。

刀剑飞旋农猎壮,书檄递送战冲闻。

仓颉饮恨识文少,吴道含羞泼墨温。

岩书无言存往事,天书有幸世人吟。〔2〕

在当今中国,以87岁高龄,不是“指导”、不是“主持”、不是“主编”、不是“带领”、也不是“顾问”,而是亲力亲为、呕心沥血、无间昼夜、一笔一画、实刀实凿地,年年创新、月月创新、日日创新、时时创新,其影响之广、之大、之深、之远、之美、之韵,在艺术领域,当今中华,还有谁人?容我孤陋寡闻,眼下一例,便是“天书”。

考“天书”一词,首见于《隋书·经籍志》载道家元始天尊之书:“凡八字,尽道体之奥,谓之天书。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辉照耀,惊心眩目,虽诸天仙,不能省视。”〔3〕而后,唐李白、王维、韩愈等在诗文中常出现“天书”二字。至于宋真宗时所谓“天书”,系“左右奸人,造为妄诞”〔4〕。但此次展览和出版的韩美林先生绘写的“天书”,则是借其“不能省视”即将上古至今,尚既不能读其音,也不能解其意的,或文字、或符号、或书法、或绘画,或象形、或图案等,统称其为“天书”。本来,文字既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一项发明,文字又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标志。中国初始的文字,书画同源,是展现在岩石、古陶、甲骨、钟鼎、石鼓、木牍、竹片、石刻、帛书上的,其文字、符号、图象、书画等,既不规范,也不被识读,但它们实实在在地存在。因此,天书并非天降、神意,确是远古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创造的文化遗产。

“纳天为书——韩美林天书艺术故宫午门展”〔5〕,得来的信息是:“观众如织,好评如潮。”有幸,我看过了;《天书》中华书局出版,有幸,我也看过了。

本文原拟题目是《我读》,仔细一想: “天书”,身为俗人,能读其音吗?就好比“天机”,身为凡人,能识其机吗?在在不能。天书,既读不出其音,也解不出其义,但总是可以看吧!因此,便把题目易“读”为“看”,就定作《我看》。

《天书》收录、复写的文字、符号、画象、图案等,看完全书之后,愚有四个不解:一不解其符号读音,二不解其画符含义,三不解其书于何时,四不解其书者何人。然而,这确是客观的存在,历史的真实。人们给以冠名,称其为“天书”,也还恰当。

中华书局出版的《天书》,内有“三序、十论、一跋”,共十四篇文论,篇篇有创见,论论共赏析。赞美之词,恢恢皇皇,余为外行,何须赘言?

《天书》之前言及十四篇宏论,从考古学、人类学、文字学、文化学、书法学、绘画学、结构学、艺术学、陶瓷学、工艺学、文物学、设计学等方面,进行论述,睿见迭出。但是,在上述十四篇宏论中,似乎没有从历史学视角进行阐释或解读的文章。余不揣冒昧,钻个缝隙,从史学角度,说点浅见,以冀研讨。

历史学的旨趣在于,究天人、通古今,探讨人物、事件和典制等的历史演进及其文化价值。“天书”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此探讨,寻究其义。

第一,“天书”使中华文明史提前。中国境内有数以万计的岩画、甲骨、石刻、符号、画图等被陆续发现,分布在中原农耕区、西北草原区、东北森林区、西南高原区、岛屿海洋区等。其中一例是,1988年发现的云南丽江地区金沙江中段虎跳峡万人洞70多个分布点的彩绘岩画,为至今已知时间最早、数量最多、价值最大的远古岩画。万人洞遗址,海拔1681米,高出金沙江面约150米,洞穴长约40米,宽处约25米。专家采用高精度铀系测年法,对上述彩绘岩画测定:最早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13580年至8370年。这些岩画的作者,由本地区狩猎—采集人所创作。岩画多以描绘的技法、写实的风格,表现了野牛、鹿、岩羊、山羊、野猪、麂、獐、猴、野马、野驴、熊、虎等动物图象,还有人物、弓箭、手印及抽象图案等。岩画颜色有紫红色、红色、橘红色等,多为线条画法,刻画生动,绘作粗犷。金沙江岩画是目前中国、东亚有绝对年代数据最早的岩画。金沙江岩画是中国远古时期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国际性的重大考古、历史、文物、文化与艺术之价值。〔6〕“天书”将中国有文字符号记载历史提前了一万年。这使中华文明历史,并列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等,而当之无愧。缘此,又反证了天书的价值与意义。

上述文字所示的紫红色、红色、橘红色岩画,其相同颜料产自何时?近年在华北桑干河流域泥河湾盆地下马碑遗址,发现已知我国乃至东亚约在4.1万至3.9万年前颜料加工遗址的证据。这就表明用颜料绘岩画起始时间,远比人们已有认知要早得多。〔7〕

另一例是贺兰山东麓,在其南北长约250公里的山口崖壁上,约有数十个岩画聚集点,已经发现并记录的有2326组、5681幅岩画。〔8〕

由上可见,“天书”收纳的彩色岩画的断代,可以提到13580年。这比甲骨文的出现约早10000年。这是天书对中华文明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二,《天书》是填补前人空白之作。甲骨文、石鼓文、钟鼎文、简牍文、泥印文、石刻文、砖铭文、陶文、刻符、虫书、殳书、帛书等之集成,前已有之。但韩美林先生的《天书》是集远古画象符号大成之作,填补空白,前无古人。先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共集9353文、重1163文。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康熙字典》,共收入47043个字首。《中华大字典》(商务)集48000多字;《汉语大字典》收录54000多字,《中华字海》汇收85000多字。《天书》上册收10886个字符,下册收11408个字符,共22294个被遗弃、被忽视的字画、符号。〔9〕此仅收录其总数的四分之一,韩美林先生收集的总数约近10万个“被遗弃”字画、符号。这些字符原本分散在荒原山野、隘口洞穴、悬崖峭壁、渺无人烟之处。韩美林先生是第一个看重它们,搜集它们,并书写它们的开拓者、传播者。《天书》开创了以个人之力,汇录、复写并传播“天书”的中国之最、世界之最。

清《说文解字注·序》的作者王念孙评论其书的价值道:“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10〕韩美林先生的《天书》则是开天辟地以来所无此之巨作矣。

第三,《天书》是专精神於壹之作。美林先生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美林先生的艺术是成功的艺术。成功之人生与成功之艺术,必源自于其成功之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专壹。凡做成一件大事,必须集中精神,必须专注于壹。荀子认为,人之蔽,在於两;人之成,在於壹。他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壹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荀子又引羿精於射,造父精於御的史例,反复论证一个道理,就是“自古及今,未尝有两而能精者也。”〔11〕荀子强调做事情、做事业,不三心二意,要专注於一,才会成为大家、大师。美林先生以一人孤单绵薄之力,集四十年之功,专注於“天书”的收集、积累、探索、书写、传播,才有《天书》之硕果,创前代之所无。

第四,“天书”之规贵守而艺贵创。规矩要守,艺术要创。红灯停,绿灯行,这个规矩要守,否则交通就乱套了;艺忌同,要出新,这个原则定要守,否则世界渺无生机。这个道理,没有人反对;要是做起来,却实在太难。《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写字出新,绘画出新,雕塑出新,陶艺出新,图案出新,设计出新,文章出新,著书出新,皆皆出新,难以做到。如果说有做到者,美林先生算其一。

人们常讲:守正出新。很多事情,挂着守正的幌子,实际上却不出新。我说:出新守正。不出新的守正,是泥守,保守,固守,死守。清朝中期后诸帝,讲求“持盈保泰”,“率祖旧章”,就是不出新,结果把个大清朝丢了。

美林先生的出新,求新,标新,创新,而且年年新,月月新,日日新,时时新,“出新”是美林先生的旨趣、灵魂、生命和神明!《天书》即是一证。

总之,韩美林先生将星散四野,藏身僻壤,既无人识,也无人读的古代文字、符号、图形、物象——“天书”,汇集起来,加以复写,集中展示,印刷出版,公诸世人,传给后人,引起关注,加以探索,传承文化,进行研究,从而推动和促进中国史前史的研究,追溯中华文明之源头,业莫重焉,功莫大焉!

————————

〔1〕《天书》,第103页,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1年。

〔2〕《天书》,第155~156页,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1年。

〔3〕《隋书·经籍志》,第35卷,第1092页,中华书局校点本,1973年。

〔4〕《宋史·真宗本纪二》载:“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春正月乙丑,有黄帛曳左承天门南鸱尾上,守门卒涂荣告,有司以闻。上召群臣拜迎于朝元殿启封,号称天书。”又见《明史·海瑞传》,第226卷,第5929页,中华书局校点本,1974年。

〔5〕“纳天为书——韩美林天书艺术故宫午门展”,2021年12月22日至2022年3月20日在北京举行。

〔6〕研究论文《High-precision U-series dating of the late Pleistocene–early Holocene rock paintings at Tiger Leaping Gorge, Jinsha River valley, southwestern China》(中国西南地区金沙江虎跳峡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岩画的高精度铀系测年),考古学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2022年2月第138期。

〔7〕钟科:《科学家在泥河湾盆地考古发现:4万年前东亚早期人类已会使用颜料》,《北京日报》,2022年3月16日第13版。

〔8〕资料源自韩美林艺术馆郭莹女史。

〔9〕此数字是笔者一页一页、一行一行地数出来并相加而得出的数字,其中有的图案为一个团组,其中单个符号是独立意思还是合成意思,不得其解,故只能算作是个大约数字。

〔10〕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第1页,中华书局影印本,2013年。

〔11〕《荀子·解蔽》,第15卷,第16叶,上海广益书局,民国十一年(1922年)

农村麂子角代表什么生肖3

猴年快到了,大家来听听孟琢和谢琰两位老师说文解“猴”吧~

---------------------------------------

今年是丙申猴年,猴子灵敏可爱、善解人意,虽然有时恶作剧、偷苞米,但也总令人忍俊不禁。在中国人心目中,最精彩的猴儿肯定是齐天大圣孙悟空,

最丑陋的猴儿无过于今年春晚的吉祥物康康,

而最古老的猴儿,恐怕要来自汉字中承载的悠久记忆了。

---------------------------------------

甲骨文中的贪吃猴

在甲骨文中,有一个“夒[náo]”字,字形或朝左,或朝右,怎么看都是一只活灵活现的猴子。有的猴儿似乎在挠痒痒,有的猴儿正拼命往嘴里塞吃的,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贪吃猴”形象了。这个字《说文解字》解释为“母猴,似人。”——“母猴”不是美女猴,而是“沐猴”的音转,也就是今天说的“马猴”、“猕猴”。

殷商时期,猴子在中原并不多见。在考古文物中,中原青铜器上很少有猴子图案,而在云南一带的滇国青铜器上,猴子则是重要的元素。晋宁石寨山12号墓出土过一件西汉青铜钺,上面铸有一只灵动野性的猴子,昂首矫然,口中衔蛇,堪称猴中之王了。

(滇国青铜器:猴蛇铜钺 )

---------------------------------------

《说文解字》中的猴子们

中原猴子数量少,和先民的生活关系不大。汉字中没有给“夒(猴)”设立部首,而是从犬,被《说文》收入《犬部》。同样是生肖,在这一点上,猴子的地位比马牛羊低得多。在《说文•犬部》中,与猴子有关的字主要有四个:猴、玃[jué]、犹、狙。

猴,《说文》释为“夒”,这个字是先秦时期猴子拥有的众多称谓之一,后来成为猿猴的通称。

犹,《说文》释为“玃属”,属于猴子的一种。它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犹豫”这个词,有人认为,猴子在树上、树下折腾不止,没有定数,就是“犹豫”的来源。事实上,“犹豫”是一个双音连绵词,与猴子是没有关系的。《尔雅》:“猶,如麂,善登木。”则点明了猴子灵活好动的特点。

玃,《说文》释为“大母猴”,也就是大马猴。这是一种高大、灵活而威猛的猴子,晋人郭璞在《尔雅注》中记载,玃“色苍黑,能攫持人,好顾盼。”它身材高大,能够直立行走,时常回头,类似人猿。之所以叫“玃”,是因为能够“攫持人”——能够劫持人类的猴子,一下子让我们想起了电影中的金刚!

狙,《说文》释为“猱属”,也是猴子。在动物世界中,猴子的贪吃是大名远扬的,“狙”正是其中的代表。《庄子•齐物论》中有“朝三暮四”的典故: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狙之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蓄养猴群、摘取果实的职业,猴群的饲养员就叫“狙公”。狙公用“朝三暮四”的置换,轻易骗取了猴子的欢心。一方面说明,在猴子的世界中,吃是第一位的。一方面讽刺了那些利令智昏的人们——你们跟猴儿差不多,傻傻的不清楚。

猴子不仅贪吃,而且傻。傻猴儿在《说文》中有一个专门的字——禺,释为“母猴属,头似鬼。”傻在何处?“愚”从“禺”,《说文》:“愚,戇也。禺,猴属,兽之愚者。”——为什么说你愚蠢?因为你智商像猴儿!

---------------------------------------

猿:猴子中的剑侠范儿

小篆:蝯(猿)

介绍了好几种猴子了,也许你会纳闷,怎么还没说到“猿”呢?

其实,在古人心目中“猴”和“猿”是有区别的。比较有名的说法是柳宗元提出的“猿静猴躁”说。事实上,早在《说文》中“猿”和“猴”就有所区别——玃、犹、狙、猴从犬,猿则写作蝯,从虫——《说文》归部有区别义类的功能,蝯、猴分部,就说明它们不是同类,《犬部》的字显然要比《虫部》更加野性。

猿静猴躁,不是说猿猴反应迟钝,而是说它有范儿。《说文》:“蝯,善援,禺屬。”猿的得名是善于攀援,身高臂长,善于在丛林中攀枝腾跃——“长臂猿”不是“长臂猴”,电影里的泰山叫“人猿”,绝不能叫“人猴”!

猿身法高超,但性情沉稳,不轻易展露。因此,它在古代小说中充当了剑侠的始祖。在《吴越春秋》中,有著名的“白猿试剑”的故事:

处女将北见于王,道逢一翁,自称曰袁公。问于处女:“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惟公试之。”于是袁公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颉桥,未堕地,女即捷末。袁公则飞上树,变为白猿。遂别去。

越女与白猿试剑,诡异奇幻,后来更被金庸改写为武侠短篇《越女剑》。倘若改成“白猴”,效果不免会大打折扣。

(这种动感的猿儿,是不是路飞的感觉呢?)

中国古人的猿猴之辨,是个很有意思的命题。先秦如此,后世亦然,谢琰兄曾统计了唐宋诗词中的猴子——在《全唐诗》里,“猴”出现还是不少的。虽常和“猿”不分,但至少有抛头露面、表演节目的机会。比如杜牧《宿东横山濑》:“孤舟路渐赊,时见碧桃花。溪雨滩声急,岩风树势斜。猕猴悬弱柳,鸂鶒睡横楂。漫向仙林宿,无人识阮家。”这里的猕猴,悬柳嬉戏,颇为可爱。

但到了宋代很多大诗人的集子中,猿还是常出来晃悠,猴却不见了。诗人偶尔想起猴来,也是为了使用“沐猴而冠”或韩非子“棘猴”的典故,不是描写这种小动物。尤其过分的是,写了九千多首诗的陆游,也没写猴,写猿则很多。这不太可能是两种物种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诗人对这两种动物的认识越来越产生分化:

“猴”更多和典故联系起来,“猿”更多和山林水泽的意境联系起来。究其根本原因,可能还是和“猿静猴躁”有关——猿安静,显得感情深沉,故有“断肠”之说,常被纳入情深意长的诗歌意境;猴躁动,显得没心没肺,还自作聪明,所以成为各种寓言故事的主角——“猿”与“猴”在汉字汉语中的意义内涵,在先秦文献中的词义特点,一直影响着后世文学形象的发展分化,这也是中华文化延续性、整体性的一个小小的展现吧。

---------------------------------------

特别鸣谢:望洲书院,北京市书院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

---------------------------------------

公众号主编:孟琢 董京尘

图文编辑:蔡若葵

小喵作者:黄亭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章黄国学

师承国学大师章太炎、黄侃先生,

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国学微信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文章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微信ID:zhanghuang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