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飞上屋顶代表什么生肖

打开文化之门|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德胜门箭楼,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车飞上屋顶代表什么生肖1

2020年6月13日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活动的主题为“文物赋彩全面小康”。北京文艺广播FM87.6《打开文化之门》特别策划系列节目“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为大家讲述开辟为博物馆的文化遗产故事,呈现饱经沧桑的文化遗产新面孔。6月8日开始,每周一19点,与听众朋友见面。

6月8日:德胜门箭楼-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

6月15日:先农坛-古代建筑博物馆

6月22日: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德胜门箭楼,“先有德胜门,后有北京城”的历史见证

出鼓楼北面的豁口,顺北二环路西行不远,就会看到一座巍峨的箭楼。楼体特征是,座南朝北,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铺顶,绿琉璃瓦剪边,墙体东西北三面共有军事用的箭窗82孔。这就是北京城历史上“京师九门”现存唯二的德胜门箭楼(另一处为正阳门)。

二环路边的德胜门箭楼(图片来源: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下同)

北京有句老话,“先有德胜门,后有北京城”,为什么这么说呢?元朝末年,明朝大将军徐达率军攻破了元朝的大都城,也就是北京城,元朝灭亡。当时,元大都的北城墙上有两座门:东为安贞门,西为健德门。明军占领北京之后,将元大都的北城墙向南移五里,重筑新城,并将安贞门的名字改为安定门,将健德门改名为德胜门。德胜的名字,取旗开得胜之意,颂扬朱元璋“兴仁义之师”推翻元朝的丰功伟业,并用以启示后人永远效仿他“以德治天下”。这是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的事儿,而北京城的建立则是永乐年间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实是,“先有德胜门,后有北京城”。不过随着历史的变迁,德胜门饱经沧桑,如今只剩下瓮城的箭楼,以及瓮城里的一座真武庙,可供游人参观游览,凭吊历史。

箭楼

箭楼内开辟为军事城防文化展

瓮城内真武庙遗址包括东西厢房。东厢房《中华货币四千年》展览展出从先秦到近代的1000多件钱币精品。中国货币起源于夏商,形成于东周,统一于秦代,完善于汉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跌宕的发展演变进程。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时期的货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一部多姿多彩的中华货币史是华夏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武庙东厢房中华货币四千年陈列展(一)

真武庙东厢房中华货币四千年陈列展(二)

西厢房展出的中国古代民俗钱币展。所谓民俗钱,是中国古代一种具有金属铸币外形,但不具备流通功能,作为人们占卜、配饰、赏玩等用途的装饰物,也称 “压胜钱”“厌胜钱”“花钱”。包括镂空钱、吉语钱、生肖钱、宗教钱、娱戏钱和异形钱等类别。一般认为,民俗钱起源于西汉时期,宋辽时期已经非常普及,明清时期,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鼎盛。民俗钱与正用钱相比,具有造型丰富、品类繁多、设计精巧、贴近生活等特点,是富含历史文化信息的特有文化载体。民俗钱,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流行、影响最深远的文化创意产品了!

真武庙西厢房民俗钱币展

镂空钱和异形钱

从先农坛到中轴线申遗

先农坛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南段永定门西侧,与天坛遥相对应。这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以及举行亲耕耤田典礼的地方,是北京皇家祭祀建筑体系中保存完好的一处。

太岁殿是先农坛内最大的单体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又叫太岁坛。明嘉靖以前,太岁、风云雷雨、山岳海渎等神灵都在此供奉,此后则专门用来祭祀太岁及十二月将等自然神祇。明清时期。每年冬至或翌年立春及遇到水旱灾害时,都要在此进行祭祀太岁的活动。

太岁殿

太岁殿殿内古代建筑陈列展:精致的藻井

拜殿殿内古代建筑陈列展

焚帛炉,仿木砖质结构。位于太岁殿的东南侧,是祭祀时焚烧祭品的地方。

宰牲亭院落是祭祀先农坛内诸神时宰杀牺牲的地方。室内明间正中心有一洗牲池,池上下都有排水口,宰牲过程中产生的毛血等物可流入其中。宰牲亭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悬山顶,这种形式在国内现存的明代官式建筑中是罕见的,被誉为“明代官式建筑中的孤例”。

宰牲亭

具服殿、观耕台和皇帝的一亩三分地位于太岁殿南侧。观耕台是皇帝观看大臣行耕耤礼的观礼台,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砖石结构,台高1.6米,台平面19米见方,须弥座以黄绿琉璃砖砌筑,装饰精美。

观耕台

台南是皇帝亲耕耤田,即“一亩三分地”。2019年,这里重新开辟为农田,也是如今的北京二环内唯一一块农田。种植的农作物为高粱。今年5月种植,预计10月成熟。

神仓位于太岁殿东,原为明代旗纛庙,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改建为神仓。明清时期,皇帝亲耕的耤田收获下来的粮食就储存在这里,作为祭品用于京城皇家坛庙的祭祀。为了使这些粮食免遭虫害,防止发霉,在建筑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建筑上使用雄黄玉(三硫华砷)彩画,颜料有巨毒,可以驱虫;为了便于通风换气,防止谷物发霉,在仓房上都开有气窗。

神仓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三千多年前的北京古城

北京的城市文明开始于三千年前的房山区琉璃河镇西周燕都遗址。灿烂的古燕都文化就是从这里孕育而生的。这里展出的文物,就像一座历史丰碑,记载了首都北京初始阶段的辉煌历程。

西周燕都遗址,因其发现地在琉璃河,也被称为琉璃河遗址。这里出土的大量带“匽侯”铭文的器物,证明了这里就是三千多年前燕国的都城所在地。

在遗址基础上兴建了北京市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这也是一座古文化遗址与文物陈列相结合的历史文化类博物馆,确切位置是,在西周燕都遗址的东城墙外。馆区占地18000平方米,展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博物馆为方形建筑,建筑风格采取对称四合院式布局,中心以文献记载之周代“明堂”特点为主体。整座博物馆气势宏伟,格调典雅庄重,整体氛围强烈感人。

博物馆展出文物数百件,有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漆木器和甲骨等,尤以四座原址保留的墓葬和车马坑为特色。

资料来源:文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车飞上屋顶代表什么生肖2

当十二生肖遇上成语,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下面的70个成语会告诉你答案!

【鼠目寸光】

据说老鼠目光只有一寸之远。比喻目光狭小见识短浅。

【投鼠忌器】

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

【抱头鼠窜】

抱着头,像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失败后狼狈逃跑。

【胆小如鼠】

胆子小得像老鼠那样,形容胆子小,不自信的人。

【牛刀小试】

比喻有大本领的人,先在小事情上显示一下身手。

【九牛一毛】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对牛弹琴】

对着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比喻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

【汗牛充栋】

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泥牛入海】

泥塑的牛一入海中就化掉了。比喻一去不返,杳无音信。

【目无全牛】

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形容技艺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

【虎视眈眈】

像老虎要捕食那样注视着。形容贪婪地盯着,随时准备掠夺。

【虎头蛇尾】

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做事不始终如一。

【与虎谋皮】

同老虎商量,要剥下它的皮。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就不能成功。

【为虎作伥】

比喻帮助恶人作恶,帮坏人干坏事,帮凶。

【如虎添翼】

如同老虎长了翅膀。比喻强大的事物更加强大了。

【谈虎色变】

原意是说被虎咬过的人才真知虎的厉害。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就情绪紧张起来,连脸色都变了。

【狼吞虎咽】

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狐假虎威】

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三人成虎】

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作事实。

【初生牛犊不怕虎】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有顾虑,敢做敢为。也比喻缺少经验,不知危险。

【兔死狗烹】

兔子死尽了,猎狗就被人烹食。

【兔死狐悲】

表示对同盟的死亡或不幸的伤心。

【狡兔三窟】

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守株待兔】

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龙马精神】

像龙马一样精神。形容健旺非凡,小心谨慎,能屈能伸的精神。

【鱼龙混杂】

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龙腾虎跃】

龙在飞腾,虎在跳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

【龙争虎斗】

像龙虎一样争斗。比喻势均力敌的各方之间,斗争或竞赛十分激烈。

【生龙活虎】

像很有生气的蛟龙和富有活力的猛虎。比喻活泼矫健、生气勃勃 。

【来龙去脉】

本指山脉的走势和去向。现比喻一件事的前因后果。

【画龙点睛】

画龙之后再点上眼睛。比喻说话或写作时在关键地方简明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多余不恰当的事,以致弄巧成拙。

【杯弓蛇影】

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打草惊蛇】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引蛇出洞】

比喻引诱敌人进行活动,使之暴露。

【马到成功】

战马一到阵前就取得胜利。形容迅速取得成就。

【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

【马马虎虎】

指做得一般,还过得去。也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一马当先】

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万马奔腾】

成千上万匹马在奔跑腾跃。形容群众性的活动声势浩大或场面热烈。也比喻事业像万马一样快速发展。

【老马识途】

老马认识曾经走过的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汗马功劳】

原指在战争中立下的大功劳。现泛指大的功劳。

【金戈铁马】

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指鹿为马】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悬崖勒马】

在高高的山崖边上勒住马。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塞翁失马】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风马牛不相及】

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羊肠小道】

形容山路崎岖,也指道路狭窄而清冷险峻。后来一般指人心胸狭窄。

【亡羊补牢】

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顺手牵羊】

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

【挂羊头,卖狗肉】

挂着羊头,却卖狗肉。比喻以好的名义做幌子,实际上名不副实或做坏事。

【沐猴而冠】

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尖嘴猴腮】

尖嘴巴,瘦面颊。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

【杀鸡儆猴】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某个个体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猴年马月】

指某些事情的前景尚未可知,也指事情未来的结果无法预料。

【鸡毛蒜皮】

比喻无关紧要的琐碎小事或毫无价值的东西。

【鸡鸣狗盗】

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

【鸡犬不宁】

形容骚扰得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闻鸡起舞】

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奋起。

【鹤立鸡群】

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呆若木鸡】

形容人因恐惧或惊吓而愣住的样子,就像木头做的鸡,一动不动。

【杀鸡取卵】

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

【杀鸡焉用牛刀】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狗急跳墙】

狗急了,也能跳墙。比喻走投无路时不顾一切地采取极端的行动。

【狗尾续貂】

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狗血喷头】

形容骂得很厉害。

【狗仗人势】

比喻坏人依靠某种势力欺侮人。

【狼心狗肺】

形容心肠像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

【狐朋狗友】

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

【猪狗不如】

连猪狗都不如。形容人格低下,品行极坏。

车飞上屋顶代表什么生肖3

一念在兹,万山无阻,历经160年颠沛流离,圆明园马首铜像终于“归家”。在圆明园正觉寺,为了给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接风”,“百年梦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展”精彩上演,约100组件珍贵文物与照片一同亮相,将百余年回归路上的故事娓娓道来。

步入正觉寺,从山门向北,依次进入天王殿、三圣殿、文殊亭,展览的三个单元——“圆明重光”、“万园之园”、“马首回归”一一呈现。策展人之一、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说,和“主角”马首一样,本次展览还有超过半数文物与图片均是首次与公众见面:道光帝御笔“瀛海仙山”诗石刻、五彩缤纷的西洋楼雕花琉璃构件、精致的铜版画和老照片……带领观众走进真实的圆明园。

马首“体检报告”

失蜡法一次铸成

透明的玻璃展柜中,马首的神态栩栩如生,毛发纤毫毕现,色彩深沉厚重,历百年风雨而不锈蚀。外形如此精美的马首是如何铸造而成的?去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曾对马首铜像进行了一次“体检”,这份“体检报告”包含表面翻模显微观察、X光成像、内部结构观察等内容,被公布于展板之上。

分析结果表明,马首使用的材质为含微量铅锌的红铜,铜含量达到98%左右,含有1%左右的铅,此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铁和锌。X光照相结果显示,马首除了颈部下方可见数个锔钉外,其他各个部位都无明显分铸焊接痕迹,由此可知马首系浑铸而成,颈部和脸部以及眼睛、耳部、嘴和舌头,甚至鬃毛都为一体铸造。专家据此判断,整个马首都是使用精密铸造的方法——失蜡法一次铸造而成。马脸部为一空腔,该空腔直通马嘴部,内壁附着了不少白色残留物,形态上看可能是水垢等沉淀物,水垢的形成很有可能与其作为十二辰喷泉这一使用功能密切相关。专家指出,马首纹饰手法千变万化,制模工匠的技艺精湛,显示出器物的等级颇高。

兽首不仅是“水龙头”

靠机械动力更替报时

马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十二生肖兽首喷泉主要构件之一。1759年,海晏堂建成,“海晏”一词取“河清海晏,国泰民安”之意。海晏堂西侧即为十二辰水力钟喷泉,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十二辰人身兽头铜像。按照时辰,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依次喷水,具有报时功能。兽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所在的海晏堂水力钟,代表了清末科技水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喷水系统,而是将东方的时辰和生肖,融合西方的喷泉和计时,是一个中西方文化完美交融、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

“想要知道现在的时辰,只要看哪只动物在喷水就可以了。”刘阳说,很多人以为兽首就是水龙头,这是误解,“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没有搞明白当时的工匠在没有人为操作和电脑编程的情况下,是如何做到自动更替、到时喷水的。这完全依靠机械动力,可见当年海晏堂的科技含量是非常高的。”

道光帝御笔石刻

首次“出海”面世

“尽管圆明园只有2%的建筑是西洋建筑,98%都是中式建筑,考虑到马首的‘老家’海晏堂是在西洋楼附近,我们设置了一些复原场景和互动展项,重现当年的景象。”刘阳举例说,展陈的第二篇章“万园之园”设置在三圣殿,一进门,就可以看见还原的海晏堂模型,展出的文物和照片中,中西建筑的比例“五五开”,这也是为了呼应圆明园“万园之园”的历史地位,体现其兼收并蓄的特点。

展柜里,一批最新修复整理的雕西洋花琉璃构件与展板上老照片里的房顶、屋檐一一对应,“当时的圆明园,不是只有灰色的大石头,还有五彩琉璃的颜色。”刘阳说,这些来自西洋楼的琉璃构件是首次与公众见面,与其对应的一批照片拍摄于1873年,是目前圆明园里最早的一批照片,“我们可以看到,1860年被毁13年之后,圆明园并不是一片废墟,它还保留了一些精美的建筑构件,让我们更接近其真实的一面。”

中式建筑部分,乾隆、嘉庆、道光三位皇帝御笔的石刻称得上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其中,道光帝御笔“瀛海仙山”诗石刻首次面世,最为珍贵。刘阳介绍,1985年圆明园在进行福海整治的时候,在中央的蓬岛瑶台上发现了这块刻有道光诗句的石头,由于石块体积庞大,不便搬运,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工作人员将石刻放置于原位保存。“目前为止,圆明园发现的乾隆帝御笔石刻数量最多,嘉庆帝御笔石刻共有4块,而道光帝御笔石刻仅有2块,另外一块道光御笔‘烟岚’诗刻石在圆明园展览馆展出,此次展出的‘瀛海仙山’诗石刻,是我们特意从岛上运过来的。经过百余年的磨砺,石刻上道光帝的字迹依然清晰。”

将马首带离中国的

“关键人物”是谁?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闯入圆明园。一场大火令“万园之园”化作废墟,马首铜像与其他11尊兽首铜像一同被野蛮劫掠,从此流失海外。到底是谁将马首带离了中国?后来又去了哪里?

“圆明园十二生肖目前已知的八个兽首中,马首的故事最丰富,回归之路跌宕起伏。”刘阳说,最近几年,圆明园研究者发现了一个“关键人物”——法国人谢满禄。据其生前留下的材料判断,谢满禄是马首在1860年圆明园罹难之后、目前已知的最早藏家。他去世之后,包括马首在内的一批文物收藏由其后代处置,很长时间湮没无闻。

1985年,马首突然在美国重现。这段历史同样出自刘阳的查证:“当时美国南加州的棕榈泉有一个退役警察,热心帮助一名游客找到了丢失的钱包,当地旅游局就给他们俩拍了合照,刊登在旅游杂志上作为宣传。有个文物商人在飞机上翻到了这份杂志,他发现照片的右下角有一个很奇特的东西,那就是马首。”于是,文物商人马上调转行程,找到了照片中的退役警察,得知马首是他的家传之物后,他谎称自己的父亲病重,希望买回一个东方的物件,最终以1500美元的价格成交。

4年之后,即1989年,马首出现在伦敦拍卖行,以14.8万英镑的身价被一名中国台湾的商人买走。又过了18年,这名中国台湾藏主的家人将马首拿到了香港准备上拍,这才有了后来何鸿燊的慨然出手。

此后,马首一直在我国港澳地区公开展出,直到去年11月13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澳门回归20周年,何鸿燊先生将圆明园马首铜像正式捐赠国家文物局。今年12月1日,在外飘零百余年的马首铜像,终于回归阔别已久的“家”——国家文物局正式将马首铜像划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收藏、展示,为马首铜像百年回归之路画上完满句号。“马首铜像是第一件回到圆明园的流失海外文物,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意义非凡。”刘阳说,这也符合世界考古界的惯例“文物最好能回到它的母体”。

马首“回家”的第二天,刘阳首次公布了一张谢满禄拍摄的老照片,将圆明园马首流失的最早信息由1985年提早了101年。刘阳介绍,谢满禄曾于1880年至1884年间任法国驻大清国公使秘书,不仅拍摄了许多圆明园旧藏照片,还收藏了不少圆明园的文物,同样进行拍照记录。在他留下的900多张照片中,刘阳找到了这张1884年拍摄的马首影像,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圆明园马首实物照片。

多知道点

马首与众不同的“特殊地位”

文殊亭里,已经“回家”的马首,面向南方,“望”向一院之隔的三圣殿。这样安排马首的位置,背后隐藏着策展人的一点“心意”。

三圣殿里,马首“目视”的,正是一幅巨大的海晏堂十二生肖兽首喷泉铜版图。图中,马首铜像从“口”中喷出一股水柱,划出一道清澈弧线。其实,在十二辰兽首喷泉之中,马首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地位——十二辰中,惟有午时马首铜像喷水时,十二铜像会同时喷水,呈现出“众首齐鸣”的壮观景象。刘阳说,马首“注视”的11个兄弟,还没有“回家”,其中有7个已经找到了,还有4个下落不明,“马首的归来是一个‘起点’。我们期盼着,更多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可以回到家乡。”

观展·提示

一念在兹,万山无阻,历经160年颠沛流离,圆明园马首铜像终于“归家”。在圆明园正觉寺,为了给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接风”,“百年梦圆——圆明园马首铜像回归展”精彩上演,约100组件珍贵文物与照片一同亮相,将百余年回归路上的故事娓娓道来。

步入正觉寺,从山门向北,依次进入天王殿、三圣殿、文殊亭,展览的三个单元——“圆明重光”、“万园之园”、“马首回归”一一呈现。策展人之一、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刘阳说,和“主角”马首一样,本次展览还有超过半数文物与图片均是首次与公众见面:道光帝御笔“瀛海仙山”诗石刻、五彩缤纷的西洋楼雕花琉璃构件、精致的铜版画和老照片……带领观众走进真实的圆明园。

马首“体检报告”

失蜡法一次铸成

透明的玻璃展柜中,马首的神态栩栩如生,毛发纤毫毕现,色彩深沉厚重,历百年风雨而不锈蚀。外形如此精美的马首是如何铸造而成的?去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曾对马首铜像进行了一次“体检”,这份“体检报告”包含表面翻模显微观察、X光成像、内部结构观察等内容,被公布于展板之上。

分析结果表明,马首使用的材质为含微量铅锌的红铜,铜含量达到98%左右,含有1%左右的铅,此外还含有一定量的铁和锌。X光照相结果显示,马首除了颈部下方可见数个锔钉外,其他各个部位都无明显分铸焊接痕迹,由此可知马首系浑铸而成,颈部和脸部以及眼睛、耳部、嘴和舌头,甚至鬃毛都为一体铸造。专家据此判断,整个马首都是使用精密铸造的方法——失蜡法一次铸造而成。马脸部为一空腔,该空腔直通马嘴部,内壁附着了不少白色残留物,形态上看可能是水垢等沉淀物,水垢的形成很有可能与其作为十二辰喷泉这一使用功能密切相关。专家指出,马首纹饰手法千变万化,制模工匠的技艺精湛,显示出器物的等级颇高。

兽首不仅是“水龙头”

靠机械动力更替报时

马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十二生肖兽首喷泉主要构件之一。1759年,海晏堂建成,“海晏”一词取“河清海晏,国泰民安”之意。海晏堂西侧即为十二辰水力钟喷泉,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十二辰人身兽头铜像。按照时辰,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依次喷水,具有报时功能。兽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所在的海晏堂水力钟,代表了清末科技水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喷水系统,而是将东方的时辰和生肖,融合西方的喷泉和计时,是一个中西方文化完美交融、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产物。”

“想要知道现在的时辰,只要看哪只动物在喷水就可以了。”刘阳说,很多人以为兽首就是水龙头,这是误解,“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没有搞明白当时的工匠在没有人为操作和电脑编程的情况下,是如何做到自动更替、到时喷水的。这完全依靠机械动力,可见当年海晏堂的科技含量是非常高的。”

道光帝御笔石刻

首次“出海”面世

“尽管圆明园只有2%的建筑是西洋建筑,98%都是中式建筑,考虑到马首的‘老家’海晏堂是在西洋楼附近,我们设置了一些复原场景和互动展项,重现当年的景象。”刘阳举例说,展陈的第二篇章“万园之园”设置在三圣殿,一进门,就可以看见还原的海晏堂模型,展出的文物和照片中,中西建筑的比例“五五开”,这也是为了呼应圆明园“万园之园”的历史地位,体现其兼收并蓄的特点。

展柜里,一批最新修复整理的雕西洋花琉璃构件与展板上老照片里的房顶、屋檐一一对应,“当时的圆明园,不是只有灰色的大石头,还有五彩琉璃的颜色。”刘阳说,这些来自西洋楼的琉璃构件是首次与公众见面,与其对应的一批照片拍摄于1873年,是目前圆明园里最早的一批照片,“我们可以看到,1860年被毁13年之后,圆明园并不是一片废墟,它还保留了一些精美的建筑构件,让我们更接近其真实的一面。”

中式建筑部分,乾隆、嘉庆、道光三位皇帝御笔的石刻称得上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其中,道光帝御笔“瀛海仙山”诗石刻首次面世,最为珍贵。刘阳介绍,1985年圆明园在进行福海整治的时候,在中央的蓬岛瑶台上发现了这块刻有道光诗句的石头,由于石块体积庞大,不便搬运,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工作人员将石刻放置于原位保存。“目前为止,圆明园发现的乾隆帝御笔石刻数量最多,嘉庆帝御笔石刻共有4块,而道光帝御笔石刻仅有2块,另外一块道光御笔‘烟岚’诗刻石在圆明园展览馆展出,此次展出的‘瀛海仙山’诗石刻,是我们特意从岛上运过来的。经过百余年的磨砺,石刻上道光帝的字迹依然清晰。”

将马首带离中国的

“关键人物”是谁?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闯入圆明园。一场大火令“万园之园”化作废墟,马首铜像与其他11尊兽首铜像一同被野蛮劫掠,从此流失海外。到底是谁将马首带离了中国?后来又去了哪里?

“圆明园十二生肖目前已知的八个兽首中,马首的故事最丰富,回归之路跌宕起伏。”刘阳说,最近几年,圆明园研究者发现了一个“关键人物”——法国人谢满禄。据其生前留下的材料判断,谢满禄是马首在1860年圆明园罹难之后、目前已知的最早藏家。他去世之后,包括马首在内的一批文物收藏由其后代处置,很长时间湮没无闻。

1985年,马首突然在美国重现。这段历史同样出自刘阳的查证:“当时美国南加州的棕榈泉有一个退役警察,热心帮助一名游客找到了丢失的钱包,当地旅游局就给他们俩拍了合照,刊登在旅游杂志上作为宣传。有个文物商人在飞机上翻到了这份杂志,他发现照片的右下角有一个很奇特的东西,那就是马首。”于是,文物商人马上调转行程,找到了照片中的退役警察,得知马首是他的家传之物后,他谎称自己的父亲病重,希望买回一个东方的物件,最终以1500美元的价格成交。

4年之后,即1989年,马首出现在伦敦拍卖行,以14.8万英镑的身价被一名中国台湾的商人买走。又过了18年,这名中国台湾藏主的家人将马首拿到了香港准备上拍,这才有了后来何鸿燊的慨然出手。

此后,马首一直在我国港澳地区公开展出,直到去年11月13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澳门回归20周年,何鸿燊先生将圆明园马首铜像正式捐赠国家文物局。今年12月1日,在外飘零百余年的马首铜像,终于回归阔别已久的“家”——国家文物局正式将马首铜像划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收藏、展示,为马首铜像百年回归之路画上完满句号。“马首铜像是第一件回到圆明园的流失海外文物,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意义非凡。”刘阳说,这也符合世界考古界的惯例“文物最好能回到它的母体”。

马首“回家”的第二天,刘阳首次公布了一张谢满禄拍摄的老照片,将圆明园马首流失的最早信息由1985年提早了101年。刘阳介绍,谢满禄曾于1880年至1884年间任法国驻大清国公使秘书,不仅拍摄了许多圆明园旧藏照片,还收藏了不少圆明园的文物,同样进行拍照记录。在他留下的900多张照片中,刘阳找到了这张1884年拍摄的马首影像,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圆明园马首实物照片。

多知道点

马首与众不同的“特殊地位”

文殊亭里,已经“回家”的马首,面向南方,“望”向一院之隔的三圣殿。这样安排马首的位置,背后隐藏着策展人的一点“心意”。

三圣殿里,马首“目视”的,正是一幅巨大的海晏堂十二生肖兽首喷泉铜版图。图中,马首铜像从“口”中喷出一股水柱,划出一道清澈弧线。其实,在十二辰兽首喷泉之中,马首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地位——十二辰中,惟有午时马首铜像喷水时,十二铜像会同时喷水,呈现出“众首齐鸣”的壮观景象。刘阳说,马首“注视”的11个兄弟,还没有“回家”,其中有7个已经找到了,还有4个下落不明,“马首的归来是一个‘起点’。我们期盼着,更多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可以回到家乡。”

观展·提示

来源:千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