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笔代表什么生肖

小小生肖邮票,法国人眼中的另一张中国文化名片,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18笔代表什么生肖1

新华社北京7月5日电(记者李言、胡雪)熊猫、长城、舞龙舞狮、中餐,在外国民众眼中,这些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中国文化名片。每到中国农历新年,发行生肖纪念邮票成为许多国家分享中国文化的固定“仪式”。在法国,生肖邮票正成为另一张中国文化的闪亮名片。

2005年,法国邮政公司首次发行了由中法艺术家合作设计的中国农历鸡年生肖邮票。此后,发行中国生肖邮票的传统在法国再未间断,获得越来越多民众关注,发行量根据需求,每年20万枚到80万枚不等。小小一方生肖邮票,不仅向法国民众展示了中国的生肖文化和水墨画等技法,更在法语世界刮起一股中国文化风潮。

这是法国邮政总局发行的中国牛年生肖纪念邮票(2009年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张玉薇摄

旅法华人艺术家李中耀多次担任生肖邮票设计师,他的设计偏爱中国水墨技法。李中耀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这是为了增进法国人对中国水墨画和书法的了解。“在中国生肖概念刚刚被引入法国邮票界的时候,我认为,法国人对于中国的水墨画和书法是缺乏了解的,所以最初就选择了以水墨技法为主的创作手法,当时没想到能够继续这么长时间,不过在后面的创作中还是一直将这种创作手法延续了下来。”

中国生肖的概念对于法国人非常新奇,法国民众不仅被漂亮的邮票设计所吸引,也对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传统乃至中国本身产生浓厚兴趣。

法国华人艺术家陈江洪近年分别设计了猪年、鼠年、牛年和虎年生肖邮票。他在谈及设计理念时曾表示,生肖邮票应当色彩绚丽、图案朴实,充满中国艺术元素。

这是2020年1月19日在法国巴黎拍摄的中国农历鼠年生肖邮票。(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2020年1月18日,鼠年生肖邮票首日封发行,陈江洪当场为购买者签名作画。一名上了年纪的法国集邮爱好者拿着陈江洪签好名的鼠年生肖邮票首日封,旁边还有画家即兴创作的老鼠。他说每年都会专门来购买生肖邮票和首日封。

2022年1月22日,一名集邮爱好者在法国巴黎展示其购买的虎年生肖纪念邮票。(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今年1月22日,法国邮政公司在巴黎举行中国农历虎年生肖纪念邮票发行仪式,吸引了当地众多集邮爱好者前往现场购买。由于疫情原因,仪式限制参与人数,需先网络预订,获得名额后方可来到现场。但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法国民众对中国生肖邮票的热情都有增无减。

这是2012年1月6日在法国巴黎拍摄的法国邮政总局发行的中国龙年生肖纪念邮票。(新华社记者高静摄)

生肖邮票的创作也有法国设计师的参与。2018年中国狗年生肖邮票的设计者、法国设计师艾蒂安·泰里将重点放在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上。他设计的小本票展示了12件以狗为主题、不同材质的雕塑作品,这些来自法国各地博物馆的藏品代表了欧洲、非洲及亚洲各地区的不同艺术风格,“将中国文化和西方及世界文化相结合,庆祝农历狗年”。

2018年2月3日,一名女士在法国巴黎展示狗年纪念邮票。(新华社记者陈益宸摄)

小小一枚生肖邮票,方寸之间承载的是中法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互通,是中国人不断增长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更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佳话。(编辑:王申、程大雨)

来源:新华国际头条微信公众号

18笔代表什么生肖2

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大水法遗址是圆明园西洋楼的核心景区,如今马首回归,有人立马从这片断垣残柱的废墟上脑补了当年大水法的瑰伟与气派。大水法修建于1759年,1866年,德国西门子才制作出可应用的发电机,在没有发电机和水泵的乾隆时代,十二兽首同时喷水的壮观场面是如何做到?这就要得感谢古代中亚人和欧洲人的“奇淫技巧”了。

首先从“大水法”这个名字开始说起。水法这个词在乾隆朝以前并不存在,就连《康熙字典》里也都查不到。1747 年,经清宫廷西洋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的推荐,法国人蒋友仁(P.Benoist Michel)被乾隆皇帝委派参加修造圆明园之属园——长春园的“西洋楼”建筑群,主要负责其中人工喷泉的设计及施工指导。

西洋楼景区的主景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精巧。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是中西方文化的精髓。水法就是法语“人工喷泉”(fontaine)的音译+意译,不过这个中文词是不是蒋友仁本人翻译已无从考证。

在十七、十八世纪,喷泉是欧洲巴洛克建筑的“标配”,无论是巴黎的凡尔赛宫,还是圣彼得堡是夏宫,大大小小的喷泉无处不在。欧洲人工喷泉的前身来自于古代巴比伦和亚速的喷泉。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利用强大的城市水渠系统改良了中亚人的喷泉。之后崛起的古罗马人则将城市喷泉发展到了极致,再加上文艺复兴时期大修喷泉广场,让后来的罗马成为了一座不折不扣的“泉城”。

蒋友仁带给圆明园的“水法”正是源自正宗的古罗马技术。中国有句老话叫“水往低处流”,而欧洲人利用落差来形成喷泉的动力,他们首先将水运往高处,然后借助地心引力的作用让兽首喷水。修建喷水池和修建高台蓄水池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西洋楼景区,在大水法和海晏堂中间地带,有一处高达十数米的夯土台子,它是当年所有大小水法用水所需水塔的一部分,据圆明园管理处研究员介绍,这是个实心的土台子,结结实实地顶着它上面的“锡海”,也就是盛水之塔、蓄水池,这个蓄水池一次可蓄水160立方米。

“海晏堂”的中心建筑是一座11开间的“工”字楼,楼南楼北也各有小型喷泉池。此楼即是附近各喷泉群的供水楼。楼东西两头为提水用的水车房,中段平台楼下边是海墁高台,在台上建造蓄水池,来保障各种水法的运行,就是所说的“锡海”,因为顶部有用锡板焊制的蓄水池(锡是当时防渗漏最好的材质)。一个锡海一次可蓄水100多立方米。嘉庆帝曾在诗中对此有过描述:

运水由楼顶,发机务审详。

周流虽尽妙,渗漏亦须防。

十二生肖兽首所用的蓄水池有了,然后用铜管连接到各种大水法和兽首的喷水口,在当时没有电力和电动机的年代,就运用从上到下的压差,把蓄水池中水压向远近各处的大大小小的出水口,各种水法所用的水都是从水塔中压出来的。十二生肖每隔一个时辰,代表该时辰的生肖像,便会从口中喷水,在正午时分,十二生肖像口中就能同时涌射喷泉。

大水法的输水管道为规格不同的铜管,输水距离最远者达百余米。供水办法有了,但是水又不会平白无故地到蓄水池里面,那么水是如何运上去的呢?

在最初建造之时是用提水机械的龙凤水车来提供蓄水池所需用水,而功力来说就是人力,用人力蹬踏水车,利用机械原理将水送往蓄水池中,然后供各种水法和十二生肖兽首喷水用。

当初在蓄水池两侧还建有水车房,装有转轮类的机械提水上楼,节省了不少人力。建成后没有几年,水车轮盘时常出现故障。再加上乾隆皇帝在乎的是水法的奇趣,对机械装置不大感冒,于是后来下令改为人力提水,雇用8名壮工运用辘轳加大罐的方式打水上楼。从此,水法本应先进的机械技术又被打回了原始状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封面新闻

18笔代表什么生肖3

一块彩泥,在手中一滚、一揉,再粘上黑色的耳朵,捏出短短的胳膊腿儿……转眼之间就成了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

近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代表性传承人张俊显,给记者现场展示了用彩泥教小学生做的冬奥吉祥物。在他的手中,“冰墩墩”还打起了冰球,“雪容融”踩着双板在滑雪。

1月13日,北京市东城区,面塑艺术家张俊显与他的冬奥面塑作品。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年近七旬的张俊显,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协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人称“面人张”。从事面人手艺40余年,张俊显将其视为一生的艺术追求。

张俊显和“双奥”结缘要回溯到2008年。受北京奥组委之邀,张俊显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每天都到奥运村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国传统面塑艺术。2021年,在北京冬奥会即将举办之际,张俊显开始制作冬奥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面人,并且将面塑体验课带到了中小学,教孩子们用超轻黏土(彩泥)制作冬奥吉祥物。

张俊显制作的冬奥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面人。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挑战传统,要做出能保存的面人

张俊显的作品注重传神、色彩考究、造型生动、小中见大。

十八罗汉、十二生肖、老寿星、关公,还有穿着短裤肌肉发达的铁拐李……在他卧室的书柜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面人。勇敢的哪吒怒视着乘浪而来的龙王,那是哪吒闹海;趁着酒劲儿的林冲顶着鹅毛大雪,那是林冲雪夜上梁山……一个个作品色彩艳丽,活灵活现。

张俊显制作的抗疫题材面塑作品。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说起与“面塑”结缘,张俊显说,是一个很偶然的契机。有一天他带着孩子逛街,看到路边的一个老先生正在捏面人,那情景他历历在目。“当时前面排着几个人,孩子想要一个孙悟空,老先生说,别着急,一个一个来。”

这位老先生就是张俊显的第一个师父黄俊山。当时他看着黄老先生捏面人,一块儿面团在手里一搓、一揉,短短几分钟的时间一个活灵活现的孙悟空就“出世”了。张俊显被黄老先生精湛的技艺折服了,“像魔术一样!就几分钟的时间,彩色面团在老先生手里就能变成各式各样的造型,我当时感觉太神奇了,于是便下定决心要向这位老先生学习面塑技艺。”

但当张俊显向黄老先生说出了拜师学艺的想法后,却没想到被老先生一口回绝。黄俊山老先生捏了一辈子面人,就靠着一手面人绝技,从山东老家到北京讨生活,借此养家糊口。他对张俊显说,“小伙子,我劝你还是别学这个,这行儿特别苦,我收过二十几个学生,到最后却没有一个人能坚持下来。”老先生道出了自己的无奈。

但张俊显仍一心求学,在他的再三恳求下,老先生才答应让他试一试。黄俊山因此也成了张俊显在面人技艺学习上的启蒙老师。

张俊显跟着黄俊山从捏小白兔开始学,最初经他手制出的小白兔耳朵太短、鼻子太尖,被朋友嘲笑像只耗子,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老先生慢慢地发现,这个徒弟非常勤奋、刻苦,而且上手很快。

跟随黄俊山老师学艺三年后,张俊显又拜面塑大师王燕和何晓峥为师,对面塑技艺的表现形式、面材料的科学处理等方面均有较深入的研究,同时加强了对面塑渊源、发展理论材料的总结与收集,并进一步进行探讨研究,自学了大量美术理论书籍及中外古典名著,从理论上提高了自身文学修养。后来听说天津有位“泥人张”的作品十分传神,张俊显便又搭火车去天津,观摩学习“泥人张”的技法,并巧妙地运用在面人的制作过程中,使面塑作品更加传神、色彩更为考究。

“面塑艺术作为一种民间工艺,传承下来非常难。”张俊显说,以前,面人是“短命的艺术”,夏天捏好,第二天就会生一层白毛;冬天时,几天后就会龟裂,很难保存。但他最开始请教师父时,师父并不愿直面这个问题,师父说:“如果面人做出来能保存很久,那我们吃什么?”

但张俊显认为,“这项艺术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应该传承下去。”只有传承,艺术才能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请教了面塑大师王燕再加上自己琢磨,张俊显在面团里添加了蜂蜜、甘油和防腐剂,经过无数次实验,面人终于不酥不裂,即使用力捏都捏不坏。其保存寿命更是由几天得以延长为三十多年。

走进奥运村,展示传统面塑艺术

2008年,受北京奥组委的邀请,张俊显要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到奥运村向外国友人展示中国传统面塑艺术。

接到邀请的那天张俊显激动得一晚没合眼。现如今张俊显的书柜里,还摆着他当时进入奥运会和残奥会的证件、北京奥组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给他的“中国故事 北京2008年奥运会奥运村中国民族民间手工艺制作展示”证书。

此项活动是中国民间文艺家直接参与奥运、服务奥运,面对面与各国运动员交流的唯一项目,也是北京奥运村商业街内唯一的文化展示与表演项目,成为了奥林匹克运动史上中国首创的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交流活动。

据张俊显回忆,奥运会还未开幕,他们就进入奥运村工作了。在进入奥运村之前,他把要捏面人的面团提前备好。每天早上5时起床,6时出发,他戴着奥组委发给他的证件,别提多自豪了,坐公交、地铁都能免费。“到奥运村,吃完早餐,8点30分就正式‘上岗’了。”

张俊显说,在那里,他一方面现场制作面人,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同时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为期一个多月的展示中,奥运会和运动员们给了他不少创作灵感。在奥运期间,他还制作了“奥运冠军”系列面塑作品,对于每一个拿了金牌的运动员,他都用面塑现做一个真人小像。“运动员往这一站,我半个小时就能仿照他的长相捏出一个面人来。”很多外国运动员和教练看到他的作品后,都连声称赞:“very good!”

也是在这一年,张俊显的面人艺术进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一名传承人。

将面塑艺术带进课堂,教孩子们捏冬奥吉祥物

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后,又唤起张俊显的创作欲望,他开始琢磨着做一系列关于冬奥会的作品。他用超轻黏土创作出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的形象,并带着它们走进中小学的校园。在他的手中,“冰墩墩”打着冰球,“雪容融”踩着双板在滑雪。“我是在用我的寓意,来欢迎参加冬奥会的各国运动员。”张俊显说。

张俊显在制作冬奥吉祥物“冰墩墩”的面塑。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以前自己只是做面人,没想过传承的问题。现在身为非遗传承人,感到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在传统民间艺术已经濒临绝境的今天,我们这一代民间艺人必须大胆地走上讲台,将所知道的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要做到授艺不藏私。”在张俊显看来,要传承,民间艺术就必须先走出家门,让更多的普通人有机会学习它,并爱上它。

张俊显在制作冬奥吉祥物“冰墩墩”的面塑。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如今,年过花甲的张俊显常常奔波于学校、街道和社区,从事面塑教学工作。幼教老师、饭店厨师、社会残障人员、学生、社区居民,都成了他的学生,跟随他一起感受面塑艺术的魅力。

天坛东里小学、金台小学、体育馆路小学……张俊显都在这里上过课。为了让孩子们对面塑感兴趣,他寻找一切能做面人的素材,如北京福娃、蓝精灵、喜羊羊、NBA球星……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形象,都被他用面塑一一展现了出来。每次去上课之前,张俊显都会详细地手写一份教案,深入浅出地将面塑技巧写出来,再传授给孩子们。在这些地方,孩子们便是他最好的学生,也是面塑艺术未来的希望。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影记者 郑新洽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