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糕代表什么生肖

端午话西府习俗,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油糕代表什么生肖1

我的家乡凤翔的端午习俗多种多样,从生活、饮食到穿戴,无不有着深刻的文化和历史渊源。

传承已久的要数“送端午”了。端午前夕,出嫁的女儿和外甥一般要给娘家和舅家送端午节礼,绿豆糕、油糕和粽子这三样必不可少。

油糕制作简单,但非人人都能做好。在面粉中加入适量开水,用力在热锅中反复搅拌,直至面团熟透,光滑发亮,这是做好油糕最为关键的一步。再将面团揪成鸡蛋大小均匀的面剂子,在掌心中用手指轻轻转动,揉出空心薄皮样子,加入红糖、白糖或者豆沙馅,将包好的油糕封口再压扁,下到油锅炸至金黄,用笊篱捞出、沥干,凉热都好吃。端午节前,大街小巷的油糕摊点吸引着人们纷纷驻足,买上几个,咬一口,外酥里嫩,软糯香甜,也因此,西府油糕便成为端午节晚辈孝敬长辈的最佳礼品。又圆又甜的油糕蕴含着人们对团圆、甜蜜生活的向往。

中国人历来讲究礼尚往来。端午节前,舅舅要给外甥送裹肚。裹肚一般用大红布做成双层,中间有夹层,可以当口袋来用,巧手的主妇们在上面用彩色丝线绣上“五毒”(蝎子、壁虎、长虫、蜈蚣、簸箕虫),裹肚色彩艳丽、手法夸张,五毒活灵活现,孩子们自然就记住了这五种虫子不能靠近。裹肚内装有香料,戴在孩子胸前,可以防止小孩肚子因早晚受凉而引发疾病,最主要的是香包内的中草药馨香扑鼻,野外的蚊虫自然难以近身,驱避蚊虫的功效或许是裹肚最早的用途了。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节奏在加快,手工刺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送裹肚习俗慢慢改为给孩子送一身夏季衣服,但人们依然习惯地把这种习俗叫“送裹肚”。

凤翔的端午节讲究吃煮鸡蛋、粽子、油糕、绿豆糕等食品。绿豆糕属于凉性食品,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也较软糯,更适合老人和孩子。端午节多在“三夏”大忙期间,煮鸡蛋吃着耐饱又方便,因此吃煮鸡蛋也成为一种端午风俗。

端午节除了吃的习俗,还有戴五花绳和香包的习俗。在古代,香包又叫香袋、香囊或荷包,一般是用绸缎布料做的,上面有精致的刺绣图案,形状各异,十二生肖和桃心形状的居多;也有用彩色的碎布和五色丝线缝制成菱形的,内为棉絮掺和着香料粉末,没有香料的人家就用棉絮代替,棉絮做的香包更具立体感。香料为常见的中草药,多为雄黄和艾叶等。香包的吊线大多是一根五花绳,讲究的人家香包下面还有彩色的吊坠。内装香料的香包散发出淡淡的馨香,能驱除异味、预防疾病,儿童和老人长期佩戴具有强身健体的养生功效。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已经很少有人亲自缝制香包和拧五花绳。但每年临近端午,大街小巷都会看到形状各异的香包,老远就能闻到沁人心脾的香味,爱美的年轻人还会在饰品店或网上购买心仪的端午饰品。端午饰品从原始的家庭手工向产业化发展,这当然也是时代进步的趋势。

来源: 宝鸡日报

油糕代表什么生肖2

本刊专稿 段文贵 刘红鹏

婚姻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主要方式和构成家族、亲族的基础,婚礼习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人类从混乱的群婚状态到同族同婚的血缘婚、族外婚发展到最后的一夫一妻制,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婚俗 象征酸、甜、苦、辣的饺子

有婚姻就有婚礼。婚礼是人生最为隆重的礼仪之一。古代婚礼大致为六个阶段,即六礼,分别为: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再加上聘书、礼书和迎亲书的结合,统称为“三书六礼”。婚礼的形式因地域、民族、习俗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在操办过程中有所不同,但总体却在“三书六礼”的框架下进行的。

晋北地区或者山西省,其婚礼习俗基本大同小异。由于受经济状况、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诸多影响,在细节上又有所不同。可谓“十里风俗不相同”。

下面就晋北地区的一些婚礼习俗做一简单叙述:

求婚习俗

提亲

提亲古称纳彩。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送彩礼,向女方家里提议婚事。如果女方家长同意议婚,男方就正式求婚。男方送的彩礼,一般用大雁,而且必须是活的,因为人们认为雁是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准时,从无失信,象征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纳彩的礼物,除了雁,还有很多,比如在汉代有多达三十种,都是或借谐音、或借寓意来表达对婚姻的美好祝福。

订婚

订婚古称“纳征”。订婚在过去要转柬,男女双方先交换“求婚帖”、“应允求婚回帖”、双方“八字帖”,继而交换“柬帖”。订婚这天,女方由其父母或哥嫂陪伴前往男方家。男方要置办酒席,盛情招待亲家和媒婆。席间,媒婆要将双方的人缘秉性、家庭状况、彩礼陪奉等,有理有条,滴水不漏地介绍一番,以使双方有所了解,便于斟酌。这天,男方父母要请媒婆经手送亲家“订亲礼”,以示订下了这门亲事。同时,男方父母和其它长辈都要给女方“见面钱”。“见面钱”多少不等,主要表示男方家的诚意和祝贺。

新娘下轿

订婚后,女的穿衣打扮,均由男方适时供给,逢年过节,唱戏集会,也要请未来的媳妇到家中小住(但不是男女同居)。婚礼庆典前夕男方要给女方亲家送去丰厚的礼品。由男方呈送彩礼和商订娶亲事宜,均由媒婆出面经手或跑腿,中间若出现意外的争议时,媒婆要进行周旋、调解。

过去,老辈人订亲由媒婆和当家人说了算,订亲前,由媒婆写“婚单”。“婚单”是将男女的属相、生辰八字写在麻纸上,一式双份。双方亲家各持一份后,方算订了亲。写了“婚单”就如同娶上门一样。日后,一方若想解除婚约,必受“婚单”所限,抽不了“婚单”是不能解除婚约的。在古老的过去年轻人是无缘享受“相亲”这样的福分的。即便“相亲”,也只是女方蒙头盖脸,藏于闺中,男方伸手摸摸女方的小脚,以此推断女方的姿容月貌及温柔贤惠程度。

会亲

会亲,古称“请期”。男方看定结婚日子后,由媒人和男方家长带羊肉、馍馍到女方家协商,征得女方家回意,俗称“会亲”,也叫“择日”。

会亲一般在迎娶前一个多月进行,也有的人家提前几个月就去会亲,以使双方有充足的时间为嫁娶做准备。会亲后,女方赶置嫁妆,男方邀约亲朋筹办婚宴事宜。

双方会亲商定同意后,要用红纸笺写迎娶日期时辰,称“礼帖”。

娶亲习俗

古称“亲迎”。娶亲即为办事宴,新婚典礼。

娶亲方式

古时晋北地区娶亲一般是用花轿,但山区有骡驮轿。骡驮轿就是用骡子驮的喜轿。骡驮轿有藤、竹、木制几种,一般多为木制结构,由轿身和两根丈把长的轿杆组成。轿面用红绒呢或红布包裹,严谨、富丽、华贵、鲜艳夺目。骡驮轿要用两匹膘肥体壮的骡子来驮,骡子头戴红缨,脖套串铃,威风八面。赶轿的人称“骡客”,“骡客”均为赶畜的“把式”,专管赶轿、起轿和落轿。过去,-般普通的人家是置不起轿子,养不起骡子的,只有家庭富裕的人家才有喜轿和骡子。但是,不论贫富,娶媳妇均得动用骡驮轿。没有轿和骡子的人家可去租轿和骡子,雇请“骡客”。轿的多少,根据自家光景的好赖而定。通常是一乘轿。

娶亲这天,“骡客”会驾着骡驮轿来到东家,东家便将阴阳先生掐算须忌讳的事项写在红纸上贴到轿门旁,并在轿门挂2尺红布,“骡客”方可起轿随同娶亲的男女和吹喜的鼓匠班出发去接亲。到了女方家吃罢“传茶”,安顿新娘上了轿,伴娘坐在新娘前方后,即可起轿回程。新郎、伴郎或骑驴或骑马或徒步尾行轿后。一路上,人欢骡叫、鼓乐声声、喜轿悠悠,场面喜庆壮观。接回新娘后,“骡客”先将喜轿停下,支好,接着便举行新娘落轿、倒红毡等婚礼仪式。

新娘家精心备好的传茶

还有的偏远山区农村,人们有赶着毛驴娶媳妇的风俗。娶亲这天,男方家赶着两头温驯的草驴到女方家娶亲。临行前,毛驴头上戴红缨、扎红布,驴鞍上搭红缎被子,一副迎亲的“派头”。路途较远时,要在头天夜间出发,星夜兼程,扬鞭“策驴”,赶天亮后到达女方家。娶亲队伍进女方家村边路口时,要放炮,表示吉日良辰上门娶亲如约已到。村里人们听到放炮声响便会纷纷赶来,尾随迎亲队伍涌入女方家中,争睹娶嫁的热闹场面,寂静的村庄就会沸腾起来。新娘梳洗之后,要穿上红衣、红袄、红裤、红鞋。新娘家要略备点心、水果、糖块、红糖水等“传茶”,招待娶亲人员。同时,要指定专人添草加料,饲喂驴子。吃罢“传茶”,即接新娘回程。新娘要由其兄弟背出门送到驴背上,随着娶亲的队伍到新郎家。女方家也要赶几头毛驴供男女送亲骑和第二天回门时骑用。娶亲的队伍回到新郎家,把男女娶送亲人员迎进家后,婆婆领一小姑娘,小姑娘手端茶盘,盘内放小花儿一朵,擦脸粉一盒,红糖(以后为水果糖)到喜轿前,婆婆给新娘把小花儿别于耳旁头发上,再把粉儿搽在新媳妇脸上一点,将红糖或水果糖喂在嘴里少许。这一活动称“添缘分”,意为建立婆媳之间的和睦孝悌关系和祝愿新娘往后生活甜甜蜜蜜。然后,进行到红毡、拜高堂等婚礼仪式。由于旧时交通不便,在偏僻村寨,赶着毛驴娶媳妇的习俗世代沿袭。至今在晋北一带那如线的羊肠小道上仍可看见赶着毛驴娶亲的队伍在山腰间迤逦而行。

男方确定娶亲人员和女方确定送亲人员

在晋北地区,娶送亲人员自古流传“姑不娶,姨不送,姐姐要了妹妹的命”以及“姥姥送进花圪洞”的习俗。另外,寡妇不能娶送。未当过娶亲的,不能当送亲的(指女性)。忌属相的也不娶送(古文献有:太岁门前、一、五、九除去本位往前数的说法,即为忌属相)。服孝的不能娶送,怀孕的不能娶送。娶送亲人员先为舅舅,妗妗,依次另排。

呱亲(开喜门)

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晋北地区称呱亲。呱亲这一天要请民间鼓乐队助兴,烘托喜庆气氛。吹奏的歌曲有《花为媒》、《凤求凰》、《西厢记》、《鸳鸯会》、《对歌》、《十对花》、《挂红灯》、《虞美人》等喜庆乐曲。呱亲晚饭要吃饸饹,名曰:“拜堂饸饹”。

迎亲当天要做的事宜及准备工作

1、吃早餐。一般为羊杂,温粉拌豆芽凉菜,炸油糕。

2、垒旺火。

3、给邻居送喜糕。

4、新郎祭祖,到祖坟设供烧纸,或在家中请回祖先灵位前祭拜。

这一天,在娶亲轿未到之前,新娘早晨要吃白面烙饼(烙饼烙好后只翻一次,再格一面,一人独吃,取意翻身烙饼)。由母亲或姐姐梳头,把脸上的汗毛拔掉,称“开脸”。穿好衣服后,盖头纱:穿上鞋后,脚不着地,由父亲或哥、叔、弟等抱上车(轿)。

迎亲

娶亲车辆不走重复路线,路上遇有石碾(青龙)、石磨(白虎)、水井、坟墓、下水道等,都用红纸盖上。遇有棺材或报丧穿孝服人及墙角、田埂后面的妇女哭啼等情况,应用红布或红地毯遮新娘乘座轿的轿门窗口。遇有另一家娶亲车队时,怕喜冲喜,双方新娘要交换红手绢。如果一方车队没有停车时,新娘应扔出一块红手绢于车外。车队到达女方后,要挂红门帘,返回时摘下带回。途经村庄放炮。十一点前必须返回。

落轿(停车)方向和下车忌讳

娶亲车辆(指新娘乘坐的车辆)要根据新娘的属相决定车、轿门所对方向。一般为:虎、兔、龙女宜向西。蛇、马、羊女宜向北。猴、鸡、狗女宜向东。猪、鼠、牛女宜向南。新娘上车、下车、人洞房的一瞬间要忌三个属相,以新娘的年龄属相,分别为:新人门前一、五、九,除去本年往下数,即:龙、猴、鼠女忌蛇、鸡、牛。虎、马、狗女忌兔、羊、猪。兔、猪、羊女忌龙、鼠、猴。牛、蛇、鸡女忌虎、马、狗。

新郎用大红花绸缎牵着新娘,迈着碎步,款款移向喜棚前拜花堂

迎新亲

车辆(轿)停好后,新娘暂不下车,要等一会儿,此称“闷轿”或“憋性子”。送亲人员先下车,男方应安排专人负责接待,一般由族人担当,并备凳子于车轿门口,让送亲人员登着凳子下车。进门时男女娶亲人员要分别将男女送亲人员让到上手位置,即靠左的这一边。互相鞠躬,互致问候,说一些洋溢而又得体的客套话,让到屋里安座。先男后女,办事人员将红门帘挂于家门门额上,把回馈物品放入堂屋(客厅),长命瓶放入厨房,滑鱼吉兔放人洞房炕(床)上。

添缘分,抓喜钱

男女娶亲、送亲人员到达男方家入席传茶后,新娘的婆婆引一女童,端一托盘,放小花一朵(花桃儿粉、盒),水果糖果若干,糜麻五谷及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到车(轿)前,把小花别于新娘头上,把粉搽在脸上,将糖果含在新娘嘴里,此为添缘份。把托盘里的钱币让新娘去抓,此为抓喜钱。新娘只能一次性去抓,不能重复。然后,车前放小登子,新娘下车。要过火盆,跨马鞍意为驱邪。

倒红毡

在朔州及晋北地区,娶媳妇时有个倒红毡仪式。按照本地风俗,当迎娶新娘的花轿在新郎的门前落地后,由事先安排好的两个男童,手执两块羊毛毡,铺到轿前。这样,顶着红盖头的新娘下轿时,走在毛毡上,两个男童便一前一后倒换毛毡,直到洞房门口,形成一条“毡路”。新郎用大红花绸缎牵着新娘,迈着碎步,款款移向喜棚前拜花堂。婚礼司仪这边向新人抛洒五谷杂粮,并亮着嗓门唱《撩轿歌》:“花轿到门前,四季保平安。花轿落吉地,亲家更和气。翻铺席,正铺毡,踩布铺到喜棚前。”

庆典习俗

旺火

旺火是朔州地区特有的,不论官方民间,凡有庆典活动,都少不了垒旺火。旺火用易燃的炭块垒成,有方的、圆的、高的、低的、大的、小的。垒旺火也是一门技术,要求稳固、美观、易燃。办婚事的旺火也有很多讲究,垒旺火由全人(即父母都健在的人)来垒,一般由新郎的姨夫垒。垒好后要披挂旺火裙,上书:“旺气冲天”字幅。新娘下车前点燃。待新娘下车(轿)后,由新郎的父亲用食用麻油浇于旺火之上,取意旺气冲天,光景红火。新娘进院后,由新郎背着绕旺火正走三圈,倒走三圈。其间,农村有打窗户纸的习俗,取意多生子。

拜堂(拜天地)

新娘入门后,一项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拜堂。拜堂时间一般在上午九时至十一时为最佳时间。拜堂由赞礼人唱之,新人双双跪拜,每次跪拜都要拱手,并且弯腰作揖、叩头。拜堂俗称拜天地,一般为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拜堂是婚礼的高潮阶段,仪式非常重要。古代只有新人拜了堂,才有了正式的夫妻名份,只有经过拜堂,婚姻才能成立。

洞房习俗

入洞房

洞房——即新人完婚的新房。关于洞房有很名传说和有趣的风俗,就朔州地区而言,入洞房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为上午典礼仪式进行完,新郎新娘象征性地进人洞房。第二种为婚礼结束后,晚上真正的入洞房,称同房、圆房。入洞房前,新郎新娘要糊女儿窗,把第一天打破的窗户用纸糊好。生和气灶火,即灶堂生火。装鸳鸯枕,由新娘张开枕头口子,新郎装入荞麦皮。睡前吃滑鱼吉兔。

聒喜房

娶媳妇请鼓匠班吹打庆贺,称作“聒喜房”。“聒喜房”,是朔州农村举办婚礼的一种仪式。婚礼的头一天就要请来吹喜的鼓匠班(称安鼓)。院中央搭建布棚,放置桌椅板凳,鼓匠班围桌而坐,各操乐器,通宵达旦,吹吹打打,声传数里。邻近村庄的人们听到吹打声,就知道又有娶媳妇的人家了,便纷纷前来围观看热闹。

第二天,是新喜吉日,鼓匠班要随娶亲的喜轿去迎亲,接回新娘。庆典仪式上,鼓匠班吹打助威,吸引着村里的男女老幼拥入东家“观喜”。这天东家屋里屋外人头攒动,人人都沉浸在欢声笑语和盈盈喜气之中。深夜,当闹洞房的人们渐渐离去,鼓匠班仍紧锣密鼓,吹打不休。新娘、新郎进入洞房,宽衣拥被,声声鼓乐伴着柔情蜜意,更增添了无限情趣。乡下的后生们喜欢在别人的新婚之夜听喜房,有鼓匠班“刮喜房”,新娘、新郎就不必担心泄露洞房的“秘密”了。

据传,这种习俗是武则天留下的。后人仿效其法,逐渐演变为以后的“吹喜房”。

捞孙子

新婚闹洞房时的“捞孙子”习俗有很多富有寓意的讲究。这一流传至今的习俗,古朴、热闹,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表达了新婚的庄户人渴求添人进口、儿女双全、幸福美满的愿望。

新婚之夜,闹洞房高潮迭起,捞孙子却是精彩的一幕。新娘的婆母由其小叔子等晚辈们在戏闹声中“开脸”,扮作丑角模样,举行捞孙子仪式。

只见众人簇拥着婆母强将其脸颊涂满锅底黑,描画八字胡,点缀红黑眼睛,双耳挂红尖辣椒,颈套串铃,翻穿皮袄,手持一把柳条笊篱,十分滑稽可笑。然后,婆母骑上小木凳,众人七手八脚将其抬起涌向喜房门口。由新郎抱回喜房,要端坐火炕“引火口”处,不能下地,只有在捞孙子的时候方可下地。

红绒呢或红布包裹,严谨、富丽、华贵、鲜艳夺目的新婚喜轿

婆母被众人抬到喜房门口便柔声喜气地吆喝:“新娘新娘开门来。”新娘隔着门缝问:“做啥哩?”婆母答道:“捞孙子哩。”话音刚落,新娘将门打开。婆母进门后忙将笊篱伸进水瓮象征性地上下翻转捞将起来。晚辈们趁其不备,抓一把豆芽(象征扎根立后)投进笊篱,婆母提起笊篱瞅着白白胖胖的豆芽,仿佛看到了未来活蹦乱跳的小孙子一样,顿时喜上眉梢。新娘羞羞答答地问:“捞住了吗?”“捞住了。”婆母喜滋滋地应答。“捞住啥哩?”新娘又问。

婆母满面笑容地答曰:“五男二女七子团圆,白妞妞,黑小小,跟上奶奶吃饺饺。”一问一答,配合默契。此时,洞房里喜气洋洋,情趣盎然,令人回味无穷。

捞孙子仪式结束后,紧接着婆母要为新郎、新娘铺炕。边铺边念叨:“铺炕,铺炕,多生个相公,少生个姑娘。”在新被子的四角底下放些糖果、枣子、花生、铜钱之类的吉祥物品,寓意夫妻甜蜜恩爱,早得贵子,幸福美满。

最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的逗闹中勉强复述“檀木桌子榆木腿,你们走了我们睡”。在一阵阵哄笑声中人们尽心而去,新郎新娘方可拥被入睡。

其他习俗

回亲

回亲又称“回门”。第二天上午女方家中安排车辆,接送新人及送亲人员同回女方家。中午喜宴安排基本同前一天,所不同的是,新郎(新姑爷)坐首席,本地有俗语称“新姑爷坐正面”。晚饭一般为馍馍,饺子,擀豆面,菜是豆芽粉条和披头烩菜等。为了耍笑新郎,小姨子、小舅子们把饺子包上辣椒面、花椒面、食盐等,让新郎吃上出洋相。但机灵的新郎来之前,已有长辈教导,早有这方面的常识,吃饭时格外小心。在女方家,耍笑新郎也是花样百出,既为取笑逗乐增加喜庆气氛,也为考验新郎智力。吃完中午饭,新郎新娘返回男方家,也有的地方是住一晚,第二天上午回男方家,新娘返回婆家不能在日落之后,有“日落回家,婆婆眼瞎”的说法。

送和堂

送和堂在过去一般为第三天中午,由娘家的姐妹、表姨姐妹、好朋友等,人员不限,将新娘从娘家送回婆家,称“送和堂”。午饭由男方家安排,下午新娘留下,其他人员返回。现在一般在娶亲的当天随新娘一同前往男方家,称坐席。年饭后返回。

住对月

住对月是指新娘在男方家住几天,再到女方家住几天。一般为四天、六天、八天。取意四季发财,六六大顺,八对八两家发。住对月时间由双方父母约定,先在男方家住,再到女方家住,直到住了对月,新郎新娘才成为真正的夫妻。

地方风俗浩如烟海,繁如星辰。以上仅是晋北地区婚姻嫁娶的一个大概情况。总结整理以飨读者。

责任编辑:武国荣

油糕代表什么生肖3

陕北,独特的文化习俗造就了丰富的特色美食,陕北地方美食种类繁多,独具特色。豆腐宴、砂锅扁食、拼三鲜等地方风味入选中华名小吃,倍受游客青睐。真诚欢迎四海宾朋来到陕北品尝地道小吃……

1、清涧煎饼

由精制荞麦糁加工而成,可与豆腐干、热豆腐、各种炒菜相配。食用方法多样,凉爽味鲜,一年四季均可食用。最好即做即食,这样口感最佳。清涧煎饼在陕北地区久负盛名!

2、凉粉

陕北特色风味小吃之一,品种多样,以子长县的绿豆凉粉为最好,色泽嫩绿透亮,而且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的效果。凉粉有冷热两种吃法,盛夏时节冷食最佳。用多种调料调制后清爽可口,酸辣香味具全。品种主要有用绿豆粉面制作的叫“绿豆凉粉”,用扁豆粉面制作的叫“扁豆凉粉”,由洋芋淀粉制作的叫“洋芋凉粉”,由荞麦糁子制作的叫“荞面凉粉”。

3、碗托

碗托是陕北有名特色小吃,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碗托由石勒发明于西晋初年,可冷食或者热食。用荞麦仁加水渗透碾压,渐渐加水,掺成糊状,过滤去渣,稠度以挂勺为宜。而后将粉糊盛碗入笼,旺火蒸熟后晾凉,从碗中托出,故名碗托。其色浅灰,食时切片,状若柳叶。调拌汤汁用盐、醋、油泼辣子、花椒粉、姜粉、蒜泥、香菜、芝麻等加水勾兑而成。碗托有冷调、热炒两种食用方法!

4、羊杂碎

羊的头、蹄、血、肝、心、肠、肚、肺等烩制而成,有很好的滋补效果。羊杂碎可炒、可烩,味道鲜美。

5、猪灌肠

把猪大肠洗净,切成长约40公分段,一头用线扎死;荞麦粉用水和成面团,再加入少量水搓,搓匀后再加水继续搓,直到成糊状为止,然后加水稀释(也可用脱皮后的荞麦仁,加适量的水渗约10分左右,放在面板上用擀面杖压碎,放入盆中加水和成面团,然后再加少量水揉搓,后加水稀释,用箩过滤)备用。然后灌入备好的大肠内(灌半饱即可),用线扎口,放入盘中上笼蒸熟后出锅冷却即可。将冷却的灌肠切片或丝,加入麻辣肝、蒜泥、辣椒油等佐料拌食。

6、麻叶

麻叶和面豆的上市时间是一样的,口味与面豆不同的是它是在特制的面饼里添加了看得见的大量的芝麻,香酥爽口。馈赠亲朋好友的好食品。当然自己在看电视时也是好消遣的小吃,一点也不次与上好佳。

7、油旋

将白面粉用温开水加适量的盐和成面团,将和好的面团加油放在面板上揉搓,然后擀成薄如纸的皮,锅中倒入适量的油,加入葱花,精盐,花椒粉炝锅,摊到擀好的薄皮上,边卷边拉卷成卷,然后将卷好的面卷揪(切)成小面团,将小面团压成椭圆形的面饼,将压好的面饼放入锅中用温火煎(锅中加适量的油),待一面煎至金黄色时翻饼将另一面用同样的方法煎熟,出锅即可食用。烙出的饼色泽金黄,筋而酥软,味香可口。

8、烙饼

将白面粉一半用开水烫,另一半用温水和,再一块和成面团,然后在面板上撒适量的干面粉,将和好的面团放在面板上,擀成薄皮,撒上适量的油、葱花,精盐、花椒粉,抹匀后,将面皮卷成卷,然后将卷好的面卷揪(切)成小面团,将小面团擀压成圆形的薄饼,锅中加适量的油加温,待油温升至100度左右时将压好的薄饼放入锅中烙,待一面烙至金黄色时翻饼将另一面用同样的方法烙,两面翻覆烙二至三次即可出锅食用。烙出的饼色泽金黄,薄而酥软,味香可口。

9、羊蹄

在延安,天南海北的游客,只要对吃有所喜好,一定会打探到这个名叫“二道街”的地方。在二道街,一排排摊位足以令你眼花缭乱,但你绝对不能错过—麻辣羊蹄。一碗热腾腾的麻辣羊蹄一端上桌,香气就迎面而来。咬上一口,味道酸中带辣,口感爽滑不腻,就连很多从没吃过羊蹄的食客也会慕名而来,尝尝这延安数一数二的美味。

10、荞面饸饹

由荞麦制作成粉条状,与羊腥汤相配食用,味道鲜美可口。在陕北民间有“荞面饸饹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的俗话。延安的吴旗县和志丹县盛产荞麦,两地的荞面饸饹味道最佳。

11、油粉面

用洋芋淀粉中的油粉(或者用淀粉)兑一定的白面粉、荞麦粉和成面团,用擦子擦入开水锅中,煮熟后捞出,和烩菜、柿子酱、肉沫酱、肉等汤料拌和即可食用。

12、剁荞面

荞麦是陕北的上等杂粮之一。它高蛋白,低脂肪,维生素含量高,营养相当丰富,陕北当地人用它做。在许多好吃的传统食品。剁荞面就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这种食品,有软化血管、保护视力、清热、降火、健胃、预防脑血管出血等食疗价值,被誉为“长寿食品”。“剁荞面”,怎么个剁法呢?说来不复杂,只是剁面刀是特制的,与普通菜刀不同。此刀约2尺长,寸宽,菜刀般厚薄,刀刃向下,刀背两端按着两个木刀把。剁面时,先将和好的荞麦面揉成一个圆团,放在面案中间稍靠后,然后用擀杖将面团的一部分擀开,此擀白面条稍厚一点。接着两手握刀,开始由前向后剁,一根根面条很整齐地排列在面案上。每剁一次,算作一刀面,再煮进锅里。一刀面能捞3-4大碗,一人剁可供3-4个人吃。配上羊肉臊子,吃起来鲜润滑爽,面香可口。

13、驴肉盖饭

驴肉盖米饭 里边是由驴肉、粉条、土豆烩在一起盖在米饭上面,故得此名,比叉烧饭如何?尝过你就会说好的!

14、抿节

抿节在陕北方言中读“抿节儿”,也写作“抿尖”,是一种面食。原料由豌豆和麦子磨合而成,调水和成软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抿节床上,用手掌抿压成形,只有寸长。抿节清淡可口,易于消化。

15、圪坨

圪坨,陕北语,也有叫作“麻什”、“麻食子”或者“麻什子”的,是西北地区(尤其在西安)的一道居家小吃。 麻食这种面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当时叫秃秃麻失去( 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也叫秃秃麻食(元代《饮膳正要》)。贾平凹先生在《陕西小吃小识录》称作“圪咜”(陕北语)。关中人称作麻食、猫耳朵。以荞面为料。掐指蛋大面团在净草帽上搓之为精吃,切厚块以手揉搓为懒吃。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关中称麻食、猴耳朵。以荞面为料,掐指蛋大面团在净草帽上搓之为精吃,切厚块以手揉搓为懒吃。圪坨煮出,干盛半碗,浇羊肉汤,乃羊腥圪坨。

16、长杂面

延安有一种极其有趣的风味小吃,叫长杂面。这长杂面,是咱延安婆姨精心创造出来的一道美食。这自然是因为,面食中多数好吃的面都是用白面做成的,可是这长杂面,其主要的原料却是豌豆面——即延安人所谓的杂面。

17、小炒肉黄米饭

陕北黄米饭小炒肉是一道特色常见的家常菜,主要食材是瘦肉和青椒或粉条制作而成,主要烹饪工艺是炒。主食配黄米饭,是陕北特有的一种粮食,俗话叫“糜子”的农作物脱壳后的产品。因其颜色发黄,因此称为黄米,主要烹饪工艺是煮。

18、摊黄

米黄,又叫摊黄,也叫摊馍馍,多种叫法。想必陕北的人们都知道,有小米面制作的,以前也有玉米面和小米面两种混合制作的,现在也有用大米面和白面制作的。各种做法不一。但是陕北的特色美食之一。每年到冬季,这个必定是陕北人家家户户必制作的美食之一,一般到了腊月,每家都会碾小米面。制作这个产品,腊月里制作很多,利用陕北天然的冷冻天气,产品冻的硬梆梆的,待吃的时候在锅内蒸一下,加热即可。夹菜或者直接吃都非常美味。

19、油糕

又叫年糕、枣糕,是陕北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风味小吃之一,以黍科糜子、大枣为原料,油炸而成。色泽金黄、细腻柔软,味道香甜可口。各宾馆饭店均作为地方特色风味有售。当年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延安人民就是用油糕来款待红军将士的。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也对油糕有过描述。油糕一般常见于逢年过节或款待亲朋的场合,特别是婚庆筵席中。食用时盛在碟中,每碟十片,佐以白糖和粉汤。

20、油馍馍

陕北的一种风味小吃。饼状,中间有小孔,较小。由土豆、白面、荞面、糖等杂粮和在一起炸制而成。圆形,环状,炸熟后,金黄似铜钱,味道甘甜、可口。是陕北人最喜爱的食品之一,常用于婚宴,过年等场合。陕西油馍馍于2013年6月被录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1、荞面搅团

将荞麦粉下入开水(一碗荞麦三碗水)锅中,用筷子搅匀,再加入适量的开水将面团搅成小块,使水均匀分布,加盖约四分钟左右后,揭锅继续搅拌均匀,再加盖(约两分钟左右)至熟透起锅。食用时蘸蒜泥汤、柿子酱等汤料即可。

22、果馅

果馅是一种有馅的饼,馅是用陕北著名的滩枣制成,非常可口。把面粉加油和匀,擀成长片,卷起压窝,包入调好的馅,放入烤炉反复翻烤至熟。口味酥香甘甜。品种有枣果馅、糖果馅、豆沙果馅等!

23、拌汤

说起疙瘩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生在北方的人可能印象最深了。那时,很多人家为了省事和节约,晚餐常常喝这道既算汤菜又算主食的疙瘩汤。如今疙瘩汤已走上了大雅之堂——很多大饭店都有,而且颇受顾客欢迎。我们现在吃到的疙瘩汤比原来记忆中疙瘩汤多了很多配料,如鸡蛋、香菇、肉(鸡肉、虾仁、鱿鱼、贝肉)、油菜、西红柿等,营养更丰富、味道更鲜美了。

24、炖羊肉

羊肉被称为补元阳益血气的温热补品。榆林炖羊肉味道鲜美,新鲜羊肉连骨剁成大块,大锅旺火炖熟,大盆盛上,美味诱人。尤其是横山县吃地椒叶长大的山羊,肉质鲜美。府谷、神木、靖边、横山也均有此美食。近年来,横山铁锅炖羊肉走出榆林,风靡北京、西安、银川等大城市,深受广大食客青睐。

25、羊肉面

有句民谣“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四十里铺的羊肉面。”可见,羊肉面在当地人眼睛里是多么重要的饮食。精选剔骨羊肉,切成小块,用草果、桂皮、花椒、生姜、红葱等佐料制成纯肉臊子,然后浇到厚薄均匀、筋道有嚼头的白皮面片上,喷香扑鼻,极为诱人。“绥德羊肉面”已成为知名美食。

26、榆林豆腐

驰名中外的榆林豆腐因采用普惠泉流出的桃花水做出,白嫩细腻,香甜可口,再经独特工艺制作,口感好,白嫩细腻,营养丰富,品质精良,属纯天然绿色食品,是榆林地方第一名菜。明正德年间,武宗朱厚照巡视榆林,地方官将豆腐上供,武宗食后,称赞不绝,叹为京城御厨所不及,在榆每日必食之。

27、洋芋擦擦

洋芋擦擦又名“洋芋拨拉”、“洋芋库勒”。先将土豆擦成扁平长条,然后裹上面粉上笼蒸熟,再以热油爆葱花等清炒,拌入佐料即可,令人百吃不厌。榆林各县均有此美味。

28、黄米馍馍

黄米馍馍是陕北地区特有的美食,其制作方法是先将硬黄米和少许软黄米按一定比例搭配浸泡一晚,捞出后磨成面,发酵后包上用红枣和豆类挤压合成的豆枣泥为馅料,揉成馍馍状,上笼蒸熟,颜色金黄,吃起来味道香软酸甜,久食不厌。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捧红了绥德县黄国胜的黄馍馍,“黄老汉黄馍馍”一夜之间风靡全国,供不应求。

29、拼三鲜

拼三鲜以猪肉、羊肉、鸡肉为主料,辅以片粉及其他蔬菜,精做而成,加调料制成水丸子、炸丸子、酥肉、烧肉等投入三鲜汤中,再配以鱿鱼、海参、木耳、黄花等十多种配料,味道鲜美无比。据说康熙皇帝私访榆林时,曾吃过此菜,赞不绝口。后来被带入宫中,做为招待外国使臣的压轴菜。

30、黄萝卜扁食(饺子)

扁食是榆林特有美食,以绵羊肉加黄萝卜为主料,辅以各种佐料包成饺子状,蒸煮皆可。谚曰“羊肉扁食油洝洝,挖出馅馅踢蛋蛋”。正月初一早饭必是扁食。旧时每逢喜庆节日,或接待贵客吃扁食,新婚次晨,新人必须吃“儿女扁食”,寓吃了儿女扁食将会儿女满堂。榆林各地都有,做法大致相同。

31、宰羔肉

定边有名的风味小吃,上等佳肴。将羊羔连骨剁方块,锅内烧麻油、入花椒、地椒、葱丝、蒜片、盐、面酱、爆出香味,投入肉块炒10分钟,加温水炖半熟,再装盆上笼蒸透熟。上席时撒葱花、芫荽,味美鲜嫩,难以用言语描述,只有亲口品尝才能知道,是当地百姓招待贵宾之佳肴。

32、炉馍馍

炉馍馍做工精细,工艺、用面、用油十分考究,选用上好的春小麦面粉,猪油要色白纯净。炉馍馍酥脆可口、馅味清香,是定边群众春节、中秋节必备的食品,也是走亲访友所带的上等礼品。合家福炉馍、付翔炉馍为当地知名产品,远销各地。

33、黄河鲤鱼

黄河鲤鱼尤以府谷县天桥峡所产最负盛名,明清时黄河鲤鱼被列为贡品,其特点是嘴大、鳞少,脊梁上有一道红线,肉肥味美,独具风味。

34、小米凉粉

府谷名小吃。小米掏净,冷水泡配合清水磨成米浆,入锅熬煎,边熬边搅,将熟时加入蒿籽粉。把熬熟的米浆在高粱箔子上摊成薄饼,晾冷后再摊一层,如此反复摊晾即成。吃时切成细条,调上芝麻、芥末、辣椒油、香油、醋、等调味品,凉吃味道甚佳。

35、手擀杂面

杂面是陕北地区一种特有的风味小吃,横山的手擀杂面最有特色,它的主要原料是白面和豌豆面,将白面、豌豆面粉加进沙蒿粉和成面团,手工擀成的长如丝、薄如纸的面条,配以羊肉臊子,味道清香,营养丰富。

36、猪肉撬板粉

猪肉撬板粉是佳县人餐桌上最受欢迎的一道家常菜,本地人称之为“专利”。用小炒猪肉和洋芋片、宽粉条同炒,另加木耳着色,红褐诱人,配菜协和,猪肉喷香,洋芋酥绵,粉条滑爽。

37、面燕

每年清明,各家各户都有捏燕的习惯,主要用于祀祭和食用,也作为观赏品馈赠亲友。捏燕用料简单,但工艺精细,用发起的白面捏成大小不等的各种动物。特别是朱家坬申沟村的方保国、方保卫兄弟二人捏得十二属相,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深受国内外民间文化爱好者的青睐。

38、酥饺

佳县酥饺来源很早,具体时间无从考证,其外形美观,因其形似蒸角,口感香酥故名酥饺。酥饺主要原料是面粉、白砂糖、熟猪油和酥油等。其特点是甜美可口,清香酥脆,是颇受人们喜爱的甜食面点。

39、马蹄酥

马蹄酥,因形似马蹄而得名,陕西佳县汉族特色小吃,原是佳县民间走亲访友时的名贵糕点,是用精粉、猪板油、蜂蜜和白糖等为原料制成,色泽褐黄,纹层清晰,脆酥绵甜,且耐存放。

40、荞面圪坨羊腥汤

由精制荞麦面制作成猫耳状,与陕北羊肉汤相配食用,味道鲜美可口,回味悠长。在陕北,民间以“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喻爱情之坚贞。

41、黑楞楞

土豆磨成沫放在水中,沥干水分,加生粉2克,韭菜末0.5克,加盐、味精、姜面、花椒面,用手把加工好的土豆沫挤成圆形,上笼蒸15分钟,配上调料便可食用。品尝后才能体味令人难忘的味道。

42、枣糕

枣糕是将软米粉糕坯卷进煮熟的红枣,不经油炸即食的糕,充满红枣甜蜜和黄米清香,口感甜蜜,柔软劲道,特别耐饱。孩子过生日,让孩子在枣糕案板前跳三下,预示着孩子跳的高,长的快,早成人。

43、八碗

每逢婚丧嫁娶,都要操办宴席,当地人俗称“过事情”。而“八碗”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主人所办“事情”的好坏。在清涧当地,蒲三做“八碗”很有名气。色香味俱全的红烧肉、红条肉、清蒸羊肉、金钱肉、红烧排骨、红烧丸子、炖肉、小酥肉不仅只是美味的享受,更代表着婚丧嫁娶事主的殷实生活和热情好客。

44、老席

神木老席是神木地方菜的杰出代表,老席根据食材选用的类型和数量的不同又分为“八大碗”、“十大碗”、“十二件”、“十六件”、“三十六件”。老席中最为常吃的是“十二件”。相传老席起于宋席,杨家城杨府家宴“八碗三盘”,兴于明,盛于清,后传入民间,经千百年来代代相传成就出经久不衰的美味。

45、粉皮卷

神木粉皮多以绿豆粉制成,柔韧劲道,光滑细腻,不仅好吃且有降脂、抗氧化、抗菌、改善肠胃等功能,符合人们在美食选择上注重营养和健康饮食的标准,尤其对爱美的女性而言更是小吃首选。粉皮配上香醋、香油,撒上香料等佐料,夹一口到嘴里,酸辣恰当,绿豆清香,总能感受到神木在粗狂豪爽背后的温柔细腻。

46、水炒羊肉

因烹炒羊肉时,不用油只用水,故名“水炒羊肉”。用鲜嫩的前胛或后腿肉,辅以花椒粉、辣椒粉、生姜丝、大葱丝等佐料制成。水炒羊肉的特点,一是快,烹炒时间只需一两分钟;二是香,味道醇厚,越吃越香;三是鲜,不腥不膻,口感新鲜;四是嫩,酥软渲滑,易嚼易化。拌面、就饼皆宜,下酒、配饭最佳。凡品尝之人,无不吃而不忘,入口叫绝。绥德吉镇水炒羊肉最有名。

47、黑粉

绥德特色小吃,为绥德人每天必吃的食品。以绿豆为原料,吃时切条,加上调料汤、醋、香油,色泽淡黄、清香适口,是待客的上品,风味甚佳。

48、雪花

绥德雪花是糕点中的珍品,有“糕点之王”的称誉,据说在金代便开始制作,那时包的馅子是单一的糖,只在老乡家中自制自食。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制售雪花的店铺逐步增多。雪花形似月饼,呈黄白色,皮酥而馅香。其外表面洁白,薄且多层,人们食用时,掉下去的碎片酷似天空中飞扬的雪片,纷纷落下,故名雪花,圆圆的雪花,象征着团圆、幸福、和谐。

49、空壳月饼

吴堡月饼,又称提糖月饼,吴堡人俗称糖饼,它的制作工艺说简单也不简单,关键在于技巧,要有一定的功夫。主要制作流程为制馅—和面—包馅—成形—鏊烤—炉烤。口感酥甜,老少皆宜。

50、鸡蛋爬漏粉

鸡蛋爬漏粉是吴堡地道的特色小吃,选材讲究,工艺精密,程序严谨。选粉要先观其色,以干净、半透明的灰白色为上,出锅后才会晶莹剔透,婀娜如脂。鸡蛋要以乡下的土鸡蛋为上佳。做时要掌握好火候与速度,先将葱花爆出香味后放入线粉炒热,后加入放花椒粉、味精、适量盐,并将打好的蛋液浇在线粉上,用猛火炒均匀即成。上桌后集色、香、味、形、神于一身。

51、炸豆奶

炸豆奶是榆阳传统名小吃,以浓豆浆为主料,配鸡蛋、白糖、淀粉、面粉、猪油,烧沸,冷凝,油炸而成,出锅口,色泽金黄,外脆里嫩,味道甘美。

52、镇川干炉

温水和面,包一撮干面粉(加盐),手压成形,先烙后烤而成,内空外脆,最宜贮存或上路做干粮。和面时加油可制作油干炉,又酥又脆,顺口溜道:“吃着香,咬着脆,饱嗝上来干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