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代表什么生肖

管它汤圆还是元宵 与众不同才是王道,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新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泡菜代表什么生肖1

2017年2月8日,山东聊城一网友晒“麻将汤圆”引调侃。元宵节临近一网友在自己朋友圈晒出创意十足的“麻将汤圆”,引来不少朋友留言点赞。汤圆上画有筒子、条子、万子图案或文字,十分逼真有趣,不少麻将发烧友被这创意十足的汤圆吸引,并调侃:‘吃了它保证手气好”。 图片来源:东方ic

元宵节美食大PK:龙井茶汤圆

元宵节美食大PK:五色汤圆

元宵节美食大PK:五星红旗汤圆

元宵节美食大PK:炒汤圆

元宵节美食大PK:酸菜爆汤圆

元宵节美食大PK:生肖汤圆

元宵节美食大PK:拔丝汤圆

元宵节美食大PK:五环汤圆

元宵节美食大PK:雨花石汤圆

元宵节美食大PK:巧克力汤圆

泡菜代表什么生肖2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徐铉 张涛 】今年是“中韩文化交流年”开启之年,明年将迎来中韩建交30周年,在过去的近30年里,中韩两国的民间交往有很多亮点,同时也被寄予很大期望。特别是双方都希望去除影响中韩网络舆论和民间情绪的那些杂音。举例来说,去年岁末一场引爆中韩民间文化之争的“泡菜风波”基本上已平息,但挑起事端的韩国市民团体——网络外交使节团(VANK)仍在全球最大请愿网站上搞签名活动,抗议 “中国窃取韩国文化”。这个自称以“让世界网民正确了解韩国”为己任、被韩国媒体冠以中文名“韩国之友”的民间团体,成立22年来,到底在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为了“正名”,擅长邮件“轰炸”

去年12月初,韩国诚信女子大学教授徐坰德和网络外交使节团(VANK)联手,要求中国百度百科在“泡菜”词条中删除“韩国泡菜源于中国”的表述。1月20日,VANK在全球最大的请愿网站Change.org上发文,妄称“中国窃取韩国文化”,并配上泡菜的图片,进行签名活动。截至2月17日傍晚,签名者有21500多人。

所谓“韩国网络外交使节团”,英文全称是“Voluntary Agency Network of Korea”,部分韩国媒体中文网站翻译时还加上“韩国之友”四字。该团体成立于1999年1月1日,由当时正在韩国西京大学上大学、“不满外国人扭曲韩国形象”的朴起台发起,主要目的是想让全世界网民“正确了解韩国”。VANK最初主要以“独岛”(日本称“竹岛”)正名运动为重点。据韩媒盘点,该民间团体最初成员仅300人,现在号称有15万名志愿成员,其中包括3.3万名海外成员,每年对3.5万名青少年进行相关教育和培训。《环球时报》记者查询,韩媒曾报道,朴起台受在中国青岛的青云韩国学校等机构之邀,2017年5月在青岛开设题为“韩国青年伟大的热情·挑战·实践”的民间外交讲座,面向旅华韩国留学生及青少年讲授如何传播正确的韩国知识。

据韩媒报道,要参加VANK的活动,首先必须缴纳2万韩元(1 万韩元约合58元人民币)会费,然后在1个月内完成搜集韩国宣传资料、通过电子邮件交外国网友、发现关于韩国描述的“错误”、向外国教科书出版社递交“友谊书信”等14项“规定动作”,才可入会。根据韩国《京乡新闻》《亚细亚经济》等媒体的报道,VANK声称主要依靠举办活动、捐款和售卖纪念品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但实际上韩国政府也通过各种方式对其进行过资金援助。2008年,在时任总统李明博的直接指示下,韩国政府向VANK支援5000万韩元政府资金。2009年,作为公立机构的韩国学中央研究院对VANK进行了资金援助。2009年以后有东北亚历史财团提供资金援助。该组织打着“守卫独岛”的旗号,因此也有少数企业和公众人物对其进行较大规模的捐款,韩国最大互联网公司“NAVER”不仅承担VANK各类网上社交媒体和网站的运营,2008年还直接捐款1亿韩元。此外,歌手金章勋、NHN公司等也都为VANK捐过款。

据韩国KBS电视台报道,2016年3月30日,“海外历史歪曲共同应对委员会”在首尔正式成立。该委员会由韩国教育部、外交部等机构以及包括VANK在内的民间团体共同组成。VANK号称自己的作用一方面是对外宣传韩国的正确知识,另一方面则是对各国的各类错误“指出并加以纠正”,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东(韩国)海”(即日本海)的“正名运动”。2005年,VANK迫使谷歌地球使用“东海”取代“日本海”的行动引发外界高度关注,尤其是日本对此反应强烈。不只是谷歌地球,为了让国际社会形成“不是日本海,而是韩国的东海”的共识,VANK不厌其烦地给使用“日本海”名字的地图网站发大量的邮件,要求改名。名为“About.com”的网站在VANK成员大量邮件的狂轰滥炸之下,最终将“日本海”改名为“东海”。该网站发言人称,这样做“不一定是因为同意韩国‘地理活动家’的意见,而是因为电子邮件轰炸令人厌烦”。

VANK的上述举动在美国也取得一些实效。由于在美发动改名攻势的很多都是在美国的韩国人或韩裔美国人,因此上述改名的要求往往不被视为韩国的民族主义行动,而是被冠以“美国国内民众的呼声”。2014年美国弗吉尼亚州议会通过决议,要求州内所有公立学校的教科书必须同时标记“日本海”和“东海”。 此外,VANK还先后督促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私人旅行指南出版商“孤独星球”、英国广播公司(BBC)等海外机构或媒体“改正”涉及韩国历史和地理称谓的内容。当然,有时相关的国际机构等对VANK的主张也不予理睬。

30个全球请愿只有11.6万人跟进

为让国际人士“正确认知”韩国,VANK定制的活动还有:结交海外电子笔友运动;修正错误工程;构建国际合作网络;网络国际学校交流活动;培养20万网络外交官;“我的家乡最上镜”活动;构建韩国宣传资料搜索引擎;构建韩民族网络系统;构建PRKOREA工程网站等。为应对世界各国对韩国描述的“错误”,VANK制作、散发了105种、150万件“正确描述”韩国历史以及独岛等问题的地图、画册和宣传品。这些宣传材料主要通过韩国在海外的韩语教育机构、留学生、援助机构等散发。

VANK的另外一大活动形式就是组织“全球请愿”。VANK宣称已加入有4亿会员的世界最大请愿网站“change.org”,从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共组织30起“全球请愿”。不过,据统计,这30个“全球请愿”总共仅获得11.6万名网民支持,且基本上是韩国人和海外韩裔。尽管如此,VANK认为,请愿活动可以引发国际媒体和全球网民的关注,很多请愿以英韩、法韩等双语方式进行。VANK发起的请愿主要针对日本,如:禁止东京奥运会使用旭日旗;指责日本教科书歪曲历史;要求日本政要停止参拜靖国神社;要求收回日本殖民时期流失海外的韩国文物等。有的请愿针对西方国家,如:要求美国世界史教科书改正关于韩国的“错误描述;要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撤回“慰安妇”论文;要求美国国务院修正关于东(韩国)海、独岛标记错误;要求法国的博物馆更正关于韩国的错误信息等。

值得注意的是,原本靠给“独岛”和“东(韩国)海”正名起家的VANK,近来有将主要矛头对准中国的趋势。无论是要求谷歌将“Chinese New Year”(中国春节)改为“Lunar New Year”(农历新年),还是炒作联合国牛年生肖邮票上标着“Chinese Lunar Calendar ”(中国农历)、抗议百度百科将泡菜标明起源中国等,VANK都冲在最前面。

据韩联社报道,VANK近日在发起“全球请愿”活动时还称,“中方歪曲韩国古代国家高句丽和渤海属于中国历史、韩国传统服装韩服为中国服装、韩国童谣和民谣是中国歌曲等”,并以此“呼吁全世界反对中国过激的民族主义和盲目的国粹主义,并要求中国政府停止盗窃韩国文化”。一些韩媒对此也大肆报道,朴起台频频露面,以公众人物自居。

VANK曾攻击过中方的“东北工程”(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甚至2008年和2009年还发起所谓的“重新找回间岛”运动,但是因为遭到各方反对不得不暂时收敛,这也成为该组织最大污点之一。无论是中国还是韩国主流历史学界都认为,所谓的“间岛”本身不是正式地名,范围也不确定,朝鲜王朝也从未对该地域实施过有效管辖。VANK的主张在韩国国内也引发巨大争议,认为这是“没有历史依据的胡乱主张”。目前,VANK网站上等已经没有关于“间岛是韩国领土”的主张。

由于VANK挑起的争端大多与领土、历史、文化争议有关,因此非常具有煽动性。加之该组织虽然是民间组织,却冠以“网络外交使节团”的名号,因此容易蒙蔽韩国年轻人。

《环球时报》记者春节假期采访了几位就读于北京大学的韩国留学生。尽管只有一个学生了解VANK的具体情况,但所有受访者都曾看过该组织发起的倡议,对其所说的“农历新年不应被称作中国新年”,他们也都表达了不同程度的认同。不过,几位韩国留学生也表示,自己并非要否认“农历新年”和中国的历史联系,只是单纯认为“作为韩国人,庆祝一个冠以别国名字的节日,有点奇怪”。

这让《环球时报》记者感受到,VANK的倡议代表了相当一部分韩国青年对历史文化问题的看法,但相比其过往针对日本右翼篡改历史的抗议,该组织在发起涉华议题上则显得相当莽撞,也集合了韩国社会对中国的不少偏见。如VANK在所谓“泡菜抗议”的推文中,指责《环球时报》作为中国媒体“恶意将韩国泡菜说成是中国的”,但在记者讲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和《环球时报》的正面回应后,几位韩国同学都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了解中国在“泡菜争议”的发声,也意识到此前韩国网民因语言不通、缺少直接交流等原因对中国态度的误解。

与几位韩国留学生相比,一直在中韩两国制作文化交流题材视频的博主“韩国东东”很早就意识到中韩网民间可能存在的误解。这位在中国互联网平台拥有过百万粉丝的知名博主表示,“自己和部分熟悉中国情况的韩国网友都对本国网络上针对中国的有关抗议感到特别生气”,并准备在下一期作品中好好分析一下这个话题。

借“学者”批上学术外衣

“在韩国,类似VANK的组织不止一个,且该组织只是引起中韩文化争议的一环,整个争议氛围还有部分‘学术界人士’和一些媒体的参与推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詹德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些炒作所谓“历史争议”的群体和个人在挖掘“争议点”后会向韩国主流媒体发邮件呼吁关注,而有些韩媒往往也很愿意跟进报道。在詹德斌看来,一些长期以“学者”自居的韩国文化和时政评论人,也乐意在相关争议中提出甚至炮制一些有利于VANK发声的所谓“研究结果”,这样做既可以让自己在争议中扬名牟利,也使VANK的部分主张披上学术外衣。

举例来说,最先挑起中韩“泡菜”之争的是韩国诚信女子大学教授徐坰德,他这两天又成了博眼球的网络名人。2月16日,正值朝鲜族著名诗人尹东柱的逝世纪念日,徐坰德对中国多地将尹东柱标为“中国籍”表示抗议。以徐坰德为代表的部分韩国意见领袖,在很大程度上夸大甚至虚构“争议”,并利用这些被剪辑过的声音在韩国煽动民族情绪,通过伤害两国网民的正常交流,为自己获得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环球时报》记者的采访中,“韩国东东”和几位韩国学生都认为,中韩网民之间存在实质观点差异的争论占比并不高,大多数对抗都源于误信网络传言、对对方主流民意出现误解。他们建议,在出现类似争端时,两国应积极让专家主导这些争议讨论,以学术研究结果澄清事实真相。不过,也有国内学者认为,在网络和自媒体时代,这种“专家主导”交流机制的反应速度很难追上两国网络流言出现和发酵的节奏。

詹德斌希望韩国学者在同中国学者交流时能够不受太多障碍的干扰。他认为,受前几年中美关系恶化等因素的影响,中韩关系发生微妙变化,有部分在相关争议上具备专业知识的韩国专家,不愿或者难以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詹德斌说,促进两国和谐交流的主力,同时还有赖于两国民众提高互信,加强沟通,更需要两国主流媒体保持定力,明辨是非,不做极端言论、单方面主张的“放大器”。

泡菜代表什么生肖3

年关近了,闲翻网页发现我土家族的过年方式居然三年前入选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看来还是颇值得介绍的。

过年的前奏,从杀年猪开始。

农家土猪通常从开春养起,到年底长到一两百斤,杀来制成腊肉,就是下一年的全部肉食来源。小时候每家每户三五头年猪总是有的,但自用的可能只是其中一两头,剩下的卖掉,做来年的学杂费、肥料种子钱之类,因为那时候农民能挣钱的地方实在不多。农家土猪长得慢,一年下来通常一百多斤,二百斤就算比较大了。如果谁家的年猪特别肥,就会成为主妇能干的铁证,以及村里流传多年的话题。我记得我们村传说过某家年猪有五百多斤的,但那是养了两年,当然也颇为不易。当年的猪,最高纪录似乎也不过三百斤左右。

杀年猪通常在农历十月冬月,农家也只在年尾杀猪。冬天没有猪草喂猪,所以通常留不到腊月,除非肯牺牲粮食来喂;而且将猪肉制成腊肉等过年要用的形式,也需要个把月的时间。当村子里开始有人家杀猪,就意味着年味近了,而每一户杀猪都会成为邻居亲戚的盛宴,从此开始一直热闹到真正的年关。

2015年1月2日,湖南张家界,湘西土家族基本每家每户都会杀猪过年,有的一家还杀好几头。他们忙碌杀猪,一是庆贺新春招待亲朋好友,二是熏成腊肉改善一年的生活。 视觉中国 图

杀猪首先要选日子。日子有属相(地支),人也有属相,杀猪的日子必须避开家里所有人的属相,人口比较多的人家,可能就很难选个好日子。而杀猪师傅数量有限,我们村总只有两三个人干杀猪的营生,一天最赶也就能给三四家杀完,所以村人也需要协调杀猪师傅的日程。

选好日子、请好杀猪师傅,接下来还要请邻居亲戚的一些壮汉到时候来帮忙,再就是接远近的亲戚朋友当天来吃年猪饭。还要提前绞好几十个“铆子”,这是用棕叶扭成的绳圈,用来将一块块肉系好悬挂起来。

杀猪当天,提前烧好几大锅的开水,杀猪用的猪板凳、大脚盆都是专用的,自家没有的话要去提前借来。猪板凳十分粗壮敦实,宽近半米,高可一尺,腿脚和板面的厚度都能有三寸以上,随便承重千把斤不是问题。大脚盆是直径一两米、深可半米的木盆,可以把猪整个放进去,然后浇开水好褪毛。

杀猪时,先由几位壮汉去猪圈把猪捉出来,那一番垂死搏斗会很惊心动魄,一两百斤的猪也能展现出上千斤的力气,大概它一辈子也就神勇这么一回。但无论怎样负隅顽抗,甚至侥幸逃出猪圈,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四脚、尾巴乃至大耳朵都被人死死揪住,嘴上也会用带尖的铁钩勾住,硬拖到猪板凳上生生按倒,甚至要有几人身体扑上去压住,将猪头一掰亮出脖子,然后才能动刀。杀猪师傅一手提长刀,另一手在猪脖子上摸摸捏捏找准地方,一白刀子进去,自然是红刀子出来,抽刀之后一股热腾腾的鲜血喷涌而出,旁边的人早备好瓷盆上前接住,能接满大半盆。喷出来的血第一股要落在地上不接在盆里,不知道是什么讲究。这是年猪饭最令人期待的大菜之一,因为猪血只有杀年猪才吃得到。一股一股喷出的血力道渐小,猪挣扎的力度也渐小,但即便到最后也还可能奋起最后一踢,所以壮汉一时也不能松手。

乡下有句歇后语,叫做“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刀法”,当然不会有谁真的从屁股杀猪,那里没什么大血管,猪只会吃痛而无法毙命。但也确实会有手艺不精的杀猪师傅不能杀干净,后面的工序就会大费周章。村里传说的最极端的例子,是有一家请的杀猪师傅杀的猪,杀过之后还能从猪板凳上起立逃走,跑进竹林之后几个人也捉不住,还要费更大力气抓回来杀第二遍。这样子自然杀猪师傅脸面丢尽,而主人家也会觉得晦气。

接下来迅速把猪转移到大脚盆里,用滚水反复浇,以便褪毛。褪毛之前还要在四蹄割一道口子,拿铁棍捅进去,然后用嘴对着口子吹气,让猪皮鼓胀起来,这一步是为了避免皮肉因失血萎缩变软无法褪毛。褪毛时仍然需要按住,因为还没死干净,时不时还会动弹,我们乡下话叫做“没死过性”。猪脊梁上的毛最粗最硬,好像叫猪刚毛,褪毛时先将这些毛几把揪下来放在一边,是给杀猪师傅的谢礼之一,可以卖钱;其它的毛则是一边浇开水一边用巴掌大的铁皮使劲刮,要快要趁热,刮毛的人也得不怕烫才行。俗话讲的“死猪不怕开水烫”,就是这个场景,怎么烫它也不会再有什么反应了。而这道工序只能把平整部位的毛刮干净,一些犄角旮旯的地方则需要吃的时候用小刀刮,或是用火钳之类的烧红了甚或就是燃着的碳块细细烙去,这是后话。

之前捉猪时用来勾住嘴角的铁钩,褪毛时可以用来将猪的蹄壳也就是最外面那层角质一一勾下来。这些蹄壳烧成灰是治疗溃烂冻疮的良药,我们每到冬天手脚生三五个冻疮甚至冻烂是司空见惯的常事,因此杀猪时我们最在意的除了年猪饭,便是在满地泥泞里埋头捡猪蹄壳了。

随后是将猪用铁钩倒吊在场坝附近的大树上,切下猪头,开膛破肚,将脏器一一取出。其中有整块的猪油,农家炒菜,基本上就用这个熬的猪油,我们叫做“化油”。每一样脏器都用铆子拦腰一系,或是尖刀扎个眼穿过去系好,就是一个“铆子”,这也是猪肉的计量单位之一,不过脏器其实是不算在内的。猪腿、肋排这些大肉,才算“铆子”。“猪大猪小,十四个铆”,就是说无论猪的大小如何,最终肯定都是割出十四个铆子来,从尾到头包括圆尾(猪屁股)、后腿、软擎、子肋、保肋、前腿各二,以及项圈(脖子)、猪脑壳各一。制成腊肉之后,一年时间就在边吃边数剩下还有多少个铆子的计算中度过。

一年上头,只有吃年猪饭的这一天吃得到新鲜肉,其余时间都只能吃腊肉。所以我们总很期待杀年猪这一天,有亲戚邻居接去吃年猪饭也是会欣然从之。随便割一刀瘦肉炒个泡菜,就可以下一海碗米饭或者苞谷饭,更别提还有新鲜的猪下水和猪血。新鲜肉做的粉蒸肉,也是随时想起都会垂涎欲滴。

接下来是做腊肉。新鲜肉厚厚抹上一层盐,一头猪总要十几斤盐才够。真正说吃盐,一家人一年上头可能也就吃几斤,但做一次腊肉会用掉好几倍的量,所以每年十月冬月是我土家山里食盐销售的高峰期(另一个高峰应该是黄豆豌豆之类收成了做酱做咸菜的时候)。抹盐之后是利用水缸这样的大容器,将猪肉堆起来腌上几天,会控出相当多的水分来。然后将猪肉挂在火塘上空,就用冬天烤火的余热烘上一两个月,土家腊肉就做成了。挂在通风处,可以经年不坏。虽然腊肉放久了味道不好,但若传说谁家还有两三年的老腊肉,那必然是富足的象征。这样的火塘与所搭配的堂屋,我在《宜其室家》也详细写过,而今乡下已经不太常见了。烤火通常只是柴火,烤出来的腊肉也带有木柴的味道;讲究一些的,会把糠点燃烘肉,因为光是白烟,烘出来的肉会很干净。或者在火塘里烧些橘子皮之类,似乎味道也就更好。腊肉一般挂在楼锁或房梁上,老鼠也不容易够到;要吃随时取下一块割上一刀,碳火烧一遍猪皮,洗净食用。家境宽裕些的人家,可以经常吃肉;我家一年自用的通常只一头猪,一个月也就能吃上几次肉而已。因为腊肉咸,吃多了口渴需要多喝水,乡里便还有一句话埋汰口渴的人:“吃了肉巴子的呢!”

我们管自制的香肠叫做“暗肠”,我觉得本字可能是“灌肠”,因为就是把各种零零碎碎不成形状的肉剁成馅儿,拌上各种调味料,必不可少的是花椒、辣椒面之类,然后灌到小肠里。晾晒也可熏干也可,反正脱水之后,也可以长期存放。

年的味道似乎只在记忆里才那么醇厚。几十年过去,乡里的年味也变化了很多,比如家家都不再缺肉吃,新鲜肉随时可以赶场去买,不必一年只“机抠”(觊觎)那一回年猪饭,杀年猪的时候再也聚拢不了那么多亲友来热闹了。年肉一年年缩小尺寸,我们的肉量也一年年变小,还好年饭味道不减。过年要置办的那几样食品,尤其是熬糖和打豆腐,场上也全都有现成的,打工回家的人拨款少许,就能省了半个月的劳务。然而,每家买来的食品味道都是一样,过年走来走去,再也没有对某家特别风味的期待了。最重要的,是上班、打工的人,总要二十八九才能到家,在家只有一周左右,年必须压缩到几天过完;好在交通方便些,实在不行可以一天走好几家。然而,年味并没有因为这样压缩而重新浓郁起来,走马灯一样一带而过,年味更加一点儿也留不住了。

不过年味的寄托本来就不应该只在吃的。小时候,年味是杀年猪时的热气腾腾,是烘腊肉时的荧荧火塘;是推豆腐时的吱呀作响,是赶场回家的满篓满筐;更是火堆里的噼噼啪啪,是坟头上的磕头如仪;是走人户时塞满荷包的“鲊包”,是席上总也吃不完的年年有余。现在只能想着,年味是天南海北一家人的短暂欢聚,是空巢老人看到游子归家的笑逐颜开;是弟弟妹妹侄儿侄女拿到压岁钱的欢天喜地,是那些在天之灵护佑下的祥和安康。

我还是想回家过年。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自渔者”(selfisher_wm),澎湃新闻经授权转载,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