箑代表什么生肖

风伯飞廉——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九木文化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箑代表什么生肖1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风伯,其实就是风神,也称作风师、飞廉、箕伯等等,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道教认为风伯是一个白发老人,左手持轮,右手执扇,作扇轮子状,称风伯方天君。雨师是个老头,名叫陈天君。

由来

中国古代的风神崇拜起源较早。《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风师,箕也,意思是“月离于箕,风扬沙,故知风师其也”。

春秋战国以后,风神信仰逐渐统一,中原一带信仰的风神为星宿,南方一带信仰的风神则为鸟形或带有羽翼的飞廉。应昭《风俗通义祀典》谨按《周礼》云:以楠燎祀风师。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

秦汉以后,道教吸收了这一信仰,列风神入神系,将二者信仰进行统一,并由民间人格化,形成了“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箑,若扇轮状”的固定塑像帽。如《云笈七羲》称风神名吒,号长育。吒是说明风的特征。长育是指风吹拂大地,化生生物。《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称风伯神为飞廉,正如应昭所说的能致风气,身似鹿,头似爵,有角,尾似蛇,大如豹。

探究

古人探究:风起风静,由谁主宰?

一说“箕星好风”,想像二十八宿中的箕宿主风,如《风俗通义》所谓“箕主簸扬,能致风气”。

一说飞廉为风神,这是鹿身雀头、蛇尾豹纹的精灵。

一说封十八姨。“封”即“风”,“李”字可拆为“十八子”,由于传统文化中“李”与“虎”的渊源关系,以《易》的“风从虎”为基点,古人创造了这样一位司风虎神。

一说风神巽二,则来自易学的巽主风。

一说是一位持扇方天君,白胡老翁模样。

一说《龙鱼河图》:“太白之精,下为风伯之神。”太白之精,就是《史记·天官书》所说的天狗星。这样一来,神狗与风伯的关联,真有些说来话长了。

十二生肖戌为狗。以狗为风神,颇具意趣的表现形式是:祭风伯而重“戌”。这从一个侧面印证,生肖文化参与了风神的创造。即便不言狗,已由“戌”透露了其中消息。如东汉《风俗通义》:“戌之神为风伯,故以丙戌日祀于西北。”《后汉书·祭祀志下》更进一步讲:“以丙戌日祠风伯于戌地。”礼奉风神,日期选戌,地点选戌。时间与空间都择戌而成仪礼,当是大有深意的设计。

将风与狗、风神与狗联系起来,是一种相当古老的观念。

甲骨卜辞:“于帝史风,二犬。”郭沫若释:“视风为天帝之使,而祀之以二犬。”用两条狗,祭祀天帝的使者———风。相关的卜辞还有:“宁风,北巫犬”;“宁风,巫九犬”。都是讲商代杀狗止风的习俗。

汉字“飙”,本作“猋”,保留下犬与风特殊关系的信息,《说文解字》说:“猋,犬走貌,从三犬。”狗奔快如风,与以狗为风神,当是有关联的。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狱法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这段文字描述的神兽,有四点值得注意:一,人首犬身;二,行如风;三,此兽出现,天下起大风;四,此山取名狱法,“狱”字双“犬”夹一“言”———狱法山真不愧神犬的大本营。《山海经》这段内容,其实就是关于狗为风神的传说。

传说

风伯名为飞廉,他原来是蚩尤的师弟。他的相貌奇特,长着鹿一样的身体,布满了豹子一样的花纹。他的头好象孔雀的头,头上的角峥嵘古怪,有一条蛇一样的尾巴。他曾与蚩尤一起拜一真道人为师傅,在祁山修炼。

修炼的时候,飞廉发现对面山上有块大石,每遇风雨来时便飞起如燕,等天放晴时,又安伏在原处,不由暗暗称奇,于是留心观察起来。一天半夜里,只见这块大石动了起来,转眼变成一个形同布囊的无足活物,往地上深吸两口气,仰天喷出。顿时,狂风骤发,飞沙走石,把玩意儿又似飞翔的燕子一样,在大风中飞旋。飞廉身手敏捷,一跃而上,将它逮住,这才知道它就是通五运气侯,掌八风消息的"风母"。于是他从"风母"这里学会了致风,收风的奇术。

蚩尤和黄帝部落展开的那场恶战,传说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部众迷失了方向。黄帝布下出奇制胜的阵势,又利用了风后所制造的指南车,辨别了风向,才把蚩尤打败。被黄帝降伏后就乖乖地做了掌管的神灵。风伯作为天帝出巡的先锋,负责打扫路上的一切障碍。每当天帝出巡,总是雷神开路,雨师洒水,风伯扫地。风伯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八面来风的消息,运通四时的节日气候。

箑代表什么生肖2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风伯,其实就是风神,也称作风师、飞廉、箕伯等等,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道教认为风伯是一个白发老人,左手持轮,右手执扇,作扇轮子状,称风伯方天君。雨师是个老头,名叫陈天君。

由来

中国古代的风神崇拜起源较早。《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风师,箕也,意思是“月离于箕,风扬沙,故知风师其也”。

春秋战国以后,风神信仰逐渐统一,中原一带信仰的风神为星宿,南方一带信仰的风神则为鸟形或带有羽翼的飞廉。应昭《风俗通义祀典》谨按《周礼》云:以楠燎祀风师。风师者,箕星也,箕主簸扬,能致风气。

秦汉以后,道教吸收了这一信仰,列风神入神系,将二者信仰进行统一,并由民间人格化,形成了“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箑,若扇轮状”的固定塑像帽。如《云笈七羲》称风神名吒,号长育。吒是说明风的特征。长育是指风吹拂大地,化生生物。《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称风伯神为飞廉,正如应昭所说的能致风气,身似鹿,头似爵,有角,尾似蛇,大如豹。

探究

古人探究:风起风静,由谁主宰?

一说“箕星好风”,想像二十八宿中的箕宿主风,如《风俗通义》所谓“箕主簸扬,能致风气”。

一说飞廉为风神,这是鹿身雀头、蛇尾豹纹的精灵。

一说封十八姨。“封”即“风”,“李”字可拆为“十八子”,由于传统文化中“李”与“虎”的渊源关系,以《易》的“风从虎”为基点,古人创造了这样一位司风虎神。

一说风神巽二,则来自易学的巽主风。

一说是一位持扇方天君,白胡老翁模样。

一说《龙鱼河图》:“太白之精,下为风伯之神。”太白之精,就是《史记·天官书》所说的天狗星。这样一来,神狗与风伯的关联,真有些说来话长了。

十二生肖戌为狗。以狗为风神,颇具意趣的表现形式是:祭风伯而重“戌”。这从一个侧面印证,生肖文化参与了风神的创造。即便不言狗,已由“戌”透露了其中消息。如东汉《风俗通义》:“戌之神为风伯,故以丙戌日祀于西北。”《后汉书·祭祀志下》更进一步讲:“以丙戌日祠风伯于戌地。”礼奉风神,日期选戌,地点选戌。时间与空间都择戌而成仪礼,当是大有深意的设计。

将风与狗、风神与狗联系起来,是一种相当古老的观念。

甲骨卜辞:“于帝史风,二犬。”郭沫若释:“视风为天帝之使,而祀之以二犬。”用两条狗,祭祀天帝的使者———风。相关的卜辞还有:“宁风,北巫犬”;“宁风,巫九犬”。都是讲商代杀狗止风的习俗。

汉字“飙”,本作“猋”,保留下犬与风特殊关系的信息,《说文解字》说:“猋,犬走貌,从三犬。”狗奔快如风,与以狗为风神,当是有关联的。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狱法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这段文字描述的神兽,有四点值得注意:一,人首犬身;二,行如风;三,此兽出现,天下起大风;四,此山取名狱法,“狱”字双“犬”夹一“言”———狱法山真不愧神犬的大本营。《山海经》这段内容,其实就是关于狗为风神的传说。

传说

风伯名为飞廉,他原来是蚩尤的师弟。他的相貌奇特,长着鹿一样的身体,布满了豹子一样的花纹。他的头好象孔雀的头,头上的角峥嵘古怪,有一条蛇一样的尾巴。他曾与蚩尤一起拜一真道人为师傅,在祁山修炼。

修炼的时候,飞廉发现对面山上有块大石,每遇风雨来时便飞起如燕,等天放晴时,又安伏在原处,不由暗暗称奇,于是留心观察起来。一天半夜里,只见这块大石动了起来,转眼变成一个形同布囊的无足活物,往地上深吸两口气,仰天喷出。顿时,狂风骤发,飞沙走石,把玩意儿又似飞翔的燕子一样,在大风中飞旋。飞廉身手敏捷,一跃而上,将它逮住,这才知道它就是通五运气侯,掌八风消息的"风母"。于是他从"风母"这里学会了致风,收风的奇术。

蚩尤和黄帝部落展开的那场恶战,传说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部众迷失了方向。黄帝布下出奇制胜的阵势,又利用了风后所制造的指南车,辨别了风向,才把蚩尤打败。被黄帝降伏后就乖乖地做了掌管的神灵。风伯作为天帝出巡的先锋,负责打扫路上的一切障碍。每当天帝出巡,总是雷神开路,雨师洒水,风伯扫地。风伯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八面来风的消息,运通四时的节日气候。

箑代表什么生肖3

随着时代与社会风俗的变迁,手持折扇不再是一种时兴,但这不妨碍喜爱扇子的人去欣赏与收藏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心思。回望过去,扇子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古代帝王尧。扇子从文字上说与“翣”(shà)“箑”(shà)有着密切的关联,如《说文》中记载:“萐(shà),萐莆,瑞艹也。尧时生于庖厨,扇暑而凉。从艹,疌声。”扇子有人说它是礼仪之物,有人说它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延续,有人说它是文人雅士的玩赏之物,更有人说它是具有美学价值的精美工艺品。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体现了扇子拥有的多重身份,即它原作为一种取凉的工具,慢慢衍化为一种有品位的艺术品,并与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例如《三国演义》里面“羽扇纶巾”的诸葛亮,明代画家唐伯虎笔下的“秋风纨扇”仕女图等。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谈及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时指出,扇子本为实用之物,加上了扇面书画,就变成了“美用合一”的产物。素称“袖中雅物”的折扇,既为雅物,是因为它已经从纯实用的功能中剥离出来,而有着艺术的美感和文化的内涵。它是一种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而能折叠的扇子。用时须打开,成半规形,聚头散尾。折扇称谓很多,常见的有“撒扇”“纸扇”“折叠扇”“聚头扇”等。因为折扇易于携带,又有舒合之妙,所以成为历来文人雅士掌中之物。折扇扇面呈半圆弧形,上宽下窄向四处呈辐射状,因而在构图章法和笔墨形象上都别具风韵。北宋始在折扇上题诗作画,明清以来,文人都喜欢在扇上舞文弄墨,使扇面书画艺术在中国大放异彩。书画扇面虽幅不盈尺,但因其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有花鸟虫鱼、山水仕女、人物故事,早已成为中国绘画中的一个艺术门类。

今天我们就从前阵子嘉德拍卖秋拍上的几把私人藏扇聊起,它们是藏家张耀如先生的珍品,通过这几把藏扇我们可以略微了解一下他的收藏之路。

首先我们看到的这把《秋江独钓·行书临王羲之〈极寒贴〉》折扇,它制作于1940年,是一把有十六档刻竹扇骨的成扇,扇子双面皆是当代书画大家启功先生所作。一面为设色纸本《秋江独钓图》,一面为行书临王羲之《极寒帖》。细观扇上画面,可见图中在空阔平静的江面上,一人独坐一叶扁舟一角,他身体略微前倾,全神贯注地仰望着对岸群山。山体用墨淡雅而苔点密布,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山与水、舟与人、桥与屋的布置疏密得当。细细品味之,还能让观看者联想到清代诗人王士祯的那首著名题画诗句:“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成功塑造了古代避世文人悠闲雅致的精神世界。咫尺之间蕴含着大千世界,所以自古有“求扇一页,胜画三尺”之说。我们再看画面题跋,启功先生上题:“庚辰年清明后二日,晨起作此,计年月日时得四庚辰,亦一奇也。即奉耀如仁兄大雅鉴正。元白启功写于苑北草堂。”并上钤两印:启功小印、苑北。通过扇面题跋和藏家之言,可知张耀如先生得此折扇之不易。这把四庚辰的折扇,年月日时都是庚辰,需要凑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才能完成,可见藏家之经营用心、构思之巧妙。此事亦可参考张耀如先生藏另一把由名家张志鱼所作的折扇《清白传家·行书杂记》。张志鱼素以竹刻闻名民国艺坛、有“近代北京刻竹第一高手”之称。张氏在折扇正反两面皆配以长题,详述四庚辰书画扇之缘起,兹录正面题跋:

庚辰二月,志鱼游津,耀如仁兄以四庚书画扇面并刻箑边。查四庚非常难遇,今年之四庚虽有,仍不免有拉拢之意羼其间焉。今岁之四庚,计庚辰年,三月为庚辰月,前一日即二月三十日为庚辰日,倘系小建,三十即改为三月初一日,则顺利多矣,美中不足者因此。然舍此更难觅其第二,只有将就之一途。二庚易作初庚辰日,恰是庚辰时。奉耀如仁兄雅令,即希正之。越四月天贶节日,通玄张志鱼并记。

其中讲述他与受扇人张耀如先生之交游,实乃昆山片玉,不可多得。可以说,一把好的扇子,倘若没有相应的书法绘画相搭配是不完美的,也缺少了一种享受诗情画意的乐趣。我们看这把扇子的背面,是启功先生临王羲之行书《极寒帖》五十八字,落款为“耀如仁兄正。启功。”上钤印:启功之印。这幅作品很好地体现了启功先生书法外柔内刚、自然洒脱而清隽儒雅的面貌。说起书圣王羲之,关于他题扇的故事更是传播甚广,影响甚大。《晋书·王羲之传》载:“(王羲之)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他题扇的举措显然会对扇面书画艺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启功先生作为当代书法大家,对王羲之更是推崇有加,他所临的《极寒帖》在尊重原态的基础上,即突出了“启功体”明显的特点,又颇得王羲之书法的神韵。

秋江独钓·行书临王羲之《极寒贴》

就这样结合了启功先生书法与绘画的极佳折扇珍品,张耀如先生竟然还有另外一把——《秋山隐市·行书临羲之法帖》。同样是十六档刻竹扇骨制成,同样是双面启功先生出稿。不一样的是《秋山隐市图》描绘的是三五屋宇隐于茂密山林之后,观看视线与画面效果比较于《秋江独钓图》的开阔平远而显得更为深邃神秘。从这一扇面上看,寥寥数笔的亭台楼阁,与密笔而作的秋林山体相映,从中可以领略启功先生山水小品的精神气韵、趣味及意境。无论是布局构图、设色点染还是笔触,皆可体味启功先生的特点和作画风格:构图严谨,手法生动,韵味悠长,极富传统文人画的意趣。其实拟古仿古是启功先生绘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笔者见过的启功先生所作的山水画中还有好些这类作品,如“拟元人笔意”“拟元人小景”“拟黄鹤山樵笔意”“元白法古山水册”等。这类寄情于山水的画作,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是因为自然与人息息相关而作。中国画家描绘山水风光不仅仅是因为美丽的自然景致,更是因为那是人们修身养性、寄托理想的精神家园。宋元后的中国画派纷繁,立意、用笔各有不同,烟江草树,幽谷溪泉,或空寂旷远,或蓊郁深邃,所描所绘都是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对于久居都市的人们来说,展扇观赏这样题材的作品,心境自然舒畅,萧然若出世外。听藏家之言,张耀如先生收藏这些折扇的爱好,在他当年工作单位中十分有名,他在不同的时期都拿着相应的折扇,如生日那天他拿有他属相的折扇,八月十五拿菊花的折扇,以至于在两三个月内,他手中的折扇都可以不重样的。甚至在他退休之后,儿子顶替他进入邮局工作了,老职工们还经常提起张耀如先生有关折扇的一些往事。

《秋山隐市·行书临羲之法帖》

相较于《秋江独钓图》上关于四庚辰的长款,启功先生在《秋江独钓图》上仅落了“耀如仁兄雅正。启功”的穷款,并钤印:启功、苑北。这是作品的款识,也叫落款,通常有长款和穷款之分。所谓长款是指文字较长、内容很多的款识,除了画家的名号、创作时间和地点、受赠人名字,有时还包括画家的记录、评述、诗词等。穷款则只是写上作者的名号或纪年,最少的仅落一个字而已。款识是一门很有学问的艺术,要有良好的书法基础,还要有文学教养。款识中的画家名号能让观画者穿过题字对景生情、感悟哲理,领会作者的胸怀。一幅优秀的扇面绘画作品,应该是书、画、印俱佳,相互补充、烘托,张耀如先生这两把扇子便很好地体现了启功先生书画印有机结合的艺术面貌。

我们从张耀如先生哲嗣处得知,耀如先生自幼上过几年私塾,成年之后在邮政储汇局工作,储汇局解散之后,他转到邮局工作,直到退休。他为人低调,性格耿直,办事认真。他是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一员,勤勤恳恳工作了一生,但他酷爱读书,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他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折扇,青少年时家境较好,他把工作的所有收入都用于收藏和制作折扇,这种爱好不仅需要财力,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其中有的折扇从构思到成扇更为不易,例如这把溥氏王爷的折扇,则花费数年的时间才制作完成。它把四位末代王爷溥伒、溥僴、溥佺、溥佐的一书一画都集中于一把折扇之中,收藏者除了花钱付资之外,还要等待很长的时间才能凑齐他们的书画,因此也叫集锦扇。它还有另一名称——格景扇,这是将扇面空间区隔成数段的一种特殊扇制,书画或占一格或占几格扇页,局部隔开,互不联通,有的用外露的扇骨间隔,也有的以不同扇纸分别。格景扇最早出现在晚清,在民国时期特别流行。尤其是上海、北京、天津这些大城市的一些藏家非常喜欢这种扇子。溥僴与溥伒、溥佺、溥佐均以绘画出名,有“一门四杰”之称。这把格景扇集齐了四位书画家的书画,山水书法竹刻集于一扇,实属不易。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它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此扇以设色纸本、水墨洒金笺和十六档象牙扇骨制成。除了刻竹和象牙,扇骨还可用玳瑁、檀香等名贵材料制成,扇面则分洒金、混金、捶金、涂香等数种,还请能工巧匠在扇骨的面上精雕细刻,加上书画名家之字画则成为一件珍贵艺术品,所以“一扇之价,值以百金”,也不无道理。

此折扇正面最右边为溥伒所画人物图,落款“潭影空人心。耀如仁兄雅鉴。雪斋”,上钤印:溥伒、雪斋。“潭影空人心”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本写人心对潭影而空,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而溥伒所画为一着青衣袍的文人俯身在溪水岸边,作势张望状且若有所思,同样是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仿佛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溥伒书法旁是溥僴所画松荫高士图,上落款“己卯(1939年)三月,耀如仁兄雅属。溥僴写”,并钤印:毅斋。松荫高士图是历代名家喜爱的文人题材,溥僴笔下的高士神态优雅,左手扶着身旁苍翠茂盛的松树并临江远眺,意态高远。在微风吹拂下,高士风帽带飘拂,神态闲逸,画面整体笔墨精细、潇洒而不失法度。而同样是松荫高士,折扇背面溥佺所画高士为红袍长者,其背倚松树看着眼前潺潺流水作沉思状,仿佛感叹岁月如梭,韶光之易逝。至于溥佐,则画一隐士临溪抚琴,让人联想起“幽人抚琴处,石上挂飞泉”的诗句,所谓“画为无声诗”是也。透过溥佐的画,仿佛能让把玩折扇之人能听见那涓涓细流与袅袅琴声。这四位皇族宗室合作所画的这件折扇,正反共分八格,各自一书一画,都是老派正格的山水人物,书法章法严谨,无论下笔用墨,亦或经营位置,都是精心用意,绝不含糊。

《松风格景扇》

欣赏完这四位晚清王孙合作的书画,我们再看看另一把耀如先生藏品,同是由晚清皇族宗室画家溥儒所作书画的折扇《楼隐寒江·行书自作诗》。溥儒原名爱新觉罗·溥儒,满族,初字仲衡,后改字心畬,是著名书画家、收藏家。他是恭亲王奕訢之孙,曾留学德国,嗜诗文、书画,皆有成就。画工山水、兼擅人物、花卉及书法,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南吴北溥”。

这把折扇的正面上题“楼隐寒江月,帆飞野浦烟。夏夜写呈耀如先生教正。溥儒”,上钤印:心畲、半床红豆。可见题跋是其以出入王羲之、柳公权多年的书法功力,使线条充满弹性和速度,顿挫使转处既劲健又跳脱,轻盈却不荏弱,灵活而不虚浮。此《楼隐寒江》画面所绘为远眺江面上有一孤帆正欲归岸,溥儒集中地刻画了岸边高塔阁楼隐于林中,然后以起伏的水纹来引起观者的注意,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给人以茫茫江水、悠悠远山的印象。此幅画意境典丽雅洁、纤尘不染,可与元代文人画家钱选相比,虽用古人之笔法,但并不刻板地抄袭,而是从中流露出溥儒个人的画风,传统之外又有自己的面目。作为文人画家的代表,溥儒以马夏派的学院体风格在民初画坛独树一帜,复兴了沉寂数百年的北宗画法。虽说中国画可以临可以仿,有些构图可能趋同,但笔墨气息却因人而异。溥儒有些画作临自古人,意境却远超古人,从这幅《楼隐寒江》中的用心经营我们就可窥一二。

《楼隐寒江·行书自作诗》

前述三把折扇画面皆为现当代书画名家精细密笔之作,若要为酣畅淋漓之绘事,非白石老人这幅《紫玉珠盘》莫属。因葡萄籽多,常可寓意为“多子多福”,从扇面上藤条墨叶搭配之间,可知白石老人落墨运笔挥洒自如,两串葡萄犹如紫色的明珠般晶莹剔透,整体画面呈现出旺盛的生机。该画以墨笔写葡萄枝斜伸而右下,以草书笔法写枝蔓,以饱含水分的笔墨点葡萄,充分表现了枝蔓斜垂的动势和葡萄晶莹剔透的情态,可以说是白石老人画扇面中的一幅佳品。

《紫玉珠盘·行书七言诗》

以上介绍的四把折扇只是张耀如先生藏扇的一小部分,用藏家的话来说,自改革开放之后文玩市场更趋活跃,许多人家都把文物变现,但耀如先生生前一直保存着这批心爱之物。到了耄耋之年,他仍对这些折扇念念不忘,希望这些东西能有一个良好的归宿,能够保存下去,因为这些宝贝是他一生的爱好和积累,也是他一生的情感寄托。一个人一生能坚持自己的爱好,认真地做好一件事,这种执着的品质很值得我们学习,所以谨以此文纪念张耀如先生这位认真而执着的折扇收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