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问之代表什么生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东方问之代表什么生肖1

作者:孟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实现了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创新,对中国精神的赓续升华,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因此,这一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这一判断科学阐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深刻阐释了这一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华文明发展史和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个判断科学表明,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又一次整体性、突破性的理论创新。一般来说,一次理论创新能够发展成为一次理论飞跃,需要具备相应条件,包括这一理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解答新的时代课题,具有新的目标任务并建立新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实现的理论创新完全具备这些条件。在新的历史方位上,这一思想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在新的时代课题上,这一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在目标任务上,这一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中,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阶段性目标;在科学体系方面,这一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和新实践提出的基本问题,提出了有内在逻辑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构成的思想理论具有内容的全面性、结构的系统性、逻辑的严谨性、反映现实的深刻性等科学思想体系必备的特征,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实现了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创新,对中国精神的赓续升华,成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指南,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和世界问题进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这一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辉,反映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展现着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一)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真理,对世界各国的革命运动和建设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人从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就努力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理论创新成就。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多个理论成果,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成果共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成就。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我们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1938年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2〕这是我们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要命题,它的提出对党的理论创新进程有深远影响。这表明我们党开创了一条结合中国国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努力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之路。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中,明确提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判断,同时,我们党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至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列,共同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思想理论。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面对社会主义建设遭遇的严重挫折,我们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深刻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成败兴衰的根本原因,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此后,我们党一直紧扣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考验和现实问题,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深刻阐述其重要地位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成为党的理论发展史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就,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新挑战,习近平带领我们党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提出的新要求,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科学回答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中国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思想理论引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我们党面对强国复兴的新目标,在与时俱进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二)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当代中国问题并做出解答而形成的理论成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指这一思想科学回答了当代中国问题,尤其是科学回答了中国在新时代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这既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同时表明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是促进无产阶级解放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无产阶级解放的使命已经完成,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使命仍在接力奋进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具体化为实现中国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认识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科学把握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诸多现实考验和重大战略问题,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提出促进国家发展、提升人民幸福的理论主张和实践方略。

在理论主张上,这一思想通过“十个明确”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目标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经济制度、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为我们党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指引。这一思想首先通过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国家发展明确了新的历史方位;然后,通过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制度最大优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确定了最高政治领导力量;通过明确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新时代的中国确定了发展目标;通过明确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了新时代中国的基本国情;通过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国家发展进行了科学部署;通过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改革开放确定了制度建设目标;通过明确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国家发展确定了法治方向;通过明确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为国家发展确定了所有制形式、经济体制和分配体制;通过确定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为国家发展提供了保障力量;通过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家发展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通过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提出党的建设总要求,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

在实践方略上,这一思想通过“十四个坚持”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它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实践课题,是“十个明确”理论主张在实践中的具体展现,并与“十个明确”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个坚持”主要从以下方面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举措:第一,回答了“谁来领导”的问题,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第二,明确了“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三,回应了“如何推进发展”的问题,即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发展动力,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发展方式。第四,回答了“如何提供保障”的问题,即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保障,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法治保障,通过“坚持总体安全观”提供安全保障,通过“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涵盖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方面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法治、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政策指导,明确了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指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路径和方法,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推向新高度。〔5〕这些原创性的理论和实践策略,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当今世界问题和人类发展问题并做出解答而形成的理论成果。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指这一思想科学认识当今世界问题和人类发展问题,并做出了有效的、引领性的回答,尤其是科学回答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当今世界以及人类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科学回答中国问题的同时,也对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其中许多思想主张和理论判断,既是对中国问题的深刻认识,也是对当今世界问题和人类发展问题的科学解答。这一思想饱含着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独特创见,形成了不同于西方话语的价值目标、思想体系和实践策略,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发展的新高度。这一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认识人类前途命运,科学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判断中国的历史方位和世界坐标,在科学研判“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看”这些重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世界怎么办”等战略方针,包括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理念和新主张。

第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6〕。这个倡议的提出,为当今世界陷入迷茫的国际关系,为纷争不已的世界各国指明了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安全、共同繁荣的前进方向和现实路径,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的文件中。第二,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习近平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中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要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统一起来,同积极倡导和推动世界各国共同走好和平发展道路统一起来。只有世界各国都摒弃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才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7〕第三,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积累条件。2013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习近平明确指出,面对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要跟随时代步伐,不能身体已经进入21世纪,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8〕各国需要在继承人类已有国际关系中公认的原则和精神基础上,积极倡导和践行相互尊重原则,共同追求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公平正义,同舟共济、携手合作、互利共赢。

这些思想是习近平带领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洞察和把握21世纪世界发展大势,提出的一系列关乎世界格局演变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为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和改革、解决全球性问题、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这些思想中的睿智思考和见解策略,凸显了中国特有的大国担当和中华民族的文明风范,为处于十字路口的世界航船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新时代,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去认识当代中国问题和当今世界问题,去把握当代中国前途命运和当今世界前途命运,是这一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之所在。也正因为如此,这一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发展的新境界。

二、实现了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创新,对中国精神的赓续升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个创新判断说明,这一思想深得中华文化滋养并展现了中华文化风采;同时,这一思想以其坚定的理想信念赓续了伟大的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一)深得中华文化滋养,展现中华文化风采

中华文化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限于篇幅,本文集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创新。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也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不断积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系统,对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实践政策的制定具有深刻影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有丰富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也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所共同构成的思想资源,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思维方式为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滋养,同时,这一思想以自己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风采。

第一,传承和创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资源包括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具体体现在民本思想、明德思想和大同思想等方面。

中华传统文化中浓厚的民本思想,成为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源泉。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爱民忧民、重民敬民、富民教民等民本思想。例如,《晋书·宣帝纪》强调“天地之大,黎元为本”,《尚书·五子之歌》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论语·学而》强调:“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批判继承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0〕。“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1〕等等。而且,习近平特别强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重点是要体现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人民是实现时代变革、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执政党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高度重视、真诚依靠人民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这是这一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里民本思想的承接和升华。

中华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明德思想,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依据。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明德天下、严于律己等。明德天下,体现为强国富民、体察民意、开化创新、崇尚和合等思想。例如,《史记·管晏列传》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荀子·君道》强调“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明而私事息”等。中华传统文化尤其重视国家治理中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对于法治,《管子·明法解》强调:“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在《论语·为政》中,对于个人德行也提出了要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国家社会治理的道德和法治要求,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对个人修为的规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广为提倡遵守的社会公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统的明德思想方面推陈出新,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国民道德修养建设要坚持全面行动,从娃娃、从青年、从家庭家风抓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方面”〔12〕。

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东方特色的大同思想,成为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源头。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大同思想极为丰富,包括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天下为公、万物同体等。例如,《尚书·尧典》强调“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礼记·礼运》强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些思想体现出对天下公有的向往,以及对管理天下者应具有天下一家的宏阔视野的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吸纳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通过创造性转化,形成了先进的共同体思想,包括命运共同体、民族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等。关于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指出:“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携手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13〕关于民族共同体,习近平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局面。”〔14〕

第二,融合和提升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形成的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如重视整体、关注历史、崇尚务实、善于辩证、长于变通等,这些都体现为实践中的整体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变通思维等,这些思维特点经过长期内化和不断积淀,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行为理念并成为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相区别的鲜明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高度重视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相结合。一方面,用中华传统思维提升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的实效,形成了兼具时代性与科学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创新思维方式;另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思维弥补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缺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来融合创新我国传统思维,形成了对传统思维方式继承基础上的时代性提升。限于篇幅,本文仅从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整体思维提供了全面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北宋张载提出“天人合一”思想,明朝王守仁提出“全其万物一体之仁” 主张。这种注重整体和全面的思维方式既有对万物一体思想的重视,也包括对事物关系与运动方式的关注。作为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典型代表,整体思维强调万物共存于一个连续的整体系统中,重点关注系统的内部构成及其联系方式。这种整体思维方式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高度契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整体思维,在对唯物辩证法进行中国化表达的同时,也实现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传统整体思维的时代升华。这一思想所秉持的全局观和大局观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整体性思维方式。习近平指出:“所谓大局观,就是不仅要看到现象和细节怎么样,而且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变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15〕基于这种全局观和大局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国家治理和对外战略中,坚持采用全面、系统、普遍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国内情况、国际局势和人类发展大势,形成了符合时代要求的理论主张和实践策略。

辩证思维提供了把握事物本源和规律的科学方法。这一思维方式具有善于发现事物内在矛盾和长于辩证的特点,认为事物间存在着包含、互补、共生关系。一方面,传统辩证思维致力于探究事物发生发展的本源,力图揭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古人认为“五行”或“气”等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其中蕴含着朴素辩证法思想;同时,北宋的周敦颐用太极图描绘宇宙万物变化,张载则提出了事物渐化的主张,这些都是在努力揭示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另一方面,传统辩证思维包含着对事物对立统一关系的揭示,提出了相依相容、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观点。这种辩证思维对后世以全面的、相对的视角看待世界提供了认识基础。习近平带领我们党既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又吸纳我国传统辩证思维,坚持以发展的眼光和求同存异的理念把握国内国际发展状况和人类发展大势,秉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以及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处理对内对外事务,实现了对传统辩证思维的升华。例如,习近平外交思想善于从人类发展的大视野处理全局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厘清主流,进而作出最为有利于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战略抉择,这是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对我国传统辩证思维的融合创新。

总之,中华文化中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这一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吸纳,对思维方式的提升,使其对当代中国问题和当今世界问题的解答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价值取向,实现了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同时,中华文化中的中国革命文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二)赓续中国精神,提供强大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不仅体现在对中华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方面,还体现在这一思想以其坚定的理想信念、丰富的思想内涵、有效的现实举措赓续伟大的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同样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伟力之源。

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是爱国主义,主要内容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具体体现为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和伟大的梦想精神”〔16〕。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和形成的民族文化、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俗、民族信仰、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的凝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引领和推动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思想和共同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共同生活、携手向前的共同理念和灵魂。正是在强大的民族精神引领下,中华民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精神力量和发展动力。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在新时代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坚定前行的底气,更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根本力量。

时代精神是时代发展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在每一个时代的精神体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改革创新成为当代中国的最鲜明特征。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中,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中国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时代精神的内涵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勇于创新,互利合作、命运与共。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17〕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互促进,为伟大的中国精神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基因。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萌发于中国共产党人挽救民族危亡的不懈探索中,成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成熟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精神正在焕发时代风采。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铸就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是其思想源头。伟大建党精神是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一切奋斗和创造的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基础和思想源头。它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交相辉映,共同彰显中国精神的精华与风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伟大中国精神的承接者、激发者和发扬者,正在运用中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这一思想始终坚持不懈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改革创新精神,赓续伟大建党精神。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促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焕然一新,在新时代的国家建设中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中国人民发扬伟大的中国精神,激励中华儿女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精神上强,才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中国精神和党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有机结合起来,将中国精神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中,赓续了伟大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动力,我们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就有了源源不竭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指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就是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行动指南。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时期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9〕从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落的图景。今天,新时代的中国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象,正以坚定的步伐行进在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一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20〕。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虽然取得很大进展,但是这一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复杂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局面和严峻的国际局势,“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是对执政党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在国际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深刻调整,中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各种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强化。其中的首要变化,就是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格局虽然在向相对均衡发展,但美国意欲独霸世界,霸权主义的影响仍不容忽视。尤其是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仍抱着冷战思维,意欲阻挠和遏制中国崛起,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压力和挑战。国内方面,我国发展步入近代以来最好的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社会发展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其中,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社会阶层结构不断演变,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面临新的考验。

这一切都清晰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仍面临着诸多风险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党在这个重要历史阶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勇毅前行。这更需要有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个重要历史关头,答时代之问,应时代之需,解时代之困。

(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指导思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这一征程上我们将面临更多困难和更大挑战。有效破解前进道路上的难题,迎接各种严峻挑战,需要科学理论来指导和引领。只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事业,才拥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只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政党,才拥有真理的强大力量。回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过的艰辛而光辉的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其他政治力量无法完成的历史任务,而且在与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较量中,在各种艰难困苦的挑战面前能够不断赢得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党能够持续推进理论创新,并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和推进实践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一思想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内涵、历史方位、实现路径、战略步骤等重大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引领社会,就能更好凝聚党和人民的思想意志,进一步增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21〕这一科学判断不仅深刻揭示了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的艰苦努力和持续奋斗,我们越来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且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承接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断奋斗的责任和使命。也就是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正在为处于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中华民族提供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还体现在这一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谱写了马克思主义在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研究”(20ZDA001))

【参考文献】

〔1〕〔14〕〔20〕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8,100,21-45.

〔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5册〔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51.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

〔4〕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69.

〔5〕〔1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党校出版社,2020:61-64,69.

〔6〕〔11〕〔12〕〔13〕〔18〕〔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16,33,40,337,12.

〔7〕〔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47,354.

〔9〕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3 .

〔10〕习近平.祝福全国各族人民新春吉祥祝愿伟大祖国更加繁荣昌盛〔N〕.人民日报,2018-02-14.

〔15〕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38-539 .

〔17〕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726.

〔19〕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来源: 《党政研究》2022年第3期

东方问之代表什么生肖2

在历史和现实的交响中,眺望香江之美

——为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而作

关铭闻

历史的指针,如伴空谷足音,指向一个重要时刻。

世人的目光,亦随心之所向,投向一个美丽港湾。

今日香江,已然开启盛装模式。维港两岸、金紫荆广场,九龙旺角、中环商区,铜锣湾街头、尖沙咀海滨长廊,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猎猎飘扬;户外巨型广告牌、大屏幕,庆回归标语熠熠生辉;换了新装的“叮叮”电车、天星小轮,载着市民游客盈盈笑意徜徉穿梭,成为最喜庆的风景。

香港特区用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自己的25岁生日。

25年前,香港回归盛典定格在世人的记忆深处: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国旗缓缓落下,鲜艳的五星红旗与紫荆花区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冉冉升起。

整个香港、整个中国,为之振奋;全体中华儿女,满含热泪。这是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千秋功业。

25载日新月异,香江故事精彩纷呈;25载风雨兼程,“一国两制”实践成就昭然;25载足音强劲,背靠祖国、面朝大海,香港发展新的画卷徐徐展开。

抚今追昔,鉴往知来。站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高点,香港沧桑之变、振兴之势、青春之美,尽收眼底。这正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豪迈之言:“香港一定会繁荣昌盛的!”

上篇

醒来

——我心,依然是中国心

(一)

北京中轴线北端,承载着百年大党峥嵘记忆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巍然矗立。

恢宏的时空长廊,每一件展品、每一幅画面,都在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都有促发深思的启示。创设“一国两制”、恢复对港澳行使主权的展览,吸引无数参观者驻足沉思。

历史记住了这锥心一幕:1842年8月29日,烈日炎炎。一队清朝官员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在荷枪实弹的英国士兵环视下,在自己的土地上,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1842年到1898年,英帝国主义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强盗条约,攫取了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在内的1092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南海明珠,怆然北望。香港被侵占,是中国近代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历史缩影。

清末诗人、外交家黄遵宪曾作《香港感怀》:“岂欲珠崖弃,其如城下盟……传闻哀痛诏,犹洒泪纵横。”

现代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写下《七子之歌·香港》:“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在长达一个半世纪多的时间里,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曾是这样一幅不堪的图景:

港督权力无边,28任港督任命从不征求港人意见,施政无须向香港民众负责;制定歧视华人法律,以“盗贼横行为由”限制华人夜间行走,肆虐50多年后才被废止;自诩文明先进,但在香港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实施免费小学教育、才使用社会保障的名称,比英国晚了差不多一个世纪;1984年前,香港立法局没有一个经选举产生的华人议员。殖民统治下的香港,占人口98%的华人是名副其实的二等公民。

英国学者霍普金斯在其主编的书中谈到,当时“香港是个残酷的社会,穷人在这个社会中几乎得不到帮助”。

150多年间,香港始终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痛。

(二)

母子分离,割不断血脉相连。150多年间,备受煎熬的香港民众从未忘却祖国,从未冷却炽热的爱国之情。

铮铮铁骨,可歌可泣。英帝国主义铁蹄刚踏上新界土地的1899年,就遭10万乡民奋起抗争。存放在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吉庆围大铁门,见证了这一惨烈壮举。

红色血脉,奔涌流淌。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与香港民众奋起抗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突破日寇严密封锁,成功营救出何香凝、邹韬奋、茅盾、梅兰芳、蔡楚生等数百名文化人士,被誉为“最伟大的抢救工作”,传诵至今。

拳拳之心,天地可鉴。在朝鲜战争艰难岁月,香港爱国商人冒着巨大风险,大义凛然向祖国内陆输送物资。在改革开放进程中,香港作为“超级联络人”,为中国连接世界、走向国际舞台,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霍英东、曾宪梓、王宽诚等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曾经,风起香江,歌动中国。1984年的央视春晚,香港歌手张明敏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对祖国的无限挚爱。此前此后,《万里长城永不倒》《勇敢的中国人》《东方之珠》《中国人》《始终有你》《国家》等一大批爱国歌曲,经几代香港演艺人士倾心演绎,被无数华夏儿女接力传唱,唱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

曾经,一抹红色,感动中国。1949年10月1日,几乎与新中国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同步,远在千里之外的香港培侨中学,也升起了五星红旗。自此以后每年的10月1日,学校都会举行相应国庆活动。

一首首爱国歌曲、一次次爱国升国旗仪式,折射出香港社会爱国情缘从未间断、游子盼归的渴望始终强烈。

(三)

香港问题必须解决!这是一位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也是一位伟大爱国者的迫切愿望。

邓小平对香港饱含深情。1920年9月,年仅16岁的邓小平坐船从上海经香港前往法国勤工俭学,这个“繁华紧要”的商埠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此后20多年间,邓小平又四次踏足香港,“金瓯已缺总须补”的信念,在心中扎下根来。

1978年,恢复工作不久的邓小平,便着手思考谋划解决“香港主权”问题。是年4月,国务院成立港澳事务办公室,召开第一次港澳问题会议。

1979年3月,邓小平在北京会见香港总督麦理浩时强调:“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问题本身不能讨论。”

1982年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第一次提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一国两制”的办法,推进国家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

正是以这种前所未有的气度和胸怀,邓小平缜密地思考和谋划香港回归问题。所以,当中英两国政府最高层正式过招时,他已成竹在胸。

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带着马岛战争胜利的骄矜之色来到北京。这时的她信心满满:香港问题大不过马岛,可以强势解决。但这一次,“铁娘子”碰到了“钢铁公司”。

面对撒切尔夫人的“三个条约依然有效”,邓小平坚定鲜明亮出三点立场。第一,关于香港主权:这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第二,关于1997年后中国怎样管理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继续保持香港繁荣;第三,关于如何使香港从现在到1997年的15年过渡期不出现大的波动:两国政府抱着合作的态度共同解决。这三点主张,为此后双方谈判明确了方向、确定了基调。

没有哪个殖民统治者,会心甘情愿地将侵占的土地交还本该拥有她的本国人民。从1982年9月到1984年9月,中英双方分两个阶段先后进行了27轮会谈和谈判。

英方始终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所谓“主权换治权”,企图只是把主权还给中国,但管辖权仍留在自己手上;所谓“最大程度的自治”,企图阻挠香港特区直辖于中央政府;所谓派驻“英国专员”,企图将未来香港特区变成一个英联邦成员或准成员;所谓“不在香港驻军”,企图限制中国对香港行使主权……凡此种种,无理,无据,无义。

谈判过程充满激烈较量。中方事实在握、真理在手,对原则问题寸步不让。

在关键和胶着时刻,邓公一言九鼎:在港驻军一条必须坚持,不能让步!“这是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象征,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这位伟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1984年9月26日,中英两国草签了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各界为之振奋,金庸先生在第一时间撰文,称赞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是“天才的设想”,“一言可为天下法,一语而为百世师”。香港人心趋定,股市迭创高峰,此轮牛市维持长达四年之久。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向世界郑重宣告: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签字仪式上,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碰杯庆祝的镜头,成为世界各大媒体的重磅新闻。这一胜利意义非凡,它成功达致香港的顺利回归,洗雪了一个半世纪多以来中华民族蒙受的耻辱,使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国际上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创立了典范,也是中国政府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的重大贡献。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邓小平对此曾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评说,“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

在此后的13年过渡期,中英双方为落实《联合声明》、履行彼此承诺,又在众多领域进行了艰苦谈判,并最终取得积极成果,保证了香港顺利回归。

如果说香港回归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那么香港基本法的起草通过,无疑是它“旋律美得令人心颤”的前奏曲。

从1985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决定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到1990年4月香港基本法正式通过,历时5年。其起草过程千锤百炼、高度民主,体现了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凝聚了广大中华儿女的集体智慧。

今天,浙江嘉兴海宁市政协委员刘培良谈起香港回归时,还不无自豪地说,有两位嘉兴人作出了大贡献,一位是香港著名作家、报人金庸(本名查良镛),另一位是著名的爱国实业家、香港名流查济民,他们都受到过邓小平同志的接见,并作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提出著名的“双查方案”,这份家国情怀和历史贡献令人敬佩。

香港基本法是“具有创造性的杰作”,它规定了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和政策,为“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提供了法律保障。

香港基本法的顺利通过,意味着香港正式接受了一项开创历史先河的殊荣——“一国两制”,这个由中国共产党创造,凝聚了中国智慧的科学构想,将在香港首先付诸实践。

塑造一个新香港、书写一个新传奇的大幕即将开启。

中篇

归来

——不朽香江,风雨无惧

(一)

东方之珠,整夜未眠。

1997年7月1日0时0分0秒,历史的指针从这里指向香港新的纪元。

香港会展中心庄严肃穆、灯火通明,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正在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庄严奏响,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徐徐升起,如胜利的花朵盛大绽放。

结束了156年5个月零4天任人宰割的殖民生活,香港这个饱经苦难的游子,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正义事业的胜利。

末代港督彭定康披着夜幕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驶离香港,消失在茫茫大海中。起锚处,正是156年前第一任港督璞鼎查的登陆点。

据媒体报道,彭定康是绕着已成过去式的“总督府”转了两圈后才去登船,带着复杂的心态落寞而去。这位搞政治操弄的“高手”刚上任,就置中英《联合声明》和香港基本法于不顾,急切抛出所谓“政改方案”,企图把过去殖民150多年、从未讲过民主的香港,变成以英式代议制为招牌的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治实体,为香港回归挖坑埋雷。这位末代香港总督因此而臭名昭著。他早就应该知道,历史的发展大势不可逆,十几亿中华儿女的心愿不可违。

回想起那一夜,时任香港临时立法会主席的范徐丽泰难掩激动:“我们香港是国家的特区了,我们是堂堂正正居住在香港的中国人,可以‘港人治港’了!”

回想起那一夜,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立法会议员陈勇清晰记得,香港市民是怎样满怀喜悦,冒着大雨夹道迎接解放军驻港部队入城,并将刻有“威武文明之师”字样的牌匾送给驻军司令员,场面震撼,令人动容。

回想起那一夜,香港大律师吴英鹏仍感如在眼前,当时还在广东家乡读小学的他和家人、朋友一起,围在电视机前观看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共同激动地大声倒数,迎接7月1日凌晨零点的钟声。邻居们在深夜的街头奔走相告,点燃烟花、鞭炮,以中国人传统的方式庆祝香港回归。

那一夜,香港大雨。百年耻辱,一朝洗雪;百年期盼,如今梦圆。那是中华民族喜极而泣的泪水。

那一夜,世界看到,香港是中国的香港,香港也是面向世界的香港。

(二)

回归大典的一首歌,迅速唱响大江南北,回响在香港民众内心深处: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这一问,问了25年;回答这一问,也用了25年。

风起于青萍之末。早在1995年6月的回归前夕,美国《财富》杂志封面就以“香港之死”为题,断言回归之后香港繁荣难再。一时间西方舆论“唱衰香港”的声音不绝于耳。

虽然人们都知道,这是耸人听闻的“标题党”,傲慢偏狭的“有色镜”。但这一论调,还是引起很多人对香港回归后能否扛住风浪、站稳脚跟的忧思和关切。

各种突如其来的疾风骤雨,各种于暗处伸来的黑手阴招,各种走向极端的乖戾暴行,香港人民痛过、哭过、彷徨过:东方之珠,浪漫不再了吗?

历史的天空不会总是风和日丽,回归后的香江也不会总是岁月静好。然而,彩虹总在风雨后。

曾经断言“香港会死”的《财富》杂志,于香港回归10年后,便看见了那道“彩虹”。

2007年6月,《财富》杂志封面文章取了一个极为感性的标题:《哎哟,香港根本死不了》。文章以25页篇幅细数回归10年来香港的变化,开宗明义便说,“我们错了”。

该杂志编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香港未死,还活得很好,“当年大部分的预测都是错误的”。《财富》的姐妹杂志《时代》周刊也发表《晴天有云》封面故事,认为《财富》杂志当年作了“糟糕而错误的预测”。

是什么力量,使美国老牌杂志发生了这样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香港又将以怎样的表现,充分证明“一国两制”完全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

(三)

“一国两制”是一个伟大创举。这株幼苗必然要在风雨中经受洗礼、茁壮成长。

一个经典案例被载入国际金融史册。西方金融“巨鳄”一直觊觎香港金融市场,伺机而动。香港回归的第二天,以泰铢失守为标志,亚洲金融风暴席卷而至。国际金融炒家几度狙击港元,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扰乱市场、牟取暴利。中央政府果断出手力挺香港,一举扭转危局。舆论评价,此次金融保卫战,不仅挽救了香港,还“救”了整个亚洲。

此后,抵御国际金融危机、战胜非典疫情、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无不证明,中央政府是香港大战大考的坚强后盾,祖国是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最大底气所在。

不竭的源头活水汩汩涌流,滋润着香港民众的岁月安好。

“拐伍伍”是很多香港市民的温馨记忆。这趟1962年开始发自郑州的755次供港快车,是当时内地供应港澳鲜活冷冻商品三趟快运货物列车之一。由于内地供港货物来源日益多元、运输方式迅速拓展,2010年6月,“拐伍伍”光荣退役,它在服务期间安全运行320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800圈。现在这三趟快车已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其生命线依然在每天N趟的深港快速物流通道中延续。

香港曾饱受淡水奇缺之苦。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市民每四天供水一次,350万人的生活陷入困境,20多万人逃离家园。香港请求祖国援助的求援信如雪花般涌向北京。当年12月,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修筑东江—深圳供水工程。196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通过深圳水库,正式对港供水。此后,东深供水工程又历经三次扩建,供水量和水质大大提升。现在,香港中小学生和各界人士还会定期造访港人食水“源泉”,“饮水思源”成为香港民众的深厚情怀。

近日,央视热播剧《狮子山下的故事》,一座城、两代人、四个家庭,在“狮子山下”打拼,重大历史事件的恢宏时空与温暖平凡的人间烟火相互辉映,让人们从似水年华中看到香港与祖国同进步、共成长,诠释了“纵使海角天涯,祖国总默默在背后爱着我们”。

(四)

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香港“一国两制”注定要在爬坡过坎中成长,香港“一国两制”进程,注定是“也有风雨也有晴”。

当年,居心叵测的彭定康们所埋下的阴谋种子,在国际风云变幻和美西方播云布雨的催化下,开始悄然发芽。

回归以来,外部敌对势力对香港的干预破坏从未停止过。特别是随着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美西方牵制遏制中国发展的行径愈演愈烈,“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的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围绕香港特别行政区民主发展的斗争更趋激烈,“修例风波”由此而起。反中乱港势力公然“揽炒”夺权、煽动黑暴肆虐香港,妄图实施港版“颜色革命”,冲击宪制秩序、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法治根基、制造社会仇恨,妨碍政府施政、拖累经济民生,歪曲民主内涵、阻挠民主进程。香港面临回归祖国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

在关键历史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非凡的政治胆略,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习近平总书记一锤定音:“依法制止和惩治暴力活动就是维护香港广大民众的福祉,要坚定不移。”

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到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一系列标本兼治的举措,从制度上防范和化解风险,推动香港局势实现由乱到治、由治到兴的重大转折。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这是北宋苏洵《辨奸论》中的名句,香港主流社会对此颇为赞同。新选制出台后,香港舆论普遍认为,“爱国者治港”天公地道、天经地义。

选规厘定,祛邪扶正。在接下来的三场选举中,爱国爱港有为者脱颖而出。从2021年9月到2022年5月,香港特区选举委员会选举、第七届立法会选举、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相继顺利举行,一批爱国贤能者进入特别行政区管治架构,李家超高票当选香港特区第六任行政长官,一支爱国爱港、担当作为、精诚团结、为民服务的治港队伍初步形成。

香港在挫折、曲折和阵痛中收获了成长。正如香港特首李家超所言:“香港在经历每一次挑战后,都变得更有韧性和活力,我们要把香港搞得更成功。”

“我们感受到,总有一双臂膀为我们遮风挡雨,总有一盏明灯为我们指引航向。”全国政协常委、香港裕华国产百货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国春如是说。

一法安香江,选规护远航,香港重现蓝天白云。今天的香港,“国安才能家好”共识持续凝聚,“爱国者治港”原则得到落实,社会正气进一步上扬,人心更加思稳、思定、思进。

习近平总书记说:“有问题不可怕,关键是想办法解决问题。困难克服了,问题解决了,‘一国两制’实践就前进了。”这是怎样的胸怀和气度!

实践证明,坚守“一国两制”的大方向,不朽香江就会风雨无惧,香港发展就能踩实步伐,香港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就能得到切实保障。

(五)

走过四分之一世纪的风雨历程,时间为“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写下变与不变的生动注脚——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没变,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始终稳固。不变之外,是香港经济社会全面腾飞的巨变。

——自身特色和优势得以保持。经济发展被誉为“香港奇迹”,人均GDP由回归前的19.20万港元增至2021年的38.71万港元。2021年香港交易所现货股票市场日均成交金额达1667亿港元,是1997年的10倍多。香港的世界竞争力、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和国际贸易总额等排名位居前列。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进步。中西合璧的风采浪漫依然,文化、康乐和体育设施数量不断增加。25年间,公共图书馆从64间增至82间,体育馆从74座增至102座,足球场从291个增至317个,儿童游乐场地从596个增至665个。香港也是全球最长寿的地区之一,2021年香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男性为83.0岁,女性为87.7岁。

——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超过9000家内地及海外公司在港设立办事处,超过90份日报和500份期刊在港出版,外国在港领事机构从88家增加到119家,特区护照免签证或落地签证的国家和地区由40个增至168个。推出“优秀人才入境计划”16年来,共接到近100个国家或地区的申请36689宗,其中9131名申请人获分配名额。

——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共建“一带一路”功能平台,从经济合作到教育、文化、科技、体育等领域交流合作全面拓展,在国家全面开放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作出独特贡献,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归来25载,东方明珠,魅力更胜往昔;今日香江,更加气象万千。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回归之后的东方之珠,不仅风采依旧、浪漫依然,还越发光华璀璨。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回归25年,香港站上了发展的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