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明灯代表什么生肖

“善建成长·CCTV春晚虎年压岁金”在吉上市,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金台资讯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孙明灯代表什么生肖1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原创稿

一年一度的春节,从2015年的喜羊羊,2019年的麦兜,到2020年的舒克贝塔,8年来,一张张黄金压岁钱, 建行从未失约。

在2022年虎年春节来临前,建行与CCTV春晚合作推出的“善建成长·CCTV春晚虎年压岁金”如约而至。

据介绍,此次的虎年压岁金采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创“总台生肖虎”为形象,以传统吉祥“布老虎”为原型,将针脚间长辈们对于孩子的祝福与关怀化作两只憨态可掬的“总台生肖虎”,祝福孩子们虎虎生威、吉祥安康。此外,扫一扫盒底的太阳码,点击孔明灯和“总台生肖虎”,可收获专属拜年祝福。盒内还可以放一张全家福照片。12月7日至17日,建行将开展上市首发9折感恩回馈活动。

建行吉林省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建设银行第一款压岁金是羊年推出的,之后每年建行压岁金都以当年生肖为依据,甄选具有代表性的卡通形象为孩子们打造压岁金。

孙明灯代表什么生肖2

新华网北京2月17日电(陈俊松)春节假期过去的第一个星期,想它……

可惜距离下一个春节还有三百多天。不过如果你还想咂摸一下年味儿,其实还有个方法——去博物馆里走一遭。

比如,4月7日之前,去故宫仍能体验“紫禁城里过大年”,首都博物馆的猪年生肖文化展也还将持续一个月。

这不是逗你玩儿。事实上,在博物馆里体验年味儿,大有成为过年“新民俗”的趋势。各地博物馆里可谓摩肩接踵,少长咸集。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19年春节期间,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其中,参观博物馆的游客比例高达40.5%。

各地博物馆“爆满”

最近,多个博物馆公布了春节假期的参观人次,用“爆满”来形容这些数据并不为过:

故宫博物院7天接待游客40.7万人次,其中,大年初一接待8万人次,同比增长42.9%;

陕西文博单位共接待观众高达1196万人次;

四川各大博物馆共接待游客与市民超过165万人次;

辽宁博物馆假期共接待参观游客4.5万人次,是有史以来接待海内外游客最多的一个春节;

大年初一至初四,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入馆参观总人数达61716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89.4%……

逛博物馆已然成为了大家过年的一种新方式。各大博物馆也放出不少大招,从民俗表演、新展览,到新春祈福、大讲堂等,各种特色的文化活动应有尽有。

比如故宫午门雁翅楼上的“宫廷春节”主题展览、乾清宫前的“万寿灯”“天灯”“宫灯”等人气很旺,不少游客参观完后很是感叹:“春节年俗原来是这个意思”。

“博物馆热”背后

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得益于博物馆近几年“让文物活起来”的观念。

近年来,围绕博物馆和文物的纪录片、电视节目层出不穷。无论是《国家宝藏》还是《如果国宝会说话》,群众都喜闻乐见,观看热情不下追剧和追综艺。

这正应了那句老话——节目千万种,好看第一种。只有有人看了,了解了来龙去脉,才能理解历史的厚重感。

春节期间,诸多游客追随者视频节目的指引,特意前往各大博物馆,一睹心仪馆藏的真貌。

在博物馆内,也有很多新玩法。或利用科技突破传统的图文说明,给你“沉浸式体验”,或向不能亲临现场的观众进行直播等,目的就是要让普通人了解到这些文物到底好在哪儿。

业内人士认为,正是这些措施引发了观众对博物馆的好奇心和浓厚兴趣,激发了观众对博物馆的游览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进程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民众的文化和旅游需求渐旺,催生了许多新业态和新消费模式。

具体体现在春节期间,就是我们不再将打牌搓麻、胡吃海塞、夜夜飙歌等作为春节的“保留项目”,而是要找到新的过年方式,进行精神文化的补给。博物馆恰好为民众搭建了在现代生活中感受历史与文化的平台。

由于我们越来越频繁地进出博物馆,这股热度带来的经济效应也颇为明显。如文创产品、文化旅游线路的打造等。

以故宫为例,各类文创产品颇受欢迎,一些甚至能上热搜、当“网红”。截至2018年年底,故宫共研发了近1.2万种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

此外,博物馆热会带动博物馆周边商业的发展,如住宿、餐饮等。辽宁社会科学院美术研究中心主任程义伟就说:“法国的卢浮宫、英国的大英博物馆都有这样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博物馆经济’。”

除逛博物馆外,其它文旅活动也日益繁荣。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2019春节期间,参观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比例分别达44.2%、40.6%和18.4%,观看各类文化演出的游客达到34.8%。

孙明灯代表什么生肖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喜庆的红灯笼、香气扑鼻的年夜饭……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我们对“过年”最美好的回忆。

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一年一岁的隆重庆典,古代许多习俗都有很强的仪式感。从宫廷到民间,人们满怀热情地为过年做准备,也在此时许下对未来的期待。

那么,对古人过大年的冷知识,你了解多少?

紫禁城里这样过年

前段时间,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开启“宫猫记·过大年”系列活动,受到广泛关注,也把小年到除夕的宫廷过年习俗介绍得明明白白。

资料图:此前,北京故宫博物院在乾清宫前丹陛上下树立起“天灯”和“万寿灯”各一对,作为“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的实景体验部分正式向观众开放。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比如,腊月二十四是民间的扫尘日,据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介绍,宫中的这一天不但要认真洒扫,还要用宫灯将房屋装饰点亮。

乾隆朝的安灯时间设在腊月二十四,这天的乾清宫、宁寿宫前会竖起高大华丽的天灯、万寿灯,还有式样精美、做工精湛的宫灯。

接下来,紫禁城中还有不少重要习俗,比如贴门神等等。清代《钦定工部则例》记载,“各宫殿等处门神门对…工部具奏于本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敬谨安挂”。

此外,也有文章称,除夕时,为了迎接新年,紫禁城里往往还会上演一出“春晚”,这种逢年过节唱的戏被称作承应戏。而且,皇帝也得守岁,清宫守岁还有特定的吉祥盘和消夜果盒。

春节是咋来的?

从清宫过年习俗也不难看出,旧日“过年”实际是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活动。

资料图:随着农历牛年将至,南京街头张灯结彩,各种造型的花灯彩灯齐亮相,喜气洋洋迎新春。大红灯笼高高挂起来。 泱波 摄

俗话说,“进入腊月就是年,没出正月还是年。”如果从大年初一算起,至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春节的节庆活动大约要持续半个月。

有说法称,春节最初的雏形主要源于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诗经·周颂·丰年》提到“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但早些时候,“岁首”之月并不固定。后来,汉武帝刘彻诏令实施“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首日,汉代称为“正日”,宋代称为“元日”,明清称为“元旦”。

同时,过年的习俗不断发展、完善,燃爆竹、换桃符等活动慢慢出现。

五辛盘、屠苏酒……古代“吃货”们的年味

古人对春节的重视,在食俗中也有体现,比如人们熟悉的吃年糕、年夜饭等等。此外,也有一些比较“冷门”的习俗,在今天看起来可能多少有点搞笑。

比如据考证,在南北朝时期,南朝人会在正月初一吃生鸡蛋,目的是强身健体。那个时候,人们认为这样做可以清热降火,防治瘟病。

“五辛盘”曾是古人过年必吃的一道菜,其寓意有迎新、保健等等。从形式上看,它有点像如今宴席上的素菜冷拼盘,食材包括大蒜、韭菜等五种蔬菜,但也会有所调整。

至于饮酒,从相关记载来看,古人可能比较习惯喝椒柏酒、屠苏酒等等。饮酒的顺序也有讲究,苏辙在《除日》诗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

古人认为,过年算是孩子增加一岁,渐趋成熟;老人失去一岁,日趋老迈,所以要先祝少年健康成长,再祝老年人健康长寿。

过年时,古人也会“下馆子”

除了讲究饮食,人们还会通过其他一系列活动庆祝新年。不少习俗颇具仪式感,其主要内涵便是祈福、感恩。

资料图:民间剪纸艺人正在创作牛年生肖剪纸 王海滨 摄

像前面提到的“守岁”,一般认为,这种风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周处所写的《风土记》中也提到:“除夜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

许多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也记载了除夕守岁的场景。比如苏轼在《守岁》中写道:“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宋代,过年形式有了许多新花样,人们可能会选择下馆子。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正月初一这天晚上,“贵家妇女纵赏关赌,入场观看,入市店馆宴,惯习成风,不相笑励。”

随着时间流逝,传统年俗也在不断变化,展现出新的活力,但不变的是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记者 上官云)