臆代表什么生肖

伏羲生于成纪,那成纪是哪里?,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说秦道陇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臆代表什么生肖1

(本文节选自新浪博友“陇右风华”博文)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当然,要有伟大的祖先。这位伟大的祖先,与中华民族相应。只有历史悠久、王业灿烂的伟大的祖先,才能造就伟大的民族;只有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就伟大的祖先。中华民族的祖先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集中代表,而且是中华民族远古的文明精典。中华民族的始祖是谁人?

一、典籍记载伏羲的摘要

“古者庖羲氏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伏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渚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纲罟,以佃以渔,盍取诸离。庖牺氏殁,神农氏作……神农氏殁,黄帝、尧、舜氏作……”

在西晋,最有代表性的历史典籍要数皇甫溢的《帝王世纪》了,记载道:“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作瑟三十六弦。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

唐代大历史学家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记》可谓唐代的历史典籍了,司马贞说:“太皋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庖牺生于成纪,……”

明代大历史学家李贽的《史纲评要》可谓明代的历史典籍贯,在其《卷一·伏羲氏》说:“帝生于成纪,以木德继天而王,故姓风,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曰太昊。人生之始,茹毛饮血而衣皮革,太昊始作网罟,以佃以渔,以赡民用,故曰伏羲氏。养六畜以充庖厨,且以为牺牲,享神祗,故又曰庖羲氏。”

清代大历史学家吴秉权的《纲鉴易知录》可谓清代的历史典籍,在其《太昊伏羲氏》里记载:“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太昊之母居于华胥(今陕西蓝田县境)之渚,生帝于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境)以木德而王,故姓风,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曰太昊,作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帝崩(在位一百一十五年)葬于陈,神农氏践位。

二、伏羲生成纪之成纪典籍摘要

古人把十二生肖年作为一纪,以一纪传说伏羲之育成,充分反映出先民对伏羲伟大降生的崇敬心理,这就是成纪一名的由来。并说明成纪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地名,它和伏羲的诞生密切相关。

成纪是见于史籍较早的一个古地名。新编《甘肃省志大事记》记载:“商小乙二十六年,戎人侵成纪。”将成纪见于史载的历史上推至商朝。古成纪地域范围远比后世的成纪县域大,西北师范大学的陈守忠教授在他著的《河陇史地考述》中说:“成纪这块地方,古时包括地区相当大,甘肃的静宁、通渭、秦安、天水、甘谷等县均为成纪地方。”从远古的传说和古地名及地下出土的文物遗址来看,上述这些地方,也就是伏羲最初兴起和活动过的地方,今秦安应当是古成纪的中心地带。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的张先堂研究员在他撰写的《论伏羲神话传说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与天水地区的关系》一文中说:“所谓伏羲生于成纪,其实是表明古成纪包括的广大地区都是伏羲氏最初兴起的地域。而古成纪的中心地带,当属今秦安县一带。大概伏羲的传说在西汉初很流行,故西汉王朝就在传说的中心地带设置了成纪县。”

西汉成纪县县治的方位和具体位置,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成纪县,汉置,故城在今甘肃秦安县北三十里。《帝王世纪》‘伏羲生于成纪’。汉文帝时黄龙见成纪,即此。后魏省,北周复置,隋徙治秦安县东。宋时移成纪之名于上邽,明省入秦州,即今甘肃天水县治。”

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设陇西郡,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汉承秦制,实行郡县二级制。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从陇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通渭县西北),辖16县,成纪县属天水郡,其辖地主要在今秦安县境内。

据《旧唐书》记载:“成纪,汉县,旧治小坑川。开元二十二年,移治敬亲川,成纪亦徙新城。”

《大清一统志》记载:“旧唐书地理志,成纪县旧治小坑川。开元二十二年移秦州治敬亲川,成纪亦徙新城。地理通释,城在今县北三十里,宋时移成纪于上邽,故县遂废。”秦安县北三十里之小坑川,准确地望就是现在秦安县北安伏乡的安伏川。

唐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记载:“成纪,汉县,在秦州成纪县北二里。”唐之秦州成纪县的县治在今叶堡川,即唐时称的敬亲川,这里距汉成纪县的县治今安伏川的确只有两里之遥。

三、关于成纪地望的争议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许多史籍把汉成纪县的治地都记载在今甘肃秦安县北,有的具体指出在今秦安县城北三十里。现在看来,这些记载都是很正确的。《辞源》从1939年版至1992年修订版7次印行,都对秦安解释曰:“本汉成纪县也。”对汉成纪县解释曰:“故城在今甘肃秦安县北。”并细释曰:“故城在今甘肃秦安县北。参阅《读史方舆纪要》五七《巩昌府》《成纪废县》”。《中文大词典》成纪条释曰:“成纪,古地名,伏羲氏生于此。汉置成纪县,故城在今甘肃秦安县北。”1979年出版的《辞海》释曰:“李广,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而1999出版的新版《辞海》释曰:“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李白,自称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秦州直隶州新志》记载:“然谓汉至后魏之成纪在静宁西南,实臆说也。即使成纪居北,亦当距秦安治五六十里耳,何止入静宁之南境。”

在清代以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从未有过静宁成纪一说,而现在的静宁成纪之说是站不住脚的,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静宁就是最早的故成纪,如果仅因为静宁出土了一件汉代陶器,因其上有“成纪容三升”的字迹,再将一段古代城址放在一起就说静宁是古城纪城,实在实属荒谬。

容器是物体,就像钱币一样,是会流通的。按照静宁当地学者的话说,静宁成纪故成在静宁至少存在了八百年,那为什么静宁历代地方志,当时的官方史书典籍为什么没有半句记载呢?而恰恰历史天水、秦安地方志,历代官方典籍史书却明明确确说成纪在天水,或秦安县北小坑川等。

当然,成紀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单位,其范围当包括今天水秦安以及静宁等地部分地方,但其核心地方,为大地湾遗址。不能因为今天的行政区划变动,就人为割裂历史事实的联系。

臆代表什么生肖2

逍遥哥 著

秋风月下,挑灯著史。

有时候,总想写写那些不为人知的茶史隐星。

比如,宋朝的白玉蟾、黄庭坚,明朝的朱权。

他们茶名不显,却都是茶道大家和渊深学者。

他们不为人知,却都是国宝级的伟大学者。

历史总是善忘的,就像十年前的恋人。

何况这么一位世无盛名的超级学者王爷。

他是出身尊贵的大明皇子,

他是才华横溢的大明王爷。

他是著作等身的道学家。

他是横跨多学科的超级学者。

他是明代承上启下的茶道大师,

他是明代首部茶书《茶谱》的作者。

他是汤显祖、金圣叹、梁启超、王国维都佩服不已的戏曲家。

自古700多位状元与数以千计的王子,

试问以文明贡献传世者有几人?

1、人物档案表。

个人情况

姓名

朱权

朝代

明朝

别名

涵虚子、丹丘先生

出身

皇族

外号

臞仙

特征

宁王善谋

性别

属相

未知

民族

血型

未知

生卒

公元1378 -1448年

星座

未知

籍贯

明朝南直隶应天府上元县

颜色

白色(仙阙白云)

主居地

江西南昌(长期封地)

饮茶地

南昌精庐

性格

温和、正直,富有学者气息。

个人爱好

道学、饮茶、戏曲、理工科小发明。

座右铭

哥哥和侄子争天下,我躲还不行吗?

社会关系

祖父

朱五四

老铁1

张三丰(传说哦)

父亲

明太祖朱元璋

老铁2

周颠

母亲

杨妃

老铁3

天师张宇初

妻子

妃张氏

老铁4

兄妹

哥哥朱棣(知道这个就行)

老铁5

儿女

5子、13女

老铁6

学习情况

学历

皇室教育,无学历。

不过宁王是大学者,相当于拿十几个博士学位了。

学习方向

未知

学习经历

未知

职业情况

职业

皇子、王爷。(不知幸或不幸?)

荣誉

超级学者:道学家,茶学大家,戏曲家等。

主要成就

朱权著作约135种分类,可分成12个大类。

存世著作约30种。明代首部茶书《茶谱》。

官职

明朝第一代宁王。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

兼职

茶道、经子、九流、星历、医卜、黄老诸术皆具,且戏曲、历史方面的著述颇丰,有《汉唐秘史》等书数十种,堪称戏曲理论家和剧作家。

工作经历

1393年, 15岁上岗就藩,统帅甲兵八万。

第一份工作就是到边地大宁,领兵8万守国杀敌。

1403年,改封南昌。从此被迫当隐士。

第二份工作是在封地南昌隐居,不得出封地。

2、宁王的枷锁,唯有隐世避灾。

(1)出身尊贵,就藩大宁,为人善谋。

1368年,朱元璋开国,国号大明。

1378年,朱权出生,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即十七皇子。

1391年,13岁封为宁王。

1393年,上岗就藩,统帅甲兵八万,声名远播,文武双全。《宁献王事实》言朱权“体貌修伟,智略渊宏,高皇帝独钟爱之。”

《宁献王事实》:“大宁在喜峰关外,古会州之地,东连辽东,西接宣府,实为幽燕巨镇。高皇帝天下初定,而边土旷远,势须藩王控制,故简诸子英武智略者树边。……王所统封疆数十城,广千余里,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视诸王最雄。”

朱权的藩地在大宁,常年与蒙古军队对峙,属于大明边地、战略要地。古代之兵,以边军最雄。为什么呢?没事就要干仗,不凶狠的兵活不下去。朱权就藩边地,没两把刷子是搞不定的。

《明通鉴》:“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朱权经常会合诸王出塞作战,守边守国,以善于谋略著称。同时,朱权就藩六年,善于治理,对推动边疆经济文化建设有一定贡献。

朱权后来封地南昌,还对年少时就藩大宁的经历念念不忘:“统封疆九十余城镇,龙朔三千余里,逐单于于阴山,拒契丹于辽水。翰海肃清,疆域宁谧,父皇太祖高皇帝有诗以壮之,慨夫一世之雄也。”

(2)无心皇位,却陷入漩涡。

1398年,他侄子朱允炆即位为建文帝,然后开始削藩。

1399年,他哥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朱棣起兵之后,朱权一开始保持中立,后来侄子建文帝召宁王来南京,朱权鉴于已有5位兄弟藩王被建文帝削除,担心南京是鸿门宴,于是抗旨不去南京,结果被建文帝削军(朵颜三卫)。

随即,朱权被他哥朱棣挟持参与“靖难”。(朱棣入城,朱权不杀他,也没防备他。然后,他出城相送,他哥朱棣武力绑架他和家人,并夺其兵。)

1403年,改封南昌。从此被迫当隐士。

朱权对他爹(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尊敬,对传承有序的皇位归属——他侄子即位建文帝,也向无异议。(其对于削藩、削军,有点意见属于正常情况。)他不想犯大不韪,从不想去争皇位。

朱权于1399年选择中立,有人说朱权想争皇位,其实这是误解。如果朱权想争皇位,朱棣入城焉有命在?其兵之雄,为诸王之最。

他侄子朱允炆继承了皇位,

他哥朱棣要求竞争上岗!

偏偏朱权军力雄厚又不想当皇帝,问题就出来了! 朱权不想争,但他哥和他侄子怕他争啊!不管你争不争,认为你有这可能或实力就行了。他被迫卷入漩涡之中。

朱权的问题,就是皇位的问题!不管是1399年的哥侄皇位之争,还是此后就封南昌之后的警惕打压。对于朱权来说,一不小心,就有杀身之祸。朱权不争皇位,真实地反映了朱权的性格与选择。但是,这也决定了他未来的道路和处境。

(3)被迫隐居,却成超级学者。

自1403年前往当时的偏远封地南昌之后,朱权几乎没离开过封地。并且因为此前就藩的出色表现,总是引起皇帝的警惕。所以朱权只能数十年如一日,隐世避居,韬光养晦,而未遭杀祸。

他的尊荣,在于宁王的身份。

他的杀机,也在于宁王的身份。

宁王是尊贵无比的荣耀,

也是累世难解的枷锁。

最终,把大明皇子、大明宁王,逼成了大明才子朱权。

还是那种全才型的奇才,在大明全能型才子中位居前列。

逼成了大明超级学者、大明道学大家、大明茶道大师……

3、明代罕见的多才多艺的超级学者。

朱权,这名字没几个人知道。

在老百姓之间真的是声名不显。

我关注到他,还是因为他的茶书《茶谱》。

后来一了解,惊呆了!绝壁是大才子,还不是那种诗词才子,而是真真正正的超级学者!放在当下,就是那种拿了十几个博士学位,顺便成为十几个国家的院士的那个级别。

《宁献王事实》引《医统》云:“宁献王天性颖敏,有过人之资,经史百家诸子之书,无不该览。过门辄解奥旨而各造其妙。”

首先朱权是著名的道学家。其作为道教学者,修养极高。被改封南昌后,韬光养晦,多与文人学士往来,寄情于著述释道、品茗论道、游娱戏曲及留恋山水之间。

著有《洞天秘典》、《太清玉册》、《净明奥论》等道书。其中所撰道教专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八卷,成书于正统九年(1444年)。《太清玉册》可说是重建道教的纲领。它全面阐说了道教的性质和精神内涵,叙述了道教的发展源流、列出了相关历史文献、组织建制、仪轨制度等, 从理论到实践指导道教的建设,后来被作为经典收入明末编辑的《续道藏》。直至现代,种种研究道教的书籍,都离不开对它的参考和引用。

朱权对道、儒、释三家之概括,也有其自己之思想心得,非陈词滥调:“道家所唱者,飞驭天表,游览太虚,俯视八极。志在冲漠之上, 寄傲宇宙之间, 慨古感今有乐道倘佯之情, 故曰道情。”;“儒家所唱者性理, 衡门乐道, 隐居以旷其志, 泉石之兴。”;“僧家所唱者,自梁方有丧门之歌,初谓之颂偈,‘急急修来急急修’之语是也。不过乞食抄化之语, 以天堂地狱之说愚化世俗故也。”(仅为引用其语,作者不作评价。)

其次,朱权是著名的戏曲家,对中国戏曲和音乐有重大贡献。夏写时《朱权评传》一文云:“自十五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初,五百年时间,为中国戏剧理论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者有十人:朱权、徐渭、李贽、汤显祖、王骥德、潘之恒、金圣叹、李渔、梁启超、王国维。按时间先后为后,朱权为第一人。朱权也是明、清两代被称引得最多的戏曲理论家之一。他的戏曲理论专著是《太和正音谱》”。

朱权编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谱》、北曲谱及评论专者《太和正音谱》(中国现存最早杂剧曲谱,是中国戏曲史上重要的理论著作)、《务头集韵》、《琼林雅韵》等;还作有杂剧今知有12种,现存《冲漠子独步大罗天》、《卓文君私奔相如》两种。

其三,朱权是茶学大家,著有明朝首部茶书——《茶谱》。

其四,朱权是历史学家,所撰《汉唐秘史》等书众多。

其五,朱权是农医大家。其《活人心法》对传统医学有贡献,《庚辛玉册》对炼丹学有贡献,《臞仙神隐书》、《臞仙肘后经》、《茶谱》等对农学有贡献。

其六、理工科大腕,多学科小能手。朱权著作约135种分类,可分成12个大类。除了史类、诗文、杂剧、文论、音乐之外,其他如医药、时令、五行、术数、杂艺等,多有理工才华。亲手制作博山炉、古瓦砚、古琴等物。

朱权所制作的“中和”琴,号“飞瀑连珠”,是历史上有所记载的旷世宝琴,被称为明代第一琴。明代有“四王琴”之说,按其顺序和年代的排列为:宁、衡、益、潞。“飞瀑连珠”传世仅一张,制琴人署“云庵道人”。

朱权多才多艺,自经子、九流、星历、医卜、黄老诸术皆具,道学、茶学、戏曲等尤为出色。《宁献王事实》言:“王著书百有三十余种,今不能尽录。其它农圃、医卜、养生、修炼之术,俱有思致。又造博山炉,古瓦砚,琴、阮、书灯等器,皆极精巧云”又言“然尤以生物为心而独精于医理方药”。

4、宁王《茶谱》,成就一代茶道大师。

宋代出了个帝王茶道宗师,

明代出了个王爷茶道大师。

朱权所著茶书《茶谱》,为明代首部茶书,对世界茶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明代约50部专业茶书中,其影响力最大。

一是承上启下的茶文化传承作用。朱权《茶谱》,可谓:“半部点茶,半部瀹茶”,具有独特的历史传承价值。其在朱元璋废团诏之后,最早撰述,对历史影响更大。

二是茶道境界论述至为精辟。朱权所著《茶谱》在采制辨茶等方面偏弱,没有许次纾《茶疏》和张源《茶录》的学术水平高。但茶道之论独树一帜,比其它茶书更为出色。茶道大师之誉,当之无愧。

三是因为宁王身份。明代大才子宁王之茶书,自然对明朝茶界影响甚大。(宁王撰书,必刊印发。除青史留名外,当有以文名避嫌之意。)

四是对日本茶道产生的重要影响。日本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并无详细的宋代点茶法记载,而日本茶道形成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二百多年。所以日本茶道虽然主学宋代点茶法,但却是参照了朱权《茶谱》中的点茶法、茶室、流程等论述。

朱权《茶谱》成书,约在1430-1440年之间。那时日本茶道开山鼻祖——村田珠光刚刚出生,日本茶道第一人——千利休还要八九十年后才出生。是以其书,对日本茶道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只是不知为何史无记载?

图:箱子

朱权在《茶谱》言道:“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养之道矣”,又说“凡鸾俦侣,骚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或会于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净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明确地表明了饮茶并非只是浅尝于茶,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表达志向的方式(避嫌啊!),更是修身养性与探索世界(探虚玄而参造化)的方式。

朱权《茶谱》颇有创新独到之处。其绪论中言:“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

朱权对废团诏之后的饮茶方式进行了探索,改革了传统的品饮方式和茶具,提倡从简行事,开清饮风气之先,于后世影响深远。如今直接用沸水冲泡的形式,就源自于瀹茶法,源自于“隋唐——朱权——明代其它大家”的发展路线而形成的。

朱权在《茶谱》中言道: “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他主张保持茶叶的本色、真味,顺其自然之性。并构想了一些行茶的仪式,如设案焚香,既净化空气,也是净化精神,寄寓通灵天地之意,他还创造了古来无有的“茶灶”。

朱权《茶谱》,体现了高超的品饮艺术,更是明确了瀹茶法的核心原则如:本色、真味、顺其自然之性等。

更加可贵的是,他在隐居的寂寞与孤独之中,进行了极富勇气的探索。在宋末与元朝的茶文化断层后,进行了极具智慧的茶道思想探索。

他,是明代茶道思想的领跑者。

他,是一片历史迷雾中的创始者。

5、明代的茶,痛苦的路。

对于宁王朱权来说,被迫隐世是痛苦的路。

对于华夏茶道来说,明朝重新探索也是痛苦的路。

公元1391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颁发庚子诏:“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团茶,惟采茶芽以进。” 正式以国家法令形式废除团茶,倡饮散茶。

明代的饮茶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那就是瀹茶法取代了唐宋的煎茶法与点茶法。因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茶产品形态、制茶工艺、茶政、茶具(唐代称为茶器)及茶产业等。瀹茶法,就是通过如今仍在使用的干叶泡茶法,源自于隋唐。根据瀹茶法的特征,可分为制作端和使用端。在制作端使用炒青工艺,制成干叶子状态的散茶。在使用端,就特别简易便利,茶叶丢进茶壶或茶杯,用开水冲泡即可。

在人类茶史上,华夏明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同时,“茶的简化期”——明朝,更是历史上难以阐述清楚的重要变革时期,就像披着神秘面纱看不见美丽容颜的少女。在这个时期,茶实现了真正的饮茶平民化普及,也实现了真正的亚洲化。在这个时期,因为饮茶方式的简化,使得茶产业链条全面变革,相关茶器茶具全面变革。

明代的茶产业和茶文化都高度繁荣,但明代不是茶文明的高峰期,而是在缺失唐宋茶文化底蕴之后,重新探索茶文化的重要时期。在属于人类茶道思想分支的隐逸意境领域取得非常重要的成就,在学科化和茶类多元化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并影响至今。

华夏明代,是茶饮全面普及化的时期,更是茶文化精彩纷呈、灿烂夺目的时期。有明一代,茶书辈出,很多追求隐逸山林的茶人在重新探索茶的精神世界。根据遗留茶书统计,至今约百部华夏古茶书里,有半数出自明代;尤以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七王子——朱权所著《茶谱》影响非凡,而以许次纾《茶疏》和张源《茶录》学术声名最著、论述最精。

明代的饮茶方式、茶文化、茶道思想的重大改变,是人类茶文明在唐宋之后的重大转折。明代的茶道思想开始单维度地追求隐逸之风与清逸空灵的生活方式,这是唐宋茶文明断层的严重后果,更是人类文明的难以承受之重,对茶的未来全球化发展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

明代茶文化的转变,可谓是:“独于道,简于行,精于艺”。尤其是源于隋唐瀹茶法的明代新式泡茶法,无论采制、泡饮、器具、环境、用水等,更是精益求精、极度所求。

唐宋之后,茶人士子的茶道感悟发生了极其突兀的重大转折。茶文明断层之后的明清,再也无力攀登精神文明的巅峰。由此,开启了明清的对于隐逸之风、自然茶泉的单维度极致追求,以及茶人隐居者对文人高洁品行的洁癖般的极度追求。

明代茶文化将隐逸意境推至极境,使得茶之真味真香更容易为大众所感受;却是触及了茶道思想的天花板而导致高度不够。因为唐宋茶道思想精神的消亡不继,明代重新启动的茶文化探索异常艰辛。明代的隐逸意境茶道流派,属于人类茶道思想的分支;但明代创造力稍缺,未能实现文化体系的构建,使得未能实现这个时期茶道哲学的形成。因而,明代茶文化在综合层面上和在思想高度上,已无力与唐宋并列高峰。

朱权在《茶谱》中指出饮茶的最高境界:“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淡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

其实,朱权的内心很寂寞。

但他有着飞翔的灵魂。

朱权书法手迹

6、朱权《茶谱》

(节选)

  挺然而秀,郁然而茂,森然而列者,北园之茶也。泠然而清、锵然而声,涓然而流者,南涧之水也。块然而立,晬然而温,铿然而鸣者,东山之石也。癯然而酸,兀然而傲,扩然而狂者,渠也。以东山之石,击灼然之火。以南涧之水,烹北园之茶,自非吃茶汉,则当握拳布袖,莫敢伸也!本是林下一家生活,傲物玩世之事,岂白丁可共语哉?予法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以副内练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岂惟清哉?涵虚子臞仙书。

  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其名有五:日茶、日檟、日蔎、日茗、日荈。一云早取为茶,晚取为茗。食之能利大肠,去积热,化痰下气,醒睡,解酒,消食,除烦去腻,助兴爽神。得春阳之首,占万木之魁。始于晋,兴于宋。惟陆羽得品茶之妙,著《茶经》三篇。蔡襄著《茶录》二篇。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无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茶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

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为云海餐霞服日之士,共乐斯事也。虽然会茶而立器具,不过延客款话而已。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或会于泉石之间,工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

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飘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纪匕于巨瓯,置之竹架,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日:“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遂出琴棋。故山谷日:“金谷看花莫谩煎”是也。卢仝吃七碗、老苏不禁三碗,予以一瓯,足可通仙灵矣。使二老有知,亦为之大笑。其他闻之,莫不谓之迂阔。

品茶

  于谷雨前,采一枪一旗者制之为末,无得膏为饼。杂以诸香,失其自然之性,夺其真味。大抵味清甘而香,久面回味,能爽神者为上。独山东蒙山石藓茶,味入仙品,不入凡卉。虽世固不可无茶,然茶性凉,不疾者不宜多饮。

收茶

  茶宜蒻叶而收。喜温燥而忌湿冷。入于焙中。焙用木为之,上隔盛茶,下隔置火,仍用蒻叶盖其上,以收火器。两三日一次,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以养茶。若火多则茶焦。不入焙者。宜以蒻笼密封之,盛置高处。或经年香、味皆陈,宜以沸汤渍之,而香味愈佳。凡收天香茶,于桂花盛开时,天色晴明,日午取收,不夺茶味。然收有法,非法则不宜。

点茶

  凡欲点茶、先须供烤盏。盏冷则茶沉,茶少则云脚散,汤多则粥面聚。以一匕投盏内,先注汤少许调匀,旋添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七分则止。着盏无水痕为妙。今人以果品为换茶,莫若梅、桂、茉莉三花最佳。可将蓓蕾数枚投于瓯内罨之。少倾,其花自开。瓯未至唇,香气盈鼻矣。

——摘自《问茶记:照亮人类文明的茶史巨星》,

逍遥哥著。

图片来自网络。

逍遥哥,茶文化学者。《伟大的茶》大型茶文化著作系列首批完本四部茶书:《人类茶简史》、《问茶记:照亮人类文明的茶史巨星》、《茶道之书》(二合一版本,含茶的核心思想)、《史上最美茶诗》,均拥有完整的著作权,已申请官方版权登记,即将出版。

《人类茶简史》独家授权音频书,已于2022年4月6日起在“喜马拉雅”正式播出,欢迎收听。

臆代表什么生肖3

癸巳蛇年,六十甲子纳音“长流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

那几年,中国在建国后首次参加了奥运会,志愿军在异国守住了上甘岭,影响整个20世纪后半页的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开始成型。

众多世界风云人物出生,“超级马里奥之父”宫本茂、俄罗斯总理普京、香港影坛“大哥大”洪金宝、“帝王专业户”唐国强……

于紫砂行业而言,那也是最好的时代。

宜兴紫砂工艺厂合影 图源网络

随着宜兴紫砂工艺厂的成立,紫砂集体组织生产模式开启,“紫砂七老”各带20余名弟子,门墙桃李盛极一时。无数精品、创新品开出芬芳的花朵,王寅春《梅花周盘壶》、裴石民《供春壶》、蒋蓉的《荷花壶》……

王寅春《梅花周盘壶》 图源网络

而在当地,有一个婴儿呱呱坠地。

彼时,无人知晓,这个婴孩未来也将开宗立派,在彩陶界独辟一片天空。

01

意气风发恰同学少年

年轻的邱玉林已经峥嵘初露。

他不满足于做一名按部就班的匠人,更不愿意随波逐流,弱冠之年便在追寻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24岁,他顺利通过江苏陶校的考核,开始系统学习陶瓷装饰。

毕业时,技艺突出的他被分配到宜兴彩陶工艺厂研究所,吃上了“公家饭”。

就在很多人认为,邱玉林“消停了”时,他又踏上了超越自己的征途。

38岁,他从2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进入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大专班进修。

我们常说,一个人终身学习的能力,往往决定他的人生高度。

邱玉林大师近照 摄影师//吴鸣

今年,邱大师恰是古稀之年,在陶瓷行业已然拥有至高一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作品也无数次获奖,被“国博”、“国务院”、“首博”等博物馆收藏。

邱玉林,活成了别人的榜样。

02

初识邱大师

冬日的午后,在邱大师的秋园中见到了他。

身着黑色常服,因为常年伏案工作而背部微驼,但精神矍铄,银色的长寿眉下眼神清澈。桌案上的书籍有不少折痕,显然是主人不时在翻阅。

工作室内展览着主人亲手绘制的彩陶,还有一些半成品,显然这位老人至今依旧没有放下手上的功夫。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陶艺江湖数十载,从学徒到人人尊称的邱大师,背后的艰辛努力又何谈容易。

本以为大师桀骜,但在对话的三个小时中,我却感受到了邱大师的“幽默和真诚”。

他思路清晰,言谈中引经据典,时事谈论信手拈来,令笔者深感与智者谈话的轻松和豁达,但常挂在嘴边的却是“传承”二字。

他说,“我是宜兴非遗彩陶传承人,我有责任把宜兴彩陶文化发扬光大,传承给后人”。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大师半个世纪一直的坚守。

比如他至今依旧亲自带着两名弟子,两耳不闻窗外事,只为彩陶艺术之传承。

03

不是每一位大师都能开宗立派

在中国7000多年的制陶史上,陶艺师多如牛毛,但能开宗立派者屈指可数。

如果说明清有供春、时大彬等大师,现代则属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顾景舟等七位紫砂老艺人,那么在21世纪,邱玉林必然在彩陶界拥有重要一席。

他在多年不断实践中,引领了宜兴彩陶的升档换代,让传统的日用彩陶期升华成为了艺术,被誉为了陶都“五朵金花”之一。

十二生肖彩陶瓶已出十款 摄影师//吴鸣

造型上开创了扁、尖、异器形形态;装饰方面则开创了挑、划、填、喷、绘、形饰一体等几十种质感的外观效果。

如果非要举个例子来形容邱大师对于彩陶界的贡献,我想可以比拟书法界的“草圣”张芝。

当年,张芝的草书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过渡,极具审美价值,因而与钟繇、王羲之和王献之并称“书中四贤”。

而今天,邱大师在彩陶造型和装饰方面的作用何其相似,他以创造性的方式促使彩陶从实用性向艺术性的过度,让彩陶艺术大放光彩。

在他的工作室中,随处可见各类形态的彩陶分踞于一隅,虽则形状各异、色彩纷呈,但却别具特色。

紫砂壶也是如此,屡屡有创新,或有别致造型、或有别出心裁的装饰,独立而坚守。

写在最后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匠门意象,依天工而开物,观物象而抒臆,法自然以为师,毕纤毫而传神。

他所传达的就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核心并非因循守旧,鲁班发明木工工具,张衡发明地动仪,他们才是真正的国之大匠。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质变量变,推动某一行业、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我想,这便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坚守的工匠精神,也是华夏文明迄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

有柴火燃烧时毕毕剥剥的声音从7000年前传来,从家常器具到登上大雅之堂、深藏于博物馆,陶之一道终成大器,背后正是无数匠人的推动。

致敬每一位创新者!致敬每一份匠人匠心!致敬每一位传承者!

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